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216685 2012-11-30 13:19:20
@玄武而立 354楼
...
比较下前面2.0版本的牛肉锅,这个图片玄武很满意的。PS技术又得到了大幅提高,还有背景色也更换了。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m/115459413.jpg......
-----------------------------
呵呵,谢谢。
就是这样了,其实再小众的产品,只要品质基本可以,都是有相应的消费群的,何况我们是差异化经营,本来我们无求更多的选择比率,只要基数够大完全可以养活自己,生存下去。但是目前的基数情况太差了。
客观的而说,我们在体会:新店与老店的差异,拓展新市场与挤占老市场的差异,拐角店铺与临街主道的差异,繁华的商业街与地铁围堵后的差异,市场消费较好与消费能力萎缩的差异,大经济环境繁荣与经济萧条的差异...
...
@大山印象 2012-12-01 21:01:32
这个帖子含金量很高,楼主的理论蛮系统,战术能力很强,但战略定位上是否偏差了?不少人给你指出了。作为一个消费者,我的第一印象是:你的牛肉锅定位模糊,如果小资是你的主消费人群,你的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顾客是中低中入阶层。以楼主的聪明,肯定想过自己的主消费群的问题,之前好像定位的是小资,也就是有一定消费能力且比较讲究品质的消费者,那么小资们什么时候吃这个牛肉锅呢?单位聚餐?朋友小聚?家庭聚餐?填饱肚子......
-----------------------------
呵呵,以饭店为例的恶化,你说的不错,确实存在着战略定位的问题。更高一个层面是差异化经营的尴尬,我们始终对产品抱有很大的信心,而且前面有说过正常来讲我们的竞争压力很小,但是最终其他饭店的降价策略还是会影响我们的。
我们的问题已经很清楚,前期定位存在问题,市场拓展的难度预想不够,消费萎缩导致的供能过剩,恶性的价格竞争下我们无从体现自身的的优势。
...
@大山印象 2012-12-01 21:43:19
你的调查研究分析都做的很好,也不缺乏执行力,估计像你这种级别的饭店,老板们大概都不会像你做得如此细致。你的问卷调查结果,依我看,中低收入阶层占了大部分且人均消费不高反映了你并没能引来小资阶层的消费。那好,没能引来小资,走大众化路线楼主还有些不情不愿,虽然还是走了。
我其实还是心理上支持楼主走小资路线的,一方面,毕竟餐饮界老板普遍素质偏低,多一些楼主这样的,对中国的餐饮安全当然是有益的;另一.....
-----------------------------
不谦虚的说,我已经尽力了,很多东西的获得正是基于一种态度,就一家中型的特色餐馆而言,其实弄得这么细致本来没有必要。但我多少也透露过,我本来并不想做餐饮,做这个方向更多是为了积累一些经营经验而已,我大概知道我最终会作什么项目,而且已经离我越来愈近了。
不过,即便如此的细致,对于这个饭店而言已经溢出的管理经验,在另外一个即将开始的项目中,我依然认为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差了很多东西还不够细致和系统化。
...
