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这种图比较接近目前我们所处的时间点

  这个地图对比之前重点关注的是魏国和韩国

  从这个图可以明显的看出,战国初期一度显赫的魏国已经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魏国走到这个局面,我们再次为信陵君魏无忌默哀几秒钟...
  1174 太子熊悍

  话说就在春申君黄歇失宠之前,我们还看到他曾经一度在为楚考烈王生不出儿子忙得焦头烂额,结果却是赵人李园在听闻此事后把本想献给楚考烈王的妹妹又转手献给了黄歇,并很快就有了身孕。
  意想不到的是,得知妹妹有了身孕之后,李园很快就有了新的想法,他在和妹妹商量一番后,马上就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这是一个大胆到让楚考烈王能生儿子的想法……

  原来,虽说把妹妹嫁给楚国令尹已经是很不错的『买卖』,但李园毕竟是一心追求『进步』的人,很快他就让妹妹对黄歇说出这样一番话:虽然楚王尊重宠信您,哪怕是兄弟都不如您,可是您担任楚相二十多年来楚王一直没有儿子,如果楚王寿终之后改立兄弟,那么楚国改立国君后也会各自重用原来的亲信,这样您是没法长久得到宠信的。
  不仅如此,李园妹妹还补充:您身处尊位多年,对楚王的兄弟们难免有许多失礼的地方,一旦楚王的兄弟真立为国君,恐怕到时候灾祸会落到您的身上。
  黄歇当然明白这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否则这些年他也不会如此焦虑地忙上忙下……

  问题在于,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呢?
  李园妹妹给出了办法:现在我知道自己怀上了身孕,可是别人谁也不知道。我得到您的宠幸时间不长,如果凭您的尊贵地位把我进献给楚王,楚王必定宠幸我;我再仰赖上天的保佑生个儿子,这就等于是您的儿子做了楚王,楚国全为您所有,这与您身遭殃祸相比,哪样好呢?
  换句话说,这个剧情完全就是秦国吕不韦与秦庄襄王的翻版嘛……

  问题在于,黄歇会不会认同这个『盗版』计划?
  据闻,黄歇表示十分认可这个计划,并且很快就秘密的把李园妹妹安排在另一个住所,然后进献给了楚考烈王……
  接下来,李园妹妹继续受到楚考烈王的宠幸……
  接下来,奇迹出现了,李园妹妹果真生了个儿子……
  当然了,这个奇迹恐怕仅仅只是针对楚考烈王而言,黄歇估计会认为以他的『能力』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接下来,这个儿子被取名为『悍』,小小熊悍很快便被立为太子,李园妹妹也被封为王后;
  再接下来,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黄歇因联军伐秦失利而逐渐被疏远,李园却因妹妹的缘故很受器重,风头瞬间盖过了黄歇……

  好了,就在了解完黄歇与李园在楚国政坛起伏的大致过程之后,一个最大的疑问在于,这位太子悍难道真的如吕不韦之于秦王政?
  首先,对于吕不韦和秦王政之间的关系我们已经简单做过申明,至少秦庄襄王当时并未察觉出赵姬已有身孕,同样的道理,如果楚考烈王提前发现李园妹妹已经有了身孕,熊悍绝对是不可能会被立为太子的;
  换句话说,从当事人亲历的角度来看,李园和吕不韦作假的难度同样很大,可能性一样极低;

  其次,从后来楚考烈王留下的后人来看,生不出儿子这个说法其实并不成立,太子悍之后,李园妹妹后来又给他生了一个弟弟,哪怕太子悍存在被李园操作的可能,后来被疏远的春申君是绝不可能再帮楚考烈王生一次儿子的……
  最后,这位太子悍的弟弟后来还有一个异母的哥哥,这位异母兄长再次表明楚考烈王是具备生儿子能力的,因此楚考烈王即位二十多年一直生不出儿子这个命题终究是严重值得怀疑的……
  一句话,黄歇与楚考烈王,这只怕又是一个看起来很刺激,但却充满太多演绎成分的故事……
  @善水心 2018-10-15 10:57:54
  点个赞o(* ̄︶ ̄*)o
  -----------------------------
  小姑娘好
  1175 彗星频现
  1175 彗星频现

  公元前240年,秦王政七年,以十三年的年纪即位来看,如今二十岁的秦王政已经到了举行冠礼而正式迈入成人行列的时候。
  然而,秦王政这一年并没有举行冠礼……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这一年,彗星先是在东方出现,后又在北方出现,到了五月,彗星再次在西方出现,彗星的出现,在当时往往预示着灾祸的降临,而彗星频繁的出现,很可能意味着将会有不断的灾祸出现。
  对于秦国而言,到底会有怎样的灾祸出现?
  其一,联军抗秦失败之后,秦将蒙骜在领兵攻打赵国龙『今河北行唐县一带』、孤『今河北唐县一带』、庆都『今河北望都一带』等地时去世,就在秦军回师并进攻魏国『汲邑』『今河南汲县一带』时,蒙骜已随彗星远去。

  作为齐国人,蒙骜在投靠秦国之后历经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以及秦王政等四代秦王,并先后夺取韩、赵、魏累积近百座城邑,设立三川郡和东郡,蒙骜同样亦是功不可没。
  因为蒙骜的赫赫战功,蒙氏一族得以受到秦王宠信,并且将延续数代,比如其子『秦武』也将为秦国立下战功,其孙『蒙恬』、『蒙毅』更是青出于蓝,却又因奸人所害而令人扼腕不已。

