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


  12日凌晨,老山战区浓雾弥漫。1时许,电台截获了越军168炮兵旅3时前开饭完毕,随即进入阵地的情报。14军前指判断越军即将展开,立即通报各部队加强戒备,不要睡觉。此时,进入老山地区前沿的越军以工兵和特工开路,正在秘密向前摸进。越军的工兵和特工都是精兵中的精兵,伪装良好,赤着胳膊匍匐摸进,利用皮肤的敏感和警觉排除中国军队布设的地雷,一步步向前开辟通路。

  然而,这么多的部队集结展开,总是有人会碰响地雷的。14军前沿部队多次察觉到阵地前方有地雷爆炸声、砍树声和人员走动声,不断将情况上报。14军前指判断越军正在展开,很快就要发起进攻。当即批准40师以3个炮兵营和部分团营属迫击炮,于3时整向预先计划的清水口子方向越军可能展开区和接近路线实施炮火反准备。1990年时,时代文艺出版社曾出版过一本纪实文学《中越战争秘录》,对于7.12之战前的炮火反准备有过如下精彩描述:

  

  “对'7.12’敌人反扑我们有警觉。敌人356师两个团,316师一个团,共有六个团番号的部队。判断敌人可能于12日凌晨5时发起进攻。零点,我(40师炮兵团团长赵扣斌)准备好2.5个基数的炮弹。3点,上级给了三个点,让用三个连进行扰乱射击,打一个炮标准。我说,太少。问步兵,说前面没情况。

  我指着沙盘问步兵团长张友侠(名字不对,但人物错不了),如果你是越军指挥员,早晨五点攻击,部队现在应该摆在哪?他一指清水河以北300米那片地方,说当然在这,只能在阵地前500米以内,不会以外。我说,英雄所见略同,我要打的就是这。可上面给的点是1000米以外。

  我们报告了炮指,说明理由,副师长说,行。我决定了三个点,6个连一起给我干。隔了十分钟,又打第二次,妈的,没反应,前沿阵地观察说没动静,我不信,给我打照明弹,结果还是说什么也看不见。我想算他妈白打了,没情况,虚惊一场。指挥部下令睡觉,这是三点过,所有的部队都睡了。

  (实际情况:越军已进到我阵地前500米以内地段内。赵团长组织的两轮射击,准确地打在敌隐蔽的战斗队形中,两个营长当场被击毙,兵员死伤惨重。失去指挥的部队没有暴露,轻重伤员无一呻吟。倾刻,照明弹起,严密伪装的越军蜇伏如前,重伤员至死不动,纪律与素质令人瞠目。)


  赵扣斌团长的讲述有失实的成分,真要让所有的部队都睡了,那指挥部真是吃干饭的了。在对清水河以北越军可能展开的地域实施了第一次火力覆盖后,越军炮兵也迅速做出反映,于3时10分向那拉前沿的146号、169号、142号诸高地进行炮击,并向老山主峰前沿的1072高地零星炮击。3时30分,40师炮兵群实施第二次火力急袭,压制纵深越军炮兵。

  同时,41师炮兵向八里河东山方向的副34号高地前沿实施监视射击,以打乱越军的展开队形。30时50分,越军炮兵再次向松毛岭至那拉方向的100号、116号、150号高地、634高地和纵深的南榔、船头地区进行炮击。14军炮兵立即还击,双方展开持续炮战。因阵地前密布地雷,无法前出侦察,加上夜暗、雾浓,不能观察,各前沿部队一直未发现越军步兵。实际上,这时越军已摸进到了阵地前300米处。

  

  5时05分,越军316师174团的步兵分队首先接近119团在那拉地区的阵地前沿,小股特工已摸进部分前沿阵地堑壕,7.12大战突然打响。

  越军这次在老山至八里河的8公里正面上同时展开了步兵4个团另1个营和2个特工团兵力,平均每公里步兵1.5个营,在四个方向上实施了8路营级规模进攻。其中以316师174团进攻那拉地区150号、169号、142号、145号高地方向(越方称为233高地和468高地);

  356师876团进攻松毛岭662.6高地、634高地方向(越方称为772高地和685高地);356师149团进攻老山主峰1072高地方向(越方称为1509高地);312师141团在313师266团1个营协同下进攻八里河东山方向(越方称为1030高地);198特工团和821特工团分多路引导各方向步兵冲击。越军的主攻方向正在松毛岭和那拉地区的张又侠119团防区,使用了2个步兵团和特工1个营的兵力。

  

  《中越战争秘录》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那一天我的团(119团炮兵群)干进去了一万多发,到中午12点,2.5个基数全干光了。张友侠一听炮弹没了,两臂一摊,一下子背过气去。没了炮火封锁,他一个团怎么也挡不住越军6个团的冲击......”

  这段情节的文学色彩相当浓烈,绘声绘色,以致流传多年,影响甚广,成了许多人从此认识张又侠的一个标签。

  实际上,张又侠和119团面对的是越军2个加强步兵团冲击,并不是6个团。另外,当时前线炮兵使用的85加农炮和122榴弹炮的备弹量是2.5个基数,而82迫击炮和100迫击炮都有5个基数,130火箭炮有1.5个基数,师团库存弹药有0.5个基数,战斗中并未出现因炮弹不足导致压制不住敌人的问题。

  12日凌晨到上午的猛烈炮火已经把越军的攻势高锋打下去了,中午后大口径炮弹虽然出现短缺,但迫击炮弹充足,仍然严密封锁了前沿,并没有给越军以可乘之机。从后方抢运炮弹是在下午,主要是为了补充消耗,以利再战,当天晚上即恢复到战前的炮弹储备量。

  不管怎么说,越军此次进攻的规模之大、来势之猛都是对越10年坚守防御作战中空前绝后的。



  

  1984年4月28日老山拔点进攻战斗打响,119团4连在收复老山地区662.6高地的进攻战斗中,担任穿插营尖刀连的任务,上级要求4连在我军炮火急袭结束之前,必须到达指定位置115号高地,切断662•6高地地区之敌的退路,形成围歼之势,尔后立即攻占634高地,与兄弟连队一起,歼灭该地区之敌。

  4连穿插的实际距离约12公里,是穿插营穿插路程最远的分队。4月27日晚8时,4连按照预定计划,开始隐蔽开进,全连同志尤其是骨干心里都十分清楚,能否按时穿插到位,直接关系着整个662.6高地作战任务的完成,关系着各级首长作战意图能否实现。

  

  这天晚上,下着小雨、天色漆黑,两步之外就看不见人影。4连的行进路线,多是陡坡深谷,荆藤交织,许多地段长着一片片蒿草、茂竹、密林,根本没有道路,行走极端困难。

  干部战士身背沉重的装备,在漆黒的雨夜中,只能靠插在背上的腐枝发出的微弱磷光联络,高一脚低一脚地踩着乱石烂泥,用手抓着竹、藤和茅草,互相推拉着艰难地前进。不少同志衣服被撕成条条破片,脸上、手上和身上划出道道血痕。从待机地域到骑线点100号高地,虽然只有10来公里的距离,却整整跋涉了8个多小时,才来到100号高地山脚下。

