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市委的同学看到后转告一声宣传部,别往了去新华社看看吆,他们能写内参,好事坏事的都能翻180度。
房地产投资依然无忧,逆向思维让你找到真实
(转帖) 被国家中心城市“包围”,济南亟需“隆起”
在正在进行的山东省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目前济南已“身陷重围”,应加快发展,向全国性中心城市迈进。济南怎么“身陷重围”了?济南加快发展对山东有多大的意义?嗷夜哥和您说道说道。
济南已被国家中心城市“包围”
在全国上下都在“撸着袖子加油干”的当下,济南也不甘落后,提出要积极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拆违、治堵、治霾等民生工作也在强力推进。但一贯低调的济南,仍面临着尴尬的境地。
作为全国经济第三强省的省会,济南2016年GDP6800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20名开外。即便在山东省内,济南也屈居青岛、烟台之后。省会城市GDP在省内排“老三”,这在全国其他省份绝无仅有。 现在,济南作为国家定位的区域中心城市,已经被国家中心城市包围。在700公里半径内,北有北京、天津,南有南京、上海,西有郑州,东有省内的兄弟城市青岛。郑州近年来发展迅速,2016年GDP已达7900亿,是济南的近1.2倍,青岛更是首破万亿大关,排名全国第12,是济南的近1.5倍。
对济南来说,现在到了奋起直追的最关键时刻,否则眼见其他城市强势崛起,济南恐怕短时间难以摆脱“洼地”的窘境。对山东来说,虽然17市中有15市进入全国百强,仅次于江苏13市全入围的成绩。但一方面,山东各市的位置排名并不特别靠前,山东明显是“有山无峰”的局面。另一方面,青岛、烟台发展地处东部海岸,对辐射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难免鞭长莫及,山东中西部发展亟需强有力的龙头带动。
大城市有多重要?这里面学问多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大城市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例如,济南的发展,养活了周边城市不少为济南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人。不仅是青岛之于烟威、上海之于苏杭,全世界绝大多数大城市都会产生一个成熟的都市圈。
长三角已经成为成熟都市圈,上海功不可没
但这次嗷夜哥想要着重提及的,是一个钱的问题。地区发展需要钱,而政府的收入大半来源于税收。想要增加政府税收,除了招商引资外,还得需要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词汇:“总部经济”。而对山东来说,所谓的群山无峰,指的就是缺乏一个吸引总部经济的城市。
至于原因,嗷夜哥慢慢道来。
2017年初,正是各地陆续公布2016经济数据之时。嗷夜哥对比几个发达地区的财政收入和GDP,GDP排名第三的山东,在财政收入榜上排名第四,原因是上海市的财政收入超过了山东。而在具体数据上,山东与江苏、广东的财政收入差距,要远远大于三省在GDP上的差距。山东的财政收入,甚至还不到广东省的六成。而经济体量只有山东7成的浙江,其财政收入也达到了山东的9成。
再来看几个大城市的数据,北京的财政收入也接近山东。天津的经济体量只有山东27%,财政收入也达到了山东46%。其中,北京、上海的税收收入,均占据财政收入的8-9成。
部分省市GDP和财政收入比较(单位:亿元)
当然,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经济增长效率、收费情况、中央返还税收等情况,但一线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和拥有一线城市的省份(广东、浙江)这这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更直接的数据,是通过衡量税收和税源的比例来得到的,经济学中称之为“税收背离指数”。而近年来诸多学者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证实了嗷夜哥的那个猜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等地区为税收背离的主要税收流入地和受益地,而河南、山东、湖南、河北等地,为税收背离的主要税收流出地和受损地。
也就是说,在河南、山东等地,很多经济活动并没有转化成税收上交当地财政,而是流入了北京、上海等地,成为了他们的税收。
总部经济匮乏,山东吃了哑巴亏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包括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会长许善达在内的诸多学者认为,是当前尚需完善的政府间财税体制造成的。
我们分情况来说,北京某家企业决定在其他省份,如河北省,开设一个工厂。北京需要把厂房、人员等迁出。等新工厂开工建设,其产生的GDP会计算在河北省内。但至于税收,则要看各地政府的协商。2015年刚刚出台的京津冀产业转移办法就规定,新工厂的税收由迁出地与迁入地五五分成。
其实,上述规定只是针对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一个特殊规定。按照目前现行的政策,公司总部和分公司之间的税收,也要实现分成。具体分成方法是,所有地区分公司产生的税收(此处单指属地税所有的部分,因为属中央税收的将直接上缴国税)经计算后,25%归于总部所在地的政府,50%归分公司所有,25%的按照各分公司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额,在分公司之间分配。
部分省市税收背离状况,正值为净流入,负值为净流出(2010年数据)
这一政策其实已经最大限度地调解了各地之间的利益关系。但我们也得看到,即使总部只产生少量经济活动(如人力、办公用品方面),总部所在地政府也会取得所有分公司25%的税收。
其实,造成国内地区间税收背离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资源税征缴制度不完善,会造成东西部省份税收背离,但对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来说,总分公司之间税收制度则是主因。鲁豫冀等省份,频临京津,又长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容易成为大企业分公司所在地。加之这些省份长期缺乏大城市,总部经济不发达,长期成为税收流出地,也就不难理解了。与鲁豫冀情况类似的,还有江西、湖南、安徽等省份。
其实,鲁豫冀的情况,之前曾在江苏和浙江出现过。以江苏为例,直到2010年,其还是税收净流出地,其主要原因是苏北经济欠发达,苏南虽然发展迅猛,但大多是承接了上海的产业转移。但在2014年,江苏却已经成为了税收净流入地。这其中,离不开南京、苏州两个后来崛起的大城市。
济南可“先富带动后富”
近年来,苏州凭借其优惠政策,成功地将上海不少企业搬了过来,成了地地道道的苏企,而南京则凭借省会之力,不仅发展了一批土生土长的大企业(如苏宁、雨润等),还吸引了一批外企的中国区总部落户(如AO史密斯等)。
南京作为省会,对带动全省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比江苏更成功的,无疑是浙江。其省会杭州拥有阿里巴巴、网易、娃哈哈、农夫山泉等大企业,涵盖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新贵,其自然也成为了税收流入地。
当前,中国在确定总分部所在地间税收分成时,采取的其实是国际通行的比例。但目前中国财税关系存在的主要不足是,部分税收缺乏地方间平行流动,或是缺乏中央专门性的、对税收流出地的转移。该情况已经被多名财政专家关注,未来也亟待解决。
但当前,作为一个地方政府,最现实的还是适应这种财税体制——发展属于自己的总部经济。可要吸引总部驻扎,不能缺少的便是大城市的带动。而要发展大城市,集全省人才、交通等各种资源于一体的省会自然是首选。先有成都集全省之力,发展到目前的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后有河南依据其交通便利,提出要打造中部物流中心。就连地处西南的贵州,也提出要建设大数据中心。
当然,成功的将总部经济建起来并获得相应的税收,应该只是济南这种省会城市的第一步。当省会城市发展起来后,就应该反哺其他城市,正所谓“先富带动后富”。而在经济发达的山东地区,这一设想无疑更加容易实现。山东本身产业结构完善,人才、资金都不缺乏,缺少的只是一个有带动作用的大城市。
在正在进行的山东省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目前济南已“身陷重围”,应加快发展,向全国性中心城市迈进。济南怎么“身陷重围”了?济南加快发展对山东有多大的意义?嗷夜哥和您说道说道。
济南已被国家中心城市“包围”
在全国上下都在“撸着袖子加油干”的当下,济南也不甘落后,提出要积极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拆违、治堵、治霾等民生工作也在强力推进。但一贯低调的济南,仍面临着尴尬的境地。
作为全国经济第三强省的省会,济南2016年GDP6800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20名开外。即便在山东省内,济南也屈居青岛、烟台之后。省会城市GDP在省内排“老三”,这在全国其他省份绝无仅有。 现在,济南作为国家定位的区域中心城市,已经被国家中心城市包围。在700公里半径内,北有北京、天津,南有南京、上海,西有郑州,东有省内的兄弟城市青岛。郑州近年来发展迅速,2016年GDP已达7900亿,是济南的近1.2倍,青岛更是首破万亿大关,排名全国第12,是济南的近1.5倍。
对济南来说,现在到了奋起直追的最关键时刻,否则眼见其他城市强势崛起,济南恐怕短时间难以摆脱“洼地”的窘境。对山东来说,虽然17市中有15市进入全国百强,仅次于江苏13市全入围的成绩。但一方面,山东各市的位置排名并不特别靠前,山东明显是“有山无峰”的局面。另一方面,青岛、烟台发展地处东部海岸,对辐射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难免鞭长莫及,山东中西部发展亟需强有力的龙头带动。
