【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善水心 2018-09-07 22:21:37
  周末催文^_^
  -----------------------------
  不好意思 秦昭襄王这段构思了很久 改了又改 所以一直没更
  1147 大长篇之秦昭襄王
  1147 大长篇之秦昭襄王

  公元前251年,即位五十六年以后,秦昭襄王的生命终于走到尽头,秦国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享年七十四岁,加之一系列辉煌成就,毫无疑问秦昭襄王在秦国的历史上有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事实上,秦昭襄王虽远,但天下归服、郊见上帝等浓缩其一生成就的标志性案例却近在眼前。
  甚至可以这样说,正是在秦昭襄王所统治的期限内,秦国已经逐步奠定了最终完成统一大业的基调。

  但是,一来宣太后、魏冉的干政使得秦昭襄王前期一度被贴上『傀儡』的标签;
  二来秦国逐步蚕食周邻难免对应的是连年战争,于是秦昭襄王又被认为过于『暴虐』;
  三来白起晚景之凄惨,秦昭襄王无疑是要背负主要责任的,这又令秦昭襄王的形象分锐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楚、齐、赵等列强而言,衰败早已无可挽回,抓住未来多少还能有点机会;
  对于秦国而言,不让诸多对手『犹可追』,这正是秦昭襄王以及诸位先祖共同为后人所留下的历史命题……

  回首战国初年,秦国持续内乱,魏国傲视群雄,秦国几乎毫无东进中原的可能;
  及至秦献公,废人殉、迁国都、兴市场,以及推行户籍和县制,秦国一改颓势并为改革孕育出良好的环境;
  到了秦孝公,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公孙鞅两度变法持续近二十年时间,所有的这些彻底改变秦国落后之面貌,同时秦孝公极其注重与列强搞好关系,良好的外交环境下秦国始终处于高速追赶乃至『弯道超车』的道路之上;
  再到秦惠文王,虽然灭族私交甚恶的公孙鞅,但法家精神得以续存。更为重要的是,灭蜀、伐义渠借以向四周扩张的同时,秦国持续向趋于疲软的魏国施压,河西之争以秦国的最终胜利收场,而到了其在位的末期他又接连打压楚国,张仪的欺骗、楚怀王的激怒提前让楚国崩盘;
  至于秦武王,举鼎意外身死似乎让他更多成为一个笑话……
  但是,秦武王短暂的在位时间里先有确立丞相制度继续巩固秦国内政结构,又有拔宜阳而通三川以窥周室,可以说秦国在这个时期已经明确表达了其问鼎中原之志向;

  最后便是秦昭襄王,一个据说做了几十年傀儡,却厚积薄发带领秦国急速冲刺的高寿国君。
  当然了,秦昭襄王到底有没有『傀儡』,甚至是几十年『傀儡』的经历,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首先,秦武王去世之后,宣太后、魏冉在其即位乃至迅速平叛内乱等事上的确有过重要贡献,但秦昭襄王能迅速结束燕国人质身份并顺利即位,以赵武灵王为代表的外部大环境也有着决定性因素。
  换句话说,当时地位尚不够强势的宣太后、魏冉不过做了于己最为有利的选择,赵国等诸侯的认可以及秦国公室的支持最终共同促成十八岁的人质公子稷蜕变为秦昭襄王;

  其次,虽然宣太后以秦昭襄王年纪还轻为由主持朝政,并且让立下大功的魏冉执掌大权,但这并不能说明秦昭襄王就已经沦为傀儡。
  比如说,仅仅只是在秦昭襄王元年,楚怀王一度围攻韩邑雍氏,宣太后作为楚国后裔也是不太同意秦国救韩,还对韩大夫尚靳讲起了荤段子,但尚未举行冠礼的秦昭襄王还是坚持出兵,这一点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至于魏冉,不停的出任秦相,又不停的被罢免,这显然不是出自宣太后之手……

  最后,范雎明确表示宣太后、魏冉专权,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暗地支持,这事难道有假?
  这与秦昭襄王不是傀儡其实并不矛盾,一来辈分关系,二来功劳原因,宣太后干政一事显然是成立的,甚至晚年以『色相』灭义渠也算为国立功,但范雎把话说得夸张一点,总是更能打动秦昭襄王一些。
  也就是说,作为一名不世出的辩才,范雎犀利的指出了秦昭襄王当时的一大隐患,只是用力稍猛造成了很不好的印象……

  总之,傀儡的标签其实早就该被拿下,否则秦昭襄王也不会具备迅速将宣太后、魏冉以及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等等一齐冷处理的能力,而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十三年白起的横空出世才更能代表其个人形象与魅力。
  武安君何在,长平事已空。
  从左更,到左庶长,再到武安君;从伊阙,到长平,期间还有火烧夷陵,白起的不败史,正是秦国奠定超级大国地位,乃至独步中原的关键时期;
  从斩首二十四万到坑杀四十万,白起不断刷新杀神之数据,六国也因此再无与秦国决一雌雄的能力;
  所有的一切,从秦昭襄王起,到秦昭襄王结束,远交近攻、蚕食邻国,剧本已经写好,后人只需按部就班……

  诚然,诱杀楚怀王、孟尝君,放逐宣太后,赐死白起等诸多事件都证明着秦昭襄王的不完美。
  问题是秦昭襄王在不在乎这一点?
  答案很明确,其实并不在乎……

  最后,我们要说的仅仅只是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或许会从某些角度让后人明白秦昭襄王真正的治国理念。
  话说当年秦昭王有一次生病,百姓纷纷为之祈祷,随后秦昭襄王果然病愈,百姓也宰牛以向天神还愿。
  因为这事,有大夫朝贺秦昭襄王,并表示秦昭襄王已然胜过尧、舜,毕竟以前还没听说有百姓为两位上古帝王祈祷的事。

  马屁倒是拍得响亮,秦昭襄王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搞清原委之后,秦昭襄王居然惩罚了组织百姓宰牛祭祀的官员……
  秦昭襄王看来,百姓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施恩于百姓,而是因为他手中的权力。只要他敢放弃权势,百姓马上就敢翻脸……

