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

  @拉霏 2021-01-06 04:40:57
  我父亲是这场战争的参战老兵。。可是他不愿意回忆过去。。他说很痛苦很想念牺牲的战友。。。。只对我说了几件事。。
  1,他们部队进边境时由于山路崎岖,拉他们的装甲车翻车了。。。整个扣在了地上,我父亲毫发未伤还找到他唯一财产军装上口袋别着的钢笔。。。
  2,那些救护队的护士上前线看到战后伤员和牺牲烈士。。。很多都崩溃了,有的晕倒了,有的呕吐不止。。。然后,还得战士们救他们。。。
  3,战争很残酷,......
  -----------------------------
  向你老父亲致敬。不过你说清楚你父亲参加的哪场战争?怎么还杀了美国鬼子?这样驴唇不对马嘴的情节令人生疑,希望你说清楚。


  长白山之战


  1979年2月17日清晨,41军122师向高平北侧屏障朔江地区发起猛攻。

  365团位于全师右翼,负责扫清平孟通向朔江的正面公路至长白山、马利沿线之敌。从当面越军防御态势看,从平江河谷沿公路方向进攻,便于中国军队展开兵力和使用坦克部队,但地形对越军有利,沿途设置了多层次的阻击火力;公路东侧的马利、长白山方向山岭纵横,地势北高南低,从中国向越南境内通视有利。从此处可以迂回朔江正面越军的右翼,沿山脊向公路沿线发展进攻。

  365团决心从马利方向进行主攻,编成了2个攻击集群:以365团1营(欠第2连)配属坦克8连,从平孟沿公路向朔江作箝制性进攻;以2营从平孟以东的弄平岭地区出击,进攻马利,再向南打,迂回长白山及其侧后的735高地、和睦、岸生地区,拔掉这一带的越军据点;以1营2连为团预备队。
  


  365团2营兵分两路,以4连从弄平岭出击,攻向长白山;以5连、6连在弄平岭以北的朗吉向长白山以东的马利方向进行迂回穿插。也是非常不顺,攻击才发起一个多小时,4连在长白山东北侧被越军火力压住,几次强攻都没能突破,连长孔令华中弹牺牲,官兵伤亡30余人。指导员组织部队继续攻击,于当日黄昏夺占长白山东北侧山腿和小松树山,与越军形成对峙。5连、6连则在迂回至马利村东南侧时,突遭黄土山和尖石山的越军暗伏火力点袭击。5连、6连所处位置较低,部队难以展开,越军居高临下,火力凶猛。战至下午,5连、6连攻势受挫。

  这样,打了将近一天,365团各部都被越军火力压制住不能前进。团组织炮兵多次进行火力支援,但效果不大。多年的生产部队,突然遇到残酷的战斗,这时开始犯晕了。前线部队比较慌乱,向365团团指的汇报就有些说不清楚。而团指对自己部队的具体位置也不清楚,只知道各部被越军分割压制,情况危险。

  365团团指连续向师指请示,可否把部队全部撤回国境内。师指命令365团将部队适当收拢,占据有利地形,巩固阵地,待机再战。而365团团指既没搞清楚前线情况,又没得到师指同意,就于当晚把部队全部撤回国境线内。因为没能实行有力组织,1营3连撤退时遭到越军火力拦击,伤亡较大,营长也牺牲了。2营撤退时发生混乱,出现了不应有的伤亡,连带士气也受到了影响。365团这一天算是白打了。


  18日上午,365团继续以1营3连从平孟正面发起攻击,坦克8连以1个坦克排的3辆坦克进行火力支援。这次步、炮、坦配合得很好,以步兵隐蔽接近吸引越军的火力,坦克支援步兵挨个打掉越军暴露的前沿火力点,师炮群的85加农炮则适时进行火力覆盖射击,在越军的纵深防御体系中不断向前挤占。当日午夜,3连隐蔽秘密接敌,突然发动进攻,于19日4时攻占一号榕树山阵地。

  在长白山和马利方向,365团将团预备队1营2连加强给2营,2营6连撤下转为团预备队,兵分两路继续发动进攻。
  

  中午左右,2营4连加强无坐力炮4门、重机枪3挺、工兵1个班,再次进至长白山东侧;1营2连也攻到了马利西南侧地区。营指经过协同,决定以2连一部支援4连进攻长白山,5连经小松树山向长白山西南侧迂回。至黄昏,2连攻占黄土山,4连开始佯攻长白山。

  18日晚20时,4连在2连的配合下,派出1排3班攀登悬崖峭壁摸上长白山顶,占领了制高点。19日凌晨5时,4连主力在登顶部队引导下也摸上了长白山。5连则攻占了长白山南侧的乱石山及附近几个高地,与4连形成对长白山的夹攻之势。天明后,4连在5连配合下,从山上向下扫荡。越军依托山上的洞穴和草丛顽强抵抗。4连则将部队分成小群多路,分片包干,在82无坐力炮、重机枪掩护下,以手榴弹、炸药包、40火箭筒开路,从侧翼抵近射击,逐个洞穴、逐个石缝进行攻歼。

  中国士兵对于这种“掏地洞”的战法很快适应并多有创新,甚至发明了用绳索空吊炸药包爆破洞口和用竹竿捆上手榴弹、炸药包伸进洞里空吊爆炸的战法,一个一个的端掉了越军的洞穴。19日激战一天,全歼长白山越军,毙敌72人,俘敌1人,缴获60迫击炮1门、各种枪支42支(挺)、40火箭筒和M79型40榴弹发射器13具、各种枪弹32箱,捣毁34个石洞和暗堡。战后,365团2营4连被广州军区授予“长白山英雄连”的荣誉称号。


  老电影《长排山之战》背后的故事(沈听雪)

