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5 赵嘉被废
【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1185 赵嘉被废
嫪毐、吕不韦的相继『落马』,意味着秦王政对秦国的控制彻底进入正轨,而在秦王政对秦国取得完全掌控之后,接下来我们继续要关注的仍是秦国对六国即将要采取的一系列动作。
比如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冠』,也就是秦王政举行冠礼的那一年,秦将『杨端和』领兵攻打魏国,一举夺取『衍氏』『今河南郑州市一带』;
比如公元前237年,『桓齮』『音同以』被任命为将军;
提一点,因为读音上的相近,桓齮和前面提到过的秦将樊於期紧密联系到了一起,一种观点认为,桓齮、樊於期就是同一个人。
至于这种观点究竟是否正确,后续我们还是先重点关注桓齮,然后再对比樊於期的事迹后再作结论……
又比如公元前236年,『王翦』、桓齮、杨端和领兵攻打赵国,一举攻占九座赵邑,其中王翦出任主将;
不得不提的是,和白起、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的正是王翦,其中出自秦国和赵国的白起与廉颇已经远去,而同样来自秦、赵的王翦与李牧则代表了接下来两国的最高军事水准。
与此同时,正是在同秦国的较量中一再处于下风,在位共计九年的赵悼襄王也在这一年郁闷的死去,随后其子『赵迁』即位,史称『赵王迁』。
借此机会,有关赵悼襄王我们不妨作个简短的小结:
其一,长平之战过后赵国遭遇重创,于是燕王喜打算趁虚而入拿下赵国,加上秦国的插手,秦、赵、燕三国之间一时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关系;
其二,燕、赵之间的几次对抗表明,赵国的军事实力仍不是燕国所能企及的,也正是因为燕国正面攻不下赵国,于是燕王喜便想接着秦国的力量打压赵国,这才有了河间之争,然而少年天才甘罗的出现最终令秦国白白获得赵国进献的河间五座城邑,赵国则在秦国的默许下大举攻占燕国城邑,到头来吃亏的还是燕国;
其三,公元前236年,赵国原本出兵攻打燕国,并接连攻占『貍』『今河北任丘市一带』、『阳城』『今河北保定市一带』等城邑,奈何赵军主力尚未还师,王翦等人率领的秦军便攻了过来,一时赵国城邑接连失守,赵悼襄王也在郁闷中死去。
值得玩味的是,公元前241年,秦王政六年时,赵、楚等诸侯一度联合伐秦;公元前239年,秦王政八年时,秦王政异母弟成蟜叛秦失败,赵悼襄王收留并封成蟜以饶;但是就在嫪毐事件平息之后,赵国却和齐国于公元前237年共派使者入朝于秦,可以看出秦、赵两国关系非常之复杂。
而且,随着秦国越强势,赵国的态度就越软,这不秦国首先表态允许赵国攻灭燕国,随后等到燕国真正被打时王翦、桓齮、杨端和等将领又以救燕为名带着大军围攻赵国。
难怪最后赵悼襄王『不得意而死』……
最后,有关赵王迁的身份我们不妨再简单八卦一下:
其一,赵迁之前,赵国其实也是有嫡长子『赵嘉』的;
其二,赵迁的母亲后来也被称作『赵悼倡后』,这是一个很不雅观的称呼,因为倡其实指的是倡女,也就是妓女的意思……
所以,赵迁是怎样取代赵嘉而即位的呢?
原因再简单不过,赵悼襄王当时执意要纳赵迁之母为妾,而且赵迁母亲还深得宠爱,以至于赵悼襄王不惜废掉赵嘉而改立赵迁为太子,于是有了后来的事情。
鉴于此,我们再补充最后一点,这位赵王迁,也就是赵迁向来以品行不端而闻名于赵国……
嫪毐、吕不韦的相继『落马』,意味着秦王政对秦国的控制彻底进入正轨,而在秦王政对秦国取得完全掌控之后,接下来我们继续要关注的仍是秦国对六国即将要采取的一系列动作。
比如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冠』,也就是秦王政举行冠礼的那一年,秦将『杨端和』领兵攻打魏国,一举夺取『衍氏』『今河南郑州市一带』;
比如公元前237年,『桓齮』『音同以』被任命为将军;
提一点,因为读音上的相近,桓齮和前面提到过的秦将樊於期紧密联系到了一起,一种观点认为,桓齮、樊於期就是同一个人。
至于这种观点究竟是否正确,后续我们还是先重点关注桓齮,然后再对比樊於期的事迹后再作结论……
又比如公元前236年,『王翦』、桓齮、杨端和领兵攻打赵国,一举攻占九座赵邑,其中王翦出任主将;
不得不提的是,和白起、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的正是王翦,其中出自秦国和赵国的白起与廉颇已经远去,而同样来自秦、赵的王翦与李牧则代表了接下来两国的最高军事水准。
与此同时,正是在同秦国的较量中一再处于下风,在位共计九年的赵悼襄王也在这一年郁闷的死去,随后其子『赵迁』即位,史称『赵王迁』。
借此机会,有关赵悼襄王我们不妨作个简短的小结:
其一,长平之战过后赵国遭遇重创,于是燕王喜打算趁虚而入拿下赵国,加上秦国的插手,秦、赵、燕三国之间一时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关系;
其二,燕、赵之间的几次对抗表明,赵国的军事实力仍不是燕国所能企及的,也正是因为燕国正面攻不下赵国,于是燕王喜便想接着秦国的力量打压赵国,这才有了河间之争,然而少年天才甘罗的出现最终令秦国白白获得赵国进献的河间五座城邑,赵国则在秦国的默许下大举攻占燕国城邑,到头来吃亏的还是燕国;
其三,公元前236年,赵国原本出兵攻打燕国,并接连攻占『貍』『今河北任丘市一带』、『阳城』『今河北保定市一带』等城邑,奈何赵军主力尚未还师,王翦等人率领的秦军便攻了过来,一时赵国城邑接连失守,赵悼襄王也在郁闷中死去。
值得玩味的是,公元前241年,秦王政六年时,赵、楚等诸侯一度联合伐秦;公元前239年,秦王政八年时,秦王政异母弟成蟜叛秦失败,赵悼襄王收留并封成蟜以饶;但是就在嫪毐事件平息之后,赵国却和齐国于公元前237年共派使者入朝于秦,可以看出秦、赵两国关系非常之复杂。
而且,随着秦国越强势,赵国的态度就越软,这不秦国首先表态允许赵国攻灭燕国,随后等到燕国真正被打时王翦、桓齮、杨端和等将领又以救燕为名带着大军围攻赵国。
难怪最后赵悼襄王『不得意而死』……
最后,有关赵王迁的身份我们不妨再简单八卦一下:
其一,赵迁之前,赵国其实也是有嫡长子『赵嘉』的;
其二,赵迁的母亲后来也被称作『赵悼倡后』,这是一个很不雅观的称呼,因为倡其实指的是倡女,也就是妓女的意思……
所以,赵迁是怎样取代赵嘉而即位的呢?
原因再简单不过,赵悼襄王当时执意要纳赵迁之母为妾,而且赵迁母亲还深得宠爱,以至于赵悼襄王不惜废掉赵嘉而改立赵迁为太子,于是有了后来的事情。
鉴于此,我们再补充最后一点,这位赵王迁,也就是赵迁向来以品行不端而闻名于赵国……
1186 肥下之战
@片汤2016 2018-10-29 15:19:04
顶,眼看着破2000了
-----------------------------
2000节?我感觉是不可能的...
顶,眼看着破2000了
-----------------------------
2000节?我感觉是不可能的...
各位抱歉 更得稍微有点晚
1186 肥下之战
公元前235年,赵国进入赵王迁元年,前面已经提到,自感被层层逼迫的吕不韦害 怕日后被杀而选择了饮毒酒自尽。
嫪毐、吕不韦等人被立为『反面典型』,意味着成年的秦王政彻底掌控秦国,同时也意味着秦国即将开始新一轮的征伐,首当其冲的便是赵国。
当然了,国境线日益被逼近的楚国也格外需要小心……
这一年,在秦国的协助下,魏国对楚国发起进攻,这是楚幽王在位的第三年。
从魏国的角度,主要目的在于夺取先前被楚国所占有的宋国旧地,对于秦国而言,帮助楚国又是出于怎样的目的?
很简单,主要还是为了削弱楚国,毕竟大夫顿弱都说了,一旦合纵成功让楚国成就霸业,纵使秦王政深藏巨富亦是徒劳,因此该防备的总是要提前做好工作的……
不过呢,楚国倒也是有办法的,比如很快就有人劝谏秦王政,大意是这样的:秦军伐楚,只得借道仇敌韩、魏,这无异于把大批兵马拱手赠与韩、魏;况且秦军伐楚,齐、赵、韩、魏四国势必乘虚而入,等于是让他人坐收渔人之利,韩、魏两国强大起来后会与秦分庭抗礼,秦国更会成为诸侯中的最强者。
按照这个观点,秦国该到底该怎样做才好呢?
