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操作前请注册或者登录。

北京十年房子故事

  楼主一直不主张年轻人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创业,在楼主看来创业与炒股(也包含期货和其他衍生品)是快速致贫的两大途径。
  一般人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往往以相对个人来说较大的资金和精力为代价去做一个成功率很低的事情。就算有幸拿到投资人的钱,投资人也不是傻子,都是要绑定你的。那么在失败的情况下,固然投资人也有损失,你个人的损失也是巨大的,因为投资人的风险承受力远比你高。
  其实对于一个一线城市受过教育的白领阶层,你踏踏实实工作同时具有思考能力,能够认清社会发展的趋势并投资,10年1000万的目标是现实的,而且远不用承受太大的压力和太多的付出。
  还有人说,我也知道帝都二环问题不大,但是门槛太高达不到啊,配合抓狂表情。
  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
  这种事情,怎么说呢?
  社会就像一个丛林,我们成长的过程就像是进化的过程。对于多数普通人来说,我们注定是食物链金字塔的塔基,流着口水看着狮子王带着小狮子王在草原上悠闲散步。
  但我们只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生物。我们生下来是小仓鼠一类,怯怯的躲在洞里,对外面世界既好奇又害怕。终于我们决定不继续在暗无天日的洞里终老,到了丛林开始我们的进化过程。
  外面世界真大,也真危险......我是小仓鼠很弱小,常被别人吃掉或者抓伤,但是我们不愿意过老仓鼠的日子,于是自己舔干伤口继续前进,体力和智力不断提高。
  终于进化成了兔子、小鹿,我们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有危险来临,会本能的避开。
  在草原与丛林里摸爬滚打,终于又进化成了土狗狸猫一类的东西,虽然有无数大型生物是我的天敌,但是---我也开始能觅食了,尽管只能抓些小东西。
  慢慢的,你进化成了一只狼!开始变得强大,更开始变得狡猾。你不再有洞里小仓鼠对待世界的天真,以面露凶光打量着整个世界。你除了要避开老虎狮子,你开始俯视那些大量的群居动物。
  终于你成为了狮子,经历了无数狡诈,你又重新变得宽和。因为整个世界对顶层的少数永远是宽和的,你不会饿肚子,用不着和成群鬣狗去争抢食物,也不用像成群兀鹫那样寻找死尸,你可以不用遵守任何规则,或者你开始制定规则!
  也许有一天宽和的你渐渐变成一只大象,对血淋淋的狩猎已经失去兴趣,也没有任何事情能够威胁你,你稳重从容,俯视苍生。夫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生物是血淋淋进化过来的。一只小仓鼠没有经历过任何拼杀中成长的过程,说我本来应该是只狮子,可惜我变成了小仓鼠----那没有任何说服力,顶多只能说明你是一只爱幻想的小仓鼠。
  @看西山的子房 2015-09-17 12:25:05
  楼主一直不主张年轻人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创业,在楼主看来创业与炒股(也包含期货和其他衍生品)是快速致贫的两大途径。
  一般人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往往以相对个人来说较大的资金和精力为代价去做一个成功率很低的事情。就算有幸拿到投资人的钱,投资人也不是傻子,都是要绑定你的。那么在失败的情况下,固然投资人也有损失,你个人的损失也是巨大的,因为投资人的风险承受力远比你高。
  其实对于一个一线城市受过教育......
  -----------------------------
  @patriciaca 2015-09-18 09:52:21
  10年1000W不容易
  -----------------------------
  对你这博士家庭不难^_^
  楼主还是孩子的时候,走在上学路上,偶尔街边会冲出一只小土狗,体型较小,却对着人狂吠。一个体格弱小的孩子,和一只体型较小的小土狗,会有怎样的博弈格局?
  孩子捡起路边半块砖头,举在手里,作势欲砸。小狗顿时跑得远了很多,但依旧使劲咆哮。
  这时候,如果手边的砖头不是触手可及的话,你会把手里的砖头扔出吗?