  其二,蒙骜去世之后,彗星再度在西方连续出现了十六天,随后秦国又有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去世,这个人便是秦庄襄王之母、秦王政祖母夏太后夏姬。
  本来,秦昭襄王立安国君,也就是秦孝文王为太子后,最受秦孝文王宠爱的当属无子的华阳夫人。
  此时的夏姬并不得宠,秦庄襄王也被早早送到赵国做了人质。

  当时的大环境下,由于秦国不断攻打赵国,秦庄襄王在赵国日子可谓相当难过,穷困潦倒不说,性命随时都可能不保。
  偏偏这个时候商人吕不韦认为秦庄襄王乃奇货可居,于是在他斥巨资一番运作后秦庄襄王被立为太子,秦孝文王也仅仅只是正式在位三天后便去世,接下来自然是母以子贵,华阳夫人被尊为太后的同时夏姬也成为了夏太后。
  不过,秦庄襄王在位三年后同样去世,十三岁的秦王政得以即位,奈何其母赵姬赵太后又和秦相吕不韦私通到了一起,思前想后,彼时最为值得秦王政信赖的长辈当属一贯低调的夏太后无疑。

  无论如何,秦王政虽然没有正式举行冠礼,但二十岁的他已经有足够的能力为夏太后举行一场隆重的葬礼,而夏太后生前对自己安葬地点的要求却显得十分特别,她竟然希望自己单独地安葬在『杜原之东』……
  夏太后为什么不打算与自己的夫君秦孝文王安葬在一起?
  原来,秦孝文王去世之后被安葬于『寿陵』,后华阳夫人去世后与秦孝文王合葬到了一起;秦庄襄王去世之后则安葬于『芷阳』,夏太后之所以选择单独安葬在杜原之东,为的是『东望吾子,西望吾夫』。

  也就是说,长眠于地下的夏太后向东可以看到自己的儿子,向西则可以看到自己的丈夫。
  作为一个几乎没有留下太过耀眼事迹的女性,夏太后最后以这样的方式被后人所铭记,倒也很是不同寻常。
  不过,更为不同寻常的是夏太后为自己的选址还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后百年,旁当有万家邑。』

  夏太后表示,百年之后,在自己的身旁会出现一个万户的城邑。
  很明显,这是夏太后对自己身后事作的一个预言……
  所以问题就来了,这个万家邑后来到底有没有出现?
  答案很明显,如果没有出现的话,这个预言也就谈不上不同寻常……
  不好意思 今天这段不太好写 反复拿捏之后感觉处理得都不好 明天我看修改一下了再发
  1176 成蟜之乱
  1176 成蟜之乱

  蒙骜、夏太后的接连去世,倒也与频频出现的彗星人为地联系在一起,但是,彗星与灾祸联系到一起是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这一点更多体现的还是当时的人们一种比较模糊的世界观。
  至于说到战国时期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的认识,紧接着又发生了一起比较难以捉摸的怪事,叫做『河鱼大上』,意思是说公元前239年这一年,黄河中有大批鱼涌上岸边,一时引来不少秦人轻车重马地前来就地食用。
  奇怪归奇怪,不过这件事情似乎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比频频出现的彗星要好的多,其实不然,有关『河鱼大上,轻车重马东就食』的具体含义本身比较隐晦,而且这个现象的背后还与一桩很难揭开真相的叛乱有关……

  话说秦王政当年出生后不久,秦庄襄王便紧急逃回秦国,直到秦孝文王即位,且秦庄襄王被立为太子之后赵国才把秦王政和赵姬赵太后送回秦国。
  前后间隔差不多六年时间里发生了什么呢?
  对于赵姬而言有一件事情值得注意,秦庄襄王回到秦国后又娶了老婆,数量还不确定……
  对于秦王政而言也有一件事情值得注意,那就是他至少多了一个弟弟,这个弟弟叫做『成蟜』……

  成蟜的母亲是谁?
  我们已经不太清楚……
  成蟜和秦王政之间关系怎样?
  我们也不太清楚……

  有关秦王政的兄弟成蟜,我们到底能知道点什么呢?
  公元前239年,秦王政八年,被封为『长安君』的成蟜领兵攻打赵国,结果成蟜军功未立,反倒是在劫持屯留民众后举兵造反了……
  成蟜为什么会突然叛秦?
  标准答案,还是不太清楚……

  一个看起来似乎比较通顺的版本是这样的:秦王政原本是吕不韦的私生子,而成蟜自然是秦庄襄王的亲生儿子,于是吕不韦视成蟜为心腹大患,加上成蟜年少不懂军事,吕不韦便故意派他和秦将『樊於期』征伐赵国,怎料樊於期突然将秦王政的身世告知成蟜,于是成蟜决定举兵抗秦。
  从这个版本看,成蟜叛秦的动机变得很好解释,不过一来秦王政和吕不韦之间的血缘关系本身可能性非常小,同时这个版本原本也不过出自演绎,并不能当真……
  总之一句话,秦王政21岁的那一年,秦国有了『成蟜之乱』,好在成蟜所统领的秦军以及屯留百姓不足以给予秦国重创,结果是成蟜手下的军官全被处死,屯留的民众也被迁徙到僻远的『临洮』『今甘肃定西市一带』。

