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
【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285 陈田一家
285 陈田一家
公元前672年,陈完逃到齐国被齐桓公任为『工正』『管理工匠的官』,后改名为田完,因此后来也称为田敬仲,敬仲是他的字『也有谥号这样的说法』。
实事求是的说,我们在回顾齐桓公的整个霸主生涯来看,这实在是不值一提的小事,毕竟对他而言不过随便安置了一个政治难民。
再后来有位叫『重耳』的同样也是政治难民身份,同样投奔齐国,齐桓公待他也是不薄,说明不差钱的齐桓公对待投奔齐国的一贯很是慷慨。
不过如果我们把时间进度拉长了看的话,这个问题就相当严重了。
正是齐桓公这次不经意的慷慨,改名后的田完在齐国生根发芽,到了战国时期田氏已经发展到枝叶茂盛,最终上演了『田氏代齐』这样的大事件。
齐国还是那个齐国,但齐国的原领导班子被赶走,正统的姬姓公族换作了田完的后人……
当然了,历史总归是由无数巧合凑成。
就陈完奔齐一事来说,齐桓公可供挑剔的地方其实并不太多,谁都不会预测到几百年之后会发生怎样的事,后来齐国公族自身衰落也才是事情的本质所在。
这里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为什么陈完会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田完,这中间又到底有没有什么讲究。
首先我们继续得强调的是,姓和氏截止到春秋战国时期时其实仍然是有着显著区分的。
功能上看的话,姓偏向于血缘关系,氏侧重于社会地位。
夏商周三代,女称姓,男称氏是当时的特色,一直到了春秋战国结束的秦汉以后,姓和氏的区别开始逐渐减小,最终合二为一,所以我们后来所谓的百家姓,实际上有很多是从氏演化而来,比如我们提到的陈完,以及改名后的田完,陈和田实际上在当时就是氏。
其次,陈国自武王分封时就已经建立,第一任国君『妫满』是舜的后人。
后来妫满以国为氏而称为『陈侯』,谥号『胡公』,我们看到陈姓和胡姓实际上都是源自陈国。
因此如果我们把家谱一直往上翻的话,陈凯歌的先人还真就很可能是胡歌先人的哥……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由于血缘关系自打娘胎就确定,所以姓变动的并不多见。
但是随着升官发财、炒股破产什么的,社会地位变动其实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氏的变化也是容易理解的。
举一个前面我们管仲变法时提到的『商鞅』,商鞅是卫国人,姬姓、公孙氏,名鞅,所以商鞅实际上在他所处的年代通常被称为『卫鞅』或『公孙鞅』,后来他在秦国干得不错被封于商,结果反倒是『商鞅』被后人熟知。
也正是因为陈完过于低调,导致了从陈完到田完,由陈氏到田氏的这个转变过程后人深究起来还比较费劲。
一种观点认为,齐桓公实在是大方,把陈完封在了一个叫『田』的地方,陈完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于是改为田氏,但是后来考证却又没发现齐国有个叫『田』的地方……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陈完本身是奔着避难去的,既然是避难那就得低调一些,于是换了个马甲,当时陈和田的发音十分接近,于是陈完改成田氏后隐姓埋名。
不管怎样,陈完的后人最终还是闷声发大财,在公元前391年时,『田和』把『齐康公』放逐并自立为君,并且在几年后得到周天子的认可,也就导演了我们所说的『田氏代齐』事件。
所谓风水轮流转,各领风骚数百年,『田氏代齐』事件也应了这样的道理,只是这事发生在遥远的战国以后……
所以田完的出现意义还是在于此后大中华的历史上有了田姓,相当于陈姓的一个分支,因此便有了『陈田一家』的说法。
胡姓表示:还有我们……
公元前672年,陈完逃到齐国被齐桓公任为『工正』『管理工匠的官』,后改名为田完,因此后来也称为田敬仲,敬仲是他的字『也有谥号这样的说法』。
实事求是的说,我们在回顾齐桓公的整个霸主生涯来看,这实在是不值一提的小事,毕竟对他而言不过随便安置了一个政治难民。
再后来有位叫『重耳』的同样也是政治难民身份,同样投奔齐国,齐桓公待他也是不薄,说明不差钱的齐桓公对待投奔齐国的一贯很是慷慨。
不过如果我们把时间进度拉长了看的话,这个问题就相当严重了。
正是齐桓公这次不经意的慷慨,改名后的田完在齐国生根发芽,到了战国时期田氏已经发展到枝叶茂盛,最终上演了『田氏代齐』这样的大事件。
齐国还是那个齐国,但齐国的原领导班子被赶走,正统的姬姓公族换作了田完的后人……
当然了,历史总归是由无数巧合凑成。
就陈完奔齐一事来说,齐桓公可供挑剔的地方其实并不太多,谁都不会预测到几百年之后会发生怎样的事,后来齐国公族自身衰落也才是事情的本质所在。
这里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为什么陈完会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田完,这中间又到底有没有什么讲究。
首先我们继续得强调的是,姓和氏截止到春秋战国时期时其实仍然是有着显著区分的。
功能上看的话,姓偏向于血缘关系,氏侧重于社会地位。
夏商周三代,女称姓,男称氏是当时的特色,一直到了春秋战国结束的秦汉以后,姓和氏的区别开始逐渐减小,最终合二为一,所以我们后来所谓的百家姓,实际上有很多是从氏演化而来,比如我们提到的陈完,以及改名后的田完,陈和田实际上在当时就是氏。
其次,陈国自武王分封时就已经建立,第一任国君『妫满』是舜的后人。
后来妫满以国为氏而称为『陈侯』,谥号『胡公』,我们看到陈姓和胡姓实际上都是源自陈国。
因此如果我们把家谱一直往上翻的话,陈凯歌的先人还真就很可能是胡歌先人的哥……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由于血缘关系自打娘胎就确定,所以姓变动的并不多见。
但是随着升官发财、炒股破产什么的,社会地位变动其实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氏的变化也是容易理解的。
举一个前面我们管仲变法时提到的『商鞅』,商鞅是卫国人,姬姓、公孙氏,名鞅,所以商鞅实际上在他所处的年代通常被称为『卫鞅』或『公孙鞅』,后来他在秦国干得不错被封于商,结果反倒是『商鞅』被后人熟知。
也正是因为陈完过于低调,导致了从陈完到田完,由陈氏到田氏的这个转变过程后人深究起来还比较费劲。
一种观点认为,齐桓公实在是大方,把陈完封在了一个叫『田』的地方,陈完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于是改为田氏,但是后来考证却又没发现齐国有个叫『田』的地方……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陈完本身是奔着避难去的,既然是避难那就得低调一些,于是换了个马甲,当时陈和田的发音十分接近,于是陈完改成田氏后隐姓埋名。
不管怎样,陈完的后人最终还是闷声发大财,在公元前391年时,『田和』把『齐康公』放逐并自立为君,并且在几年后得到周天子的认可,也就导演了我们所说的『田氏代齐』事件。
所谓风水轮流转,各领风骚数百年,『田氏代齐』事件也应了这样的道理,只是这事发生在遥远的战国以后……
所以田完的出现意义还是在于此后大中华的历史上有了田姓,相当于陈姓的一个分支,因此便有了『陈田一家』的说法。
胡姓表示:还有我们……
@禅___静 2016-01-06 22:20:48
回复不了????
-----------------------------
谁说的...
回复不了????