  《长排山之战》是一部彩色军事教学电影,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于1981年上映。《长排山之战》片长不过一小时,却是取自于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的一场真实战斗。参加影片拍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就是当年这场战斗的主角广州军区第41军122师。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无论是影片中的表演、场景、装具,还是战术、动作、军语,都相当真实,情节曲折精彩,非常富于观赏性和历史考证意义。如今,在云南某地小电影院里,仍然能看到《长排山之战》的电影海报。下面,就让我们随着影片情节的推进来考察一下这场战斗的真实历史原型。
  

  当年中越两国对这座山的归属有争议,中方地图将其画为骑线山,越方地图则将其全部画入了越南境内。由于该山位于中国广西平孟通向越南朔江战略公路的东北侧,有居高临下的天然俯瞰之势,因而又成为了军事价值很高的重要制高点。

  在1979年战争前,越南军队就控制了长白山,大修工事,苦心经营,将其打造成了坚固的边境防御支撑点阵地。在长白山的东侧和东北侧,还分布着黄土山、尖石山、乱石山等几个高地,也有越军驻守,与长白山守军组成了多层交叉火力网,互相拱卫形成了环形制高点的防御体系。

  当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发起时,广州军区第41军122师奉命夺取越北重镇高平的重要门户朔江,双方对长白山及附近高地群的争夺就不可避免了。这场战斗的发生时间,是1979年2月17日到20日。

  影片伊始,银幕上出现了中国军队的万炮齐轰,一排排火箭弹在夜空中穿梭飞舞,炸得山摇地动,景象非常壮观。


  在真实的历史中,中国军队于1979年2月17日凌晨4时40分向朔江守敌防线进行了炮火急袭。共动用了各种榴弹炮、火箭炮、加农炮100余门,猛烈射击了20分钟。影片中令人目眩神迷的成排火箭弹就是由火箭炮发射的。

  一提到火箭炮,很多人就会想起了二战时期苏联红军的“喀秋莎”火箭炮,当年曾令德国军队闻风丧胆。因为从建国起人民解放军就全方位地向苏军学习,并以苏式武器体系为装备研制方向,火箭炮也从此成为了中国军队的主力火炮。

  1979年时,中国军队共装备了两种火箭炮:一种是130毫米19管火箭炮,一种是107毫米12管火箭炮,轻重搭配,主要用于对8~10公里内的敌人阵地目标和集结部队进行覆盖性火力摧毁杀伤,威力巨大。


  影片中面对中国军队的猛烈炮击,防守长排山的越军中尉连长亚胜(王存银饰演)并未慌张,而是召集部下们打气:“别慌,你们听着,大炮一轰,步兵冲锋,老一套打法,没什么了不起的。中国的大炮,轰的再猛,对我们这种天然岩洞起不了多大作用!还有,你告诉大家,依托有利地形,沉着应战!”

  应该说,亚胜连长的这番充足底气确实反映了当年的实际情况。越南北部地区是典型的亚热带山岳丛林地气候,遍布喀斯特地貌,有很多岩溶石山和天然岩洞,山上草深林密,道路稀少,观察不易。越军依托天然岩洞和石缝构筑工事,既坚固又隐蔽,平时很难发现,一般炮火射击对其影响不大。加上越北地区常年从凌晨到中午都有浓雾,能见度很差,更增加了进攻方的困难。

  相反,越军熟悉地形,战前就对上山的主要道路及接近域都标定了火力打击范围和距离,并形成多层次交叉火力,开战后只要对标定地域猛烈开火就能起到严密封锁的作用。而且越军历经30余年抗法、抗美战争的战火考验,官兵训练有素,技战术娴熟,战斗经验丰富,特别是单兵战斗力非常强。


  中国军队则已20余年未战,又深受多年政治运动影响,训练不足,基层官兵都没有打过仗,更缺乏在亚热带山岳丛林地行军作战的经验,战斗力实为堪忧。在中越友好期间,越军从中层到基层的军官大都到中国的军校进修学习过,对中国军队的战法很是了解。先是炮火齐轰,然后炮火转移,步兵再发起冲锋,如此三段式打法确是中国军队的标准进攻程序,对此越军早已是严阵以待。

  影片中关于攻守双方的力量对比,后来通过抓获的一名越军俘虏之口作了交代:防守长排山的越军番号为246团2小团6连,有6连2个排和民军1个排,最高指挥官是小团政治员林成招(史连铭饰演)上尉。

  这里要说明一下的是,在越南人民军的编制中,团级单位称为中团,营级单位称为小团。在早期曾有过大团的编制,后来改为了师。小团政治员,则相当于中国军队的营教导员。民军,也就是武装民兵。越南实行的是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三者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系,民兵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按照中国军队的编制体系来理解,片中防守长排山的越军是246团2营6连2个排和民兵1个排。在真实的历史上,246团隶属于驻防高平的越军346师,是该师的主力团,主要配置于朔江地区,其中防守长白山的越军与影片中的番号编制一样,总兵力约100余人。

  在武器装备上,从片中能看到越军先后使用了苏制AK47/AKM自动步枪、捷克式轻机枪、苏制RPK班用轻机枪、苏制SG43郭留诺夫重机枪(也可能是中国支援的53式重机枪)等武器。在真实的历史上,还要加上60炮、M79型40榴弹发射器和40火箭筒等,与前述轻重步兵武器协同,构成了较严密的火力配系。

  影片中进攻长排山及周围诸高地的中国军队是某部2营,其中主攻长排山的是4连。在真实的历史上,这支部队的番号是广州军区第41军122师365团2营,4连是该营主攻连。从片中能看到,中国军队使用的武器主要是56式冲锋枪、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班用轻机枪、53式重机枪、40火箭筒、82无坐力炮、木柄手榴弹和火焰喷射器等,在真实的历史上也是如此。和越军相比较来说,中国军队的步兵武器并不占优势,在这样的复杂地形上兵力也难于展开,而后方炮火支援对于越军依托山势的坚固隐蔽工事亦收效甚微。这一仗,天时地利均无,真是不好打。

