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茬(6)
原著:
不多时,路旁彩棚高搭,设席张筵,和音奏乐,俱是各家路祭:第一座是王府东平王府祭棚,第二座是南安郡王祭棚,第三座是西宁郡王,第四座是北静郡王的。原来这四王,当日惟北静王功高,及今子孙犹袭王爵。现今北静王水溶年未弱冠,生得形容秀美,性情谦和。近闻宁国公冢孙媳告殂,因想当日彼此祖父相与之情,同难同荣,未以异姓相视,因此不以王位自居,上日也曾探丧上祭,如今又设路祭,命麾下的各官在此伺候。自己五更入朝,公事一毕,便换了素服,坐大轿鸣锣张伞而来,至棚前落轿。手下各官两旁拥侍,军民人众不得往还。
一时只见 府大殡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从北而至。早有宁府开路传事人看见,连忙回去报与贾珍。贾珍急命前面驻扎,同贾赦贾政三人连忙迎来,以国礼相见。水溶在轿内欠身含笑答礼,仍以世交称呼接待,并不妄自尊大。贾珍道:“犬妇之丧,累蒙郡驾下临,荫生辈何以克当。”水溶笑道:“世交之谊,何出此言。”遂回头命长府官主祭代奠。贾赦等一旁还礼毕,复身又来谢恩。
水溶十分谦逊,因问贾政道:“那一位是衔玉而诞者?几次要见一见,都为杂冗所阻,想今日是来的,何不请来一会?”贾政听说,忙回去,急命宝玉脱去孝服,领他前来。那宝玉素日就曾听得父兄亲友人等说闲话时,赞水溶是个贤王,且生得才貌双全,风流潇洒,每不以官俗国体所缚。每思相会,只是父亲拘束严密,无由得会,今日反来叫他,自是喜欢。一面走,一面早瞥见那水溶坐在轿内,好个仪表人才。不知近看时又是怎样,且听下回分解。
第一条。
原文——“不多时,路旁彩棚高搭,设席张筵,和音奏乐,俱是各家路祭:第一座是王府东平王府祭棚,第二座是南安郡王祭棚,第三座是西宁郡王,第四座是北静郡王的。”
其实这个也不算找茬的,就当是我吐槽好了。
就电视剧里这一溜小矮窝棚,哪里就配得上“彩棚高搭”这几个字了?
更不要提“设席张宴”,“和音奏乐”。就这种小棚子,地方够用么?
好说歹说也是四家王府,就搭出这种路祭棚来,也不觉得寒酸的?
当然其实我的雷点还不是这里。
我的雷点是——明明是东平、南安、西宁、北静,四家各自来搭的路祭棚,为什么都跟一个模子弄出来的似的?
从里到外,从尺寸到高度,从颜色到规格,就跟穿着制服似的那么整齐。
这玩意还带统一要求的?
新红剧组不是有那么多钱么,当然,我知道你们那些钱有“用处”,可是可卿出殡啊,几乎是书中仅次于元春省亲的大场面,也别太俭省了,该花咱们得花啊!!
第二条。
原文——“自己五更入朝,公事一毕,便换了素服,坐大轿鸣锣张伞而来,至棚前落轿。手下各官两旁拥侍,军民人众不得往还。”
电视剧——手下各官呢?两旁拥侍呢?我光看见一个四人抬的小轿子,和后头几个打伞的。这王爷出行,是不是也忒寒酸了些?
这里要格外提一句。
看图的时候请同学们不要误会,北静王的轿子左边那一大排依仗,不是北静王的队伍。是可卿送葬的队伍。
两相对比,越发显得北静王人单势孤,可怜见的啊。。。
第三条。
原文——“早有宁府开路传事人看见,连忙回去报与贾珍。贾珍急命前面驻扎,同贾赦贾政三人连忙迎来,以国礼相见。”
于是我非常好奇,电视剧里为神马出现了四个人。
多出来的这个,是怎么混进来的?
莫非赞助交得比较多,于是可以时时混个镜头?
说到这里,还有个奇怪的地方。
贾赦贾政贾珍三人,一起拜见王爷。
起身的时候,贾珍忙着去扶了一把贾政,十分殷勤的口称:老爷。
这是神马意思?
一来是书上并没有这一段。
二来是,如果论身份,贾赦才是袭爵的,且是长兄,就算贾珍做小辈的要搀扶,也是该去扶贾赦而不是贾政吧?
这时候元春又还没加封贤德妃,贾珍如此逢迎贾政是为什么?
希望有明白的同学帮我扫盲。不胜感谢之至。
第四条。
原文——“贾政听说,忙回去,急命宝玉脱去孝服,领他前来。”
电视剧——宝玉仍是穿着孝服就过来了。
北静王是王爷,宝玉要来参见,自然是要脱了孝服,是不使唐突冲撞了贵人的意思。
包括前面,贾珍给贾蓉捐官的时候,面对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也是说:“待小犬除了服,带他去府上叩谢”,里头的“除服”,也是这个意思。
电视剧里却全然不管不顾,其实换身衣服而已,很难么?