  比较有意思的是,就在成蟜兵败并投奔赵国之后,赵悼襄王倒是收留并封长安君成蟜于『饶地』『今河北衡水市饶阳县一带』。
  以赵国此时的国力来看,赵悼襄王似乎没有得罪乃至死磕秦国的必要;
  以赵悼襄王的行动来看,赵国貌似又没有轻易臣服于秦国的打算,到底是坚决抗秦到底,还是破罐子破摔,遗憾的是成蟜留下的信息实在是太少,这个问题一时还很难有完美的答案……

  当然了,成蟜之乱虽然影响不大,但兄弟相争终归还是秦王政成长道路上一道抹不去的阴影。
  不过说到兄弟一词,紧接着还会有另外两个兄弟让秦王政更加头疼,毕竟成蟜与秦王政同父异母,而这两个弟弟与他同母异父。
  更关键的是,剧情那叫一个狗血……
  1177 一字千金
  1177 一字千金

  由于种种原因,秦王政之异母弟长安君成蟜留给后人的仅仅只是惊鸿一瞥,成蟜为何叛秦,后来又有着怎样的故事,所有的一切,都已堙没于历史的长河。
  就在成蟜之乱的同年,也就是公元前239年,在位34年的韩桓惠王去世,随后其子『韩安』即位,史称『韩王安』。
  韩桓惠王在位期间,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便是由上党之争所引发的长平之战,虽然韩国成功的把矛盾转嫁给赵国,但在随后不久秦国还是攻占韩国全部上党地区,并接连侵占韩国大量城邑,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公元前244年蒙骜连下韩国十三城,这就意味着随着赵国的没落,韩国终究不能避免被秦国蚕食的命运,而仅从韩王安这一并不『正统』的称呼来推断,韩国也已经到了日暮西山的时候……

  公元前238年,韩国进入韩王安元年,同时也是秦王政在位的第九年。
  这一年,年满二十二岁的秦王政隆重举行冠礼,正式向天下昭示已经成年,秦军接连攻打魏国,连续攻克垣、蒲、衍氏等地则适时为秦王政送上一份大礼。
  不过,即便秦国近年攻势不断,伴随秦王政冠礼的仍旧还是有相当不和谐的声音,而且纵使秦国再强也无法阻止这种声音,因为它来自天灾……

  公元前244年,秦王政三年,秦国收成不好,国内发生严重饥荒;
  公元前243年,秦王政四年,蝗虫从东方飞入秦国,可谓遮天蔽日,一时秦国瘟疫盛行;
  公元前242年,秦王政五年,秦国初置东郡,冬季却有打雷发生;
  公元前240年,秦王政七年,彗星频频出现,蒙骜、夏太后相继离世;
  公元前239年,秦王政八年,黄河中大批鱼被冲上岸边;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彗星再次出现,有时甚至划过整个天空,到了四月原本应该进入夏季的时候天气突然转冷,以至于有秦国百姓被冻死。
  秦王政光鲜亮丽成长史的背后,竟然有着如此多的怪异现象,有些可能真实发生,有些则可能结合秦国当时的状况被过分夸大,比如公元前238年的天气突然由暖转寒便被认为暗示着秦国政坛由舒缓转为严酷……

  秦国政坛为什么会有突然的转变?
  其一,吕不韦把持朝政已经有些年头;
  其二,秦王政正式宣告成人,哪怕是当年的周公也有放权给成王的一天;
  其三,一股新的势力突然崛起,这股势力既给吕不韦带去威胁,同时也严重挑战到秦王政的地位。

  这股势力的背后,正是『嫪毐』。
  能够同时影响到秦王政和吕不韦,嫪毐到底有何特长?
  说来也是尴尬,嫪毐两腿之间特长……

  原来,秦庄襄王去世之后,秦王政因年纪尚小而拜吕不韦为仲父,仲父吕不韦却趁机时常与赵姬赵太后私通;
  与此同时,为了在排面上压过信陵君、春申君等战国四大公子一头,吕不韦还召集了一众门客著书立说,将他们的所见所闻最终汇集成『吕氏春秋』,号称涵盖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
  有意思的是,为了证明『吕氏春秋』水平之高,吕不韦还派人将之公布在咸阳城门上,遍请各诸侯国的游士宾客参观,并宣称只要有人能从中增删一字,就可以获得千金的奖励,是为『一字千金』。

  官场情场双双得意,吕不韦从当年的投资中获得巨大的回报,随之而来的问题则是秦王政一天一天的长大,如果再和赵太后这样一直淫乱下去,吕不韦很是担心事情败露而灾祸降临,于是『特长』的嫪毐就进入了吕不韦的视线……
  1178 执鞭之士
  1178 执鞭之士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孔子这话我们很早就已经引用过,他所想表达的是只要行事合乎道义,哪怕是执鞭驾车这样的下等差事也会欣然去做。
  不过,我们想要介绍的这位嫪毐倒是一位执『鞭』而步入富贵之人……

  话说随着秦王政年岁渐长,秦相吕不韦愈发想要从和赵太后的这段奸情中及时抽身,毕竟事情一旦败露,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贵为秦王政生母,赵太后显然并不担心此事会给她本人带来怎样的灾祸,因此如何既能抽身,又能避免赵太后的不满,对吕不韦来说这是一个大大的问题。
  思前想后,吕不韦给出的答案是寻找一位出色的替代者,出色到能够让赵太后彻底忘了他本人,这位出色的替代者正是嫪毐。