  影片中当中国炮兵火力向前转移,步兵发起冲锋后,越军小团政治员林成招上尉冒着中国军队的炮火匆匆赶到了长排山上的越军连指挥所,面授机宜,确定了应对部署。亚胜连长原本是要部下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死守,林成招则命令将守军全部从外围阵地撤回到岩洞工事中。他的决心就是:“这用中国人的说法,叫作你打你的优势,我打我的优势。”

  应该说,林成招的这个判断抓住了战场要害。他很了解,中国军队的优势是部队编制大,炮兵火力强,擅长大兵团作战,打起仗来大刀阔斧。而越军的优势是擅长游击战和小股作战,单兵素质好,步兵轻武器火力强,实战经验丰富,对地形熟悉。如果在外围阵地正面和中国军队硬顶,等于主动丢掉了地利和工事的优势却将防御部队暴露在中国炮兵的强大火力之下,很容易遭到杀伤,实在是舍长就短。

  而将守军收缩回坚固隐蔽工事之中待机,首先就避免了遭到中国炮兵火力杀伤,且中国军队不熟悉地形,一时找不到攻击目标,官兵又缺乏战斗经验,临阵顿挫,必然会露出破绽,守军便有了可乘之机,能充分发挥轻武器的火力优势。实战证明,林成招的判断非常准确,确实是个厉害角色。在中越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像林成招这样狡猾狠辣的越军指挥官形象,是不多见的。


  影片中4连副连长(贾连芳饰演)带领尖刀排向敌人阵地发起冲击,然而当面越军却很快向后逃跑了。尖刀排继续前进时,眼前又只见浓浓晨雾和密林深草,根本看不到敌人。这种情况下,副连长命令尖刀排边搜索边前进,对敌人发现一个干掉一个。

  因为中国军队放慢了前进速度,亚胜连长担心己方意图已被发现,建议立即就打。林成招则胸有成竹,命令前沿守军继续后撤,诱敌深入,“不要过早地暴露目标,一定靠近了打。不打则已,要打就打准他,吃掉他!”在中国军队步步逼近的同时,隐藏在长排山上各岩洞工事中的越军已悄悄地将各种武器伸出了洞外,瞄准了中国军队的进攻路线,做好了战斗准备。

  当4连尖刀排突入了越军堑壕后,发现阵地上的越军射击位置和武器都是经过了伪装的,知道上了当。就在这时,长排山上的越军突然一齐开火,以正射、侧射、斜射的多层交叉火力夹住了中国军队。尖刀排猝然遭到打击,当即被越军火力压制,因进攻队形密集,发生了较大伤亡。副连长组织火力向敌还击,在战斗中头部负伤。从尖刀排左翼进攻的2排,也在乱石山一线受阻。4连一时与长排山及周围诸高地之敌形成了对峙。


  不久,战场上发生了一件严重的事情:4连连长阵亡。原来,当尖刀排和2排进攻受阻后,营长(纪红军饰演)打电话给4连,通报说5连已向敌后迂回穿插,命令4连要尽快把长排山拿下来。指导员(金石声饰演)放下电话后将命令传达给了连长,连长(宋伯涛饰演)当即带着通信员就上了前沿直接指挥。

  不料,此时经验丰富的林成招已命令前沿守军,要首先干掉中国军队的指挥官。因为当时解放军废除了军衔制,从军装上难以分辨出官兵,为了让部下们能识别出中国军队指挥官,林成招恶狠狠地补充道:“听清楚,那些拿手枪、戴望远镜、拿指挥旗的,都是!”

  连长不顾危险地相继上到了尖刀排和2排,指挥各攻击分队进行调整和疏散队形,并组织机枪火力进行掩护。这时两名越军发现了连长和通信员,并通过连长身上的望远镜而将他锁定,举枪向其瞄准。随着一个短点射,连长被子弹击中,当即倒下牺牲。指导员知道消息后,悲痛万分。因地形、敌情不明,4连一直被越军火力压制,无法进展。后来营长打来电话,命令4连先施放烟幕,把部队调整一下,坚持到天黑再商量对策。


  在真实的历史上,365团4连于炮火准备后发起冲击,炸开越军设置的铁丝网越过国境线快速向前推进。当4连进至长白山北侧一线时,这里的战场却是一片沉寂。因为敌情不明,4连连长孔令华带着通信员和电台兵前出到了尖刀排的位置,从一块岩石后探身用望远镜向前沿观察敌情。

  然而,对面的越军没有进行开火阻击其实是要将中国军队放近点再打。由于孔令华身带望远镜、指挥旗,后边还跟着电台兵,在战场上跑动目标比较明显,因而被潜伏在山上的越军认出来是中国军队指挥官,已用枪口将他锁定。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响,孔令华连长中弹倒下,当场牺牲。

  在1979年战争的初期,因为缺乏实战经验,有不少中国军队基层指挥员遭到了越军狙击而伤亡。当时解放军的军服都是“一颗红心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官兵一致,只有四个口袋和两个口袋之分。在战场上,口袋的区别当然不易看出来,但干部往往佩戴手枪、挂望远镜、拿指挥旗,这就比较容易和士兵区分开了,于是成为了越军狙击的主要目标。到了作战后期,中国军队越打越有经验,指挥人员就很少背挂手枪和望远镜了。


  孔令华连长刚一倒下,隐藏在长白山一线各阵地工事内的越军同时开火,以猛烈的交叉火网夹住了4连,冲在先头的战士纷纷中弹倒下,连队前进受阻。在团、营炮火的支援下,4连进行了几次冲击,但因地形不利,都没能取得突破,副连长也身受重伤,全连伤亡较大。指导员吴世忠组织力量继续攻击,命令7班从长白山西侧向山顶偷袭。因中途被越军发现,偷袭未成。

  打到下午,4连夺占了长白山东北侧两个高地,与越军形成对峙。全连经一天反复战斗,两次集中攻击受挫,虽然先后摧毁了越军6个火力点,毙敌23人,但未能取得决定性突破,自己也伤亡了29人。在4连左翼进攻的5连、6连,也在黄土山、尖石山一线遭到越军阻击,进展迟缓。当晚,奉团里命令,2营各连乘夜暗撤回了国境线重新组织进攻。