  所以秦昭襄王对百姓的态度是什么呢?
  四个字,摒弃仁爱……

  于是,接下来秦国一度又遇到严重饥荒,严重到范雎甚至都请求开放五苑的蔬菜瓜果接济百姓。
  五苑当属『国有』,打开国库,救百姓于危难倒也在情理之中,所以秦昭襄王又会持怎样的态度?
  秦昭襄王倒也足够坦诚,他是这样说的:秦国的法令,是让百姓有功受赏,有罪受罚。如果开放五苑的蔬菜瓜果,人倒是可以救,但这样一来百姓们不管有功无功都会受到赏赐,这会令国家陷入混乱。

  所以秦昭襄王的结论是?
  秦昭襄王的结论是,与其让被接济的百姓活着而使国家混乱,还不如让他们死掉而使国家安定……

  公孙鞅曾曰: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白起功过不抵,百姓临危不救,也许是因为秦昭襄王不屑礼法人情,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里是秦国,这里是由法家所改造过的秦国。
  法,才是强盛之道,法,才是秦国最高信仰,秦昭襄王,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1148 平原君赵胜
  1148 平原君赵胜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的当年,赵国亦有一位重量级人物去世,这便是平原君赵胜。
  贵为战国四大公子之一,赵胜在赵国诸多公子中能力出众,加上好养门客,风度翩翩、颇显才气的形象倒也算是站得住脚。
  终其一生来看,不计前嫌力荐赵奢、邯郸之围时毛遂自荐、窃符救赵中的不遗余力,甚至以全体家族成员和李同为代表的死士三千力拒秦军,这些均为赵胜的高光时刻;
  但是,贪图韩邑上党,长平之战时又鲜有作为则显然是其最为诟病之处,仅从这一点来看,赵胜的眼光并不算长远,因此在赵国走向衰败的过程中难免也要负上一定的责任。

  如何来评价赵胜?
  前面其实已经算是作了评价……
  总体来看,赵胜纳贤养士、报效国家,展现了一位名公子的风采,但乱世之中因不能识大局而很难站在更高的层次为赵国出谋划策,乃至制定方向,从而眼见赵国因长平一败而急速衰败。

  某种程度上讲,进入战国中后期以后,随着秦、赵两国矛盾日益凸显,战争或许终究会是最后的解决方式。
  以综合国力来看,能够最终赢得这次国运之战的大概率仍会是秦国;
  但赵孝成王、赵括以及赵胜等人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傲慢、贪婪以及目光短浅来看,他们暴露出来的问题还是为赵国及他们本人带来了无尽的遗憾。

  有关赵胜,最后我们同样仅仅只说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会从某些角度让后人能更真切地明白赵胜以及各国公子们当时的一些状态。
  话说赵胜家里有座高楼,高楼面对的是下边的民宅,民宅中又有个跛子,总是一瘸一拐地出来打水,刚好平原君又有一个美女小妾住在楼上,有天她往下看到跛子打水的样子当场就哈哈大笑起来。
  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呢?
  从不同的角度,自然就能得出不同的信息,比如从建筑学的角度就能清楚的确定一点,至迟在赵胜生活的年代,当时就已经有了楼房……
  当然了,我们要切入的重点并不在此,重点在于这位美女小妾因为这一笑而丢掉了性命……

  原来,美女嘲笑过后,跛子心里很不满意,于是第二天就找上家门并对赵胜说道:我听说您喜爱士人,士人才千里迢迢归附您的门下,就是因为您看重士人而卑视姬妾啊。我不幸得病致残,可您的姬妾却在高楼上耻笑我,我希望得到她的人头。
  赵胜当时是怎样的反应呢?
  赵胜满口答应这个请求并打发走跛子之后,心里其实是这样想的:这小子因为一笑就要杀我的爱妾,实在也太过分了点。
  一句话,跛子想多了……

  所以,小妾到底死没死?
  又过了一年多,赵胜突然发现自己的门客竟然陆陆续续离开了一多半,而他自己好像也没做过什么失礼之事。
  纳闷之余,一位门客告诉了他真正的原因,门客说道:您不杀耻笑跛子的那个小妾,大家都认为您喜好美色而轻视士人,所以士人们就纷纷离去了。

  士可杀,不可辱,士人们甚至连一位残疾人无端受辱都不可接受,这便是当时士人之节气。
  搞清状况之后,赵胜该怎样弥补呢?
  赵胜赶紧就取了那位爱妾的头,亲自登门献给跛子,并借机郑重向他道歉……

  从轻视跛子,到视爱妾生命如草芥,赵胜态度转变之快令人咂舌。
  当然了,赵胜此举还是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打那以后,原先离开的门客们又都陆陆续续地回来了……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
  齐有孟尝、赵有平原、魏有信陵、楚有春申,这个时代,众多公子们争相礼遇士人,为的是以此招徕更多人才。
  这是一个有才之人能够突破血缘宗族壁垒得以飞黄腾达的黄金年代,却也是卑贱之人无处述说自己血泪故事的暗黑时代。
  @善水心 2018-09-10 10:32:47
  这些士人怎么这样?小妾取笑别人是不对。但也罪不至死啊,非要人家命干嘛!气死我啦。如果是我,走光了就走光了。不是因为美色重要,而是因为人命重要。
  ----------------------------
  这个问题其实前面奥士爱国已经解释得非常清楚了

  平原君赵胜这一段为什么我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如何去总结他,而是落在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上,其实想要表达的正是类似的意思。

  我们在讨论先秦的人物时,往往赞叹的是他们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有了深邃的思想,或者是钦佩他们的义士之风,甚至是侠义精神,这些都是成立的。

  但是,所有我们讨论的这些正能量,并不足以代表整个历史,毕竟历史流传下来的东西是有选择性,而且是有非常明显的倾向性的。

  典型比如先秦时期,当时人与人并不是平等的,而是依照爵位的高低,社会地位的区别有着严格区分,以至于像一些百姓,甚至是王侯将相的小妾都是没有被当做“人”来看的,又如随意杀妾这样的事情我们已经提到过好几次。

  因此,赵胜这样的公子为了自己的名声,为了更多的人投靠,会刻意去做很多事情,但是,在赵胜这样的人看来,下等的百姓又是不入他法眼的,所以他不会拿正眼去看待他们,这便是当时真实的写照。
  1149 秦孝文王
  1149 秦孝文王

