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 奇人蹇叔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出任虞国大夫之前,百里奚曾经过的就是这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日子,奈何百里奚才学过人,可是家境贫寒,在没有人举荐的情况下想步入仕途可谓毫无希望。
百里奚的妻子『杜氏』明白百里奚绝非池中之物,在原本日子已经无比艰难的情况下仍然鼓励百里奚出去寻求机会,最终百里奚离开家乡开始了自己的求仕生涯。
留在家守候的除了杜氏,还有百里奚之子『孟明视』
苟富贵,勿相忘。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管仲那般有个鲍叔牙在最困难的时候有个照应,百里奚辗转各地陷入困境,一度沦落到沿街乞讨……
奇迹般的是,鲍叔牙出现了。
不对,是一个叫『蹇叔』的人……
在齐国,蹇叔遇到落魄的百里奚,一番交谈后发现这个乞丐还蛮特别的,两人谈起时事时百里奚居然能够应对如流,于是两人惺惺相惜,结为知己。
最关键的是蹇叔将百里奚收留在了自己家中,百里奚暂时算是告别了乞丐的生涯。
随后,蹇叔对百里奚的仕途计划提出不少建议。
适逢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并自立为君,百里奚想投奔公孙无知。
蹇叔表示公孙无知来路不正,并劝阻百里奚不要去掺和公孙无知的事情,后来我们果然看到公孙无知被杀,齐国此后也进入到齐桓公时代。
百里奚没去蹚这趟浑水而躲过一难。
过了些年,百里奚听闻洛邑的王子颓喜欢斗牛,养牛百里奚那是十分拿手,于是便想去投靠王子颓。
蹇叔又表示跟着王子颓不会有前途,然后我们也看到洛邑发生王子颓之乱,惠王被赶走,但不久郑厉公帮助惠王复位成功,王子颓被杀。
百里奚再次保全自身。
连续两次事件,蹇叔看衰公孙无知和王子颓,百里奚也在其劝阻之下没有前去,仕途仍然不顺,好歹命是保住了。
到了第三次百里奚想投奔虞国时,蹇叔又有话说了。
我们都知道百里奚此前是虞国大夫,蹇叔这次会说什么?
蹇叔表示虞国国君虞公比起来也强不到哪去,就算去到了虞国也不会得到重用,所以这次还是建议百里奚不要去虞国。
可是,百里奚这次还是去了虞国……
百里奚为什么这次不听蹇叔的劝告了呢?
百里奚表示:我这是苦啊,一晃都出来几十年了,年纪也是一大把了,再不混个大夫当当恐怕这辈子就基本告别仕途了……
想想百里奚的确是命苦,离家之时齐桓公还是公子小白,管仲的境遇比他强不了多少,但是管仲改革过去这么些年了,齐桓公早已称霸中原,百里奚还是那个百里奚,家中的妻子和儿子也是生死未卜,人跟人的命运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所以我们也看到,不是百里奚看好虞国,他也是实在没有办法了,眼下能够有机会当个大夫就不错了,毕竟岁月不饶人,还要啥自行车……
可惜啊可惜,虞公最后还是证明了蹇叔的判断。
晋献公两次忽悠虞公假道伐虢,被点宝贝就蒙蔽双眼的虞公放弃了原有的阵营帮着打虢国,结果是虢国被灭了,虞国也被灭了,虞公还被俘。
虞公被俘不要紧,问题是百里奚也被俘了……
百里奚几乎穷尽一生的力气,还是没能找到一个好东家,大夫没当几年又沦为随嫁人员,百里奚表示:我是真的苦啊……
这段我们简单解释下
百里奚到底是不是井伯历来有争议
事实上说井伯不是百里奚的呼声也比较高
无奈的是正史中关于百里奚的介绍相当不详细
个人在结合现有的史料反复考虑之后
采用的是百里奚一度沦为陪嫁随从这个版本
好处是能够比较连贯的看到百里奚坎坷的仕途之旅
但是,我们也得承认
想要比较清晰的还原百里奚当年的轨迹已经非常难
希望大家谅解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6-02-25 08:56:29
谢谢红包~顺便打卡⊙▽⊙
-----------------------------
潜水姐手气最好...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6-02-25 08:56:29
谢谢红包~顺便打卡⊙▽⊙
-----------------------------
潜水姐手气最好...
@林西雁 2016-02-25 06:57:47
作为秦前期的重要人物,怎么会没有生平简介也是难以理解。只能寄希望于新的史料出现。说起来秦始皇焚书坑儒真是损失惨重。
-----------------------------
的确是件让人困惑的事情
按照道理即便后来秦始皇焚烧其他国家的史书也不至于回避本国的这段历史
当然,这或许与秦国自身这个时期文化尚不发达,史料不充分有关
@片汤2016 2016-02-25 06:39:50
放了一夜的红包居然还能抢到,与楼主好有缘,楼主绝壁是个好公鸡!