  365团4连第一天攻击受挫,和影片中的4连失利原因是一样的,主要在于初战缺乏经验,未能察明敌情,知己知彼。越军在长白山的守军也就1个连左右,多以班为单位分散配置,利用有利地形主要实施火力阻击,重点封锁东侧与尖石山、乱石山间的谷地。其依托陡峭石山设防,工事多在岩洞、石缝中构筑,既不好攀登接近,位置又很隐蔽,死角大,炮火射击很难将之摧毁。


  然而,由于越军兵力不足,不敢脱离既设阵地野战出击,因此主要是专守态势。也就是说,防守长白山的越军可以和附近几个山头的友邻形成交叉火力配合,但却不能以兵力相援形成互动战术配合,有陷于孤立的危险。在这样一个战场态势下,用炮火射击对其没有什么威胁,以兵力从正面强攻则正好陷于各山头越军的交叉火网,必然发生伤亡。如集中兵力攻击,队形就易密集拥挤,则伤亡更会加大。且越军居高临下,俯瞰战场,向上仰攻非常困难,很难摆脱被动态势。

  4连第一天的进攻,既是正面强攻,队形又较为集中密集,看不到敌人,不熟悉地形,一举一动却都被居高临下的敌人所掌握,没有抓住敌人的弱点,却暴露了自己的弱点,焉能不败!

  影片中4连坚持到天黑后,营长来到前沿,与4连指战员们一起对白天的战斗进行了分析。认为越军在长排山上居高临下,又分散隐蔽,而我军对这种地形不熟悉,白天进行强攻是很难奏效的。最后指导员提出进行夜摸,乘天黑从长排山北侧登上山顶,次日天亮后从上往下打。


  营长同意了指导员的建议,要求4连选好上山的路线,搞好协同。夜深后,在炮火掩护下,4连以1个排兵力对乱石山发动佯攻,打得甚是热闹。与此同时,3班担任突击班,秘密从长排山北侧向山顶攀登。长排山上的林成招开始还比较镇定,担心中国军队会搞声东击西,因此按住预备队不动。后来乱石山方向的佯攻分队越打越猛,林成招经不住手忙脚乱的亚胜连长一再催促,命令预备队出动阻击中国军队。

  就在这个时候,3班长(王建忠饰演)带领大胜(杜先进饰演)、双华(陆辉忠饰演)等战士经过艰苦攀爬终于登上了长排山顶。随后秘密干掉了越军哨兵,并用手电向山下发送了登顶成功的信号。指导员接到信号后,即带领连主力也乘夜暗秘密上山,于拂晓前和3班会合控制了山顶。天亮后,越军发现中国军队已经上了长排山,林成招才意识到终究还是中了中国人的声东击西之计。

  与真实的历史相比,影片中对这段关键的战斗转折过程描述得简单了些。365团4连初战受挫后,并没有于当天晚上立即夜摸长白山,而是在第二天上午才受领了营里下达再攻长白山的命令。


  4连的前身是解放战争中的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11旅32团4连,曾在沙岭战斗中与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新6军新22师66团一部浴血奋战,著名干部模范、连长肖永华孤身冲入敌阵壮烈牺牲,4连因而被纵队命名为“肖永华英雄连”。一打长白山失利,连长牺牲,全连指战员都憋足了劲要坚决拿下长白山,为连长报仇。为了加强4连的力量,营里配属给4连82无坐力炮4门、重机枪3挺、工兵1个班,并同时以2连向尖石山、乱石山方向发展进攻,5连向长白山南侧迂回穿插,割裂各高地间的越军防御,配合4连歼灭长白山守敌。

  鉴于第一天攻击失利的教训,4连指导员吴世忠组织了班长以上干部和骨干开会,仔细分析受挫的原因,并结合地形、敌情重新研究打法。大家认为,长白山地势险要,草木茂密,观察瞭望和部队运动都颇为不便。越军依托天然岩洞构筑工事,兵力配置分散隐蔽,主要依赖火力进行防守。

  在这种情况下,敌暗我明,地形不利,炮火对其杀伤有限,从正面强攻硬打是很难奏效的。4连初攻失利的主要原因就是不明敌情,战术运用不当。反过来看,越军的防御也有很大弱点,其主要依托岩洞防守,居高临下,在阵地前下方形成火力封锁地带,却不便于向洞口上方观察和射击。如果能首先控制长白山顶,即抓住了敌人的盲点,其防御部署尽在眼中,可自由选择攻击方向,变被动为主动。再从上向下打,逐洞攻击,各个歼灭,将获全胜之效。


  根据以上分析,吴世忠等人决心改变打法,首先派一个精干小分队,利用夜暗秘密登上长白山顶,掩护连主力上山。待天亮后,再由上向下逐点攻击,避开越军火力控制地带,出奇制胜,将守敌各个击破。关于登山的路线,因长白山东侧为越军重点防御地段,西侧则距4连位置较远,越军也有防御,北侧虽是悬崖峭壁,但越军防御薄弱,能收到出敌不意的效果。

  最后,吴世忠决定由3班担任突击班,于2月18日黄昏时隐蔽进至长白山北侧山脚,天黑后开始登顶;1排、2排主力于黄昏后佯攻长白山东南侧和东侧乱石山越军阵地,吸引守敌注意力。待天黑后,分别由长白山的东北侧和东侧摸上山顶;连指挥所率3排在山下待机,并组织火力压制长白山的越军火力。

  2月18日中午,2营再次越过国境发起攻击。4连、2连为第一梯队,迅速向纵深发展进攻。至黄昏前,4连、2连分别推进至长白山、尖石山预定地域,5连则从2、4连之间进入战斗,向长白山南侧迂回穿插。当晚19时,4连的1排、2排主力向各自的预定目标发起了佯攻。