建议又是这样的:和楚国言归于好,和睦相处。这样一来秦楚一体,韩、魏只得臣服于秦,这样齐国也就垂手可得,到时候燕、赵两国稍加威胁也只能选择臣服。
大体上来讲,楚国的谏言与秦国一贯的远交近攻策略是不谋而合的,从逻辑上这也是说得通的,因此秦虽助魏伐楚,倒也并不见得有太多实质性的动作……
所以,既然楚国不能先打,秦国接下来该先打谁?
延续前面的套路,还是打赵国。
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秦将桓齮领兵大举向赵国发起进攻,赵将『扈辄』率兵抵御。
当时,桓齮首先攻打赵邑武城,扈辄率军赴救。
随后,秦、赵两军又交战于平阳,结果是赵军兵败,扈辄战死,同时赵军被斩首十万。
长平之战过去十几年之后,眼看赵国好不容易培养出一批生力军,结果却在和秦国的再一次交战中严重受损……
赵国再遭重创,秦国却并无收手的迹象,这不一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233年,桓齮卷土重来,这次秦军从上党越过大行山攻打赵邑赤丽、宜安,结果是秦军不仅再次击败赵军,而且赵军主将也被杀死。
连续被秦国击溃,赵王迁到底还有没有办法?
办法总归还是有的,这不李牧出场了……
眼看桓齮率领秦军且战且胜、直逼邯郸,尚在守卫边防的李牧被紧急召回,随后李牧带着边防将士南下反攻,两军遭遇的地点换作了『肥下』『今山西昔阳县一带』。
一方是乘胜追击的桓齮,另一方是对阵匈奴时以守见长的李牧,肥下之战,胜利的天秤会倾斜于哪一方?
此战过后,李牧被封为武安君,上一个封为武安君的人还是战神白起,仅从这一点来看,李牧绝对是立功了。
换句话说,赢得这场战争的该会是赵国……
事实上,此役李牧大败秦国,主将桓齮败走而从此不见影踪,因为有观点认为,桓齮便是后来『荆轲刺秦』时逃到燕国的秦将樊於期。
毕竟嘛,能让秦王政以千金悬赏人头的秦将并不多见,崇尚军功的秦国中身为败军之将又貌似逃亡的桓齮看起来十分符合这一点。
至于桓齮和樊於期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我们还得留到樊於期出场后再说……
公元前235年,赵国进入赵王迁元年,前面已经提到,自感被层层逼迫的吕不韦害 怕日后被杀而选择了饮毒酒自尽。
嫪毐、吕不韦等人被立为『反面典型』,意味着成年的秦王政彻底掌控秦国,同时也意味着秦国即将开始新一轮的征伐,首当其冲的便是赵国。
当然了,国境线日益被逼近的楚国也格外需要小心……
这一年,在秦国的协助下,魏国对楚国发起进攻,这是楚幽王在位的第三年。
从魏国的角度,主要目的在于夺取先前被楚国所占有的宋国旧地,对于秦国而言,帮助楚国又是出于怎样的目的?
很简单,主要还是为了削弱楚国,毕竟大夫顿弱都说了,一旦合纵成功让楚国成就霸业,纵使秦王政深藏巨富亦是徒劳,因此该防备的总是要提前做好工作的……
不过呢,楚国倒也是有办法的,比如很快就有人劝谏秦王政,大意是这样的:秦军伐楚,只得借道仇敌韩、魏,这无异于把大批兵马拱手赠与韩、魏;况且秦军伐楚,齐、赵、韩、魏四国势必乘虚而入,等于是让他人坐收渔人之利,韩、魏两国强大起来后会与秦分庭抗礼,秦国更会成为诸侯中的最强者。
按照这个观点,秦国该到底该怎样做才好呢?
建议又是这样的:和楚国言归于好,和睦相处。这样一来秦楚一体,韩、魏只得臣服于秦,这样齐国也就垂手可得,到时候燕、赵两国稍加威胁也只能选择臣服。
大体上来讲,楚国的谏言与秦国一贯的远交近攻策略是不谋而合的,从逻辑上这也是说得通的,因此秦虽助魏伐楚,倒也并不见得有太多实质性的动作……
所以,既然楚国不能先打,秦国接下来该先打谁?
延续前面的套路,还是打赵国。
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秦将桓齮领兵大举向赵国发起进攻,赵将『扈辄』率兵抵御。
当时,桓齮首先攻打赵邑武城,扈辄率军赴救。
随后,秦、赵两军又交战于平阳,结果是赵军兵败,扈辄战死,同时赵军被斩首十万。
长平之战过去十几年之后,眼看赵国好不容易培养出一批生力军,结果却在和秦国的再一次交战中严重受损……
赵国再遭重创,秦国却并无收手的迹象,这不一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233年,桓齮卷土重来,这次秦军从上党越过大行山攻打赵邑赤丽、宜安,结果是秦军不仅再次击败赵军,而且赵军主将也被杀死。
连续被秦国击溃,赵王迁到底还有没有办法?
办法总归还是有的,这不李牧出场了……
眼看桓齮率领秦军且战且胜、直逼邯郸,尚在守卫边防的李牧被紧急召回,随后李牧带着边防将士南下反攻,两军遭遇的地点换作了『肥下』『今山西昔阳县一带』。
一方是乘胜追击的桓齮,另一方是对阵匈奴时以守见长的李牧,肥下之战,胜利的天秤会倾斜于哪一方?
此战过后,李牧被封为武安君,上一个封为武安君的人还是战神白起,仅从这一点来看,李牧绝对是立功了。
换句话说,赢得这场战争的该会是赵国……
事实上,此役李牧大败秦国,主将桓齮败走而从此不见影踪,因为有观点认为,桓齮便是后来『荆轲刺秦』时逃到燕国的秦将樊於期。
毕竟嘛,能让秦王政以千金悬赏人头的秦将并不多见,崇尚军功的秦国中身为败军之将又貌似逃亡的桓齮看起来十分符合这一点。
至于桓齮和樊於期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我们还得留到樊於期出场后再说……
1187 韩非入秦
1187 韩非入秦
李牧再度出场,不可一世的秦军就被击败,桓齮的下落后来甚至成为一个谜,被封为武安君的李牧让人依稀想起当年白起的风采,同时也让人联想到曾经两度抗秦成功的信陵君魏无忌。
不过,就在肥下之战的同年,还有另外一个重量级人物出场,这个人便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
准确点说,其实是韩非于公元前233年去世……
韩非,本是韩国贵族出身,一贯偏好法家思想,而他的理论基础又源自黄帝和老子,更为重要的是,韩非又和李斯一样拜师于荀子门下,因此可以说韩非的思想综合了法、道、儒,乃至名家等诸派学说的精髓。
所以问题就来了,既然韩非的学说吸收了各个流派的精髓,为什么偏偏说他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其实道理很简单,韩非的治国思想更多还是体现的法家精神。
战国以来,各大诸侯积极变法,法家一度有过几个不同的学派:
比如李悝、商鞅,他们主张以『法』治国,把法与政治制度当然治国的有效工具;
比如申不害,他看重的是『术』,在法的前提下把君王驾驶群臣当做核心;
再之后比如又有齐国稷下学宫的代表人物之一慎到,慎到偏重的是『势』,他认为君王应当完全统治权势,这样才能保证法的贯彻执行。
一句话,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演变,法、术、势在不同时期契合着当时各国的政治需求,体现的是法家在不同时期的生存状态。
但是,在韩非看来,这些流派都有着大大的问题……
对于申不害之『术』,韩非认为其本身过于讲术而不重法,过于强调君王的权术而忽略了法的本质,既然制定了法,就理当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是为『法不阿贵』;
对于慎到之『势』,韩非认为君王的权威当然是很有必要的,贤明如帝尧,假如只是普通百姓,手中没有权力,恐怕也管不了几个人;但是『势』的根基还是在于法,比如桀为天子,权力、地位倒是不缺,但是最终天下大乱。
由此来看,韩非最为看重的还是法?
