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善水心 2018-09-21 09:28:52
  中秋打烊不?
  -----------------------------
  这个不好说啊,争取不收摊吧。
  1159 两只老鼠
  1159 两只老鼠

  公元前277年前后,蜀郡守李冰带领当地百姓大规模治水,二十多年后,都江堰竣工,岷江水患消除,成都平原一带从饱受洪水、旱灾困扰变为天府之国;
  公元前246年,水工郑国带着秘密任务成功说服秦国开凿郑国渠,又过十多年后,超大型农业水利工程建成,关中旱田有效得到灌溉,八百里秦川也将为秦国提供更加丰富的粮食储备。
  韩国人不曾想到,秦国眼下的确是因为修筑郑国渠而耗费大量国力,不过暂缓东进中原却是为日后的一统天下积蓄更加厚实的力量。
  十年虽久,但对于十余岁的秦王政而言,这样的积蓄显然只会为他带来更足的后劲……

  好了,既然郑国渠已经顺利开工,接下来秦国东进中原的速度也会放缓,我们不妨介绍另外一个人,也就是李斯。
  为什么要突然介绍李斯?
  因为多年后眼看郑国渠即将完成,郑国间谍的身份却被揭穿,加上李斯已从舍人高升为客卿,于是秦国不少王族、大臣就借郑国一事发难,表示从各诸侯国投奔秦国的大多数其实都是来做间谍工作的,像李斯这样的客卿应该全都被驱逐……

  李斯这还没出场,就已经闹着要被驱逐,当然后来李斯还是凭借着自己的能力留了下来,并且继续一路高升,鉴于此,我们不妨来正式介绍一下他。
  首先,李斯原本是楚国人,年轻的时候曾经当过郡里的小吏,既没什么远大的目标,也看不到会有怎样的希望;
  其次,某天李斯在办公附近的厕所里看到了一只吃着不干净东西的老鼠,逢人或狗走来,老鼠就因受到惊赶紧逃跑;
  再次,后来李斯又走进一个粮仓,在这里面又看到了另外一只老鼠,住在大屋子里面,吃着屯积如山的粟米,也没有狗,也没有人来打扰它。
  最后,就是这两只老鼠,竟然改变了一个小吏的一生……

  老鼠是如何改变李斯的?
  原来,同样是老鼠,境遇却天差地别,对比之强烈,使得李斯不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李斯以为,人,有出息或者没出息,就跟这老鼠一样,完全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换句话说,平台很重要,更宽广、更大的平台,才会有更大的作为。

  道理不难懂,问题在于怎样才能步入更大的平台?
  李斯很实诚,表示想要有更大的平台,首先应该具备更强的能力。
  一个字,学。

  不巧的是,被后人尊称为『荀子』的『荀卿』也有过一段客居楚国的经历,于是李斯便拜荀子门下,主攻帝王之术。
  这一学,就学成了……
  学业完成之后,李斯收获颇丰,信心满满,但同时也发现一个更麻烦的问题,楚考烈王这个人貌似并不靠谱,不太值得他去事奉,而中原六国国势也都已经相当衰弱,也就是说能力倒是具备了,平台却一家比一家差劲……

  有没有好的平台呢?
  当然还是有的,李斯很清楚,秦国这个平台就很不错。
  于是乎,李斯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西行入秦。

  临行之前,李斯是这样对老师荀子说的:我听说人若遇到机会,千万不可松懈错过。如今各诸侯为争取时机,都是游说之士掌握实权。现在秦国想吞并天下,这正是平民出身的人施展抱负的大好时机。地位卑贱者,不想求取功名富贵,就好比禽兽一般,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强还能直立行走。耻莫过于卑贱,悲莫过于贫穷,长久处于卑贱之位,却还要非难社会、故作厌恶功名利禄、自托与世无争之状,这绝不是我的愿望。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李斯告别荀子,西行入秦,然后投入吕不韦门下。
  @善水心 2018-09-23 21:32:54
  哈哈,果然~中秋快乐啊^_^
  -----------------------------
  惭愧惭愧 小姑娘节日好
  1160 荀子议兵
  默默的祝各位中秋快乐
  1160 荀子议兵

  话说李斯来到秦国之后,正好赶上秦庄襄王去世,吕不韦一时风头无俩而且广纳贤才,于是李斯便想办法投靠吕不韦并请求做他的舍人,也就是门客,好在吕不韦对李斯很是赏识,于是便任命他做了『郎官』。
  所谓郎官,当是战国以来盛行的门客制度的发展,相当于君王身边的近侍,提供出行、征伐的安全保卫作用之外,还能谏言献策,换句话说,如今李斯的平台倒是大了,职位却还只是普通小吏……
  不过,毕竟此时的李斯已经随时都有机会游说秦王政,他要做的仅仅是在适当的场合下展现出自己的能力。

