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废武功——通过做“减法”赚第一个1000万》

  好!应观众要求,讲“净资产收益率”是咋回事。
  
    R=M×V
    即:
    净资产收益率=利润率×资产周转率
  
  看到这个王八蛋公式,有朋友是否头痛?妈的,好不容易跑出学校了,又看到数学公式?!放心放心,三八讲课,就跟白居易写诗似的,都先给我们家猫咪讲一遍,如果它听不懂,我就不发帖!
  
  其实啊,我最讨厌引用公式,但这个公式,必须要解释解释,因为很多人不懂这个核心道理的话,死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呢。
  
  首先什么是“净资产收益率”?(这个破词谁发明的?)还好,我尽量以后也少用专业术语,大家忍受一点点,背会了,以后还方便骗VC,不吃亏的。……什么叫“净资产收益率”?最简单理解就是,你的本钱,赚回来多少呗!为什么是个比率看法呢?废话,如果不考虑比率,就不知道是否赚多赚少啦!
  
  同样是赚一年10万,算多算少?答案是不知道!因为本钱1万的话,赚10万就很牛X;可如果本钱1000万呢?……你为什么不去死?
  
  当年佳能的老板,就是我拍余世维时,说过的御手洗冨士夫,就受过刺激,他在美国分公司的净资产回报率好几年都低于5%,银行家劝他把公司卖掉,然后把钱买美国国债,因为当年美国国债也高过5%啊!还基本没任何风险,你干嘛辛辛苦苦干企业呢?
  
  好了,我们这时知道,不管大公司小公司,这一年成功的标准,是赚多少先不谈,先要看重点信息是,你靠多少本钱赚回的比率。一年赚一亿美元对你来说是天文数字,对通用电气来说,伊梅尔特肯定会被董事会拿大砍刀砍死……
  
  当然啦,我们谈创业,一开始的净资产都不高,就更需大幅提高每年的回报率。最好是每年1000%对吧?哈哈,可怎么提高呢?
  
  先看方法一:利润率。  这个好理解,就是净利润除以营业额。(我估计我未来一点,还需补课,什么叫净利润。我一听老有人说“暴利行业”我就想骂人,骂傻B们,我怎么没见过几个暴利行业啊?说这话的,都是不懂的经济学基本原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关系。)
  
  理论上讲,我们都喜欢卖高利润的东西,可现实中,最讨厌的哺乳动物出现了:你的竞争对手。除非你是中石油,中移动,能靠寡头垄断方式经营,否则,很多行业,都不是说想提高利润,就能提高利润的。
  
  这时,我们就要考虑途径2了:资产周转率
  
  这个“资产周转率”很多人我估计不太明白。这个比率是靠“营业额除以资产”得来的。营业额大家都明白,那什么是“资产”,糊涂了吧?
  
  拿上面110发疯似的,要我谈的国美、苏宁来说(反正我不理她!),我们想想,最大资产应该是啥?
  
  按说,应该是他们卖的电器啊——哈哈,恰恰他们牛B。大部分都是靠供应商垫货的。我记得大概他们的平均利润大概才1%多一点吧,但他们照样很赚钱——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把所有资本都投在新开店铺上了,而每多开一家店,又能提高营业额,这样一来,即使利润率低,但每一毛钱,都“转”起来了,一年下来,周转十几次,就可怕了。
  
  nmyttd卖打印机为什么赚不多?因为打印机本来利润就低,这行业多半又要屯点货,把资产都给“滞”住了,转不快,当然年底一算,没赚很多钱。
  下面进入实例讲解,我发现,MBA的案例教学,最大好处在于,可以拿一面团,当案例讲,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我给出个案例,具有相当大的真实成分,在很多城市,日日夜夜都发生相似的商业故事。
  
  当然,也别深究细节,咱们探讨的是逻辑,再说了,案例是从俺前天在燕莎友谊商城买的一双鞋开始的。
  
  这个鞋的品牌叫“Loake”(中文译做劳克,过劳死克星?),英国牌子,平均三千多块一双,不是最顶级的鞋,但也肯定是高档了。正是由于这个牌子不高不低,所以由创业人士“安公公”拿到了中国大陆代理权……安公公一共的创业资金是50万。
  
  就在这个时候,优等生也有50万,他们选择了不同的路,优等生在燕莎商城卖鞋油!当然不同所在是,50万他先买了个小鞋油厂,然后起名“翰皇”,定位在中高档鞋油,租高档商场的专柜开卖。
  
  接下来,这两个小企业,就发生了很多故事……
  大家都跑啦?
  