  100号高地,是4连实施穿插的立足点,地势十分陡峭险峻,约有70多度的坡度,无法直立行走,而且距敌军占领的662.6高地主峰阵地直线距离仅有500来米,就在敌人的鼻子底下。不能走,大家就两手撑在地上一步一步向上爬。

  由于战士们负重量大,少的20来公斤,最多的达53公斤,又经过一夜的急行军,雨水、泥水、汗水湿透了全身,个个脸色苍白,又累又饿,疲劳到了极点。不要说负重在敌情下黑夜冒雨行进,就是常人在白天空着手翻越这座大山都十分困难。


  在这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全连干部战士顽强地坚持着,干部骨干身先士卒,带领大家奋力向上攀登。三排长李世贵,1979年自卫还击作战时负伤,至今腿上还留着弹片,又患有严重的关节炎,此刻每走一步,都要忍受很大的痛苦,他咬着牙带领全排紧跟着连队。

  共产党员、七班长宋立斌,瘦高的个子,体质差,攀登中,他除了携带自己的武器弹药外,还主动把分到班里的10公斤喷火油背在自己身上,负重达30多公斤,一路上先后三次昏倒,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不顾一切地往前赶。有10多名战士因体力消耗过大累昏过去。在这严重困难面前,大家发扬阶级友爱的精神,积极开展体力互助,拧成一股劲,奋力前进。

  共产党员、九班长杨桂春,战前是炊事班长,工作勤恳踏实。穿插中,他考虑到班里新同志多,就把软梯、炸药包都背在自己身上。途中,见战士睢明洪行走吃力,又把睢明洪的4发火箭弹抢过来背上。还帮助机枪手潘国忠扛机枪,在他的带领下,全班紧紧跟着连队前进。

  连长陈华平、指导员高定荣一直走在队伍的前头,不时停下低声鼓励大家:"坚持就是胜利。"全连169人(包括配属分队)终于战胜了自然障碍造成的难以想象的困难,于28日凌晨5时40分登上100号高地。


  干部战士在100号高地来不及喘口气,又继续前进,开始在100号高地下坡时,已是5时55分。我军猛烈的炮火急袭开始了。为了争取穿插时间,在炮火急袭停止前赶到穿插位置,上级命令4连转入强行穿插,加快前进速度。

  指导员高定荣在炮声中喊道:"同志们,我军炮火急袭开始了,党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赶快强行穿插到位。"指导员话音一落,全连同志同时多路奋不顾身地顺着山坡向下滑去,滑到半山腰,一片数十级的梯田挡住了去路,层与层之间有的高3米多,有的高1米多。

  干部战士们就一层层地往下跳,有的头先着地,有的几个压在了一起,有的摔昏过去,战士许宾,背着6发40火箭弹,向下跳时火箭弹撞在头上,当场撞昏过去,醒过来又住下跳。就这样全连通过了这片梯田,这时,天已发亮,被我军炮火惊醒的敌军,发现了这攴插到他们背后的部队,慌忙中从几个方向同时用高射机枪、轻重机枪和迫击炮向4连前面的一片开阔地猛烈射击,企图封锁4连前进的道路。

  这时副连长孙成林带着突击排的10多个战士,连长、指导员带着7名战士先后冲过了敌人的火力封锁线,其他人被敌猛烈的炮火压得一时突不过去。这样,连队拉开了距离,班与班、排与排的建制被打乱。


  4连被敌炮火隔断,在骨干们的带领下,人散心不散,按照连队战前指定的集结地点,自动组织起来,强行通过敌炮火封锁区,继续向指定位置前进。

  按照协同计划,4连在穿插中要攻克114号、115号两个高地,走在最前边的连长、指导员,来到114号高地下面,见身边只有7个战士,连长焦急地看了看手表,已经6点过2分,离炮火急袭结束只有28分钟了,而上级命令4连在炮火急袭结束前不仅要攻下114号高地,而且必须到达115号高地。

  

  连长、指导员迅速判断了情况,估计114号高地敌人不会多,便果断决定,率领这7个战士先上。114号高地上只有3名做饭的敌军炊事员,见有人冲上来,吓得扔下饭锅掉头就钻进草丛。

  连长、指导员带着身边的这几个战士仅用8分钟就占领114号高地。接着,他们又一鼓作气,乘胜向115号高地发展。这时三排长李世贵带着一部分战士赶到,一起投入战斗。三排长带着几名战士从左侧冲到第一道战壕,毙敌两名。敌人一发炮弹落在他们附近,共产党员、5班副班长杨雄锋同志被炸成重伤,头部、背部和胳膊负伤达40多处,鲜血染红了整个背部,但他仍紧紧握着冲锋枪,坚持向前冲了几步,才倒下去。

  战友们赶过来为他包扎,他已昏迷不醒,脸色苍白,牙关紧咬。他醒过来看到指导员在他身边,不顾自己严重的伤势,吃力地拉住指导员的手说:"指导员,我没有完成任务,就在这里倒下了。告诉班里的同志,一定要英勇作战,坚决完成任务。"

  杨雄锋是一位纳西族战士,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他1981年当兵时,奶奶舍不得让他离开,他说服奶奶,参了军。今年3月,80岁出头的老奶奶托人写信,说很想念他,能不能回来让奶奶看一眼,奶奶常常站在路边上看着过往的汽车,多么盼望他回来一趟。


  但部队已进入战前训练。杨雄锋把对奶奶的思念压在心底,决心在这次战斗中,用杀敌立功的喜报安慰奶奶的心。开初,连队进行战斗分工时,把他安排在救护组,他感到在救护组不能直接端着枪消灭敌人,硬是"磨"着指导员要到战斗班。

  党支部看他决心很大,把他调整到五班当副班长,带领突击组。穿插途中,他一直走在突击组的最前面,在密林中为大家开路。现在负了这么重的伤,还一个心眼想着班里的任务。指导员安排了一下,又和连长带着战士继续冲击,毙敌2名,用20分钟就夺占了115号高地。至此,4连按上级规定的时间胜利完成了预定的穿插任务,像一把钢刀插入敌后,堵住了敌人的退路,为兄弟连队围歼敌人创造了有利条件。

  攻占634高地,是4连穿插到位后的主要战斗任务,634高地是敌军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有敌一个排扼守。攻占这个高地,既可居高临下乘势夺取其他几个高地,又可震撼662.6高地的整个防御体系,形成围歼该地区之敌的有利态势。

  在连长指导员带领部分战士攻占114、115号高地的同时,4连另一部分走散的战士在干部、班长、党团员的率领下自动组织起来,从不同方向向634高地发起进攻,敌军在这个高地拼命顽抗。4连利用炮火袭击的效果,不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快速向高地攻击。


  在634高地的西侧,4班班长陶荣华、5班班长陈平、6班战士机枪射手陈光梯和副射手董远德四人汇集到一起。陶荣华看看身边的三位战友,大家也正用信任的目光看着他。

  陶荣华1980年入伍,是连队最老的战士,最老的班长,也是最老的战士党员,在日常工作中,他处处模范带头,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去年退伍补兵时,陶荣华已超期服役,部队为保留骨干,想把他留下。但又考虑到他是独子,家中只有年迈多病的母亲和妻子,也很需要他回去照顾。征求他的意见时,他还是那句话:服从组织需要,叫走就走,叫留就留。

