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5-07-21 16:46:06
好会圈粉啊~逼着脑残变死忠是吧。。。
-----------------------------
潜水姐你就从了我吧,嘿嘿
@o弘毅o 3194楼 2015-07-21 20:24:00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5-07-21 16:46:06
好会圈粉啊~逼着脑残变死忠是吧。。。
-----------------------------
@禅___静 2015-07-21 21:24:37
潜水姐你就从了我吧,嘿嘿
—————————————————
哇擦!!这是在表白吗?
-----------------------------
今天来的很早啊
@o弘毅o 3201楼 2015-07-21 21:35:00
@o弘毅o 3194楼 2015-07-21 20:24:00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5-07-21 16:46:06
好会圈粉啊~逼着脑残变死忠是吧。。。
-----------------------------
@禅___静 2015-07-21 21:36:44
@禅___静 2015-07-21 21:24:37
潜水姐你就从了我吧,嘿嘿
—————————————————
哇擦!!这是在表白吗?
----
—————————————————
啊哈,今天没去看电影~
-----------------------------
动作很连贯啊
马上改嗯哼了吧
@禅___静 2015-07-21 21:36:44
艾玛~
-----------------------------
看来嗯哼是下一个回合
@涩恩 2015-07-21 21:46:53
回复最多140
-----------------------------
呵呵 今天都很早啊
做个小调查
部分章节
需不需要在内容之外辅助加些图片或者其它额外的内容
有些内容放到正文里面可能看起来会不协调
觉得有这个需要的话我酌情考虑额外弄些觉得有趣的东西作为补充
132 天又亮了
共王在位二十二年,为了节约开始,军事上基本贯彻能动口就不动手的原则,大体上也还比较安稳。
不过共王十九年时,西戎就看穿了这套把戏,趁机骚扰周朝,一番抵抗后虽然西戎又一次打出GG,但原本军事实力就不强的共王也被折腾的够呛。
在经济上共王开了土地私有的先河,国库倒是厚实起来,但共王没有想到的一个问题是,周朝的王室们今天高兴了给小弟封块地,明天想赚点外快了又挂块地皮出去拍卖,他们会在若干年之后败到一块地都没有,沦为一个『皮包公司』的地步……
当然,话题扯远了些,等到共王二十二年光荣下岗后,接下来的舞台就留给了第七任周天子。
对于最新款周天子,在礼乐的熏陶下,我们就不直呼其名,直接称其为『周懿王』吧,至于原因就……
这个嘛,总归是有原因的。
好吧,该说的总是要说的,懿王肯定是有名字的,他的名字叫做『姬囏』。
『囏』实在是过太复杂,你不认识我,我不属于你的感觉。
不过我想说的是,其实不认识挺好的……
囏又作艰或者坚,如此悲催的名字,『鸡蛋』周公总算有了一丝安慰。对于这位姬姓的天子,我们还是继续称他为懿王吧……
『懿』这样的谥号,相对来说不是很多见,表达的是先王在性格上比较温柔和善。在后面我们会提到另外一个以懿作为谥号的『卫懿公』,作为卫国的第十八任诸侯国君,知名度大概是『懿系列』里面最高的。
不过,卫懿公之所以这么出名,倒不是因为他有多能干,而是因为实在是太重口味,节操碎了一地,由于时间未到,我们只好挖坑……
从懿这样的标签上我们就能明白,懿王不是一个特别强势的人物,或者说懿王其实性格上比较软弱……
由于我们距离公元前841年还稍稍有些距离,直到这个时候我们仍处于一个『半信史』的阶段,很多事情具体年份还都只能通过若干线索去推测,不过一件有趣的事情还是告诉了我们懿王即位的具体时间。
懿王即位当年发生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叫做『天再旦』,也就是说天亮了,过了段时间,天又亮了……
类似的情况我们在夏朝仲康时期介绍过,其实也就是日食,『天再旦』这样天亮了又亮的情况则属于日全食。
好了,天文学家又一次要出场了……
经过科学的计算,公元前899年,懿王即位,不过这还真不是什么喜庆的日子……
懿王元年,西戎进犯;
懿王七年,西戎再次骚扰周朝,甚至一度逼近镐京。
军队在共王时期就被裁员,周朝为了创收甚至还炒起了地皮,懿王的战斗力自然是强不到哪去。西戎一再骚扰,百姓苦不堪言,周朝国势堪忧。
面对西戎的不断挑衅,甚至是威胁到镐京,为了王室的安全,懿王继续展现出了他温柔和善的一面,他的决定是跑路……
随后,懿王临时把都城迁到了『槐里』『今陕西兴平市东南一带』。
西周与东周,镐京与洛邑,槐里也曾经短暂的成为过政治的中心,不过这一些与辉煌无关,懿王在这里所等待的是,北狄也打过来了……
子曰:军队得强大,落后常被欺。
戎狄轮番上阵,这是周朝转衰的明显信号,个性不够霸气又没赶上一个好的年份,懿王的天子之路略显悲催。
不过生活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没有最悲催,只有更悲催……
话说关于春秋战国的资料看起来其实也蛮多的
书也不少
不过真正完善成一个系统还真是挺难的事情
难就难在各种版本的东西太多了
考证起来工作量还是不小
当然好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
也会遇到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东西
@纠结啊马甲 2015-06-14 23:31:14
真好,千万不表坑啊楼主!
