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

  41军122师366团战前誓师大会


  
  122师366团政委王克林(右1)在前线战场,正与有关团队领导研究战场态势,部署下一步行动。

  
  366团一营前线指挥所领导班子在坂洋后山,研究下一步作战部署。

  
  366团2营6连领导班子正在研究战况,准备向预定目标快速穿插

  
  1979年2月17日15时,122师366团工兵炸毁越军设置在108号界碑我国一侧的石墙,5连尖兵班翻山越岭首先出境,向越南南散之敌发起进攻。图为尖兵班战士背着沉重的装备攀越陡峭的山崖。

  
  08--1979年2月 17日11时,我部队在街得村遭到越军阻击,为确保366团主力按时穿插到朔江,团指挥所命令7连夺取街得无名高地,消灭敌人的机枪火力。
  覃保来背着相机紧随出击的7连3排刚接近山垭口,突然,躲藏在山洞内的越军疯狂地冲了出来企图歼灭3班,双方相距约10米距离。
  这时的越军看到覃保来手拿照相机,就径直向他扑过来。千钧一发之际,7连3排战士先敌开火,当即歼灭了2名越军,其余逃进了一旁的山洞。
  这是越军向覃保来冲过来的一瞬间被他迅速抓拍的画面,也是出境后的第一场战斗冒险拍下的镜头。

  
  1979年2月17日,122师366团2营5连从106号界碑出境打开口子。3营担任主攻,天刚亮,3炮连连长曾维信(前1)带着全连人员出境占领发炮阵地,用炮火支援3营进攻。

  
  据3营营部书记朱传禄的回忆:

  凌晨2时,团主力向边境隐蔽前进,3时到达进攻出发阵地。总攻打响后,2营5连于5时从106号界碑突破打开口子,8时攻占了南散,歼敌10余名,掩护团主力开始穿插。团主力以3营8连为先头,于8.30分出境,9时左右进至朗郭村附近。

  8连1排进至越南朗郭村南侧山垭口,遭敌两侧火力阻击,连主力即从朗郭东侧迂回,进至让涌村东北无名高地时,遭敌人侧石山攻击近2小时,8连几次组织冲锋,因地形不利及敌人火力猛烈而无法攻下。这时,副营长柳利林带着9连及时赶到并接替8连战斗。8连则沿左侧正准备绕过朗郭村时也遭到敌人攻击,只好对峙。

  正在3营调整战斗部署时,加强在我团指挥的副师长宋文华等首长率团指挥所赶到前沿,3营长姚焕伦向团指挥所报告了战斗经过,并指出当面地形对我不利,我火力和兵力都无法展开,请示是否绕过朗郭村,摆脱这股敌人的纠缠,从8连方向向敌纵深发展,以保证部队按时穿插到坂洋,保障师主力攻占朔江。

  这一建议当即遭到宋副师长的否决,并强令3营立即攻下朗郭村,保障团主力通行。营长无奈,只好令司号兵吹起冲锋号,副营长柳利林亲自率领9连冒着弹雨向山垭口下面村庄冲去,但终因敌火猛烈,部队在狭长地形无法展开,伤亡很大。副营长也在冲锋中壮烈牺牲。跟随他的营部通信员小陈和电台话务员小王受伤,9连不得不撤了回来。

  战斗仍在对峙,此时此刻,整个大部队被挡在了朗郭村的附近和周围。时间对于广大官兵来说是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时间拖得越长越对我部队实施穿插不利。

  3营副营长柳利林身负重伤被抢救回来,营部卫生所欧医生(左)和医务人员全力抢救包扎,最后还是未能挽回他的生命。 1979.2.17下午14时

  
  1979年2月17日14时多,122师366团6连接替8连任务前,指导员黄胜发在朗郭东北面向6连战士作战斗动员,准备向让涌进攻。

  
  我军战士正向山上敌人猛烈射击。

  
  战地卫生员正在给负伤的战士作伤口止血包扎。

  
  1979年2月18日早上,天刚蒙蒙亮,雾还未散去。122师366团2营6连全连奉命在山脚下集合,团政委王克林亲自到6连作战斗总结和政治动员,并宣布连干部调整名单。
  2月17日,连长肖皓牺牲,副连长负伤。任命3排长曾维发为连长,指导员黄胜发职位不变;3排长由7班长黄传贤担任;7班长由副班长胡可源担任;7班副由战士沈国初担任。
  根据连队2月17日的战斗情况,宣读向上级报请荣立三等功人员名单:龙启飞、黄传贤、胡可源、周习祥、陈锡联、谢树宝、王跃进。
  表彰完毕,团要求6连就地待命,编为团的预备队,负责民兵民工及后勤人员的安全保卫工作。