  确定留队以后,班里的工作始终走在全连的前面,1983年12月下旬,连队突然收到陶荣华家里发来的"母病危速回"的电报。当时,部队已进入应急战备训练阶段,训练十分紧张,但作为特殊情况个别的也可以给几天假。

  当指导员把电报递给陶荣华,问他有什么想法时,他说:"放心吧,指导员,我没有什么想法,现在正在搞战备训练,在这种时候我怎么能因为个人的事丢下班里的工作不管呢?"他接过电报,连看也没看一眼,就放进衣兜。时隔不久,爱人来信说就要分娩了,问他能不能回去照看几天,他接到信后悄悄地压起来,只是抽空上街买了几件小孩的衣服寄回去。临战前夕,他一再向党支部表示我是一个老同志,要带头在这次战斗中为连队争光。


  在这关键的时刻,陶荣华挺身而出,果断地说:"我是共产党员,现在都听我指挥,大家交替掩护,向634高地攻击。"说完,第一个向前冲去,当冲到离顶峰只有七八米时,敌人发现他们。两挺机枪同时向他们射击,子弹不停地从头上飞过。陶荣华大喊:"卧倒!"随后命令:"机枪压制敌火力点,陈平往左侧上。"陈光梯、董远德迅速选好地形,架起机枪,向敌火力点猛烈射击。陶荣华边冲边指挥时,胸部连中数弾,壮烈牺牲。

  陈平看到陶荣华牺牲,这个平时身体瘦弱腼腆得象个大姑娘似的小伙子,顿时红了眼,他一跃而起,不顾一切地边打边冲,第一个冲上山头,一阵猛打,吓得敌人抱头鼠窜。有6个敌人钻进盖沟,另外3个敌人往草丛里钻,陈平一个点射,将其中一个敌人击毙。这时他又转身追到盖沟口,向里打了一梭子,见里面没有动静,就靠在盖沟的一侧向敌人喊话,敌人一排子弹打来,陈平同志中弹倒下,光荣牺牲。

  在634高地的西南侧,二排代理排长彭显明带领5个战士,也在向634高地冲击。他们要经过阵地前沿的一片蒿草地,估计这里是敌人的布雷区。这时,四班副班长毕学华赶到排长的面前说:"排长,我到前面去开路,为了连队完成战斗任务,就是牺牲了也值得!"

  说完,他就一会爬,一会滚向前扑去,在离敌阵地只有20多米的地方昏倒了。二排长带着战士们,沿着毕学华开辟的通路迅速冲上高地。看见有两个敌人往下跑,二排长和九班长杨贵春同时开火,把敌人击毙在草丛中。两名敌机枪射手,见二排长带领战士们冲上来,把机枪一丢,钻进坑道,4连胜利攻占634表面阵地。


  占领634表面阵地后,有6名敌军龟缩到坚固的地下坑道里,连队立即组织围剿,敌坑道呈"之"字型,是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永久性工事。洞口离地面有5米多厚的土层,炮弹炸不透,子弹打不着。喷火兵李德银把喷火器一放说:"我进去看看!"他说着走进洞里,只见里面漆黑一片,他伸手一摸,突然手碰在一个敌人的头上,敌人一个点射打来,李德银一闪身,机灵地跳出来。

  越语翻译赵树华向洞中喊话:"你们侵占的高地全部被我们攻下来了!解放军宽大优待浮虏!"但洞内毫无回音。连长命令喷火枪手对坑道连喷3枪,洞中没有动静。赵翻译刚走进去,突然敌人投出一枚手榴弹,打在他的腿上,幸好手榴弹没有爆炸,战上们被顽抗的敌人激怒了,就往洞口填土,想把敌人闷死。

  洞口堵上以后,过了几个小时,战士们又挖开洞口,看看敌人究竟被闷死没有,顽固的敌人又打出一排子弹。连队干部见闷不死敌人,就组织战士们挖掘坑道,决心活捉敌人。大家不顾疲劳,很快就挖到"之"字型坑道的第二个拐弯处,这时天已傍晚。指导员让通讯员向洞中连打三发信号弹,以便借信号弹的亮光看看敌人究竟躲在什么地方。却不料敌人也在洞内从里向外挖,企图逃走,已经挖通了一个小口。

  信号弹打进去以后,这个小口就向外冒烟,被战上们发现了,跑过去一看,小口还用破蚊帐堵着,猛一揭开,只见有人头缩了回去。洞中的敌人把信号弹冒的白烟误认为是毒气,吓得乱作一团,乱喊乱叫,赵翻译一听,原来他们在喊:"我们投降,你们把洞口再挖大一点,让我们出来。"战士们马上又把洞口挖大了一些,命令敌人先把武器交出来。6个敌军就一个个像丧家之犬一样从洞里爬出来,乖乖地当了俘虏。


  4连胜利完成预定的战斗任务,于当天下午1点30分,又受领攻击634高地南侧的143号、116号高地的任务,全连干部战士团结战斗,猛打猛冲,仅用一小时就夺占这两个高地,毙敌5名,进一步扎紧了敌人溃逃的口子。

  3排7班战士农老二在通过敌炮火封锁区时,与连队走散后,主动带领本连8名战士加入五连攻打119号高地的战斗行列,英勇作战,毙敌5名,缴获机枪一挺,受到大家的赞扬。

  穿插中,全连干部战士吃大苦,耐大劳,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克服了自然障碍造成的重重困难,特别是在转入强行穿插,连队班排建制被敌炮火隔断的严重情况下,全连同志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按时到位,并迅速发起攻击,先后攻克敌5个高地,切断662.6高地地区之敌的退路,为围歼该地区之敌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战斗中,4连以牺牲7人,伤16人的代价,毙敌排长以下21人,俘敌6人,缴获82迫击炮1门、60迫击炮1门、40火箭筒1具、冲锋枪6支、轻机枪2挺、各种子弹27000余发,以及其它一批军用物资。


  1984年4月28日进攻战斗结束后,4连又接受了防御634号、138号等6个高地的战斗任务,这6个高地是松毛岭的前沿阵地,又是老山主峰与船头地区之间的核心阵地。坚守这些阵地,对稳定老山地区防御态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战斗动员和周密部署后,干部战士决心誓死守住战友们浴血奋战夺回的神圣领土,扼守老山"门户"。

  6月11日3时许,敌军偷袭我老山近那拉(河)方向的146高地,守卫该阵地的2连击退敌人。敌军3时12分炮击10分钟,3个排分两路向146高进攻,至3时40分被2连击退。之后又两次进攻,1次炮袭,连长牺牲,排长代理连长指挥,退至146高地顶部,后副营长黄朝田率3连主力于10时37分夺回阵地。

  随后敌军出动500~600人冲击,结果被我炮兵牢牢地封锁住,敌方伤亡惨重。战斗共毙敌180名,俘敌1名,缴获轻机枪1挺,火箭筒4具,冲锋枪8支,我牺牲18人。敌团规模试探性进攻被我挫败。我分析这是敌更大规模进攻的前奏。要克服麻痹思想准备打大仗、恶仗。