-----------------------------
谁说的...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6-01-07 16:05:24
打卡~~
-----------------------------
额 总算见到2016年的潜水姐了
打卡~~
-----------------------------
额 总算见到2016年的潜水姐了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6-01-07 16:05:24
打卡~~
-----------------------------
@o弘毅o 2016-01-07 16:57:56
额 总算见到2016年的潜水姐了
-----------------------------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6-01-07 17:52:14
2016年的楼主你好~
-----------------------------
看到潜水姐我就很好了
打卡~~
-----------------------------
@o弘毅o 2016-01-07 16:57:56
额 总算见到2016年的潜水姐了
-----------------------------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6-01-07 17:52:14
2016年的楼主你好~
-----------------------------
看到潜水姐我就很好了
@笑靥如花非花 2016-01-07 21:24:59
@o弘毅o 2015-03-25 22:16:27.0
19 丹朱学棋
前文不是说尧是老三放勋吗?这段怎么又变成老四了?看的晕晕的,我的阅读理解是不是不过关…
-----------------------------
这段里面好像没有提老四啊
这里可能我们稍微绕了点,老三的确指的是尧,老四是路人...
@o弘毅o 2015-03-25 22:16:27.0
19 丹朱学棋
前文不是说尧是老三放勋吗?这段怎么又变成老四了?看的晕晕的,我的阅读理解是不是不过关…
-----------------------------
这段里面好像没有提老四啊
这里可能我们稍微绕了点,老三的确指的是尧,老四是路人...
@笑靥如花非花
上古时期我们说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指的是帝喾的后人
我们介绍的顺序是 上古-夏-商-周
老三尧是上古的五帝之一,
老二契是商朝王族的祖先;
老大弃是周朝王族的祖;
这几位都是帝喾的儿子,老四混得惨淡一些,
老三老二老大分别在不同的时代各自(或后人)登上权力的顶端,是这个意思。
上古时期我们说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指的是帝喾的后人
我们介绍的顺序是 上古-夏-商-周
老三尧是上古的五帝之一,
老二契是商朝王族的祖先;
老大弃是周朝王族的祖;
这几位都是帝喾的儿子,老四混得惨淡一些,
老三老二老大分别在不同的时代各自(或后人)登上权力的顶端,是这个意思。
更
286 晋献公迁都
286 晋献公迁都
公元前672年,陈完奔齐意味着田氏自此亮相于中华的大舞台上,此后田完再无过多事迹。
几百年以后,当田氏家族光宗耀祖之时顺着家谱一代一代往上翻,这件本不太起眼的事情反倒开始被津津乐道。
时间有时候就是这样对待我们,春天的时候无意种下一颗果实,秋天的时候也许就会收获希望;
但是当你刻意种下一个女朋友时,并不代表到了秋天你就会收获很多的女朋友。
当然了,天道不测,造化弄人,收获很多男朋友也是说不定的事情……
趁着田氏这件事情的热乎劲,我们不妨多介绍几件同期发生的事情。
这些事情似乎在当时看起来都不算什么大事,但往后了看,这些事情却对几个诸侯国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件事情与晋国有关。
公元前678年,曲沃代翼,晋国结束了几代人之间长达67年的内乱,晋武公通过行贿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曲沃地方势力成为新的中央政权。
公元前677年,僖王去世的同时晋武公也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从公元前716年成为曲沃武公到公元前678年蜕变成晋武公,晋武公花了38年的时间,但是从晋武公到被摆到庙堂当祖宗,其实也就一年的时间……
晋武公去世后,其子『姬诡诸』即位,也就是『晋献公』。
晋献公上任以后,虽然曲沃代翼终于成为现实,但晋武公在结束内乱后并没有把晋国的政治中心定在曲沃,而是随后搬迁到翼城。
晋献公看到原都城残余政治势力仍然不少,便把都城迁到了『绛』『音同酱』。
地理位置来看,翼城位于今山西西南一带,隶属山西临汾市,西接曲沃,南邻绛城,三座城邑距离实际上并不远。
这次迁都是不是对晋国今后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呢?
我们要说的其实是比起迁都还要稍早的一件事……
结束内乱后的晋国终于也算安定下来,国君也不用隔断时间送一次人头,晋国在逐渐把精力放在发展与扩张当中。
公元前672年,晋献公五年,晋献公攻打一个叫做『骊戎』『戎人的一个分支,今陕西临潼一带』的戎人部落。
骊戎打不过,于是最原始而有有效的办法出现了,骊戎送给晋献公一位绝世美女『骊姬』,顺带还附送了骊姬的妹妹『少姬』。
骊姬一出场,我们前面介绍的『四大妖姬』组合就算是全部亮相了。
能够跟妺喜、妲己、褒姒这样的重量级『红颜祸水』齐名,骊姬自然也是美国色天香,美若天仙。
面对这样的收获晋献公那是相当满意,开开心心领着骊姬和少姬回了晋国,从此对骊姬宠爱万分。
需要说的是,晋武公奋斗了几十年晋国才算是消停下来,轮到晋献公上任时他的年纪其实已经不小,骊姬和少姬之前,晋献公已经有了四个老婆。
晋献公先是在贾国娶了『贾氏』,随后娶了『齐姜』,之后又娶了二个戎人『狐季姬』和『小戎子』,算下来便有了六个老婆。
贾氏没有生子而比较悲催,齐姜生了『申生』,后被立为太子,狐季姬和小戎子则分别生下重耳和夷吾,没看错,与管夷吾的夷吾一模一样。
管仲:……
其中,这几位老婆里面齐姜又显得相当特别。
齐姜是齐桓公之女,跟贾氏以及后面几位来自西戎的女子相比户口本自然高了一大截,不过齐姜其实一开始是嫁给晋献公的老爹晋武公的。
晋武公年事已高,在位也没多久,后来一不小心就给晋献公顺了去……
从宣姜到文姜,再到齐姜,齐国的公主们似乎相当任性,仿佛就没落得个好的名声。
这是不是偶然现象呢?
我们想说的是,接下来还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公元前672年,陈完奔齐意味着田氏自此亮相于中华的大舞台上,此后田完再无过多事迹。
几百年以后,当田氏家族光宗耀祖之时顺着家谱一代一代往上翻,这件本不太起眼的事情反倒开始被津津乐道。
时间有时候就是这样对待我们,春天的时候无意种下一颗果实,秋天的时候也许就会收获希望;
但是当你刻意种下一个女朋友时,并不代表到了秋天你就会收获很多的女朋友。
当然了,天道不测,造化弄人,收获很多男朋友也是说不定的事情……
趁着田氏这件事情的热乎劲,我们不妨多介绍几件同期发生的事情。
这些事情似乎在当时看起来都不算什么大事,但往后了看,这些事情却对几个诸侯国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件事情与晋国有关。
公元前678年,曲沃代翼,晋国结束了几代人之间长达67年的内乱,晋武公通过行贿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曲沃地方势力成为新的中央政权。
公元前677年,僖王去世的同时晋武公也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从公元前716年成为曲沃武公到公元前678年蜕变成晋武公,晋武公花了38年的时间,但是从晋武公到被摆到庙堂当祖宗,其实也就一年的时间……
晋武公去世后,其子『姬诡诸』即位,也就是『晋献公』。
晋献公上任以后,虽然曲沃代翼终于成为现实,但晋武公在结束内乱后并没有把晋国的政治中心定在曲沃,而是随后搬迁到翼城。
晋献公看到原都城残余政治势力仍然不少,便把都城迁到了『绛』『音同酱』。
地理位置来看,翼城位于今山西西南一带,隶属山西临汾市,西接曲沃,南邻绛城,三座城邑距离实际上并不远。
这次迁都是不是对晋国今后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呢?
