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5-09-16 16:07:35
  抢不到红包好忧伤。。。。
  -----------------------------
  @o弘毅o 2015-09-16 16:44:10
  这个...
  潜水姐不要忧伤
  你想要红包的时候提前告诉我
  单独给你开
  --------------------------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5-09-17 11:36:27
  楼楼你要相信我的实力~终有一天我会抢到的~~~坚定脸~今天又错过了容我去反省一下。。。
  -----------------------------
  呵呵
  坐等潜水姐开挂
  @湛迎夏 2015-09-17 10:00:00
  马
  -----------------------------
  谢谢
  @锦瑟流年倾城 2015-09-17 10:17:11
  等我够一个贝了就来打赏你哈
  -----------------------------
  太敞亮了
  @锦瑟流年倾城 2015-09-17 12:51:28
  @o弘毅o :本土豪赏1个 赞 (10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楼主这么赞,更新这么勤快,打赏一下楼主以示鼓励吧!【 我也要打赏 】
  -----------------------------
  土豪你好
  @sweet814 2015-09-17 14:19:31
  O(∩_∩)O
  -----------------------------
  呵呵
  .
  开更
  171 晋国晋国
  171 晋国晋国

  秦、郑之后,我们把视角转到第三个在东迁过程中表现积极的诸侯国,也就是晋国。
  说起来的话,晋国的分封颇具戏剧性,跟其他所有诸侯国被封的原因都不大一样。
  周公摄政期间,成王尚年幼,每天的任务也就是玩耍。成王有个叫『叔虞』的弟弟,经常跟成王一起玩,感情也十分要好。

  有天,小成王和小叔虞在宫中玩耍,有棵梧桐树在他们的附近。
  一阵风吹来,散落数片梧桐叶。
  小成王一时兴起捡起一片叶子,并把叶子剪成了类似大臣手持『玉圭』的样子,然后把这个『玉圭』送给小叔虞,并说以后还要分封一块土地给弟弟。

  本身不过是玩耍,小成王也没放在心上,这事也就给扔一边了……
  但是呢,小成王虽然是在闹着玩,但一边的史官却把这事放心上了。
  随后不久,史官便督促小成王选个吉利的日子把给小叔虞封侯的事给办了,小成王这下傻眼了……

  史官接着说了:君无戏言,既然天子说了,就应当按照礼节去完成。
  于是后来成王就还真就为叔虞分封,地点则在黄河、汾河的东边,定国号为『唐』。
  作为晋国的第一任国君,叔虞也被称为了唐叔虞。

  桐叶封弟、君无戏言成就的是一段佳话,叔虞封唐也确有其事,但小成王与小叔虞年幼的玩闹是否一定是促成唐国分封的决定性因素,从后来正史记载来看的确是那么回事。
  但是我们穿越的法力不够,尚不能精确的找到这个时间节点加以验证,实在遗憾……
  还有一点,我们似乎总会觉得哪里不对劲,叔虞封的这不是唐国么……

  是这个样子的,到了叔虞后的第二代国君,唐就改名为了晋,从此唐变成了晋。
  初封的晋国面积不大,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汾水流域一带,山西简称为晋也是由此而来。
  到了春秋以后,晋国开始了其扩张进程,最终形成包括今山西全境、陕西东部与北部、河北中部与南部、河南北部、西部与中部的超级大国。

  跨入春秋并吹响这个号角的,便是平王初年的晋国国君『晋文侯』。
  晋文侯姓姬,名仇,名字颇有些怪异,他的即位经历也稍显曲折。
  公元前785年,晋穆侯去世,按道理本应轮到姬仇接班,但其叔父『晋殇叔』却篡夺位,姬仇无奈只得远走避难。

  剧透一下的话,我们会看到内耗是最终阻碍晋国取得更加辉煌成就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四年后,姬仇积蓄力量击败晋殇叔,成功夺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宝座,这一年是幽王二年,岐山正在闹地震。
  幽王时期的晋国实力尚不雄厚,行政上的待遇也一般,再加上大环境如此低迷,晋文侯也很难有大的作为。