其实也不然……
对于李悝、商鞅之『法』,虽然公孙鞅治秦而得以富强,但如果君王不能掌握一定的『术』,也是很有可能被臣子犯上作乱的。
对于韩非的这段评价,想必秦王政应当是深有体会的,毕竟吕不韦、嫪毐的反面教材这会也还算热乎……
总之一句话,到了韩非这里,法家之法、术、势三者不能孤立割裂开来,而是应该有效的将三者结合融汇为一体,充分发挥三者循环互补的作用,从而构建一个更为完美的体系,因此从这一点来看,韩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家之集大成者。
然而,令韩非感到无比失望的是,在当时秦国一家独大而韩国日益衰弱的环境下,虽然集大成者的韩非看到了韩国的不少问题,也曾屡屡上书谏言韩王,但韩国却丝毫没有采纳其意见的意思……
倒是在韩王安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34年,秦国攻打赵国的同时也对韩国发起进攻,韩国一时形势危急,于是韩国辩决定派韩非前往秦国游说一番,希望以此来改善韩国的生存状况。
韩非到底能不能改变秦国对韩国的外交策略?
谋士们讲究一个辩字的情况下,口才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遗憾,韩非天生口吃而不善于讲话……
除此之外,自认学识不如韩非的李斯好不容易才在秦国站稳脚跟,他对同门的韩非抱有怎样的态度,同样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李牧再度出场,不可一世的秦军就被击败,桓齮的下落后来甚至成为一个谜,被封为武安君的李牧让人依稀想起当年白起的风采,同时也让人联想到曾经两度抗秦成功的信陵君魏无忌。
不过,就在肥下之战的同年,还有另外一个重量级人物出场,这个人便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
准确点说,其实是韩非于公元前233年去世……
韩非,本是韩国贵族出身,一贯偏好法家思想,而他的理论基础又源自黄帝和老子,更为重要的是,韩非又和李斯一样拜师于荀子门下,因此可以说韩非的思想综合了法、道、儒,乃至名家等诸派学说的精髓。
所以问题就来了,既然韩非的学说吸收了各个流派的精髓,为什么偏偏说他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其实道理很简单,韩非的治国思想更多还是体现的法家精神。
战国以来,各大诸侯积极变法,法家一度有过几个不同的学派:
比如李悝、商鞅,他们主张以『法』治国,把法与政治制度当然治国的有效工具;
比如申不害,他看重的是『术』,在法的前提下把君王驾驶群臣当做核心;
再之后比如又有齐国稷下学宫的代表人物之一慎到,慎到偏重的是『势』,他认为君王应当完全统治权势,这样才能保证法的贯彻执行。
一句话,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演变,法、术、势在不同时期契合着当时各国的政治需求,体现的是法家在不同时期的生存状态。
但是,在韩非看来,这些流派都有着大大的问题……
对于申不害之『术』,韩非认为其本身过于讲术而不重法,过于强调君王的权术而忽略了法的本质,既然制定了法,就理当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是为『法不阿贵』;
对于慎到之『势』,韩非认为君王的权威当然是很有必要的,贤明如帝尧,假如只是普通百姓,手中没有权力,恐怕也管不了几个人;但是『势』的根基还是在于法,比如桀为天子,权力、地位倒是不缺,但是最终天下大乱。
由此来看,韩非最为看重的还是法?
其实也不然……
对于李悝、商鞅之『法』,虽然公孙鞅治秦而得以富强,但如果君王不能掌握一定的『术』,也是很有可能被臣子犯上作乱的。
对于韩非的这段评价,想必秦王政应当是深有体会的,毕竟吕不韦、嫪毐的反面教材这会也还算热乎……
总之一句话,到了韩非这里,法家之法、术、势三者不能孤立割裂开来,而是应该有效的将三者结合融汇为一体,充分发挥三者循环互补的作用,从而构建一个更为完美的体系,因此从这一点来看,韩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家之集大成者。
然而,令韩非感到无比失望的是,在当时秦国一家独大而韩国日益衰弱的环境下,虽然集大成者的韩非看到了韩国的不少问题,也曾屡屡上书谏言韩王,但韩国却丝毫没有采纳其意见的意思……
倒是在韩王安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34年,秦国攻打赵国的同时也对韩国发起进攻,韩国一时形势危急,于是韩国辩决定派韩非前往秦国游说一番,希望以此来改善韩国的生存状况。
韩非到底能不能改变秦国对韩国的外交策略?
谋士们讲究一个辩字的情况下,口才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遗憾,韩非天生口吃而不善于讲话……
除此之外,自认学识不如韩非的李斯好不容易才在秦国站稳脚跟,他对同门的韩非抱有怎样的态度,同样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善水心 2018-11-01 10:58:31
错别字不少呀o(* ̄︶ ̄*)o
-----------------------------
哎 最近都是大半夜抽时间码字 好多时候我都犯困,小姑娘假装没看见啦...
错别字不少呀o(* ̄︶ ̄*)o
-----------------------------
哎 最近都是大半夜抽时间码字 好多时候我都犯困,小姑娘假装没看见啦...
1188 韩非存韩
大家周末好
韩非这个人,历来口碑不是很好,刚好我们又介绍到这里,所以会稍微花点工夫来讨论韩非,准确点说,是战国时代的韩非。
韩非的死,李斯自然是卷入其中的,李斯为什么要杀韩非,这个就不是很好说了,就好比这几天的重庆公交车事件,没有掌握到一手信息之前,各种说法简直是歪得不能再歪。
仅从近期这个事件来看,历史也许和我们想象的相去甚远,因此,我倒也不打算自己下太多结论,而是尽量挖掘一些更加可信的资料,让各位自己判断韩非之死。
韩非这个人,历来口碑不是很好,刚好我们又介绍到这里,所以会稍微花点工夫来讨论韩非,准确点说,是战国时代的韩非。
韩非的死,李斯自然是卷入其中的,李斯为什么要杀韩非,这个就不是很好说了,就好比这几天的重庆公交车事件,没有掌握到一手信息之前,各种说法简直是歪得不能再歪。
仅从近期这个事件来看,历史也许和我们想象的相去甚远,因此,我倒也不打算自己下太多结论,而是尽量挖掘一些更加可信的资料,让各位自己判断韩非之死。
韩非这个人,历来口碑不是很好----李斯这个人,历来口碑不是很好
上面打错了....................
1188 韩非存韩
纵使不受重用,纵然天生口吃,公元前234年前后,韩非还是在韩国困境之中毅然出使秦国。
需要提及的是,在当时国内不修法制、国君不善驾驭臣子,以至于韩国日渐衰落的背景下,韩非并没有消沉下去,而是在考察古今得失之变化后写下了『五蠹』、『说林』、『说难』十余万字的著作,比如『说难』讲的便是游说进言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相应的对策,可谓游说进言攻略指南。
虽然此时的韩非也算颇具名气,就连秦王政也听说他是一个德才兼备之人,并且还打算主动约见一番,但是很遗憾,写下『说进言攻略指南』的韩非还是遇到了连他本人都无法克服的困难……
原来,借着出使秦国的机会,韩非向秦王政上书一文,由于其主旨与确保韩国切身利益直接相连,因此这篇上书也被称作『存韩』。
如何才能存韩?
韩非认为,韩国侍奉秦国已经多年,只要秦国派兵攻打诸侯,韩国总会如影追随,哪怕结怨恨于诸侯,利益却归于强秦,而且韩国向秦国的进贡和秦国的郡县也没有区别。但是如今秦王在听过臣子的计谋后准备伐韩,委实就大大的失策了。
其一,赵国聚集士兵,收养主张合纵之人,准备联合诸侯西向攻秦,已经不是一朝一夕的计划。如今秦国放任赵国,却要除掉内臣一般的韩国,那么各诸侯就更加确定不削弱秦国则各国必定也会相继被灭,从而滋长合纵之风;
其二,韩国虽小,但历来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因此防御工事、储备物资准备充分,乃至城墙、护城河也都足够坚固,即便秦国想要伐韩,一年之内断然也是不能灭国的;况且,秦军一旦攻克一城便要退兵调整,这样一来,秦军的力量也会被诸侯看轻,进而增添各诸侯合纵的信心;
其三,秦若伐韩,韩国自然背叛;韩若背叛,魏必响应;魏若响应,赵又以齐为后盾,如此一来,等于是赵国借助韩、魏、齐的力量与秦国争强,这是赵国的福气,秦国的祸害;到时候疲于战争的秦军进不能取胜于赵,退也不能攻克韩国,反倒会令秦国成为各诸侯的攻击目标。
韩非一席话,可谓站在韩国的角度为秦国详细分析了伐韩将带来的不利局面,条理相当清晰,逻辑似乎也不矛盾。
所以,既然秦国不能伐韩,韩非给出的建议又是什么呢?