  秦昭襄王离去之后,接下来我们还是一起关注一下新任秦王,也就是秦孝文王,不用多说,这位秦孝文王便是公元前265年时被立为太子的安国君。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秦孝文王告别太子身份之后的确也干了几件像模像样的大事:
  比如说秦昭襄王死后他便尊自己的生母『唐八子』为太后,毕竟唐八子也已经去世,所以秦孝文王便安排唐太后与秦昭襄王合葬,葬礼上韩桓惠王亲自穿着孝服吊唁祭悼,各大诸侯也都派遣将相前来参加,场面一时好不隆重;
  比如说秦孝文王一上来便大赦天下,不少罪犯幸运获得赦免;
  还比如秦孝文王依旧重用先王功臣,优待王室贵族,而且放宽苑囿的限制等等。

  三把火之后,有请下一位秦王……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其实很简单,三把火烧完之后,秦孝文王就匆匆去世。
  按照官方的统计数据,秦孝文王在位的时间一共只有三天,这里是公元前250年的十月,秦孝文王元年,同时也是最后一年……

  不过问题就来了,秦昭襄王早在公元前251年就已经去世,即便秦孝文王的确去世,中间相隔了也有大半年的时间,怎么就只有三天的在位时间?
  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好解释,毕竟按照规矩,太子转变为国君之前还有一个服丧的时间段需要考虑。
  『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大夫三月』,这是周礼官方的标准,如今天子都已经沦为历史,秦孝文王为尽孝心多服丧几个月也在情理之中。
  唯一没有预料到的是,这边好不容易服丧期满,太子柱终于正式成为秦孝文王,三天过后,那边又有人要考虑服丧了……

  标准套路,如何评价秦孝文王?
  秦武王当年好歹也有三、四年的在位时间,而且的确做了几件有代表意义的大事,如今秦孝文王可供参考的区间实在太短,实在无法得出客观有效的结论,因此这个问题还是算了……

  好了,对于几千年来『短命帝王排行榜』一直比较靠前的秦孝文王,这里就不再过多论述,唯一的问题在于,秦孝文王到底是正常死亡,又或者充满阴谋?
  一方面,结合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来看,会有相当一大部分观点支持阴谋论,比如说秦孝文王可能是被毒死的;
  另一方面,遗憾的是留给后来人的信息已经严重不够,仅从逻辑角度去分析的话,阴谋论的可能性也不会很大,毕竟秦昭襄王在位时间实在太长,虽说秦孝文王在位只有三天,但去世时已经年过五十。这个时代,这个年纪,好像也比较『合理』……

  鉴于此,为了对秦孝文王的死进一步分析,我们不妨继续往下走,看看究竟会不会找到些许蛛丝马迹。
  其一,秦孝文王儿子的确不少,一共多达二十多个,偏偏他最为宠爱的妃子一直无子,这位妃子就是被太子柱立为正夫人的华阳夫人;
  其二,华阳夫人没有子嗣,继承人便成为一桩麻烦事,尤其对于华阳夫人而言,日后一旦与新任秦王没有任何关系,自己的日子恐怕不会好过;
  其三,秦昭襄王尚未去世之时,这种微妙的局面下自然就已经有很多人开始盘算起自己的小账本,甚至还有人看到了新的『商机』,这个人就是『吕不韦』。

  吕不韦是谁呢?
  吕不韦是卫国的一个商人,小国出身,但是靠着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方式往来各地,由此倒也积累起千金家产。
  吕不韦又是如何发现商机的呢?
  这不有一次他到邯郸做买卖,然后见到了由秦入赵做人质的『公子异人』,于是有了新的疑惑,他的疑惑在于农耕、珠宝买卖、或者拥立一位国君,这几笔不同的买卖各自有着怎样的回报。
  幸运的是,吕不韦的父亲好像很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
  1150 奇货可居
  1150 奇货可居

  吕不韦到底发现的是怎样的商机,他的父亲又说了些什么,公子异人到底又是怎样的来头,为了回答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得回到尚早的时候。

  公元前267年,秦太子悼去世;
  公元前265年,秦改立安国君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秦孝文王。
  太子悼不是重点,因此我们直接跳到秦孝文王……

  成为太子之后,时为太子柱的秦孝文王首先把宠爱的华阳夫人立为正夫人,而华阳夫人无子一事也反复被提及。
  所以,此事又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这里吕不韦就得出场了……

  既然吕不韦出自卫国,借这个机会不妨先简要介绍一下卫国近些年来的动态:
  公元前320年,卫孝襄侯继续从侯贬号为君,因此他后来更多被称为卫嗣君,卫国国君从公到侯,再沦落为君,体现的是战国以来卫国一路下滑的政治地位,而政治地位显然又反映出卫国国力仍在持续萎缩;
  公元前283年,卫嗣君去世,其子『卫怀君』即位;
  公元前254年,此时秦军虽被赵、魏、楚联合击溃,倒也并不影响秦国灭亡西周,然而自从信陵君魏无忌救赵破秦之后,秦国暂时对中原一带的压力还是小了很多,于是趁着胜利的余威,魏国接连向秦国陶郡『即原先的定陶』和卫国发起进攻。

  一面称王,一面称君,实力上的差距与称呼上的差距显然是成正比的,因此这一年卫国被灭,原先宋国和卫国的大部分土地都被魏所占有。
  不过,某种意义上卫国又不算彻底灭亡,因为卫怀君被杀之后,魏安釐王又为卫国立了新君『卫元君』,此时的卫国算是沦为魏国的附庸。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卫元君的夫人出自魏国,算得上是魏国的女婿,女婿给老丈人做附庸,逻辑上好像也还讲得通……

  好了,卫国与魏国之间的纠葛过后,继续回到吕不韦这个话题上来。
  话说卫国虽然落魄,商人出身的吕不韦活动范围倒也不限于此,他靠着倒卖的工夫辗转各国,倒也积累了不菲身价,后来又到赵都邯郸做生意,于是就在这里遇到了前面提到的公子异人。

  公子异人是什么来头呢?
  嬴姓,赵氏,名异人,秦昭襄王之孙,太子柱,也就是秦孝文王之子,看出身相当显赫;
  但是我们也说了,秦孝文王毕竟此时还只是太子,而且一共有二十多个儿子,公子异人的母亲『夏姬』好像也不怎么受宠,因此这个身份水分还是比较重的。
  更重要的是,公子异人当时在赵国做人质,而秦、赵两国关系已经很不友好,先是长平之战,后有邯郸之围,赵国眼看有被秦国灭亡的可能,公子异人在这期间的待遇可想而知……