-----------------------------
...
共王在位二十二年,为了节约开始,
节约开支............
我滴个亲娘啊
@司马蛋 2015-07-22 11:38:44
4
-----------------------------
5
@司马蛋 2015-07-22 11:38:44
4
-----------------------------
谢谢
@tbacocolj 2015-07-22 13:40:54
必须马克,慢慢学习
-----------------------------
谢谢
抽空加入一个读书笔记系列的内容
想到哪写到哪
我会对参考的相关书籍做一个自己的点评
纯粹个人的理解
不代表任何立场,特此申明
1 史记作为二十四史的头牌,历史地位以及评价等等无需我来作过多介绍
2 史记终归也是人写的,所以我们看到司马迁先前的遭遇对实际成书影响其实很大,另外,史记肯定只会写司马迁生前的事情,基本同期对应的在汉武帝时期;
4 司马迁时期,由于秦朝大规模的销毁书籍,所以很多史料已经不够详实,司马迁在创作史记的过程中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o弘毅o 2015-07-21 21:56:58
做个小调查
部分章节
需不需要在内容之外辅助加些图片或者其它额外的内容
有些内容放到正文里面可能看起来会不协调
觉得有这个需要的话我酌情考虑额外弄些觉得有趣的东西作为补充
-----------------------------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5-07-22 16:27:13
只要是有趣的都支持~
-----------------------------
潜水姐你好
5 史记对于周朝的介绍其实并不详实,很多内容不一定经得住对敲,尤其是越早期越是如此。
对此,满满都是泪。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5-07-22 16:30:49
“天再旦”。。。骚瑞。。。
-----------------------------
严格来说,可能不算最早的
中国古代的时候对天象的异常比较敏感,记录较多
比如前面提到仲康时期的日食,相对来说是比较早的
比如昭王时期,也有相关疑是日食的记载
在天再旦之前,有关日食的记载已经有几起
包括仲康时期的日食经后人分析很有可能是日全食
不过也不完全确定
所以我不能保证天再旦一定是最早的日全食记录
不过这次日食最大的意义在于明确了具体的年份
对追溯历史有非常大的意义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5-07-22 16:25:07
实例演示绯闻是怎么产生的~
-----------------------------
表示不介意的路过
6 司马迁值得任何读史的人尊重,他对历史保持公正的态度无须怀疑。
不过问题本身在于,文字能够流传下来的东西往往只是历史非常小的一部分,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最近几十年之间的历史,我们能够了解的究竟又能有多少。
7 司马迁时代,对先秦史料的搜集上未必会比后来人多多少,比如竹书纪年,至少司马迁是不知道的,这是后来人分析先秦历史一部重要的典籍。
可惜的是竹书命运比较坎坷,后面我们再提。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5-07-22 16:50:37
实在又严谨答疑呀~多谢
-----------------------------
要不要这么客气......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5-07-22 16:53:07
表示谁怕谁的路过
-----------------------------
小声点
这年头闹绯闻要低调
8 史记我们大体谈这么多
基本上,本人在重大事件上一般都会参考史记
但实际在前面成文的章节里面,也有不少地方并没有按照史记来描述。
@o弘毅o 3240楼 2015-07-22 16:44:00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5-07-22 16:25:07
实例演示绯闻是怎么产生的~
-----------------------------
@禅___静 2015-07-22 18:23:17
表示不介意的路过
—————————————————
看。。。这是对你有意思了的意思~
-----------------------------
低调低调
@sweet814 2015-07-22 17:46:50
签到
-----------------------------
谢谢
友情提醒
今天晚上我们聊聊有关起名的一些文化和现象
晚点再来
闪人
@开始跑路 2015-07-22 20:00:01
800
-----------------------------
真多啊
只是,这没能改变男人们死要面子的本性,所以后来子什么啊,号什么的,其实也不少……
------>>>字什么啊,号什么的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o弘毅o 2015-07-22 20:22:49
才发现3第二次又被删了
什么玩意啊
-----------------------------
@征岚雪影 2015-07-23 09:33:29
133节被删帖了
-----------------------------
恩,我也发现了
天涯的投诉机制效率太低了
无语
@u_104049561 2015-07-23 00:29:17
第一次回帖。跟了几天了,总算赶上进度了。赞??
-----------------------------
谢谢
话说这个赞打上问号是嘛意思
要我为你点赞???