  不过随着幽王战败,晋文侯很快便看到了新的历史机遇,他坚定的与郑武公和秦襄公站到了一起,共同保护平王顺利东迁。
  东迁进程中,晋文侯与平王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为了更上层楼,晋文侯又干了另外一件大事。
  公元前750年,晋文侯亲自率军攻打携王,猝不及防的携王被打得灰头土脸,最后自刎而死,同时也终结了二十一年的二王并立时代。

  平王后来作『文侯之命』一文,对晋文侯大加赞赏,大夸特夸,称赞他像文王、武王时期的贤臣一样尽心辅佐王室,并勉励其尽心治理好晋国,同时物质上的各种奖励也不少。
  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在整个晋国的发展历史上,能够得到这样规格封赏的,另外只有建国的叔虞以及后来的传奇『晋文公』。
  总之的是,晋文侯在动荡期间通过几件大事赢取了平王的信任,政治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以至于晋文侯不断扩张领土之时,平王基本点头默许。

  当然了,比较衰的是,携王就这么不明不白的被灭了……
  @禅___静
  求包养一节今天写好了
  @禅___静 2015-09-17 22:00:25
  @o弘毅o 4809楼 2015-09-17 21:47:00
  @禅___静
  求包养一节今天写好了
  —————————————————
  坑!!等我十月份有空了看!!
  -----------------------------
  不急
  我就是告诉你一下
  表示我没忘记这事
  (~﹃~)~zZ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5-09-17 11:36:27
  楼楼你要相信我的实力~终有一天我会抢到的~~~坚定脸~今天又错过了容我去反省一下。。。
  -----------------------------
  潜水姐来了吱一声
  等你来了发红包
  @司马蛋 2015-09-18 09:21:50
  2
  -----------------------------
  3
  
o弘毅o【抢红包
  
o弘毅o 抢到了o弘毅o 的红包,价值0.03个天涯贝【抢红包
  继续更新
  172 携王携王

  盘点完平王东迁过程中几个积极参与拆迁安置的诸侯,我们仔细思考的话便会有一个疑问:镐京到洛邑,也就是三四百公里的事情,而且由西向东,一路并没有戎狄的威胁,平王为何要在安保工作上花费那么大的心思?
  到这里的时候,不明不白被晋文侯灭掉的携王这次终于要以主角的身份出场了……
  有关虢国的介绍里面我们提到,支持携王即位的是以当时虢国为首的部分诸侯,此虢国指的是由西虢国东迁后演变而来的南北虢国。

  东迁后的虢国位于今三门峡一带,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这里恰好是贯穿东西的一个关键位置,平王想要东迁这里是必经之路。
  同时我们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相比起后来逐渐强大的秦国、郑国以及晋国,这个时期虢国的底蕴会显得更加深厚。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平王是如此重视搬迁大部队的安全问题,才会看到由西向东秦、郑、晋的积极参与,才会看到东迁过后这些参与其中诸侯们的迅速扩张,携王的势力才是平王东迁真正需要顾忌的关键因素。

  那么,从幽王战败到晋灭携王的这么些年了,携王究竟做了哪些事情呢?
  这是一个会让人觉得非常遗憾的问题,因为在后来的历史体系里面,我们几乎找不到携王的存在……
  『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这是我们通常对西周与东周交替之间的大致印象,其实道理很简单,历史通常都由那些胜利者来书写……

  所以我们重新梳理一下这个动荡时期的事情,就会发现真相远没有后来我们看起来这么简单。
  随着幽王的战败,平王弑父的罪责已经无法推卸,所以无论如何于礼而言部分诸侯国都会对平王加以谴责。
  褒姒之子伯盘与幽王一同死去,在这个背景下,携王被虢国等一众诸侯推向了前台,成为新的周天子。

  对于携王来说,最大的问题则在于其身份。
  作为幽王的弟弟,携王乃庶子出身,于礼同样不符合即位的规则,于是平王一众也没有放弃,在寻求了其他诸侯支持的情况下同样称王,并且各自都没有把都城设在镐京。
  再往后,携王似乎也认可了这样二王并立的情况,没有对平王表现出太强的攻击性,大家相安无事过了不少年。