  与此同时,担任突击班的3班共7人在班长谢振华带领下,趁部队佯攻和火力掩护之下迅速运动到了长白山北侧山脚,乘夜暗开始攀登悬崖峭壁。中途因一名战士不慎滚下山去摔伤,副班长返回山下救援,3班还剩下5人。谢振华当即将余下人员分为两个小组,从不同方向继续向山顶攀登。经过6个多小时的艰苦攀爬,19日凌晨1时多,两个小组相继登上山顶,占领了制高点,没有发现敌情。在此之前因4连的佯攻打得很猛,在山顶警戒的少量越军已缩回南侧山腰进行防御去了。

  谢振华立即向天上打了一发曳光弹给连指挥所报信,非常不巧,吴世忠等人当时却未发现。不久,1排和2排主力在完成佯攻牵制的任务后,也乘夜暗开始向山顶攀登。除2排有一个班在中途迷失方向外,1排、2排的3个班相继登上了山顶。因连指挥所没有发现3班登顶的信号,吴世忠又命令通过半导体扩音器喊话和发信号等手段反复进行确认,终于和登顶人员沟通了联系。随即吴世忠也率60炮班、工兵班开始登山,于19日拂晓到达山顶,与先期登顶分队会合。

  影片中到了天亮后,指导员确定了从上往下,逐层搜索的打法。同时给各分队区分了攻击任务,并嘱咐说:“各小组回去以后,要特别注意提醒大家,山上草深、树多、洞多,地形很复杂。我们要利用有利地形,互相支援,密切协同。注意,千万不要打误会了。”


  在真实的历史上,吴世忠指导员上山后即调整了组织,明确了各班、排的战斗任务。当时登上山顶的除4连的6个班外,还有因与主力走散而随4连1排上山的2连19人。与防守长白山的越军相比,登顶分队的力量并不占优势。吴世忠针对在山上作战不易观察和运动,且越军兵力分散配置的情况,决定不集中攻击,而是采取小群多路的打法。

  所谓小群多路是一种连级进攻战术,即是将连队以班、排为单位分成多个进攻方向,在加强火器的掩护下,成疏散队形,交替掩护,多路,多方向,有重点地向敌冲击。这种战术是解放军的传统战术,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都有成熟运用,建国后军队搞正规化建设,讲究梯次战斗队形,小群多路反而提得较少了。如今要在长白山的特殊地形、敌情下作战,吴世忠就又祭出了老战术。

  据此,将各班分成2~3个小组,每组2~3人,加强随伴火器,由上向下,分片包干,各自为战,多路进攻,互相配合,边打边搜,逐洞歼敌。要求各攻击小组在战斗开始后注意观察、隐蔽,小群多路,从侧翼大胆接近越军据守的岩洞,以抵近射击和手榴弹消灭敌人。并将60炮配置在山顶的反斜面上,各班轻机枪配置在山顶,以火力支援各小组战斗。为不使发生误伤,还规定了互相间的联络信号和识别记号。部署完毕后,吴世忠感到手里兵力不足,遂派人下山召3排上山作预备队。在4连进行战斗部署的同时,5连也乘夜暗插到了长白山东南侧,割裂了各高地间的越军防御,协同4连形成了对长白山守敌的夹攻之势。


  在真实的历史上,2月19日天亮后,5连从南侧正面向长白山发起进攻,以火力吸引防守越军的注意力,同时4连按预定战斗部署从山上向下扫荡。4连各分队分成小群多路,分片包干,在60炮、机枪掩护下,以疏散队形从侧翼隐蔽迅速地抵近越军据守的岩洞口,用手榴弹和抵近射击消灭洞内之敌,逐个洞穴、逐个石缝进行攻歼,打下一洞,巩固一洞。有些岩洞守敌的位置难以接近,吴世忠就命令通过步谈机呼唤上级炮火予以摧毁和压制。

  越军重点防御长白山的南侧山腰,而攻击这一路的只有谢振华率3班的5名战士,兵力明显不足。因此,谢振华命令全班每人负责一片地域,互相掩护,并肩搜索前进。3班打得极为勇猛,一路向下攻击,先后击毙越军19人,击伤3人。谢振华自己就击毙越军9人,击伤3人,消灭5个火力点,缴获轻机枪2挺、冲锋枪4支。

  影片中一直冲锋在前的3班长,就是以谢振华为原型的。激战中,吴世忠一直注意掌握敌情变化,保持实施连续指挥,并组织预备队和连指挥所非战斗人员围歼零星逃散的越军。他身先士卒,沿着石缝、草丛向下搜索,边射击边前进,先后毙、伤越军各1人,并缴获了1挺重机枪。因战斗紧张,后方弹药一时送不上来,吴世忠就命令战士们注意利用缴获的武器和弹药打击敌人。


  影片中先后出现了火焰喷射器和瓦斯烟雾弹等武器,在攻击岩洞之敌时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在真实的战场上,瓦斯烟雾弹既可以起到遮蔽掩护的作用,又能熏呛敌人;火焰喷射器的优势是能够拐弯杀伤,还可以大量消耗氧气,因而用来对付藏在山洞中的敌人非常有效。不过,当时中国军队中的火焰喷射器是编制在师防化连里,战时加强给一线步兵连。而4连进攻长白山时并没有加强火焰喷射器,因而影片中喷火的那段情节并未出现在真实历史上。

  19日激战一天,4连一直打到了山脚,共打掉长白山上越军33个火力点,击毙越军64人,俘虏1人。战至黄昏时,为防止夜间误伤,奉营里命令,吴世忠将全连撤回山顶,巩固阵地,准备再战。