我们要说的其实是比起迁都还要稍早的一件事……
结束内乱后的晋国终于也算安定下来,国君也不用隔断时间送一次人头,晋国在逐渐把精力放在发展与扩张当中。
公元前672年,晋献公五年,晋献公攻打一个叫做『骊戎』『戎人的一个分支,今陕西临潼一带』的戎人部落。
骊戎打不过,于是最原始而有有效的办法出现了,骊戎送给晋献公一位绝世美女『骊姬』,顺带还附送了骊姬的妹妹『少姬』。
骊姬一出场,我们前面介绍的『四大妖姬』组合就算是全部亮相了。
能够跟妺喜、妲己、褒姒这样的重量级『红颜祸水』齐名,骊姬自然也是美国色天香,美若天仙。
面对这样的收获晋献公那是相当满意,开开心心领着骊姬和少姬回了晋国,从此对骊姬宠爱万分。
需要说的是,晋武公奋斗了几十年晋国才算是消停下来,轮到晋献公上任时他的年纪其实已经不小,骊姬和少姬之前,晋献公已经有了四个老婆。
晋献公先是在贾国娶了『贾氏』,随后娶了『齐姜』,之后又娶了二个戎人『狐季姬』和『小戎子』,算下来便有了六个老婆。
贾氏没有生子而比较悲催,齐姜生了『申生』,后被立为太子,狐季姬和小戎子则分别生下重耳和夷吾,没看错,与管夷吾的夷吾一模一样。
管仲:……
其中,这几位老婆里面齐姜又显得相当特别。
齐姜是齐桓公之女,跟贾氏以及后面几位来自西戎的女子相比户口本自然高了一大截,不过齐姜其实一开始是嫁给晋献公的老爹晋武公的。
晋武公年事已高,在位也没多久,后来一不小心就给晋献公顺了去……
从宣姜到文姜,再到齐姜,齐国的公主们似乎相当任性,仿佛就没落得个好的名声。
这是不是偶然现象呢?
我们想说的是,接下来还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翼城、曲沃、绛城的位置关系我们前面才贴过
这里就不贴了
实际上相距并不算太远
这里就不贴了
实际上相距并不算太远
@笑靥如花非花 2016-01-07 21:24:59
@o弘毅o 2015-03-25 22:16:27.0
19 丹朱学棋
尧在迁都并搞定各方部落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稳定的格局以后,大力发展经济,农耕生产和人民生活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
唐城的百姓都很开心,广为流传着『跟尧走,有糖吃』的说法,不过尧却高兴不起来。尧倒不是担心百姓见到他了找他要糖吃,而是因为他有个不成器的儿子,叫做『丹朱』。
丹朱本来是尧重点培养对象,万一哪天尧挂了,是要来顶他老爹班的。
只是丹朱眼看长大成......
—————————————
前文不是说尧是老三放勋吗?这段怎么又变成老四了?看的晕晕的,我的阅读理解是不是不过关…
-----------------------------
================================================================
我看这个的时候也晕了。后来整理了一下。老三是指帝喾的三老婆,而不是儿子老三。
LZ先按帝喾的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 妻子 来写他们各自己的孩子,又按这些孩子年龄的大小排了一次。
17 帝喾跟他爸比的爷比黄帝一样,不多不少也是四个老婆,依次是元妃『姜嫄』 生一子名『弃』、次妃『简狄』生一子名『契』、三妃『庆都』生一子名『放勋』、四妃『常仪』。
放勋这个名字我们好像不太熟悉,不过换成『尧』我们就相当熟了,对,『尧舜禹』的『尧』。
尧后来传给舜,舜呢,就是『尧舜禹』的『舜』,接下来就是禹,禹呢,我们就不凑字数刷篇幅了,不过粗大事了……
禹当首领后单飞成立了夏朝,黄帝的基业就此作古,夏后来被商灭,老二契是商朝王族的祖先,再然后,商又被周灭,这回轮到老大了,因为老大弃是周朝王族的祖先……
----------------------
18 这个嘛,其实呢,帝喾在位七十年,死后由儿子挚即位,毕竟他才是长子,后世尊其为『帝挚』。
挚是位好同志,唯一可惜的是才干平庸,在位九年没拆一栋楼,也没修一条高速公路,政绩很一般。
这个时期尧还叫做放勋,主要是辅佐挚管理部落,但是他仁慈爱民,明于察人,治理有方,在百姓中呼声已经很高,甚至已经超过了挚。
挚其实本来就干得挺没劲,于是做了一个大胆而惊人的决定,他决定将首领位置让给放勋。
帝尧,又称唐尧,姓伊祁,名放勋,帝喾之子。
挚即位后,放勋十三岁时便辅佐兄长帝挚,处理部落各项事务。后被封于陶地,十五岁时又改封于唐地,因此号称『陶唐氏』。
----------------------
@懒羊羊10 2016-01-07 22:34:22
19 已知,帝喾生五子,长曰『挚』,次曰『弃』,三曰『契』,四曰『尧』,五曰『台玺』。尧娶散宜氏之女『女皇』为正妃,女皇生二子,长子『监明』早死,次子名『朱』,因远封于丹水,史称『丹朱』。
-----------------------------
看的真仔细...
@o弘毅o 2015-03-25 22:16:27.0
19 丹朱学棋
尧在迁都并搞定各方部落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稳定的格局以后,大力发展经济,农耕生产和人民生活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
唐城的百姓都很开心,广为流传着『跟尧走,有糖吃』的说法,不过尧却高兴不起来。尧倒不是担心百姓见到他了找他要糖吃,而是因为他有个不成器的儿子,叫做『丹朱』。
丹朱本来是尧重点培养对象,万一哪天尧挂了,是要来顶他老爹班的。
只是丹朱眼看长大成......
—————————————
前文不是说尧是老三放勋吗?这段怎么又变成老四了?看的晕晕的,我的阅读理解是不是不过关…
-----------------------------
================================================================
我看这个的时候也晕了。后来整理了一下。老三是指帝喾的三老婆,而不是儿子老三。
LZ先按帝喾的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 妻子 来写他们各自己的孩子,又按这些孩子年龄的大小排了一次。
17 帝喾跟他爸比的爷比黄帝一样,不多不少也是四个老婆,依次是元妃『姜嫄』 生一子名『弃』、次妃『简狄』生一子名『契』、三妃『庆都』生一子名『放勋』、四妃『常仪』。
放勋这个名字我们好像不太熟悉,不过换成『尧』我们就相当熟了,对,『尧舜禹』的『尧』。
尧后来传给舜,舜呢,就是『尧舜禹』的『舜』,接下来就是禹,禹呢,我们就不凑字数刷篇幅了,不过粗大事了……
禹当首领后单飞成立了夏朝,黄帝的基业就此作古,夏后来被商灭,老二契是商朝王族的祖先,再然后,商又被周灭,这回轮到老大了,因为老大弃是周朝王族的祖先……
----------------------
18 这个嘛,其实呢,帝喾在位七十年,死后由儿子挚即位,毕竟他才是长子,后世尊其为『帝挚』。
挚是位好同志,唯一可惜的是才干平庸,在位九年没拆一栋楼,也没修一条高速公路,政绩很一般。
这个时期尧还叫做放勋,主要是辅佐挚管理部落,但是他仁慈爱民,明于察人,治理有方,在百姓中呼声已经很高,甚至已经超过了挚。
挚其实本来就干得挺没劲,于是做了一个大胆而惊人的决定,他决定将首领位置让给放勋。
帝尧,又称唐尧,姓伊祁,名放勋,帝喾之子。
挚即位后,放勋十三岁时便辅佐兄长帝挚,处理部落各项事务。后被封于陶地,十五岁时又改封于唐地,因此号称『陶唐氏』。
----------------------
@懒羊羊10 2016-01-07 22:34:22
19 已知,帝喾生五子,长曰『挚』,次曰『弃』,三曰『契』,四曰『尧』,五曰『台玺』。尧娶散宜氏之女『女皇』为正妃,女皇生二子,长子『监明』早死,次子名『朱』,因远封于丹水,史称『丹朱』。
-----------------------------
看的真仔细...