  总之一句话,公子异人空有秦国当红太子之儿子的名头,过的却是车马、日常开销都吃紧的窘迫生活,但就是这样一位落魄公子,吕不韦见到后却是十分喜欢,并有了一个惊人的想法。
  奈何公子异人前景的确不被任何一个人看好,所以吕不韦还是先回家征求了一下父亲的意见。
  吕不韦:农耕获利几何?
  吕父:十倍吧。
  吕不韦:珠宝买卖赢利几倍?
  吕父:一百倍吧。
  吕不韦:拥立一位君主呢?
  吕父:无数。

  就是吕父的这个简短又有力的回答,让吕不韦认为自己好像已经发现了一件奇货,只要屯积居奇,日后带来的将是无穷无尽的回报……
  @片汤2016 2018-09-11 15:25:28
  顶
  -----------------------------
  哈哈 好久不见
  @片汤2016 2018-09-12 14:18:36
  顶
  -----------------------------
  片汤好
  @山中的雨花石 2018-09-12 01:22:14
  马克,养肥了再看
  -----------------------------
  我觉得挺肥了...
  @catslover 2018-09-12 00:28:29
  吕不韦的事迹告诉我们,要成大事,胆子得大……
  -----------------------------
  关键是眼光还要准 49年加入国民党的事情就不能干...
  1151 华阳夫人
  1151 华阳夫人

  吕不韦于赵国遇到奇货可居的公子异人,加上吕父对拥立国君这桩『买卖』所带来价值的充分肯定,于是吕不韦再次来到邯郸,并亲自前去拜访。
  一方面是很不得意的秦国公子,另一方是资产颇丰的卫国商人,两人的再次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吕不韦倒也直截了当,他对公子异人说道:我可以光大你的门庭。
  公子异人不以为意,笑着答道:你还是先光大自己的门庭吧。
  再次强调,公子异人在赵国做人质的期间,秦、赵两国关系十分焦灼,公子异人母亲夏姬本身就不受宠爱的同时,赵国随时都面临着来自秦国的巨大压力,局势稍有风吹草动,公子异人甚至可能连性命都不保,因此一个区区小国的商人想要带着自己走出泥潭,公子异人甚至认为这是一件很离谱的事情……

  既然如此,吕不韦该如何才能获取公子异人的信任?
  答案很简单,钱……
  当然了,吕不韦绝非给公子异人送钱这么简单,他是这样解释的:你不懂啊,要等你的门庭光大了,我的门庭才能光大。
  公子异人这回懂了,原来吕不韦是想跟着自己混,而且会想办法先让自己混好,于是乎,两人坐在一起开始进入更高级的话题……

  吕不韦:秦王老了,安国君被立为太子。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又没有儿子,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间,既不受秦王宠幸,又长期在外当人质,即便秦王死去,安国君继位为王,你也无法指望去争太子之位。
  公子异人:我也清楚啊,可又不能怎么样啊……
  吕不韦:你现在很穷困,又客居在此,拿不出什么来献给长辈,也没钱去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不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为你西去秦国进行游说,想办法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让他们立你为太子。

  公子异人还能怎么办呢?
  当然是赶紧叩头拜谢……
  就这样,两人私下确立了一荣俱荣、共谋发展的宏伟蓝图,吕不韦负责斥巨资『跑关系』,公子异人则提前允诺了一张巨额空头支票:如果吕不韦能实现计划,他愿与之共享秦国土地。

  什么样的生意比一本万利还要挣钱?
  吕父的回答再次响起,:无数……

  接下来,吕不韦先是送给公子异人五百金作为日常开销及结交宾客之用,又以五百金购来不少珍奇玩物并西去秦国。
  一开始,吕不韦先拜见华阳夫人的姐姐,并把带来的东西全部献给华阳夫人,顺带还表示公子异人这个人聪明贤能,又结交天下之宾客,还说公子异人视夫人为天,日夜哭泣思念太子柱和华阳夫人。
  话虽假,奈何好听,华阳夫人很高兴……

  然后,吕不韦趁势又让夫人姐姐前去劝说,大意是这样的:用美色侍奉别人,一旦色衰,宠爱也就随之减少。现在夫人被太子宠爱却没有儿子,不如趁早在太子的儿子中结交一个有才能而孝顺的人,立他为继承人并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那么太子在世的时候夫人能受到尊重,哪怕以后太子去世,最终也不会失势。
  华阳夫人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华阳夫人认为,是时候找机会向太子柱推荐公子异人了……
  @善水心 2018-09-13 10:19:48
  顶起佳作o(* ̄︶ ̄*)o
  -----------------------------
  我也顶一个
  @举头望苹果 2018-09-13 17:41:32
  这是快结束了
  -----------------------------
  算是快结束了吧 但是我感觉还会拖很久 毕竟越靠后熟悉的故事越多,篇幅越重。

  不管怎样,能够写到结束也是一种胜利。
  1152 始皇降临
  1152 始皇降临

  吕不韦以为,如果华阳夫人不早做准备,一旦等到年老色衰、失去宠爱,下一任太子又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时,到时候即便她想和太子说上一句话,恐怕也是妄想。
  鉴于此,吕不韦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公子异人原本贤能,也知道自己排行居中,按次序是不可能被立为继承人的,偏偏他的生母又不受宠爱,因此夫人要真是在这个时候提拔公子异人为继承人,那么一来夏姬会主动依附于夫人,二来公子异人日后必当报恩,这样夫人的一生才会在秦国受到尊宠。
  于是乎,华阳夫人果真向太子柱推荐公子异人,既然夫人受宠,太子柱倒也爽快,二人一起刻下玉符,太子的事就这么定了。随后太子柱与华阳夫人专门给公子异人送去大量礼物,还请吕不韦做他的老师,从此公子异人名声大涨,在诸侯中的声望也是越来越高。

  公子异人得以『咸鱼翻身』,首先是充分利用了华阳夫人无子而希望谋求长远保障的心理,其实也与吕不韦的雄厚资金以及超强的运作息息相关。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正是拥立国君所将带来的无穷回报给了吕不韦足够的动力……
  所以,继承人的事情敲定之后,吕不韦还做了公子异人的老师,他会得到怎样的回报呢?
  回报先不谈,这不有了地位之后公子异人顿时底气十足,他干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抢了自己老师,也就是吕不韦的老婆……