-----------------------------
公鸡中的战斗鸡
334 百里致霸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百里奚在虞国的仕途之旅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后面的事情我们就知道了,秦穆公听闻百里奚很厉害,费了一番周折总算把这位五羖大夫弄到秦国。
百里奚可谓花光所有运气,在有生的瞬间最终遇到秦穆公,秦国将是他最好的归宿。
孟子将他的经历称之为『百里奚举于市』,从市井之人到五羖大夫,从少壮到白头,不灭的是百里奚的梦想。
百里奚来到秦国并受秦穆公的重用,有几个细节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百里奚并没有忘记自己危难之时的知己蹇叔,他向秦穆公举荐蹇叔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蹇叔过人的眼光,蹇叔也因此被秦穆公任用为大夫,百里奚与蹇叔上演的是秦国版的管仲与鲍叔牙;
其次我们看到百里奚经常谏言秦穆公,比如公元前647年的『泛舟之役』,对于帮不帮晋国百里奚是这样说的:天灾总是难免的,而且会在各国交替发生。救援灾荒,周济邻国,这才是正道。
在百里奚看来,秦国要想更加强大,就不能不行『道』,行道才会有福,这个道不是晋惠公那样的背信弃义,而是天灾人祸之时周济邻国,百里奚上任以后『重施于民』的治国之策更是秦国愈发强大的基础所在。
最后我们看到百里奚和蹇叔到秦国之时年纪其实已经不小,当初百里奚背井离乡寻求仕途之时一度想要投奔齐国的公孙无知,公孙无知在公元前685年便被杀,到公元前655年百里奚因为随嫁而逃走,后来又被秦穆公以五张羊皮换回到秦国,时间已经过去三十余年。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悲剧的是,终于步入仕途的百里奚想要回到故里寻找妻子和儿子之时却发现他们早已不知流落何处……
幸运的是,杜氏带着儿子孟明视辗转流离,后来也来到了秦国,百里奚找不到自己的妻儿,但是听闻百里奚在秦国做了大夫,杜氏最终还是找到了百里奚,分隔几十年之后百里奚与杜氏终于再次聚首。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愿望实在得尽管晚了一些,但是不管怎样,在生活无比窘迫的情况下杜氏毅然鼓励百里奚出去寻求仕途,自己带着儿子孟明视吃尽苦头,百里奚也终于成为秦国的重臣,一家再度团聚,成为一段佳话。
值得一提的是,百里奚之子孟明视和蹇叔的两个儿子『白乙丙』、『西乞术』后来都得到了秦穆公的重用,孟明视等成为秦国不可多得的将领,为秦国随后完成自己的霸业立下汗马功劳。
从鲍叔牙到管仲,我们看到的是一段被津津乐道的管鲍之交,鲍叔牙对管仲的无比信任和支持是管仲最终能够成为一代名相的关键因素,没有鲍叔牙,也许就不会有管仲;
从百里奚到蹇叔,我们看到的则是另外一段生死之交,没有蹇叔,也许同样就不会有后来的百里奚,同样没有百里奚,也许就不会有出任秦国大夫的蹇叔。
年纪上来看,这几位应该相仿,区别是由于鲍叔牙的存在,管仲很早便能够与齐桓公一起制定称霸中原的宏伟蓝图,百里奚却怀才不遇,坎坷几十年之后与蹇叔大器晚成,最后在秦国赢得『百里致霸』这样的美誉。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年龄上来看管仲与百里奚区别并不会太大,但是两个处于差不多时代的人却并无太多交集,公元前651年的葵丘之盟是齐桓公事业的顶峰,也是管仲经营多年最好的一个见证,百里奚直到公元前655年以后才逐步走上政治的舞台。
再接下来,却是管仲要与我们说再见的时候了……
番外篇 百里奚会故妻
相传,百里奚字井伯,绝非池中之物,奈何家境贫寒,一直没有机会施展抱负。
妻子杜氏善解人意,了解百里奚的苦闷。
有天,杜氏走劝百里奚出去闯一番事业,百里奚受到鼓舞也下定决心,离开自己的妻儿开始寻求仕途。
为给百里奚饯行,杜氏甚至把家中仅有一只正下蛋的母鸡给宰了;没有柴,就把门闩劈了当柴烧。
此后百里奚和妻儿忍痛话别。
接下来的故事我们前面有交代了,百里奚纵然期望大干一番,却苦于无人引荐。时间一久,盘缠用尽,最后只好流落街头,乞讨为生。
再后来,百里奚终于当上了五羊大夫,为秦国建功立业,但是百里奚却发现生活窘迫的妻儿早已不知所踪。
造化弄人,杜氏后来带着儿子一路乞讨,也来到了秦国并听说百里奚在秦国做了丞相,虽然想要前去相认,但一直没有机会进入相府。
甚至有一次杜氏在街上看到车中的百里奚,但是犹豫之间,车子急驰而过便错失了相认良机。
后来,杜氏借着相府招人洗衣而来到百里奚府中,并对府中人说自己颇懂音律找到了为百里奚演奏的机会,“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百里奚,初娶我时五羊皮。临当别时烹乳鸡,今适富贵忘我为……”
因为此曲,百里奚终于与自己的妻子见面,一家人历尽曲折,终于团聚,成为佳话。
1984年,安徽省马鞍山市发掘朱然墓,朱然墓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关三国时期考古的一项重要发现,