@tqzrd 2016-01-08 09:27:57
有没有觉得写春秋,越写到后面越累!
-----------------------------
其实感觉还好啦
我在写之前把框架已经搭好的
重要历史事情都按照年表排序
然后顺着时间往下写
不过为了前后照应
为了让每段的篇幅一致
以及让事情与事情之间尽量的能够有趣又联系到一起
所以写的就慢了一些
有没有觉得写春秋,越写到后面越累!
-----------------------------
其实感觉还好啦
我在写之前把框架已经搭好的
重要历史事情都按照年表排序
然后顺着时间往下写
不过为了前后照应
为了让每段的篇幅一致
以及让事情与事情之间尽量的能够有趣又联系到一起
所以写的就慢了一些
287 毛嫱与骊姬
这二节美女真多......
287 毛嫱与骊姬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不过如此。
后来一贯推崇『逍遥』的庄子也有对骊姬的美点评一番,骊姬美貌的影响可见一斑。
不过随着妺喜、妲己、褒姒以及数位姜姓美女,以及息妫等众多美女的陆续出场我们也清晰的看到,美貌其实仅仅只是外在的因素,她们真正被后人所熟知还是由于她们的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
可惜的是,美貌却往往是最容易招来口水的话题……
有些人可能不信这一点,那么我们就问问:毛嫱是谁?
很显然的是,毛嫱也是美女一枚,在庄子看来至少是和骊姬一个档次的。
事实上,毛嫱是和西施差不多同期的绝世美女,都生于春秋末期,甚至一度排在西施的前面。
西施后来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励志大片中担任『美人计』主角而载入历史,甚至被列为『四大美女』之首,毛嫱却因为没有与到重大的政治事件中而逐渐暗淡下来。
同理的是,春秋以来我们提到的齐国公主系列,比如宣姜、文姜,再比如齐姜等等,一方面当时的社会风气使然,对于女子的所谓『贞节』观尚没有如此苛刻严格甚至教条化;
另外一方面齐国作为大国,受到的关注自然更多。
有些事情可能大家半斤八两差不太多,偏偏齐国的几位公主闹出的动静更大,也就被记了下来让我们印象更加深刻……
但是无论如何,通奸、乱伦这样的事情都是不可取的,恰好文姜与齐姜的行为与这二者都扯得上关系。
文姜是与自己的兄弟,齐姜则是与晋武公的儿子晋献公,宣姜与卫宣公两口子更是没好到哪里去……
这样一来,春秋初期齐国嫁出去的几位公主那是格外的显眼,继晋献公娶骊姬之后,我们介绍的第二件事情与鲁国国君鲁庄公有关,但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仍然是齐国公主……
公元前709年,鲁桓公娶文姜,三年后生下鲁庄公『姬同』。
鲁庄公名字这个『同』在前面我们曾提到过,说的是鲁桓公和鲁庄公是同月同日生,所以取名为同。
鲁桓公当时是这样说的:『是其生也,与吾同物,命之曰同。』
我们再仔细分析的话,『同物』其实指的并不是月和日,而是说父子俩在同一个干支上。
十二年为一个干支,再结合鲁桓公的活动事迹来看,『同』实际上告诉我们的信息是当年鲁桓公应该是24岁。
再后来的故事我们就都清楚了,公元前694年,文姜与齐襄公合伙给鲁桓公戴了顶大大的绿帽子,并且还让鲁桓公憋屈的死在了齐国。
鲁庄公上任十年后,齐国度过短暂的混乱期,齐桓公接连对鲁国发起了两场战争,不走寻常路的鲁国虽然取得战争的胜利,但崛起的齐国让鲁庄公更多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压力,所以紧接着鲁国与齐国结盟,齐鲁之间暂时也进入到和平共发展时期。
和平发展便要有和平发展的态度,于是齐鲁之间再一次通婚,男方为鲁庄公,女方则是前齐国国君齐襄公的女儿『哀姜』,这一年是公元前669年。
哀姜后来做了什么呢?
她延续了齐国几位公主的一贯生活作风,没把心思放在跟鲁庄公好好过日子上,反倒是跟鲁庄公的兄弟『庆父』搞起了不正当的关系……
庆父是谁呢?
有个成语叫『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搞死庆父鲁国的灾难就不会结束,哀姜倒好,当上了庆父的情妇……
骊姬与哀姜,晋国与鲁国。
两位美女在差不多的时期登上历史舞台,不过她们的大招还需要憋一段时间,她们对各自国家所造成的影响也还稍微需要一点时间。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一段大招不需要等太久的故事,这段故事与久违了的大美女息妫有关。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不过如此。
后来一贯推崇『逍遥』的庄子也有对骊姬的美点评一番,骊姬美貌的影响可见一斑。
不过随着妺喜、妲己、褒姒以及数位姜姓美女,以及息妫等众多美女的陆续出场我们也清晰的看到,美貌其实仅仅只是外在的因素,她们真正被后人所熟知还是由于她们的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
可惜的是,美貌却往往是最容易招来口水的话题……
有些人可能不信这一点,那么我们就问问:毛嫱是谁?
很显然的是,毛嫱也是美女一枚,在庄子看来至少是和骊姬一个档次的。
事实上,毛嫱是和西施差不多同期的绝世美女,都生于春秋末期,甚至一度排在西施的前面。
西施后来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励志大片中担任『美人计』主角而载入历史,甚至被列为『四大美女』之首,毛嫱却因为没有与到重大的政治事件中而逐渐暗淡下来。
同理的是,春秋以来我们提到的齐国公主系列,比如宣姜、文姜,再比如齐姜等等,一方面当时的社会风气使然,对于女子的所谓『贞节』观尚没有如此苛刻严格甚至教条化;
另外一方面齐国作为大国,受到的关注自然更多。
有些事情可能大家半斤八两差不太多,偏偏齐国的几位公主闹出的动静更大,也就被记了下来让我们印象更加深刻……
但是无论如何,通奸、乱伦这样的事情都是不可取的,恰好文姜与齐姜的行为与这二者都扯得上关系。
文姜是与自己的兄弟,齐姜则是与晋武公的儿子晋献公,宣姜与卫宣公两口子更是没好到哪里去……
这样一来,春秋初期齐国嫁出去的几位公主那是格外的显眼,继晋献公娶骊姬之后,我们介绍的第二件事情与鲁国国君鲁庄公有关,但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仍然是齐国公主……
公元前709年,鲁桓公娶文姜,三年后生下鲁庄公『姬同』。
鲁庄公名字这个『同』在前面我们曾提到过,说的是鲁桓公和鲁庄公是同月同日生,所以取名为同。
鲁桓公当时是这样说的:『是其生也,与吾同物,命之曰同。』
我们再仔细分析的话,『同物』其实指的并不是月和日,而是说父子俩在同一个干支上。
十二年为一个干支,再结合鲁桓公的活动事迹来看,『同』实际上告诉我们的信息是当年鲁桓公应该是24岁。
再后来的故事我们就都清楚了,公元前694年,文姜与齐襄公合伙给鲁桓公戴了顶大大的绿帽子,并且还让鲁桓公憋屈的死在了齐国。
鲁庄公上任十年后,齐国度过短暂的混乱期,齐桓公接连对鲁国发起了两场战争,不走寻常路的鲁国虽然取得战争的胜利,但崛起的齐国让鲁庄公更多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压力,所以紧接着鲁国与齐国结盟,齐鲁之间暂时也进入到和平共发展时期。
和平发展便要有和平发展的态度,于是齐鲁之间再一次通婚,男方为鲁庄公,女方则是前齐国国君齐襄公的女儿『哀姜』,这一年是公元前669年。
哀姜后来做了什么呢?