  原来,公子异人仍在邯郸做人质,某次两人一起喝酒时,他看到了吕不韦一个被称作『赵姬』的小妾,心里很是喜欢,加上如今身份大不相同,于是便起身一边向吕不韦祝酒,一边请求老师把赵姬赐给他……
  吕不韦很生气?
  吕不韦表示为了『栽培』公子异人反正已经破费了大量家产,也不差这么一位美女,于是爽快的献出赵姬,只是这一献就献出大事了……

  首先,公元前259年,秦昭襄王四十八年,白起与范雎因灭赵一事互有隔阂的一年,赵姬生下一子名政,他便是后来被称作『秦始皇』的『嬴政』;
  其次,按照当时的规矩,男子称氏而不称姓,偏偏秦国又是嬴姓,赵氏,因此嬴政这样的称呼虽然深入人心,但多少还是不够讲究;
  最后,虽然秦国一直往上追溯的话与赵国可谓同宗同源,但其王室成员几乎又很少被称为赵某,『赵政』这样的称呼多少会显得有些刻意而尴尬。

  综上,嬴政长大成人并取得一番成就之前,如何称呼这位未来自诩『始皇帝』的人才更加合适?
  这个问题相当不好回答,甚至困扰了后人二千多年仍没有定论,因为传闻这其中蕴含了一个惊天阴谋,以至于他既不是嬴政,也不是赵政,搞不好应该叫做『吕政』。
  没错,吕不韦的吕……

  始皇帝为什么要叫吕政?
  某种信息暗示,赵姬被『转赠』给公子异人之前其实已经有了身孕,接下来公子异人虽然交接手续办了,该做的『工作』也都做了,但赵姬却对怀孕之事守口如瓶,一直到孩子出生,公子异人都以为孩子应该跟自己姓。
  但是,毕竟吕不韦『工作』在前,孩子应该跟老师姓……

  然而问题也来了,赵姬所生之子到底是吕不韦的,又或者是公子异人的?
  其一,这个问题二千多年来一直被争论不休,简单一句话是无法下定论的……
  其二,公子异人后来一直认为自己是亲生父亲,作为直接当事人他应该很清楚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其三,吕不韦几乎没有留下过任何自己是生父的直接证据……

  总之一句话,不管争议如何,如果稍作剧透的话,未来的始皇帝已然降临,而他的生父公子异人接下来更需要头疼的也并不是什么血缘问题,而是因为秦国接下来持续围攻邯郸,赵国情况紧急到了打算先杀他来出气的地步……
  如何才能化险为夷?
  这事还得看老师的……
  1153 周既不祀
  @片汤2016 2018-09-14 14:22:11
  顶
  -----------------------------
  片汤周末好
  1153 周既不祀

  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五十年,邯郸告急,公子异人也跟着着急,因为赵国情急之下打算对他下手了……
  和吕不韦密谋一番过后,公子异人以六百金贿赂守城官吏,随后得以脱身并逃到秦军大营,然后一路辗转终于回到久违的秦国。
  强调一点,事发突然,情况紧急,赵姬和三岁的『公子政』仍被留在赵国,既不叫嬴政,也不叫赵政,更不叫阴谋论中的吕政,可谓既标准又简洁,血缘姓氏的问题完全得以忽略,不过新的问题又来了,赵国打算杀死公子异人的妻子和儿子……

  到这里的时候问题就来了,公子政有没有被杀?
  每个人都知道,公子政不仅活了下来,而且后来活得简直不要太好……
  不过,也正是经此一难又引发出新的问题,那就是公子政之子赵姬到底是什么来头。

  支持公子政是吕不韦后人的阴谋论认为,赵姬不过是个跳得一手好舞的绝色女子,被吕不韦纳为妾室之后又被公子异人据为己有,但是另一种信息表明,赵姬原本就是赵国富家子女,在赵国多少还算有点势力。
  到底哪一种说法更加准确呢?
  结果表明,危急之中赵姬想办法和公子政安全地隐藏了起来,而且一藏就是好几年,这显然是单凭绝好善舞做不到的事情……

  总之一句话,当时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
  长平之战前,安国君被立为太子,他的儿子公子异人却在赵国苦闷的做着人质;
  长平之战后不久,吕不韦帮助公子异人实现逆袭,公子异人的儿子公子政出生;
  秦伐邯郸开始,公子异人以重金逃回秦国,赵姬和公子政不得已只能想办法躲在赵国;
  秦伐邯郸之后,公子异人在秦国过得足够滋润,年幼的公子政却只能继续藏身于赵国……

  所以公子政到底要藏到什么时候呢?
  这不到了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子柱变身秦孝文王,公子异人变身『子楚』再正式成为秦国太子,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毕竟公子异人是当今太子,日后将是秦国国君,各大诸侯如有得罪秦王,恐怕是要遭到秋后算账的……
  提一点,公子异人由落魄公子变为家族乃至秦国继承人之后,有过更名子楚的这一段经历,因此公子异人便是子楚,子楚就是公子异人。

  于是,就在秦孝文王即任且华阳夫人被立为王后不久,赵国为了讨好秦国赶紧又主动将赵姬和公子政安稳地送回到了秦国。
  这一年,公子政尚不满十岁,既不再用做人质,也不用再秘密躲藏下去。
  我们唯一感到疑惑的是,这对母子藏了这么些年赵国想杀杀不到,想送他们回国却又能迅速准确的找到,这还真是一件挺神奇的事情……

  大致了解完这一段扑所迷离的故事背景之后,我们继续回到主题。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元年,正经当了三天国君之后,秦孝文王竟然去世了……
  秦孝文王一死,子楚,也就是曾经的公子异人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新任秦王,史称『秦庄襄王』,公子政则升级成为太子政。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元年,简要播报几件大事:
  其一,吕不韦出任秦相,秦庄襄王以河南洛阳十万户封其为『文信侯』,同时,秦庄襄王生母夏姬被尊称为夏太后,华阳夫人被尊为华阳太后,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其二,西周国被灭之后,东周国想趁秦国接连更换国君之际联合诸侯伐秦,结果是吕不韦领兵一举灭亡东周国,从此再无人为王室主持祭祀,赫赫宗周彻底消失,连个念想都没能留下;
  其三,秦庄襄王大赦罪人,善待先王功臣,广施德行,厚待宗族亲属,又对百姓施以恩泽,同样也烧起了三把火。