  李斯等待机会之际,我们不妨对他的老师,也就是荀子作一个简单的了解。
  荀子,名况,字卿,身为一个赵国人,真正出名则是在齐国。
  虽然田氏齐国在苏秦死间后遭遇联军攻伐而走向衰落,但稷下学宫尚能一直作为中原学术中心的存在,孟子等儒家大师之后,邹衍、淳于髡、『慎到』、『田骈』等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仍然汇集于稷下学宫,可谓百家争鸣。
  年少的荀子也在这种背景下来到了齐国,并接受着不同学派思想的熏陶和影响。

  后来,慎到、田骈等人相继去世,荀子一晃已是一代宗师,并且因其渊博的学识和崇高的威望先后三次被推举为稷下学宫的『祭酒』,地位之高无出其右。
  唯一可惜的是,此时的齐国人才却已逐步凋零。
  再后来,荀子虽已是资历最深的宗师,却也耐不住他人的诽谤,于是只得一路去往了楚国,并被春申君黄歇任命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一带』县令。

  公元前255年,秦国围攻邯郸,赵、魏、楚联手抗秦,出任兰陵令后的荀子曾经在赵孝成王面前有过一段精彩的用兵之道。
  鉴于篇幅太长,背景稍显复杂,我们捡重点就好了……


  何为用兵之要旨?
  荀子以为,如果弓与箭不协调,善射如后羿也不能射中目标;如果六匹马不协力一致,善御如造父也无法将马车赶往远方;如果士人与百姓不依附国君,哪怕是商汤、周武王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因此,善于使百姓归附的人才是善于用兵之人,而用兵之要领正是在于使百姓依附。

  君王用兵,又该以怎样的教令和行动才更加合适?
  荀子认为,君王贤明,国家太平;君王无能,国家混乱;推崇礼教、尊重仁义,国家就治理得好,荒废礼教、鄙视仁义,国家就动荡不安,这是普遍的道理。秩序井然的国家强大,纲纪紊乱的国家衰弱,这即是强与弱的根本所在。君王的言行令人敬慕,百姓才可接受驱使,君王的言行不能为人景仰,百姓自然也就不会服从召唤。百姓可供驱使,国家就强大,百姓不服调遣,国家也就衰弱,这即是强与弱的常理所在。
  总之一句话,如何才能得到一支强大的军队,荀子和孟子之间明显有着共通之处,那便是『仁』,唯有得到百姓的全力支持,才能得到最为强大的『仁人之兵』。

  既然如此,在更加强调君王要恪守言行,贯彻仁之精神的儒家框架下,对于将领又有哪些要求?
  荀子总结道:将领必须切记『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也就是说要抛弃成败不明的谋划,行动务必不产生过失,做事更不能后悔,具体细节上还有『六术』、『五权』、『三至』、『五不废』等依据。
  同时,军队也必须有着严格的纪律,是所谓『顺命为上,有功次之』。

  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仁』的具体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明显的区别,但是不管怎样,三位不同时代的儒家大师都极其看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他们一致认为,唯有从个人道德修养入手,才能重回理想中的礼乐文明社会。
  不过,现实的情况却是法家大行其道的秦国如今最为强盛,而荀子在重视礼义道德的同时也肯定了法对国人行为规范的作用,可谓礼法并存,礼在前,而法次之,因此,儒家大师荀子教出法家倾向的李斯也就变得不太令人费解。
  同样的道理,荀子还教出另一位集法家之大成的学生也就不再是什么怪事,至于这位学生,他便是『韩非』。
  @catslover 2018-09-24 21:36:32
  楼主吃月饼去了?
  -----------------------------
  时差姐姐才是吃月饼去了吧,貌似上次提了李斯就消失不见了,如今李斯都打了几集的酱油了。
  1161 廉颇老矣

  @catslover 2018-09-24 23:38:28
  最近娃娃们一开学,忙了很多,精力有些不济了。不过我确实最近吃了不少月饼,减肥压力山大呀。
  -----------------------------
  哈哈 我印象里面好些年不吃月饼了,找不到小时候的那种感觉了,而且现在的月饼都是薄皮多馅,我一直都不怎么爱吃。
  1161 廉颇老矣

  郑国开凿水渠,还需要大量时间尚能竣工;
  李斯西行入秦,也需要合适的契机才能获得秦王政的信任;
  至于刚刚即位的秦王政,年纪貌似实在太小,我们还是等他先成长几年再说……