  不会。因为扔出去,你手里就空了,没招了,而你十有八九是砸不着狗的。那时候,你就被动了。
  所以,常见的格局就是,你凶狠的拿着砖头,高高举起,就是不砸。它在一边对着你呲牙咧嘴,也不敢过来。麻杆打狼,两厢害怕,形成一个势力均衡。
  冷兵器时代攻城,什么时候最能震慑对方,就是攻城巨弩,箭在弦上,引而不发!
  美苏争霸,什么时候最能威慑对方,就是核武器在导弹发射架上,引而不发!
  满弦之弓,和发射架上的核武器,是他们威力最大的时候,这个时候最能影响对方的心理。
  一旦靴子落地,就没有了之前的心理威慑,利空/利好出尽,反而不能再继续调控对方心理。
  加息还是降息,汇率升值还是贬值,永远是双刃剑!
  利弊都同样巨大,也同样复杂。杀敌一千,自损800(没玩好就是1200),真的有动作,还不一定谁先撑不住呢。
  美元什么时候最能调控全球资本的心理,什么时候最能影响全球资本走向?
  就是美联储那帮逼人,全球四乱瞎逼嚷嚷,又不敢真有大幅动作的时候.......
  楼主作为专业人士,却尽量避免表达过于专业。
  常会给出一些不够精确的表达,但非常易懂、易于掌握的论述。
  比如,楼主曾经非常不精确的说当今中国的普通人,超过年化5%的理财产品是很容易出现风险的。
  最近见了一个认识很多很多年的小美女,多年不见,居然成了一家金融机构的老总。聊了很久,忽然聊到如何处置资产的话题。她说她基本都是兄弟信托单位的产品,高收益,低风险(确切说对她们是低风险,对别的普通客户可未必)。一些外面买不到的产品,她们可以优先购买。
  风险呢?---“他们不敢骗我,我们在一个大公司的系统里,隶属同一层领导,坑了我他们就别想混了”“赔了谁的,哪怕赔了他们自己的,他们也不敢赔我们的”
  这次泛亚出事,哪些倡导卖房购买超过年化10%理财产品的人还那么理直气壮吗?
  见微知著。泛亚的问题不仅在于风险,而是风险面前,不同人不同待遇。
  同样是亏损,有些人就在风险刚刚出现的时候可以优先脱身,而你,永远是信息不对称那个!留给你的路几乎只有事后,要么沉默,要么耍泼。
  一个泛亚背后,多少有限合伙、信托产品、理财产品,灰飞烟灭。
  也许这次你避过去恰巧没买,但是当轮到你的时候,你能避过风险吗?你算老几?你能在风险刚刚露头的时候就优先清偿走人吗?你有底气“他就算赔他自己也不敢赔我的”吗?
  上世纪有句最臭名卓著的话就是西部那次“让leader先走”!!
  不要涉足火场,因为你不是领导,你没有先走的机会。一旦风险出现,不用看别人,也别不好意思承认,所谓炮灰,就是你自己。
  快过节了,接着扯蛋。
  讲一个“爱答不理”与“高攀不起”的身边例子。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个人找过来,要为自己的大型项目融资,问之什么项目,答复是一个地方电视台的海选选秀项目,很久以后这个节目成为红遍大江南北的大型选秀类综艺节目,这就是《XXXXX》。
  当时,谈了谈,觉得不靠谱,非常不靠谱。先不说节目的前瞻接受程度,就说你老哥本人就不靠谱,你开着宝马来,住着别墅,来和我们融区区6位数的资金----反正不靠谱。
  哈哈,产房喜讯,人家生了。节目一炮走红,红遍全国,电视机前的年轻人们如痴如醉(追星族本来就痴醉)。这个时候,曾经爱答不理的我们就已经高攀不起了 ^_^
  你不花钱,钱就呆着不走?

  底层最喜欢的就是,我就是不买XXXXX,看他怎么涨?!可是,你不花钱,钱就呆在你身边不走?
  20年前,首辅上台。
  看着一边是社会经济领域急缺资金,另一方面储蓄率又高居不下。
  于是,在教育、住房、医疗三大领域进行改革,那个词叫什么“大刀阔斧”,对了就是这个词,国人最喜欢听。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开始了!