  那好,我也明天再接着讲。下面,快到激动人心的时候了!!!
  
  到底是安公公发财了呢?还是优等生赚到发癫?我们慢慢推敲其中商业逻辑……
  catchup:这也抬杠?!
  
  
  作者:catchup 回复日期:2006-8-21 15:06:06 
    不是抬杠, 是实事求是, 就事论事. 要不我的MBA证书不就成废纸一张了吗?
  =========================================================================
  对创业者而言,MBA证书,不正是废纸一张吗?你的“老板”是顾客们,顾客才不在乎所提供产品的那个老板是否有MBA文凭。
  
  当“买你”的“顾客”是“老板”时,你的MBA证书才有“价值”。
  
  这是这个逻辑,段永平同学当年回炉深造,学完了EMBA,不写论文,不要EMBA证书,反正他是学武功来了,而江湖上混,掏出“少林寺毕业证书”,对方该打死你,还是不手下留情。
  
  ========================================================================
  
  刀冠江湖:别着急,我今晚讲安公公的皮鞋和优等生的鞋油时,会具体谈到“周转率”是怎么回事。
  先夸夸自己。
  
  我就是牛B啊!还记得我在郑文斌博士的那篇谈《蓝海战略》帖子里说的吗?我谈到我自己的感想,我认为《蓝海战略》最大的价值在于,那套“加减乘除”的工具和思路。
  
  今天曾鸣讲课,也谈到《蓝海战略》。他和该书作者,早几年是同事——都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教授。当曾鸣谈到《蓝海战略》的贡献时,也强调,最核心部分,就是那个“加减乘除”,我当时恨不能身外化身,跳出来拍拍自己肩膀,夸一句:“三八,英雄啊!和英雄所见都略同啊!”
  
  今晚预告一下课程:
  
  除了谈回报率的思考过程,还继续会印证“减法”的重要。也就是什么才是“舍得”的逻辑。
  
  “机会”具备的双重属性。太多人只看到硬币的正面,而看不到背面。
  来啦来啦!我可是曾鸣的粉丝,简称曾粉!
  
  听他讲课,双膝发酸,总想跪着听,咋办?!抛开他辉煌经历不谈,就仅仅靠三五句话,把复杂道理讲通的能力,我眼泪哗哗的。。。
  
  
  先谈谈安公公这个主人公,这家伙,早一年靠卖肾,赚了50万(他长了仨肾,买一个刚好),这时他想,干点啥好呢?
  
  这时,他想起了三八老师说的“减法”,更了解到了一个道理:所谓“该干啥”,是建立在一个逻辑上的:可做啥?能(力)做啥?想做啥?——这三个圆圈的交汇点。
  
  可做,是指今天符合中国大陆,他所在的城市,可做的商业项目。(例如,直接的养殖业,安公公在北京城里就没法干吧?)
  
  能做,是指安公公今天的能力,能干点啥。(卖军火,对三代贫农出身的安公公有点不现实?)
  
  想做,是个大问题。安公公曾经问自己,我想成为100亿的富豪吗?我想成为世界华商领袖吗?答案是“我当然他妈的想啦!”可是,经历过一次车祸后,(装断了左手的小拇指指甲),他感悟到,哇!生命原来如此脆弱!我不一定真想成为100亿的富豪啊,成不成领袖,似乎也不重要,只要能有1000万,优哉游哉过日子,就很满足啦。
  
  注意,“可做”和“能做”,很多人还迷糊着呢,有时盲目夸大自己的能力和想象。“想做”环节,更多人糊涂!春都火腿肠,曾经国内干得老牛B了,可他的创始人,就是讨厌自己“杀猪的”身份,故而非要干点体面的行业,结果呢?春都今天怎样了?
  
  明白么?如果你的目标是衣锦还乡,不一定把目标定在100亿哦!那是两码事。如果你的“想做”是世界商业领袖,就一定要事先懂得付出的道理,这个付出,可能是以全部的人生乐趣为代价的呢,你准备好了吗?
  
  还好,安公公和优等生,都听了老三八讲课,安公公说,我坚决要面子,所以,代理个世界名牌的奢侈品鞋子,很不错。(泡MM时也可以吹牛,“我可是卖英国贵族品牌D!”)干好了,也能赚很多,我干英国鞋!
  