  公元前245年,秦王政二年,秦将麃公领兵一举攻破魏国『卷地』『今河南原阳县一带』,并斩首三万人。
  白起之后,秦国仍继续以斩杀的方式直接削弱对手的有生力量,比如公元前256年将军摎就分别斩首韩国和战国四万以及九万人,如今魏国再被斩首三万,三晋可谓一直在与秦国反复抗争,一直又在被秦国不断屠杀……
  当然了,比起白起当年斩首的数量来,麃公的『军功』似乎不太值得大书特书,值得一提的倒是魏国,毕竟这一年赵国也对魏国发起了进攻,出任主将的则是不久前被任命为代理相国的老将廉颇。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大决战前夕,廉颇于长平战场被决意血战秦军的赵孝成王免职,这件事情后来导致了赵军的彻底溃败,同时也表明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不再信任廉颇,于是等到廉颇回到邯郸时,一众门客都认为他已经失势而纷纷离开……
  公元前251年,邯郸之围接触后的第五年,燕王喜听信栗腹谗言想要趁赵国元气尚未恢复之际占得便宜,怎料廉颇临危受命痛击燕军,一度还将燕都蓟城包围,逼得燕王喜赶紧割地求和。
  再立新功之后,赵孝成王将『尉文』『今河北蔚县一带』封给廉颇,封号『信平君』,并令其代理相国一职,于是乎,那些一度抛弃廉颇的门客又陆陆续续的回来了……

  古来万事东流水,门客们这么一出一进,廉颇就有点不高兴了,他当即表示请各位先生还是都回去算了。
  然而,门客们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门客们表示,将军廉颇的见解实在是太落后了,现今天下之人都是以市场交易的方式结交权贵,将军有权势,他们就追随,将军没了权势,他们自然就得离开。
  战国以来,养士之风盛行各大诸侯,不过仅以平原君赵胜以及廉颇的门客表现来看,数量固然很重要,个人能力素养也应当是选取门客重要的因素之一……

  好了,秦将麃公攻打魏邑卷地的同年,代相廉颇也率军亲征魏国,并攻占『繁阳』『今河南内黄县一带』。
  时隔长平之战十几年之后,廉颇接连用几场漂亮的战役宣告自己还是赵国第一猛将。
  只可惜廉颇好不容易焕发第二春之后,大麻烦又来了……

  其一,赵孝成王于随后去世,在位共计21年,虽然时间并不算短,但后人对他一生的评价似乎全都集中在了长平一役,也许赵孝成王曾经年少,做过乘飞龙上天的美梦,但残酷的现实是他的梦想还未实现赵国就已经砰然坠落;
  其二,赵孝成王之后,其子『赵偃』继位,史称『赵悼襄王』,赵悼襄王刚刚即位也准备烧自己的三把火,于是准备用乐乘取代廉颇在赵国的地位;
  其三,没几年前乐乘还是燕国的将领,并且还在公元前251年燕王喜攻伐赵国时被廉颇统领的赵军俘获,随后才投靠了赵国并被封为『武襄君』。让手下败将取代自己,这是廉颇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事情……

  君命难违,赵悼襄王执意要重用乐乘,廉颇还能怎么办呢?
  廉颇表示对自己无端被排挤很是生气,甚至还要攻打乐乘……
  所以乐乘又会怎样呢?
  乐乘表示惹不起廉颇好歹躲得起,于是赶紧跑路……

  如此闹剧之后,廉颇显然已经无法于赵国立足,不得已之下只能逃到魏都大梁。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catslover 2018-09-25 00:04:16
  廉颇也是脾气太大……
  -----------------------------
  摊上赵孝成王和赵悼襄王这对父子,廉颇估计也是一肚子的怨气...
  1162 尚能饭否
  @catslover 2018-09-25 00:04:16
  廉颇也是脾气太大……
  -----------------------------
  @o弘毅o 2018-09-25 00:14:13
  摊上赵孝成王和赵悼襄王这对父子,廉颇估计也是一肚子的怨气...
  -----------------------------
  @catslover 2018-09-25 00:28:48
  说到底是遇人不淑啊
  -----------------------------
  打工仔遇到好老板那也是命好...
  1162 尚能饭否

  将相失和,蔺相如尚能忍辱负重,于是廉颇负荆请罪,两人终成生死之交,赵惠文王在位期间,廉颇屡立战功而闻名于诸侯;
  长平之战,廉颇一直坚守阵地,怎料赵孝成王改用赵括,好在长平之战九年后赵孝成王还是认识到廉颇的价值所在,因此廉颇击退燕军并受任为相;
  伐齐繁阳,廉颇老当益壮,然而刚刚即位的赵悼襄王却急于清洗先王功臣,廉颇一怒之下攻打乐乘,冷静下来后唯有逃奔魏国。

