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o弘毅o 2018-09-29 23:29:30
  有时差姐姐陪我就不心酸
  -----------------------------
  @catslover 2018-10-01 21:23:17
  压力很大呀
  -----------------------------
  不大不大 坐下喝杯茶压压惊
  @善水心 2018-10-02 11:05:03
  国庆快乐!^_^
  -----------------------------
  小姑娘节日快乐
  1168 河间之争
  1168 河间之争

  十二岁的甘罗,犹如流星划过天际,短暂却又令人无尽回味。
  从甘罗的角度,思索谋士们价值理念的变迁之余,值得关注的还有秦、赵、燕三国之间复杂的外交关系。
  而秦、赵、燕三国关系之所以复杂,首先还是在于燕、赵两国,再回到这两国的矛盾,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燕王喜本人。

  长平之战过后,又有邯郸之围,一时几乎遭遇灭国绝境的赵国很难再现胡服骑射后的中兴景象,也就是在『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的背景下,燕王喜心生兼并赵国之决心。
  公元前251年,燕王喜无视昌国君乐间和大夫将渠等人的意见,执意兵分两路攻打赵国,结果却是老将廉颇临危受命大破燕军,并乘胜追击五百多里,进而包围燕都蓟城,燕国不得不赶紧献地求和。
  两国议和之后,对燕王喜无视劝谏而不满的乐乘转投赵国并被封为武襄君,紧接着就在公元前249年,乐乘和廉颇再度围攻燕国,燕国只能继续以厚礼求和而告终,可以说,燕王喜的『自不量力』正是两国频繁冲突的根源所在。

  需要强调的是,燕国的连续求和已经不能停止赵国报复的脚步,比如就在公元前248年,廉颇、『延陵钧』又继续帮助魏国攻打燕国。
  连续数战的结果共同表明,纵使赵国已经呈现出青黄不接的景象,其军事实力仍远在燕国之上,所以,燕国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赵国不断采取报复行动?
  燕王喜当然也是要想点办法的……

  赵国连续伐燕的背景下,有位叫做『蔡鸟』的燕使偷偷经赵国而入秦,并会见了秦相吕不韦,这是秦庄襄王在位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48年的事情。
  这位蔡鸟去往秦国的目标为什么是吕不韦?
  这不,蔡鸟表示愿代表燕国将河间一带的十座城邑献给吕不韦,以此作为新科秦相的封邑。

  不过,此时的吕不韦还比较谨慎,赶紧以无功不受禄为由给拒绝了……
  但是,蔡鸟又说了,这可是燕国献给您的土地啊,又不是秦国奖赏的,什么功不功的那都不是事。
  于是,吕不韦接受了河间一带的封邑,然后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比如,秦庄襄王二年,蒙骜大举伐赵,一共拿下榆次、新城、狼孟等三十七城……
  也就是说,通过贿赂秦国,燕国还是达成了报复赵国的目的。
  但是,也正因为秦庄襄王即位后秦国接连攻伐韩、赵、魏三晋的势头太过凶猛,从而导致信陵君魏无忌再度合纵抗秦,燕、赵连年大战的节奏因秦国受挫总算暂缓下来。

  为什么时隔几年之后赵国还是要攻打燕国?
  这不从张唐不肯出任燕相,到甘罗神奇出场前,根本原因已经很清楚:秦王政立足未稳之时,吕不韦想借秦国的力量进一步扩大自己在河间的势力范围……
  所以,接下来秦国准备联合燕国伐赵;
  所以,接下来甘罗促使张唐奔赴燕国;
  所以,接下来甘罗要去往赵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所以,接下来甘罗直接说服赵悼襄王进献河间五座城邑;
  所以,接下来赵国大举攻打燕国。

  一句话,燕王喜为自己的托大埋下了祸根,到后来燕国想躲也已经躲不过去,毕竟年轻的秦王政匆匆上位之后,秦相吕不韦暂时有足够的空间来为自己谋得更多的利益,河间之争由燕国而起,到头来吃大亏的还是燕国,坐收渔翁之利的却是秦国……
  @Adebe2 2018-10-04 15:10:48
  MARK
  -----------------------------
  节日好
  @夏日里的亭子 2018-10-04 10:48:40
  国庆快乐,八卦难得的好帖,楼主辛苦了
  -----------------------------
  呵呵 过奖了 节日快乐
  1169 抱薪救火
  大家继续节日好