她延续了齐国几位公主的一贯生活作风,没把心思放在跟鲁庄公好好过日子上,反倒是跟鲁庄公的兄弟『庆父』搞起了不正当的关系……
庆父是谁呢?
有个成语叫『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搞死庆父鲁国的灾难就不会结束,哀姜倒好,当上了庆父的情妇……
骊姬与哀姜,晋国与鲁国。
两位美女在差不多的时期登上历史舞台,不过她们的大招还需要憋一段时间,她们对各自国家所造成的影响也还稍微需要一点时间。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一段大招不需要等太久的故事,这段故事与久违了的大美女息妫有关。
@被迫注册起个名 2016-01-09 16:30:21
追了四天终于赶上了大部队,特意注册标下,楼主辛苦!加油更
-----------------------------
被迫注册起个名......
我必须得说我是冤枉的啊
追了四天终于赶上了大部队,特意注册标下,楼主辛苦!加油更
-----------------------------
被迫注册起个名......
我必须得说我是冤枉的啊
开更
288 熊大与熊二
288 熊大与熊二
公元前675年,楚文王伐黄得胜后死于回城途中,几番周折的息妫嫁过来没几年就又成了寡妇,对于息妫来说,还有更大的麻烦在后面……
楚文王去世后,息妫长子『熊艰』即位,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楚堵敖』,另外熊艰还有一个同母的弟弟『熊恽』『音同运』,在前面也有交代。
楚堵敖上任时年龄有多大,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第一个问题,所以我们再简单回归一下息国与蔡国之间的一些细节。
公元前684年,蔡哀侯非礼息妫,息侯报复,蔡哀侯被楚文王俘;
到公元前680年时,息妫已经为楚文王生下两子,但是从不跟楚文王主动说话,楚文王为此伐蔡。
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得知熊大与熊二,也就是息妫的两个儿子出生时间应该在公元前683年到公元前680年之间。
再进一步分析,楚文王灭息一事应该在公元前683年,所以我们可以把两兄弟的出生时间压缩在公元前682年到公元前680年。
到了公元前674年,这一年是楚堵敖元年,熊大的年纪应该在5-6岁之间;
熊二就更小,年龄在4-5岁之间。
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息妫历经数次坎坷,先是被蔡哀侯非礼,后是眼看着楚文王灭掉息国,再接着楚文王也去世,陪伴他的是年幼的熊大与熊二。
不过更为残酷的事情也随之而来,熊大与熊二,息妫两个只能选一个……
原来,楚堵敖即位后动了杀掉自己小弟的念头,小弟还好得到及时消息,于是便逃去了随国。
熊大才多大,熊二又才多大?
两个幼儿园级别的小朋友一个动了杀念要杀自己的弟弟,一个逃跑起来比管仲还快。
管仲:……
很明显的是,熊大跟熊二的背后有着各自势力的拥护,这是不同势力之间角力的结果,可怜的息妫再一次无能为力。
息妫:无可奈何花落去,私曾想死厌归来……
公元前672年,楚堵敖三年,在随国人的支持下熊二袭击熊大,熊大楚堵敖被杀死,熊二熊恽成功夺得国君之位,他便是后来的楚成王,这一年楚成王年龄在十岁上下。
非常明显的是,少不更事的楚成王是通过篡权才当上楚国国君的,但是他的篡权一是哥哥楚堵敖杀念在前,二是楚成王年纪实在太小,明面上看起来是两兄弟之间的斗争,实际上却是两个集团之间的暗战。
所以呢,虽然楚成王逆袭成功,但我们看到大权在握的却是另外一个人,他便是令尹『子元』。
有关令尹的情况楚武王时期我们有过介绍,相当于楚国版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水平。
子元则是楚文王的弟弟,楚成王的叔叔。
此时的楚成王羽翼未丰,他在即位之初有一件事情值得我们关注,那便是派人向周天子进贡,并主动同周边诸侯结盟套近乎。
总体来看,截止到公元前670年前后,齐国进入到管仲改革以来的十余个年头,此时的齐桓公在中原已经初具号召力,周天子在齐桓公的拥护下也有一定的存在感,晋国在结束内乱后进入修正发展时期,楚国在楚文王去世后挺进中原的姿态也暂时也所收敛。
在齐桓公和平共发展的方针下,这是一个相对比较美好的时期。
但是诸如骊姬、诸如哀姜,甚至诸如田完、子元,他们犹如一颗颗的定时炸弹已经潜伏于各国,说不定在某个时期就会展现出巨大的破坏力。
公元前675年,楚文王伐黄得胜后死于回城途中,几番周折的息妫嫁过来没几年就又成了寡妇,对于息妫来说,还有更大的麻烦在后面……
楚文王去世后,息妫长子『熊艰』即位,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楚堵敖』,另外熊艰还有一个同母的弟弟『熊恽』『音同运』,在前面也有交代。
楚堵敖上任时年龄有多大,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第一个问题,所以我们再简单回归一下息国与蔡国之间的一些细节。
公元前684年,蔡哀侯非礼息妫,息侯报复,蔡哀侯被楚文王俘;
到公元前680年时,息妫已经为楚文王生下两子,但是从不跟楚文王主动说话,楚文王为此伐蔡。
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得知熊大与熊二,也就是息妫的两个儿子出生时间应该在公元前683年到公元前680年之间。
再进一步分析,楚文王灭息一事应该在公元前683年,所以我们可以把两兄弟的出生时间压缩在公元前682年到公元前680年。
到了公元前674年,这一年是楚堵敖元年,熊大的年纪应该在5-6岁之间;
熊二就更小,年龄在4-5岁之间。
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息妫历经数次坎坷,先是被蔡哀侯非礼,后是眼看着楚文王灭掉息国,再接着楚文王也去世,陪伴他的是年幼的熊大与熊二。
不过更为残酷的事情也随之而来,熊大与熊二,息妫两个只能选一个……
原来,楚堵敖即位后动了杀掉自己小弟的念头,小弟还好得到及时消息,于是便逃去了随国。
熊大才多大,熊二又才多大?