  刚开始时候,由于经济形势,大家面临的不是通胀,而是通缩。工场开工不足,重工业城市人员下岗,物价急剧下降。但是基础资源货币化的趋势已经在低谷中孕育,上述领域货币化必然对应大量货币,通胀的脚步在步步临近,并在世纪之初开始逐年爆发出来。
  你可以存钱不花,但是投资型政府会替你把钱花出去,铁公鸡的每根枕木下都有你的分分厘厘的钱演化的物质形式。
  你可以存钱不花,但是银行会替你把钱花出去,变成市场中先知先觉人的贷款。当你算计着银行利息不愿意负债的时候,有很多比你富有得多的人在努力贷款,使用财务杠杆。财务表格中,你是这头,他是那头。
  你可以存钱不花,甚至不放在银行,而是放在自己的床底下,但是银行ATM机取出的崭新的连号钞票会提示你,与印钞机相比,你的博弈力量何其微弱、效率何其底下。
  新经济形态下,很多新的金融衍生工具被创造出来,不再是降息降准一类的老手段,还有银行间的新工具,随便哪个工具使用一次几千亿就被创造出来。连印钞的纸的成本都省去了,只是电子系统中的一个指令。
  可能你想象不到,大洋彼岸的美国人都在花你的钱。美国从中国进口最多的不是耐克鞋、运动服或者芭比娃娃,而是中国的现金。
  没有中国老太太的节衣缩食,就没有美国老太太的幸福生活。
  你认为当今世界,财富创造的速度真的那么快?快到这个星球上很多人都在短短数十年中,生活上有大大的提高?
  其实,人类经济行为永远围绕两个方面: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
  中国外储和美国国债的故事就是一个有关分配的故事。同样,在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上,这边100个你,和那边1个他的天平般的故事,也是一个有关分配的故事。
  分配考量的是智慧。国家间的分配是顶级政治家之间的博弈。阶级间的分配是阶级与阶层的博弈。
  穷人变穷,一时没有足够智慧认清大趋势(灭增量),二是缺乏常识而瞎折腾(灭存量)。赌性最足的往往是穷人,他们相信股市期货是让他一夜暴富的地方,相信年化60%的民间融资,相信牌九麻将是爆发捷径......当傻逼媒体报道富人赌场输了几亿,他们往往很高兴、幸灾乐祸,却不知那个富人无非是给赌场6-9个点位,本来岌岌可危的财富早已通过不记名的筹码转到了瑞士某个安安全全的神秘户头。
  有些穷人真的很令人惊讶,他们可以在菜市场为了2毛钱争论一个小时,却为某个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压上毕生财富!!!
  一些本就穷困的老人,在早已经不可能再东山再起的年龄,却把养老的钱投入到那些高的不可思议、违反常识的民间借贷项目。当你询问具体项目内容的时候,他们对其的无知足以让你震惊的嗔目结舌,竟然无语。
  菩萨心肠也无法挽救,因为当事人的做法有违天道。这不是道德与否、善良与否的问题,而是社会趋势,顺之则成功,逆之则受罚。
  一个电视台节目上,一个充满道德感的节目主持人问台上大佬:“你如何看待证券公司大厅里那些泪流满面的老人的?”大佬沉吟一下:“他们不在证券公司的大厅里泪流满面,也总会在一个其他的地方泪流满面......”
  @看西山的子房 2015-09-29 16:38:17
  没有中国老太太的节衣缩食,就没有美国老太太的幸福生活。
  你认为当今世界,财富创造的速度真的那么快?快到这个星球上很多人都在短短数十年中,生活上有大大的提高?