  抱薪救火 这个典故,源于史记中苏代和魏安釐王的一段话。

  苏代当时认为,魏安釐王进献土地以讨好秦国,就好比抱着薪柴去救火,薪柴不烧光,火是不会熄灭的。

  终魏安釐王其一生来看,我个人觉得这个词比较适合概括他,以及当时魏国的状况...
  战国末年七雄地势分布大致情况(公元前260年前后)


  

  
  公元前249年前后 参考图

  
  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简单看看上面这几张地图

  地图可以比较直观的反应出魏国和韩国在战国后期的颓势,到了这个时候,两国领土都大幅度缩水,而且秦国又一直秉持远交近攻的策略,两国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因此,在合纵抗秦运动始终不能有效持续的背景下,韩、魏两国一直都是很悲催的,为了不被秦国灭亡,最终就只能一次一次地向秦国表“衷心”,最终被蚕食至死。
  1169 抱薪救火

  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燕赵纷争的背后,最终受益的却是秦国;无比相似的是,魏安釐王、魏无忌兄弟失和,直接受益者仍是秦国。
  公元前247年,阔别魏国十年的信陵君魏无忌毅然回国,困境之中魏安釐王、魏无忌兄弟二人冰释前嫌,很快魏无忌便利用自身强大的号召力率领五国联军击退秦军至函谷关,其个人声望一时达到顶峰。
  然而,吕不韦很快便以重金活动于魏国,为的便是离间魏安釐王和魏无忌,随即魏无忌果然惨遭弃用,从此沉湎于酒色之间。

  公元前243年,魏无忌终于颓废地耗尽余生。
  战国四大公子之中,论成就、论口碑,当属信陵君位列翘楚,而对比起有信陵君的魏国和失去信陵君的魏国来,境遇反差之强烈,更让人遗憾不已。
  不过,黄泉路上魏无忌并不孤单,因为就在这一年,令他无比失望的兄长魏安釐王也去世了……

  从公元前276年到公元前243年,魏安釐王在位共计34年,随后其子太子增即位,史称『魏景湣王』。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秦、魏两国持续近百年的河西之争最终以秦国收复河西之地宣告结束之后,完成两轮变法的秦国就已经将魏国远远甩在身后。
  后来,随着秦国逐步蚕食周边领地,到了步入战国尾声之时,秦国的疆域竟已数倍于战国之初,而魏国的领地相比辉煌的战国初期则已严重缩水,偏偏因为地理位置关系,魏国又时得刻提防秦国可能带来的灭国之灾;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魏安釐王的任期时间正好又和战神白起的『巅峰』重合,比如魏安釐王元年,白起便领兵攻占魏国两座城邑;
  比如魏安釐王二年,刚刚出任秦相的魏冉两次伐魏,魏国不得已连续割城求和;
  比如魏安釐王三年,魏国本想与齐国合纵抗秦,结果魏冉再度攻打魏国,攻陷四城的同时斩首四万。

  然而,仅仅只是在魏安釐王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73年,魏、赵联合伐韩,韩国向秦国求救,由此引发华阳之战,此役魏将芒卯临阵脱逃,秦军斩首十三万,连年失利之后,魏安釐王有点扛不住了……
  于是乎,接下来虽然秦国仍时不时攻打魏国,但秦、魏两国外交关系上还是有了一些积极的变化,比如秦国太子悼去往魏国做了人质,又比如魏国太子增后来也被派往秦国做人质。
  甚至公元前266年,齐、楚联合伐魏时秦国一度还发兵救魏,以至于魏安釐王一度决意亲善秦国,顺便进攻韩国以夺回失地。

  然而,对于亲秦一事,魏无忌对魏安釐王是这样说的:秦人习俗如戎狄,贪婪凶狠如虎狼,好利又不讲信用,不识礼义德行,大王看不清此事的利害关系,简直就是糊涂啊。
  事实证明,魏安釐图的确是糊涂得很……