  嫪毐到底出色在什么地方?
  这不吕不韦在暗中寻找自己的替代者时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性能力一定要强。
  毕竟嘛,这才是维持一段奸情最核心的业务水平……

  所以,嫪毐的性能力到底又出色到怎样的程度?
  友情提醒,以下内容可能会有夸张嫌疑,因此在位的各位男的不用自卑,女的也不用过多羡慕……

  传闻,嫪毐阴茎奇大无比,号称『大阴人』……
  传闻,吕不韦寻求到大阴人嫪毐之后先是收为门客,后又不时在歌舞场合让他『执鞭』穿在桐木车轮上,并使之转动而行,场面一度很『震撼』……
  传闻,吕不韦特意还将嫪毐的奇术传到赵太后的耳中,一时赵太后对嫪毐很是感兴趣,很是想占有嫪毐……
  于是,吕不韦的『替身』计划取得了关键性的进展……

  问题在于,太后身边也是耳目众多,如何才能完美的将嫪毐进献给她而不引起非议?
  首先,吕不韦假装让人告发嫪毐,按照秦国律法,嫪毐即将被处以宫刑……
  然后,吕不韦暗中告诉赵太后,可以收买主持宫刑的官,拔掉嫪毐的胡须冒充宦官就是了,『鞭』当然是要留下的……
  最后,赵太后再点名要被宫刑处理过的嫪毐服侍自己,这样就谁都看不出任何问题了……

  总之,赵太后果然按照吕不韦的计划完美的得到了『宦官』嫪毐,这是既宣太后的男宠魏丑夫之后另一位秦国太后的著名男宠。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国君还是不要死太早,否则绿帽子绝对跑不掉……

  当然了,话又说回来,嫪毐的诸多传闻毕竟太过夸张,他的实际性能力到底怎样?
  赵太后在暗中和嫪毐通奸过几次表示,效果的确很好……
  于是,吕不韦的『替身』计划取得圆满成功,嫪毐完美地让赵太后放弃了吕不韦本人……

  不过,吕不韦千算万算,最终还是算漏了一点,那就是嫪毐的性能力实在是太强,强到赵太后竟然有了身孕,而所有人都清楚一点,赵太后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身份,那就是寡妇……
  还好的是,为了引人耳目,赵太后赶紧对外宣称算卦不吉,需要个环境调整一下,于是离开咸阳居住到了雍地的宫殿中。
  此时,嫪毐总是陪在赵太后左右,宫中事事也都由嫪毐决定,其蹿红程度之快,以至于奴仆一度多达几千人,为谋得一官半职而投入嫪毐门下的门客竟然也有一千多人,排场俨然不输吕不韦太多,由此来看,嫪毐还真是位执『鞭』而求富之人……

  顺带提一点,远离政治中心的赵太后接连生下两个儿子,毫无疑问嫪毐全部参与其中,如此一来秦王政又多了两个弟弟,而且还是同母的弟弟。
  按照辈分,秦王政也得称嫪毐一声『爹』……
  1179 嫪毐之乱
  1179 嫪毐之乱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二十二岁的秦王政举行了自己稍显迟到的冠礼;
  就在一年之前,秦王政的『假父』嫪毐因受赵太后的宠信而被封为『长信侯』;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接到告发,表示嫪毐其实并不是宦官,他不仅经常和太后私混,而且已经生下两子;
  还是一年前,秦国宫室、车马、衣服、苑囿、游猎等场所对长信侯嫪毐一律不加限制,太原郡也被改为嫪毐的封国;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下令严查嫪毐一事,务必将事情的真相全部弄清;
  同样是一年前,请求做嫪毐门客的宾客越来越多,秦王政身边有人还与嫪毐门客有过争执,并且听说嫪毐甚至已经有了谋反的打算,嫪毐和赵太后是这样商议的:如果秦王死去,就立两人的儿子继位。

  异母的弟弟成蟜主动谋反,同母且还叫不上名字的弟弟『被动』谋反,看来秦王政成长的道路上除了不断的天灾之外,还有一连串的人祸考验着他……

  因此,就在有人告发嫪毐意欲作乱的阴谋之后,秦王政当即就下令严查到底,一定要把整件事情全部弄清。
  对于秦王政的命令,吕不韦多少还是很害怕的,毕竟整件事情他受到的牵连不小,关键是赵太后对他也已经不感兴趣……
  对于秦王政的命令,嫪毐当然也是很害怕的,不过嫪毐毕竟贵为秦王政之『假父』,他在得知作乱的阴谋被发觉之后竟然非但没有丝毫畏缩,反而是干脆盗用秦王政和赵太后的印玺准备攻打『蕲年宫』『音同齐』而发动叛乱……

  提一点,蕲年宫原本就在雍城,早在春秋秦惠公时期就已建造,当时秦王政正好住在这里,于是这也给了他人告密,以及嫪毐偷盗印玺并谋反的机会。
  话说偷得秦王玺和太后玺之后,嫪毐赶紧调动雍城的军队、侍卫、官骑、周邻戎翟首领以及所属的舍人,准备向蕲年宫发起进攻。
  也就是这个时候,秦王政再次提前察觉到了这一阴谋,并赶紧派吕不韦、『昌平君』、『昌文君』领兵平乱。

