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空同揭密你所不知道的世界

  2、衣服最早不具有审美功能


  (1)它曾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在夏朝时,凡是重要的祭祀,大家都要戴上不同的冕冠,以此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后来为了与冕冠相匹配,在衣服上也相应地做出了很多要求。等到了朝朝,这些要求都被明确化,如戴冕冠者都要身着冕服,准确说,这是一种重大和正式场合才穿 的礼服。它主要由上衣和下裳组成,因此到今天,很多地方的人,习惯将衣服称为衣裳。
  在周代时,因祭祀需要,将其分为六个等级,等到了汉代,衣裳被赋予了新的作用和要求,即“是以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位”,也就是划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固化和稳定社会结构,让布衣老百姓,从一开始就认命。这种等级差异,从服装的配饰、图案、造型、色彩、材质个方面得到了强化。而有每一个方面的管理,都极为严格。

  第一方面:通过服装造型的等级差异

  周代时,依据典礼的轻重,可分别穿着六种不同款式的冕服,但这种服装只有国王才可以穿,等到了宋代士大夫则多穿对襟长衫,头戴方桶形的帽子,老百姓则穿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

  第二方面:通过服装的色彩来强化等级色彩

  古代把色彩分为两种:代表五行的五色定为正色,分别为“白、青、黑、赤、黄”,象征正、贵、尊,而将其他间色贬为卑贱之色,象征邪、贱、卑。通过服色来强化社会的不同阶级,这种强化不是为了树立不同阶层间的矛盾,而是要大家各安天命,不得造次。

  后来人们给不同官阶身份的人,严格确定了色彩的不同。其因女娲定四极之时,以黄土为中基,其他土为四围,故东汉皇帝以土居中央为要义,黄色便代表着权力和至高无上的象征,成为帝王专属的颜色。而平民服的装不能施彩,故称白衣或素衣。

  第三方面:通过服装材料的等级差异

  汉代以后,人们服装所穿的服装衣料在材质上也有严格的等级界限。裘皮丝绸只有贵族可以穿,而普通百姓穿的是布衣,因此“布衣”成了平民的代名词。既便那些有钱的商人们,也不敢在外穿狐貉之衣。

  第四方面:通过服装上的配饰

  在古代,贵族阶层有佩挂刀剑的权力,这些随身配带的刀剑,并无征战或杀虏之功效,而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什么样的衣服,配什么样的配饰,都有明显的社会共识,但最初,仍是有人敢违背的,比如韩信。

  韩信为什么会受胯下之辱?是因为他随身带的那把剑。

  韩信在乡间时,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经常蹭饭,人们躲之不及,唯有当地的亭长(相当于乡长或乡党委书记),不好意思推躲,后来韩信竟然蹭饭长达数月。每次开饭之间就来,不管你提前还是推后,他总能在你们端起碗的时候,进得门来,问一句,大哥吃饭呢。

  并不是因为韩信神,他一直在看烟囱。

  后来亭长一家不得不在内寝之处就餐,以为韩信会不好意思进入,正要吃饭时,韩信又推门进来“大哥吃饭呢,我说怎么没看到你们,原来在里屋吃呢?吃的什么?”说着,就要开吃。

  到最后,亭长家在吃饮时,没有给他任何餐具,告诉他,没多余的餐具了。韩信一气之下走了。

  去河边一个洗衣的老妇人那儿,继续蹭饭。

  但在这整个过程中,他一只随身带着一把剑,当时,只有贵族才可以随身配剑,除此之外,能随身带刀的,还有一类人——杀猪的。

  那杀猪的少年,给他三个选择,第一,你拿剑杀了我;第二、你丢掉剑;第三、你从我胯下钻过去。

  韩信为了平息事态,选择的方式是从胯下钻过去,因为对他来说,丢掉剑的话,他丢的掉的将不是剑,而是贵族身份。

  而在后来的社会,无论从衣服的本身,还是相应的配饰,无不都在强化这种等级和身份观念,它成为统治阶层维护社会稳定的手段之一,它所强化的,是一种各安天命,不可造次的固态化社会结构。

  在八十年代初,我们当地有人将裤腿剪短了一些,变成了今天所说的七分裤的样子,回到家,他奶奶当场痛哭不已,说道“我们家祖代都是好人,怎么就出了这么一个流氓,你看这裤子,短了那么一截,这不是流氓这是什么,这放在以前,都要被抓起来。”

  一个农村老太太,根据一个短了一截的裤子,就能判定出这个人的身份是流氓,这需要几千年的功底。(未完,待更)
  (2)中国人在现代,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懂得衣服的审美功能


  中国人有近万年的服饰史,然而,给衣服赋予审美功能,才是现代才有的事。
  一个人懂得审美,和给一个事物赋予审美功能,是两码事。

  我们家乡,家家户户盖大房子,那些房子都是砖混结构的,房子盖好很多年后,砖头和水泥都裸露在外面,并且整个房子显得四方四正,房顶平整。家家户户都这样盖,盖完了就住人,这样的房子整个建筑和人工成本约20—30万。

  但我去过全国各地很多地区,特别是中部偏南的地区,有很多地区的民居非常漂亮,其实建筑成本与我们那儿的房子差不多,但我们那儿的人,还是在盖这种房子,一片一片。

  是我们那儿的人不懂审美么?不是,他们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是他们盖不出这样的房子么?也不是,我们那儿材料齐全,这些都能盖出来。

  真正的原因,是在我们那儿,人们只给房子赋予了居住功能,而没有赋予审美功能。

  就像中国历朝历代的衣服一般,虽然人们天然知道什么样的衣服会好看些,但他们满眼看到的,都是为数不多种类的衣服,而且他们身边的人都穿同样的衣服,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在他们的心中,我们这个阶层的人。

  像房子一样,除非,有人在外面看到了好看的房子,并且敢于在自己家乡盖起一个这样的房子来。就在昨天,我在老家新盖的小别墅开工了,那是一个比当地所有房子都漂亮,但当地很多人都能盖起的房子。我相信,等那个房子盖起来后,我们当地人以后再要盖房子,至少会和我家的一样漂亮,甚至他们会找到更好的图纸,盖出更漂亮的房子。因为更多人会懂得,房子不只是用来住的。

  总要有人去做。

  在整个欧洲的中世纪,教会统治之下,服装中是包裹罪恶肉体的布而已,不能有明显的线条感,要宽松、要遮盖体形。

  然而就在12世纪时,哥特式的尖状建筑,在整个阴沉的天空下,剌破了天际线。最终人们在建筑上获得了衣饰之美的灵感,而在400年后,文艺复兴的光芒照亮了人类服饰史,人们开始大胆地展现人体之美、曲线之美。那些紧窒的胸衣、那些笨重的篷裙、那些摇曳的华羽,都从幕后走向前台。

  人们懂得了在生活中如何取悦自己,而不是臣服于世俗。

  女子的服饰开始强调曲线的错落有致,开始用宽大的袒胸来降低领口,人们开始大量使用华丽的纽扣、缠绕的丝带和蝴蝶结。此后的数百年中,各种衣饰风潮往来变化,不变的是他们思想的开放、个性的舒展、思想的自由。

  而这时的东方,却是一片死气沉沉,直到民国。

  服饰的多元化,其实是一个社会思想多元化的缩影,当人们在文革时穿着整体划一的衣服,生活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时,那单一的色调,让中国与世界、中国与自然的色彩,相隔太远。(未完、待更)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