  隐约之中,秦庄襄王干的这些事情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他的父亲,在位三天的秦孝文王来……
  1154 蒙骜入秦
  @善水心 2018-09-16 09:44:32
  周末断更的楼主不是好楼主→_→
  -----------------------------
  坚决同意
  1154 蒙骜入秦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元年,烧完三把火的同年还有另外一件事情颇为值得关注,那就是『蒙骜』伐韩。
  蒙骜本是齐国人,早在秦昭襄王时期便西入秦国并受到重用,一度官至上卿。
  说起来,他和范雎之前据说还有过一段颇有意思的故事。

  话说还在公元前257年时,秦军围攻邯郸三年而不得,白起也称病高挂免战牌,赵国却在魏、楚联军的支援下大举反攻,王龁、郑安平等秦将接连溃败之后,魏楚联军一度乘胜追击至河东一带,魏国甚至还收复了不少河东城邑。
  也就是这个时候,韩国一度参与合纵攻秦,并借机收回汝水之南『今河南宝丰县一带』的一些城邑。
  如此一来,范雎就有点难受了。

  范雎为什么要难受?
  因为范雎出任秦相之后被封于应,号曰应侯,应邑原本就是秦国夺来的韩邑,而且位于汝南。
  换句话说,范雎的封邑被韩国给抢回去了……

  难受归难受,范雎会不会为此感到很难过?
  秦昭襄王亲自问起这事时,范雎表示一点不难过……
  当时范雎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魏国有个叫『东门吴』的人,他在死了儿子后居然一点也不难过,管家不解问起时,东门吴表示自己以前没有儿子,一点也不难过,现在儿子死了,又和没有儿子时一样了,为什么要难过呢?
  所以范雎认为,自己以前不过普通百姓,那时没有封地,也并不难过,现在失去汝南封地又和普通庶子一样了,既然东门吴不难过,自己当然也就没理由难过。

  范雎话说得的确好听,奈何秦昭襄王似乎并不相信他真的会不难过……
  于是乎,秦昭襄王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上卿蒙骜,蒙骜当即表示有办法知道范雎说的到底是不是真心话。
  蒙骜是怎样做的呢?
  这不蒙骜专程拜见范雎,上来就说了这样一句:我想死……

  对于这个套路,范雎当然也是摸不着头脑……
  蒙骜是这样为范雎解释的:秦王把您当老师一样尊敬,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如今我虽然有着上卿的地位,还为秦王领兵,弱小的韩国竟明目张胆地入侵秦国,还抢夺了您的封地,我哪还有脸活着呢,不如拼死夺回汝南。
  蒙骜一席话,范雎深受感动,于是赶紧拜谢,并表态愿把夺回汝南一事托付于他,于是蒙骜也就知道了:范雎还是很在意,还是很难过的……

  然后呢?
  然后秦昭襄王也知道了,范雎当然是不愿失去自己封地的,因此以后但凡范雎提到和韩国有关的事情,秦昭襄王都会怀疑范雎是想借机夺回自己的封邑……
  再后来,随着郑安平、王稽等人接连出事,虽说秦昭襄王表面上仍然善待范雎,但二人之间显然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心生恐惧的范雎最后也只得提前隐退。

  如今范雎已死,秦昭襄王之后就连秦孝文王业已驾崩,蒙骜却依然健在,这不蒙骜受命接连夺取韩邑成皋、荥阳,秦国势力范围延伸至大梁一带的同时,秦国还将从韩国夺来的土地连同原先的西周国,以及才灭不久的东周国合并建成『三川郡』。
  三川郡的建成,表明秦国在秦庄襄王的治理之下仍在持续稳步扩张,这不紧接着在秦庄襄王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48年时,蒙骜再度出兵攻打赵国,夺取太原、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座城池之后,秦国又合并设置为『太原郡』。
  蒙骜大展拳脚,依稀让人想起当年的白起,唯独秦庄襄王虽然风头正劲,却很难让人联系起秦昭襄王,毕竟对比在位时间超长的秦昭襄王,属于秦庄襄王时代转瞬即逝……
  1155 无忌归魏
  @善水心 2018-09-17 10:48:19
  东门吴心真大啊
  -----------------------------
  想想三年前我的心也挺大的,居然敢写这么长的玩意...
  1155 无忌归魏

  蒙骜接连攻打韩、赵,并设三川郡和太原郡之后,魏都大梁亦处于秦军威胁之下,名义上的天子早已不复存在,秦国以兼并他国来完成统一大业似乎变得更加名正言顺起来。
  这不就在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三年,还是秦军,还是蒙骜,这次被攻伐的对象则换作了魏国。
  『高都』『今山西晋城市一带』和『汲』『今河南卫辉市一带』分别被秦国攻占之后,在位第三十年的魏安釐王终于坐不住了。

  三晋之地,秦军俨然如入无人之境,如何才能对抗秦国?
  魏安釐王想到一个人,便是他的弟弟信陵君魏无忌。
  但是,自从公元前257年『窃符救赵』一事过后,魏无忌客居赵国已经十年有余……

  有意思的是,这边信陵君留赵十年不归,那边秦国听说过干脆日夜不停持续发兵攻打魏国,急得魏安釐王赶紧就派人去请信陵君回国。
  然而,十年之后,魏无忌仍然担心魏安釐王对当年之事难以释怀,于是对门下宾客下令道:有敢替魏王使臣通报传达的,杀无赦……
  从魏无忌的角度而言,手下门客基本都是追随他从魏国而来,这样的命令还是会有相当大威慑的;
  但是从『毛公』、『薛公』的角度来说,他们倒似乎并不畏惧这样的命令,原因很简单,这两人本来一开始就不是魏无忌的门客……

  原来,留在赵国之后,魏无忌打听到两位隐士,也就是毛公和薛公,其中一位藏身于赌徒之中,一位藏身在酒店之内。
  虽说魏无忌很想见见这两个人,可是毛公、薛公还故意躲起来不肯见他,你说气人不气人……
  没办法,总算打听到毛公、薛公的藏身地址之后,魏无忌悄悄步行前往,最终还是见到了两位,交谈过后,彼此还都很是高兴,也算美事一桩,唯独平原君赵胜听说这事后很不满……

  赵胜为什么不满?
  他对自己的夫人,也就是魏无忌的姐姐是这样说的:我听说夫人的弟弟魏公子是个举世无双的大贤人,可是他竟跟那伙赌徒、酒店伙计交往,看来不过是个无知妄为的人罢了。
  毕竟是自己的弟弟,赵夫人很快就把这些话转达给了魏无忌……