想来是剧组艰难,衣服不够脱换的缘故。。。
几家王府,孪生兄弟似的,一模一样的路祭棚。。。

原著:
不多时,路旁彩棚高搭,设席张筵,和音奏乐,俱是各家路祭:第一座是王府东平王府祭棚,第二座是南安郡王祭棚,第三座是西宁郡王,第四座是北静郡王的。原来这四王,当日惟北静王功高,及今子孙犹袭王爵。现今北静王水溶年未弱冠,生得形容秀美,性情谦和。近闻宁国公冢孙媳告殂,因想当日彼此祖父相与之情,同难同荣,未以异姓相视,因此不以王位自居,上日也曾探丧上祭,如今又设路祭,命麾下的各官在此伺候。自己五更入朝,公事一毕,便换了素服,坐大轿鸣锣张伞而来,至棚前落轿。手下各官两旁拥侍,军民人众不得往还。
一时只见 府大殡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从北而至。早有宁府开路传事人看见,连忙回去报与贾珍。贾珍急命前面驻扎,同贾赦贾政三人连忙迎来,以国礼相见。水溶在轿内欠身含笑答礼,仍以世交称呼接待,并不妄自尊大。贾珍道:“犬妇之丧,累蒙郡驾下临,荫生辈何以克当。”水溶笑道:“世交之谊,何出此言。”遂回头命长府官主祭代奠。贾赦等一旁还礼毕,复身又来谢恩。
水溶十分谦逊,因问贾政道:“那一位是衔玉而诞者?几次要见一见,都为杂冗所阻,想今日是来的,何不请来一会?”贾政听说,忙回去,急命宝玉脱去孝服,领他前来。那宝玉素日就曾听得父兄亲友人等说闲话时,赞水溶是个贤王,且生得才貌双全,风流潇洒,每不以官俗国体所缚。每思相会,只是父亲拘束严密,无由得会,今日反来叫他,自是喜欢。一面走,一面早瞥见那水溶坐在轿内,好个仪表人才。不知近看时又是怎样,且听下回分解。
第一条。
原文——“不多时,路旁彩棚高搭,设席张筵,和音奏乐,俱是各家路祭:第一座是王府东平王府祭棚,第二座是南安郡王祭棚,第三座是西宁郡王,第四座是北静郡王的。”
其实这个也不算找茬的,就当是我吐槽好了。
就电视剧里这一溜小矮窝棚,哪里就配得上“彩棚高搭”这几个字了?
更不要提“设席张宴”,“和音奏乐”。就这种小棚子,地方够用么?
好说歹说也是四家王府,就搭出这种路祭棚来,也不觉得寒酸的?
当然其实我的雷点还不是这里。
我的雷点是——明明是东平、南安、西宁、北静,四家各自来搭的路祭棚,为什么都跟一个模子弄出来的似的?
从里到外,从尺寸到高度,从颜色到规格,就跟穿着制服似的那么整齐。
这玩意还带统一要求的?
新红剧组不是有那么多钱么,当然,我知道你们那些钱有“用处”,可是可卿出殡啊,几乎是书中仅次于元春省亲的大场面,也别太俭省了,该花咱们得花啊!!
第二条。
原文——“自己五更入朝,公事一毕,便换了素服,坐大轿鸣锣张伞而来,至棚前落轿。手下各官两旁拥侍,军民人众不得往还。”
电视剧——手下各官呢?两旁拥侍呢?我光看见一个四人抬的小轿子,和后头几个打伞的。这王爷出行,是不是也忒寒酸了些?
这里要格外提一句。
看图的时候请同学们不要误会,北静王的轿子左边那一大排依仗,不是北静王的队伍。是可卿送葬的队伍。
两相对比,越发显得北静王人单势孤,可怜见的啊。。。
第三条。
原文——“早有宁府开路传事人看见,连忙回去报与贾珍。贾珍急命前面驻扎,同贾赦贾政三人连忙迎来,以国礼相见。”
于是我非常好奇,电视剧里为神马出现了四个人。
多出来的这个,是怎么混进来的?
莫非赞助交得比较多,于是可以时时混个镜头?
说到这里,还有个奇怪的地方。
贾赦贾政贾珍三人,一起拜见王爷。
起身的时候,贾珍忙着去扶了一把贾政,十分殷勤的口称:老爷。
这是神马意思?
一来是书上并没有这一段。
二来是,如果论身份,贾赦才是袭爵的,且是长兄,就算贾珍做小辈的要搀扶,也是该去扶贾赦而不是贾政吧?
这时候元春又还没加封贤德妃,贾珍如此逢迎贾政是为什么?
希望有明白的同学帮我扫盲。不胜感谢之至。
第四条。
原文——“贾政听说,忙回去,急命宝玉脱去孝服,领他前来。”
电视剧——宝玉仍是穿着孝服就过来了。
北静王是王爷,宝玉要来参见,自然是要脱了孝服,是不使唐突冲撞了贵人的意思。
包括前面,贾珍给贾蓉捐官的时候,面对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也是说:“待小犬除了服,带他去府上叩谢”,里头的“除服”,也是这个意思。
电视剧里却全然不管不顾,其实换身衣服而已,很难么?
想来是剧组艰难,衣服不够脱换的缘故。。。
几家王府,孪生兄弟似的,一模一样的路祭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