  太子悼意外死于魏国,秦昭襄王改立后来的秦孝文王为太子;
  魏无忌二次合纵击败秦国之后,秦庄襄王差点杀太子增以泄愤;
  两位太子的凄惨待遇共同表明,秦、魏之间的亲善关系一点都不牢固,为什么两国关系如此不稳定?
  答案其实很明显,两国实力如今实在相去甚远,根本诉求也完全不在一个层次,魏国一方希望得到的,不过是眼前的苟且,秦国想要得到的,除了周邻的土地,更有远方的大好山河……

  所以,虽然魏安釐王之死对于当今局势没有任何影响可言,但在听闻信陵君魏无忌去世的消息之后,秦国即将对魏国掀起新一轮的进攻高潮。
  鉴于此,近年来稍显沉寂的蒙骜又得踏上战场了……
  @善水心 2018-10-05 10:01:13
  顶顶o(* ̄︶ ̄*)o
  -----------------------------
  小姑娘好
  @举头望苹果 2018-10-07 13:25:59
  魏安嫠王失败中开始失败中结束,也算是一种始终如一
  -----------------------------
  好有道理
  1170 剧辛伐赵
  1170 剧辛伐赵

  公元前242年,秦王政五年,魏景湣王元年,同时也是赵悼襄王在位的第三年。
  信陵君魏无忌去世之后,悬在秦国头上最大的威胁终于彻底消失,于是秦将蒙骜大举伐魏,一举攻占酸枣、燕邑、虚邑、长平、雍丘、山阳城等二十座城邑,并重新整编设置为『东郡』。
  东郡的建立,意味着魏国继续丢掉大片的土地,同时对于秦国则意味着从此能对韩、魏两国都形成三面包围之势,而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于自此秦国国土得以和齐境相接,这样也就有效切断了中原一众诸侯合纵抗秦的交通要道。

  秦国建东郡而断诸侯『从亲之腰』,合纵抗秦的难度变得愈发的大,各路诸侯自然对秦国不断地侵略兼并行为更加感到担忧。
  所以,合纵抗秦彻底沦为历史?
  其实也不然,这不紧接着在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41年,合纵的形势眼看又要形成了……

  不过,合纵之前,燕王喜还是有话要说,毕竟河间的闹剧并没有过多久,燕国又准备攻打赵国了。
  强调一点,燕伐赵的理由仍然不变,燕王喜就是想趁赵国衰败之际一举拿下它……
  燕王喜为什么如此执着地认为赵国不行了?
  原来,廉颇离去之后,虽说李牧被赵悼襄王任命为将军,并且已经立下伐燕的战功,但此时的赵军统帅却是『庞煖』『音同暖』,正是庞煖的存在让燕王喜再度看到了攻打赵国的希望。

  庞煖如此不堪?
  问题其实倒也不在这里,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燕王喜征求大夫剧辛的意见时,剧辛当场表态:庞煖这个人好对付的很。
  所以,剧辛又是什么来头?
  公元前312年赵武灵王拥立燕昭王为燕王之后,为报齐国之仇,燕昭王一度广纳贤才,比如乐毅、邹衍,包括剧辛等人先后投奔燕国,而在投奔燕国前剧辛和庞煖关系又是非常的好。

  换句话说,眼看这都好几十年过去了,剧辛年龄那是相当不低,而赵悼襄王所任命的庞煖恐怕是比廉颇还要年长……
  『衰老』的庞煖出任『衰败』的赵军统帅之后,剧辛给出的结论是庞煖不足为惧,于是燕王喜同样任命『衰老』的剧辛领兵攻打赵国。
  剧辛与庞煖,两位多年前的好友,如今各自已入垂垂暮年,他们分别代表的燕国和赵国,谁会取得这场胜利?
  公元前242年,剧辛伐赵,庞暖统帅赵军抵抗燕军,结果是剧辛被杀,燕军还被俘虏两万余人。
  结果看来,庞煖并不容易对付……
  结果同样表明,燕王喜对燕、赵两国的实力差距仍然有着不太现实的幻想……

  总之一句话,燕国再一次在对抗赵国时上演闹剧一出,久不露面的剧辛在『客串』一把之后用自己的性命衬托出庞煖的老而弥坚,庞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廉颇之后、李牧之前,他仍会是赵国值得信任的统帅。
  鉴于此,忽略燕国的存在之后,既然设置东郡的秦国侵略性日益增强,各大诸侯相继为此感到担忧的情况下,庞煖接下来会不会有更加出彩的事迹?
  答案很明确,还是会有的,而且就在接下来的第二年。