大城市有多重要?这里面学问多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大城市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例如,济南的发展,养活了周边城市不少为济南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人。不仅是青岛之于烟威、上海之于苏杭,全世界绝大多数大城市都会产生一个成熟的都市圈。
长三角已经成为成熟都市圈,上海功不可没
但这次嗷夜哥想要着重提及的,是一个钱的问题。地区发展需要钱,而政府的收入大半来源于税收。想要增加政府税收,除了招商引资外,还得需要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词汇:“总部经济”。而对山东来说,所谓的群山无峰,指的就是缺乏一个吸引总部经济的城市。
至于原因,嗷夜哥慢慢道来。
2017年初,正是各地陆续公布2016经济数据之时。嗷夜哥对比几个发达地区的财政收入和GDP,GDP排名第三的山东,在财政收入榜上排名第四,原因是上海市的财政收入超过了山东。而在具体数据上,山东与江苏、广东的财政收入差距,要远远大于三省在GDP上的差距。山东的财政收入,甚至还不到广东省的六成。而经济体量只有山东7成的浙江,其财政收入也达到了山东的9成。
再来看几个大城市的数据,北京的财政收入也接近山东。天津的经济体量只有山东27%,财政收入也达到了山东46%。其中,北京、上海的税收收入,均占据财政收入的8-9成。
部分省市GDP和财政收入比较(单位:亿元)
当然,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经济增长效率、收费情况、中央返还税收等情况,但一线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和拥有一线城市的省份(广东、浙江)这这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更直接的数据,是通过衡量税收和税源的比例来得到的,经济学中称之为“税收背离指数”。而近年来诸多学者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证实了嗷夜哥的那个猜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等地区为税收背离的主要税收流入地和受益地,而河南、山东、湖南、河北等地,为税收背离的主要税收流出地和受损地。
也就是说,在河南、山东等地,很多经济活动并没有转化成税收上交当地财政,而是流入了北京、上海等地,成为了他们的税收。
总部经济匮乏,山东吃了哑巴亏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包括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会长许善达在内的诸多学者认为,是当前尚需完善的政府间财税体制造成的。
我们分情况来说,北京某家企业决定在其他省份,如河北省,开设一个工厂。北京需要把厂房、人员等迁出。等新工厂开工建设,其产生的GDP会计算在河北省内。但至于税收,则要看各地政府的协商。2015年刚刚出台的京津冀产业转移办法就规定,新工厂的税收由迁出地与迁入地五五分成。
其实,上述规定只是针对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一个特殊规定。按照目前现行的政策,公司总部和分公司之间的税收,也要实现分成。具体分成方法是,所有地区分公司产生的税收(此处单指属地税所有的部分,因为属中央税收的将直接上缴国税)经计算后,25%归于总部所在地的政府,50%归分公司所有,25%的按照各分公司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额,在分公司之间分配。
部分省市税收背离状况,正值为净流入,负值为净流出(2010年数据)
这一政策其实已经最大限度地调解了各地之间的利益关系。但我们也得看到,即使总部只产生少量经济活动(如人力、办公用品方面),总部所在地政府也会取得所有分公司25%的税收。
其实,造成国内地区间税收背离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资源税征缴制度不完善,会造成东西部省份税收背离,但对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来说,总分公司之间税收制度则是主因。鲁豫冀等省份,频临京津,又长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容易成为大企业分公司所在地。加之这些省份长期缺乏大城市,总部经济不发达,长期成为税收流出地,也就不难理解了。与鲁豫冀情况类似的,还有江西、湖南、安徽等省份。
其实,鲁豫冀的情况,之前曾在江苏和浙江出现过。以江苏为例,直到2010年,其还是税收净流出地,其主要原因是苏北经济欠发达,苏南虽然发展迅猛,但大多是承接了上海的产业转移。但在2014年,江苏却已经成为了税收净流入地。这其中,离不开南京、苏州两个后来崛起的大城市。
济南可“先富带动后富”
近年来,苏州凭借其优惠政策,成功地将上海不少企业搬了过来,成了地地道道的苏企,而南京则凭借省会之力,不仅发展了一批土生土长的大企业(如苏宁、雨润等),还吸引了一批外企的中国区总部落户(如AO史密斯等)。
南京作为省会,对带动全省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比江苏更成功的,无疑是浙江。其省会杭州拥有阿里巴巴、网易、娃哈哈、农夫山泉等大企业,涵盖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新贵,其自然也成为了税收流入地。
当前,中国在确定总分部所在地间税收分成时,采取的其实是国际通行的比例。但目前中国财税关系存在的主要不足是,部分税收缺乏地方间平行流动,或是缺乏中央专门性的、对税收流出地的转移。该情况已经被多名财政专家关注,未来也亟待解决。
但当前,作为一个地方政府,最现实的还是适应这种财税体制——发展属于自己的总部经济。可要吸引总部驻扎,不能缺少的便是大城市的带动。而要发展大城市,集全省人才、交通等各种资源于一体的省会自然是首选。先有成都集全省之力,发展到目前的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后有河南依据其交通便利,提出要打造中部物流中心。就连地处西南的贵州,也提出要建设大数据中心。
当然,成功的将总部经济建起来并获得相应的税收,应该只是济南这种省会城市的第一步。当省会城市发展起来后,就应该反哺其他城市,正所谓“先富带动后富”。而在经济发达的山东地区,这一设想无疑更加容易实现。山东本身产业结构完善,人才、资金都不缺乏,缺少的只是一个有带动作用的大城市。
(转帖) 被国家中心城市“包围”,济南亟需“隆起”
在正在进行的山东省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目前济南已“身陷重围”,应加快发展,向全国性中心城市迈进。济南怎么“身陷重围”了?济南加快发展对山东有多大的意义?嗷夜哥和您说道说道。
济南已被国家中心城市“包围”
在全国上下都在“撸着袖子加油干”的当下,济南也不甘落后,提出要积极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拆违、治堵、治霾等民生工作也在强力推进。但一贯低调的济南,仍面临着尴尬的境地。
作为全国经济第三强省的省会,济南2016年GDP6800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20名开外。即便在山东省内,济南也屈居青岛、烟台之后。省会城市GDP在省内排“老三”,这在全国其他省份绝无仅有。 现在,济南作为国家定位的区域中心城市,已经被国家中心城市包围。在700公里半径内,北有北京、天津,南有南京、上海,西有郑州,东有省内的兄弟城市青岛。郑州近年来发展迅速,2016年GDP已达7900亿,是济南的近1.2倍,青岛更是首破万亿大关,排名全国第12,是济南的近1.5倍。
对济南来说,现在到了奋起直追的最关键时刻,否则眼见其他城市强势崛起,济南恐怕短时间难以摆脱“洼地”的窘境。对山东来说,虽然17市中有15市进入全国百强,仅次于江苏13市全入围的成绩。但一方面,山东各市的位置排名并不特别靠前,山东明显是“有山无峰”的局面。另一方面,青岛、烟台发展地处东部海岸,对辐射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难免鞭长莫及,山东中西部发展亟需强有力的龙头带动。
大城市有多重要?这里面学问多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大城市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例如,济南的发展,养活了周边城市不少为济南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人。不仅是青岛之于烟威、上海之于苏杭,全世界绝大多数大城市都会产生一个成熟的都市圈。
长三角已经成为成熟都市圈,上海功不可没
但这次嗷夜哥想要着重提及的,是一个钱的问题。地区发展需要钱,而政府的收入大半来源于税收。想要增加政府税收,除了招商引资外,还得需要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词汇:“总部经济”。而对山东来说,所谓的群山无峰,指的就是缺乏一个吸引总部经济的城市。
至于原因,嗷夜哥慢慢道来。
2017年初,正是各地陆续公布2016经济数据之时。嗷夜哥对比几个发达地区的财政收入和GDP,GDP排名第三的山东,在财政收入榜上排名第四,原因是上海市的财政收入超过了山东。而在具体数据上,山东与江苏、广东的财政收入差距,要远远大于三省在GDP上的差距。山东的财政收入,甚至还不到广东省的六成。而经济体量只有山东7成的浙江,其财政收入也达到了山东的9成。
再来看几个大城市的数据,北京的财政收入也接近山东。天津的经济体量只有山东27%,财政收入也达到了山东46%。其中,北京、上海的税收收入,均占据财政收入的8-9成。
部分省市GDP和财政收入比较(单位:亿元)