  
  1979年2月18日11时,366团3炮连迫击炮奉命在15分钟内发射90多发炮弹,对反冲击之敌实施压制射击。

  
  366团2营6连奉命去安府阻击从朔江南逃的越军。这是在敦张后山朗索地域出发时,新任连长曾维发给战士们下达战斗命令。

  
  1979年2月18日下午,366团3营进攻让涌村东面时,遇上该村正躲避战乱的越南村民。跟随3营行动的一位越语翻译,正在向村民询问了解当地附近周边情况。这些村民经我翻译解释后,不但打消了对我军及战争的恐惧,还很认真地倾听解答了翻译提出的问题。

  
  18---1979年2月19日早上,在坂洋大无名高地,366团7连3排在偷袭敌人第一道堑壕后,继续向第二道堑壕进攻。

  
  我366团战士正在攻击山上的敌人。

  
  我366团战士向敌人阵地射击。

  
  1979年2月19日,366团5连5班战士在592高地攻击越军阵地时,被战地记者覃保来抓拍到的镜头。

  
  1979年2月19日攻打坂洋592高地后,366团5连战士靳少忠(左2)与战友在押送俘虏途中。

  
  这是为数不多的坦克配合步兵作战的照片。它真实记录了41军坦克团3营的坦克正在向战区快速开进,奉命搭载步兵向朔江守敌作最后攻击。这些上了坦克的指战员们,在冲往朔江县城短短的路程中遭受了重大伤亡。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一去就再没能回来,英勇牺牲!

  
  122师366团战士在被41军坦克团3营7连摧毁的敌37高炮残骸上留影。

  
  122师政治部主任刘少杰(右2),366团政委王克林(右3),炮兵27团副团长王海(右4)与率领“前观组”深入敌后完成侦察任务的副营长吴志平(左3),在朗索山坡366团指挥所合影。1979.2.21


  
  1979年2月21日,366团9连攻下坂涯越军246团后方指挥所的一个主洞口后,连长汪德金正在部署下一步战斗。

  
  366团9连9班长在坂涯西山一个洞口,击毙向洞外反冲击的越军,枪声响起,越军应声倒地一瞬间被抢拍到的镜头。1979.2.21

  
  1979年2月22日,366团3营指战员们在越军藏匿的山洞外,研究攻洞的战斗准备。

  
  我战士接近敌洞口深挖“地老鼠” 1979.2.22

  
  参加清剿残敌的366团7连3排抓获越军246团士兵 1979.2.22

  
  战士用火和烟加辣椒粉,对山洞进行烟熏火攻后,战士们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进洞清剿搜索残敌。

  
  1979年2月26日,366团5连在那杭舍村,用重机枪猛烈封锁敌山岩洞口。

  
  1979年2月26日下午,366团2营炮连副指导员刘和拱在越南安乐附近的一个村子里,给又饥又渴的越南老太婆送水送干粮。

  
  1979年2月27日,366团5连在那杭舍地域清剿残敌。图为我火箭筒手正向越军驻守的山洞发射火箭弹,这是发射后瞬间抓拍到的镜头。

  
  1979年2月27日,加强122师指挥的41军副军长于海学(左2)与师长于新义(左3)、师政治部主任刘少杰(左4)及师指挥所部分成员,下到基层连队检查指导,听取战况汇报。

  
  不畏艰险,勇敢前行的民兵民工运输分队

  
  我民兵持枪守卫着原越军246团驻扎在敦张村的前线指挥所。被我军攻打占领后,此处成了122师指挥机关的所在地。

  
  敦张,一个很小的村庄,位于三面环山的一个三角形的小盆地里。我平孟到越南朔江再往高平去的公路由西向南经过盆地。从胡志明展览馆和让涌公安屯,分别往南伸出的简易公路,也在这里与平高公路相连接。
  因此,敦张在朔江东面群山中成为了一个交通枢纽所在地,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敦张口,其军事价值仅次于朔江。
  在敦张的南侧,有一座海拔高约350米的大无名高地,像一只卧着的猛虎俯瞰着敦张口。在高地北侧的两条山腿,像一双虎爪伸到了公路的附近,高地上的越军火力,可以直接控制山下的平高公路。在大无名高地与公路之间,有一片近200米宽的稻田地,在稻田中还有一条宽20米、深约1米的小河。

  (摘自《让历史告诉未来》作者 曾沙)
  支前民兵民工到达敦张村口时,好奇的民兵弯下身来拾捡地下的东西。原来散落在地下的是越南人用来放映的电影胶片,已被炮弹炸得七零八落。