  剧透一点,公元前241年,秦王政在位的第六年,这一年,五国联军即将重整合纵大旗,庞煖则是联军关键人物之一。
  @善水心 2018-10-09 17:22:25
  踩踩~
  -----------------------------
  小姑娘好
  1171 再度合纵
  1171 再度合纵

  公元前241年,秦王政六年,秦王政逐步成人而秦国对中原连年征战之际,赵、魏、韩、楚、卫五国相互立下盟约决意西伐秦国,在位第二十二年的楚考烈王担任盟约之长,春申君黄歇则当权主事。
  长平之战后,赵军已不复昨日之勇,秦国设置东郡之后,魏、韩两国领土也被秦国包围,至于卫国更是早已沦为魏国附庸,因此楚国扛起此次合纵抗秦的大旗倒也合乎情理。
  当然了,楚考烈王之所得以担任盟约之长,还是与他在位以来楚国的中兴有着重要联系。

  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逝,在秦国做人质的楚考烈王及时逃回楚国得以即位,冒着生命危险一手安排楚考烈王回国的黄歇随后不久被秦昭襄王送回楚国,并得以出任楚国令尹,号为春申君;
  公元前260年,秦伐韩邑上党,由此引发秦、赵对峙三年的长平之战,紧接着秦军又围攻赵都邯郸三年,也就是这个时期,楚国获得宝贵的喘息、发展机会,黄歇还趁机向北一举灭掉鲁国。
  另外,比如荀子出任兰陵县令也在这个期间。

  总之,三晋接连遭遇秦国攻伐之际,楚国倒也趁此再度兴盛强大起来。
  兴盛到什么程度呢?
  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战国诸位名公子竞相礼贤下士、辅助君王掌握国政的风气下,有次平原君赵胜派使臣到春申君黄歇这里进行友好访问,黄歇当然不得怠慢,而是安排一行人住到了上等客馆。

  请求得到春申君的会面时,只见赵国使臣特意打扮一番,先用玳瑁制成的簪子装饰头冠,再将珠玉点缀的剑鞘亮在外面,为的就是显示赵国的富有。
  为的就是赤裸裸的炫富……
  春申君当时是怎样回应的呢?
  宾客们终于到了会见黄歇的时刻,却见春申君的上等宾客们一个个都穿着宝珠做成的鞋子出场,气场之奢华当场就使赵国使臣们自惭形秽、无地自容……

  一句话,论排场,春申君绝对不输平原君,论国力,此时的楚国也不在赵国之下,楚国成为此次五国伐秦的领袖也就顺理成章。
  不过,赵国也不算太过吃亏,毕竟黄歇执掌军务的同时庞煖统帅联军精锐部队对秦国发起进攻。

  所以,接下来还是简要关注一下五国伐秦的战况。
  为什么是简要关注?
  原因很简单,庞煖带着赵、魏、韩、楚、卫五国联军一路攻至秦国『蕞地』『音同最,今陕西铜川市一带』时,等到秦国出兵反攻,联军尴尬地发现竟然打不过,于是只得后撤……
  当然了,五国联军也是要面子的,为了缓解一时的尴尬气氛,庞煖又带着军队回过头来攻打齐国,并在攻占齐邑『饶安』『今河北沧州市一带』后扬长而归,好歹也算打了一场胜仗……