  值得一提的是,昌平君和昌文君原是楚国人,他们之所以投奔秦国,多少和宣太后以来秦国强大的楚系外戚势力有关。
  问题在于,吕不韦分明和嫪毐作乱一事联系紧密,他在这次叛乱中究竟会站在哪一边?
  答案很明显,毕竟吕不韦招纳嫪毐的本意在于赶紧从赵太后那里抽身,他完全不会想到这个『男宠』会充分利用赵太后的信任急速扩张自己的势力,以至于到最后嫪毐甚至成为了他的强劲政治对手……

  有关蕲年宫之变,最后我们作一个简单的小结:嫪毐的阴谋过早泄露,以至于秦王政抢先出兵平定叛乱,在崇尚军功的大氛围里,人人立功心切,于是叛军被杀数百人之后嫪毐等人只得战败而跑。
  但是,秦王政又发话了:活捉嫪毐,赏钱百万;杀死嫪毐,赏钱减半。
  重赏之下,嫪毐等人很快便全被抓获,毕竟活的才更值钱……

  公元前238年9月,参与叛乱的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被处以『枭刑』,这是一种被斩首并悬挂在木竿之上示众的酷刑。
  不过,以上这几位的『待遇』似乎还算不上最差,毕竟嫪毐被处以车裂之刑而示众……
  就在乱党被清洗之后,嫪毐三族尽灭,他和赵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也未能幸免,其门客中罪轻的处以『鬼薪』,即服役三年的一种刑法,罪重者则被剥夺官爵、没收家产并发配到偏远的蜀郡,甚至就连赵太后本人也被打入冷宫。

  嫪毐之乱,终以其急速膨胀而瞬间消亡作为结束,彰显的是成年后的秦王政强大而可怕的一面。
  对于这样的秦王,吕不韦终于也开始感到害怕……
  @善水心 2018-10-22 11:52:13
  哇,好心疼秦王政啊。
  -----------------------------
  小姑娘这么一说我感觉还挺像寻秦记里面那个秦始皇的,前期各种让人心疼...
  1180 当断不断
  1180 当断不断

  嫪毐被灭三族的同年,也就是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我们暂且不去关注秦国接下来的动向,而是先来关注一下楚国。
  这一年,楚考烈王病重,不久去世,在位共计25年,随后太子熊悍即位,也就是『楚幽王』。
  因为楚考烈王无法生子的流言,以及楚幽王的亲生父亲其实是春申君黄歇的传闻,接下来需要重点关注的正是黄歇,以及同样卷入这起传闻的李园。

  话说李园因妹妹入宫受宠而被楚考烈王器重之后,春申君黄歇却因合纵抗秦失利而逐渐被疏远,当时门客朱英就表示楚国不应该把罪状强加于黄歇,并断言随着秦国领土的日益逼近,秦楚两国将会有更加频繁的战争。
  这不就在黄歇出任令尹的第二十五年,也就是楚考烈王病重期间,朱英再次有话要对黄歇说:世上有无妄之福,也有无妄之灾。如今您处在生死无常的世上,奉事喜怒无常的君主,又怎能没有不期而至的人呢?
  黄歇:什么叫无妄之福……
  朱英:您任楚相二十多年,名义是相国,实际上和楚王没有区别,现在楚王将死,您辅佐年幼的国君,如同伊尹、周公那样代掌国政,等君王长大再把大权交给他,相当于您南面称王而据有楚国,这就是无妄之福。
  黄歇:什么叫无妄之灾……
  朱英:李园如果不能执掌国政,他便是您的仇人,他不管兵事但招纳刺客已经很久了,只要楚王一去世,李园必定抢先入宫夺权并杀您灭口,这就是无妄之灾。
  黄歇:什么又叫不期而至之人……
  朱英:您安排我做楚王的侍卫,楚王一去世,李园必定抢先入宫,到时候我替您杀掉李园,这就是不期而至之人。
  黄歇看来,自己对李园足够友好,而且李园本就是个软弱之人,事态根本就不可能到这般地步,因此听完朱英的一连串分析之后黄歇倒是很冷静,他对朱英只有一个建议:赶紧放弃这种打算……

  既然黄歇不听,朱英又能有怎样的打算呢?
  为了避免祸患殃及自身,朱英干脆就跑路了……

  十七天后,楚考烈王去世。
  接下来,春申君黄歇率先进宫;
  实际上,李园已经抢先入宫,并在棘门埋伏好刺客……

  于是乎,就在黄歇踏入棘门之时,刺客从两侧包夹将其刺杀,并在斩下他的头后随手扔到棘门了外边……
  再接下来,黄歇的下场比起秦国的嫪毐也好不到哪去,因为李园紧接着就派人将春申君一家满门抄斩……

  黄歇以为,李园很软弱,自己对这个侍从又足够好,事情是万万不可能走到这一步的;
  但是,那个一度冒着生命危险,派人把楚考烈王送回楚国时既聪慧又高明的黄歇早已远去,到后来留下的仅仅只是被李园忽悠得昏庸且糊涂的黄歇。
  黄歇最后留给我们的教训叫做: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对于楚相黄歇而言,如果听信朱英的建议,关键时刻他就能提前给予李园致命一击,也许就不会遭受祸患;
  同样的道理,对于秦相吕不韦而言,如果他没有提前埋下嫪毐这样一颗雷,也许成年后的秦王政对他的态度会好上那么一点……
  大家晚上好