  7月5日,我军工兵部队用火箭布雷车向我防御阵地前沿抛射了30多万颗大小地雷。我炮兵部队征用地方车辆近800台,昼夜不停地从内地弹药库将大量的炮弹运到每个炮兵阵地。每门炮的弹药基数超过常规0.75的4倍以上。


  7月11日晚,我军情报侦察得知敌军已开始向我防御前沿运动,我军指挥部命令:炮兵第四师和炮兵320团,以130加榴炮、122加榴炮向敌军后方供给基地、炮兵阵地、后续部队、保障部队等可能集结或屯留的地区及敌清水口附近地域进行10分钟火力急袭,待取得战果后,加大炮火密度;命令三个小口径炮兵营,对我防御前沿三公里地段内进行10分钟火力急袭,待取得战果后再用大口径火炮射击。

  142高地李海欣,7班长冯培志,分别多次报告阵地前发现有很多人走动的响声,8连长邵曰台多次到145高地南侧第一道堑壕,借蒙蒙胧胧的月光观察和潜听敌军在141、411和138高地前沿小树林里有很多走动的声音。8连多次向上级报告这些情况,并得到了上级炮火对这些地段进行拦阻炮袭。3点50分敌炮作出反应向我阵地炮击,敌我展开持续炮战。

  

  然而战场情况是残酷恐怖的,敌军已经潜伏到我军阵地前的500米以内地段。三轮炮击,准确地打在敌隐蔽的战斗队形中,两个营长当场被击毙,兵员死伤惨重。但失去指挥的部队没有暴露,轻重伤员无一呻吟,严密伪装的敌军蛰伏如前,重伤员至死不动,无线电也静默,纪律与素质令人瞠目。

  果不出所料,7月12日凌晨5点05分,敌军6个团分6路向我各阵地发起偷袭进攻。敌军偷偷地摸了上来,一瞬间,全线开火,我立即还击,在黎明的黑暗之中,弹道发出的光亮密如雨丝。

  由于敌军是偷袭,我守卫部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于是紧急呼叫炮火支援。但敌军已经摸了上来,敌我交错,不敢开炮,怕打了自己人。只得让我军所有炮兵部队,对敌军的后方地清水口、我军防御阵地前沿,按计划实施地毯式轰炸,封锁阵地前沿,打敌军后续梯队。

  师属坦克营的坦克也一字排开,就在阵地前200米处分六个点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来回打,形成一道火墙,用炮弹封锁得死死的,夜色中的炮管已经通红。我方阵地万炮齐鸣,地动山摇,整个老山战区马上变成了一个啸叫与火光的世界,弹群所到之处,一炸就是一大片,大批的敌军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连炸起的硝烟都是红色的。


  约两个营的兵力在4连阵地前沿展开。他们先以小股兵力利用夜暗掩护,同时向4连坚守的634号高地2排阵地和坚守138号高地的1排阵地实施偷袭。

  4连坚守阵地的战士们发现后,一排手榴弹把敌人打退下去。敌军偷袭不成,转为强攻,两个连的敌军,在密集的炮火、高机和轻重机枪火力的掩护下,趁着茫茫大雾,向634、138号高地冲来,此时,连长陈华平一面呼唤炮火对敌拦阻射击,一面用电话命令各排长:"要沉着,把敌人放近打。"

  二排长彭显明命令全排:"先不忙开枪,准备好手榴弹,注意听我的口令!"气势汹汹的敌人越冲越近,离前沿堑壕只有30米了,彭排长大喊一声:"投弹!"顿时,一排排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接着,冲锋枪和机枪也向敌人猛扫。阵地上一片火海,经过20分钟的激战,敌军死伤惨重,败退下去。

  隔了约20分钟,连遭失败的敌军恼羞成怒,又以两个连的兵力向634、138号高地猛扑来,狡猾的敌人改变战术,兵分4路对坚守138号高地的2班形成了包围。2班四面受敌,他们毫无惧色,沉着应战,巧打巧炸,全班6支冲锋枪交替射击,打几梭子子弹变换一个位置,由于敌众我寡,敌人的包围圈越缩越小,短兵相接,战斗十分激烈。


  战士高保生一人坚守在阵地左侧,他以岩石为依托,一连打倒3个敌人,但其他10多名敌人仍紧紧盯住他不放,当敌人叫喊着气势汹汹地向他紧逼过来时,他果断地跳上岩石,端着冲锋枪左右猛扫,打翻了冲在前面的两名敌人。就在这时,高宝生的头部、腰部和腿部都负了伤,倒了下去。韩文忠赶来支援,也被敌人的子弹击穿左臂,他来不及包扎,忍痛抠动扳机,打退了敌人。此时,身负重伤的高宝生被阵地上激烈的枪声震醒,他抓起冲锋枪又投入了战斗。

  与此同时,坚守在634号高地上的2排也与冲上来的敌人展开了激战。4班长毕学华中弾牺牲,6班长欧文祁被敌炮弹炸伤脸部,左眼睁不开仍坚持指挥全班战斗。

  在阵地左侧与敌人奋战的4班5名战士,打得英勇顽强,打退了敌人多次冲击后,全班伤亡4人,只剩下副班长张华忠坚持战斗,情况危急。2排长彭显明根据敌情,采取了"添油战术",哪里敌人涌上来的多,就指挥战士往哪里打。战友们怒火满腔,越战越勇。战士斐由贵背上被炮弹炸伤,他忍着剧痛向敌人投手榴弹,炸死了冲在前面的4名敌军。5班长李宗平猛打猛冲,把已经冲到堑壕边上的8名敌军全部打死。


  与此同时,连指挥所呼唤炮火对进攻之敌进行拦阻射击,大量杀伤敌人。在全连干部战士的顽强抗击下,敌军的分割包围计划被粉碎了。

  敌军被打退后,仍不死心,又组织残兵败将向634、138号高地发起第4次攻击。阵地上弹坑累累,硝烟弥漫。工事炸平了,猫耳洞炸塌了。战士们枪管打红了,满身都是泥沙、血迹和汗水。

  连续激战7个小时,来不及喝一口水,吃一口干粮,但大家士气高昂,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吭一声。有的重伤员还坚持给别人压子弹,拧手榴弹盖。在全连干部战士的顽强抗击下,敌人未能前进一步。

  中午12点,敌军依然没能靠近我老山阵地,但我炮兵配备的一万多发炮弹全部打完了,没有炮火的支援,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住敌军6个团的攻击。


  中午13时,输红眼的敌军又纠集两个连的兵力,在猛烈的炮火和轻重机枪火力的掩护下,向634、138号等高地发起进攻。并用似通非通的中国话喊着:"中国兵,你们被包围了。"坚守在138号高地的2排,人员伤亡较大,弹药也剩下不多了。排长彭显明一面向连部报告,一面动员大家:"要节省弹药,把敌人放到最近距离再打,不放空枪。"

  战士段红身上只有30发子弹和两枚手榴弹,为了有效地消灭敌人,他机智地把自己的钢盔放在战壕上吸引敌人的火力,敌军对准他的钢盔猛打一阵以后,就壮着胆子冲上来。这时,段红猛地跳出岩缝,一个点射把3名敌军打死。敌军上当后,便集中各种火器压制138号高地,嚎叫着一次又一次地往上冲。