  战国以来,合纵抗秦一度轰轰烈烈,大规模的合纵伐秦先后一共不下五次,其中黄歇、庞煖领军的也是战国时代最后一次合纵。
  即便黄歇在此前的二十余年里已经展现出不俗的能力,即便老将庞煖在指挥上也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但此时各国实力与秦国早已不再一个数量级之上,纵使五国联合,其实力也不再是秦国对手,因此战国以来的最后一次合纵终究不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顺便,再简单介绍一下五国伐秦无果所带来的几点影响:
  其一,亲魏的卫元君很快便被秦国废除,随后另立卫国公室后裔,史称『卫君角』,卫君角连同其支族被迁到野王之后,卫国从魏国附庸变为秦国附庸;
  其二,『强盛』的楚国为了避开秦国的威胁把国都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一带』,并仍称其为郢;
  其三,联军战败而逃,楚考烈王认为,主要的责任应该在于春申君黄歇……
  @catslover 2018-10-10 22:13:14
  末日将近楚赵还不忘斗富,看看如今,人们也还是一样的,好像也没有多少进步。
  -----------------------------
  @善水心 2018-10-11 09:26:31
  只有物质在进步,人性自古一样。读历史就是读人性,读天理嘛。
  -----------------------------
  @catslover 2018-10-11 22:40:05
  小姑娘说得太对了
  -----------------------------
  我也觉得小姑娘说的很对
  @善水心 2018-10-11 09:24:01
  哇塞,楼主你现在是不催就不更的节奏吗?
  -----------------------------
  @catslover 2018-10-11 22:40:27
  所以你得经常来催催才好
  -----------------------------
  那什么,最近一段时间真是忙得苦不堪言,昨天搞一个东西到半夜一点,今天这不又来的很晚,这样下去真是个大问题。
  大家晚上好 本来今天打算对战国以来几次比较著名的合纵抗秦运动作一个简单回顾与小结的,不过篇幅比较长,目前只整理到一半,可能明天再发。

  各位见谅...
  @o弘毅o 2018-10-11 23:41:57
  那什么,最近一段时间真是忙得苦不堪言,昨天搞一个东西到半夜一点,今天这不又来的很晚,这样下去真是个大问题。
  -----------------------------
  @catslover 2018-10-12 21:43:04
  感觉楼主是在忙事业的样子……
  -----------------------------
  混口饭吃...
  1172 大长篇之五国伐秦
  1172 大长篇之五国伐秦

  公元前284年,苏秦长期秘密从事外交活动之后,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燕、秦、赵、魏、韩、楚六国联合伐齐,随后乐毅连续攻占齐国七十多座邑,齐国处于灭亡的边缘。
  虽说后来齐国陆续收复一些失地,但是很遗憾,经此一战齐国元气可谓大伤,始终未能再现过往的辉煌。
  对比起齐国,我们想要说的其实是战国以来屡屡被各大诸侯合纵讨伐却越战越勇的秦国,从秦国的身上,齐国大概可以吸取相当深刻的教训,虽然可能晚了点……

  公元前318年,在魏相公孙衍的奔走下,韩、赵、魏、燕、齐、楚等六国形成合纵之势,楚怀王任合纵之首领,不过联军仅仅只是在抵达函谷关后便无功无返,第一次大规模伐秦以失败告终,其中樗里疾还在修鱼斩首三晋联军八万二千人。
  彼时商鞅变法虽已初见成效,联军就已经不是秦国对手?
  其实也不尽然,虽说名义上是六国抗秦,但实际上出兵积极的仅有韩、赵、魏三国,人心不齐,队伍总是不好带的……

  公元前298年,楚怀王被扣留在秦国之后,孟尝君田文凭借『鸡鸣狗盗』之徒艰难逃回齐国,随后联合韩、魏攻打秦国,联军一度驻扎于函谷关。
  又是联军伐秦,又是止于函谷关,齐国应该会深刻地认识到地理位置之于战争的重要性,齐国本是平原为主,几乎无险可守;而秦国就不一样了,函谷天堑易守难攻,当年秦国东进中原虽被晋国牢牢遏制,如今诸侯想要西伐秦国同样亦是困难重重。
  更要命的是,秦国原本地处西部边陲,各大诸侯相去甚远,即便攻占部分城邑而据守的战略价值也不够大,而齐国除了东靠大海,其余方向均有强劲对手虎视眈眈,打起齐国来,诸侯们可谓动力十足……

  公元前287年,秦昭襄王与齐愍王并称东、西二帝后不久,苏秦全力促成燕、赵、魏、韩、齐五国攻秦,秦昭襄王迫于压力不得不取消帝号,可以说在苏秦的组织下合纵联盟终于第一次给秦国带来了正面的压力。
  但是,从整个抗秦联盟背后的态度来看,此次五国抗秦未必又算得上成功,为什么这么说?
  道理很简单,魏、韩两国更多只是想缓解一下被秦国兼并的风险,赵国当时又有李兑专权,本身国内局势也不稳定,齐国抗秦真正意图则是趁机一举拿下宋国,而燕国就不用我们说了,苏秦真实的目的一直就是搞垮齐国……