  20日上午,4连继续搜歼残敌,又摧毁越军1个暗火力点,先后毙敌8人,终于肃清了长白山上的越军。在两天战斗中,4连共击毙越军72人,俘虏1人,缴获60炮1门、轻重机枪12挺、冲锋枪25支、40火箭筒7具、M79型40榴弹发射器6具、各种枪弹32箱及军用物资一部,捣毁34个岩洞和暗堡。4连仅伤亡14人。战后,4连荣立集体一等功,被广州军区授予“长白山英雄连”荣誉称号;3班长谢振华荣立一等功,并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长白山进攻战斗,是1979年战争中一次具有典型意义的连级战斗。双方兵力相当,均主要以步兵武器进行较量,反复斗智斗勇,基本反映了各自的实际战斗力。4连之所以最终取得胜利,根本原因就是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改变打法,扬长避短,越战越勇,从而克敌制胜。

  越军本来占有地形有利和工事隐蔽坚固的优势,但战术保守,一味防御,不能实施灵活反击,最后陷于坐困待毙之势。战后不久,八一电影制片厂就将这一模范战例拍成了军事教学影片《长排山之战》,并在国内上映。应该说,在关于那场战争的同类题材影视作品中,像《长排山之战》这样蕴含了大量历史内容并几乎以战斗原貌反映的影片,是绝无仅有的。

  4连所在的第41军122师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的老部队。都知道第4纵队是著名的塔山扬威部队,一仗打出了3个英雄团,在全军中也罕有其比。只可惜,没有一个团是122师的,在第41军的3个步兵师中,122师只能甘当默默无闻者。


  1979年时,122师已经26年没有打过仗,光是生产施工就搞了18年,平时训练严重不足,甚至被戏称为“泥腿子部队”。全师只有少数师、团级干部打过仗,但也没有指挥本级部队作战的经验。122师在战前紧急扩编为甲种师,补入了大量新兵,临阵磨枪上了战场,又独立负责一个战斗方向,确实面临了颇为艰巨的考验。

  通过朔江一战,122师歼敌颇丰,经受了锻炼,面貌一新。在其后的清剿、护路作战中,该师总结经验,越打越好。在1979年参战的东西两线29个陆军师中,122师共歼敌2730人,排名靠前,并成为了俘虏越军最多的师级部队。

  值得一提的是,122师在朔江战斗中击毙了越军346师246团的团长和副政委。在东西两线各部队中,击毙越军团长的战绩122师也是独一份。比较遗憾的是,这个战绩是由技术部门截获破译越军电报所提供的,但未有更具效力的证据加以证明。


  而击毙246团副政委阮克帝少校的战绩则是货真价实,由俘虏指认了被炸死在山洞中的尸体,并拍摄了照片。这个阮克帝少校听名字就知道是个坚强的革命者,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阮少校最终却死在了另一支立志“克帝”的军队手中,就如同那位想必在抗美战争中也是智勇双全的林成招上尉。

  与真实的历史相比,《长排山之战》的故事内容有些单薄,影片时间也较短,还带有一定的程式化痕迹。如林成招、亚胜连长这些越军指挥官的形象塑造,还是抽烟、喝酒、吃罐头、看女人照片、阴阳怪气、打骂部下等,与早年银幕上的国民党军官并无二致。不过,对于一部主要用途是军事教学的影片来说,是不能像商业片那样进行苛求的。

  和更早的《地雷战》、《地道战》一样,《长排山之战》除凸显了宣传教育作用外,也为那个理想主义年代的电影观众所喜闻乐见,从而在电影史上留下了特殊的身影。可惜的是,这种理想主义已渐去渐远了。多年以后,当影片《长排山之战》经数字修复,又清晰出现在网络中时,不知有多少人心中突然泛起了当年的回忆。或许,人们更加感怀的不是电影,而是永远留在银幕上的那种真诚。


  各位坛友,最近几天只顾的弄骑行新疆的帖子了,这边停更了一周,抱歉了。

  本老兵从那坡烈士陵园回到宾馆就莫名的病倒了,当时赶上那几天的大降温,原以为受凉所致,就没在意。折腾了一夜,吃了自带的药也不顶用。

  这一路历时一个多月,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行程近两千公里,除几次扎胎外没遇任何险情,没出任何问题,完成任务的当天就生病了,难道冥冥之中似有天意?

  本老兵第二天仍坚持按计划搭车从那坡去南宁,从南宁乘火车回山东。到达南宁后病情加重,暂不敢长途旅行,在南宁滞留四天后才乘坐火车回鲁。

  滞留南宁期间,楼主心还想着防城港防北烈士陵园没有去,趁着在南宁滞留期间,何不去完成最后一拜,楼主就在11月28日乘高铁去了防城港。
  


  

  

  

  
  林枝富 烈士

  广西贺州市人,54208部队9连指导员,中共党员,1979年2月28日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身负重伤光荣牺牲,终年29岁,追记一等功,广州军区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杨息任 烈士

  广西临桂县人,1975年1月入伍,54208部队8连副连长,中共党员,1979年2月17日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光荣牺牲,终年25岁,荣立三等功,追记一等功,广州军区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徐灵光 烈士

  浙江省临海市人,1975年1月入伍,54207部队90分队班长,中共党员,1979年3月1日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光荣牺牲,终年24岁,追记一等功,广州军区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战斗英雄林枝富烈士事迹


  

  越南高巴岭与广西防城毗邻,它的主峰海拔1060米,谷深坡陡,连绵数里,越军盘踞在高巴岭上的五个高地。痛击越军的战斗打响后,林枝富所在广西独立师一团九连奉命攻击我广西防城县岗中公社对面的越方高巴岭,以保证我方公路的畅通无阻和师主力部队的行动。





  1979年2月27日,林枝富带领九连战士猛打猛攻,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攻占了高巴岭4号高地的山脚。

  4号高地是敌防御阵地,位于3号高地的右后侧。敌3号高地周围布满了铁丝网,地面设有纵横交错的堑壕和许多火力点。4号高地地势略高,具有扼守制约3号高地的作用。因此,狡诈凶顽的敌人早就在4号高地修好了坚固的工事,又占有极为有利的地形。这样,唇齿相依的3号、4号高地形成了左右逢源、相互呼应的犄角之势,4号高地自然成了一块难啃的“骨头”。