  不好意思 系统要重装 好多资料在备份中 今天可能没时间更了...
  @善水心 2018-10-23 09:27:13
  朱英后来怎么样了?
  -----------------------------
  后来就没他消息了 看得清大势又知道急流勇退的人应该过得不差吧
  1181 茅焦顿弱
  @mofidy 2018-10-24 12:50:20
  已点赞。。。我们都是非洲来的吧。。。
  -----------------------------
  现在这个说法应该比较主流的吧,不过现在全世界各国普遍连几千年以前的民族、血统问题都搞不清楚,几万 十几万年以前的时期谁又敢下定论呢。
  1181 茅焦顿弱

  嫪毐、黄歇接连被灭族之后,我们还是继续回到秦国关注嫪毐之乱的后续处理情况。

  其一,嫪毐一事,吕不韦深陷其中,对于这一点,秦王政已经查得明明白白,因此当时秦王政就想将他处死。毕竟在秦庄襄王从人质到君王的转变上吕不韦可谓劳苦功高,加上不少宾客辩士纷纷为吕不韦求情说好话,秦王政最终还是放了吕不韦一马;
  其二,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吕不韦秦相一职还是被罢免,并在随后不久被赶出咸阳而回到自己的封邑;
  其三,赵姬赵太后为嫪毐所生的两个儿子被杀之后,秦王政将太后迁到雍城,颇有一丝当年郑庄公冷落母亲武姜的意思。

  从嫪毐之乱的迅速终结,再到后续一连串的善后工作,成人之后的秦王政终于正式展露出其强势的一面,不过,还是如同当年郑庄公的『黄泉见母』,很快秦王政就将赵太后从雍城迎回咸阳……
  话说秦王政借嫪毐事件小秀一把之后,齐、赵两国赶紧就派了使者前来道贺,一时秦王宫摆酒设筵,场面好不喜庆。
  然而,来自齐国的『茅焦』是这样『祝贺』秦王政的:秦国正以夺天下为头等大事,而大王您却有着迁徙母太后的名声,恐怕各诸侯在听到这件事后会有叛秦的念头吧。

  某种程度来讲,茅焦如此直言相谏,这简直就是在扫秦王政的兴,甚至是泼冷水,齐王建在用人上似乎出现了点小问题……
  不过,茅焦所点出的问题也正中秦王政下怀,于是秦王政赶紧就迎回赵太后,并安排她重新住到了甘泉宫。
  甘泉宫这个地方我们并不陌生,毕竟当年宣太后引诱义渠王入秦后就是在这里将他杀死的,区别在于宣太后这是『为国通奸』,好歹也为秦国的扩张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此外,有关秦王政与赵太后一事,除了茅焦的进谏之外,另一位秦国的臣子『顿弱』也有发出过自己的声音。
  当时,秦王政准备召见顿弱,顿弱却说道:臣有一种坏习惯,就是对君王不行参拜之礼。如果大王特许免我参拜之礼,可见大王,否则,臣拒不相见。
  于是,秦王政还真就答应了这个条件,等到顿弱入见时,他问了个这样的问题:天下有有实无名之人,有有名无实之人,还有无名无实之人,大王可知?
  秦王政:不知……

  顿弱解释道:商人不耕作劳工苦却积粟满仓,这叫有实无名;农夫春寒夏晒却户无积粟,这叫有名无实;大王您贵为万乘之尊却无孝亲之名,坐拥千里却无孝亲之实,这就是无名无实。
  秦王政很生气,因为他反应过来这是顿弱在借赵太后一事洗刷他……
  不过,揭开伤疤之后的顿弱全然不顾秦王政的勃然大怒,倒是还在自顾自说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大王以赫赫威权施加于母后,并囚禁她,却不能制住山东六国,臣私以为,大王这样做很是不妥。

  和茅焦同样的套路,顿弱也是在拿天下做文章,所以秦王政这次会是怎样的反应:
  秦王政表示还是赶紧换个话题……
  于是乎,秦王政故意问道:你看寡人能否吞并六国吗?

  能,还是不能?
  顿弱的观点很简单,秦王政给他钱就能……
  强调一点,顿弱张口要的是万金,而且还是『区区』万金……

  当年吕不韦视秦庄襄王奇货可居时,千金就已经是相当大的手笔,顿弱这是真敢狮子大开口……
  重点在于,秦王政还真敢给……
  1182 谏逐客书
  @Adebe2 2018-10-25 15:51:12
  MARK
  -----------------------------
  晚上好
  1182 谏逐客书

  齐人茅焦刺激之下,秦王政最终还是迎太后回咸阳,算是成就茅焦一段佳话,同时秦王政良好的口碑也更加利于秦国接下来继续征伐天下;
  顿弱再一刺激,秦王政甚至愿意拿出万金资助于他,所以我们的问题在于顿弱当时究竟说了什么。

  当时,顿弱虽然嘲讽秦王政乃『无名无实』之人,但他紧接着又表示秦王政只敢施威于母后而不能制住战国六雄,一时也的秦王政不得不赶紧岔开话题。
  对于秦国到底能不能吞并六国,顿弱是这样说的:依形势来看,韩国扼天下之咽喉,魏国则处天下之胸腹。只要秦王政愿意赞助万金,他本人愿意亲自前往韩、魏并策动两国谋臣听命于秦国,从而使两国臣服,然后方可图天下。
  毫无疑问,顿弱的观点与秦国历来的远交近攻是不谋而合的,要想吞并山东六国,还是得稳住其它几大诸侯,先从邻近的韩、魏下手。
  所以秦王政当即就表态:秦国穷啊,恐怕是拿不出这么多钱财……