  面对疯狂的敌人,班长韩文忠一面端枪射击,一面向大家宣布:"我们子弹不多了,每人把一枚手榴弹捆在腰上,敌人冲上来,就和敌人同归于尽,决不当虏俘!"在这紧急关头,一排长带着战士赶来增援,把敌人打了下去。


  也是下午13时,430辆车的炮弹运到,119团炮群重新发出怒吼,集中全部火力猛轰164高地,顿时,164高地上硝烟弥漫,一片火海,我步兵一个排45人随着炮兵火力的延伸,向上冲锋,收复了164高地,敌军一个营600多人,只剩下6名幸存者。

  敌军在164阵地失利后并没有退缩,相反更凶猛。敌军6个团士兵的敢死精神和少见的营团级集团式冲锋在这里展现,一批一批硬往上冲,我军大部队和炮兵紧密配合,万炮齐鸣,敌军士兵随着炮声飞向天空,尸体挂上树梢,战士们的机枪、冲锋枪,象割草一样把一批一批敌军击倒,他们依然没有退却,直至阵地上到处尸横遍野,残肢断臂,惨不忍睹,鲜血染红山坡,3700多条敌军生命在此消失。与此同时,坚守在634高地的2排,在炮火的支援下,也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经过一天的激战,4连先后挫败了敌军6个步兵连的8次冲击,共毙敌207名,缴获82迫击炮、60炮4门,轻重机枪4挺,冲锋枪23支,40火箭筒1具,电话机1部,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牢牢守住了阵地。

  中央军委在命名老山、者阴山地区自卫还击作战英雄单位时写的一段话:"老山穿插英雄连,在还击入侵老山地区敌军的作战中,这个连进攻时为穿插营的尖刀连,防御时担任坚守6个高地的任务。全连英勇顽强,能攻善守,圆满地完成了作战任务,共毙敌228名,俘敌多人,缴获一批火炮、枪支和弹药。"


  整个战场,经14小时激战,特别是我方炮兵的轰击,彻底挫败敌加强师进攻,共毙敌3700余人,俘敌55名,我牺牲62人,以小的代价取得了7.12大捷,这是1979年对敌作战以来最大规模的歼敌作战,敌军在119团防御阵地前沿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实况录像报送叶剑英元帅看后,叶帅惊叹地说:"自淮海战役以来还没有见过这么多敌人尸体。"从此到自卫还击战结束,敌军再没有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战。战后昆明军区给119团荣记"集体一等功"。

  

  下面发一组一一九团在老山战区的历史照片


  
  119团领导班子主要成员在前方指挥所指挥作战留影,左起:省军区干训处长段光汉、团长张又侠、政委黄明贵、参谋长李明书、政委张永仁。

  1984年老山战斗打响,119团即建立以张又侠团长为核心团队的对越作战前方指挥所,政委张永仁(进攻作战)、黄明贵(防御作战)、副团长唐启明、李克澄、参谋长李明书、作训股长秦翔友均是作战指挥所核心成员。

  
  119团收复老山作战,是张又侠团长英勇善战、奉献忠诚、铸就辉煌的一次使命践行和责任担当,之后,他率领119团创造的光荣业绩、延续的传统精神和留下的奋斗足迹,让这个团队的后来人从中感悟,深受教育。


  
  这次作战,119团同时承担进攻、防守双重任务,其中阵地防御系抗击越军大于我军几倍兵力的加强师规模作战,各级指挥机关极其关注,层层督导。
  军首长在战区视察,时任40师师长刘昌友(中)、40师参谋长王继堂(右)、119团参谋长李明书(左)深入第一线现地侦察及组织指挥。


  
  《攻如猛虎,守如泰山》——授予能攻善守的英雄连队。


  
  4月28日5时56分—8时24分为我军进攻作战时间,在战斗即将打响前,各突击部队按照战斗序列分别集结待命,等待冲锋号令。随着团指挥所战斗命令下达,前沿部队发起全面进攻,一场收复老山的对越作战正式拉开序幕。

  
  119团参谋长李明书贯彻团长作战意图,落实各项战略预案;作训股长秦翔友(左)组织收集前沿战讯,认真研判敌我态势。


  
  14集团军作训处孙劲松等参谋在军指挥所加强对119团的作战联系和远程调度。


  
  炮兵部队实施火力压制是步兵发起进攻、取得胜利的重要力量,40师炮兵群随时做好炮火配属准备,全力协同119团展开作战。


  
  战地宣传队群工部李干事率越语翻译进行战场劝降喊话,对敌实施心里瓦解。


  
  经过首战阶段即4月28日激烈战斗,主攻连队成功收复老山主峰662.6高地,2、3、6连部分将士攻克阵地欢心鼓舞,庆祝胜利。1排左5为2连连长刘开亮,他之后在参加6月12日战斗中光荣牺牲。


  
  119团在战斗中击毙大批越军,由于时值气温升高,敌人尸体开始腐烂,我战区前方指挥部出于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于1984年7月16日采取广播电台、发射宣传单等形式,向越南军队发出通告,全文如下:
  越军二军区指挥部:
  我军本着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允许你们到我军阵地前沿将死亡越军官兵的尸体运回,以告慰他们的亲属。
  你方来运尸体的人员每次不得超过50人,要在白天能见度良好的情况下,打着“红十字”旗来,不携带武器,只要按此办理,我军决不开枪、开炮,确保你方人员安全。
  特此通告


  
  3营指战员在阵中学习战报,左1通信连电台副手胡建平、左4营长姚正伦、右1通信排长王云龙、右2通信连6班副班长周延安。


  
  老山作战,122团3营配属我119团作战,在向那拉地区146高地发起攻击取得胜利付出了牺牲,作出了贡献。 1营教导员李玉学(中)率领部队英雄作战壮烈牺牲,这是他在151高地与战友留下最后一张合影照。

  
  根据云南军区前线指挥所对老山防御作战5个步兵团的军事部署,119团完成主战场进攻作战任务后自5月5日起即行转入主阵地防御作战,部分先期完成进攻作战任务的战斗连队提前于5月1日担负防御任务。


  
  各接管部队保持高度戒备,随时投入新的战斗。


  
  老山防御战斗结束时任4连孙成林副连长、瓢查排长、杨雄峰(阿木.慈尔,战斗负伤)清理越军战利装备。


  
  40师政委陈培忠深入一线进行战斗总结。


  
  昆明军区司令员张铚秀在“7.12”战斗大捷后看望前线部队。


  
  宣传干事、战地记者杨健(右)深入阵地采访报道。


  
  3连指导员景秀指挥部队高唱胜利歌曲。



  
  老山作战“7.12”大捷,是建国以来我军战斗规模最大、战绩最好的局部少有战争,是时任团长张又侠(右2)组织领导和亲自指挥、全团为之自豪且有重大军事影响的成功之作。


  
  右图为中央军委授予的“战斗英雄”、昆明军区授予的“十五勇士”李海欣;左图为英勇献身、荣立战功的王仁先、刘明、刘开亮。


  
  40师常委班子指挥老山作战胜利后在前线指挥所集体合影。前排左起:政委陈培忠、师长刘昌友、参谋长王继堂、政治部主任陈有忠。后排左起:副师长易登灿、副师长任忠、副政委马化清、后勤部长刘士功。