当然,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经济增长效率、收费情况、中央返还税收等情况,但一线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和拥有一线城市的省份(广东、浙江)这这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更直接的数据,是通过衡量税收和税源的比例来得到的,经济学中称之为“税收背离指数”。而近年来诸多学者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证实了嗷夜哥的那个猜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等地区为税收背离的主要税收流入地和受益地,而河南、山东、湖南、河北等地,为税收背离的主要税收流出地和受损地。
也就是说,在河南、山东等地,很多经济活动并没有转化成税收上交当地财政,而是流入了北京、上海等地,成为了他们的税收。
总部经济匮乏,山东吃了哑巴亏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包括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会长许善达在内的诸多学者认为,是当前尚需完善的政府间财税体制造成的。
我们分情况来说,北京某家企业决定在其他省份,如河北省,开设一个工厂。北京需要把厂房、人员等迁出。等新工厂开工建设,其产生的GDP会计算在河北省内。但至于税收,则要看各地政府的协商。2015年刚刚出台的京津冀产业转移办法就规定,新工厂的税收由迁出地与迁入地五五分成。
其实,上述规定只是针对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一个特殊规定。按照目前现行的政策,公司总部和分公司之间的税收,也要实现分成。具体分成方法是,所有地区分公司产生的税收(此处单指属地税所有的部分,因为属中央税收的将直接上缴国税)经计算后,25%归于总部所在地的政府,50%归分公司所有,25%的按照各分公司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额,在分公司之间分配。
部分省市税收背离状况,正值为净流入,负值为净流出(2010年数据)
这一政策其实已经最大限度地调解了各地之间的利益关系。但我们也得看到,即使总部只产生少量经济活动(如人力、办公用品方面),总部所在地政府也会取得所有分公司25%的税收。
其实,造成国内地区间税收背离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资源税征缴制度不完善,会造成东西部省份税收背离,但对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来说,总分公司之间税收制度则是主因。鲁豫冀等省份,频临京津,又长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容易成为大企业分公司所在地。加之这些省份长期缺乏大城市,总部经济不发达,长期成为税收流出地,也就不难理解了。与鲁豫冀情况类似的,还有江西、湖南、安徽等省份。
其实,鲁豫冀的情况,之前曾在江苏和浙江出现过。以江苏为例,直到2010年,其还是税收净流出地,其主要原因是苏北经济欠发达,苏南虽然发展迅猛,但大多是承接了上海的产业转移。但在2014年,江苏却已经成为了税收净流入地。这其中,离不开南京、苏州两个后来崛起的大城市。
济南可“先富带动后富”
近年来,苏州凭借其优惠政策,成功地将上海不少企业搬了过来,成了地地道道的苏企,而南京则凭借省会之力,不仅发展了一批土生土长的大企业(如苏宁、雨润等),还吸引了一批外企的中国区总部落户(如AO史密斯等)。
南京作为省会,对带动全省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比江苏更成功的,无疑是浙江。其省会杭州拥有阿里巴巴、网易、娃哈哈、农夫山泉等大企业,涵盖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新贵,其自然也成为了税收流入地。
当前,中国在确定总分部所在地间税收分成时,采取的其实是国际通行的比例。但目前中国财税关系存在的主要不足是,部分税收缺乏地方间平行流动,或是缺乏中央专门性的、对税收流出地的转移。该情况已经被多名财政专家关注,未来也亟待解决。
但当前,作为一个地方政府,最现实的还是适应这种财税体制——发展属于自己的总部经济。可要吸引总部驻扎,不能缺少的便是大城市的带动。而要发展大城市,集全省人才、交通等各种资源于一体的省会自然是首选。先有成都集全省之力,发展到目前的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后有河南依据其交通便利,提出要打造中部物流中心。就连地处西南的贵州,也提出要建设大数据中心。
当然,成功的将总部经济建起来并获得相应的税收,应该只是济南这种省会城市的第一步。当省会城市发展起来后,就应该反哺其他城市,正所谓“先富带动后富”。而在经济发达的山东地区,这一设想无疑更加容易实现。山东本身产业结构完善,人才、资金都不缺乏,缺少的只是一个有带动作用的大城市。
在正在进行的山东省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目前济南已“身陷重围”,应加快发展,向全国性中心城市迈进。济南怎么“身陷重围”了?济南加快发展对山东有多大的意义?嗷夜哥和您说道说道。
济南已被国家中心城市“包围”
在全国上下都在“撸着袖子加油干”的当下,济南也不甘落后,提出要积极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拆违、治堵、治霾等民生工作也在强力推进。但一贯低调的济南,仍面临着尴尬的境地。
作为全国经济第三强省的省会,济南2016年GDP6800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20名开外。即便在山东省内,济南也屈居青岛、烟台之后。省会城市GDP在省内排“老三”,这在全国其他省份绝无仅有。 现在,济南作为国家定位的区域中心城市,已经被国家中心城市包围。在700公里半径内,北有北京、天津,南有南京、上海,西有郑州,东有省内的兄弟城市青岛。郑州近年来发展迅速,2016年GDP已达7900亿,是济南的近1.2倍,青岛更是首破万亿大关,排名全国第12,是济南的近1.5倍。
对济南来说,现在到了奋起直追的最关键时刻,否则眼见其他城市强势崛起,济南恐怕短时间难以摆脱“洼地”的窘境。对山东来说,虽然17市中有15市进入全国百强,仅次于江苏13市全入围的成绩。但一方面,山东各市的位置排名并不特别靠前,山东明显是“有山无峰”的局面。另一方面,青岛、烟台发展地处东部海岸,对辐射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难免鞭长莫及,山东中西部发展亟需强有力的龙头带动。
大城市有多重要?这里面学问多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大城市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例如,济南的发展,养活了周边城市不少为济南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人。不仅是青岛之于烟威、上海之于苏杭,全世界绝大多数大城市都会产生一个成熟的都市圈。
长三角已经成为成熟都市圈,上海功不可没
但这次嗷夜哥想要着重提及的,是一个钱的问题。地区发展需要钱,而政府的收入大半来源于税收。想要增加政府税收,除了招商引资外,还得需要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词汇:“总部经济”。而对山东来说,所谓的群山无峰,指的就是缺乏一个吸引总部经济的城市。
至于原因,嗷夜哥慢慢道来。
2017年初,正是各地陆续公布2016经济数据之时。嗷夜哥对比几个发达地区的财政收入和GDP,GDP排名第三的山东,在财政收入榜上排名第四,原因是上海市的财政收入超过了山东。而在具体数据上,山东与江苏、广东的财政收入差距,要远远大于三省在GDP上的差距。山东的财政收入,甚至还不到广东省的六成。而经济体量只有山东7成的浙江,其财政收入也达到了山东的9成。
再来看几个大城市的数据,北京的财政收入也接近山东。天津的经济体量只有山东27%,财政收入也达到了山东46%。其中,北京、上海的税收收入,均占据财政收入的8-9成。
部分省市GDP和财政收入比较(单位:亿元)
当然,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经济增长效率、收费情况、中央返还税收等情况,但一线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和拥有一线城市的省份(广东、浙江)这这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更直接的数据,是通过衡量税收和税源的比例来得到的,经济学中称之为“税收背离指数”。而近年来诸多学者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证实了嗷夜哥的那个猜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等地区为税收背离的主要税收流入地和受益地,而河南、山东、湖南、河北等地,为税收背离的主要税收流出地和受损地。
也就是说,在河南、山东等地,很多经济活动并没有转化成税收上交当地财政,而是流入了北京、上海等地,成为了他们的税收。
总部经济匮乏,山东吃了哑巴亏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包括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会长许善达在内的诸多学者认为,是当前尚需完善的政府间财税体制造成的。
我们分情况来说,北京某家企业决定在其他省份,如河北省,开设一个工厂。北京需要把厂房、人员等迁出。等新工厂开工建设,其产生的GDP会计算在河北省内。但至于税收,则要看各地政府的协商。2015年刚刚出台的京津冀产业转移办法就规定,新工厂的税收由迁出地与迁入地五五分成。
其实,上述规定只是针对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一个特殊规定。按照目前现行的政策,公司总部和分公司之间的税收,也要实现分成。具体分成方法是,所有地区分公司产生的税收(此处单指属地税所有的部分,因为属中央税收的将直接上缴国税)经计算后,25%归于总部所在地的政府,50%归分公司所有,25%的按照各分公司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额,在分公司之间分配。
部分省市税收背离状况,正值为净流入,负值为净流出(2010年数据)
这一政策其实已经最大限度地调解了各地之间的利益关系。但我们也得看到,即使总部只产生少量经济活动(如人力、办公用品方面),总部所在地政府也会取得所有分公司25%的税收。