  总之,苏秦组织的五国攻秦虽然表面上迫使秦国放弃了称帝的想法,但一来此次本身并没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二来各大诸侯原本目的就大不相同,因此五国联军在成皋一带驻军观望后便无疾而终。
  当然了,齐国趁着这个时机一举灭掉宋国后反倒遇到了大麻烦,因为紧接着便是公元前284年的六国伐齐,齐国从此一蹶不振……

  到了公元前247年,这次联军伐秦时间距离比较近一点,秦国终于是正面吃瘪而退守函谷关,同时信陵君魏无忌大出风头,因此留给后人的印象也是比较深刻一些。
  早在十年之前,秦国围攻邯郸之际,魏无忌『窃符救赵』而与楚、赵联合击溃秦军,十年之后,眼见魏国不断遭遇秦军攻伐,魏无忌毅然回国并举五国之力再次将秦军杀退回函谷关。
  一生之中,两次战胜鼎盛时期的秦国,对于魏无忌而言,这是无比伟大的成就;
  但是,即便如此,魏无忌两次伐秦成功对局势的影响甚微又是莫大的遗憾……

  魏、楚救赵,魏安釐王一心投靠秦国,魏无忌只能落得流亡赵国的下场,十年之间再无建树;
  五国伐秦,魏安釐王又被秦国的反间计蛊惑,魏无忌最终推托有病而不再过问政事,从此长醉不醒……
  大体来看,以魏无忌为代表的五国攻秦是积极的,也是有效的,对比起过往的数次失利而言,信陵君魏无忌依靠个人的强大号召力紧密将各诸侯凝聚在一起,大概会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很可惜的是,魏无忌始终迈不过兄弟魏安釐王这一关,五国伐秦依然不能给秦国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打击……

  最后要说的便是公元前241年,秦国愈发强势,而赵、韩、魏三晋集体萎靡的背景下,还是楚国,这次是楚怀王之孙楚考烈王出任合纵之长。
  结果呢?
  结果是在秦国历经魏无忌的洗礼之后,诸侯们发现此时即便合力恐怕也再难是秦军的对手,于是楚考烈王果断把联军的失利归罪于春申君,黄歇从此也被楚考烈王所疏远……

  联军失利,当真黄歇要负全责?
  追求其根源,恐怕还是在秦国强悍的军事战斗力,尤其商鞅变法以后,随着军功制度的深入人心,秦国可谓全民皆兵,而且诸位将士动力十足,毕竟仗打得好加官进爵都不是问题,打得不好人头落地也不是难事。
  鉴于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一起典型的『碰瓷』……

  另外,对于军事上的问题,荀子恰好有过一番精彩的评论。
  在他看来,魏国早期有『魏武卒』,能够被吴起录用的士兵穿上三层铠甲、拿着重弩、背上五十支箭,还带着戈、戴着头盔、佩带宝剑后要带着三天的粮食在半天内奔走百里。
  这样的士兵,可谓战国版特种兵,战斗力不可谓不强,吴起所统帅的魏军一时也是无比强势。
  但是,荀子说了,入选魏武卒的士兵家里徭役一律免除,田地住宅都处于便利地带,更关键的是这些待遇直到他们体力衰弱到不符合魏武卒用人标准后也不能剥夺,于是时间一长,魏国就陷入了大麻烦,毕竟『吃空饷』的人越来越多……

  魏国之后,齐国人比较注重的叫做『技击』,所谓技击,说的是齐国将士每取得敌人首一个就可获得『锱金』,锱为重量单位,相当于四分之一两。
  技击好不好?
  某种程度上,技击的确能激发齐国将士冒死战斗的可能,但是荀子也说了,战役小、敌人弱,技击恐怕还是管用的,但真要是战役大、敌人强,那么技击就起不到什么作用了,毕竟士兵们盘算下来还是保命要紧。
  换句话说,魏国的特种兵不行,齐国的『雇佣兵』也不行……