  不过从携王与平王各自的支持者我们也明显的看到,平王系的秦国、郑国与晋国都处于急速发展扩张时期。
  在进入到这样一个完全不同于西周时期天子号令天下格局的情况下,他们共同表现出了更强的进取与攻击性。
  随着政治上的需要,晋国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一举消灭了完全跟不上形势发展的携王,二王并立的情况随之被终结,携王也彻底的消失于这个动荡时期的历史舞台。

  从格局上来看的话,携王肯定不属于东周,携王的存在更多源于西周时期部分势力和理念的延续;
  如果说携王属于西周的话,至少幽王泉下会很高兴,因为这至少说明他不是西周的最后一位周天子,亡国的锅也就不用他来背……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于携王来说,这是无奈的历史,因为他的存在被后来居上的平王彻底抹去,似乎没有太多人能意识到他的存在以及意义;
  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历史的无奈,出于各种需求,某些人、某些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会凭空蒸发,对于后人而言他们仿佛不曾来过。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5-09-18 12:49:25
  打卡~~~
  -----------------------------
  潜水姐貌似又没抢到红包啊
  @鬼谷逍遥0203 2015-09-18 11:49:01
  mark
  -----------------------------
  谢谢
  介绍完几个春秋初年提升较大的诸侯国
  我们接下来贴2张地图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其中的区别