两个幼儿园级别的小朋友一个动了杀念要杀自己的弟弟,一个逃跑起来比管仲还快。
管仲:……
很明显的是,熊大跟熊二的背后有着各自势力的拥护,这是不同势力之间角力的结果,可怜的息妫再一次无能为力。
息妫:无可奈何花落去,私曾想死厌归来……
公元前672年,楚堵敖三年,在随国人的支持下熊二袭击熊大,熊大楚堵敖被杀死,熊二熊恽成功夺得国君之位,他便是后来的楚成王,这一年楚成王年龄在十岁上下。
非常明显的是,少不更事的楚成王是通过篡权才当上楚国国君的,但是他的篡权一是哥哥楚堵敖杀念在前,二是楚成王年纪实在太小,明面上看起来是两兄弟之间的斗争,实际上却是两个集团之间的暗战。
所以呢,虽然楚成王逆袭成功,但我们看到大权在握的却是另外一个人,他便是令尹『子元』。
有关令尹的情况楚武王时期我们有过介绍,相当于楚国版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水平。
子元则是楚文王的弟弟,楚成王的叔叔。
此时的楚成王羽翼未丰,他在即位之初有一件事情值得我们关注,那便是派人向周天子进贡,并主动同周边诸侯结盟套近乎。
总体来看,截止到公元前670年前后,齐国进入到管仲改革以来的十余个年头,此时的齐桓公在中原已经初具号召力,周天子在齐桓公的拥护下也有一定的存在感,晋国在结束内乱后进入修正发展时期,楚国在楚文王去世后挺进中原的姿态也暂时也所收敛。
在齐桓公和平共发展的方针下,这是一个相对比较美好的时期。
但是诸如骊姬、诸如哀姜,甚至诸如田完、子元,他们犹如一颗颗的定时炸弹已经潜伏于各国,说不定在某个时期就会展现出巨大的破坏力。
开更
289 北戎伐燕
289 北戎伐燕
前面既然说到定时炸弹这个问题,那么我们便来聊聊对于中原来说真正意义上的定时炸弹,也就是所谓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西周分封之时,齐国坐阵中原以东在战略上最大的意图便是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商朝末期帝辛虽然征伐东夷战果突出,但也正是因为征伐东夷消耗巨大再加上兵力未能及时抽调而被武王灭亡。
周朝建立以后,武王把姜尚分封于齐国,齐国强东方便稳定,事实上进入到春秋以来齐国的国力在各诸侯国中一直属于第一集团,因此东夷势力鲜有作乱的情况。
西戎一度是周朝的大苦主,西周的灭亡、东周的迁都与戎人有着直接的联系,平王东迁后放弃镐京的同时把对抗西戎的任务交给了分封不久的秦国。
秦国倒也不辱使命一直与西戎做斗争,尤其是接下来我们会看到的『秦穆公』影响很大,在秦穆公的带领下秦国称霸西戎。
西戎倒是被秦国压制了,但日益强大的秦国最终反倒成为了周王室最大的克星,结局耐人寻味。
南蛮通常指的是楚国,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周天子也曾经在南方一带分封过一些诸侯国,但连实力最强的随国也早已被楚武王收编。
不过楚武王和楚文王父子两代虽然问鼎中原的意愿强烈,但步子迈的倒也不大,基本以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和扩张为主,不巧的是也都意外的死在了征伐的路途中。
这样一来,我们要讨论的话题便只剩下了北狄。
不对,还有北戎……
的确是这个样子,所谓的东南西北我们说过,这是对中原以外各个方位少数民族的统称,东方为夷,南方为蛮,西方为戎,北方为狄。
到了春秋中期以后,戎狄的区分开始明朗,但是在此之前,戎狄之间关系复杂,也经常有混称的情况出现,齐桓公便处在这一戎狄混称的时代。
所谓的北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属于北与戎混合的产物,他们上一次出现与郑庄公所在的郑国有关。
公元前713年,北戎『也就是山戎』攻打郑国,但是公子突略施小记故意诈降便使北戎队伍脱节,北戎溃败。
到了公元前706年,北戎又把目标选定了齐国,齐僖公联手郑庄公,北戎的这次进攻再次惨败。
北戎两败,不是中原不能打,奈何中原有高达。
打谁不好,北戎这二次偏偏要找中原当时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练级,尤其是第二次齐郑还联手,结果被砍下三百戎军人头当做战利品,这是典型的送人头事件……
对比之下,楚国在未探虚实的情况下没有冒进中原算是比较明智的行为,当然北戎胆敢进军中原的确也有其自身的实力。
春秋初期,北戎活动在燕山一带,大致在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以及内蒙古东南部等都存在其势力。
公元前663年,时隔几十年之后北戎人再度来袭,这次他们把目标定为了燕国。
燕国的情况我们介绍过,分为南燕国和北燕国。
北燕国当年召公被封而建立,南燕国在今河南一带,规模很小,前面数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地理位置相对更加靠近政治中心的南燕国。
不过呢,北戎这次的目标正是北燕国,此时燕国的国君为『燕庄公』。
坏消息是北戎来势汹汹,燕国根本抵挡不住。
好消息是燕国离齐国并不算太远,齐桓公此时更是中原霸主,面对燕庄公的求救,齐桓公爽快答应了下来。
前面既然说到定时炸弹这个问题,那么我们便来聊聊对于中原来说真正意义上的定时炸弹,也就是所谓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西周分封之时,齐国坐阵中原以东在战略上最大的意图便是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商朝末期帝辛虽然征伐东夷战果突出,但也正是因为征伐东夷消耗巨大再加上兵力未能及时抽调而被武王灭亡。
周朝建立以后,武王把姜尚分封于齐国,齐国强东方便稳定,事实上进入到春秋以来齐国的国力在各诸侯国中一直属于第一集团,因此东夷势力鲜有作乱的情况。
西戎一度是周朝的大苦主,西周的灭亡、东周的迁都与戎人有着直接的联系,平王东迁后放弃镐京的同时把对抗西戎的任务交给了分封不久的秦国。
秦国倒也不辱使命一直与西戎做斗争,尤其是接下来我们会看到的『秦穆公』影响很大,在秦穆公的带领下秦国称霸西戎。
西戎倒是被秦国压制了,但日益强大的秦国最终反倒成为了周王室最大的克星,结局耐人寻味。
南蛮通常指的是楚国,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周天子也曾经在南方一带分封过一些诸侯国,但连实力最强的随国也早已被楚武王收编。
不过楚武王和楚文王父子两代虽然问鼎中原的意愿强烈,但步子迈的倒也不大,基本以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和扩张为主,不巧的是也都意外的死在了征伐的路途中。
这样一来,我们要讨论的话题便只剩下了北狄。
不对,还有北戎……
的确是这个样子,所谓的东南西北我们说过,这是对中原以外各个方位少数民族的统称,东方为夷,南方为蛮,西方为戎,北方为狄。
到了春秋中期以后,戎狄的区分开始明朗,但是在此之前,戎狄之间关系复杂,也经常有混称的情况出现,齐桓公便处在这一戎狄混称的时代。
所谓的北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属于北与戎混合的产物,他们上一次出现与郑庄公所在的郑国有关。
公元前713年,北戎『也就是山戎』攻打郑国,但是公子突略施小记故意诈降便使北戎队伍脱节,北戎溃败。
到了公元前706年,北戎又把目标选定了齐国,齐僖公联手郑庄公,北戎的这次进攻再次惨败。
北戎两败,不是中原不能打,奈何中原有高达。
打谁不好,北戎这二次偏偏要找中原当时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练级,尤其是第二次齐郑还联手,结果被砍下三百戎军人头当做战利品,这是典型的送人头事件……
对比之下,楚国在未探虚实的情况下没有冒进中原算是比较明智的行为,当然北戎胆敢进军中原的确也有其自身的实力。
春秋初期,北戎活动在燕山一带,大致在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以及内蒙古东南部等都存在其势力。
公元前663年,时隔几十年之后北戎人再度来袭,这次他们把目标定为了燕国。
燕国的情况我们介绍过,分为南燕国和北燕国。
北燕国当年召公被封而建立,南燕国在今河南一带,规模很小,前面数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地理位置相对更加靠近政治中心的南燕国。
不过呢,北戎这次的目标正是北燕国,此时燕国的国君为『燕庄公』。
坏消息是北戎来势汹汹,燕国根本抵挡不住。
好消息是燕国离齐国并不算太远,齐桓公此时更是中原霸主,面对燕庄公的求救,齐桓公爽快答应了下来。
@暴宝蓝 2016-01-11 20:21:29
我是来顶楼主的
-----------------------------
暴宝蓝还没告诉我从哪里来......
我是来顶楼主的
-----------------------------
暴宝蓝还没告诉我从哪里来......
@yl30618743 2016-01-11 20:39:44
再来点
-----------------------------
每天都更的啊
再来点
-----------------------------
每天都更的啊
@暴宝蓝 2016-01-11 20:21:29
我是来顶楼主的
-----------------------------
@o弘毅o 2016-01-11 20:31:23
暴宝蓝还没告诉我从哪里来......