  战斗一开始就十分激烈。部队攻占4号高地山脚后,4号高地守敌以疯狂的火力进行抵抗,部队前进受阻。

  第二天,经过一天喘息之后的敌人,以一个加强排的兵力在各种火器的掩护下,从4号高地居高临下,疯狂向我反扑,狂风般地从山上卷下来,企图将九连逼下高地。


  当时,九连有两个排去增援夺取主峰的战斗,阵地上只剩下林枝富带领的二排在坚守。在鏖战中,有的战士牺牲了,有的战士负了伤。望着离阵地越来越近的密密麻麻的敌人和密集的炮火,有的战士出现了紧张情绪。

  战场上最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干部自身过硬,关键时候能够站出来。

  “大家一定要沉住气,把敌人放近了再打他个措手不及!”林枝富坚定有力的声音刚落,一发炮弹在他们不远处爆炸了,又有两名战士在爆炸声中倒下了。

  战士们被震得五脏和脑袋都像撕裂开一样,一名新战士跳起来就要乱跑。呛人的浓烟中,又一次响起了林枝富斩钉截铁的声音:“大家不要慌!听我指挥,准备反击!”在战场上,往往这样一句话就能产生神奇的效果,大家的心又镇定了。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上,林枝富身先士卒,不顾敌人火力扫射,把伤员留下的手榴弹收拢起来,不断向敌人投去,一边投一边喊:“人在阵地在,要为牺牲的战友报仇!”
  在林枝富的指挥和感染下,战士们奋勇作战,越战越勇,打得敌人滚的滚,叫的叫,狼狈溃退。

  把敌人打退之后,林枝富大吼一声:“跟我上!”便手拿3枚手榴弹,像猛虎一样,第一个跃出堑壕,带领七班战士向敌反击。

  在距敌30米时,林枝富一面指挥战士从右侧打上去,一面向敌堑壕里投手榴弹。当他挥臂投第二枚手榴弹时,突然身负重伤,但他仍咬紧牙关,将手榴弹投向敌人,最后,倒在血泊之中……

  通信员闻讯赶来,同其他战士抬着指导员就要往战地救护所送。

  林枝富微睁双眼,吃力地说:“不能走,我的指挥位置在这里。”说完,就昏迷过去了。后因伤势过重,林枝富壮烈殉国。

  战后,广州军区批准授予林枝富“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战斗英雄杨息任烈士事迹

  

  1979年初,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打响了。广西独立师三团八连副连长杨息任带领战士们开赴前线。2月17日早上,杨息任带领突击队,在预定的8分钟内,迅速通过开阔地,抢占了冲击出发阵地——小青山高地。尔后,又向4号高地发起了冲击。4号高地是敌人的主阵地,是关乎战斗胜利的关键。


  敌人已发现了我突击队,便用轻重机枪、六○炮组成密集的火网进行封锁,部队被迫压在齐人深的草丛里。杨息任探出头来,一边拔根青草,放在嘴边嚼着,一边查清火力点的位置,然后大声命令:“二班把右面的火力打下去!三班把左面的那个干掉!”二班两名机枪手,立即进行射击;三班长丁小平一梭子弹出去,左边那个也就哑了。杨息任“呸”地一声吐掉草末,将手中的青草一扔,说声:“下!”将手枪往怀里一抱,带头从山坡上滚下来。战士们随即分成左右两路滚下来。

  右侧一路向4号高地发展比较顺利。右路的战士们跟着副连长灵活地利用一道道土坎,躲过敌人扔过来的一个个手雷,迅速向堑壕里的敌人逼近。大约快到离敌人40米时,敌人突然投出一排手榴弹,冲在前面的杨息任大声喊卧倒,自己顺势滚下一道土坎。

  没等他命令,战士们就端起了机枪,向敌人扫射起来。趁这时机,杨息任指挥大家还了一排手榴弹,借着手榴弹爆炸的烟雾,他冲到堑壕边,一个敌人刚从堑壕里探出头来,就被他一枪打掉了。


  沿着杨息任打开的通道,后面的战士冲了上来。残余的敌人躲进暗堡负隅顽抗。这时3号高地上的敌人,发现我军占领了4号高地,切断了他们的退路,急忙掉转火力向我军打来。杨息任一边组织火力抑制,一边命令搜索残敌。

  一个战士搜索到一个拐弯处,突然从堑壕角边射出一梭子弹,这个战士中弹倒下。正在山头指挥的杨息任,看到这种情况,拔出手枪,对准堑壕角还击。突然堑壕左侧飞出一颗子弹,击中了杨息任的胸部,他为祖国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战后,广州军区批准授予杨息任“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战斗英雄徐灵光烈士事迹


  

  1979年2月27日,广西独立师二团以步兵3营打主攻,向高巴岭发起突击。但因掌握敌情不确,部署失当,主要攻击点没有找准,用2个连打越军2个连,未能形成兵力优势,步炮协同也没有组织好,致使战斗陷于胶着。

  在攻击越军主阵地5号高地时,我步兵遭到越军火力猛烈扫射,前进受阻。支援步兵的82无坐力炮一个班奋勇前出,抵近敌人阵地实施攻击。班长徐灵光身先士卒,在没有地形架炮的情况下,他冒险肩炮射击,连射16发炮弹,击毁越军火力点一批,有力压制了敌人。经过一个白天激战,3营终于拿下了5号高地。



  28日中午,越军出动一个加强排向5号高地发起反扑。防守阵地的3营一个排顽强进行抗击,双方展开激战。82无坐力炮班奉命支援5号高地,占据有利地形向敌猛射。在班长徐灵光指挥下,以准确的射击打得越军人仰马翻,配合步兵粉碎了敌人的反扑。战斗中徐灵光弹无虚发,连续摧毁和压制了越军6个火力点,被战士们称赞是“神炮手”。