  提一点,数年之后,赵悼襄王如同赵孝成王当年那般终于也意识到廉颇之于赵国的巨大意义,只是廉颇的大好年华早已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这中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原来,公元前244年,秦王政三年,赵悼襄王元年时,赵国本想以盛礼交好魏国,为的是借机要回廉颇,奈何魏国根本不听,于是赵、魏两国交恶,赵国不得已只能对魏国开始实施警戒。

  所以,魏安釐王这是打算把廉颇留在魏国并准备重用的意思?
  其实不然,虽然廉颇接下来在大梁住了很久,但始终没能获得魏国的信任,重用就更不用提了……
  鉴于廉颇后来逐步淡出主流视线,有关廉颇的结局我们一并作简要的介绍。

  再后来,秦王政逐步长大成人,秦国扩张的步伐也再度加快,赵军自然也就多次遭秦军围困。
  这时候,赵悼襄王又想起了廉颇,但同时也怀疑年龄越来越大的廉颇到底还能不能踏上战场。
  廉颇到底还行不行?
  赵悼襄王的决定是先派使者前往大梁,对廉颇考察一番再作定论。

  见到来自赵国的使者时,此刻的廉颇没有任何的愤怒,有的仅仅只是重新出任赵将的决心。
  为了显示自己还是那个猛将,为了显示自己还具备率军攻城拔寨的能力,廉颇特意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
  然后,廉颇又披上铁甲登上战马……

  廉颇虽老,壮心不已,问题是使者回去后会怎样向赵悼襄王汇报呢?
  他是这样说的: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是很好的,只是我坐着的时候,一会的工夫他就去拉了三次屎。
  于是,赵悼襄王认为,廉颇这次是真老了……

  然而,廉颇真就老到连战场都不能上了?
  其实不然,就在使者出发之前,赵国有个叫『郭开』的人,他本是廉颇仇人,为了阻止廉颇回国,郭开早已用重金贿赂使者,所以我们就知道了,廉颇饭量惊人是真的,至于接下来有没有『顷之三遗矢』,这恐怕就是个大问题了……
  于是乎,廉颇终究还是遭到赵悼襄王的弃用,虽然不久后楚国偷偷派人到魏国迎接廉颇,而廉颇也担任了楚国的将领,但此时的廉颇大概是真正老了,老到饭斗米、肉十斤都已经吃不下了,往后也就不没有留下任何显赫的战功。

  于楚国去世之前,廉颇感慨道:『我思用赵人。』
  对于廉颇而言,指挥赵国士兵驰骋疆场才是他的宿命所在,但是,因为他的易冲动,他曾经所犯的错,廉颇到底连指挥赵国士兵的资格都已失去。
  或者,客死楚国,难道真是廉颇本人之错?
  错误也许会有,但必须强调一点,廉颇从来都是一位勇于承认错误,并积极改正之人。

  云山有意,轩裳无计,被西风吹断功名泪。
  去来兮,再休提!
  @o弘毅o 2018-09-25 23:19:57
  打工仔遇到好老板那也是命好...
  -----------------------------
  @catslover 2018-09-26 22:24:48
  廉颇不能说是打工仔,用现在的观念看,他是爱国的,并不是服务于君主。
  -----------------------------
  现在不是流行这句话么,我爱我的国家,但国家不爱我...
  1163 匈奴前传
  各位晚上好

  有关匈奴的话题,往前并不太好追溯,所以我们也不太可能长篇大论的去分析先秦时期匈奴的详细状况。

  但是,差不多正是战国中后期匈奴才逐步兴起,李牧抗击匈奴也是文献中相对较早的记录。
  1163 匈奴前传

  年老也好,奸人所害也罢,廉颇终究还是没能回到赵国,指挥他所熟悉的赵军。
  自追随赵惠文王取得一番成就之后,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接连事奉赵孝成王、赵悼襄王,可是他又始终不能获得两代年轻赵王的完全信任。
  结合赵国在赵武灵王、赵惠文王时期国势步入顶峰而又在赵孝成王、赵悼襄王两代迅速跌落的背景来看,廉颇晚景之落寞更让人无限唏嘘。

  如果赵悼襄王能够早日意识到放逐廉颇是一个巨大的错误,赵国日后能不能在对抗秦国时多少挽回一些劣势?
  实事求是的讲,很难……
  廉颇虽勇,但秦、赵两国之间的差距绝非仅仅只是一员猛将,更何况的是,赵悼襄王虽然过早放弃廉颇,但他还手中有另外一张王牌,这便是同为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
  强如李牧后来虽然苦苦支撑多年,但赵国的局面却是每况愈下,至于他本人的下场更是比廉颇还惨……

  话说公元前244年,廉颇逃到魏国之后,赵悼襄王启用李牧为大将,随后李牧领兵伐燕并攻克武遂、方城。
  李牧出场便立战功,难怪赵悼襄王对廉颇的离去并不是那么在意,只不过李牧绝非刚出道的新人。
  事实上,在此之前李牧已经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以防备匈奴,是赵国北部边疆一位出色的将领。

