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1194 代王赵嘉

  兵法曰: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早在尉缭、李斯等人之前,孙子其实就已经明确指出间谍对于战争的重要意义,在他看来,能以具有大智慧的人来做间谍,这样的明君贤将一定能成就大的功业。与此同时,这也是用兵作战的重要环节,甚至整个军队都要依照间谍的情报信息来采取行动。
  因此,秦国之于魏无忌的间谍事件我们并不意外,秦国之于水工郑国的反间谍事件我们也不意外,秦国对于尉缭、李斯、姚贾等人的间谍工作资以重金支持我们仍然不会太过意外,以至于李牧之死虽然令人倍感遗憾,但似乎又在意料之中。
  我们唯一需要感到意外的是,为什么在谍战中取得一次次重要胜利的总是秦国……

  话说就在李牧被赵王迁处死后仅仅三个月,王翦的军队终于开始对赵国发起总攻。
  赵葱?
  匆匆取代李牧上任,匆匆战死……
  颜聚?
  结局稍微好上一点,临阵逃亡……
  赵王迁?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赵王迁八年,邯郸被攻陷,赵王迁同韩王安一样,成为了秦军的俘虏……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这一年,秦王政之母,赵太后赵姬去世,谥号曰『帝太后』,虽然赵太后一生争议无数,作风也不够『检点』,但如此称号显然足够尊贵。
  不过,这显然也与秦王政后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着根本联系,所谓母以子贵,不过如此。
  另外,就在邯郸被拿下后不久,秦王政还亲自驾临邯郸,他要在这里做什么?
  毕竟秦王政以及赵太后在赵国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人质经历,当年为了摆脱赵国的杀害还不得不躲藏起来,因此秦王政前往邯郸倒也不是检阅秦军战果,纯粹是为了将曾经与赵太后有过仇怨的人全部处死……

  总之一句话,随着邯郸城的沦陷,秦王政这是公仇私怨一并作了个了结,所以,继韩国之后,赵国紧接着也被灭亡?
  某种程度上来讲,赵王迁被俘,赵国大片土地划归到秦国账下,这正是赵国被灭的象征;
  但是从某个角度来看,赵国又不算被灭……

  原来,赵王迁被立为继承人时曾经提到,品行不端而闻名于赵国的赵王迁之所以被赵悼襄王选中,纯粹是因为赵悼襄王当初迷上了赵王迁那位倡女出身的母亲,以至于嫡长子赵嘉无端被废。
  也就是在秦军进驻邯郸之后,王翦还领兵驻扎在中山一带,为的是监视并威慑燕国,而赵嘉则在此时带着自己宗族的数百人逃往代地,并立为代王。
  与此同时,赵国不少在逃的官员也纷纷逃亡代地并拥立赵嘉,一方面,赵嘉原本出自赵国王族,可谓根红苗正,另一方面,虽然赵都邯郸沦陷,但北方的代地历来也是赵国的一部分,因此只要『赵代王』还在,代地还在,也还不能说赵国就此彻底被灭……

  赵国灭亡也好,代王尚存也罢,无论怎样,李牧之后,经此一战,赵国顶多也就是个名存实亡的下场,余下的不过是时间问题。
  于是新的问题就来了,韩、赵之后,秦国的下一个目标又将会是谁?
  按照远交近攻的套路,此刻瑟瑟发抖的应该是魏国……

  但是,王翦屯兵于中山,燕国此时的日子应该也不太好过……
  这不眼看秦军随时可能打到燕国来,燕国上下可谓一片恐慌,偏偏一时又拿不出有效的办法,所以燕国到底该怎么办?
  燕王喜急不急我们并不确定,但是可以确定的是,燕太子丹那是真的急……
  @mofidy 2018-11-09 23:55:54
  历史就是一本小说书。。
  -----------------------------
  也不全是 否则那么多历史学家难道就是为了看小说么...
  @顺lsa 2018-11-11 16:51:24
  书出版了没?等着买呢
  -----------------------------
  谢谢 还没 ...
  @冬虫夏草含着吃01 2018-11-11 13:44:25
  又见如花,哈哈
  -----------------------------
  如花?
  @fracliu 2018-11-10 23:20:40
  这个真是大工程,这才到战国啊。
  -----------------------------
  那什么,不是才到战国,我们的目标是争取把战国写完就OK拉...
  1195 隐士田光
  1195 隐士田光