  姐夫平原君不满,小舅子信陵君该怎么办?
  魏无忌当即就准备向姐姐告辞离开赵国……
  魏无忌以为,自己当初人还在大梁时就听说毛公、薛公贤能有才,到了赵国后惟恐见不到两位。平原君倒好,当初弃魏王而救赵国,就是因为听说他礼贤下士,可是现在看来平原君与人交往并不是为了求取有识之士,不过是为了显示自己豪气的罢了。

  一句话,这个姐夫不值得结交……
  不过,那边毕竟又是自己的夫君,于是赵夫人很快就把这些话转达给了平原君……
  当然了,魏无忌一席话,赵胜还是很受启发,并深感惭愧,于是赶紧就将准备整理行装准备离去的小舅子留了下来。

  所以,留赵十年之后,眼看魏国有难,魏无忌与魏安釐王兄弟之间却仍有着深深的隔阂,关键是魏无忌还对门客下了死命令坚决不准回国,难道最终送给魏无忌的还是只有『留下来』三个字?
  就在这时,毛公和薛公两人亲自求见,他们对魏无忌说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公子之所以名扬诸侯、在赵国受到尊重,正是因为魏国的存在。现在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毫不顾念,万一秦国攻破大梁并夷平先祖宗庙,公子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从春秋到战国,无数同样的例子循环上演,魏无忌顿时明白,此刻没有什么会是比救魏国更为重要的事情了。
  1156 五国伐秦
  1156 五国伐秦

  子产曾曰: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公元前247年,魏军屡战屡败,形势危急之际,阔别魏国十年之久的信陵君魏无忌终于还是回国。
  魏安釐王、魏无忌兄弟相见,二人不禁相对落泪,『窃符救赵』这一页终究还是翻了过去,随后魏安釐王授与魏无忌将军大印,魏无忌正式出任上将军,这是魏国统帅军队的最高职务。

  接下来,魏无忌派遣使者将自己回国并担任上将军一事通报各位诸侯,事实表明,即便魏无忌客居赵国十年,他在各诸侯心目中的威望并没有减少半分,随后合纵抗秦阵营迅速成立,魏无忌合五国之力于黄河以南与蒙骜所率秦军展开交战。
  此役孰胜孰败?
  蒙骜虽强,毕竟五国之师人数更众,蒙骜不但只能败逃,秦军还被联军乘胜一直追击退回函谷关,迟迟不敢再出关……

  窃符救赵,虽说魏无忌置生死于度外而完成义举,但其行为毕竟严重违背魏安釐王本人意愿,兄弟二人甚至十年不得相见;
  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魏无忌既救魏国于当下,更是有效打击了秦国四处扩张的态势。
  更为重要的是,此举既出自魏无忌本意,更契合魏安釐王本人乃至魏国切身需求,经此一战,信陵君魏无忌声威震动天下,名望可谓达到了一生之顶点。

  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信陵君『火』到了怎样的程度呢?
  为了表达仰慕之情,当时各诸侯国甚至都有宾客前来进献兵法,魏无忌又把这些兵法合并在一起,世称『魏公子兵法』。
  一位以仁爱宽厚、礼贤下士闻名于世的公子,竟然有模有样搞起了兵法,简直就是吴起在世,唯一可惜的是,魏国却已不再是当年的魏国……

  所以问题就来了,合纵势力再度发威,魏无忌与魏安釐王俨然重修旧好,秦国又该如何应对魏无忌带来的巨大威胁?
  毕竟当今秦相吕不韦乃商人出身,这个答案也就简单直接。
  一个字:钱……

  原来,秦军大败于河外之后,秦庄襄王一怒之下准备囚禁在秦国做人质的魏『太子增』,好在有人及时劝谏这样只会让魏安釐王与秦国彻底决裂,于是秦国迅速又换了一个套路,赶紧派人携带万金找到了魏将晋鄙以前的那些门客。
  窃符救赵时,心存怀疑不肯交出兵权的晋鄙被朱亥以铁锤击杀,这么多年以后,重金找寻他原先的门客能有什么用?
  很快,这些门客便开始给魏安釐王吹风,他们一致认为,信陵君在外流亡十年,现在担任魏国大将军,诸侯的将领也都归他指挥,诸侯们只知道魏国有个魏公子,不知道还有个魏王。公子如果乘这个时机决定称王,诸侯们因为畏惧他的权势声威说不定就会共同出面拥立他为王。
  一句话,魏无忌造反很轻松,魏安釐王一定要小心……

  问题是魏安釐王信不信魏无忌会造反?
  所谓曾参杀人、三人成虎,魏安釐王一时半会虽然不会轻易相信,秦国的间谍活动却可以反复进行,比如时不时就会有间谍请这些门客假装祝贺魏无忌称王。
  一来二去,天天听到的都是危及到自己地位的话,魏安釐王终于开始考虑起自己的未来,于是乎,为了安全起见,魏安釐王最终还是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换人……

  明知因毁谤而被废黜,这次魏无忌再也没有了当初的豪情,国家、社稷,不过徒劳……
  自此,魏无忌推托有病并不再上朝,躲在家里与宾客们日夜饮酒,烈酒与美色,成为信陵君魏无忌余生最后的寄托。
  如此颓废的过程显然持续不了太久,而魏国在失去被誉为四公子之首的魏无忌之后,恐怕也不能持久下去……
  来晚了...
  1157 享国三年
  1157 享国三年

  秦王以万金用间,信陵君魏无忌惨遭废黜,从此烈酒美女相伴,彻底不问政事,仅仅四年之后便因饮酒无度而患病去世。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长平之战过后,魏无忌两度击败不可一世的秦军,分别挽救赵国和魏国于危难之中,加之他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不以交结下层贱民为耻辱,而是乐于结交隐没在社会各个角落中的隐士,以至于其名声远超诸侯,的确当属名不虚传。

  然而,信陵君虽然就此淡出,秦庄襄王却也无法高兴起来,毕竟他甚至还看不到魏无忌被酒色掏空身体的那一天。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仅仅只是在当年,也就是秦庄襄王三年,秦庄襄王本人就先一步去世了……

  仅从秦庄襄王在位的三年时间来看,先有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布惠于民等一系列稳定局势的措施,表明他在历经人质与冷遇后还是颇具政治智慧的;
  后面又有蒙骜连续攻打三晋,三川郡、太原郡的相继落成又说明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同样不容小觑。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看起来中规中矩的秦王,怎么就突然间去世了呢,毕竟秦庄襄王可没有举鼎这样的业余爱好……