  优等生挺现实,赚钱不要脸都行,干啥都是干,鞋油这东西,感觉上谁都需要,薄利多销,市场可比那死贵死贵的英国鞋大多了!再说了,能买个鞋油厂,老子可就是厂长啦!小时候隔壁瘌痢头他爸,才当个科长,就牛哄哄的,我可比他爸拽呢!所以,我选择卖鞋油!!!
  
  这是第一步,呵呵,各位,选择个自己“可做、能做、想做”的交汇点,乃创业第一步。
  不过,优等生这人,性格泥鳅,头脑较灵,突然,想到个问题。
  
  干任何生意,都有风险,他明白,他也评估过干这个鞋油生意的风险,觉得还可承受。但这时,他想起了三八老师一直唠叨的“视野高度”问题——难道,一个机会的面前,就紧紧是“风险”一个障碍需要考虑的吗?
  
  呵呵,所以我老说优等生孺子可教,他不象安公公那般,好面子好过赚大钱,优等生直觉认为,还一个东西附着在“机会”背后,需要评估。
  
  对,这就是“机会成本”问题。
  
  要知道,机会和风险的关系,是内部和内部关系:一个机会,面临的相应风险。(一枚五分硬币的正面和背面)
  
  而“机会成本”呢?是这个机会,和另一机会的比较,乃外部发生。(一枚五分硬币和另一枚硬币的比较,另一枚,可能是一分钱,也可能是枚金币。)
  
  优等生陷入了思索,他明白,除了这个鞋油生意,50万事实上还有很多生意可以干啊!没准成为下一个李嘉诚的生意等着他呢,当然也可能是个赔钱买卖……谁知道呢?但如果说没另一机会,肯定不对。
  
  “机会成本”是个令人抓狂的问题,因为它永远不可能精确印证,只有事后,才可能隐约推测。生活中这样例子,数不胜数,你娶了小丽,无数个小美、小靓、小蝶……就离你远去。你总不能说另外那些美女,从不存在吧?
  
  这就是做“减法”的重要,面对种种机会,我们总想抓住大机会(大美女),放弃小机会(金小灵),更想剔除貌似机会的机会——这个问题不考虑,李嘉诚当年可能也选择了捏一辈子塑胶花呢。
  
  总之,最后优等生考虑再三,觉得这个鞋油生意,还是比较稳妥,一咬牙,还是买了鞋油厂,拿着“翰皇”鞋油挺进燕莎商城!
  
  林间风儿:别说我讲的这个案例结论不重要,世间种种商业案例,结论也不是重要的。
  
  因为,只有那“结果”背后的商业逻辑,才是需要学习和思索的。
  
  “为什么会这样决策?”“成功公司和失败公司,他们当初为什么那样决策?”“那样的决策在进行中,遇到了哪些挑战?以及如何面对挑战和相应调整?”——明白这些,比知道结果,重要10000000倍。
  
  明白了背后逻辑,失败公司的策略,到你手里可能也成功。而照搬成功公司的策略,而不做相应改变,不死翘翘都叫见鬼了。
  呵呵,宁财神抄袭我句式,我都能大概猜到,是通过几个ID,获得的!哈哈哈哈。。。。。
  
  至于钱老……我那是“编写”!!!高级着呢!!!
  “机会成本”是个经济学必讲的名词。换成中国人千年前就懂得的道理,便是“舍得”。
  
  不舍不得,大舍大得,方为舍得。
  
  所以不懂得“放弃”,就永远不会“得到”。
  
  我一直喊“减法”,喊抛掉过低目标,就是这个道理。不懂得抛弃赚100万的机会,就可能永远听不到赚1000万的“命运敲门声”。
  
  当然,这个问题,就不深谈了。再深,就跑到哲学层面了,五湖帆帆该激动了。总之大家明白这个“机会”也是有“成本”的道理,就好了。
  下面,回到安公公的英国鞋和优等生的皮鞋油。
  
  俩人都是50万成本起步。但资金的运用结构,肯定不同。今天太晚了,谈哪儿算哪儿,未来还会谈到他俩的杠杆率什么的,今天,先就这个案例,说明一下“资产周转率”。
  
  还记得吧?
  