  话说韩国已灭,赵国名存实亡,燕国上下俨然已经嗅到一丝秦国即将吞并六国的气息,加上秦军已经屯兵于燕国南部边境的『易水』一带,于是,燕国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祸患即将降临于燕国。
  前有韩赵之鉴,如何才能避免陷入同样的命运?
  非常遗憾的是,公元前241年的最后一次五国抗秦之后,合纵之路愈发艰难,一方面秦国动用大量人力财力瓦解合纵势力,另一方面各大诸侯畏于强秦实力日趋保守,但求独善其身,而非击溃秦国。
  从这个角度来看,燕王喜很难不加入韩王安、赵王迁的阵营,毕竟他们的称呼看起来都是一个系列的……

  当然了,总是会有人不安于现状,想要试着去做点什么的,比如燕太子姬丹。
  太子丹会不会有什么好的主意?
  其一,答案很明确,没有……
  其二,太子丹十分怨恨秦王政,这种局势下急切于报复打击秦王政,办法虽然没有,但是只要有人提供办法,那就是好办法……

  前面提到,太子丹曾经有过在赵国作人质的经历,一度和年少且同在赵国的秦王政十分要好,后来秦王政回国即位,太子丹又到秦国作人质,秦王政却不再对太子丹友好,两人之间因此有了裂痕。
  再后来,太子丹逃回秦国,秦王政不但是对太子丹不友好,甚至整个燕国随时都可能被吞并,于是太子丹便已心生报复秦王政的念头。
  当然了,秦强燕弱,太子丹主要还是以想为主……

  接下来,秦国不断出兵,逐步蚕食周邻各国,战火眼看波及燕国,太子丹又想了一下,这样下去恐怕也就只是想想,没有任何机会付诸行动了……
  怎样才能报复秦王政?
  太子丹为此专门征求过自己老师『鞠武』的意见,鞠武建议,燕国可以西与韩、赵、魏三晋订约,南与齐、楚联合,北与匈奴讲和,以此共同来对付秦国。
  太子丹以为,办法虽好,但想要实现恐怕会是旷日持久的事情,这不韩、赵都已经被秦国拿下了,太子丹貌似也没有进一步采取行动……

  所以,太子丹到底还打不打算报复秦王政了?
  内心无比烦闷焦躁的太子丹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也就是这个时期,秦将樊於期正好逃亡至燕国,并被太子丹接纳,鞠武认为:秦国之暴虐和对燕国的不满,已经足够令人寒心,如果再收留樊将军,这就等于是把肉弃置在饿虎往来的小道上。

  按照鞠武的观点,太子丹不应该收留樊於期,而是把他送到匈奴去……
  按照太子丹的观点,樊於期走投无路后归附于他,就这样弃之不理实在天理难容……
  从鞠武的角度,太子丹不顾国家将遭受大的危害而结交一个新的朋友,这才叫做天理难容;
  从太子丹的角度,因为害怕暴秦就抛弃自己的朋友,只怕把樊於期送到匈奴之日就会是他本人生命完结的时刻。
  鉴于此,太子丹表示老师鞠武尽量还是想想别的办法……

  鞠武到底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
  没办法,鞠武只能表示燕国有位叫做『田光』的隐士智勇双全,找到他后估计还能试试手气,于是太子丹又提出希望通过老师来结交田光。
  田光还能怎么办呢?
  他也只能带着田光拜访太子丹,看看到底这张彩票能不能刮出点什么大奖了……
  1196 论剑盖聂
  @举头望苹果 2018-11-12 19:25:51
  李牧之死看得好气呀,赵国后期各位大王真是在作死的路上狂奔
  -----------------------------
  呵呵 到这里已经奔不动啦
  1196 论剑盖聂

  太子丹的请求下,鞠武亲自拜见传闻中智深而勇沉的田光,并以谋划国事的名义成功说服田光会见太子丹。
  就在田光达到之时,太子丹亲自上前迎接,倒退着引路,并跪下来为田光拂拭座位,可谓诚意十足。
  等到田光坐稳,左右没有旁人时,太子丹离开自己的座位,向田光请教道:燕、秦誓不两立,还望先生多加留意。

  田光能留意什么呢?
  他是这样回答太子丹的: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
  千里马盛壮的时候,一日可奔驰千里,但是等到它衰老了,就连劣等马也能跑到它的前边。
  田光借此想要表达的是,自己已经衰老,国家大事恐怕是指望不上了……