这是已发掘东吴墓葬中墓主身份最高、墓葬规模大、时间最早的一座大墓,被列为80年代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墓中出土了一批精美绝伦的漆器,其中便包括百里奚会故妻图,描绘的便是我们前面介绍的场景。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6-02-25 22:47:58
万年潜水的某某 抢到了tqzrd 的红包,价值0.11个天涯贝【抢红包】
-----------------------------
居然半夜看到潜水姐 ...
@o弘毅o 2016-02-24 22:42:45
333 奇人蹇叔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出任虞国大夫之前,百里奚曾经过的就是这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日子,奈何百里奚才学过人,可是家境贫寒,在没有人举荐的情况下想步入仕途可谓毫无希望。
百里奚的 妻子 『杜氏』明白百里奚绝非池中之物,在原本日子已经无比艰难的情况下仍然鼓励百里奚出去寻求机会,最终百里奚离开家乡开始了自己的求仕生涯......
-----------------------------
@catslover 2016-02-26 00:35:19
蹇叔就是个预言帝啊,后来的崤之战也是神预言。对于左传里那些神预言,楼主怎么看?我总觉得像后人编的。大方向预测对了不奇怪,奇怪的是预测得分毫不差。
-----------------------------
晕死,打了一大段没了...
@catslover
悲催,我们从简吧...
左传中的预言本身是其一个特色,数量也是相当之多。
但是我们在本帖中一贯是回避的,为什么呢?
因为任何史书都很难摆脱所谓的一家之言,我们本帖的立意就是叙事为主,少作主观评价。
左传本身是对春秋的再解读,左传加了很多的思想与观点,这是其可取之处,尤其是很多语言实际上体现的是作者的思想以及对当时一些社会规律的认识理解。
有很多思想其实到现在已经深入人心,所以不需要我们照搬,这是其一;
有很多预言看起来有“马后炮”的嫌疑,夸张到不像是当时的预言,不符合本人叙事的思路,这是其二;
还有一些预言看起来不太合理,甚至从逻辑的角度不好解释,与历史本身关联也不大,这是其三。
335 大长篇之管仲
公元前645年,秦国与晋国爆发韩原之战。
在百里奚的建议下,坚持『道』的秦穆公与一贯走歪门邪道的晋惠公形成鲜明对比。 尽管早已不再年轻,但是大败晋国之后的百里奚如同秦国一般展现出的是青春的活力。
秦穆公以及百里奚、蹇叔等人的带动之下,秦国生机勃勃。
我们了解完秦国版的管仲与鲍叔牙之后,再来看看正版管仲。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重。
随后不久,管仲结束了他辉煌的一生。
作为周穆王的后人,管仲流的是正统的姬姓血液。
但是随着家道没落,早年的管仲历尽艰辛。
为了生存,管仲当过商人、从过军,几次尝试步入仕途也都失败,也正是在这些困境当中管仲去到很多地方,接触各式各样的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为他后来掌控整个国家大机器奠定了基础。
对于齐国乃至整个中华历史而言,管仲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自齐桓公拜管仲为相以来,针对齐国的现状以及齐桓公的霸业理想,管仲对齐国进行大胆改革,在整个中华历史上,这是第一次自上而下相当成功的经济改革。
难能可贵的是管仲打破了以往直接向百姓收取财物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而是创造性的通过比如对食盐国家垄断这样『寓税于价』的方式,做到『取之于无形,使人不怒』,齐国迅速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管仲不仅仅是要实现富国强兵,他的思想中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这样的治国理念。
夏商以来,神权的神秘色彩成为统治阶级有效而重要的治国手段,到了周朝时期亦是如此,上为天、下为天子,百姓的地位和呼声历来被漠视。
长期挣扎于社会底层的管仲清醒的认识到统治阶级与百姓之间的巨大矛盾,所以齐桓公从一开始向管仲问到究竟如何才能治理好齐国,做到称霸中原之时,管仲的回答简洁又有力:『始于爱民』。
『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早在春秋的初期管仲便能够贯彻这样以人为本的治国之路,这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情。
管仲并没有站在哪个巨人的肩膀上,因为他就是巨人。
如何顺民心?