  到底怎样的军事制度才能领先于时代?
  荀子说了,秦国是这样操作的,秦王们先使民众谋生艰辛,又用严酷的法律来约束他们,最后再威逼他们去作战。
  这个时候,秦国一面用刑罚威慑,一面又用巨额的奖赏来使他们习惯于作战,如此下来秦国的百姓们不难发现:要想过上好日子,还是先去战场砍人头……
  数代秦王坚持之后,秦国兵员多,战斗力强也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此军事上的巨大优势又是秦国得以不惧联军讨伐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外交策略的制定上,秦国又是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尤其是范雎的远交近攻被纳为『国策』之后,秦国始终能在政治外交上不断分化瓦解合纵联盟,哪怕是韩国和魏国眼看行将被秦国所兼并,仍能天真的认为只要投靠秦国就可保平安……
  至于齐、楚等国就更是不用多说了,反正秦国离他们这么远,只要不站在秦国的对立面就不会有危险,这又大概是他们的真实想法……

  荀子最后是这样总结的:齐国的技击打不过魏国的武卒,魏国的武卒打不过秦国的『锐士』,但是秦国的锐士敌不过齐桓公、晋文公的纪律严明之师,齐桓公、晋文公的纪律严明之师又对付不了商汤、武王的仁义之师。
  仁,总是美好的;
  但是,身处乱代,强者或许永远都不会相信这一点……
  1173 赵人李园
  先把荀子的这段话出处介绍一下:

  荀子.议兵 (节选)

  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赏矣。是事小敌毳,则偷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然离耳。若飞鸟然,倾侧反复无日,是亡国之兵也,兵莫弱是矣。是其去赁市佣而战之几矣。

  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是数年而衰,而未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

  秦人其生民郏阨,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埶,隐之以阨,忸之以庆赏,酋之以刑罚,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阨而用之,得而后功之,功赏相长也,五甲首而隶五家,是最为众强长久,多地以正,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敌汤武之仁义;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兼是数国者,皆干赏蹈利之兵也,佣徒鬻卖之道也,未有贵上安制綦节之理也。诸侯有能微妙之以节,则作而兼殆之耳。故招近募选,隆埶诈,尚功利,是渐之也;礼义教化,是齐之也。故以诈遇诈,犹有巧拙焉;以诈遇齐,辟之犹以锥刀堕太山也,非天下之愚人莫敢试。故王者之兵不试。汤武之诛桀纣也,拱挹指麾,而强暴之国莫不趋使,诛桀纣若诛独夫。故泰誓曰:“独夫纣。”此之谓也。故兵大齐则制天下,小齐则治邻敌。若夫招近募选,隆埶诈,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夫是之谓盗兵,君子不由也。

  故齐之田单,楚之庄蹻,秦之卫鞅,燕之缪虮,是皆世俗所谓善用兵者也,是其巧拙强弱,则未有以相君也。若其道一也,未及和齐也;掎契司诈,权谋倾覆,未免盗兵也。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和齐之兵也,可谓入其域矣,然而未有本统也,故可以霸而不可以王;是强弱之效也。
  荀子.议兵 这一段是荀子和楚将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的一段对话,主要体现了荀子在用兵、军队、将领等问题上的看法,由于篇幅比较长,所以我个人只是在荀子议兵那一节精选了他的主要观点。

  很显然,关于军队的建设,荀子的落脚点最终还是在讲求礼制道义之上,感化将士,上下齐心合力,最终才能制服天下,这是比较典型的儒家思想,为了得出这个结论,荀子提到了魏、齐、秦等国军队的特点,这一段出现在了我们上节的内容中。

  五国伐秦一节

  我个人简单从地理、军事、外交等方面论证了合纵一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同时引用荀子这段为的是强调秦国军事上的强大之处。

  虽然按照荀子或者儒家的理论,仁义之师才是无坚不摧的,但是周朝衰落的几百年以来,秦国用实践证明他们用军功催生的铁血之师才是当时最强所在。
  1173 赵人李园

  随着春申君黄歇所主导的合纵抗秦失利,战国以来轰轰烈烈持续近百年的合纵运动似乎也就走到了尽头。
  当然了,不是各大诸侯不想合纵,而是在东郡之后,秦国远未停止兼并的步伐,一旦东方六国相互被隔断,『断齐、赵之腰,绝楚、魏之脊』的局面形成,到时候诸侯们既不能,只怕也不敢再合纵引火烧身。
  另外,因为合纵的失利,黄歇渐渐被楚考烈王疏远,对于这件事情,黄歇有位叫做『朱英』的门客说了一点非常耐人寻味的话。