很简答,打赵国……
韩非表示,秦国应当先派人出使楚国,贿赂楚国权臣并宣扬赵国欺骗秦国的情况,又送人质给魏国令其安心,然后率韩伐赵。如此一来,即便赵、齐联合,也不会是秦国的对手,等到摆平赵、齐,只需给韩国发一道文书就可以平定,到时候楚、魏也不得不自动臣服。
韩非曰:兵者,凶器也。
战争嘛,归是不祥的事情,因此韩非认为,秦国如果坚持伐韩,而又与赵、齐为敌,并且还没有可以拉拢楚、魏的有效,一旦这一仗打不赢,恐怕就会引合纵大潮,从而构成大祸。
言而总之,总而言之,韩非告诫秦王政想要称霸天下,首先需要考虑的便是拆散天下之合纵联盟,而伐韩显然又是不利于这一局面的。
至于秦王政,在读过韩非的上书之后心中也是颇为喜悦,甚至有了任用韩非的打算。
也就是说,言谈并不利索的韩非以上书的形式打动了秦王政,从而导致秦国接下来的伐赵,韩国就此躲过一劫?
其实不然……
毕竟嘛,韩非之『存韩』主观更多还是从韩国的利益出发,道理虽然好听,但和秦国一贯的远交近攻多少还是有矛盾之处的,这不李斯第一个就站出来反对……
纵使不受重用,纵然天生口吃,公元前234年前后,韩非还是在韩国困境之中毅然出使秦国。
需要提及的是,在当时国内不修法制、国君不善驾驭臣子,以至于韩国日渐衰落的背景下,韩非并没有消沉下去,而是在考察古今得失之变化后写下了『五蠹』、『说林』、『说难』十余万字的著作,比如『说难』讲的便是游说进言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相应的对策,可谓游说进言攻略指南。
虽然此时的韩非也算颇具名气,就连秦王政也听说他是一个德才兼备之人,并且还打算主动约见一番,但是很遗憾,写下『说进言攻略指南』的韩非还是遇到了连他本人都无法克服的困难……
原来,借着出使秦国的机会,韩非向秦王政上书一文,由于其主旨与确保韩国切身利益直接相连,因此这篇上书也被称作『存韩』。
如何才能存韩?
韩非认为,韩国侍奉秦国已经多年,只要秦国派兵攻打诸侯,韩国总会如影追随,哪怕结怨恨于诸侯,利益却归于强秦,而且韩国向秦国的进贡和秦国的郡县也没有区别。但是如今秦王在听过臣子的计谋后准备伐韩,委实就大大的失策了。
其一,赵国聚集士兵,收养主张合纵之人,准备联合诸侯西向攻秦,已经不是一朝一夕的计划。如今秦国放任赵国,却要除掉内臣一般的韩国,那么各诸侯就更加确定不削弱秦国则各国必定也会相继被灭,从而滋长合纵之风;
其二,韩国虽小,但历来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因此防御工事、储备物资准备充分,乃至城墙、护城河也都足够坚固,即便秦国想要伐韩,一年之内断然也是不能灭国的;况且,秦军一旦攻克一城便要退兵调整,这样一来,秦军的力量也会被诸侯看轻,进而增添各诸侯合纵的信心;
其三,秦若伐韩,韩国自然背叛;韩若背叛,魏必响应;魏若响应,赵又以齐为后盾,如此一来,等于是赵国借助韩、魏、齐的力量与秦国争强,这是赵国的福气,秦国的祸害;到时候疲于战争的秦军进不能取胜于赵,退也不能攻克韩国,反倒会令秦国成为各诸侯的攻击目标。
韩非一席话,可谓站在韩国的角度为秦国详细分析了伐韩将带来的不利局面,条理相当清晰,逻辑似乎也不矛盾。
所以,既然秦国不能伐韩,韩非给出的建议又是什么呢?
很简答,打赵国……
韩非表示,秦国应当先派人出使楚国,贿赂楚国权臣并宣扬赵国欺骗秦国的情况,又送人质给魏国令其安心,然后率韩伐赵。如此一来,即便赵、齐联合,也不会是秦国的对手,等到摆平赵、齐,只需给韩国发一道文书就可以平定,到时候楚、魏也不得不自动臣服。
韩非曰:兵者,凶器也。
战争嘛,归是不祥的事情,因此韩非认为,秦国如果坚持伐韩,而又与赵、齐为敌,并且还没有可以拉拢楚、魏的有效,一旦这一仗打不赢,恐怕就会引合纵大潮,从而构成大祸。
言而总之,总而言之,韩非告诫秦王政想要称霸天下,首先需要考虑的便是拆散天下之合纵联盟,而伐韩显然又是不利于这一局面的。
至于秦王政,在读过韩非的上书之后心中也是颇为喜悦,甚至有了任用韩非的打算。
也就是说,言谈并不利索的韩非以上书的形式打动了秦王政,从而导致秦国接下来的伐赵,韩国就此躲过一劫?
其实不然……
毕竟嘛,韩非之『存韩』主观更多还是从韩国的利益出发,道理虽然好听,但和秦国一贯的远交近攻多少还是有矛盾之处的,这不李斯第一个就站出来反对……
@李哥00 2018-11-03 23:30:32
历害!出野史吧
-----------------------------
这是哪位李哥啊 莫非前米兰 ?
历害!出野史吧
-----------------------------
这是哪位李哥啊 莫非前米兰 ?
@俊奇琢 2018-11-01 21:41:02
又更新了
-----------------------------
惭愧 怎么现在更新都成新鲜事了...
又更新了
-----------------------------
惭愧 怎么现在更新都成新鲜事了...
1189 舌战韩非
1189 舌战韩非
韩非从韩国而来,带着自己的使命欲说服秦王政『存韩』,从动机上这点毫无疑问是成立的,但是以当下局势来看,让秦国舍弃邻近的韩国却攻伐更远的赵国,这在战略上又多少是存在安全隐患的。
因此,看过韩非的上书之后,同为荀子门下的李斯就站出来表示韩非的观点非常不靠谱。
至于李斯究竟是出于嫉妒之心,还是其它原因,我们还是先来看看李斯说了些什么。
李斯认为,对于秦国而言,韩国的存在,就好比人得了心病一样,哪怕韩国已经臣服于秦,一旦有什么突发的事情,韩国并不是值得信赖的。秦国素来与赵国为敌,虽然已经派了『荆苏』出使齐国,但还不知道会有怎样的结果,甚至在他自己看来,齐、赵两国很可能不会因为荆苏而断绝关系。如果齐、赵友好,秦国就得倾尽全国兵力来对付两国。
李斯又认为,本质来看,韩国臣服于秦国仅仅是因为秦国的强大,而一旦齐、赵联手,秦国疲于对付这两个诸侯,韩国就将成为秦国的心病并发作起来,到时候韩国与楚国联手伐秦,诸侯再一响应,那么秦国恐怕会再次看到兵败崤塞之祸患。
于是李斯总结道:韩非使秦,未必是真想存韩,说不定是想以此来求得韩国的重用。
李斯此话怎讲?
这不经过韩非一上书,秦国说不定还真下定决心保留韩国,于是秦、韩两国继续保持亲密关系,韩王通过这件事情也看到韩非的才能和重要性,当然也就会重用韩非了。
秦王政认为,李斯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于是韩非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游说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既然『存韩』被否,原本被秦王政赏识的韩非又该何去何从?