    R=M×V
    即:
    净资产收益率=利润率×资产周转率
  
  安公公卖英国鞋,高档而昂贵,尤其是英国手工产,成本很高啊对么?没错,安公公跑趟英国订购一批,就把40万的资金给沉淀在“存货”上了。
  
  平均而言,利润率挺不错的,平均每双进价1500元,零售价3000,一天能卖3双,而平均每天的柜台租赁费,是1000元一天。同学们算算,他一天的利润是多少?9000-4500-1000=3500元对吧?那么利润率呢?3500/9000≈39% 怎么样?还不错是吧?(简单点算,所以没加人工费用什么的,明白逻辑就好。)
  
  优等生那边呢?当然从数量上讲,比昂贵的英国鞋大多了,一天能卖100支鞋油!每支成本5元,零售价20元,柜台租赁费600元一天(因为丫促销的位置特好,所以柜台虽小,也挺贵)。营业额2000。减变动成本500元,固定成本600,利润?900元。等等,忘了说个事,丫优等生有个大问题,丫不是买了个鞋油厂吗?麻烦在于,鞋油厂每天开不开工,也有800元的水电费、厂房开销,所以,900元毛利还需要背负这每天的800元固定成本,所以实际净利润100元。
  
  那么优等生在燕莎这家店,实际利润率是100元/2000元=5% 呵呵,好可怜哦!和人家安公公接近40%的利润率怎么比?!
  
  但是优等生真的这么可怜么?各位?
  计算,一切都需要计算……
  
  安公公当初拿40万去进货,留了10万当流动资金,花在请销售员、打点小广告什么的。重要是,那40万,得到多少货呢?上面讲了,平均成本1500一双,那么40万/1500元≈267双鞋。同学们,这可实在不多哦,因为即使是男鞋,也需要至少十几个款式,才能干专柜,再少没法卖,而且,鞋子讨厌在每个款式,都需要准备若干尺寸!(真讨厌,为什么买卫生纸大家都不挑尺寸,买鞋却挑呢?)
  
  所以,267双鞋,基本上只够开一家商场的。
  
  再过来,计算一下,如果267双鞋是开一家商场的底线,开第二家商场所需的40万,安公公需要赚多久?看看刚才算的他每月利润数额:
  
  40万/(3500元*30天)≈4个月
  
  一年下来呢?谁有兴趣按照复利的形式算算,安公公一年结束,开了几家店?
  
  回过头看优等生。
  
  优等生的40万沉淀在鞋油厂了,而且每天都要背负鞋油厂的固定开销。但我们想想好处在于,一个商场专柜,需要多少库存鞋油?
  
  OK,我们假设存500支好了(再多,当冰淇淋卖?反正小鞋油厂是自己的,只要有点钱进原料,想一次灌几只都行。)优等生等多久能赚出这500支库存?刚才说他一天净利润才一百元。
  
  (500支库存*5元成本)/100元=25天!哇,连一个月都不到,就可以开第二家啦!(凑整,算一个月好啦)
  
  我这人数学不好,留个功课,希望哪位同学帮我计算一下,到年底,优等生能开几家店?复利计算。
  
  说明:我们假设先暂时不考虑扩张中,他们俩家进新商场的做货柜之类的杂费。也假设柜台租金可以按天支付;还有,会计算的同学,请考虑优等生的利润问题,那个鞋油厂的固定成本,可是要摊销的噢!
  
  (请暂时别挑刺儿,我知道我忽略了某些现实中的细节和成本,我只想通过这个案例说明,资金周转率,能带来什么后果。所以拜托数学好的同学,帮忙计算一下。然后我好明天继续讲。没人计算,我可就讲不下去了。)
  
  
  一,春都后来是比较失败,曾经的国内第一,现在不知道还在不在哈。
  
  二,即使不失败,创始人发现,他目前的“成功”并不是他想要的,岂不也很糟糕?例如有的人,光钱多是不够的,还需要悠闲的生活,针对这种人,1000万+每年半年休假,就比一个亿+忙碌364天,更符合人生追求。
  
  三,所谓“舍”,当然是针对未来有可能的“得”,否则乱舍一通,追求四大皆空么?呵呵,这个论坛又不谈佛学层面的问题。
  
  四,哪个同学,辛苦点,赶紧帮忙算计算计,安公公和优等生,按照上面给出的数据,“利滚利”方式计算,一年后,各自拥有多少家商场零售点?
  为了方便更多同学一目了然看得懂,各位计算的时候,帮忙把计算过程给列一列好吧?
  
  
  hyk1110:我都特意说了,咱们先假设别的条件都允许,就计算增长问题。至于消费群如何增长,未来也会有专门帖子分析的。(其实面临增长压力,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呢。但资金问题不首先解决,一切都是扯淡对不对?)
  
  这个例子,我只想说明周转率的重要性。看看如何用高周转率来对抗低利润率的问题。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