  朱英对春申君是这样的说:人们都认为楚国是个强大国家,您却把它治理弱了,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先王与秦国交好二十年而秦国不攻打楚国,不是因为不想打,而是因为秦国当时进攻楚国要越过『黾隘』『今河南信阳市一带』这个要塞,这是很不方便的;或者从西周、东周借路,背对着韩、魏两国进攻楚国,这也是不行的。但现在形势就不同了,魏国危在旦夕,不得不答应把许邑和鄢陵割给秦国,这样秦国军队离楚都陈只有一百六十里路,我将看到的是秦、楚两国日益频繁的交兵了。
  朱英一席话,可谓道出了问题的本质:不是春申君无能,也不是楚国变得更加弱了,实在是秦国在兼并的道路上一直从未停歇。
  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正是这个道理,更尴尬的是,眼看秦国已经杀到离楚国只有一百六十里地的地方,楚国能做的唯有把都城从陈地迁到寿春,楚考烈王顺便还把失利的责任全部追加到曾经力助其回国争夺王位黄歇身上……

  好了,从此往后,被冷落的春申君虽然还担任令尹一职,但也只得回到自己的封地吴,楚国朝中红人则要换成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叫做『李园』。
  李园是什么来头?
  来头其实并不算大,而且他一度还是黄歇的侍从……

  原来,自公元前262年进入楚考烈王元年以来,黄歇一直在为一件事情发愁,那就是楚考烈王一直没有儿子。
  考烈王没有儿子和黄歇有什么关系呢?
  不要多想,毕竟黄歇身为楚国令尹,有关楚国继承人的事情当然也是要操心的……

  为了这事,黄歇还真没少想办法,比如不少宜于生育儿子的妇女就被进献给楚考烈王。
  『实战』经验表明,她们都是很擅长生儿子的;
  但是,楚考烈王的『实践』表明,生儿子好像还是很难的……

  楚考烈王一直没有儿子,黄歇还能怎么办呢,总不能『亲力亲为』,帮他生一个儿子吧?
  你还别说,这事后来好像就是这么操作的……

  话说黄歇一直在为楚考烈王寻找宜于生育儿子的女子,这时赵国有个叫李园的人带着他的妹妹来到了楚国,并打算把妹妹进献给楚王。
  结果一打听,李园发现楚考烈王生儿子很困难,然后又担心妹妹日子久了会得不到宠幸而打了退堂鼓。
  于是乎,不再想把妹妹献给楚考烈王的李园找机会做了黄歇的侍从,并在不久后请假回家的时候故意延误返回的时间。

  李园这是什么套路?
  就在黄歇询问原因时,李园是这样回答的:齐王派使臣来求娶我的妹妹,我和那个使臣饮酒,这才延误了返回的时间。
  李园暗示,自己有一个齐王都垂涎的美女妹妹……
  黄歇明示:齐王的订婚礼物送来没有?
  李园表示:还没有。
  黄歇指示:能不能让我看看你妹妹?
  李园宣示:完全可以。

  就这样,李园转手把妹妹献给了春申君,得到春申君的宠幸后很快就有了身孕,至于这个孩子后来到底生没生下来,或者又是如何与楚考烈王联系到一起的,我们还是下回分解……
  @善水心 2018-10-14 13:21:52
  呵呵,又有美女登场啦~
  -----------------------------
  呵呵 美女出场一般都是干大事的
  @懒羊羊10 2018-10-13 10:58:13
  攒了这么久,终于看完了
  -----------------------------
  哈哈 不弃楼的都是好同志
  @安迪惟 2018-10-13 17:02:20
  好高的楼,要多少天才能追完,慢慢看吧!
  -----------------------------
  不知不觉就这么高了...
  1174 太子熊悍
  大家晚上好 秦国设置东郡之后 一直就想放一张地图的,结果更新的时候老是搞忘记
  战国形势图 公元前231年前后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