-----------------------------
@暴宝蓝 2016-01-11 20:36:51
俺从乱麻中走来~就冲俺自己生活一团糟,还爬上来顶你,楼主也要好好加油哦
-----------------------------
恩 一定加油
你也好好加油 马上过年了
我是来顶楼主的
-----------------------------
@o弘毅o 2016-01-11 20:31:23
暴宝蓝还没告诉我从哪里来......
-----------------------------
@暴宝蓝 2016-01-11 20:36:51
俺从乱麻中走来~就冲俺自己生活一团糟,还爬上来顶你,楼主也要好好加油哦
-----------------------------
恩 一定加油
你也好好加油 马上过年了
开更
290 老马识途
290 老马识途
『二十七年,山戎来侵我,齐桓公救燕,遂北伐山戎而还。』
燕庄公二十七年,北戎入侵燕国。
齐桓公伐北戎而救燕,『山戎痛燕』一事在中原霸主齐桓公的帮助下最终圆满解决。
齐桓公在搞了几次盟会并确立霸主地位之后,我们说楚国、道晋国,唯独有关齐国的部分介绍得很少。
齐桓公即位之初对鲁国的几场战争我们倒是介绍得很详细,但那会鲁国大招不断导致齐国接连吃败仗,再后来管仲也不太支持齐国动不动就打仗,难得齐桓公找到这么个机会秀一下武力,结果一句话就给交代了……
齐桓公:这样真的好么……
好吧,就齐桓公救燕一事,我们再多说一些细节。
北戎的势力范围我们有提到,在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以及内蒙古东南部等地都存在其势力,北方一带包括『孤竹』、『令支』、『屠何』、『无终』等小国跟北戎的关系也都走的很近。
对于救燕,齐桓公还是相当重视的,带着管仲、隰朋等人就上路了。
只不过呢,等到齐桓公的军队赶到燕国时,北戎听闻齐国来救,带着战利品早就跑路了。
这次齐桓公更郁闷了,武力都没有秀对手就跑了……
齐桓公:说好的细节呢……
是这样的,齐桓公跟管仲一合计,想想既然来都来了,也没对北戎造成实质性的打击,不如趁着这趟的功夫向北追击,彻底打垮北戎,往后的日子也省事一些。
于是,在救燕之后齐国的军队没有立即返回,而是继续北上,一路就来到了孤竹国。
为什么是孤竹国?
因为据传北戎逃到了这里。
等到齐桓公赶到孤竹国时发现不仅仅是没能找到北戎的影子,甚至是连孤竹国的军队也消失不见,因为他们一害怕也跟着一起躲到了山沟沟里。
齐桓公:这样的细节还差不多……
齐桓公跟管仲又一合计,反正都跑这么远了,也不差那点油,那就继续追呗,于是齐军又继续追,一直找到北戎,然后把他们痛打一番才算解气。
话说这齐军救燕的时候还是春天,一路山清水秀倒也养眼,等到终于教训了北戎想起回家的时候已经来到冬天。
北方的冬天都懂的,大雪覆地,不便行走,所以更要命的问题来了,齐军这一路追啊追,越追越远,从春暖花开一路追到拔凉拔凉。
因为他们迷路了……
齐桓公:这样的细节我不要……
迷路了可怎么办?
管仲跑路倒是挺在行的,要不问问管仲,齐桓公是这么想的。
管仲:……
不过还别说,管仲还真给出了办法。
管仲说:马啊,狗啊什么的都有识别道路的本领,要不找几匹老马来试试。
随即齐军挑选了几匹老马放在队伍的前面,放开缰绳让它们自由发挥,老马走、队伍走,一步一步老马还真带着齐军走了回去。
后来有个成语叫做『老马识途』,意思是阅历深的老同志依靠丰富的经验往往也能决定很多事情的走向,刚好就是从这段故事演化而来。
不过由于我们仅仅从上面一句话我们就引申出这么多的细节来,所以老马识途事件的真实性我们得保留一定的意见……
『二十七年,山戎来侵我,齐桓公救燕,遂北伐山戎而还。』
燕庄公二十七年,北戎入侵燕国。
齐桓公伐北戎而救燕,『山戎痛燕』一事在中原霸主齐桓公的帮助下最终圆满解决。
齐桓公在搞了几次盟会并确立霸主地位之后,我们说楚国、道晋国,唯独有关齐国的部分介绍得很少。
齐桓公即位之初对鲁国的几场战争我们倒是介绍得很详细,但那会鲁国大招不断导致齐国接连吃败仗,再后来管仲也不太支持齐国动不动就打仗,难得齐桓公找到这么个机会秀一下武力,结果一句话就给交代了……
齐桓公:这样真的好么……
好吧,就齐桓公救燕一事,我们再多说一些细节。
北戎的势力范围我们有提到,在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以及内蒙古东南部等地都存在其势力,北方一带包括『孤竹』、『令支』、『屠何』、『无终』等小国跟北戎的关系也都走的很近。
对于救燕,齐桓公还是相当重视的,带着管仲、隰朋等人就上路了。
只不过呢,等到齐桓公的军队赶到燕国时,北戎听闻齐国来救,带着战利品早就跑路了。
这次齐桓公更郁闷了,武力都没有秀对手就跑了……
齐桓公:说好的细节呢……
是这样的,齐桓公跟管仲一合计,想想既然来都来了,也没对北戎造成实质性的打击,不如趁着这趟的功夫向北追击,彻底打垮北戎,往后的日子也省事一些。
于是,在救燕之后齐国的军队没有立即返回,而是继续北上,一路就来到了孤竹国。
为什么是孤竹国?
因为据传北戎逃到了这里。
等到齐桓公赶到孤竹国时发现不仅仅是没能找到北戎的影子,甚至是连孤竹国的军队也消失不见,因为他们一害怕也跟着一起躲到了山沟沟里。
齐桓公:这样的细节还差不多……
齐桓公跟管仲又一合计,反正都跑这么远了,也不差那点油,那就继续追呗,于是齐军又继续追,一直找到北戎,然后把他们痛打一番才算解气。
话说这齐军救燕的时候还是春天,一路山清水秀倒也养眼,等到终于教训了北戎想起回家的时候已经来到冬天。
北方的冬天都懂的,大雪覆地,不便行走,所以更要命的问题来了,齐军这一路追啊追,越追越远,从春暖花开一路追到拔凉拔凉。
因为他们迷路了……
齐桓公:这样的细节我不要……
迷路了可怎么办?
管仲跑路倒是挺在行的,要不问问管仲,齐桓公是这么想的。
管仲:……
不过还别说,管仲还真给出了办法。
管仲说:马啊,狗啊什么的都有识别道路的本领,要不找几匹老马来试试。
随即齐军挑选了几匹老马放在队伍的前面,放开缰绳让它们自由发挥,老马走、队伍走,一步一步老马还真带着齐军走了回去。
后来有个成语叫做『老马识途』,意思是阅历深的老同志依靠丰富的经验往往也能决定很多事情的走向,刚好就是从这段故事演化而来。
不过由于我们仅仅从上面一句话我们就引申出这么多的细节来,所以老马识途事件的真实性我们得保留一定的意见……
@善水心 2016-01-12 09:39:20
2
-----------------------------
2被抢了
2
-----------------------------
2被抢了
@15918817424 2016-01-12 15:44:55
这么好的贴子要支持一下,现在看到一半,加油
-----------------------------
谢谢
这么好的贴子要支持一下,现在看到一半,加油
-----------------------------
谢谢
更
291 晋灭三国
291 晋灭三国
公元前663年,齐国救燕,痛殴北戎,齐桓公那是相当风光。
不过一不小心,齐军还给迷了路,最后靠着老马识途才走出困境。
齐桓公:能不能别提这么尴尬的事……
好吧,老马识途的事情我们不再多提,原因很简单,这件事情到了后来的战国时期才有粗略的描述,真实性有一定的争议。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齐国救燕的另外一个细节,这个细节与齐桓公的霸气有关。
齐桓公:这个好……
话说齐桓公出兵讨伐北戎一直打到孤竹国,得胜归来后路经燕国,燕庄公自然热情款待。
再后来齐军班师回国,燕庄公又十里相送,送着送着就送到了齐国的境内。
燕庄公:十送红军转回来,武陵山巅搭高台,盼望红军打胜仗,盼望亲人早回来。
但是燕庄公这么一送问题就来了,按照规矩,『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燕庄公送齐桓公一路送到齐国那就是件不合理也不合礼的事情了……
这事怎么办呢?