  其实,人类经济行为永远围绕两个方面: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
  中国外储和美国国债的故事就是一个有关分配的故事。同样,在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上,这边100个你,和那边1个他的天平般的故事,也是一个有关分配的故事。
  -----------------------------
  @又传花香 2015-09-29 20:47:12
  也就是说,当时的政治家就是个傻X。钱都买了山姆大叔的国债,如果有一天,人家就是不还钱。他们有钱有枪杆,又能把他如何?吃了亏也只能和血吞了。
  --------------------------
  倒也不能这么说。中美之间特殊的贸易模式,导致中国不可避免的贸易顺差。而制造业立国的定位又使得中国不可避免的要进行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并储存国际贸易统一结算货币。但我们今日逐渐形成的窘境确实是少数美国精英阶层当年就已经预测并实施的策略的积累。
  由于中国是脱身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因此哪怕执政阶层口头及内心多么认同市场力量,在具体做法上仍旧不可避免的有“人定胜天”般的上帝思维模式。他们认为,现实状况需要行政指令,也相信自己制定的行政指令一定能够见效,对社会进行有效纠偏。
  可悲的是,这是是一厢情愿的虚妄!
  经济规律会惩罚任何人,无论违反的人是乞丐还是国王。
  本朝头30年,这类事情不胜枚举。从杀麻雀到大炼钢铁、人民公社。
  就说当前而言,我们仍旧没有摆脱上帝思维的模式,我们自认为自己的行政指令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社会问题。岂不知,自己就是麻烦制造者,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糟糕。
  为了所谓民意,西方的选票政治家一次次的非理性妥协,制造了一个个不可持续的“福利社会”。少数国家凭借自身实力(尤其是金融霸权的实力)艰难维持,如美国;多数国家,无法转嫁矛盾,民众福利在历次竞选中只能上升不能下降,最后超过国力能够支持的程度,从社会内部开始崩溃,裂痕越来越大,这类国家太多,希腊、法国、意大利、西班牙.......
  为了所谓民意,2010年症府开始一系列反市场的“限购限贷”政策,尤其针对一线城市和高等级城市。最后市场调节和价格发现功能受到破坏,资源不恰当的向低等级城市倾斜,今日在三四线城市及以下,形成了一个无比庞大的“黑洞”,所谓“鬼城”还只是表象,背后有多少危机将爆发,要持续多久,没人知道。比较清楚的是,这个窟窿远比我们想象大。
  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只是社会制度问题,因为不但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也存在。
  即便是在美国,这个世界上认为最尊重市场的国家,也存在科斯这样的放任市场的观点,和凯恩斯主义、罗斯福主义这样的强力干预观点,百年间不断激烈碰撞。
  只是在我们国家,尤其严重。
  当然,还有少数更严重的,大体都是那种“兄终弟及”或者“父死子继”的国家,某个在加勒比,某个是邻居三胖子家。也就不用说了,那里没有任何争论,美帝的飞机都是领袖的步枪打下的。
  他和她,是一对,在楼主的面前,坐在沙发上慎重的讨论。
  相识数年,从来都是吃喝玩乐,没有认真谈论过事情。
  都是普通家庭出身,他父辈农民,她也差不多,在这个大城市里全靠自己打拼。她是事业单位,工资微薄;他是高科技企业员工,大学毕业后专攻IT技术,收入不错。
  结婚多年,他们像这个城市很多普普通通的家庭一样,量入为出,不愿负债,辛苦过日子。
  刚结婚时候贷款买了一套郊区房产,积攒多年,把贷款还清了。现在家庭全部在财产基本等同于这套房产。现在,原有房产已经无法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他们要换房,于是认识多年后,才有了这次关于房产问题的认真谈话。
  也不记得楼主说了些什么,从他们有些意外的眼神中看得出,他们原有的关于资产和财富的思维体系受到了冲击。“以前也没人和我们说这些”这是她的话。
  谈话中,他们知道,那让人无比憎恶的通货膨胀,却是稀释了他们存款的含金量,但同时通胀也会大量稀释债务,或可成为负债人的福音。
  他们也知道,还贷款的能力未必建立在每月固定月收入的基础上,他们原有量入为出,用夫妻每月共同收入来衡量负债能力的思路未必正确。
  甚至于,他还努力向楼主了解,他所服务的那家高科技公司授予他的期权,行权未来的大致路径和前景。
  他们的眼神中带着惊讶和意外,连声说:你说的很有道理,只是有些东西我们可能还一时接受不了,需要回去仔细消化一下。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人。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各自的生活轨迹。
  别人的意见,专业的或者业余的,正确的或是错误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或者事后被证明是扯淡的......都是而且也只是建议而已,而已。
  生活轨迹根本就是自己的选择,最终决定生活的还是自己。
  诸法随缘,顺其自然。
  什么选择,自己做出的。正确的是自己的决定,错误也是自己的选择,如此而已。
  仿佛看到2013年初夏,也是同样的另外一对夫妇,对楼主提起房产的事情,楼主也是以这样一种见意/建议的方式说过:“也许,你们还存在别的方案,另外一种做法和选择.......”