  匈奴一词我们并不陌生,但匈奴真正对中原形成巨大威胁将是更晚一些时候的事,鉴于此,我们不妨对先此时的匈奴简单了解一下。
  周朝以前,所谓北方的蛮荒之地便已居住着一些部落,他们没有城郭,不搞农业生产,而是因畜牧的需要而寻着水草不断迁徙。
  这些部落各自分占土地,有着自己的不同名称,不过因为没有文字和书籍,留下来的线索少之又少,因此我们不妨将其统称为戎狄……

  商朝时期,周朝还仅仅只是周部落,因为戎狄族的进攻,周太王古公亶父不得已带领部落逃到歧山脚下,于是有了周国。
  再到武王伐商并建立周朝之后,周朝将戎狄族悉数驱逐至泾水、洛水以北,不过到了西周末年戎狄又开始侵犯中原地区,典型比如申侯与犬戎一起攻入镐京,从此步入东周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秦襄公援周有功,平王东迁至洛邑后秦襄公又因在歧山一带而攻打戎人被封为诸侯,此后比如山戎伐燕、戎狄攻打襄王,甚至卫懿公好鹤亡国等等,不同的地理位置,中原与诸多戎狄部族断断续续发生着大大小小的摩擦。

  步入战国以后,天下大势逐步演变成秦、赵、齐等七雄并立,此时与戎狄部族接壤的主要有秦、赵、燕三国。
  秦穆公称霸西戎之后,不少部族先后归服秦国,进入战国以来,大荔、义渠等同样也被秦国兼并;
  晋文公称霸中原之后,赤狄、白狄等部族被晋国赶走,到了战国时期,赵国北部仍有林胡、楼烦等部族活跃;
  至于燕国北部,则有东胡、山戎等势力存在。

  大体来看,中原以北有过大量戎狄部族的存在,甚至多达上百个,但这些部族往往各自分散居住在山谷溪涧之间,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于是秦国逐步蚕食了周边的戎狄势力,于是赵武灵王率军击破了林胡、楼烦等部族,并修长城、建要塞,将他们拒之门外,于是燕国也修起长城,同时沿线设郡,以此来抵御胡人的攻掠。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股新的势力却逐步强大起来,这股势力便是匈奴。
  匈奴有着怎样的来历,起源又能追溯至何时何地?
  对于一个没有留下文字,而且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而言,这是一个非常难准确回答的问题……

  但是,不管怎样,就在廉颇出走魏国之前,匈奴已经开始对赵国形成威胁,而李牧驻守代地、雁门郡时的主要职责正是防备匈奴。
  @爱吃鱼不爱挑刺 2018-09-26 23:55:31
  马克
  -----------------------------
  几年前就马克了的吧...
  @catslover 2018-09-27 21:42:43
  我跟小姑娘组个团
  -----------------------------
  火速赶来
  @善水心 2018-09-27 21:06:50
  好久没催文了,试试运气,嘻嘻
  -----------------------------
  最近这个点能更文好像还是有点难度...
  1164 大破匈奴
  1164 大破匈奴

  李牧出任赵国大将之前,匈奴逐渐兴起之后,我们还是先来看看李牧当年是如何对付匈奴的。
  还在驻守北部边疆期间,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李牧可以自主任用军吏官员,而且防地内城邑的租税直接被送到李牧的帐下充作军费,于是李牧每天都要宰杀好几头牛以供将士们食用,对将士们的待遇可谓十分优厚。
  此外,李牧还经常教士兵练习骑马射箭,多派侦察人员打探敌情,并下令小心谨慎地把守烽火,工作看起来干得也算有声有色。

  不过,李牧竟然专门立下了这样一条规定:只要有匈奴人入侵,必须赶紧收拾人马、牛羊,退入营垒坚守。
  有逞强与匈奴人拼杀的呢?
  杀无赦……

  于是,平日里李牧总是宰宰牛、搞搞训练,每到匈奴入侵的时候,赵国守军也都认真的点燃烽火报警,然后有条不紊地退入营垒只守不战。
  时间久了,搞得匈奴人都知道李牧这个人胆子很小,其实不光匈奴人知道,赵国守将们也都知道李牧胆小怯战……
  就是这样的一位边塞将领,怎么就入了赵悼襄王的法眼,后来还成为四大名将之一?
  这不赵悼襄王之前,赵孝成王就对李牧的守城风格很不满,不过不管他怎么责备,李牧却依然如故……