  3月1日,越军连续增兵,在炮火掩护下,再次向5号高地发起反扑。3营坚守分队与炮兵密切协同,将敌人放近再打,浴血阻击,先后击退了越军三次进攻。战斗中82无坐力炮班的表现依旧出色,打得准打得狠,接连摧毁敌人10多个目标。

  徐灵光生龙活虎般扛着炮几次前出,近距离向敌人射击,连续打掉了越军的高射机枪、60炮、重机枪等7个目标,为战斗胜利立下了殊勋。


  打到下午后,82无坐力炮班的弹药几乎耗尽,根据上级命令,全班寻找有利地形隐蔽待命。徐灵光钻进一个防炮洞中隐蔽,没多久,他看到有两名民工从前方跑过来。这时越军的炮火打得正凶,阵地上硝烟弥漫弹片横飞。

  徐灵光担心两个民工受伤,赶快招呼他们躲进来。但这个洞面积不大,只能堪堪容下两个人。徐灵光舍己为人,让两个民工躲进洞里,自己则蹲在洞外用身体护着洞口。不久,一发炮弹打到洞口附近,徐灵光身中20多块弹片,血流如注,昏倒在地。

  战友们紧急将徐灵光抢下阵地,送往后方医院。途中徐灵光艰难醒来,还嘱咐身边的战士,哪怕只剩下一个人,也要坚守阵地!徐灵光被送到医院后,医生竭尽全力抢救,但因伤势过重,失血过多,徐灵光光荣牺牲,年仅24岁。战后,徐灵光烈士被追记一等功,并被广州军区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山东籍烈士11名


  
  韩春山 烈士

  山东省高青县人,1975年1月入伍,54208部队班长,中共党员,1979年3月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光荣牺牲,终年24岁。


  
  宋庆学 烈士

  山东省乳山市人,1977年1月入伍,54207部队战士,中共党员,1979年3月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光荣牺牲,终年22岁,追记三等功。


  
  刘西岭 烈士

  山东省博兴县人,1975年12月入伍,54207部队7连战士,中共党员,1979年2月27日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光荣牺牲,终年25岁,追记三等功。



  
  季培泉 烈士

  山东省沾化县人,1975年1月入伍,54207部队班长,中共党员,1979年2月27日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光荣牺牲,终年24岁,追记二等功。


  
  刘贤响 烈士

  山东省枣庄市人,1977年1月入伍,54206部队战士,共青团员,1979年2月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光荣牺牲,终年20岁,追记三等功。



  广西军区独立师担负牵制广宁省边境之敌的独立作战方向,先后在保肯、横模、高巴岭打了三场硬仗,场场是攻坚,歼敌不少,伤亡也大,战例都很典型。因为该师的有力攻击,吓得先安地区的越军325B师主力急保芒街、海防,不敢乱动,无法协同亭立地区的338师西援禄平,有力支援了广州军区主力的作战行动。

  


  广西独立师从东兴县江平公社竹山大队1号界碑到垌中公社的33号界碑一线全面反击。一团重点在东兴、滩奔、高巴岭,二团在比劳、高巴岭,三团在保肯、横模,边防营在横模作战。炮团和广州军区炮一师25团负责各团进攻点的炮击。

  1979年2月17日早上6点40分炮火准备,7点钟部队越过界河发起了冲锋,通过一场场激烈的战斗,基本消灭了一线阵地之敌。

  第二阶段战斗是1979年2月27日——1979年3月5日。我师主要攻克了越南境内的海拔1060多米高巴岭上各个高地;歼灭了横模地区的越南军队。

  第三阶段1979年3月6日——1979年3月16日。该阶段我师以交替掩护,边清剿边撤退的方式,于1979年3月16日我师部队全部撤回我国境内。


  经过一个月的作战,锻炼了部队,提高了部队战斗力。攻占越南北部广宁省1个县城、3个镇等部分地区;歼灭性打击了上述地区的越军。拔除了3个公安屯,共歼敌2034人(击毙1226人,击伤1008余人,俘虏97人);缴获各种火炮58门、各种枪支和火箭筒及40榴弹发射器352支(挺、具),炮弹、子弹3944发,地雷、手榴弹5500枚,电台10部。同时摧毁了越广宁省内的大量军事、政治、经济设施。

  广西军区独立师歼敌2000人左右,但我师伤亡比较大,牺牲293人,伤1210人,二次以上伤的214人。

  我师官兵在战斗中立功情况,单位:英雄称号连队2个:军委授予3团8连“尖刀英雄连”广州军区授予2团7连“能攻善守英雄连”。英雄排1个:广州军区授予2团7连3排:“高巴岭英雄排”。一等功:营1个,连3个,排4个,班5个。

  个人:英雄称号7人,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李作成、李志坚。被广州军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徐灵光、杨息任、林枝富、韦炎辉、周本清。个人一等功:29人。个人二等功:213人。个人三等功:3009人。共3256人。


  恶战高巴岭

  广宁省位于谅山省东南,与广西崇左、防城地区接壤。这片地区接近北部湾,并不是中国军队的主攻方向,只发生了一些零散的边境拔点战斗。高巴岭,位于广西防城县峒中公社当面的越南一侧,隔界河与中国板兴、丈义地区相望。

  高巴岭是由北而南交错排列的5个山峰,主峰海拔1060米。山势险峻陡峭,沟谷纵横,顶部杂草丛生,山腰灌木密布,山脚雨裂多而深。控制了高巴岭地区,就可直接向北瞰制中国境内正面约7公里的地区,封锁沿边界平行的一条主要公路。

  1979对越作战发起后,奉广西军区之命,广西军区独立师指挥所属第2团首先攻歼越南比劳地区之敌,尔后以一部兵力占领比劳南侧无名高地,保障滩散至峒中公路畅通,配合师主力歼灭越南横模和保肯地区之敌。第2团曾常年担任生产、施工任务,只在临战前进行了短期军事训练,并补入大量新兵,部队军事素质不高,但求战情绪旺盛。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