  不过,顿弱可一点都不弱,他继续表达自己的观点:当今天下纷乱,诸侯不是合纵就是连横,连横有利于秦,合纵有益于楚。秦国一旦称帝,也就坐拥整个天下,区区万金有何足道;但是如果让楚国成就了霸业,秦王您拥有万金又有何用?
  对于顿弱的这个观点,秦王政同样深以为然,于是他坚决资以顿弱万金,令其游说韩、魏。
  再后来,顿弱又去往燕、赵、齐等国,同样使尽各种游说、离间手段,为秦国日后『兼并工作』的开展默默贡献出巨大的力量,是为后话。

  所以问题就来了,既然远离秦国的顿弱于幕后做了大量工作,如今吕不韦也已经被罢免,接下来又会是谁在台前辅助秦王政?
  一个久违的人即将再次隆重登场,这个人就是荀子之弟子,因两只老鼠的迥然境遇而誓做『仓中鼠』的李斯。
  不过,吕不韦下台的同时,隆重出场的李斯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才能不被赶出秦国……

  原来,公元前246年,韩国人水工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到秦国做起间谍,同年李斯也投奔吕不韦帐下做了一名门客。
  近十年之后,秦国业已耗费无数人力物力,郑国渠已然建成,水工郑国的真实身份却也暴露出来,于是秦国一干王族和大臣针对这起间谍事件做起文章,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那些从各诸侯国来奉事秦王的人,基本都是想离间秦国,为的还是本国的利益,因此这些客卿应该一概驱逐。
  很显然,李斯也在被驱逐的名单之列……

  好不容易在秦国呆了这么长时间,还没能真正意义上成为『仓中鼠』的李斯眼看就要被逐出秦国,他又该何去何从?
  很简单,李斯赶紧上书秦王政。
  主题只有一个:论驱逐客卿的错误路线……

  如何才能证明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李斯首先要做的就是引经据典,比如从前秦穆公寻求并重用由余、百里奚、蹇叔等人,于是称霸西戎;比如秦孝公采用公孙鞅的新法,秦国从此富强;比如秦惠文王采纳张仪的计策,于是六国的合纵同盟被拆散;比如秦昭襄王得到范雎,秦国得以能够成就帝王大业。
  所有的这些,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李斯认为,以上四位君主都是依靠了客卿的功劳,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由此来看,客卿并没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相反的是,如果这四位君主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秦国反倒会没有如今丰厚的实力,也不会有如今强大的名声了。

  很显然,李斯的辩词是克强有力的,但是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证明,换句话说,他还得证明自己的确贤能如百里奚、公孙鞅、范雎那般……
  @举头望苹果 2018-10-23 13:41:42
  哈哈,好久看的比较过瘾,Laoai那段看的笑死了。
  关于吕不韦,我觉得不管有没有laoai,他死的惨都是必然的
  -----------------------------
  其实我觉得死的也不算太惨了
  @catslover 2018-10-26 00:26:30
  楼主今天居然出现了,还更新了……
  -----------------------------
  哈哈 时差姐姐是不是很意外
  1183 李斯复官
  1183 李斯复官

  以秦国史上颇具代表性的四位先王招贤纳士为例,李斯在『谏逐客书』的开头便充分强调了客卿之于秦国的重要性,这也是对秦国宗室贵族借水工郑国一事驱逐全部客卿的强有力回应。
  提一点,成为吕不韦门客之后,李斯一度很受吕不韦赏识,并得以有机会对秦王政进行游说。
  比如某次李斯就对秦王政说道:平庸之人,往往容易失去时机,成大事者,通常在于擅长利用机会并能下狠心。从前秦穆公虽称霸,最终却没能吞并山东六国,原因在于当时诸侯人数还很多,周朝的德望也没有衰落,因此五霸交替兴起,相继推尊周朝。自秦孝公以来,卑弱衰微,诸侯互相兼并,函谷关以东逐渐并为六国,秦国乘胜奴役诸侯已经六代,现如今诸侯服从秦国就如同郡县服从朝廷一样。以秦国的强大,加上大王的贤明,就好比扫除灶上的灰尘一样足以成就帝业,使天下统一,这是万世难逢的一个最好时机。

  也正是这个时期,李斯就已经逐步获得秦王政的赏识并被任命为客卿,在李斯的建议下,秦王政暗中派遣谋士带着大量钱财游说各国,但凡有能收买的名士,秦国一律重金加以收买。
  实在不能收买的呢?
  那就干脆用剑将其杀死,反正不能留给其它诸侯来用……

  总之的是,早在『谏逐客书』之前,李斯其实就已经和秦王政有了交集,并且初步取得了秦王政的信任。
  不过,接下来我们还是继续看看李斯是怎样证明自己如百里奚、公孙鞅、范雎那般的。

  李斯表示,当今秦王宫中藏有昆山之美玉,随侯之宝珠,楚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明月之珠,佩带着太阿之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等等,所有这些宝物,没有一件是秦国本地出产的,偏偏秦王政还很喜欢他们。
  问题是,这些宝物又能说明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既然秦王懂得享用非秦国出产的宝物,就应当懂得用人不是看他到底来自哪个国家,而是看他的能力到底否可用……