133 起名好难
起名历来是一个非常讲究的活,稍不注意可能因为一个谐音就把美感全般破坏,周公对此深有体会,懿王在谈到名字时更是被轮得生活不能自理……
不过历史终归在不断发展,名字的含义以及忌讳的内容在各个时期都不一样,其变化实际上也从某个角度折射了历史的变迁。
为了更好的『造福后人』,我们不妨借懿王这个例子八卦一下起名的文化,以免小朋友们因为名字被人嘲笑而连幼儿园都不愿意去上。
姓名姓名,包括的是姓和名。
姓的问题我们前面提到过,早期的时候姓氏有着严格的区分,姓拆开来看就是『女』和『生』,也就是说人的姓是与『生』俱来的。
不过男人嘛,相对更好面子些,所以一般女人在这时都称姓,但男人更加看重的是代表了地位的『氏』,再到后来的时候姓氏慢慢融合,在这上面也就没了这么多麻烦。
只是,这没能改变男人们死要面子的本性,所以后来字什么啊,号什么的,其实也不少……
而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大中华的取名文化正是源于周朝,随着周朝的分封,各个诸侯国在当时分别演化出一个或者多个姓,然后中华的姓氏才不断丰富起来。
如何有文化的起名,周人对此提出了五项基本原则,即所谓的『信』、『义』、『类』、『假』、『象』:
信指的是以出身时的特殊标志为名,比如周人的先祖『后稷』,出身后其母亲认为不吉利先是把他丢弃了,结果发现路过的牛马都生怕踩坏了后稷而专门绕开他,后稷母亲一看又赶紧把他捡回来并起名为『弃』;
义指的是以出身时出现的祥瑞现象为名,比如武王姬昌出生时号称有圣瑞之气,古公亶父便为其取名『昌』,寓意国势昌盛;
类指的是以与父亲类似的名字命名,这个比如我们(这段删除,我怀疑被删跟这里可能有关,抱歉);
假指的是以可以假托万物来命名,象指的是以出身时比较相像的事物命名,这些就相对比较多了。
不过在起名上周人虽然指出了这几个方向,但同时也提出了六个要注意的事项:『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自周以后,大中华的起名方式便开始逐渐多元化发展,结合『周易』之后更是成为一种非常讲究的文化,阴阳五行、内涵哲理、朗朗上口以及不雅谐音等各个因素都需要综合的考虑。
同时我们也看到,后来大中华在不同时期的起名也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色:
比方建国的初期,什么『解放』、『胜利』、『建国』等等男性前辈数不胜数,而女性一般这种菊,那种花不要太多;
到了改革开放前后,经济浪潮扑面而来,各种富贵、各种财宝以及各种福寿用的就非常广。当然了,我没说来福啊,旺财啊什么的就一定是这个时期的;
八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物质水平飞快提高,大家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要求,于是什么『安安』、『康康』、『欢欢』、『乐乐』的就雨后春笋般了;
不过我们这里非常非常不想说的其实是现在,现在的男孩不叫个什么涵、什么博的,女孩不叫个什么轩、什么琪的,家长似乎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其实这反倒违背了起名最早的质朴精神。
我们想说的是,在起名上,过于的追求华丽和跟风,反倒最终失去了父辈们最原始的关怀与期待,这其实是不科学的。
@u_104049561 2015-07-23 10:14:45
感叹号打成问好了。抱歉。不过真的很喜欢楼主的帖子。
-----------------------------
不存在啊
谢谢支持
@皮皮狐j 2015-07-23 10:22:51
mark慢慢看~
-----------------------------
谢谢
1 也许很难再有像竹书纪年这样命运坎坷的史书出现了,竹书从被封存,到被盗墓者发现,从被官方保护,到又失传,它自己本身的经历就已经承载了几千年的历史。
2 竹书纪年记述了从夏朝至战国时期的很多历史事件,不过其中一些关键的事件记载于史记等正史区别较大。
比如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后来我们所接受的版本是一代一代的礼让,被赞誉成美德,这多多少少跟后续政治宣传有关。
竹书则直接否定禅让,阐明尧舜禹之间的接替直接就是政治斗争的结果。
再比如我们提到几次的伊尹放太甲,竹书定性为伊尹篡权。
当然,后续还有几处与史记出入较大。
3 我们熟知的左传,是一部以鲁国为第一视角的编年体史书,竹书与此类似,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视角是晋国和魏国。
竹书在此前一直很少被提到,直到公元279年的西晋时期,盗墓者将位于今河南境内的一座魏王墓盗挖,后人才意识到这部史书的存在。
4 至于为什么是晋国和魏国两个国家的视角,由于我们还没有介绍到那里,可能部分同志和觉得奇怪,事实上这并不矛盾。
晋国在春秋时候曾经异常强大,但后来遭遇内乱,整个晋国被拆分为了韩赵魏三个国家,周朝也差不多在这个时期进入到了战国。
5 竹书在被发现后受到了重视,各种复刻本得以保存。
不过这部本来已经被重新整理好的史书却在随后不久的战乱中再度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