  说起来,秦庄襄王之死又和有关太子政出身的阴谋论联系到了一起。
  小道消息坚持认为,太子政的生父就是秦相吕不韦,生母赵姬也是吕不韦安插在秦庄襄王身边的『卧底』。
  先有秦孝文王正式即位三天暴毙,后有秦庄襄王在位三年后蹊跷死去,整个计划的目很明显:吕不韦要的正是让自己的儿子成为新一代秦王,秦国至此改赵氏为吕氏。

  真的会有这么神奇?
  首先,秦庄襄王匆匆离世之后,太子政的确成为新任秦王,这位秦王便是我们熟知的秦始皇,不过鉴于秦始皇这个称呼并不属于战国时代,因此我们暂且先称他为『秦王政』;
  换句话说,如果秦王政的确是吕不韦儿子的话,这个比『田氏代齐』还要简单粗暴的阴谋事实上已经成为现实,吕不韦将要获得的回报会比秦相的无数还要多无数倍……

  其次,秦王政此时年仅十三岁,贵为秦相的吕不韦除了执掌朝中大权之外,更被秦王政尊称为『仲父』;
  所谓仲父,原本指的是父亲的弟弟。
  如今秦庄襄王已死,毫无血缘关系的吕不韦却被秦王政叫做仲父,怎么看这都离阴谋很近……

  最后,趁着秦王政年纪还小,吕不韦家中笼络的奴仆号称万人之多,足见其势力之大。
  更为重要的是,赵太后,也就是赵姬竟然频繁与吕不韦私通起来;
  虽说赵姬曾经也是吕不韦的妾室,毕竟如今两人一个身为太后,一个高居秦相,身份、地位与当年已经天差地别,如此干柴烈火、耳鬓厮磨,实在有违大国之形象……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公元前246年,秦国进入秦王政元年。
  此时的秦国早已经兼并巴、蜀,攻取汉中,越过楚县宛而占有郢都,并设南郡;
  往北取得上郡以东,占有河东、太原、上党郡;
  向东到达荣阳,灭亡东、西二周后设置了三川郡。
  向西呢?
  秦国一开始便处于整个中原的西面,向西实在是没有能兼并的势力了……

  不管怎样,对于秦王政而言,此刻的秦国已然是立国以来最为强盛的时代,可谓怀揣秦孝公以来六位先王留下的庞大家业;
  但是,对于秦国而言,此时秦相吕不韦封邑十万户,号为文信侯,大量招揽宾客游士,颇有吞并天下之势。
  年轻的秦王政究竟该何处何从,或者说吕不韦内心究竟是把他当儿子看待,或者已经下定单干乃至称王的决心,我们唯有边走边看……
  1158 万世之利
  1158 万世之利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一来秦王年幼,二来即位不久,于是朝中政事基本都由吕不韦等大臣来处理。
  比起专权的宣太后来,赵姬赵太后似乎对摄政的兴趣不大,不过前面也已经交代,赵太后好像对『私通』要更感兴趣一些……
  当然了,秦相吕不韦号文信侯、封邑十万,势力之大远非小国诸侯所能相比,但此时秦国还是会有一些贤才能人值得关注。

  比如同为将军的王龁、蒙骜以及『麃公』『音同标』,王龁、蒙骜自然无需多说,这位麃公虽说连完整的名字都没能留下,但接下来很快便会建立军功;
  还比如有作为舍人的『李斯』,李斯虽说此时地位不高,但同样对秦国的发展将有着长期、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该重点先介绍哪一位?
  还是有请『郑国』出场……

  友情提醒,春秋小霸的郑国早已被灭,这位即将出场的人名字恰好也叫郑国。
  更巧的是,这个叫做郑国的人来自韩国,而我们又都清楚,郑国正好是在战国初年被韩国所灭的……
  好了,郑国与韩国的圈子就不绕了,我们进入正题。

  话说短短几年之内秦国更换了三位国君,这对秦国持续稳定扩张的态势还是提出严峻了挑战,这不就在秦庄襄王去世之后,被秦军攻取而置太原郡的原赵国晋阳便发动叛乱。
  晋阳反叛,秦军会有怎样的动向?
  蒙骜表示很轻松,这不晋阳之乱很快就被蒙骜给平定下来……

  秦军依旧强势,表明秦王政的年龄根本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于是韩国就有点担心秦国继续发兵东征了。
  如何才能不让秦国持续威胁三晋?
  韩国想到了一个很好的思路,那就是大量消耗秦国国力,让秦军无力发兵。

  如何才能令秦国疲惫不堪?
  韩国又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让秦国搞一个兴建的大工程,大量的人力、无力转移到『工地』上之后,秦国恐怕就很难再大量出兵。

  什么样的工程才叫大工程?
  秦国给出的答案是修筑水渠。
  没错,韩国决定派遣擅长水利的水工郑国前去游说秦国,让秦国凿穿泾水,从中山『今陕西泾阳县一带』以西到『瓠口』『音同户,今陕西淳化县一带』,再依着北山向东注入洛水,修筑一条三百多里的超长水渠。

  以当时的水平而言,这的的确确称得上是一个超级大工程,而且由郑国主持的这项大型水利工程后来花了十年左右的时间才算完工,工程之浩大让人不禁联想到的是由蜀郡守李冰所主持的都江堰工程。
  从韩国的角度,让郑国游说秦国兴建水渠的根本动机在于消耗其国力,间接阻止秦国东进中原,因此郑国的真实身份应该是韩国派去的间谍;
  从秦国的角度,动用上万,乃至数十万的百姓修筑三百多里的『郑国渠』,动机又在哪里?
  这不郑国就为修筑郑国渠呐喊了:只要这条灌溉渠修成了,秦国可享万世之利。

  后来我们就知道了,郑国渠的意义在于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形把许多纵流的小河截断并引向灌溉总渠中,这样既可用来灌溉农田,又可以用泾水含的泥沙冲压、降低耕土层中的盐碱含量,从而起到改良土壤的效果。
  谁能想到,为了消耗秦国国力,韩国出的主意让秦国关中一带从此肥沃,常年丰收;
  谁又能想到,这个工程启动后不久郑国的间谍身份便已经暴露,但他的『万世之利』理论还是让秦王政决定继续这个『劳民伤财』的大工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