其实,造成国内地区间税收背离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资源税征缴制度不完善,会造成东西部省份税收背离,但对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来说,总分公司之间税收制度则是主因。鲁豫冀等省份,频临京津,又长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容易成为大企业分公司所在地。加之这些省份长期缺乏大城市,总部经济不发达,长期成为税收流出地,也就不难理解了。与鲁豫冀情况类似的,还有江西、湖南、安徽等省份。
其实,鲁豫冀的情况,之前曾在江苏和浙江出现过。以江苏为例,直到2010年,其还是税收净流出地,其主要原因是苏北经济欠发达,苏南虽然发展迅猛,但大多是承接了上海的产业转移。但在2014年,江苏却已经成为了税收净流入地。这其中,离不开南京、苏州两个后来崛起的大城市。
济南可“先富带动后富”
近年来,苏州凭借其优惠政策,成功地将上海不少企业搬了过来,成了地地道道的苏企,而南京则凭借省会之力,不仅发展了一批土生土长的大企业(如苏宁、雨润等),还吸引了一批外企的中国区总部落户(如AO史密斯等)。
南京作为省会,对带动全省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比江苏更成功的,无疑是浙江。其省会杭州拥有阿里巴巴、网易、娃哈哈、农夫山泉等大企业,涵盖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新贵,其自然也成为了税收流入地。
当前,中国在确定总分部所在地间税收分成时,采取的其实是国际通行的比例。但目前中国财税关系存在的主要不足是,部分税收缺乏地方间平行流动,或是缺乏中央专门性的、对税收流出地的转移。该情况已经被多名财政专家关注,未来也亟待解决。
但当前,作为一个地方政府,最现实的还是适应这种财税体制——发展属于自己的总部经济。可要吸引总部驻扎,不能缺少的便是大城市的带动。而要发展大城市,集全省人才、交通等各种资源于一体的省会自然是首选。先有成都集全省之力,发展到目前的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后有河南依据其交通便利,提出要打造中部物流中心。就连地处西南的贵州,也提出要建设大数据中心。
当然,成功的将总部经济建起来并获得相应的税收,应该只是济南这种省会城市的第一步。当省会城市发展起来后,就应该反哺其他城市,正所谓“先富带动后富”。而在经济发达的山东地区,这一设想无疑更加容易实现。山东本身产业结构完善,人才、资金都不缺乏,缺少的只是一个有带动作用的大城市。
(转帖) 被国家中心城市“包围”,济南亟需“隆起”
在正在进行的山东省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目前济南已“身陷重围”,应加快发展,向全国性中心城市迈进。济南怎么“身陷重围”了?济南加快发展对山东有多大的意义?嗷夜哥和您说道说道。
济南已被国家中心城市“包围”
在全国上下都在“撸着袖子加油干”的当下,济南也不甘落后,提出要积极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拆违、治堵、治霾等民生工作也在强力推进。但一贯低调的济南,仍面临着尴尬的境地。
作为全国经济第三强省的省会,济南2016年GDP6800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20名开外。即便在山东省内,济南也屈居青岛、烟台之后。省会城市GDP在省内排“老三”,这在全国其他省份绝无仅有。 现在,济南作为国家定位的区域中心城市,已经被国家中心城市包围。在700公里半径内,北有北京、天津,南有南京、上海,西有郑州,东有省内的兄弟城市青岛。郑州近年来发展迅速,2016年GDP已达7900亿,是济南的近1.2倍,青岛更是首破万亿大关,排名全国第12,是济南的近1.5倍。
对济南来说,现在到了奋起直追的最关键时刻,否则眼见其他城市强势崛起,济南恐怕短时间难以摆脱“洼地”的窘境。对山东来说,虽然17市中有15市进入全国百强,仅次于江苏13市全入围的成绩。但一方面,山东各市的位置排名并不特别靠前,山东明显是“有山无峰”的局面。另一方面,青岛、烟台发展地处东部海岸,对辐射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难免鞭长莫及,山东中西部发展亟需强有力的龙头带动。
大城市有多重要?这里面学问多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大城市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例如,济南的发展,养活了周边城市不少为济南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人。不仅是青岛之于烟威、上海之于苏杭,全世界绝大多数大城市都会产生一个成熟的都市圈。
长三角已经成为成熟都市圈,上海功不可没
但这次嗷夜哥想要着重提及的,是一个钱的问题。地区发展需要钱,而政府的收入大半来源于税收。想要增加政府税收,除了招商引资外,还得需要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词汇:“总部经济”。而对山东来说,所谓的群山无峰,指的就是缺乏一个吸引总部经济的城市。
至于原因,嗷夜哥慢慢道来。
在正在进行的山东省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目前济南已“身陷重围”,应加快发展,向全国性中心城市迈进。济南怎么“身陷重围”了?济南加快发展对山东有多大的意义?嗷夜哥和您说道说道。
济南已被国家中心城市“包围”
在全国上下都在“撸着袖子加油干”的当下,济南也不甘落后,提出要积极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拆违、治堵、治霾等民生工作也在强力推进。但一贯低调的济南,仍面临着尴尬的境地。
作为全国经济第三强省的省会,济南2016年GDP6800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20名开外。即便在山东省内,济南也屈居青岛、烟台之后。省会城市GDP在省内排“老三”,这在全国其他省份绝无仅有。 现在,济南作为国家定位的区域中心城市,已经被国家中心城市包围。在700公里半径内,北有北京、天津,南有南京、上海,西有郑州,东有省内的兄弟城市青岛。郑州近年来发展迅速,2016年GDP已达7900亿,是济南的近1.2倍,青岛更是首破万亿大关,排名全国第12,是济南的近1.5倍。
对济南来说,现在到了奋起直追的最关键时刻,否则眼见其他城市强势崛起,济南恐怕短时间难以摆脱“洼地”的窘境。对山东来说,虽然17市中有15市进入全国百强,仅次于江苏13市全入围的成绩。但一方面,山东各市的位置排名并不特别靠前,山东明显是“有山无峰”的局面。另一方面,青岛、烟台发展地处东部海岸,对辐射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难免鞭长莫及,山东中西部发展亟需强有力的龙头带动。
大城市有多重要?这里面学问多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大城市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例如,济南的发展,养活了周边城市不少为济南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人。不仅是青岛之于烟威、上海之于苏杭,全世界绝大多数大城市都会产生一个成熟的都市圈。
长三角已经成为成熟都市圈,上海功不可没
但这次嗷夜哥想要着重提及的,是一个钱的问题。地区发展需要钱,而政府的收入大半来源于税收。想要增加政府税收,除了招商引资外,还得需要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词汇:“总部经济”。而对山东来说,所谓的群山无峰,指的就是缺乏一个吸引总部经济的城市。
至于原因,嗷夜哥慢慢道来。
(接上) 2017年初,正是各地陆续公布2016经济数据之时。嗷夜哥对比几个发达地区的财政收入和GDP,GDP排名第三的山东,在财政收入榜上排名第四,原因是上海市的财政收入超过了山东。而在具体数据上,山东与江苏、广东的财政收入差距,要远远大于三省在GDP上的差距。山东的财政收入,甚至还不到广东省的六成。而经济体量只有山东7成的浙江,其财政收入也达到了山东的9成。
再来看几个大城市的数据,北京的财政收入也接近山东。天津的经济体量只有山东27%,财政收入也达到了山东46%。其中,北京、上海的税收收入,均占据财政收入的8-9成。
部分省市GDP和财政收入比较(单位:亿元)
当然,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经济增长效率、收费情况、中央返还税收等情况,但一线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和拥有一线城市的省份(广东、浙江)这这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更直接的数据,是通过衡量税收和税源的比例来得到的,经济学中称之为“税收背离指数”。而近年来诸多学者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证实了嗷夜哥的那个猜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等地区为税收背离的主要税收流入地和受益地,而河南、山东、湖南、河北等地,为税收背离的主要税收流出地和受损地。
也就是说,在河南、山东等地,很多经济活动并没有转化成税收上交当地财政,而是流入了北京、上海等地,成为了他们的税收。
总部经济匮乏,山东吃了哑巴亏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包括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会长许善达在内的诸多学者认为,是当前尚需完善的政府间财税体制造成的。
我们分情况来说,北京某家企业决定在其他省份,如河北省,开设一个工厂。北京需要把厂房、人员等迁出。等新工厂开工建设,其产生的GDP会计算在河北省内。但至于税收,则要看各地政府的协商。2015年刚刚出台的京津冀产业转移办法就规定,新工厂的税收由迁出地与迁入地五五分成。