管仲表示百姓们的仓库充实了,便会知道礼仪和节操,衣食富足了,便会懂得荣誉和耻辱。
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民心首先来自于基本的温饱问题,如果百姓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无法解决,任何礼节荣辱都不过是空中楼阁。
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之上,民心需要国家正确的引导,管仲推行的是『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样的政令。
当一个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念都不能得到伸张之时,国家就将走向灭亡,管仲的思想令人警醒。
对于齐桓公而言,管仲是他实现霸主梦想最为关键的一个拼图。
柯邑之盟,初露峥嵘的齐桓公与鲁庄公会盟,曹沫意外挟持齐桓公逼得齐国承诺归还鲁国失地。
依着齐桓公的性子必定不会兑现承诺并对鲁国发起进攻,但是管仲阻止了齐桓公的意图并成功利用这次盟会树立了齐桓公信守诺言的形象,这为随后各路诸侯归附齐国起到了关键的宣传效果。
北伐山戎,齐桓公的本意在于展示齐国的强大,事实上齐桓公也做到了这一点。但是管仲却借这个机会让燕国恢复西周初期召公时期的政令,救燕并为失礼而割地,齐桓公原本只是炫耀的基础之上形象无疑高大了很多。
南下伐蔡,原本只因蔡姬而起,蔡姬再嫁这样的误会极大的羞辱到了齐桓公,为此齐桓公坚定不移的要报复蔡国。
但是,适逢楚国的崛起,管仲再次巧妙的利用这次冲突以不进贡包茅一事问责楚国,随后齐楚结下召陵之盟。
我们看到在齐桓公众多事情的背后,都有管仲化腐朽为神奇的存在,明明不少事情眼看会演变成一场灾难,但是管仲却巧妙的从另一角度做文章,齐桓公春秋第一霸主的伟岸形象,背后的管仲功不可没。
对于鲍叔牙而言,管仲是他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好体现。
如果没有管仲,也许在管仲落的魄时候会无人接济,也就不会有后来我们所熟知的管鲍之交;
如果没有管仲,也许在齐襄公时期鲍叔牙就已经无心坚持继续当公子小白的师傅,管仲的鼓励使得他坚持了下来;
如果没有管仲,也许齐桓公即位之时鲍叔牙将会取代管仲的位置,但是连鲍叔牙自己都明白,真正能够将齐国带向辉煌之路的,仅仅只有管仲。
也许鲍叔牙没有管仲那样的治国之才,但是没关系,鲍叔牙知道齐国最应该由谁去治理,千里马虽好,伯乐同样重要;
如果没有管仲,也许就不会有鲍叔牙,管仲为鲍叔牙而生,鲍叔牙同样也为管仲而生。
对于春秋时代而言,管仲是一盏指路明灯。
从东迁到郑庄公小霸,从齐僖公的强大到齐襄公的混乱,无论是整个中原地带还是齐国内部,上上下下都历经着剧烈的变迁,原有的礼与法正在逐步丧失。
天子变得不再重要,连诸侯国都敢欺负;
诸侯邻国变得不再重要,相互吞并的情况时有发生;
中原安全变成大问题,戎狄时不时的骚扰一下。
这是一个失去秩序的年代,这也是一个需要重新建立秩序的时代。
管仲的出现重新定义了齐桓公称霸中原的梦想,在管仲看来成为中原霸主并非需要过多的打打杀杀,成为霸主其实很简单,需要的仅仅只是服从。
如何让众多诸侯国服从齐国?
管仲推崇的是一个『信』字。
管仲所打造出来的是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齐桓公,无论任何事情只要齐桓公说过就一定会做到,这是诸侯归附齐国的根本;
管仲所打造出来的是一个热爱和平、团结盟友的齐桓公,管仲让大家相信坐下来一起会谈永远比战场直接交锋更加有效,齐桓公一次又一次的举行盟会也将他的霸主生涯逐渐推向顶峰;
管仲所打造出来的是一个尊重王室,抵御外敌的齐桓公,管仲提倡各国继续尊重周天子,并号召各国共同抵御戎狄,以至于当襄王也派了代表参加葵丘之盟时,齐桓公的『九合诸侯』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什么是秩序?