  于是,李斯最后是这样总结的:
  我听说田地广粮食就多,国家大人口就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泰山不拒泥土,所以高大;江河湖海不舍细流,所以宽广;成就王业的人不抛弃百姓,所以彰显他的盛德。因此,无论东南西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一年四季五谷丰登,天地鬼神赐予福泽,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所在。而抛弃百姓使之帮助敌国,排斥宾客使之事奉诸侯,天下有才之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而不敢进入秦国,这不就是人们说的『借武器给敌人,送粮食给盗贼』。非秦国出产的物品,值得珍视的有很多;非秦国出生的士人,愿意效忠秦国的也不少。现在您驱逐客卿来资助敌国,损害百姓以帮助仇人,内部削弱自己而在外面又和诸侯结下怨恨,这样下去的话,要使国家没有危险,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李斯一番谏言,可谓极具针对性,同时又层层递进,表面上来看说的是客卿的问题,实际上强调的是秦国称霸所涉及到的关键问题,因此最后形成了这样一个观点:纳客才能统一天下,逐客只怕会有亡国危险。
  如此套路,能不能打动秦王政?
  很显然,李斯的『谏逐客书』紧紧地抓住秦王政心,从而使他顺理成章地接受了这个观点,并且下令收回逐客令。

  逐客令被收回,李斯当然是不用担心离开秦国了,不过我们好像漏了一个重要内容,李斯是怎样证明自己如百里奚、公孙鞅、范雎那般的?
  很简单,行云流水的『谏逐客书』已经充分展现了李斯的水平……
  @catslover 2018-10-26 00:26:30
  楼主今天居然出现了,还更新了……
  -----------------------------
  @o弘毅o 2018-10-26 22:58:46
  哈哈 时差姐姐是不是很意外
  -----------------------------
  @catslover 2018-10-27 00:38:17
  确实意外,更意外的是,楼主今天又出现了……
  -----------------------------
  惭愧惭愧 形象一旦建立 真是想改都改不过来了...
  1184 饮酖而死
  1184 饮酖而死

  因为李斯的精彩辩词,秦王政终究还是废除逐客令,并恢复其官职,且在随后不断采用李斯的计谋,日后李斯的官职也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直至主持朝政而大权在握。
  对比起李斯日趋向上的仕途来,昔日纳其为门客的前秦相吕不韦下场似乎就惨了点,嫪毐之乱过后,虽说众人劝说下秦王政暂且放过吕不韦一马,但他也只得赶紧退回自己的封邑养老。
  当然了,此时的文信侯吕不韦其实还不算太惨,毕竟这期间各诸侯的宾客、使者还纷纷前来问候吕不韦,一时间宾客使者在道上前后相望,可谓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不过,也正是因为吕不韦还『不够惨』,秦王政开始有些担忧起来……
  秦王政为什么要担心?
  毕竟吕不韦坐拥洛阳十万户封邑,一时号称家有奴仆万人,如此家大业大,加上各诸侯的支持,一旦发起叛乱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所以,秦王政又该怎样防范吕不韦作乱?
  这不他很快就给吕不韦写了这样 :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要封你十万户食邑;你和秦王又有什么血缘关系?胆敢号称仲父。

  吕不韦对秦国到底有何功劳呢?
  认真回答这个问题的话,吕不韦最大的功劳的确还是在扶植秦王政的父亲,也就是秦庄襄王即位一事上。
  但是,即便没有吕不韦这样的『投机』行为,秦国断然也会有别的国君上位,加上秦庄襄王本身在位时间也不长,因此很难评价吕不韦对秦国本身的功劳到底有多大……

  吕不韦和秦王政到底有什么血缘关系?
  号称『假父』的嫪毐才被灭族,这个问题吕不韦一定要想清楚了才能回答。
  而且,答案一旦不对秦王政的胃口,搞不好吕不韦就是下一个嫪毐……

  总之一句话,周公辅成王已是周朝初年的典故,吕不韦辅秦王政和当时的情况有着天差地别,更为重要的是,羽翼渐丰的秦王政此时已经彻底对吕不韦失去信任,甚至已经开始防范起吕不韦来。
  因此,秦王政最后的处理意见又是什么?
  信里面交代得很明确:你,你与你的家属,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

  换句话说,秦王政虽不至斩尽杀绝,但还是决意放逐吕不韦到偏远的蜀地,令其彻底远离政治舞台。
  然而,吕不韦最终还是没有执行秦王政的命令。
  因为,他提前自杀了……

  公元前235年,秦王政十二年,想到自己日渐被疏远,甚至日后很可能被杀害的结局,吕不韦干脆饮毒酒而死,随后其家人只能偷偷将他埋葬,从一代大贾,到高居秦相,纵使吕不韦一度回报无数,到最后却也带不走哪怕一分。
  与此同时,吕不韦虽死,但秦王政的清算工作仍在继续:凡有吕不韦门客参加哭吊的,一律驱逐、迁徙出境。
  秦王政同时还下令:从今往后,操持国家政事如嫪毐、吕不韦一样为逆不道的,抄没他的全家,照此办理!

  当年,天下大旱,从六月起,一直到八月,终于才下起了雨。

  风云一时,并为后人留下『吕氏春秋』一书的吕不韦以他绝不曾预料到的结局彻底成为历史,
  而在秦王政成长的道路上,除了有不断的人,不断的诸侯国需要他去征服之外,天灾似乎一直摆在他的面前挥之不去。

  对于秦王政而言,频频的天灾究竟意味着什么?
  或者,天灾本身一直存在,仅仅取决于留意或不留意;
  又或者,有后人希望把秦王政和天灾人为联系到一起,从而暗示点什么……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