其实,上述规定只是针对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一个特殊规定。按照目前现行的政策,公司总部和分公司之间的税收,也要实现分成。具体分成方法是,所有地区分公司产生的税收(此处单指属地税所有的部分,因为属中央税收的将直接上缴国税)经计算后,25%归于总部所在地的政府,50%归分公司所有,25%的按照各分公司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额,在分公司之间分配。
部分省市税收背离状况,正值为净流入,负值为净流出(2010年数据)
这一政策其实已经最大限度地调解了各地之间的利益关系。但我们也得看到,即使总部只产生少量经济活动(如人力、办公用品方面),总部所在地政府也会取得所有分公司25%的税收。
其实,造成国内地区间税收背离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资源税征缴制度不完善,会造成东西部省份税收背离,但对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来说,总分公司之间税收制度则是主因。鲁豫冀等省份,频临京津,又长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容易成为大企业分公司所在地。加之这些省份长期缺乏大城市,总部经济不发达,长期成为税收流出地,也就不难理解了。与鲁豫冀情况类似的,还有江西、湖南、安徽等省份。
其实,鲁豫冀的情况,之前曾在江苏和浙江出现过。以江苏为例,直到2010年,其还是税收净流出地,其主要原因是苏北经济欠发达,苏南虽然发展迅猛,但大多是承接了上海的产业转移。但在2014年,江苏却已经成为了税收净流入地。这其中,离不开南京、苏州两个后来崛起的大城市。
济南可“先富带动后富”
近年来,苏州凭借其优惠政策,成功地将上海不少企业搬了过来,成了地地道道的苏企,而南京则凭借省会之力,不仅发展了一批土生土长的大企业(如苏宁、雨润等),还吸引了一批外企的中国区总部落户(如AO史密斯等)。
南京作为省会,对带动全省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比江苏更成功的,无疑是浙江。其省会杭州拥有阿里巴巴、网易、娃哈哈、农夫山泉等大企业,涵盖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新贵,其自然也成为了税收流入地。
当前,中国在确定总分部所在地间税收分成时,采取的其实是国际通行的比例。但目前中国财税关系存在的主要不足是,部分税收缺乏地方间平行流动,或是缺乏中央专门性的、对税收流出地的转移。该情况已经被多名财政专家关注,未来也亟待解决。
但当前,作为一个地方政府,最现实的还是适应这种财税体制——发展属于自己的总部经济。可要吸引总部驻扎,不能缺少的便是大城市的带动。而要发展大城市,集全省人才、交通等各种资源于一体的省会自然是首选。先有成都集全省之力,发展到目前的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后有河南依据其交通便利,提出要打造中部物流中心。就连地处西南的贵州,也提出要建设大数据中心。
当然,成功的将总部经济建起来并获得相应的税收,应该只是济南这种省会城市的第一步。当省会城市发展起来后,就应该反哺其他城市,正所谓“先富带动后富”。而在经济发达的山东地区,这一设想无疑更加容易实现。山东本身产业结构完善,人才、资金都不缺乏,缺少的只是一个有带动作用的大城市。
再来看几个大城市的数据,北京的财政收入也接近山东。天津的经济体量只有山东27%,财政收入也达到了山东46%。其中,北京、上海的税收收入,均占据财政收入的8-9成。
部分省市GDP和财政收入比较(单位:亿元)
当然,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经济增长效率、收费情况、中央返还税收等情况,但一线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和拥有一线城市的省份(广东、浙江)这这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更直接的数据,是通过衡量税收和税源的比例来得到的,经济学中称之为“税收背离指数”。而近年来诸多学者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证实了嗷夜哥的那个猜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等地区为税收背离的主要税收流入地和受益地,而河南、山东、湖南、河北等地,为税收背离的主要税收流出地和受损地。
也就是说,在河南、山东等地,很多经济活动并没有转化成税收上交当地财政,而是流入了北京、上海等地,成为了他们的税收。
总部经济匮乏,山东吃了哑巴亏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包括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会长许善达在内的诸多学者认为,是当前尚需完善的政府间财税体制造成的。
我们分情况来说,北京某家企业决定在其他省份,如河北省,开设一个工厂。北京需要把厂房、人员等迁出。等新工厂开工建设,其产生的GDP会计算在河北省内。但至于税收,则要看各地政府的协商。2015年刚刚出台的京津冀产业转移办法就规定,新工厂的税收由迁出地与迁入地五五分成。
其实,上述规定只是针对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一个特殊规定。按照目前现行的政策,公司总部和分公司之间的税收,也要实现分成。具体分成方法是,所有地区分公司产生的税收(此处单指属地税所有的部分,因为属中央税收的将直接上缴国税)经计算后,25%归于总部所在地的政府,50%归分公司所有,25%的按照各分公司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额,在分公司之间分配。
部分省市税收背离状况,正值为净流入,负值为净流出(2010年数据)
这一政策其实已经最大限度地调解了各地之间的利益关系。但我们也得看到,即使总部只产生少量经济活动(如人力、办公用品方面),总部所在地政府也会取得所有分公司25%的税收。
其实,造成国内地区间税收背离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资源税征缴制度不完善,会造成东西部省份税收背离,但对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来说,总分公司之间税收制度则是主因。鲁豫冀等省份,频临京津,又长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容易成为大企业分公司所在地。加之这些省份长期缺乏大城市,总部经济不发达,长期成为税收流出地,也就不难理解了。与鲁豫冀情况类似的,还有江西、湖南、安徽等省份。
其实,鲁豫冀的情况,之前曾在江苏和浙江出现过。以江苏为例,直到2010年,其还是税收净流出地,其主要原因是苏北经济欠发达,苏南虽然发展迅猛,但大多是承接了上海的产业转移。但在2014年,江苏却已经成为了税收净流入地。这其中,离不开南京、苏州两个后来崛起的大城市。
济南可“先富带动后富”
近年来,苏州凭借其优惠政策,成功地将上海不少企业搬了过来,成了地地道道的苏企,而南京则凭借省会之力,不仅发展了一批土生土长的大企业(如苏宁、雨润等),还吸引了一批外企的中国区总部落户(如AO史密斯等)。
南京作为省会,对带动全省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比江苏更成功的,无疑是浙江。其省会杭州拥有阿里巴巴、网易、娃哈哈、农夫山泉等大企业,涵盖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新贵,其自然也成为了税收流入地。
当前,中国在确定总分部所在地间税收分成时,采取的其实是国际通行的比例。但目前中国财税关系存在的主要不足是,部分税收缺乏地方间平行流动,或是缺乏中央专门性的、对税收流出地的转移。该情况已经被多名财政专家关注,未来也亟待解决。
但当前,作为一个地方政府,最现实的还是适应这种财税体制——发展属于自己的总部经济。可要吸引总部驻扎,不能缺少的便是大城市的带动。而要发展大城市,集全省人才、交通等各种资源于一体的省会自然是首选。先有成都集全省之力,发展到目前的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后有河南依据其交通便利,提出要打造中部物流中心。就连地处西南的贵州,也提出要建设大数据中心。
当然,成功的将总部经济建起来并获得相应的税收,应该只是济南这种省会城市的第一步。当省会城市发展起来后,就应该反哺其他城市,正所谓“先富带动后富”。而在经济发达的山东地区,这一设想无疑更加容易实现。山东本身产业结构完善,人才、资金都不缺乏,缺少的只是一个有带动作用的大城市。
中美的贸易矛盾难以调和,不论是奥巴马还是川普,都是想抑制对华逆差的,只是采用的手段不同,中美即使能谈妥表面上维持不撕破脸,也是中国退3步还是退5步的问题,总归就是谈中国要补偿美国什么。
然后,我们再来谈国内的“中美”问题,那就是淘宝造成的地区之间贸易逆差补偿问题,以前由于零售通路在本地,逆差的一部分是直接补给当地的零售商,分销商。现在没有补贴了,长期的地区之间贸易不平衡也是无法持续的,那就参照中美贸易新协议的内容吧。
然后,我们再来谈国内的“中美”问题,那就是淘宝造成的地区之间贸易逆差补偿问题,以前由于零售通路在本地,逆差的一部分是直接补给当地的零售商,分销商。现在没有补贴了,长期的地区之间贸易不平衡也是无法持续的,那就参照中美贸易新协议的内容吧。
谁要是说山东省没有向青岛倾斜,就是不客观,看看江浙两省的教育资源分配,再看看省内非省会城市的大学排名和命名,一目了然。教育资源是省城专属资源,不论省了,看看北京就知道为什么了,青岛可以搞高等学校教育,但应该以吸引省外资源为主,它的确过界了。
@66端午88 2017-02-09 17:31:45
谁要是说山东省没有向青岛倾斜,就是不客观,看看江浙两省的教育资源分配,再看看省内非省会城市的大学排名和命名,一目了然。教育资源是省城专属资源,不论省了,看看北京就知道为什么了,青岛可以搞高等学校教育,但应该以吸引省外资源为主,它的确过界了。
谁要是说山东省没有向青岛倾斜,就是不客观,看看江浙两省的教育资源分配,再看看省内非省会城市的大学排名和命名,一目了然。教育资源是省城专属资源,不论省了,看看北京就知道为什么了,青岛可以搞高等学校教育,但应该以吸引省外资源为主,它的确过界了。
@lllll0623 2017-02-09 19:51:59
楼主,南京还有投资价值吗?南京浦口?
-----------------------------
看看南京的规划
楼主,南京还有投资价值吗?南京浦口?