齐国的强势之下,尊王攘夷,这就是秩序。
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孔子的看法是,假如没有管仲,恐怕华夏一脉也会沦为向夷狄这样披发和左扣衣襟的落后民族。
孔子对于管仲的推崇溢于言表,至于你呢?
@片汤2016 2016-02-26 06:32:05
顶, 历史 多奇人,人造为多。朝鲜几十年间就有了3座大神。
-----------------------------
再过个几百年说不定就是路人啦
@o弘毅o 2016-02-25 23:51:36
@在牛A和牛C之间 2016-02-27 14:12:41
1984年朱然陵墓出土的漆器有“百里奚会故妻图”。
-----------------------------
恩,捉急的是我居然在网上没找到这张图...
336 管仲的遗憾
所谓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我们在充分肯定管仲历史地位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世上总是无完人,管仲虽好,也不是完全没有缺点。
所以子也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树塞门和反坫『音同店』指的是什么呢?
树塞门的意思是在大门口树立『塞门』,相当于屏风一样的东西,于是就显得很上档次的样子,也就是说齐桓公讲排场,管仲也跟着讲排场;
反坫则是一种放酒杯的台子,周礼规定诸侯宴会时互相敬酒之后要把空酒杯放还在这个坫台之上,也就是说齐桓公招待客人时有这样的台子,管仲也有。
这是哪门子的缺点……
孔子还说管仲有三归,意思是藏钱币的仓库有三个地方。
所以结合『树塞门』来看孔子指的是管仲生活过于铺张浪费不够节俭,同时『反坫』也说明管仲跟齐桓公君臣关系分得不够清,有越礼的嫌疑。
总之的是,齐桓公是一国之君,怎么搞都没问题,但是管仲身为臣子,不能因为齐桓公奢侈腐败就跟着奢侈腐败,也不能因为齐桓公不作要求就可以不按老祖宗订下的规矩来,否则就是不懂礼数。
管仲:……
我们认为,孔子说的有道理,但是这样的评价有一定的背景,孔子在『礼』上做文章正是因为后来孔子所处的时代周朝的统治更加衰微,西周时期周公所创下的礼制已经荡然无存,孔子更加向往过往的礼乐制度。
从本质上来讲,孔子希望看到的是管仲尽心尽力辅佐齐桓公,同时又不希望看到管仲为齐桓公称霸中原创造更好的条件,因为这样一来实际上也是对周天子权威的否定。
如此一来,恐怕齐桓公又不愿意干了……
除了不够节俭,管仲还有没有其它的缺点呢?
我们认为其实是有的。
齐桓公对管仲无比的信任使得管仲大权在握,管仲也很好的履行的自己的职责,问题却也出在管仲实在是太过出色,以至于当管仲去世之后齐国的支柱顿时崩塌。
到了齐桓公在位的中后期时,随着其霸主地位越来越巩固,齐桓公也更加把心思放在了享乐当中,此时『易牙』、『竖刁』等人逐渐受宠。
易牙、竖刁各有特色,表面对齐桓公忠心耿耿,但是又都心怀鬼胎。
管仲尚在时,这两位还不敢明目张胆的乱来,管仲也曾经一度劝谏齐桓公远离他们,但是等到管仲去世之后齐桓公管不住自己又开始亲近易牙等人,这为齐桓公后来的悲剧直接埋下了祸根。
同时,对于自己的接班人,管仲比较认可的是大夫隰朋。
管仲认为作为『齐国五杰』之一的隰朋举止规范、进退合礼、言辞刚柔相济,在平定晋国内乱拥立晋惠公之时隰朋也让我们印象深刻,但是很不巧的是管仲病重去世的当年,隰朋也去世了……
另外对于鲍叔牙,管仲认为鲍叔牙对于喜欢的就使劲赞美,不喜欢的就十分痛恨,表现得太过爱憎分明,这样的行事风格并不太适合继任自己的位置,两人关系好归好,但是治理国家时的利害关系还是得分清。
总之的是,管仲看到了易牙等人潜在的巨大危害,管仲也有过自己中意的接班人,但是很不幸的是,管仲猜对了故事的开头,但是却没能预料到故事最后的结局。
挥一挥衣袖,管仲带走的是一个时代。
@禅___静 2016-02-28 21:28:19
名帖留爪…楼猪好棒~星星眼~
-----------------------------
还星星眼,才女这是在卖萌么...
@司马蛋 2016-02-28 09:50:55
顶
-----------------------------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