  当然了,太子丹也不用太过失望,田光虽老,他却道出另外一个能够承担如此使命的人,这个人就是『荆卿』,也就是『荆轲』。
  荆轲者,先祖本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因此荆轲却是卫国人,后来荆轲去往燕国,又被燕人称为荆卿,因此荆轲即荆卿,荆卿便是荆轲。
  荆轲为什么要投奔燕国?
  道理很简单,虽说荆轲喜好读书击剑,并一度想要以剑术游说卫元君,奈何卫元君没有任用他,后来秦国伐魏,把原本属于魏国附庸的魏国迁移到野王一带成为秦国附庸,荆轲只得离开故地四处流浪了。

  一开始,荆轲路过魏、赵交界的『榆次』『今山西晋中市榆次区一带』,听闻以剑术闻名的『盖聂』『盖音同葛』也在此地,于是便想与盖聂谈论剑术。
  两大剑客之间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见到荆轲后,盖聂怒目而视……

  盖聂对荆轲不满?
  确实是这样……
  原来,等到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聂把荆轲叫回来,盖聂是这样说的: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有些地方讲得不好,我才用眼瞪了他;你们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了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

  随后,盖聂派人找寻荆轲,发现他果然已经乘车离开榆次,于是盖聂又说道:他本来就该走了,刚才我用眼睛瞪他,他害怕了。
  荆轲的这段经历来看,他在剑术上的『业务水平』似乎受到了同行的质疑……

  不巧的是,接下来荆轲又来到赵都邯郸,在这里逗留了一段时间,并遇到一个叫『鲁句践』的人,两人一度玩起了一种博戏,只是在争执博局的路数时,情急之下鲁句践甚至发怒呵斥了荆轲。
  荆轲这次会是怎样的反应呢?
  荆轲干脆默无声息地逃走了,再也不和鲁句践见面……

  再后来,荆轲终于到了燕国,并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以及另一个以宰狗为业且的人十分要好,三人天天在市集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也不知道是快活还是失落;
  盖聂与荆轲,荆轲剑术被质疑的同时,盖聂还认为荆轲怕他;
  鲁句践与荆轲,玩个博戏荆轲都会被呵斥,而且荆轲还一声不吭的开溜了;
  高渐离与荆轲,关系倒是融洽了,但天天混迹于市井之中我们实在也不好多说什么;
  我们想说的是,这样的荆轲似乎和后人印象中的荆轲『人设』严重不符,所以问题就来了,田光是怎么看上荆轲的……
  @善水心 2018-11-16 09:33:15
  什么情况?都旷工三天啦喂~
  -----------------------------
  实在不好意思 近期因为一些原因周一到周五没法用电脑 周末也得看情况...
  1197 国之大事
  1197 国之大事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我们知道,孔子对于君子的评判标准一向是很高的,且不提荆轲是否志向高远而德行突出,,仅仅只是从盖聂、鲁句践等人和荆轲的交往来看,荆轲的『艺』似乎也不是那么精通……
  再从荆轲在燕国混迹于市井,与高渐离和一狗屠经常饮酒作乐来看,荆轲似乎也不太像是一位行事『依于仁』的人……

  所以问题就来了,既然荆轲如此不堪,暮年的田光缘何又会向太子丹隆重推荐荆轲?
  原来,屡屡不得意之后,饮酒作乐仅仅只是荆轲在燕国的外在表相,每到似醉非醉时,荆轲就和着高渐离击筑的节拍在街市上唱歌,转而却又相互哭泣,俨然旁若无人的样子。
  更关键的是,荆轲此前每到一个诸侯国,都与当地贤人豪杰,或者德高望众的长者结交,比如来到燕国之后,荆轲和田光之间关系就非常不错,隐士田光非常确定,荆轲绝非泛泛之辈。

  于是太子丹的问题又来了,他对田光是这样问的:通过先生您和荆轲结交,可以吗?
  田光:行……
  然而,接下来令田光不甚愉快的事情出现了,因为太子丹又专门强调道:我和先生谈的是国家大事,还望先生不要泄露。

  为什么说这个细节会令田光很不愉快?
  田光俯身笑着再次答应了太子丹的请求,表示暂时不想解释……

  接下来,田光弯腰驼背,走着前去拜访荆轲,并说道:我和你关系好,燕国无人不知。现在太子听说了我盛壮之年时的情况,也教诲我『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力不从心。我私下已经把您推荐给太子,希望您前往宫中拜访太子。
  荆轲表示,『谨奉教』;