-----------------------------
看看南京的规划
多省区提出强化省会城市群 多中心拉动经济发展
21财经搜索 2017-02-09 06:16
本报记者定军北京报道
不久之前,山东省青岛市宣布,2016年GDP达到10011.29亿元,成为中国第12个GDP总量跨越万亿元的城市。但是,山东省会济南2016年的GDP尚不足7000亿元。
如何发展省会城市,使省会城市成为辐射周边经济的经济拉动力,成为很多省区思考的问题。
在近期发布的各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大量省区提出要大力发展省会城市经济,使省会辐射作用加强。尤其是一些东部沿海省份,冀望省会成为新的增长极,与靠海的门户城市并列为经济双中心。
比如,2月6日公布的山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省会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辽宁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支持沈阳建设东北亚地区重要国际中心城市、引领东北振兴发展中心城市。河北则提出要支持石家庄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
中国社科院工业所产业布局室副主任叶振宇指出,最近几年,不少省份强调了省会城市的发展,其实是发展的区域空间结构开始调整。“但是各地最后省会城市经济能否超越门户城市或者其他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取决于其发展的路径。”
多省强化省会城市群
“省会经济繁荣”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个普遍现象,但是一些省区的省会城市GDP并非省内最高。
比如,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沿海各省有“双城市竞争”模式,比如大连和沈阳,唐山和石家庄,青岛和济南,南京和苏州,宁波和杭州,福州和厦门(泉州)。其中,沈阳、石家庄、济南、南京、福州作为省会城市,其经济总量尚不如大连、唐山、青岛、苏州和泉州。
除了上述沿海省份外,内蒙古呼和浩特作为省会城市,经济总量也不如区内的包头和鄂尔多斯。山东的济南也如此,其2016年经济总量不如省内的青岛和烟台。
这使得各个省区在2017年谋划新的发展战略,强化省会中心城市的发展,从而带动周边地区。
比如,江苏的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发挥南京特大城市带动作用,推动宁镇扬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促进沿江城市集群发展、融合发展。河北则提出,加快补齐城市经济、县域经济、沿海经济发展短板,支持石家庄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
此外,辽宁则提出以沈阳大连为主轴,把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有机联结起来,增强整体竞争力,打造辽宁经济发展新引擎。支持沈阳建设东北亚地区重要国际中心城市、引领东北振兴发展中心城市,推进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而在今年山东两会上,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指出,山东济南作为省会城市,占全省经济的比重比较低。“山东群山无峰,缺少一个带动力强的核心城市。”
数据显示,2015年济南经济总量占山东全省比重为9.73%,与河南、安徽、湖北、湖南省会城市经济总量分别占全省的19.8%、25.7%、37%、29%相比,差距较大。
不过,无论是沈阳、济南、石家庄,还是南京、福州,作为省会城市要实现位置上的“超越”,仍然有一定困难。
比如,2016年济南GDP约为6800亿元,但是青岛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万亿。南京经济总量为10503.02亿元,但是苏州有15475.09亿元。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王茂军认为,问题在于很多省会城市发展的腹地较小。“比如济南以北的德州,受北京和天津的经济辐射,东边的淄博等地,经济由青岛辐射,往西的聊城,经济被郑州辐射。”
河海大学苏南经济所教授刘奇洪则指出,南京的经济最近几年超过了无锡,但是与苏州相比还有差距。“因为南京以北以西都是安徽,建立南京都市圈有一定困难。”
冀望“多核”拉动经济
正因为资源禀赋不同,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很多省区针对省会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新的区域战略调整。
比如,呼和浩特经济总量不如包头、鄂尔多斯。2017年内蒙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呼包鄂协同发展,建设中心城区1小时快速铁路圈、2小时公路圈,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产业建设互补、生态环境共治、公共服务共享取得实质性进展。
福建的省会城市福州,其经济总量不如泉州,辐射作用不如厦门。2017年,福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海丝核心区建设,推进福州新区创新发展。以滨海新城建设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海上福州”建设。
叶振宇指出,省会城市配置资源的能力比其他城市一般要强,其吸引人口,加快要素聚集,实现产业快速发展的条件比较好。“比如泉州经济实力最强,但是很多发展资源还是向厦门和福州聚集。但是能否实现‘超越’,取决于其发展的路径。”
此外,在发展省会城市的同时,相关省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多核”发展的战略。
比如河北强调支持石家庄增强辐射带动功能的同时,也提出支持唐山加快建设国际化沿海城市。山东也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海洋经济,加快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这意味着,青岛的辐射作用也不可或缺。
“济南目前要对全省经济提供拉动,这方面作用正在增强。青岛则是作为山东的沿海门户城市,其起到的是山东向全球开放的作用,两者差别很大。”王茂军解释称。
辽宁也提出,大连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沿海六市要完善对外开放的功能。江苏则指出进一步提高苏南、苏中、苏北发展的协调性,统筹推进沿江、沿沪宁线、沿海、沿东陇海线发展。
----------------------------------
背景因素交代清楚,不是济南挑头,济南是最后一个。
21财经搜索 2017-02-09 06:16
本报记者定军北京报道
不久之前,山东省青岛市宣布,2016年GDP达到10011.29亿元,成为中国第12个GDP总量跨越万亿元的城市。但是,山东省会济南2016年的GDP尚不足7000亿元。
如何发展省会城市,使省会城市成为辐射周边经济的经济拉动力,成为很多省区思考的问题。
在近期发布的各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大量省区提出要大力发展省会城市经济,使省会辐射作用加强。尤其是一些东部沿海省份,冀望省会成为新的增长极,与靠海的门户城市并列为经济双中心。
比如,2月6日公布的山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省会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辽宁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支持沈阳建设东北亚地区重要国际中心城市、引领东北振兴发展中心城市。河北则提出要支持石家庄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
中国社科院工业所产业布局室副主任叶振宇指出,最近几年,不少省份强调了省会城市的发展,其实是发展的区域空间结构开始调整。“但是各地最后省会城市经济能否超越门户城市或者其他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取决于其发展的路径。”
多省强化省会城市群
“省会经济繁荣”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个普遍现象,但是一些省区的省会城市GDP并非省内最高。
比如,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沿海各省有“双城市竞争”模式,比如大连和沈阳,唐山和石家庄,青岛和济南,南京和苏州,宁波和杭州,福州和厦门(泉州)。其中,沈阳、石家庄、济南、南京、福州作为省会城市,其经济总量尚不如大连、唐山、青岛、苏州和泉州。
除了上述沿海省份外,内蒙古呼和浩特作为省会城市,经济总量也不如区内的包头和鄂尔多斯。山东的济南也如此,其2016年经济总量不如省内的青岛和烟台。
这使得各个省区在2017年谋划新的发展战略,强化省会中心城市的发展,从而带动周边地区。
比如,江苏的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发挥南京特大城市带动作用,推动宁镇扬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促进沿江城市集群发展、融合发展。河北则提出,加快补齐城市经济、县域经济、沿海经济发展短板,支持石家庄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
此外,辽宁则提出以沈阳大连为主轴,把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有机联结起来,增强整体竞争力,打造辽宁经济发展新引擎。支持沈阳建设东北亚地区重要国际中心城市、引领东北振兴发展中心城市,推进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而在今年山东两会上,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指出,山东济南作为省会城市,占全省经济的比重比较低。“山东群山无峰,缺少一个带动力强的核心城市。”
数据显示,2015年济南经济总量占山东全省比重为9.73%,与河南、安徽、湖北、湖南省会城市经济总量分别占全省的19.8%、25.7%、37%、29%相比,差距较大。
不过,无论是沈阳、济南、石家庄,还是南京、福州,作为省会城市要实现位置上的“超越”,仍然有一定困难。
比如,2016年济南GDP约为6800亿元,但是青岛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万亿。南京经济总量为10503.02亿元,但是苏州有15475.09亿元。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王茂军认为,问题在于很多省会城市发展的腹地较小。“比如济南以北的德州,受北京和天津的经济辐射,东边的淄博等地,经济由青岛辐射,往西的聊城,经济被郑州辐射。”
河海大学苏南经济所教授刘奇洪则指出,南京的经济最近几年超过了无锡,但是与苏州相比还有差距。“因为南京以北以西都是安徽,建立南京都市圈有一定困难。”
冀望“多核”拉动经济
正因为资源禀赋不同,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很多省区针对省会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新的区域战略调整。
比如,呼和浩特经济总量不如包头、鄂尔多斯。2017年内蒙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呼包鄂协同发展,建设中心城区1小时快速铁路圈、2小时公路圈,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产业建设互补、生态环境共治、公共服务共享取得实质性进展。
福建的省会城市福州,其经济总量不如泉州,辐射作用不如厦门。2017年,福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海丝核心区建设,推进福州新区创新发展。以滨海新城建设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海上福州”建设。
叶振宇指出,省会城市配置资源的能力比其他城市一般要强,其吸引人口,加快要素聚集,实现产业快速发展的条件比较好。“比如泉州经济实力最强,但是很多发展资源还是向厦门和福州聚集。但是能否实现‘超越’,取决于其发展的路径。”
此外,在发展省会城市的同时,相关省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多核”发展的战略。
比如河北强调支持石家庄增强辐射带动功能的同时,也提出支持唐山加快建设国际化沿海城市。山东也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海洋经济,加快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这意味着,青岛的辐射作用也不可或缺。
“济南目前要对全省经济提供拉动,这方面作用正在增强。青岛则是作为山东的沿海门户城市,其起到的是山东向全球开放的作用,两者差别很大。”王茂军解释称。