  于是乎,如同廉颇之于长平战场被撤下那般,李牧也被召回并换了他人领兵。
  随后,只要匈奴来袭,赵军就积极出兵交战,怎奈输多胜少,如此这般一年多后问题就来了,守军伤亡惨重,惨重到在边境上耕田、放牧都成了问题……
  事实证明,仅靠意气与匈奴人频繁作战是不可持续的,如李牧这般『猥琐』守城虽然气场不够霸道,但几年下来人马物资好像也并没有什么损失,这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长平之战前期的廉颇,场面不够壮观,但秦军的确也曾被拖累得疲惫不堪。

  要里子还是面子?
  赵孝成王一看打也不是好办法,于是决定再请李牧出山,可是这次李牧却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
  这倒有点像白起的风格了……

  赵孝成王一再要求李牧领兵,李牧终于改口,但是有自己的要求:大王一定要用我,必须允许我仍照从前的办法行事,我才敢接受您的命令。
  赵孝成王:……
  就这样,李牧再次来到边境,匈奴人接下来好几年还是隔三差五的前来骚扰,除了骂李牧胆小之外,好像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日子一天天的过,廉颇慢慢变成了『糟老头』,赵国边境每天都得到赏赐却又无法同匈奴人交战的守城官兵们却是求战欲望变得愈发强烈。
  眼看时机成熟,李牧精挑细选战车一千三百辆,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以及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并把他们全都集中起来加强作战训练。
  与此同时,李牧还大力组织放牧,顿时放牧人漫山遍野,哪怕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也是假装战败,还故意丢一些人马给匈奴,听到这种情况后,匈奴的单于,也就是首领终于坐不住了,赶紧就率大军来犯。

  匈奴人认为,李牧一如既往的胆小,哪怕打不到赵军主力,多抓点牛羊总是不亏的;
  李牧认为,匈奴人肯定是这么想的,所以这次他不再死守,而是布下奇兵,指挥部队从左、右两翼进行包抄,一次性斩杀匈奴十多万人马,随后李牧趁势灭掉代地以北的胡族『襜褴』,又攻破东胡,降服林胡,打得匈奴单于领着残兵逃奔而去,此后十多年的时间里再也不敢再接近赵国边境……
  匈奴不灭,何以家为。
  固守国疆、抗击匈奴,『胆小』的李牧当是后人需要铭记的第一位名将。
  @心酸的柠檬啊 2018-09-28 15:38:51
  我的妈呀!这个帖子更了这么多年了~才看到35页,何年何月才能赶上大部队??
  -----------------------------
  哈哈 是不是很心酸
  1165 燕太子丹
  太子丹我们都很熟悉,不过荆轲刺秦的事情要在稍晚的时候出现。

  太子丹早年的经历有点复杂,也不太好考证,他先后有过赵国和秦国当人质的经历,中间和即位前的秦始皇关系一度还很好,但二人之间为何会关系逐渐破裂,乃至最后太子丹不惜以行刺的手段来结束这一段关系,我想除了个人恩怨之外,还与天下大势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接下来我们进一步通过若干细节去揣摩这中间的转变。
  1165 燕太子丹

  有关匈奴,提到这个游牧民族并不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不断追寻水草迁徙之后,我们不妨对当时匈奴的特点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其一,匈奴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和书籍,更多还是靠言语来约束百姓的行为;
  其二,匈奴人自上而下均以牲畜之肉为主食,皆穿皮革制成的衣服,披着带毛的皮袄,他们贵少壮而贱老弱,也就是说强壮之人吃着肥美的食物,老弱之人则只能吃剩下的东西;
  其三,匈奴人的伦理观念尚比较单薄,比如父亲去世,儿子可以后母为妻,兄弟去世,兄弟也可续娶他的妻子。此外匈奴人虽然有名字,但并没有更为复杂的姓和字;
  其四,无战事时,匈奴人以打猎为主而随意游牧,一旦形势紧急,却又几乎可以人人上战场,比如匈奴人还在儿童时就能骑着羊拉弓射杀鸟、鼠,再大点就能射杀狐、兔,成年男子人人能使弓,全都披挂铠甲,骑着战马,所有的这些可谓匈奴人天性使然;
  其五,匈奴人行军作战的标准非常简单:有利就攻,不利就退。礼义根本就不是问题,逃跑也不会有任何的羞耻感……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行动飘忽、天性好战的战斗民族却在逐渐兴起之后被李牧一举击溃,以至于十多年内不敢进入赵国边境。
  十多年之后呢?
  十多年之后,抗击匈奴的接力棒就交到了秦国的手上,毕竟到那时候秦国已经步入统一的关键阶段,中原六国的事自然全都变成了秦国的事,因此下一位抗击匈奴的领军人物将是蒙骜之孙『蒙恬』。