本来救燕挺好的一件事,结果落下这么个口实,想来也不好,齐桓公干脆手一挥,燕庄公所到之处全部都送给了燕国。
齐桓公:这下合礼了吧……
齐桓公又说:这个燕庄公啊,你就别再送了,再送下去齐国就没了……
说到割地,我们印象里面基本都是以大欺小、以强欺弱,满满的都是屈辱与血泪,像齐桓公这样霸气的割地还真是相当少见。
除了割地送给燕国,齐桓公教育燕庄公要向当年的召公学习,向成康时期按时给周朝纳贡。
『诸侯闻之,皆从齐』,齐桓公这是割地割出了新境界……
说完齐国割地的事情,我们再看看另外一个忙着圈地的国君,那便是晋献公。
提到晋献公,我们就不得不说他还真是赶上了个好时候,晋武公前前后后忙了38年总算结束晋国内乱的局面,没过多久便把领导的位置交给了晋献公,此时曲沃已经代翼,晋献公也不用从曲沃献公做起,一步到位成了晋国国君。
公元前677年,晋武公去世,晋国进入到晋献公时代。
公元前672年,晋献公攻打骊戎,带回骊戎进献的骊姬和少姬。
公元前669年,晋献公清晰残余政治势力,杀尽翼城公子哥,随后迁都。
公元前665年,骊姬生子『奚齐』,由于骊姬受宠,齐姜所生的申生太子地位开始受到威胁。
到了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时,晋献公统率上军,太子申生统率下军,『赵夙』驾御兵车,『毕万』担任护右,晋军所向披靡接灭消灭了三个小国『霍国』、『魏国』和『耿国』,晋国的扩张态势相当明显。
关于这里提几点,春秋时期其实便已有魏国,由成王分封于今山西芮城县一带,属于姬姓诸侯国里面不太起眼的一个小国。
魏国被灭后晋献公将此地封给担任护右的毕万,毕万的后代此后不断发展,等到晋国在春秋末期分裂时毕万的后人建立了战国七雄之魏国。
赵夙是谁呢,他是西周穆王时期造父的后代。造父是驾车高手,十多代人以后,他的后人赵夙还在为领导人驾车……
耿国被灭后,晋献公把此地封给赵夙,赵夙后人又在这里不断发展,等到晋国分裂时,七雄之赵国也脱胎而出……
所以说晋献公扩张之路虽然很有成效,但是也如同齐桓公收留田完一样不经意间就给自己的后人挖下了大坑。
太子申生也跟着参战了,晋献公有没有给他也挖坑呢?
公元前663年,齐国救燕,痛殴北戎,齐桓公那是相当风光。
不过一不小心,齐军还给迷了路,最后靠着老马识途才走出困境。
齐桓公:能不能别提这么尴尬的事……
好吧,老马识途的事情我们不再多提,原因很简单,这件事情到了后来的战国时期才有粗略的描述,真实性有一定的争议。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齐国救燕的另外一个细节,这个细节与齐桓公的霸气有关。
齐桓公:这个好……
话说齐桓公出兵讨伐北戎一直打到孤竹国,得胜归来后路经燕国,燕庄公自然热情款待。
再后来齐军班师回国,燕庄公又十里相送,送着送着就送到了齐国的境内。
燕庄公:十送红军转回来,武陵山巅搭高台,盼望红军打胜仗,盼望亲人早回来。
但是燕庄公这么一送问题就来了,按照规矩,『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燕庄公送齐桓公一路送到齐国那就是件不合理也不合礼的事情了……
这事怎么办呢?
本来救燕挺好的一件事,结果落下这么个口实,想来也不好,齐桓公干脆手一挥,燕庄公所到之处全部都送给了燕国。
齐桓公:这下合礼了吧……
齐桓公又说:这个燕庄公啊,你就别再送了,再送下去齐国就没了……
说到割地,我们印象里面基本都是以大欺小、以强欺弱,满满的都是屈辱与血泪,像齐桓公这样霸气的割地还真是相当少见。
除了割地送给燕国,齐桓公教育燕庄公要向当年的召公学习,向成康时期按时给周朝纳贡。
『诸侯闻之,皆从齐』,齐桓公这是割地割出了新境界……
说完齐国割地的事情,我们再看看另外一个忙着圈地的国君,那便是晋献公。
提到晋献公,我们就不得不说他还真是赶上了个好时候,晋武公前前后后忙了38年总算结束晋国内乱的局面,没过多久便把领导的位置交给了晋献公,此时曲沃已经代翼,晋献公也不用从曲沃献公做起,一步到位成了晋国国君。
公元前677年,晋武公去世,晋国进入到晋献公时代。
公元前672年,晋献公攻打骊戎,带回骊戎进献的骊姬和少姬。
公元前669年,晋献公清晰残余政治势力,杀尽翼城公子哥,随后迁都。
公元前665年,骊姬生子『奚齐』,由于骊姬受宠,齐姜所生的申生太子地位开始受到威胁。
到了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时,晋献公统率上军,太子申生统率下军,『赵夙』驾御兵车,『毕万』担任护右,晋军所向披靡接灭消灭了三个小国『霍国』、『魏国』和『耿国』,晋国的扩张态势相当明显。
关于这里提几点,春秋时期其实便已有魏国,由成王分封于今山西芮城县一带,属于姬姓诸侯国里面不太起眼的一个小国。
魏国被灭后晋献公将此地封给担任护右的毕万,毕万的后代此后不断发展,等到晋国在春秋末期分裂时毕万的后人建立了战国七雄之魏国。
赵夙是谁呢,他是西周穆王时期造父的后代。造父是驾车高手,十多代人以后,他的后人赵夙还在为领导人驾车……
耿国被灭后,晋献公把此地封给赵夙,赵夙后人又在这里不断发展,等到晋国分裂时,七雄之赵国也脱胎而出……
所以说晋献公扩张之路虽然很有成效,但是也如同齐桓公收留田完一样不经意间就给自己的后人挖下了大坑。
太子申生也跟着参战了,晋献公有没有给他也挖坑呢?
@善水心 2016-01-13 11:34:25
哈哈,齐桓公人也满好的嘛
-----------------------------
齐桓公这个人其实挺喜欢犯二的
从齐桓公的很多事迹来看,其实一点都不像个中原霸主
但事实上却是毫无争议的春秋第一霸主
蛮期待接下来写齐桓公的大长篇
哈哈,齐桓公人也满好的嘛
-----------------------------
齐桓公这个人其实挺喜欢犯二的
从齐桓公的很多事迹来看,其实一点都不像个中原霸主
但事实上却是毫无争议的春秋第一霸主
蛮期待接下来写齐桓公的大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