  既然荆轲愿意恭敬谨慎地听从田光的教导,田光还能说些什么呢?
  田光是这样说的:听闻长者行事,不能让别人怀疑他。如今太子告诫我不要泄露国家大事,这是太子在怀疑我。行事让人怀疑,就不算是有节操之人。
  最后,田光又是这样对荆轲说的:希望您立即去见太子,就说我已经死了,以此来表明我不会泄露机密。

  田光到底是什么意思?
  给荆轲交代完这句话之后,田光刎颈自杀,以此捍卫的是自己最后的尊严……
  子又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田光虽死,他的节气却永不凋零。

  就在荆轲会见太子丹并转达完田光的话之后,太子丹拜跪前行,痛哭流涕,奈何追悔莫及。
  待到荆轲坐稳,太子丹又离开自己自己的座位并头叩地对荆轲说道: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我能在您跟前,有所陈述,这是上天哀怜燕国,不抛弃我。如今秦王有贪利之野心,而欲望是不会满足的。不占尽天下土地,使各国君王向他臣服,他的野心是不会满足的。如今韩王被俘,土地被占,他又南攻楚国,北面逼近赵国;王翦率领几十万大军抵达漳水、邺县一带,而李信又出兵太原、云中。一旦赵国抵挡不住,必定向秦国臣服;赵国臣服,那么灾祸就降临到燕国。燕国弱小,估计以举国之力也不能够抵挡秦军。诸侯畏秦,也没有谁敢提合纵之事。
  很显然,太子丹和荆轲的对话发生在赵王迁被俘前不久,对于当时的局势,以及燕国的应对,太子丹给出了自己的办法,在他看来,如果以天下之勇士去往秦国重利诱惑,趁机劫持秦王,令其全部归还侵占各国的土地,好比曹沫劫持齐桓公,那是再好不过;即便不成,趁势杀死秦王,导致秦国内乱,到时候东方各国再联合起来也一定能够打败秦国。

  太子丹以为,这还只是一个不太成熟的计策,还望荆轲参考。
  不幸的是,接下来事态的演变证明了太子丹的这个观点倒是相当正确……
  @你好秋天2018 2018-11-17 23:08:59
  顶,最爱春秋战国
  -----------------------------
  呵呵 你好 不过貌似现在都冬天啦
  1198 项上人头
  1198 项上人头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管仲成为齐相;
  公元前684年,齐国接连失利鲁国于长勺、乘丘;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放手管仲改革几年之后终于战胜鲁国,随后两国于柯邑举行盟会。

  按照盟会的计划,战败方鲁国将进献土地,最后的结果却是齐国不得不归还原本从鲁国抢来的汶阳。
  原因很简单,鲁将曹沫突然在现场挟持了齐桓公,齐桓公不答应的话恐怕性命不保……
  曹沫一役,青史留名,以至于到了四百多年之后,仍然有人想要效仿他的行为,提出这个计策的人毫无疑问正是太子丹。

  按照太子丹的想法,只要安排曹沫那样的勇士,再以重利接近并挟持秦王政,就能要挟秦国将侵占各国的土地全部归还;
  即便计划失败,只要杀了秦王政,秦国将领在外独揽兵权,国内又因继承人问题出现乱子,合众抗秦也将会有新的转机。
  对于荆轲而言,这个计划好或者不好,其实都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无论这个计划会有怎样的效果,前往秦国的勇士都将九死一生……

  所以,就在太子丹希望荆轲认真考虑这个使命时,荆轲会是怎样的态度?
  荆轲思考良久,对太子丹是这样说的:如此国家大事,以我低下的才能,怕是不能胜任啊。
  太子丹:……

  田光老矣,独留气节而死,荆轲推辞,太子丹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当然还是有的,比如太子丹赶紧就上前以头叩地,坚决请求荆轲不要推托……
  荆轲还能怎么办呢?
  先有田光献祭而死,后有太子丹『礼贤下士』,荆轲最后还是答应了太子丹的这个请求,甘愿做这个天下之勇士……

  于是乎,太子丹奉荆轲为上卿,荆轲顿时住的是上等宾馆,吃的是贵重饮食,天子丹天天上门拜望,时不时献上奇珍异物,至于车马美女,只要荆轲开口,太子丹一律管够。
  太子丹如此礼遇,荆轲应当怎样回报?
  其实我们大可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荆轲这是衣食住行样样高规格,时不时还有美女左拥右抱,换谁也不想主动去秦国送死,因此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荆轲貌似仍没有付诸行动的意思……