@大山印象 2012-12-01 22:09:23
70后朋友的意见,我个人觉得都是很中肯的。楼主不妨对自己的产品、受众重新进行一下分析和定位。产品不是一招鲜,也还没有形成品牌,是不是别对受众那么“挑剔”为好?是不是可以借鉴下湘菜馆:环境不错,菜有特色,价位稍高。富人愿意去,小资愿意去,工薪族愿意去;再从另一个角度,单位聚餐也可以去,朋友小聚也可以去,家庭聚餐也可以去,填饱肚子也可以去。总之,档次高于家常菜,包容性又好。
-----------------------------
恩,你说的有道理,中远期是这样打算的,不过眼下客流量非常关键,保证人气是生存的根本。其他家都在进行价格战,连我们对面的爱尔德烤肉如今都如此,你可以看到我所说的消费萎缩不是虚谈,所有的商家都在考虑和执行一个策略,哪怕不赚钱也要保证人气,挺过去,再依托价格策略把别家弄死。
本来我们很悠闲的,东边开一家烧烤店,西边开一家火锅店,按理来说我们所受的影响不如其他传统餐厅(火锅啊,烧烤啊)那么大,但是如果搞价格战的话,我们就不能正襟危坐,严阵以待,小心翼翼了。
顾客是这个思路:你家的东西再特别,山东路的特色又不仅仅是你们一家,而且比起五六折的优惠,比起各种特价菜,各种小菜,酒水,冰麒麟的各种送,你觉得他们会为了一个还不太熟悉的特色而买单么。
虞姬虞姬奈若何,哈哈。
@大山印象 2012-12-01 23:21:50
楼主的主打——牛肉锅,特色在于汤,不知道味道如何,看图片感觉卖相不是很好,有点砂锅的感觉。69元的定价从图片和材料上来看,我个人感觉不论是工薪族还是小资,也就是来尝尝新鲜罢了。一锅汤、半斤牛肉、几块豆腐,不够两个人吃的,按这个价格,人均花费5、60,不如干脆花个7、80到海底捞。既然是立店的招牌产品,就要弄成一招鲜啊!湘菜馆的剁椒鱼做不好能行吗?干锅鸭头的鸭头做不好能行吗?如果能弄成一招鲜,8......
-----------------------------
目前我们深有体会的一点,在消费萎缩和餐饮价格战中,能够拉高营业额的,是包间消费和大规模的聚餐消费,哪天有这个哪天的营业额就很好看,大厅只是人气拉动和食材周转保证新鲜,降低后厨采购难度的铺垫行为。
你说的很对,容我再想想。关于如何拉拢这样的聚餐,不知道各位有何经验,尤其是70兄。
...
@2012清明之夜 2012-12-02 01:00:53
玄武好像有几天没来了...
-----------------------------
清明兄还惦记我呢,我最近一段时间也很忙,店里正常运转在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制度后,有很好的人员帮助,已经不怎么太操心了,这是我希望得到的局面,已经很接近了。悲催的是依旧亏损的营业额,但是现在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了,经过多轮的试探,我们已经知道哪些东西应该去做,哪些东西做了也效果甚微。所以需要玄武去处理的问题大多是较重要的事情,其他的都交给母亲和员工们去办了。
希望能一如既往的给玄武一些真知灼见,当然我一定会加以回报的,不久后会和你探讨另外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正在和诗兄探讨中。我非常了解自己在干什么,而且我知道我作的和了解掌握的还远远不够,只能抽时间和你请教了。
...
...
哦,对了。前段时间大连一个历史悠久的广播餐饮节目“大嘴帮你选饭店”有找到我们,我们热情的接待了,他们也免费帮着宣传。但其实呢,我猜测会是百分之八十没有什么用,结果证实了这一点。
最近又有一个“吃喝玩乐”频道找我们合作,我觉得这个还是靠谱些的,准备合作一期看看。至于效果,玄武觉得再诸多限制面前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不过聊胜于无,既然对我们没有太多负面的影响就不妨做做看。
...
@2012清明之夜 2012-12-02 01:00:53
玄武好像有几天没来了...
-----------------------------
哦,对了,问题其实很简单:如果给你一百万做启动资金,利用你现有的经验和技术,你有多大的把握将一家“和餐饮类似的某种店”干到盈利?
...
@2012清明之夜 2012-12-02 20:01:45
@玄武而立 1642楼
哦,对了,问题其实很简单:如果给你一百万做启动资金,利用你现有的经验和技术,你有多大的把握将一家“和餐饮类似的某种店”干到盈利?
...
-----------------------------
这个...没有调查我就没有发言权啊,我比较擅长做前期的市调,呵呵.........