  
  1984年9月19日,119团参加昆明军区召开的英雄模范单位、个人表彰大会并接受奖旗,前排左1为时任4连连长陈华平,二排右3为时任副营职作训参谋徐贤华(参与指挥3、6连老山进攻战斗),2排左4为4连9班长、功臣代表杨桂春。


  
  《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国防战士报》等各大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号召全国人民和全军指战员向英雄模范学习。


  
  叶剑英、聂荣臻元帅亲切接见“排雷英雄”白洪普同志。


  
  王仁先参谋(左)和江海




  
  三营营长张世彪在战斗中胸部受伤,时任通讯排长扬高松等战友冒着枪林弹雨全力抢救,119团宣传干事王达众拍摄于1979年2月17日330高地。


  
  杨健:1979年对越作战任2营通讯员,战后任4连6班长,1983年起,先后任119团、40师、昆明陆军学院宣传、组织干事,主要从事宣传采写、图片拍摄、新闻报道和组织联系等工作。


  
  张又侠,自1968年参军直到1984年参加老山战斗,有14年奋斗在119团,曾任119团作训参谋、8连连长、团长等职,战前由118团副团长调任119团团长,战后历任40师副师长、师长、13集团军副军长、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席主、上将军衔等职。


  田戈作者结合相关资料和“李海欣高地”15勇士之一的夏锦忠的回忆,来说说“李海欣高地”15勇士和“7.12大捷。”

  老山、八里河东山地区相继被我军收复,致使越南清水地区门户洞开,河江西北广大地域直接处于我军的瞰制之下。对此,越军头目甚是惊恐。总参谋长黎仲迅、副总参谋长黎玉贤、二军区司令员武立等越军高级将领频繁活动于河江地区,同外国军事顾问共同制定了“mb-84”逐点收复阵地的战役计划。

  越军在6月11日以团级规模试探性进攻失败后,越军高级将领于6月19日召开了第二次北光会议。紧接着又从河内、谅山等地调集精税王牌部队316师174团、312师141团、10师66团和一军区198特工团一个营及312师炮兵一个营、10师炮兵两个营开赴河江地区。使其在老山前沿的总兵力达到4万余人。同时针对6.11战斗中我军的作战特点调整作战部署,研究调整了“mb-84”战役计划作战手段,并进行反复训练。妄图在第二阶段进攻中一举突破我防线,收复“失地”。


  越军经过1个多月的精心准备,于7月12日凌晨出动141团、149团、174团、226团、876团、198特工团、821特工团,分五路向向我662.6高地、那拉和八里河东山地区发起加强师规模的进攻。

  在那拉地区142号高地上,敌316师174团一个营在黄罗北侧展开,先以两个排的兵力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偷袭142号高地。扼守高地的是119团3营8连3排,阵地上有代理排长李海欣带领的9班和3营机枪班共15名战士。

  当敌人摸到距离堑壕约30米处时,被我观察哨彭明林发现。代理排长李海欣一边向上级报告情况,一边命令全排战士沉着应战,重机枪手夏锦忠先敌开火,战士们随即以集束手榴弹和各种武器将敌打下去。

  敌人见偷袭不成改为强攻,在炮火和机枪火力掩护下,以一个加强连的兵力分三路扑向142号高地。冲到前面的敌人向我投掷炸药包,20多名敌人趁爆炸浓烟升起之时,从北面突入堑壕。9班长杨国跃带领4名战士沿堑壕反击,毙敌10余名,很快就将立足未稳之敌赶了出去。


  在阵地另一面,李海欣在用冲锋枪撩倒4名敌人后,按响了一颗定向地雷,迫使敌人后退。在战斗中,他不幸左胸中弹,鲜血直流,但仍带着重伤向前爬去,忍着剧痛又按响了一颗定向地雷。就在李海欣按响第三颗地雷爆炸的同时,敌人甩过来的一棵手榴弹在他头部附近爆炸……李海欣壮烈牺牲,随身携带的指挥机也被炸坏,与上级的联系完全中断。

  九班长杨国跃接替代理排长李海欣指挥作战,他命令通信员唐友国跑步向连指挥所报告情况请求增援。唐友国冲出堑壕便与敌人遭遇,他打倒两名敌人后也壮烈牺牲。赶来支援的周忠烈在接连击毙了3名敌人,自己身负重伤倒在弹坑里,但他仍然不停地向敌人开枪射击,子弹打完后,另3名敌人扑上来想将他活捉,周忠烈毅然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这3名敌人同归于尽……

  5时45分,敌人又以一个加强连的兵力在汉杨和411高地高射机枪火力掩护下,蜂拥而上向142高地发起冲击。战士刘家富在击毙4名敌人后身负重伤,子弹也打完了,他拉响2颗手榴弹,炸死了又冲上来的几名敌人后以身殉国。此时,142高地上已有5名勇士阵亡,活着的10名勇士中有8人负伤,高地上除一条20来米长的Z字形坑道完好外,其余工事荡然无存。


  退进坑道后,夏锦忠和蒋志华守住一侧坑道口,杨国跃和张庆龙坚守另一侧坑道口。重伤员们不停地压子弹、拧手榴弹盖,支援轻伤员战斗。敌人多次想接近坑道口都被勇士们一一击退。6时05分,敌人又以一个连的兵力发起攻击,并占领了142号高地表面阵地。

  越军起初并不知道坑道里还有我们的战士,为了躲避我猛烈炮火,敌人准备退往坑道里躲藏,被我退守到坑道里的战士打得哇哇直乱叫。后面的敌人见状立即在两个坑道口分别架起机枪封锁,并不断往里扔手榴弹,妄图将坑道炸毁。

  面对生与死的严峻考验,10名勇士同仇敌忾,抱着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同敌人展开了坑道战,一次次打退敌人进入坑道的企图。敌人见攻击不成,便用密集的火力封锁住坑道口,将10勇士困在坑道内。

  6时50分至8时6分,我炮群向占领142号高地表面之敌再次实施猛烈炮击。


  下午13时30分,三排七班和九连三班奉命向142号高地实施反冲击。九班长杨国跃把退守到坑道内能战斗的轻伤员编成4个小组,乘越军不备冲出坑道,与七班和九连三班对越军实施两面夹击,一举夺回了142号高地表面阵地,恢复了原防御态势。

  至此,我142高地 “15勇士”顶住了敌人上千发炮弹的轰击,与越军一个营鏖战10小时,先后打退敌人6次轮番攻击,毙敌104名,缴获轻、重机枪3挺,各种枪支12支及军用物资一批。

  十五勇士中,年龄最大的二十岁出头、最小的刚满十九岁,分别来自三个不同的部队。激战前夜,他们相互之间都还不太熟悉,是“为了保卫祖国神圣边防”这样一个共同信念,把十五颗年轻的心凝聚成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

  身高一米八四的张庆龙是云南保山县人。在这次上高地之前,只在训练场投过一颗手榴弹。然而敌人的疯狂进攻,迫使他一夜之间成为一名出色的投弹能手。当敌人蜂涌而来时,守着一箱手榴弹,镇定自如地坚守着十余米宽的防御面,交叉投弹、射击,俨然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兵形象。