李斯之外,这里我们得再提到另外一个关键人物,也就是秦大夫『姚贾』。
原来,五国伐秦虽已成为历史,但以赵国为代表的合纵势力始终是存在的,比如就在韩非出使秦国之前,赵、魏、燕、楚等四国就曾有过合纵攻秦的计划,当时姚贾自荐而带着车百乘、金千斤来到四国进行活动,结果还真就将这件事情成功瓦解下来。
就在姚贾瓦解合纵攻秦的组织,并促成四国同秦国保持友好关系之后,秦王政任命姚贾为上卿,并且封给他一千户的城邑作为封邑,到此事情也算皆大欢喜。
但是呢,韩非知道这件事后却明确表示出了自己对姚贾的轻视,理由如下:
其一,姚贾拿着秦国的财物在外游说了三、四年之久,四国的盟约未必可靠持久,秦国库府中的珍宝被用尽倒是真的,由此来看,姚贾不过是在利用王权和国宝在国结交诸侯谋私利;
其二,姚贾的父亲不过是个魏国守门人,姚贾曾经还在魏国作过强盗,后来在赵国做官不行也被驱逐,可见秦王重用这样的人担任外交使臣,还跟他谋商大事,这绝对不是什么鼓励群臣的好办法。
然而,对于韩非的两点质疑,姚贾又是这样回应秦王政的:
其一,曾参孝顺,天下人都愿有他这样的人为子;伍子胥忠君,天下君王愿有他这样的人为臣;贞女手巧,天下人都愿有她这样的人为妻。臣虽忠于大王,只是大王并不了解,如果我不让四国归服秦王,还能让他们归服谁?如果我不忠于大王,四国之王又怎能信任我?夏桀听信谗言而诛其良将,商纣听信谗言而诛其忠臣,终于导致身死国亡。现在大王如果听信谗言,恐怕就没有忠臣了。
其二,太公、管仲、百里奚等人都曾有过令人羞耻的事情,让天下人看不起,但英明的君主重用他们,知道他们可以建立功业,由此来看,英明的君主看重的是哪些人于自己有用,哪怕外界有人说他们的坏话,也都坚决不去听信。
秦王政认为,这次还是姚贾的辩论更加有理有据;
换句话说,韩非这是一不小心又得罪了一位上卿……
韩非从韩国而来,带着自己的使命欲说服秦王政『存韩』,从动机上这点毫无疑问是成立的,但是以当下局势来看,让秦国舍弃邻近的韩国却攻伐更远的赵国,这在战略上又多少是存在安全隐患的。
因此,看过韩非的上书之后,同为荀子门下的李斯就站出来表示韩非的观点非常不靠谱。
至于李斯究竟是出于嫉妒之心,还是其它原因,我们还是先来看看李斯说了些什么。
李斯认为,对于秦国而言,韩国的存在,就好比人得了心病一样,哪怕韩国已经臣服于秦,一旦有什么突发的事情,韩国并不是值得信赖的。秦国素来与赵国为敌,虽然已经派了『荆苏』出使齐国,但还不知道会有怎样的结果,甚至在他自己看来,齐、赵两国很可能不会因为荆苏而断绝关系。如果齐、赵友好,秦国就得倾尽全国兵力来对付两国。
李斯又认为,本质来看,韩国臣服于秦国仅仅是因为秦国的强大,而一旦齐、赵联手,秦国疲于对付这两个诸侯,韩国就将成为秦国的心病并发作起来,到时候韩国与楚国联手伐秦,诸侯再一响应,那么秦国恐怕会再次看到兵败崤塞之祸患。
于是李斯总结道:韩非使秦,未必是真想存韩,说不定是想以此来求得韩国的重用。
李斯此话怎讲?
这不经过韩非一上书,秦国说不定还真下定决心保留韩国,于是秦、韩两国继续保持亲密关系,韩王通过这件事情也看到韩非的才能和重要性,当然也就会重用韩非了。
秦王政认为,李斯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于是韩非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游说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既然『存韩』被否,原本被秦王政赏识的韩非又该何去何从?
李斯之外,这里我们得再提到另外一个关键人物,也就是秦大夫『姚贾』。
原来,五国伐秦虽已成为历史,但以赵国为代表的合纵势力始终是存在的,比如就在韩非出使秦国之前,赵、魏、燕、楚等四国就曾有过合纵攻秦的计划,当时姚贾自荐而带着车百乘、金千斤来到四国进行活动,结果还真就将这件事情成功瓦解下来。
就在姚贾瓦解合纵攻秦的组织,并促成四国同秦国保持友好关系之后,秦王政任命姚贾为上卿,并且封给他一千户的城邑作为封邑,到此事情也算皆大欢喜。
但是呢,韩非知道这件事后却明确表示出了自己对姚贾的轻视,理由如下:
其一,姚贾拿着秦国的财物在外游说了三、四年之久,四国的盟约未必可靠持久,秦国库府中的珍宝被用尽倒是真的,由此来看,姚贾不过是在利用王权和国宝在国结交诸侯谋私利;
其二,姚贾的父亲不过是个魏国守门人,姚贾曾经还在魏国作过强盗,后来在赵国做官不行也被驱逐,可见秦王重用这样的人担任外交使臣,还跟他谋商大事,这绝对不是什么鼓励群臣的好办法。
然而,对于韩非的两点质疑,姚贾又是这样回应秦王政的:
其一,曾参孝顺,天下人都愿有他这样的人为子;伍子胥忠君,天下君王愿有他这样的人为臣;贞女手巧,天下人都愿有她这样的人为妻。臣虽忠于大王,只是大王并不了解,如果我不让四国归服秦王,还能让他们归服谁?如果我不忠于大王,四国之王又怎能信任我?夏桀听信谗言而诛其良将,商纣听信谗言而诛其忠臣,终于导致身死国亡。现在大王如果听信谗言,恐怕就没有忠臣了。
其二,太公、管仲、百里奚等人都曾有过令人羞耻的事情,让天下人看不起,但英明的君主重用他们,知道他们可以建立功业,由此来看,英明的君主看重的是哪些人于自己有用,哪怕外界有人说他们的坏话,也都坚决不去听信。
秦王政认为,这次还是姚贾的辩论更加有理有据;
换句话说,韩非这是一不小心又得罪了一位上卿……
1190 龙之逆鳞
1190 龙之逆鳞
韩非曰: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韩非在『说难』篇是这样总结的,龙,可驯养,可骑之,但它喉下有逆鳞,人一旦触动,又必会被它伤害。同样,君王也有逆鳞,游说之人唯有做到不去触碰君王的逆鳞,差不多才算是善于游说。
然而,韩非之『说难』几乎完全把重心放在了揣摩君王的心理上,他尚未探讨过的是君王身边谋臣们对游说结果的影响,于是在李斯、姚贾等人的极力反对下,『存韩』最终并没能获得秦王政的认可……
既然『存韩』失败,韩非只能就此打道回府?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李斯逐步受到秦王政重用之后秦国的策略问题,『谏逐客书』之后,秦王政任命李斯为长史,随后按照李斯的计谋,秦国暗中派遣不少谋士到各国游说,但凡各国有名的人物一律加以收买,不能收买的则用利剑杀死,秦国对各诸侯国人才的态度可见一斑。
顺带提一点,公元前237年,也就是李斯上书『谏逐客书』的那一年,魏国人『尉缭』来到秦国,并被秦王政重用,他在秦国贯彻间谍游说的策略上和李斯,乃至姚贾有着共通的地方。
有关尉缭的身份,我们简单提几点:
其一,大致在魏惠王时期,魏国有过一个叫做尉缭的人写下一本有着重要影响的兵书,也就是『尉缭子』,此尉缭身份、事迹同样难以考证,但是根据时间来看,此尉缭应该不是彼尉缭;
其二,尉缭到秦国后被任命为国尉,主管秦国军事,因此尉并不是姓氏;
其三,见到尉缭后,秦王政可谓礼贤下士,就连衣服饮食也与尉缭保持相同,此时尉缭却只想赶紧逃走,因为他是这样评价秦王政的:秦王这个人,高鼻梁、大眼睛、胸骨突出、声如豺狼,少仁德而多虎狼之心,穷困的时候可以对人谦卑,得志的时候恐怕也能轻易地吃人,一旦秦王夺取天下,天下人就都成了奴隶,我不能跟他长久交往。
其四,尉缭虽然想逃,但及时被秦王政发觉且坚决劝止,于是不得已还是做了秦国的国尉,此后他主张派遣大批间谍前往各诸侯活动,以金钱来收买各国谋臣,从而扰乱合纵的计划,从这一点来看,秦国的『间谍计划』当由尉缭提出,李斯、姚贾等人更多是此计划的贯彻和执行者。
所以,尉缭的这一段背景和韩非有什么关系呢?
这不李斯很快就对秦王政说了: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如今您想吞并各国,韩非最终还是要为韩国利益着想,现在您不用他,还让他在秦国逗留后又放他回去,这是自留后患啊。
李斯什么意思呢?
秦王政当然是明白的,既然任用韩非是不可能的,那就把他交给司法官吏随便治个罪,然后关起来……
李斯到底是什么意思的?