辽宁也提出,大连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沿海六市要完善对外开放的功能。江苏则指出进一步提高苏南、苏中、苏北发展的协调性,统筹推进沿江、沿沪宁线、沿海、沿东陇海线发展。
----------------------------------
背景因素交代清楚,不是济南挑头,济南是最后一个。
多省区提出强化省会城市群 多中心拉动经济发展
21财经搜索 2017-02-09 06:16
本报记者定军北京报道
不久之前,山东省青岛市宣布,2016年GDP达到10011.29亿元,成为中国第12个GDP总量跨越万亿元的城市。但是,山东省会济南2016年的GDP尚不足7000亿元。
如何发展省会城市,使省会城市成为辐射周边经济的经济拉动力,成为很多省区思考的问题。
在近期发布的各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大量省区提出要大力发展省会城市经济,使省会辐射作用加强。尤其是一些东部沿海省份,冀望省会成为新的增长极,与靠海的门户城市并列为经济双中心。
比如,2月6日公布的山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省会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辽宁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支持沈阳建设东北亚地区重要国际中心城市、引领东北振兴发展中心城市。河北则提出要支持石家庄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
中国社科院工业所产业布局室副主任叶振宇指出,最近几年,不少省份强调了省会城市的发展,其实是发展的区域空间结构开始调整。“但是各地最后省会城市经济能否超越门户城市或者其他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取决于其发展的路径。”
多省强化省会城市群
“省会经济繁荣”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个普遍现象,但是一些省区的省会城市GDP并非省内最高。
比如,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沿海各省有“双城市竞争”模式,比如大连和沈阳,唐山和石家庄,青岛和济南,南京和苏州,宁波和杭州,福州和厦门(泉州)。其中,沈阳、石家庄、济南、南京、福州作为省会城市,其经济总量尚不如大连、唐山、青岛、苏州和泉州。
除了上述沿海省份外,内蒙古呼和浩特作为省会城市,经济总量也不如区内的包头和鄂尔多斯。山东的济南也如此,其2016年经济总量不如省内的青岛和烟台。
这使得各个省区在2017年谋划新的发展战略,强化省会中心城市的发展,从而带动周边地区。
21财经搜索 2017-02-09 06:16
本报记者定军北京报道
不久之前,山东省青岛市宣布,2016年GDP达到10011.29亿元,成为中国第12个GDP总量跨越万亿元的城市。但是,山东省会济南2016年的GDP尚不足7000亿元。
如何发展省会城市,使省会城市成为辐射周边经济的经济拉动力,成为很多省区思考的问题。
在近期发布的各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大量省区提出要大力发展省会城市经济,使省会辐射作用加强。尤其是一些东部沿海省份,冀望省会成为新的增长极,与靠海的门户城市并列为经济双中心。
比如,2月6日公布的山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省会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辽宁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支持沈阳建设东北亚地区重要国际中心城市、引领东北振兴发展中心城市。河北则提出要支持石家庄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
中国社科院工业所产业布局室副主任叶振宇指出,最近几年,不少省份强调了省会城市的发展,其实是发展的区域空间结构开始调整。“但是各地最后省会城市经济能否超越门户城市或者其他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取决于其发展的路径。”
多省强化省会城市群
“省会经济繁荣”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个普遍现象,但是一些省区的省会城市GDP并非省内最高。
比如,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沿海各省有“双城市竞争”模式,比如大连和沈阳,唐山和石家庄,青岛和济南,南京和苏州,宁波和杭州,福州和厦门(泉州)。其中,沈阳、石家庄、济南、南京、福州作为省会城市,其经济总量尚不如大连、唐山、青岛、苏州和泉州。
除了上述沿海省份外,内蒙古呼和浩特作为省会城市,经济总量也不如区内的包头和鄂尔多斯。山东的济南也如此,其2016年经济总量不如省内的青岛和烟台。
这使得各个省区在2017年谋划新的发展战略,强化省会中心城市的发展,从而带动周边地区。
环渤海高铁获批
如果在环渤海高速建成前,济南发展不成为“大明”前期的北京,山东的潜力会加速被津京经济圈吸干。
如果在环渤海高速建成前,济南发展不成为“大明”前期的北京,山东的潜力会加速被津京经济圈吸干。
知道为什吗山大搞这么多校区吗?因为展涛从山大去了吉林做了几年校长,估计一大票下属都去取经了,长春是一座成长在吉大怀抱中的城市。一城七校区。
本来想写写山大的历史,一看百度比额还清楚,罢写了。山大一共在青岛待了大约16年(37年-51年之间一直在外躲避战乱)。山大在去青岛前,在济南待了27年,58年后待了60年,你说它是哪里的大学,济南这边的大学基本都是山大前前后后折腾着分出去的。
袁世凯这个人看来是被历史黑了,得重新研究一下,不简单,第一个搞经济特区,第一个搞高等教育。
@小亲亲原野 2017-02-10 10:58:14
楼主,关注楼市已经,突然有个问题想问一下,有贷款的期房,将来如果要转手,必须把银行贷款还完才能卖吗?
-----------------------------
你拿到房款还掉房贷(拿不到买家的定金就得向中介贷款周转个把月),拿到全部产权才能过户。以前是可以变动抵押权属,好像以后不准这么干了。
楼主,关注楼市已经,突然有个问题想问一下,有贷款的期房,将来如果要转手,必须把银行贷款还完才能卖吗?
-----------------------------
你拿到房款还掉房贷(拿不到买家的定金就得向中介贷款周转个把月),拿到全部产权才能过户。以前是可以变动抵押权属,好像以后不准这么干了。
这个布拉德.皮特也真够有意思的,结婚起源于拍了:斯密斯夫妇(谍战片),离婚立刻再拍个间谍片:间谍同盟------------------真够戏剧人生的
我了个去,市委市政府刚下了规定,不准放鞭炮,刚才外面又有放的了。
山东师范大学是扎根济南一百余年,尽心尽力服务山东的一所实力大学,赶脚应该扶持其恢复其齐鲁大学的原有身份,并努力使其科研和教学能力超过211水平,为济南战略添砖加瓦。山东师范大学是1903年从山东大学分立出来的师范类学校,在1950年分别并入了华东大学的师范类专业,1950年并入了齐鲁大学的理科专业。目前全国师范类院校排名15,是山东唯一一所实力接近985/211,并有可能迅速获得活力的院校。山东师范大学在全省桃李满天下,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体育学院,聊城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若干专业学院都是从山东师范大学分立出来的,这是一所多年只减不加的老大学,有深厚的底蕴。
历山学校学区(上面的三角额也搞不清楚,户口归天桥,学区归历下)。
网上已经有很多专业热帖讨论济南问题了,现在应该传播到微博,微信,头条上去,形成大讨论。总体上对二姜这些年的治理,山东中西部百姓不甚满意。
(转帖):
只有大力提高省会首位度、集聚性和辐射力,才会避免山东经济的“中间塌陷”
2017年山东省两会期间,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担心山东经济“中间塌陷”,遗憾缺乏有竞争力的核心城市,痛感济南“首位度”不够,提出“举全省之力实施‘省会战略’”的政策建议。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大会发言时,省政协委员、民进省委秘书长王学爱提出,济南的战略目标应是全国性中心城市。至此,汹汹舆论迅速发酵,成为会场内外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话题。当然,这一话题虽有争论,但在参加会议的有关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基本达成了共识。我们为王文涛书记、王学爱委员点赞。
全球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注重中心城市的建设,因为中心城市势必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增长。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中国,目前,从全国来看,江苏、浙江、河南、安徽、湖南等省发挥特大城市带动作用,均提出了举全省之力发展省会的方略。而在山东经济格局中,当下有两个经济中心:一是以济南为中心的省会城市经济群,一是以青岛为中心的沿海城市经济群。我们乐见青岛崛起,但也更需济南隆起。鉴于青岛地处沿海,对山东大部乃至周边地区辐射力弱,故王文涛书记和王学爱委员所提建议恰逢其时,难能可贵。只有大力实施“省会战略”,提升济南的首位度、集聚性和辐射力,才会避免山东经济的“中间塌陷”。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历史上看,山东经济在中国版图上从未塌陷过。山东位于中国东部、黄河下游,北濒渤海,东临黄海,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曾有“山东安而天下皆安矣”的说法。勤劳、勇敢、智慧的齐鲁儿女在几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经济、科技、文化。济南是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经济圈之间的“估值洼地”,文化积淀深厚,产业基础良好,引领作用突出,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位置得天独厚。华夏历史上,山东、济南具有“天下制胜之地”的区位优势,是北方省份中开发最早,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
如果山东经济塌陷,将是中国经济的灾难。不可否认,山东虽然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远远好于全国一些省市,但在经济总量和质量上或被越拉越远,或被渐渐赶上。究其原因,不外乎中心城市规模小,产业层次效益低,机制转换欠超前,但根本原因却是因循守旧、四平八稳、不愿做出头鸟的落后思维,甚至处落后而不知落后,缺乏应对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新思路。在大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今天,这样的作为就已经先输一筹了。济南同样如此,正如王文涛书记所指出的:作为省会,济南面临着尴尬的境地,北面是京津冀城市群,南面则面临着南京、合肥这些城市的强劲压力,西面的郑州不久前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是个很大的刺激,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还包纳了山东两个市。“我们再不奋起直追,很有可能形成中间塌陷”。正因为如此,山东经济尤其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也不应、更不该“中间塌陷”,因为“山东安而天下皆安矣”的山东如被国家忽略,则山东难宁,天下难安。山东耽误不起,中国需要山东。
那么,如何防止山东经济的“中间塌陷”。一方面,要聚全省之才,集全省之智,探寻实施“省会战略”的六韬三略,唯有冲破一切条条框框放手去干,山东经济才不会“中间塌陷”。未来各省间的竞争,是核心城市的竞争。站在全国的角度看,山东需要大发展,济南更需要大发展。济南的最大优势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实践中,要注重顶层设计,树立创新思维,打破陈腐观念,建立一系列适应和促进省会经济群发展的新方略,整合运用综合性资源禀赋,努力把省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另一方面,要借全国之势,举全省之力,集聚实施“省会战略”九合一匡,唯有将省会发展为核心城市,山东经济才不会“中间塌陷”。世人都知道至圣先师孔子,可又有几人知道孔子心中的“至圣先师”是谁?他就是管仲。作为千古一相,管仲目光远大,文韬武略,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东征西讨,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终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先贤管仲能让齐国成为一匡天下的东方大国,那么我们后人为何能让山东经济“中间塌陷”呢?