  
  撤军回国的军车正驶过越南朔江天险,向广西平孟开来。
  撤军回国的军车正驶过越南朔江天险,向广西平孟开来。

  
  车载12.7毫米,高射机枪沿途跟随保护,给正在回撤的部队多了一份安全保障。

  
  英雄归来
  122师366团前线指挥所人员合影。副团长彭清国(前排左2)、政治处副主任王祖月(前排左1)等

  
  英雄归来
  366团政治处领导与各部门人员合影。前排左起:刘群勇、欧阳家槐、丁明镇、邹石友、梁金荣等

  
  英雄归来

  
  122师366团政委王克林紧握着李进彬的手,对他被授予“战地英雄”光荣称号表示热烈祝贺。

  
  战斗英雄”李进彬,在广西靖西荣劳中学的英模报告会上,给学生讲述自己在战场上赤手空拳夺机枪的惊险故事。

  
  中央慰问团慰问亲人解放军,女高音歌唱家邓玉华演唱电影《地道战》插曲《毛 的话儿记心上》。

  
  沉痛悼念牺牲的战友。

  
  覃保来这位勇敢无惧的英雄记者,离开战友已三年多。战争的创伤,过早地透支了他的健康,他的过早离世,令人扼腕痛心。

  编辑英雄记者覃保来的故事留下许多遗憾!他生前的个人资料无法采集更多,留下的战地图片也仅限书上的52张,有限的资料无法全面展开铺叙。

  他留下的一张张震撼心魂的战地图片,让战友,让读者看得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真正体悟了什么叫“勇敢不怕死” 这五个字!唯一留存给广大读者缅怀的战地影像,成了我们后人心中的旷世之作。

  在纪念对越自卫还击战40周年之际,我们还能通过覃保来拍下来的照片立马就可看到这场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的战争。真正展现了一代军人浴血南疆,永恒不朽的历史画面。(感谢战地记者陈朝荣、玛丽提供的珍贵史料)

  战地记者——陈朝荣

  
  1979年3月14日,战地记者陈朝荣前线归来,广西龙邦凯旋门留影。(广州军区宣传科记者段秋生攝)



  
  陈朝荣,广东揭西人,生于1942年4月,1962年6月参军,1965年任41军123师政治部新闻报导员、摄影干事。1979年2月17日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为战地记者。


  
  陈朝荣撰写的《战地记者见闻录》一书终于印刷完成面世。这本书以作者的战场亲历,叙述对越自卫反击战中41军123师在执行穿插任务中所发生的故事,生动、真实。
  全书共分二十二个章节,共约23万字,战场上拍摄了近200幅图片。《战地记者见闻录》以纪实手法讲述了当年出境作战的极度危险,极度艰苦,极度惨烈,极度血腥,场面惨不忍睹。


  
  陈朝荣(右一)和许世友将军等领导合影。

  
  开赴边境


  1978年12月16日,除少数人组成留守处外,我41军123师部队全部摩托化开进到达广西边境靖西县,并在边境小镇龙邦安营扎寨。师指挥部就设在风景秀丽,有小桂林之称的旧洲村。

  这里听不到枪炮声,因离国境线20余公里。至于几个团队,都在边界驻守,大部分住在自己搭的小帐篷或坑道里,扼守交通要道和控制制高点。

  这时,部队上上下下都在进行紧急战备教育和战斗动员,制定立功计划,投入练兵热潮。

  
  高炮2连指导员方成好和战士们声讨越修滔天罪行。

  
  临战训练。

  
  在全国招募的大批新兵也陆续来到部队,经短暂应急训练,便分到连队。看着这一批批幼稚可爱的新兵,我们这些老兵不由担心起来,这些新兵连单兵战术都不懂,上了战场不由地替他们捏把汗。

  东线和西线的中国军队加起来约有50万,大批的支前民工也相继在广西各县动员征集,南京福州等军区还抽调了大批老兵,补充到广州军区所属部队的各个分队,即作为此次战斗的骨干,也作为日后指挥官的选拔对象。

  1979年1月27日,是个不寻常的春节。接到上级的通知:“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的战斗推迟到春节之后。驻守在边界上的千军万马可以安安乐乐地过年了。如今在边界带着战备观念过的这个年,只能在连队指定,能听到紧急集合号的范围内活动,随时执行战斗命令或其他通知。
  1979年1月30日,广州军区政委向仲华,政治部主任王淳由41军军长张登序、政委刘占荣陪同,悄悄的来到靖西前线视察,检查自卫反击战的准备工作。王师长和王政委通知我带上照相机,到前沿阵地走一趟。

  离开营地,经过龙邦公社,顺着通往越南的公路向右边山坡上的一条能通汽车的小路弯弯曲曲向山顶上开,约三公里左右便到了山顶,我们步行进入十二道门。

  
  越南得知我军正面守军是“塔山英雄团”,特地从河内调来了346师677团,抗美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决战决胜团”驻守八达岭和八姑岭,并写下了特大标语:“决战决胜团”誓与“塔山英雄团”血战到底!

  
  军区、军、师领导在十二道门我方一侧合影。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