  当然
  由于春秋初年局势变化很快
  所以一张地图很难说清楚春秋时期势力分布的动态情况
  第一张 周朝早期诸侯国的分布情况


  
  第二张 春秋初年诸侯国的分布情况

  
  就这2张地图的对比我们做简要的介绍
  1、周朝到底有多少诸侯国,历来说法不一,基本从100到200之间有很多不同的版本,这与史料的缺失以及时间的久远有很大关系。
  不过总体来说,当时仅仅中原一带的诸侯国数量的确众多,并且还不包括所谓的东夷西戎等众多部落势力。
  地图所展现的便是初期所谓的“中原”,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而辐射开来,面积远非当今中国领土所比。
  2、话说回来,当今中华的领土其实并非历史上最大的时期,懂的自然懂,不懂的不妨百度下中国各个朝代领土疆域变化的情况。
  这里大家注意一点的是,所谓的中原地带相对来说偏北方,而北方与南方的气候差异不用多说,这也是居于南方的楚国为什么一直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受中原势力待见的一个客观因素。
  3、二张地图并非出自一个版本,所以细节和风格上有差异在所难免,还望理解。
  网上关于这一时期的地图也能搜到一些,但很多效果不好,选取的二张算是看起来比较直观便于理解的。
  4、我们从第一张图需要重点看的内容大致如下:
  首先是注意各势力颜色的划分,上面分为了四类,王室、姬姓和异性诸侯国,以及标注为红色的先商遗民为主的宋国,这里面也就是说宋国是一个单独的存在,从后面宋国在春秋时期的生存环境我们多少能感受到‘
  其次是王室此时包括镐京和洛邑二个部分,面积还是相当大的,面积领土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实力,这也是西周时期和进入到春秋后王室号召力的一个间接体现;
  再次比如秦国,此时的秦还未立国,如果不是后来影响力如此之大,第一张地图未必都会把秦标出来;
  还有比如郑国,由于建国时间太晚,甚至都没怎么体现。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5-09-18 12:49:25
  打卡~~~
  -----------------------------
  @o弘毅o 2015-09-18 13:18:14
  潜水姐貌似又没抢到红包啊
  -----------------------------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5-09-18 14:19:18
  人艰不拆。。。。
  -----------------------------
  潜水姐插队了
  5 第二张图我们要看什么呢
  首先是这张图做得十分精致,各个国家区分的清清楚楚。
  其次,这张图上周王室的范围是如此的小,与第一张对比起来相当明显。
  当然,我们要以动态的视角去审视春秋时期的地图,不能静止的对一张地图去分析。
  6、从地图来看的话,秦国碉堡了,有没有。
  不过这实际上并不能体现出春秋初年秦国的情况。
  秦国真正意义上的崛起要到了春秋的后期甚至是进入到战国以后。
  7、大家可以关注下齐国。
  齐国在后来几个大国里面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色,这是其他国家都不具备的,那就是靠海。
  靠海有什么好处呢,渔、盐,这在古代对经济是有相当大帮助的。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5-09-18 14:19:18
  人艰不拆。。。。
  -----------------------------
  @o弘毅o 2015-09-18 14:22:03
  潜水姐插队了
  -----------------------------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5-09-18 14:25:42
  oh。。。我有罪。。。怎么办可以把那层删掉吗?
  -----------------------------
  哈哈,无所谓的事情啊
  告诉我,二十分钟之内你什么时候方便
  把时间定好了我发红包
  8、后面我们会提到,大家也可以在地图上先了解。
  晋、秦、楚分居与周王室的北、西、南,面积都非常大,有没有。
  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几个方面在当时超级偏,大家都不感兴趣。
  反观东面,也就是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密密麻麻的各种诸侯国扎堆。
  这算是当时诸侯国分布格局的一个特点吧。
  9、专门提一下宋国吧。
  宋国在当年三监之乱后由周公分封才立国,第一人国君是微子,主体的人员也是先商的遗民。
  这是一个很特殊的诸侯国,特殊在政治地位一定程度上遭到歧视。
  周朝的诸侯国很多都是与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姬姓诸侯国,就算没有血缘关系的,也基本都是功臣的后代。
  只有宋国像一个“难民集中营”,这对于春秋以后他们的生存环境是很不利的。
  还有一点从地图上大家可以仔细看,宋国四通八达,基本四面八方都可以对其发起攻击,一旦被围攻肯定会很被动。这也与周公当时害怕宋国以后再次叛乱,故意的设置有关。
  10、最后提一点,右下角的吴、越,也就是现在大概的江浙一带。
  吴、越的兴起较晚,基本到了春秋的末期,但是他们来势汹汹,在春秋的末期刮起一阵旋风,无奈巅峰期太短,否则后来的战果到底如何走向还真不好说。
  吴越的衰败基本也就标志着春秋时代进入到了尾声。
  @好猫不一样 2015-09-18 14:05:21
  。。。。
  -----------------------------
  这里还有一位,居然没看到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5-09-18 14:59:32
  连载发完了吗?我不敢乱说话了都,老插队观感不好哇~~
  -----------------------------
  恩
  早完了啊...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5-09-18 14:59:32
  连载发完了吗?我不敢乱说话了都,老插队观感不好哇~~
  -----------------------------
  潜水姐还没发现么
  这种系列的我一般都是凑到整数就停的...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5-09-18 14:59:32
  连载发完了吗?我不敢乱说话了都,老插队观感不好哇~~
  -----------------------------
  @o弘毅o 2015-09-18 15:10:43
  潜水姐还没发现么
  这种系列的我一般都是凑到整数就停的...
  -----------------------------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5-09-18 15:27:10
  我就是猜已经结束才发的→_→ (成功打出表情~~~~)
  -----------------------------
  额
  潜水姐神功附体啊
  @sweet814 2015-09-18 16:35:22
  签到
  -----------------------------
  呵呵
  @Mix_char 2015-09-18 17:16:18
  好贴!mark之!
  -----------------------------
  谢谢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5-09-18 15:27:10
  我就是猜已经结束才发的→_→ (成功打出表情~~~~)
  -----------------------------
  @o弘毅o 2015-09-18 15:33:37
  额
  潜水姐神功附体啊
  -----------------------------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5-09-18 16:02:18
  搜狗输入竟然没有最左!!!
  -----------------------------
  又来更新了
  173 春秋春秋

  随着携王失势,周朝的格局又恢复到一家独大的局面。
  传统意义上来看,由于携王的存在感被严重弱化,因此自平王东迁起,后面三百余年时间里,这个阶段更多人称之为『春秋时期』。
  为什么这段时间会被称为春秋?