  不过,话题扯远了,我们得先回到公元前244年,赵悼襄王元年,秦王政三年……
  这一年,李牧出任赵将,并连克燕国武遂、方城,秦国这边蒙骜则伐韩并连取十二城,随后,为了攻打赵国,秦国一方准备拉拢燕国。
  准确点说,秦相吕不韦为了扩大自己在河间一带的封地,准备联合燕国来一起攻打赵国……

  为了联合燕国,吕不韦先一步派了『刚成君』,也就是短暂取代范雎出任秦相的蔡泽到燕国作大臣,蔡泽一番努力之后,燕王喜之子『太子丹』来到秦国做人质,秦、燕两国已经具备一定的外交基础。
  接下来,为了更好的掌控燕国,吕不韦又准备令秦将『张唐』去燕国出任相国一职。
  秦昭襄王时期,张唐亦曾配合王龁围攻邯郸出战,资历也算不低,因此张唐对于燕相压根就不感兴趣……

  张唐为什么不肯去燕国?
  道理很简单,去燕国必须要经过赵国,偏偏张唐曾经参与围攻过邯郸,赵国甚至下令『只要抓住张唐,就赏地百里』。
  看来张唐倒不是怕燕国,而是怕根本就过不了赵国这一关……

  顺带提一点,燕太子丹和秦王政其实算得上是老相好,因为太子丹年少时有过一段在赵国做人质的经历,而秦王政也是出生在赵国,两位身处异乡的少年当时关系很是要好。
  只不过再后来太子丹还是太子,而且还是人质身份,秦王政却已经是当今天下最为强势诸侯的一国之君,因此两人之间再也不能回到从前,或者说此时的秦王政对太子丹并不再友好……
  太子丹与秦王政的事情后面再重点介绍,毕竟围绕着他们将会上演的是一场隆重的刺客大戏,眼下需要关心的重点是吕不韦如何解决张唐不肯去燕国的难题。

  吕不韦表示,自己很不高兴,而且好像也没法勉强张唐前去燕国……
  难道就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
  一个十二岁的少年认为,办法还是有的,这位少年叫做『甘罗』。
  1166 张唐相燕
  @心酸的柠檬啊 2018-09-28 15:38:51
  我的妈呀!这个帖子更了这么多年了~才看到35页,何年何月才能赶上大部队??
  -----------------------------
  @o弘毅o 2018-09-28 23:53:34
  哈哈 是不是很心酸
  -----------------------------
  @catslover 2018-09-29 03:46:08
  你心不心酸?
  -----------------------------
  有时差姐姐陪我就不心酸
  1166 张唐相燕

  张唐究竟会不会去往燕国,年少的甘罗又有着怎样的来头,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先简要回顾一下甘罗的祖父甘茂。
  公元前310年秦武王即位之后,秦国开始设置左、右丞相,当时出任左、右相的便是甘茂和秦惠文王之弟樗里疾。
  后来,秦武王举鼎意外去世,宣太后、魏冉拥立秦昭襄王即任,而宣太后和魏冉有着明显的楚国背景,于是一番运作之后宣太后族人向寿成为秦相,权力斗争失败的甘茂则逃到齐国,再后来去世于魏国。

  甘茂淡出多年之后,他有个孙子,也就是甘罗,此时甘罗事奉于吕不韦,正好又赶上这么一出,于是他主动表示有办法让张唐去燕国赴任。
  这边吕不韦还愁眉苦脸着,那边甘罗就已经主动请缨,两人之间到底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吕不韦当时的反应很激烈,简单点说其实就三个字:快走开……

  毕竟嘛,吕不韦才亲自请张唐去燕国任相都吃了闭门羹,区区甘罗真要能摆平这件事情岂不让他很没面子,更要命的是甘罗这会才十二岁,吕不韦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甘罗是在给他添乱……
  然而,甘罗是这样回应的:『项橐』『音同驼』七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如今我都满十二岁了,您又何必这么急着地呵叱我呢,还不如让我试一试。
  『项橐三难孔子』的典故虽说真实性值得推敲,但吕不韦好歹还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同意了甘罗的请求。

  于是乎,小小甘罗拜见张唐,并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您的功劳与武安君白起相比,谁的功劳大?
  这个问题,张唐很有自知之明……
  随后,甘罗又抛出第二个问题:应侯范睢任丞相时与现在的文信侯相比,谁的权力更大一些?
  这个问题,张唐果断选了吕不韦……
  好了,甘罗开始展现自己的『主持功力』,他继续问道:您确定应侯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不改了?
  张唐表示,不改了……

  答题完毕,甘罗开始分析问题:当初应侯范雎打算攻打赵国,武安君白起故意让他为难,结果武安君刚离开咸阳七里地就死在杜邮。如今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您可倒好竟然执意不肯,我实在不知您将死在什么地方。
  甘罗这么一分析,好像的确也是这么个道理,所以张唐会有怎样的反应?
  张唐当即表态愿意依着这个童子的意见,赶紧上路……