  他们认可并采纳了楼主的方法,2年多过去了,在家庭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进行资产配置。原有一套远郊的房产,在2013年夏天和2014年冬天分别变成一套新房和一套顶级小学的学区房。
  冬天时候,完成了最后那套房产的过户,他很欣喜的发来微信:感谢你的专业建议,对我们至关重要,不仅是财产增值的事情,而且解决了一个对我们最重要的大事。
  这个国庆假期,微信上他们把一套原有远郊房产的最新报价发给我。在换房后的短短半年多里,卖出的原有房产增值N万元,而他们调换买入的学区房增值的数字打头也是N,只是后面多了一个零,多了一个数量级。
  加上前面房产的升值,家庭财产大幅增值.钱挣钱容易,人挣钱难,这个升值的数字如果靠工作去挣那是一个以数十年为单位的时间概念。“现在我们正在愉快地前进在奔千万的路上”这是他的原话。
  那是一个别人的明智选择的故事,一切与楼主无关。所有决策都是他们自己做出的,由此产生的财富增值也都是他们应得的,我只是建议而已。
  @看西山的子房 2015-10-09 14:25:27
  他和她,是一对,在楼主的面前,坐在沙发上慎重的讨论。
  相识数年,从来都是吃喝玩乐,没有认真谈论过事情。
  都是普通家庭出身,他父辈农民,她也差不多,在这个大城市里全靠自己打拼。她是事业单位,工资微薄;他是高科技企业员工,大学毕业后专攻IT技术,收入不错。
  结婚多年,他们像这个城市很多普普通通的家庭一样,量入为出,不愿负债,辛苦过日子。
  刚结婚时候贷款买了一套郊区房产,积攒多年,把贷款......
  -----------------------------
  @tcgarfield 2015-10-09 14:38:04
  楼主既然起了个头就请继续吧,谈话结果如何?
  -----------------------------
  未知。最新事件,结果未知,一切随缘。
  @看西山的子房 2015-10-09 15:03:36
  那是一个别人的明智选择的故事,一切与楼主无关。所有决策都是他们自己做出的,由此产生的财富增值也都是他们应得的,我只是建议而已。
  -----------------------------
  @shaodan2121 2015-10-09 15:21:18
  子房大哥,如果纯粹考虑投资的角度,你还是偏重于市中心的学位房吗?我最近在看台湖的首开万科城市之光。未来有三条地铁交汇。您能帮忙分析下吗?
  -----------------------------
  市中心是稳定安全,取本市房产大势。未来三轨是博将来发展。思路不同。
  前面说过,学位房属于非市场因素,政策存在变化可能。关于不测而测的道理也讲过。
  自己考量吧。
  去年国庆时期出台了930政策,正好一年。
  这一年间,一些核心地段的房产已经有20%以上的涨幅,而一些郊区大供应量的楼盘只是大体与2013年高点基本持平,差异甚大。分化还将继续...
  如果有理念有经验,政策出台后行动足来得及,但这敏感与不敏感之间就是知识积累。
  好像国庆假期去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游玩,由于其良好的环境,周边房产已是天价。回顾北京奥运之前,在此处修建奥体公园难道不是人人皆知?有人就会思考,而多数人无动于衷、与己无关,也是理念和经验的差异。
  楼主在奥运之前自是没有这份眼光,现在则初具思维模式。也许看过一些楼主的东西,帖子前的人也可以提前思索、共同成长......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