  许久不出场的孔子他老人家表示有话说了……
  与其他一些文明相比,大中华的起步虽然算不上很早,但在历史的重视和认识方面成绩却相当突出。
  夏商时期朝中便设有史官专门用来记载历史,史官们不仅记录下当时发生的一些事情,而且还对文化起到了良好的传播作用,并形成独特的『史官文化』。

  西周时期,史官文化走向繁荣,在这样的基础上,一部以鲁国为第一视角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二百多年的历史,而这个时间段刚好又与我们接下来要讲述的一个阶段吻合,因此后人便以这本史书的名字来命名这段时期。
  毫无疑问的是,这本史书就是『春秋』。春秋由鲁国史官所著,文字相当简练,不到二万字却记述了二百多年的历史,涵盖当时周朝大大小小很多事情,孔子后来则对春秋做过修订的工作。
  经过孔子的修订,春秋在风格上更加精炼,甚至精细到了每一个字,同时在叙事时并不刻意点评,而是把褒贬之意全部暗含在了文字之中。这样叙事的风格,后来也被称为『春秋笔法』。

  那么,我们的问题便来了,为什么这本史书会被命名为『春秋』?
  这与当时的一些习惯和传统有关。在那个时期,一年已经被分为了四季,通常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贡王室的时节,同时春秋也代表了一年的四季,因此当时的大多数诸侯国都以『春秋』来命名本国的史书。
  也就是说,『春秋』实际上是当时各国史书的一个统称,并不单指鲁国。至于为什么到了后来我们提到『春秋』时专指这部以鲁国为第一视角的史书,难道孔子的加成影响有这么大么?

  其实也不是因为这个原因。
  到了这里我们必须剧透一点的是,到了战国的后期,随着各诸侯国不断被吞并或者灭亡,不少诸侯国的史书相继失传。
  秦灭六国后更是对秦国之外的列国史记进行专项的销毁,所以哪怕西周时期史官文化如此之昌盛,最终先秦的历史对于后人而言却也变得愈加模糊。
  幸运的是,鲁国版的『春秋』最终得以流传下来,再加上后来人对其不断注释和补充,使得这部史书变得更加饱满,因此至少从鲁国的视角我们能够对这个时期的不少人和事有了直观的印象。

  不过距今一千七百多前左右的西晋时期,一部以晋国以及后来晋国演变出来的魏国为第一视角的史书『竹书纪年』被后世从古墓中发现,让后来人又能够从另外一个角度去了解到当时的情况。
  时间在不停的往前走,历史它本身却也在书写着自己新的历史。
  2008年,另外一部以楚国为第一视角的史书『系年』也被整理归档,使得我们的穿越之旅在攻略上显得更加的丰富。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齐国版的春秋、燕国版的春秋以及更多诸侯国版本的春秋等等也会相继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能够从更多的层面去解读这个思想与文化大变革的时代,这是无数人所期待的一刻。
  我们需要提及的是,秦始皇陵的发现以及确定无疑意义十分重大。
  这座当年号称72万人动工,历时39年的超级陵墓埋藏的不仅仅是无数的珍宝,未来的某一天,它必定将会为我们揭开很多谜题。
  @暴宝蓝 2015-09-18 21:47:52
  专门登录支持你
  -----------------------------
  呵呵
  感谢
  @涩恩 2015-06-10 22:13:36
  @o弘毅o 2015-06-10 22:09:14.0
  啊哈哈
  是的
  其实商这里内容安排上是写到99节就结束的
  但是为了凑个整数
  我还是要写到100节
  目前还在憋的过程中
  苦啊
  —————————————
  这么有趣的处女座还真好
  -----------------------------
  @o弘毅o 2015-06-10 22:18:52
  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
  我对篇幅其实有着严格的控制
  基本上至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章节
  其实初稿的行数都是一样的
  天涯上为了美观才稍作调整
  我这是有多无聊啊
  -----------------------------
  @暴宝蓝 2015-09-19 21:07:20
  不愧是处女座
  -----------------------------
  呵呵
  惭愧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5-09-18 23:18:55
  这么勤快~赞~
  -----------------------------
  被潜水姐表扬了啊
  开心
  @司马蛋 2015-09-19 17:52:31
  2
  -----------------------------
  3
  开更
  174 新格局
  174 新格局