  就这样,张唐赴燕的行期还真就被敲定下来,可是张唐原本就担心的问题仍没有解决,也就是说,如果赵国有心刁难张唐,又该怎么办?
  对于这一点,甘罗仍然很自信,他对吕不韦说道:请借给我五辆马车,允许我为张唐赴燕先到赵国打个招呼。
  紧接着,吕不韦进宫向秦王政作了简要汇报,他说到:甘茂有个孙子甘罗,年纪不大,却是名门之后,诸侯们都有所闻,最近张唐不愿意去燕国而一直推托有病,甘罗很快就说服了他,使他毅然前往。现在甘罗愿意先到赵国,把张唐的事向赵王通报一声,请您答应派他去。

  此时的秦王政在位也才是第三年,比起十二岁的甘罗不过也就稍大几岁,所谓少年惜少年,秦王政召见完甘罗之后还真就同意派他去往赵国。
  @善水心 2018-09-30 10:30:05
  顶顶o(* ̄︶ ̄*)o
  -----------------------------
  小姑娘节日好啊
  1167 上卿甘罗
  @镜水琉深 2018-09-30 12:44:05
  楼主写挺好啊,会出版么?
  -----------------------------
  咳咳 这个得看缘分啦
  1167 上卿甘罗

  赵悼襄王会不会放过张唐,年少的甘罗这次又会有怎样的办法,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先简要回顾一下甘罗的祖父甘茂。
  不对,上期好像已经回顾过了……
  话说秦王政点头通过,甘罗得以借秦国的名义出使赵国,这样一来不敢怠慢的赵悼襄王赶紧就到郊外远迎甘罗。

  赵悼襄王见甘罗,会有怎样的事情发生?
  友情提醒,新一轮的答题开始……

  首先,甘罗抛出第一个问题: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一事了吗?
  赵悼襄王:听说这件事了。
  然后,第二个问题:听说张唐要到燕国任相的事情了吗?
  赵悼襄王:也听说了。

  这次甘罗换套路了,他直接开始分析问题:太子丹到秦国,说明燕国不欺骗秦国;张唐到燕国任相,表明秦国不欺骗燕国。燕、秦互不相欺,显然是想共同攻打赵国,来扩大自己在河间一带的领地。
  道理不难理解,可是对于赵悼襄王而言,这种情况究竟怎样办才好?
  甘罗表示自有妙计……

  甘罗继续分析:为了不让秦、燕联盟,赵国可以先一步和秦国结盟。
  怎样才能和秦国结盟?
  甘罗建议先赵国先主动送上五座城邑,以此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

  然后呢?
  然后甘罗表示可以想办法让秦王送太子丹回燕国,接着再帮助强大的赵国攻打弱小的燕国。
  换句话说,赵国可以通过攻打燕国来弥补这五座城邑的损失……

  于是,赵悼襄王果真割让五座城邑给秦国,秦国马上也打发太子丹归燕,然后赵国便有恃无恐地对燕国发起进攻,并占领了燕国三十六个县。
  此外,不但不亏,而且有赚的赵国竟然还『与秦什一』。
  也就是说,赵国转手又把占得燕地的十分之一『分赃』给了秦国……

  凭着甘罗的一番张罗,秦国一兵未发就得了大量的实惠,因此就在甘罗回到秦国并把情况报告给秦王政之后,秦王政封甘罗为上卿,并把甘茂原来的田地房宅赐给了甘罗。
  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凭借一出出的妙计而在鼎盛之时的秦国大放异彩,也因为他和年龄完全不成正比的聪慧而名垂后世。
  当然了,甘罗身上所体现的不再是儒家所强调的忠信,在年少甘罗身上所反应出来的的,正是战国以来更加流行于谋士之间的谋诈之术。

  何为谋诈?
  通俗点说,就是阴谋诡计……
  不过,孔子以来的儒家也并非万能,至少商鞅变法以来在秦国占主导地位就是法家,而且随着诸子百家相互的深入交流,秦国的法家也在不断糅合并吸收阴阳、儒、道等流派积极的一面,因此我们很难简单再用错或者对去衡量谋士们的动机。

  最后一个问题,年少成名的甘罗后来怎样了?
  可以确定的是,甘罗后来死了……
  不过很不确定的是甘罗后来死于何时,死因又是什么。

  年轻的秦王政封更加年轻的甘罗为上卿,后来秦王政不断成人乃至成熟,秦国也在他的带领下迈向更高的巅峰;
  而年少的甘罗却至此彻底消失于历史长河,留下的仅仅是一个传说……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