  十五勇士中,象张庆龙一样第一次参加战斗的还有蒋志华、李国文、董朝贵、陈光满。面对几十倍于已之敌的疯狂攻击,他们各自防守着十几米至二十几米的地段,毫无惧色,英勇杀敌。

  四川叙永籍战士马平华身负重伤后,不怕流血牺牲,带伤坚持战斗毙敌数名。他的战友胡友文在敌人第二次进攻时左手负伤,单手持枪作战。机枪手夏锦忠被炮弹震昏,醒来后又回到岗位,机枪被炸飞了,他捡起一支冲锋枪又继续痛击敌人……

  代理排长李海欣,当敌人出现在高地前时,他率先扑向敌人,冲在前面的八名越军在他的枪口下丧命。后面的敌人疯狂扑来,李海欣左胸两处中弹,血如泉涌。战友急为包扎被他推开:“别管我,快去消灭敌人!”说着便踉踉跄跄地跑向数米外的地方引爆了第一颗定向地雷。只听得“轰隆”一声,数不清的钢珠雨点般地飞向敌群……

  由于失血过多,李海欣有些站立不稳,杨国跃连忙扶住,他按着战友说:“九班长,我不行了。这个高地交给你了。你告诉同志们,就是只剩一个人,也要守住阵地,决不给祖国丢脸!”说完,他引爆了第二颗定向地雷。看到敌人成批地倒下去,李海欣含笑倒在了自己坚守的祖国土地上。


  李海欣“就是只剩一个人,也要守住阵地!”的遗言,通过杨国跃传遍了阵地的每一个角落,变成了勇士们的钢铁誓言。大家互相勉励着,顽强地抗击着敌人一次比一次更凶猛的进攻。

  李国文、刘家富两人负责高地北侧的防御。越军发现这个方向人少火力弱,企图从这里打开突破口,成群结队地涌上来。两个勇士紧握冲锋枪、拧开手榴弹盖,等敌人冲到堑壕,他们突然一起开火,用猛烈的火力将敌人消灭在自己面前。

  炮弹在李国文身边爆炸,弹片击中头部,人们发现他牺牲后右手还紧紧握着被炸断的半截冲锋枪。这里只剩下刘家富一个人了,他机智地跳跃在弹坑之间,与敌周旋。拖着伤脚爬行在阵地上,不停地向逼近之敌射击。后来,他枪声一停,攻上来的越军大着胆子围上去,勇士毅然拉响手榴弹冲入敌阵,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壮歌。

  在高地另一侧,战斗着的是苗族战士周忠烈。4月29日因胸、脚两处负伤被送进了医院,伤未痊愈他又回到了前线。雨多雾大、气候炎热,他的伤口感染了,忍着疼痛,不停地射击。敌人一颗子弹击中他的胸膛,摔倒在地,但仍爬行着换了位置,把弹夹中剩余的子弹全部倾泻到敌群中。

  敌人见状,扑上来妄图活捉周忠烈,就在这时,他手中的手榴弹如一声惊雷响起,围上来的十多名敌人应声倒下。战斗结束后,连长看到周忠烈一只手被炸飞了,另一只手的拇指上还套着两个手榴弹拉火环。脑海中顿时出现了勇士拉响手榴弹扑向敌人的壮烈画面。连长哭着嘴里唠叨:“周忠烈呀,你真是活的忠勇,死得壮烈啊!”


  1984年7月12日的惨烈战斗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30分……越军在拼命攻击了17个小时之后,已是精疲力竭,战斗力已基本丧失,再也无力继续进攻,便丢下100多具尸体慌忙逃窜在无可奈何之下,越北二军区向进攻部队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我142高地15名勇士人人荣立战功,李海欣烈士、周忠烈烈士和杨国跃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他们坚守的142号高地,也被命名为“李海欣高地”。

  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吧!他们是:

  李海欣烈士,1962年8月出生,河南省临颖县人,荣立一等功,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杨国跃,1963年5月出生,云南省云县人,荣立一等功,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周忠烈烈士,1963年12月出生,贵州省雷山县人,荣立一等功,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刘家富烈士,1964年4月出生,云南永善县人,荣立一等功;

  李国文烈士,1962年8月出生,云南省临沧县人,荣立一等功;

  胡友文,1963年12月出生,云南永善县人,荣立一等功;

  唐友国烈士,出生日期不明,四川省大足县人,荣立一等功;

  夏锦忠,1963年2月出生,贵州省瓮安县人,荣立一等功;


  董朝贵,1962年12月出生,云南省武定县人,荣立二等功;

  段春和,1965年5月出生,云南省龙陵县人,荣立二等功;

  蒋志华,1962年8月出生,云南省耿马县人,荣立三等功;

  张庆龙,1964年1月出生,云南省保山市人,荣立三等功;

  彭明林,1962年12月出生,四川省巴中县人,荣立三等功;

  陈光满,1962年4月出生,云南省宣威县人,荣立三等功;

  马平华,1863年11月出生,四川省叙永县人,荣立三等功;

  

  我的战友我的外甥———李海欣

  我叫张付庆,1980年11月入伍,在原昆明军区14军40师119团3营任班长,1984年4月至7月参加了著名的收复老山作战,荣立三等功,现在河南省临颍县王孟镇政府工作。

  我和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的李海欣是同一个镇的战友,按亲戚和辈份,我是李海欣的远房舅舅!李海欣虽然离开我们已经31年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为人处世、他的工作能力、他在老山最前沿的142号高地带领14名勇士顽强拼搏、英勇杀敌的英雄事迹,至今我仍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发生在眼前。著名的“7.12大捷”31周年纪念日就要到了,我深切怀念我的战友我的侄子李海欣烈士。

  李海欣于1962年8月出生,河南省临颍县王孟镇坟台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980年11月,李海欣与我一起入伍进入军营,1984年7月12日,李海欣在收复老山后越军加强师级规模的反扑中英勇牺牲。


  李海欣从7岁开始先后在坟台村小学、范庙初中、王孟高中学习,他刻苦勤学,富于进取,各门功课门门优秀,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1980年11月,高中毕业的李海欣刚满18岁,高考落榜的他应征入伍来到了被中央军委授予“排雷英雄”的白洪普所在部队,白洪普也是我们河南人,终于见到了心目中的英雄老乡白洪普,我和李海欣都感到十分欣慰。为了掌握杀敌本领,苦练军事技术,李海欣经常登门听白洪普老乡讲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斗故事、作战经验和训练技能。

  1982年3月,李海欣担任班长。这时,李海欣所在的7连被调往几十公里外的部队农场进行劳动。为此,许多干部战士不理解,认为来部队当兵不是来种地的,要知道是来部队种地还不如自己在家里种,有抵制情绪。李海欣却不这样认为,他对战友们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既然上级领导已经决定了,作为一名军人我们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既然是部队的农场,你不干他不干谁来干?”于是,他在做好自己班里战士思想工作的同时,他还协助排里、连里对其他思想落后的战士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1982年12月,他被营里评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标兵”。为此,昆明军区出版的《国防战士》报还发表文章表扬了他。