  这不,眼看韩国已经被灭,王翦也已经攻破赵都邯郸,赵国领土纳入秦国版图之于,秦军又继续挺进到了燕国那部边境一带,太子丹这会是彻底坐不住了。
  于是,太子丹再次请求荆轲:秦国军队即将横渡易水,到时候就算我想长久侍奉您,恐怕也是办不到了。
  荆轲当然明白,太子丹本意绝非长久的侍奉,而是让他赶紧去往秦国挟持秦王政……

  事已至此,荆轲倒也没有继续拖下去的意思,而是说道:太子现在就是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了。
  不过荆轲又补充道:可是现在到秦国去,没有令秦王信任我的东西,那样也接近不了秦王。
  看这意思,荆轲似乎仍然想拖……

  其实不然,荆轲倒是有自己的建议,这不秦将樊於期此前投奔太子丹不久,而秦王政甚至以金千斤、邑万家这样的重赏来求得樊将军的脑袋,因此荆轲以为,只要以樊於期的人头,加上燕国『督亢』『今河北涿县一带』的地图献给秦国,秦王政一定会很高兴的接见,这样便有了挟持秦王的机会。
  督亢本是燕国东部膏腴之地,良田加樊於期人头,荆轲的建议似乎非常靠谱。
  不过,太子丹以为,就这样杀了投奔自己的樊於期,实在也太不地道了……
  @善水心 2018-11-19 10:34:27
  所以下次更文要等周五啦?
  -----------------------------
  呵呵 小姑娘好 我自己都挺不习惯的
  @点点断月点 2018-11-21 21:29:23
  顶下
  -----------------------------
  点点好
  1199 切齿腐心
  1199 切齿腐心

  太子丹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原足下更虑之!
  太子丹看来,樊於期走投无路后投奔自己,为了私利而趁机加害于他,实在是于心不忍,因此建议荆轲还是想想别的办法。
  当然了,前面也提到过,樊於期投奔燕国后,鞠武一度劝太子丹不要得罪秦国而应该把樊於期送到匈奴,太子丹当时执意不肯,同样是让老师另想办法……

  所以问题就来了,太子丹既急于复仇秦王政,又不肯拿下樊於期从而创造接近秦王政的条件,荆轲到底能不能想到别的办法呢?
  办法还是有的,这不荆轲干脆私下找到樊於期,并且直接告诉他,希望能得到樊将军的首级。
  太子丹:……

  原来,荆轲会见樊於期之前其实已经做了比较细致的工作,他是这样说的:秦国对您实在是太残酷了,父母、宗族皆被杀尽,如今还听说秦王以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来悬赏将军的首级,您打算怎么办呢?
  樊於期仰天流涕,表示虽然仇恨痛入骨髓,却想不出任何办法来……
  铺垫如此,荆轲就要发话了,眼下有一计既可解燕国之祸,又能雪将军之恨,等到樊於期凑向前,荆轲道出了这个办法:取将军首级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高兴地召见,到时再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直刺他的胸膛,那么将军大仇得报,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可以洗刷了。

  办法看起来仍然具备相当高的操作性,但是前提不变,先取樊於期人头……
  荆轲如此『无理』要求,会不会遭到樊於期的拒绝?
  樊於期听完荆轲一席话后脱掉一边衣袖,露出臂膀,一只手紧紧握住另一只手腕,靠近荆轲并说道:这是我日夜痛恨到心碎的事情,今天才听到您的教诲!

  樊於期看来,这实在是一个复仇秦王政的好办法,并立即以自刎的方式来作为对荆轲的回应,以及肯定……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樊於期之死,体现的是他复仇无路的心酸,以及复仇心切之决绝,哪怕一死,也要博取一线希望。

  太子丹听到樊於期之死的消息之后,倒是驾车奔驰前来,趴在樊於期尸体上痛哭不已,场面之悲哀,足见太子丹之重情重义。
  不过,事已至此,樊於期之死已经无法挽回,哀痛过后,太子丹还是把樊於期的首级装到匣子里密封起来。
  毕竟秦王政对它还是很感兴趣的……

  提一点,有关樊於期的身份问题,我们不妨在此作简要的讨论。
  其一,从荆轲口中得知,樊於期应当在秦军中一度享有比较高的地位,但是因为某种原因得罪秦王政,从而流亡并遭致父母宗族悉数被灭;
  其二,樊於期究竟因为何事被秦王政重金悬赏,他在此前到底又有过怎样不可饶恕的罪状,所有的一切都已不为人知,于是后来樊於期的真实身份又和秦将桓齮联系在了一起;
  其三,自公元前237年桓齮被任命为秦将起,桓齮屡次立下战功,但在公元前233年被赵将李牧击败后从此消失,其后的经历同样成为一个谜。