其实李斯想说的是,干脆趁机把韩非除掉算了……
于是乎,就在韩非入狱之后不久,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意思很明显,韩非还不如自杀来得痛快一些……
本来吧,韩非其实还不想自杀,毕竟他还想亲自面见秦王政并述说自己的冤情,但是很明显,秦王政本身就清楚韩非没犯什么罪。
更关键的是,李斯、姚贾等人也不会再给韩非这样的机会……
过了有段时间,秦王政终究还是怜惜韩非,并对关押韩非一事感到后悔,但在他派人赦免韩非时才发现韩非早已死去,虽然韩非不曾触碰过他的逆鳞……
韩非曰: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韩非在『说难』篇是这样总结的,龙,可驯养,可骑之,但它喉下有逆鳞,人一旦触动,又必会被它伤害。同样,君王也有逆鳞,游说之人唯有做到不去触碰君王的逆鳞,差不多才算是善于游说。
然而,韩非之『说难』几乎完全把重心放在了揣摩君王的心理上,他尚未探讨过的是君王身边谋臣们对游说结果的影响,于是在李斯、姚贾等人的极力反对下,『存韩』最终并没能获得秦王政的认可……
既然『存韩』失败,韩非只能就此打道回府?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李斯逐步受到秦王政重用之后秦国的策略问题,『谏逐客书』之后,秦王政任命李斯为长史,随后按照李斯的计谋,秦国暗中派遣不少谋士到各国游说,但凡各国有名的人物一律加以收买,不能收买的则用利剑杀死,秦国对各诸侯国人才的态度可见一斑。
顺带提一点,公元前237年,也就是李斯上书『谏逐客书』的那一年,魏国人『尉缭』来到秦国,并被秦王政重用,他在秦国贯彻间谍游说的策略上和李斯,乃至姚贾有着共通的地方。
有关尉缭的身份,我们简单提几点:
其一,大致在魏惠王时期,魏国有过一个叫做尉缭的人写下一本有着重要影响的兵书,也就是『尉缭子』,此尉缭身份、事迹同样难以考证,但是根据时间来看,此尉缭应该不是彼尉缭;
其二,尉缭到秦国后被任命为国尉,主管秦国军事,因此尉并不是姓氏;
其三,见到尉缭后,秦王政可谓礼贤下士,就连衣服饮食也与尉缭保持相同,此时尉缭却只想赶紧逃走,因为他是这样评价秦王政的:秦王这个人,高鼻梁、大眼睛、胸骨突出、声如豺狼,少仁德而多虎狼之心,穷困的时候可以对人谦卑,得志的时候恐怕也能轻易地吃人,一旦秦王夺取天下,天下人就都成了奴隶,我不能跟他长久交往。
其四,尉缭虽然想逃,但及时被秦王政发觉且坚决劝止,于是不得已还是做了秦国的国尉,此后他主张派遣大批间谍前往各诸侯活动,以金钱来收买各国谋臣,从而扰乱合纵的计划,从这一点来看,秦国的『间谍计划』当由尉缭提出,李斯、姚贾等人更多是此计划的贯彻和执行者。
所以,尉缭的这一段背景和韩非有什么关系呢?
这不李斯很快就对秦王政说了: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如今您想吞并各国,韩非最终还是要为韩国利益着想,现在您不用他,还让他在秦国逗留后又放他回去,这是自留后患啊。
李斯什么意思呢?
秦王政当然是明白的,既然任用韩非是不可能的,那就把他交给司法官吏随便治个罪,然后关起来……
李斯到底是什么意思的?
其实李斯想说的是,干脆趁机把韩非除掉算了……
于是乎,就在韩非入狱之后不久,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意思很明显,韩非还不如自杀来得痛快一些……
本来吧,韩非其实还不想自杀,毕竟他还想亲自面见秦王政并述说自己的冤情,但是很明显,秦王政本身就清楚韩非没犯什么罪。
更关键的是,李斯、姚贾等人也不会再给韩非这样的机会……
过了有段时间,秦王政终究还是怜惜韩非,并对关押韩非一事感到后悔,但在他派人赦免韩非时才发现韩非早已死去,虽然韩非不曾触碰过他的逆鳞……
1191 两胜秦军
1191 两胜秦军
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继秦将桓齮连续伐赵之后,秦国于这一年再度大举发兵,目标仍是赵国。
不过,秦国持续伐赵与韩非之『存韩』显然没有必然的联系,秦国之所以继续伐赵,仅仅是因为上一年桓齮吃到败仗,李牧还为此被封为武安君。
换句话说,此次伐赵理当是肥下之战的续集……
话说秦王政一声令下,秦军兵分两路大举出动,其中一路军队抵达邺邑,另一路军队抵达太原,并一路攻下狼孟、『番吾』『今河北平山县一带』。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公元前248年时蒙骜便一度夺取赵国太原、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座城池并设置为太原郡,如今秦国再次抵达太原且攻下狼孟,表明自秦王政即位以来秦、赵两国就领土的争夺问题一直就没有中断过。
遗憾的是,自桓齮败走肥下并从此不见影踪之后,此役秦军规模虽大,主将倒也相对低调而不知其名,对于秦国更为遗憾的是,虽然秦军开局相当顺利,但还是赶紧撤兵而回,因为赵军主将又是李牧……
原来,秦军拿下狼孟、番吾之后,一不小心遇到了李牧所统领的赵军。
对于秦军而言,战,还是不战?
要知道,上一个被封为武安君的正是秦将白起,如今李牧势头正猛,简直堪比白起当年,于是秦军很快做了决定,撤……
从肥下,到番吾,短短两年时间内李牧连续击退秦军,尤其是在赵国经历长平之战的惨败而秦国如日中天的背景下,无论如何这都是足以载入史册的事情,李牧的事迹也很容易令人想起昔日同样两度抗秦的信陵君魏无忌。
可惜的是,因为忌惮魏无忌的强大号召力,秦国后来重金离间魏安釐王和魏无忌兄弟之间的关系,以至于魏无忌最终郁郁而死。
更可惜的是,秦国已然将间谍技术运用得炉火纯青,就在不久后的将来,武安君李牧同样难逃秦国的『暗算』……
当然了,此时此刻似乎有另外一个问题更加值得关注,既然李牧如此骁勇善战,为什么在此前秦国和赵国的对话中又迟迟不见李牧的身影?
首先,赵武灵王时期的胡服骑射之后,赵国在军事上有了显著提升,这正是后来赵国得以同秦国正面较量的核心所在,适逢长平之战前后赵国能人辈出,因此当时资历尚浅的李牧光芒一时被廉颇等人掩盖;
其次,长平之战前后,赵国一方面欲与秦国争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临北方匈奴的巨大压力,因此李牧为代表的赵军部分主力不得不长期镇守北部边境,这也是李牧长期不能出现在中原主战场的重要原因;
再次,公元前244年,李牧在经过长期的『装死』之后一举击溃匈奴,甚至使得匈奴接下来十余年不敢再犯赵国,这才给接下来李牧连续击退秦军提供了契机,与此同时,赵王迁即位后的持续疲软也使得李牧不得不赶紧前来『救场』……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李牧的又一次胜利,当然是值得骄傲的,同时也证明赵国还是具备相当强大战斗力的,但是,正如同魏无忌曾经两次击败秦军一样,秦军主力始终没有遭受重创,可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因此,就赵国而言,李牧的存在暂缓了秦国攻伐的脚步,但赵国的国力终究是不能支撑长期消耗的,更关键的是秦国的间谍活动又是无处不在的,因此赵国的防御只能是不可持续的;
而对于秦国而言,连续对赵国的失利反倒给了他们重新审视局势的机会,所以,秦王政决定调整方向,还是拿最近的韩国下手更合适一些……
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继秦将桓齮连续伐赵之后,秦国于这一年再度大举发兵,目标仍是赵国。
不过,秦国持续伐赵与韩非之『存韩』显然没有必然的联系,秦国之所以继续伐赵,仅仅是因为上一年桓齮吃到败仗,李牧还为此被封为武安君。
换句话说,此次伐赵理当是肥下之战的续集……
话说秦王政一声令下,秦军兵分两路大举出动,其中一路军队抵达邺邑,另一路军队抵达太原,并一路攻下狼孟、『番吾』『今河北平山县一带』。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公元前248年时蒙骜便一度夺取赵国太原、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座城池并设置为太原郡,如今秦国再次抵达太原且攻下狼孟,表明自秦王政即位以来秦、赵两国就领土的争夺问题一直就没有中断过。
遗憾的是,自桓齮败走肥下并从此不见影踪之后,此役秦军规模虽大,主将倒也相对低调而不知其名,对于秦国更为遗憾的是,虽然秦军开局相当顺利,但还是赶紧撤兵而回,因为赵军主将又是李牧……
原来,秦军拿下狼孟、番吾之后,一不小心遇到了李牧所统领的赵军。
对于秦军而言,战,还是不战?
要知道,上一个被封为武安君的正是秦将白起,如今李牧势头正猛,简直堪比白起当年,于是秦军很快做了决定,撤……
从肥下,到番吾,短短两年时间内李牧连续击退秦军,尤其是在赵国经历长平之战的惨败而秦国如日中天的背景下,无论如何这都是足以载入史册的事情,李牧的事迹也很容易令人想起昔日同样两度抗秦的信陵君魏无忌。
可惜的是,因为忌惮魏无忌的强大号召力,秦国后来重金离间魏安釐王和魏无忌兄弟之间的关系,以至于魏无忌最终郁郁而死。
更可惜的是,秦国已然将间谍技术运用得炉火纯青,就在不久后的将来,武安君李牧同样难逃秦国的『暗算』……
当然了,此时此刻似乎有另外一个问题更加值得关注,既然李牧如此骁勇善战,为什么在此前秦国和赵国的对话中又迟迟不见李牧的身影?