  1983年10月,李海欣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初,家中姐姐来信劝服役期已满的李海欣,让他复员回乡成家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和年幼的弟妹。看到这封信后,他心里沉甸甸的,因为此时南疆战事正紧,他所在部队即将开赴前线,报国之心使他立即提笔给姐姐回信,喻以大义,坚定地留在了保卫祖国的岗位上。不久,李海欣所在部队就开赴边境,驻扎在麻栗坡县落水洞接受战前训练。

  1984年2月,李海欣由7连班长调任3营营部代理通信排长,任命下达后,李海欣还没有到任,团首长根据李海欣的军事技能、领导能力和平时的工作表现,又临时决定调李海欣为8连3排代理排长。李海欣到任后,就带领全排战士投入到了紧张的临战训练,迅速掌握了山地丛林作战的技能,取得了优秀的训练成绩。战前,李海欣就受到了团里的通令嘉奖。

   4月28日,收复被越军侵占长达5年的老山战斗打响了。当时,李海欣所在的3营8连担任预备队,即:一旦1营主攻、2营穿插不到位,3营的7、8、9连随时整装待发,随时接受团、营首长的调遣。

  收复老山的总攻发起后,担任预备队的李海欣率8连3排战士,上阵地时运送弹药,下阵地时运送伤员和烈士遗体。老山于4月28日收复后,留守阵地的李海欣所在排于4月29日一举夺回被越军侵占的两个高地。转入防御战斗后,8连3排一直在阵地上坚守了29个昼夜,顶住了越军数千发炮弹的轰炸,粉碎了敌人数十次的进攻和偷袭。


  6月1 7日,李海欣奉命率14名战士坚守老山最前沿的142高地。这个高地三面受敌,离敌人阵地只有200多米远,送饭取水都要通过4个敌人火力封锁区。有时一连几天吃不上一顿饭,两三天喝不上一口水。在艰难困苦中,李海欣逐个找战士们谈心,给大家讲英雄故事,鼓舞战友们树立敢打必胜,长期坚守的决心和信心。

  老山、八里河东山地区相继被我军收复,致使越南清水河地区门户洞开,河江西北广大地域直接处于我军的瞰制之下。对此,越军头目甚是惊恐。总参谋长黎仲迅、副总参谋长黎玉贤、二军区司令员武立等越军高级将领频繁活动于河江地区,同外国军事顾问共同制定了“mb-84”逐点收复老山阵地的战役计划。

   6月11日,越军“mb-84”战役计划第一阶段作战,从偷袭开始的团级规模试探性进攻被我军挫败后。越军又从河内、谅山等地调集精税王牌部队316师174团、312师141团、10师66团和一军区198特工团一个营及312师炮兵一个营、10师炮兵两个营开赴河江地区。使其在老山前沿的总兵力达到4万余人。同时针对6.11战斗中我军的作战特点调整作战部署,研究调整了“mb-84”战役计划作战手段,并进行反复训练。妄图在第二阶段进攻中一举突破我防线,收复“失地”。


  7月12日清晨,越军经过1个多月的精心准备,出动141团、149团、174团、226团、876团、198特工团、821特工团,分五路向老山发起加强师规模的进攻。越军苦心经营的“mb-84”战役计划开始正式实施。

  凌晨时分,越军一个加强营偷袭我142高地。得到前沿哨位的报告后,李海欣一面通过无线电向连、营首长汇报;一面命令战士们进入阵地准备战斗。当敌人离堑壕只有10米远时,李海欣大喊一声:“打 !”战士们把成捆手榴弹投向敌群,仅十几分钟时间,敌人就弃尸落荒而逃。敌人见偷袭不成,又转入强攻,在其强大的炮火掩护下直扑李海欣所在的142号高地。

  南侧的敌人刚被击退,20多名敌人又从东北方向突破了前沿阵地,李海欣立即命令战士朝敌人反冲击,敌人弃尸10余具又被打退下去。这时南面的敌人又冲了上来,李海欣带领4名战士猛扑过去,8名敌人应着李海欣的冲锋枪倒地,接着李海欣引爆了一颗定向地雷,敌人的嚣张气焰被压了下去。

  就在这时,李海欣左胸中弹血如泉涌,一个战士跑来为他包扎,李海欣见敌人又扑了过来,急切地说:“不要管我,快去消灭敌人!”说着便向另一颗定向地雷的发火点爬去按动了电钮,“轰”的一声巨响,敌人又倒了一片。


  九班班长杨国跃赶来为他包扎,李海欣说:“别管我,我不行了,阵地交给你了,告诉全体同志,就是剩一个人也要守住阵地,决不可为祖国丢脸!”他嘱咐战友,我手上这块表,请转给党组织,作为我最后一次党费。话音刚落,他发现左侧有敌人向上运动,便推开杨国跃,双手抠着泥土吃力的向第三颗定向地雷爬去,又引爆了一颗定向地雷。正在这时,敌人投来的炸药包在李海欣身边爆炸,他为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牺牲时年仅22岁。

  李海欣牺牲后,在班长杨国跃的带领下,经过10几个小时的激烈奋战,牢牢的守住了阵地。最后,在142号高地前留下了104具越军的尸体和大量武器弹药。

  1984年9月4日,中央军委 邓小平签署命令:授予李海欣烈士为“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昆明军区把坚守142号高地的15名战士授予“老山十五勇士”荣誉称号,并把李海欣带领战士用生命和鲜血誓死守卫的142号高地命名为“李海欣高地”。  


  1984年9月14日,中共临颍县委、县人民政府、县人民武装部联合向全县人民发出了“关于向李海欣烈士学习的通知”,县人民政府把李海欣就读的坟台村小学命名为“海欣学校”。1984年10月,李海欣烈士牺牲3个月后,上级民政部门发给李海欣的父亲李银秀和母亲张俊峰2000元抚恤金,英雄的父母舍不得吃、舍不得花,而是把它全部捐给了“海欣学校”。

  1985年10月,中共临颍县委、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在“海欣学校”修建了一个高7米、宽1.5米的一座纪念碑,时任县委书记马万令为纪念碑题词:“李海欣英雄纪念碑”7个金色大字,以让后人世世代代铭记李海欣的事迹,学习他崇高的革命精神。

  为了让李海欣的弟弟接过哥哥的手中的枪,父亲李银秀又先后将李海欣的两个弟弟李红照、李建欣送到了部队。


  

  一晃李海欣离开我们已31年了,但党和政府并没有忘记英雄的父母。王孟镇党委、政府将英雄的父亲李银秀、母亲张俊峰接到了王孟镇敬老院安度晚年,每逢春节、八一建军节等重大节日,省市县镇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民政部门,都要到敬老院看望慰问英雄的父母,带去党和政府的问候。

  2014年9月30日我国第一个烈士纪念日,中共漯河市委书记马正跃在县镇领导的陪同下,来到了临颍县王孟镇敬老院,亲切看望和慰问了年已八旬的英雄父亲李银秀、母亲张俊峰,并详细询问了英雄父母的身体状况、生活状况等等。并一再嘱咐两位老人,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你们,希望老人家一定要好好保重身体,在敬老院好好安度晚年,并祝他们健康长寿。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