  两个不同的秦将,一个后来不见踪影,一个前期遭遇不甚清楚,加上时间段上的契合,以及名字读音上的接近,于是一个大胆的观点就出现了:桓齮就是樊於期,樊於期正是桓齮流亡后的『马甲』。
  究竟桓齮是不是樊於期?
  逻辑上来看,这似乎是一件成立的事情。

  但是,历史经常又是不讲逻辑的,比如荆轲为刺秦好不容易创造出些许有利条件,太子丹那边却有点沉不住气了……
  1200 风萧萧兮
  1200 风萧萧兮

  桓齮和樊於期身份的问题暂且抛开,毕竟无论结果怎样,这对接下来的进程都不会有任何改变。
  好了,如今樊於期的人头问题已经落实,燕地督亢的地图更是不在话下,以重利接近秦王政显然不成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荆轲怎样才能挟持,甚至是杀死秦王政。
  为什么这么说?
  道理很简单,按照秦律,当时进见秦王的侍从、大臣压根就不准携带任何武器,哪怕秦王身边的侍卫也都只能持武器依序守卫殿外,没有秦王命令也不准进殿。
  换句话说,即便荆轲接近秦王政了,总不能凭着赤手空拳就威胁到秦王政的生命吧……

  如何才能克服这个问题?
  这次太子丹倒是准备充分,为了寻找天下最锋利的匕首,他已花下百金买到赵国『徐夫人』匕首。
  提一点,这位徐夫人姓徐名夫人,是当时颇为有名的铸剑师,其实是位男性,而不是什么夫人……

  再提一点,来自铸剑师徐夫人的匕首锋利是不成问题的,不过为了确保任务万无一失,太子丹还专门令工匠对其淬毒,也就是将匕首放入毒水淬练,割伤目标的同时可让毒液进一步发挥作用。
  为了验证淬毒的效果,太子丹竟以活人试验,但凡见到一丝儿血,实验者没有不立刻死去的。
  实验结果,很是理想……

  至此,太子丹认为准备十分充分,并立即准备行装,希望立刻送荆轲入秦。
  但是,荆轲似乎却并不打算出发……
  原来,为了顺利完成刺秦计划,太子丹还额外为荆轲准备了一个叫做『秦舞阳』的燕国勇士作为助手,但荆轲本人却在为另一个自己等的人准备行装,打算一道出发。

  说来这位秦舞阳绝非等闲之辈,他的爷爷『秦开』本是燕国著名将领,早年曾在东胡做人质时受到东胡人的信任,后来秦开回国并带领燕军大破东胡,迫使东胡后退千余里地。
  至于秦舞阳本人,更是十三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以至于周邻没人敢正眼看他。
  所以,又是淬毒的徐夫人匕首,又是十三岁杀人的秦舞阳,太子丹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准备妥当。

  至于荆轲等待的究竟又是谁?
  有人说是盖聂,有人说是鲁句践,还有人说是高渐离,很可惜的是,荆轲本人一直没说这个人到底是谁……
  荆轲所说的是,那个人住得很远,一时半会是赶不到的,哪怕荆轲已经替他准备好了行装,那个人还是没能赶来……

  于是乎,就这样过了好一阵子,荆轲仍没有出发的意思,太子丹终于开始怀疑了,在他看来,荆轲这是已经反悔,所以在故意拖延时间……
  鉴于此,太子丹是这样对荆轲说的:时间不多了,荆卿到底有没有动身的打算?请允许我派遣秦舞阳先行。
  对此,荆轲表示很生气……
  因此,荆轲是这样回答的:太子这样安排是什么意思?只想着去而不考虑完成使命回来,不过是没出息的竖子罢了,况且这是以一把匕首进入深不可测的秦国。我之所以暂留,是在等待另一位朋友同去。既然太子认为我在拖延时间,那就告辞决别吧。

  太子丹的刺激之下,纵使等待的人尚未出现,荆轲终于还是决定去往秦国,太子丹及众宾客全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为荆轲送行。
  易水岸边,饯行过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节拍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送行之人怒目圆睁,头发直竖得把帽子都顶了起来,上路的荆轲始终不曾回头。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