首先,赵武灵王时期的胡服骑射之后,赵国在军事上有了显著提升,这正是后来赵国得以同秦国正面较量的核心所在,适逢长平之战前后赵国能人辈出,因此当时资历尚浅的李牧光芒一时被廉颇等人掩盖;
其次,长平之战前后,赵国一方面欲与秦国争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临北方匈奴的巨大压力,因此李牧为代表的赵军部分主力不得不长期镇守北部边境,这也是李牧长期不能出现在中原主战场的重要原因;
再次,公元前244年,李牧在经过长期的『装死』之后一举击溃匈奴,甚至使得匈奴接下来十余年不敢再犯赵国,这才给接下来李牧连续击退秦军提供了契机,与此同时,赵王迁即位后的持续疲软也使得李牧不得不赶紧前来『救场』……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李牧的又一次胜利,当然是值得骄傲的,同时也证明赵国还是具备相当强大战斗力的,但是,正如同魏无忌曾经两次击败秦军一样,秦军主力始终没有遭受重创,可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因此,就赵国而言,李牧的存在暂缓了秦国攻伐的脚步,但赵国的国力终究是不能支撑长期消耗的,更关键的是秦国的间谍活动又是无处不在的,因此赵国的防御只能是不可持续的;
而对于秦国而言,连续对赵国的失利反倒给了他们重新审视局势的机会,所以,秦王政决定调整方向,还是拿最近的韩国下手更合适一些……
@Adebe2 2018-11-07 13:52:06
MARK
-----------------------------
晚上好
MARK
-----------------------------
晚上好
1192 韩国灭亡
本来按照计划,打算在韩国灭亡的时候专门用一节来回顾韩国的历史,但是想了想,比较尴尬的是韩国整个历史里面值得讨论的话题并不是很多,所以也就算了...
@谁家大叔 2018-11-07 22:38:56
壮美!
-----------------------------
...
壮美!
-----------------------------
...
1192 韩国灭亡
公元前231年,秦王政十六年,李牧携赵军连克秦军之后,秦国也算冷静下来,不再强行对赵国发起进攻。
当然了,赵王迁也不用为此太过高兴,毕竟人祸倒是暂时没了,天灾却又接踵而至。
这一年,赵国代地发生大地震,自乐徐以西,北至平阴,楼台、房屋、墙垣毁坏大半,地面甚至裂开有东西宽一百三十步的大裂沟。
仅仅只是在一年之后,赵国接着又爆发严重的饥荒,以至于百姓中传出这样的歌谣:『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
赵国在哭,秦国在笑,如果不信?
还是先看看地里长不长苗……
赵国的民谣,依稀让人想到的是当年那句『月将升,日将没;糜弧箕胞,几亡周国』。
宣王短暂中兴过后,其子幽王继任,就在幽王即位后不久岐山便发生大地震,可谓余波一直延续到了西周的灭亡。
换句话说,赵国这个颇具预言色彩的民谣其实已经很能说明当时赵国和秦国的情况。
当然了,赵人虽号,秦人亦笑,此刻更应该大哭的其实是韩国。
为什么是韩国?
因为前面已经提到,秦国强攻赵国不成,决定还是先从韩国下手,彻底解决李斯认为的这个『心病』。
不得不提的是,虽然韩非口中韩国已经臣服于秦国几十年,但真实的情况远远没有这么简单,比如还在十几年前,水工郑国就以间谍的身份潜入秦国,准备借修筑水渠的名义来大量消耗秦国国力。
然而,虽说秦国的确花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全力修筑郑国渠,也算间接为韩国多续了几年的命,但等到这个为秦国『建万世之功』的水利工程完成得差不多的时候,郑国的间谍身份却被发现。
一方面,十余年的时间里,大修水利的秦国更加强大;
另一方面,放过了韩国这些年后,秦国表示是时候跟『暗算』自己的韩国算总帐了……
于是,韩非虽然颇被秦王政赏识,但『存韩』的计划却被无情驳回,韩非甚至还为此客死秦国;
于是,秦国在绕了一圈后终于还是重新认识到远交近攻的意义所在,公元前231年,9月,秦军再次发兵。
目标,韩国。
从韩国的角度,在位第八年的韩王安如果想要谋求一线生机,最大的机会大概便是联合诸侯合纵抗秦。
谁会加入合纵的阵营?
以姚贾为代表的大量间谍活动过后,各大诸侯均没有主动站出来救韩的迹象……
所以,韩国还能怎么办?
韩王安表示还可以献地求和,于是秦军的出动不再是伐韩,而是接收韩国南阳地区,并由此初置南阳郡。
韩王安不曾意识到,献地可谓治标不治本,韩国徒减领土,秦国却毫无损耗又扩充实力,而且献地已经无法阻止秦国拿下韩国的决心……
公元前230,秦王政十七年,韩王安九年。
秦『内史腾』领兵攻打韩国,韩王安被俘,韩国剩余领土全部被秦国兼并,韩国就此灭亡,随后其领土被整编为颍川郡。
从春秋时期受封于韩原,到三家分晋后正式位列诸侯,韩国一共有过十余位国君,虽说韩国地处中原,并且一度有过吞并郑国的壮举,奈何其领土被魏、齐、楚、秦等国包围,始终未能有兼并发展的空间。
作为战国七雄中最小的诸侯国,韩国亦不幸成为秦国称霸大业中第一个被灭的国家。
公元前231年,秦王政十六年,李牧携赵军连克秦军之后,秦国也算冷静下来,不再强行对赵国发起进攻。
当然了,赵王迁也不用为此太过高兴,毕竟人祸倒是暂时没了,天灾却又接踵而至。
这一年,赵国代地发生大地震,自乐徐以西,北至平阴,楼台、房屋、墙垣毁坏大半,地面甚至裂开有东西宽一百三十步的大裂沟。
仅仅只是在一年之后,赵国接着又爆发严重的饥荒,以至于百姓中传出这样的歌谣:『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
赵国在哭,秦国在笑,如果不信?
还是先看看地里长不长苗……
赵国的民谣,依稀让人想到的是当年那句『月将升,日将没;糜弧箕胞,几亡周国』。
宣王短暂中兴过后,其子幽王继任,就在幽王即位后不久岐山便发生大地震,可谓余波一直延续到了西周的灭亡。
换句话说,赵国这个颇具预言色彩的民谣其实已经很能说明当时赵国和秦国的情况。
当然了,赵人虽号,秦人亦笑,此刻更应该大哭的其实是韩国。
为什么是韩国?
因为前面已经提到,秦国强攻赵国不成,决定还是先从韩国下手,彻底解决李斯认为的这个『心病』。
不得不提的是,虽然韩非口中韩国已经臣服于秦国几十年,但真实的情况远远没有这么简单,比如还在十几年前,水工郑国就以间谍的身份潜入秦国,准备借修筑水渠的名义来大量消耗秦国国力。
然而,虽说秦国的确花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全力修筑郑国渠,也算间接为韩国多续了几年的命,但等到这个为秦国『建万世之功』的水利工程完成得差不多的时候,郑国的间谍身份却被发现。
一方面,十余年的时间里,大修水利的秦国更加强大;
另一方面,放过了韩国这些年后,秦国表示是时候跟『暗算』自己的韩国算总帐了……
于是,韩非虽然颇被秦王政赏识,但『存韩』的计划却被无情驳回,韩非甚至还为此客死秦国;
于是,秦国在绕了一圈后终于还是重新认识到远交近攻的意义所在,公元前231年,9月,秦军再次发兵。
目标,韩国。
从韩国的角度,在位第八年的韩王安如果想要谋求一线生机,最大的机会大概便是联合诸侯合纵抗秦。
谁会加入合纵的阵营?
以姚贾为代表的大量间谍活动过后,各大诸侯均没有主动站出来救韩的迹象……
所以,韩国还能怎么办?
韩王安表示还可以献地求和,于是秦军的出动不再是伐韩,而是接收韩国南阳地区,并由此初置南阳郡。
韩王安不曾意识到,献地可谓治标不治本,韩国徒减领土,秦国却毫无损耗又扩充实力,而且献地已经无法阻止秦国拿下韩国的决心……
公元前230,秦王政十七年,韩王安九年。
秦『内史腾』领兵攻打韩国,韩王安被俘,韩国剩余领土全部被秦国兼并,韩国就此灭亡,随后其领土被整编为颍川郡。
从春秋时期受封于韩原,到三家分晋后正式位列诸侯,韩国一共有过十余位国君,虽说韩国地处中原,并且一度有过吞并郑国的壮举,奈何其领土被魏、齐、楚、秦等国包围,始终未能有兼并发展的空间。
作为战国七雄中最小的诸侯国,韩国亦不幸成为秦国称霸大业中第一个被灭的国家。
@catslover 2018-11-08 23:32:03
爬上来看看,楼主是不是又偷懒了
-----------------------------
偷懒是肯定要偷的...
爬上来看看,楼主是不是又偷懒了
-----------------------------
偷懒是肯定要偷的...