  好了,到这里我们啰里八嗦了一大堆以后,可以明确的一点说:我们目前已经远离西周,正式进入到春秋时代的奇幻旅程。
  不过有一点又得说明的是,像春秋时代或者战国时代这样的称呼本身就是后人对周朝不同阶段的一种叫法,与改朝换代这样的剧烈变革相比起来,这样的称呼本身又会显得相对主观一些。
  所以也会有一些观点认为,春秋时代应该以『春秋』这部史书开始的时间,也就是公元前722年开始。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的话,从公元前770平王即位开始,这个中间还会有四十多年的过渡期。
  然后执行这个标准的人又会说,由于这个阶段史料太少,让我们直接跳过进入到春秋时代……
  鉴于大老远的我们这来一趟也怪不容易,所以我们就不执行后面的标准,秉着多看一点是一点的原则,尽量把前前后后的事情交代清楚。
  当然了,凑凑篇幅也不错……

  那么,我们这里的问题是,平王原本就是幽王的儿子,好歹之前也曾是太子的身份,除了都城的东迁,政治结构来看的话平王仍然还是周朝的天子,为什么后面会以平王东迁为界限把周朝人为的区分为了西周和东周两个部分?
  其实还是因为从历史演变的进程来看,东迁前后周王室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随着周王室实力越来越衰弱,东迁后自身能够控制的其实也就几百里地,反倒是更多的诸侯国通过战争不断吞并周边效果,势力越来越强大,从本质上来看周天子其实已经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比如平王去世之后没多久,崛起的郑国风头正劲,甚至都不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这就引起了第二任周天子『桓王』的不满,也引发了周朝讨伐郑国一战。
  周朝联合了几个小国打算给郑国点颜色看看,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周朝一经交战便溃败得不成样子,桓王也在此战中负伤。
  好在郑国也不想把事进一步闹大,主动赔礼道歉,给了桓王一个台阶下,这才算不了了之。

  从这样的事情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随着礼法制度逐渐被淡化,随着周王室本身实力不断萎缩,天子已经并非权力的中央
  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的事情也没少干,诸侯们之间的军备竞争已经成为东周时期的主流。
  至于东周后来为什么又会被分为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大体上来说的话仍然是后人对这二个不同历史时期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的总结。

  从西周进入到东周,周天子的号召力不再,周朝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各诸侯国们都在摸索着前进,摸索得不错的就把别的诸侯国给摸下河了,于是一百多个诸侯国之间就在你摸我摸之间进行了一场大混战,最终剩下的诸侯国越来越少,进入一个相持的状态,这段时间也就是春秋时代。
  接下来,能够剩下的诸侯国都多多少少有几把刷子,于是大家各据一方大眼瞪小眼,气场不够的眼睛不小心瞪破了就惨遭淘汰。
  直到最后剩的诸侯国越来越少,也越来越有实力,战争便开始不断升级,最终打到只剩一家,周朝也就彻底宣告结束。这个过程相比起春秋时代来说局势要显得更加清晰一些,后来则被称为了战国时代。

  我们要说的是,到了春秋以后的新格局时代,我们以往以王室为第一视角的习惯可能就不再适用。
  诸侯们之间的大戏成为新的热门,周天子逐渐沦为酱油,如果我们不能够调整好自己的视角,不断跟进混乱的战斗场面,随时都可能会蒙圈。
  人生苦短,必须性感。既然来都来了,那就让我们放开脚步,一起领略这个人类文明史上的『轴心时代』之春秋战国版吧。
  @司马蛋 2015-09-20 09:59:24
  。
  -----------------------------
  ...
  @AiAileen 2015-09-20 21:01:08
  mark???姐姐我许多不马克? ??第一个就送你啦
  -----------------------------
  额
  真大方啊
  一送就是三个
  谢谢
  
o弘毅o【抢红包
  
o弘毅o 抢到了o弘毅o 的红包,价值0.12个天涯贝【抢红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