谨防山东经济“中间塌陷”离不开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山东经济“中间”能否塌陷,经济圈发展快慢、水平高低,关键取决于济南的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山东要发展,济南这个龙头必须舞起来。建议国家从历史、当下和未来考量,从全国整体战略考量,在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改革试点、资金扶持等方面给山东特别是省会城市经济圈核心城市——济南以倾斜。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绝不可扔掉山东,绝不可扔掉济南。
谨防山东经济“中间塌陷”需要山东省和济南市练好内功。其实,山东提出省会经济圈建设已有多年,虽然取得了明显成绩,但百舸争流,核心城市的发展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谨防山东经济“中间塌陷”,必须尽快构建核心带动、圈层推进、效应扩散的发展格局,举全省之力把高端要素向济南集聚,建设大枢纽,培育大产业,带动大物流,塑造大都市。尤其需要提出的是,鉴于“首位度”倒数第一的济南面积小、人口少的窘状,尽快学习全国一些先进城市的做法,启动济南区划调整,不搞则已,要搞就要做大动作,把周边一些相关市县划入济南,确保济南及早进入国内城市的“万亿俱乐部”。
谨防山东经济“中间塌陷”必须增强省会济南的辐射带动能力。举全省之力实施“省会战略”并不是将其他城市的人才、资源、资金、技术等统统搬来、抢来,即所谓的“吸血”,而是以省会济南为核心,与周边城市形成紧密的圈状经济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合作共赢,从而形成综合实力强大的国家级区域经济板块。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山东人从来都有这样的豪迈气魄。然而,“逝者如斯夫”,更体现出山东人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面对山东经济“中间塌陷”担忧的新挑战,面对国家性中心城市打造的新形势,山东人应当清醒懂得机遇与挑战同在的规律,懂得在很多情况下机遇稍纵即逝,时不我待,而挑战无时不有,长期存在。不甘落后,勇于担当,是山东人的性格、山东人的气魄,祈愿“梦醒之后的山东”机遇无限,早日腾飞!
(转帖):
只有大力提高省会首位度、集聚性和辐射力,才会避免山东经济的“中间塌陷”
2017年山东省两会期间,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担心山东经济“中间塌陷”,遗憾缺乏有竞争力的核心城市,痛感济南“首位度”不够,提出“举全省之力实施‘省会战略’”的政策建议。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大会发言时,省政协委员、民进省委秘书长王学爱提出,济南的战略目标应是全国性中心城市。至此,汹汹舆论迅速发酵,成为会场内外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话题。当然,这一话题虽有争论,但在参加会议的有关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基本达成了共识。我们为王文涛书记、王学爱委员点赞。
全球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注重中心城市的建设,因为中心城市势必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增长。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中国,目前,从全国来看,江苏、浙江、河南、安徽、湖南等省发挥特大城市带动作用,均提出了举全省之力发展省会的方略。而在山东经济格局中,当下有两个经济中心:一是以济南为中心的省会城市经济群,一是以青岛为中心的沿海城市经济群。我们乐见青岛崛起,但也更需济南隆起。鉴于青岛地处沿海,对山东大部乃至周边地区辐射力弱,故王文涛书记和王学爱委员所提建议恰逢其时,难能可贵。只有大力实施“省会战略”,提升济南的首位度、集聚性和辐射力,才会避免山东经济的“中间塌陷”。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历史上看,山东经济在中国版图上从未塌陷过。山东位于中国东部、黄河下游,北濒渤海,东临黄海,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曾有“山东安而天下皆安矣”的说法。勤劳、勇敢、智慧的齐鲁儿女在几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经济、科技、文化。济南是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经济圈之间的“估值洼地”,文化积淀深厚,产业基础良好,引领作用突出,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位置得天独厚。华夏历史上,山东、济南具有“天下制胜之地”的区位优势,是北方省份中开发最早,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
如果山东经济塌陷,将是中国经济的灾难。不可否认,山东虽然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远远好于全国一些省市,但在经济总量和质量上或被越拉越远,或被渐渐赶上。究其原因,不外乎中心城市规模小,产业层次效益低,机制转换欠超前,但根本原因却是因循守旧、四平八稳、不愿做出头鸟的落后思维,甚至处落后而不知落后,缺乏应对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新思路。在大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今天,这样的作为就已经先输一筹了。济南同样如此,正如王文涛书记所指出的:作为省会,济南面临着尴尬的境地,北面是京津冀城市群,南面则面临着南京、合肥这些城市的强劲压力,西面的郑州不久前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是个很大的刺激,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还包纳了山东两个市。“我们再不奋起直追,很有可能形成中间塌陷”。正因为如此,山东经济尤其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也不应、更不该“中间塌陷”,因为“山东安而天下皆安矣”的山东如被国家忽略,则山东难宁,天下难安。山东耽误不起,中国需要山东。
那么,如何防止山东经济的“中间塌陷”。一方面,要聚全省之才,集全省之智,探寻实施“省会战略”的六韬三略,唯有冲破一切条条框框放手去干,山东经济才不会“中间塌陷”。未来各省间的竞争,是核心城市的竞争。站在全国的角度看,山东需要大发展,济南更需要大发展。济南的最大优势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实践中,要注重顶层设计,树立创新思维,打破陈腐观念,建立一系列适应和促进省会经济群发展的新方略,整合运用综合性资源禀赋,努力把省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另一方面,要借全国之势,举全省之力,集聚实施“省会战略”九合一匡,唯有将省会发展为核心城市,山东经济才不会“中间塌陷”。世人都知道至圣先师孔子,可又有几人知道孔子心中的“至圣先师”是谁?他就是管仲。作为千古一相,管仲目光远大,文韬武略,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东征西讨,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终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先贤管仲能让齐国成为一匡天下的东方大国,那么我们后人为何能让山东经济“中间塌陷”呢?
谨防山东经济“中间塌陷”离不开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山东经济“中间”能否塌陷,经济圈发展快慢、水平高低,关键取决于济南的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山东要发展,济南这个龙头必须舞起来。建议国家从历史、当下和未来考量,从全国整体战略考量,在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改革试点、资金扶持等方面给山东特别是省会城市经济圈核心城市——济南以倾斜。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绝不可扔掉山东,绝不可扔掉济南。
谨防山东经济“中间塌陷”需要山东省和济南市练好内功。其实,山东提出省会经济圈建设已有多年,虽然取得了明显成绩,但百舸争流,核心城市的发展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谨防山东经济“中间塌陷”,必须尽快构建核心带动、圈层推进、效应扩散的发展格局,举全省之力把高端要素向济南集聚,建设大枢纽,培育大产业,带动大物流,塑造大都市。尤其需要提出的是,鉴于“首位度”倒数第一的济南面积小、人口少的窘状,尽快学习全国一些先进城市的做法,启动济南区划调整,不搞则已,要搞就要做大动作,把周边一些相关市县划入济南,确保济南及早进入国内城市的“万亿俱乐部”。
谨防山东经济“中间塌陷”必须增强省会济南的辐射带动能力。举全省之力实施“省会战略”并不是将其他城市的人才、资源、资金、技术等统统搬来、抢来,即所谓的“吸血”,而是以省会济南为核心,与周边城市形成紧密的圈状经济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合作共赢,从而形成综合实力强大的国家级区域经济板块。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山东人从来都有这样的豪迈气魄。然而,“逝者如斯夫”,更体现出山东人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面对山东经济“中间塌陷”担忧的新挑战,面对国家性中心城市打造的新形势,山东人应当清醒懂得机遇与挑战同在的规律,懂得在很多情况下机遇稍纵即逝,时不我待,而挑战无时不有,长期存在。不甘落后,勇于担当,是山东人的性格、山东人的气魄,祈愿“梦醒之后的山东”机遇无限,早日腾飞!
请大家报一下当地租金情况,济南房租有上涨苗头了,刚定了两个合同,均上涨10%。是经济好转了,还是出租旺季以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