@catslover 2018-11-08 23:32:03
爬上来看看,楼主是不是又偷懒了
-----------------------------
@o弘毅o 2018-11-08 23:37:24
偷懒是肯定要偷的...
-----------------------------
@catslover 2018-11-09 00:07:40
那今天还更不更了?
-----------------------------
马上写完
爬上来看看,楼主是不是又偷懒了
-----------------------------
@o弘毅o 2018-11-08 23:37:24
偷懒是肯定要偷的...
-----------------------------
@catslover 2018-11-09 00:07:40
那今天还更不更了?
-----------------------------
马上写完
1193 李牧之死
1193 李牧之死
公元前229,秦王政十八年,战国七雄独剩六雄的第一年。
缺少了韩国的存在,秦国下一个目标会是谁?
提一点,还在公元前231年,也就是秦国正式灭亡韩国的上一年,当时秦军接收韩国的南阳地区并设置为南阳郡,同年,魏国也主动向秦国献地,并被秦国设置为『丽邑』『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一带』。
顺带值得关注的是,也就是公元前231年,秦国又有了一项新的政策,即下令要求秦国男子悉数向官府登记自己的年龄。
秦国为什么要男子登记年龄?
道理很简单,此举实在是便于官府征发壮丁,乃至充军打仗,仅仅从这个细节便可以看出,韩国被灭之前,秦国其实便已经开始暗自发力。
所以问题就来了,韩国献地,紧接着就被灭,魏国献地,于是下一个被灭的正是魏国?
其实是赵国……
话说李牧两胜秦军之后,秦王政痛定思痛,连续隐忍两年,直到拿下韩国这个心病之后终于再次大举伐赵,秦军主将则有王翦、杨端和等人,其中王翦率兵攻占赵地『井陉』『今陕西榆林市一带』,杨端和则意在包围赵都邯郸。
形势危急之下,赵王迁第一个想到的自然还是李牧,于是李牧与赵将『司马尚』统帅赵军抵御秦军,同为四大名将之列,王翦与李牧之间会是一番怎样的较量?
很遗憾,鉴于李牧实在是太过厉害,王翦似乎并没有与李牧正面交战的意思……
既然不与李牧正面交战,秦军还有怎样的对策?
这不前面尉缭、李斯、姚贾等人都已经谏言献策并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效果还很不错的么。
换句话说,秦国准备再次启用间谍,施行反间计……
于是乎,这边没等到王翦的动静,那边秦国已经偷偷向赵王迁的宠臣郭开贿赂了大量金钱,接下来邯郸流言四起,李牧、司马尚将要谋反的消息四处扩散开来。
当然了,这位郭开其实我们也不陌生,公元前244年,赵悼襄王元年时,赵悼襄王一度想重新启用逃到魏国的老将廉颇,奈何郭开本是廉颇仇人,为了阻止廉颇回到赵国,他先一步已经收买赵悼襄王派往赵国的使者。
因此,后来使者虽然如实汇报了廉颇的惊人饭量,偏偏又加了一句拉屎太过频繁,搞得廉颇最后客死楚国时还在还念赵国的士兵……
总之一句话,这位郭开收了秦国的好处后办起事来倒也十分卖力,一时搞得赵王迁也相信李牧等人准备谋反,只得派了『赵葱』和齐将『赵葱』颜聚来取代李牧。
套路之熟悉,简直和当年信陵君魏无忌被罢免没有任何区别……
所以,李牧究竟有没有谋反的打算?
这个问题显然不值得怀疑……
但是,李牧此刻又如同廉颇当年坚决不肯被乐乘取代那般,始终不肯接受来自赵王迁的命令。
然后,李牧也攻打赵葱,随后开启逃亡模式?
比廉颇更不幸的是,赵王迁暗中派人逮捕并杀死李牧,司马尚也一并被撤职……
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
因为李牧的存在,赵国一度完美的解决了北方匈奴的问题;
因为李牧的存在,赵国才得以有着更加稳定的环境,并谋求中原的霸业;
也正是因为李牧的存在,赵王迁才能在赵国濒临灭亡的边缘起死回生;
但是很遗憾,赵王迁既看不到李牧之于赵国的重要性,也看不清韩国灭亡各中原各大所带来的警示意义。
赵王迁轻易宣判的死刑名单,不仅仅只是李牧,还有赵国,以及他本人……
公元前229,秦王政十八年,战国七雄独剩六雄的第一年。
缺少了韩国的存在,秦国下一个目标会是谁?
提一点,还在公元前231年,也就是秦国正式灭亡韩国的上一年,当时秦军接收韩国的南阳地区并设置为南阳郡,同年,魏国也主动向秦国献地,并被秦国设置为『丽邑』『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一带』。
顺带值得关注的是,也就是公元前231年,秦国又有了一项新的政策,即下令要求秦国男子悉数向官府登记自己的年龄。
秦国为什么要男子登记年龄?
道理很简单,此举实在是便于官府征发壮丁,乃至充军打仗,仅仅从这个细节便可以看出,韩国被灭之前,秦国其实便已经开始暗自发力。
所以问题就来了,韩国献地,紧接着就被灭,魏国献地,于是下一个被灭的正是魏国?
其实是赵国……
话说李牧两胜秦军之后,秦王政痛定思痛,连续隐忍两年,直到拿下韩国这个心病之后终于再次大举伐赵,秦军主将则有王翦、杨端和等人,其中王翦率兵攻占赵地『井陉』『今陕西榆林市一带』,杨端和则意在包围赵都邯郸。
形势危急之下,赵王迁第一个想到的自然还是李牧,于是李牧与赵将『司马尚』统帅赵军抵御秦军,同为四大名将之列,王翦与李牧之间会是一番怎样的较量?
很遗憾,鉴于李牧实在是太过厉害,王翦似乎并没有与李牧正面交战的意思……
既然不与李牧正面交战,秦军还有怎样的对策?
这不前面尉缭、李斯、姚贾等人都已经谏言献策并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效果还很不错的么。
换句话说,秦国准备再次启用间谍,施行反间计……
于是乎,这边没等到王翦的动静,那边秦国已经偷偷向赵王迁的宠臣郭开贿赂了大量金钱,接下来邯郸流言四起,李牧、司马尚将要谋反的消息四处扩散开来。
当然了,这位郭开其实我们也不陌生,公元前244年,赵悼襄王元年时,赵悼襄王一度想重新启用逃到魏国的老将廉颇,奈何郭开本是廉颇仇人,为了阻止廉颇回到赵国,他先一步已经收买赵悼襄王派往赵国的使者。
因此,后来使者虽然如实汇报了廉颇的惊人饭量,偏偏又加了一句拉屎太过频繁,搞得廉颇最后客死楚国时还在还念赵国的士兵……
总之一句话,这位郭开收了秦国的好处后办起事来倒也十分卖力,一时搞得赵王迁也相信李牧等人准备谋反,只得派了『赵葱』和齐将『赵葱』颜聚来取代李牧。
套路之熟悉,简直和当年信陵君魏无忌被罢免没有任何区别……
所以,李牧究竟有没有谋反的打算?
这个问题显然不值得怀疑……
但是,李牧此刻又如同廉颇当年坚决不肯被乐乘取代那般,始终不肯接受来自赵王迁的命令。
然后,李牧也攻打赵葱,随后开启逃亡模式?
比廉颇更不幸的是,赵王迁暗中派人逮捕并杀死李牧,司马尚也一并被撤职……
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
因为李牧的存在,赵国一度完美的解决了北方匈奴的问题;
因为李牧的存在,赵国才得以有着更加稳定的环境,并谋求中原的霸业;
也正是因为李牧的存在,赵王迁才能在赵国濒临灭亡的边缘起死回生;
但是很遗憾,赵王迁既看不到李牧之于赵国的重要性,也看不清韩国灭亡各中原各大所带来的警示意义。
赵王迁轻易宣判的死刑名单,不仅仅只是李牧,还有赵国,以及他本人……
@catslover 2018-11-09 01:02:56
赵武灵王之后的赵王,共同特点就是耳根子软……说难听点就是糊涂没主见。
-----------------------------
赵国强就强在赵武灵王这个时期,不过没有形成一套稳定的制度,加上后来的接班人一代不如一代,搞得像赵王迁这样公认口碑不行的人都能混上国君,而且还是沾了娼妓出身的母亲的光,可想而知赵国的上层当时有多糟糕。
赵武灵王之后的赵王,共同特点就是耳根子软……说难听点就是糊涂没主见。
-----------------------------
赵国强就强在赵武灵王这个时期,不过没有形成一套稳定的制度,加上后来的接班人一代不如一代,搞得像赵王迁这样公认口碑不行的人都能混上国君,而且还是沾了娼妓出身的母亲的光,可想而知赵国的上层当时有多糟糕。
1194 代王赵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