-----------------------------
记得潮哥好像讲过项目优劣的问题,也就是一个创业者选择项目时,关注的盈赔率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一个正常的商业环境中,没有一定赚钱的生意。很多生意人走到今天,往往也是一个个跟头摔打过来的。即便能够有一双慧眼,识别出很多百分之七八十盈率的项目,他的头一个项目仍然可能失败,而且或许会连续失败,这是一个概率问题,也是通常所说的运气的问题。
但是,我们似乎从来未因此而停下获取这种见识和眼界的脚步,希望自己能够看的更准一点,更够更客观全面的把握这个比率,从而帮助我们判断和抉择。
记得那时看到潮哥讲过这个问题的时候,玄武蛮想留下一段自己的想法送给他:
三流的商人没有赢赔率的概念,或者就是各占百分之五十。二流的商人,能够根据市场调研,经验估算出一个生意的赢赔概率,而且随着水平的提高,自己的判断会越来越准,越来越接近于实际的情况。一流的商人不但看的比别人准,而且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调整这个赢赔关系,将一个不赚钱的生意变成一个赚钱的生意,将一个赚小钱的生意变成一个赚大钱的生意。
这是我当时想到的内容,现在又想加上一段,在这三种不同的段位的生意人中,其实还有一种途径可以调高自己的段位,就是眼界放得更宽广些,如果你能赔了这个,赚了那个,看起来也是不错,至少比单纯赔了要强很多。举个反面的例子,如果生意好了,身体完了,或者家庭破裂了,或者子女的教育除了问题,站在人生的格局来看也不是一笔很好的买卖。发扬“田忌赛马”的精神,将要死盯着一点,不以成败论英雄,人生会更加精彩。
...
@2012清明之夜 2012-12-02 20:01:45
@玄武而立 1642楼
哦,对了,问题其实很简单:如果给你一百万做启动资金,利用你现有的经验和技术,你有多大的把握将一家“和餐饮类似的某种店”干到盈利?
...
-----------------------------
这个...没有调查我就没有发言权啊,我比较擅长做前期的市调,呵呵.........
-----------------------------
有时间教教我这方面的东西,你前面谈到的东西,玄武其实蛮佩服的。
...
...
外卖情况
@学习吧70后 1703楼
有心做团餐的话 就要选时令 在不同时间针对某些群体来做 例如学期结束后的谢师宴等等 做的项目越多 对宣传的要求越高 我上网看了下山东路上那么多的餐饮 在今天这个形势下 要想长时间突围而出 或许路确实不多 我能想到的是一、低价再低价 二、培养忠实客户群 你的规模适合接待旅行团的 特别午餐
呵呵 还有一样对你可能有用 替代某些单位的食堂 午餐由你供应
-----------------------------
70兄,你的团餐建议我非常认同,但是如何去做呢,能否给点经验借鉴下。旅行社的话,估计来大连的还是奔着海鲜的,我这不属于本地餐饮系列,你确定能行?还有你说的午餐食堂,这个我觉得思路也很独特。
哈哈,姜还是老的辣。
@小弟不才请赐教 1705楼
首先送水果出于健康的考虑 因为吃完饭加个水果有助于消化 增加营养 同时也给消费者多了一个购买你商品的一个理由 不但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而已 使自身的产品有竞争优势 我想很多顾客是能接受的
-----------------------------
写字楼周围我以为这是个不错的建议。
今天大连下大雪了,外卖比价忙,后厨倒是无问题,送餐和订餐的矛盾就出来了。
@2012清明之夜 1704楼
玄武的意思我明白,有些路就是靠自己走出来的。就象现在,无论之前有了怎样的失误,现在咱们要做的而且正在做的就是在这样一个起步前提下,不断的修正,调整,创新,最后反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模式。一路看下来,真的学到了很多,学到了在逆境中如何坚定方向,调整思路,加紧步伐,独辟蹊径。其实,做事如此,做人何尝不是。如果上天给了我们一盘烂棋,我们除了接受,更需要自创败中取胜的招式。这个餐馆,真正的含义和存......
-----------------------------
清明兄给我留个电话,过段时间真有问题要请教你。
...
随便记录一段,会盼上用场的,清明兄对这个应该比较擅长,你来指点下在项目前期调研阶段,如何来判定市场热度的情况及变化。
太太的朋友聚会,玄武后来也坐了会儿。太太的圈子朋友当中,有一个中年女性,是这家名为“炫烤”的烧烤店老板。我赶到的时候,大约八点多,这家位于解放广场的烧烤店是完全的爆满,非常热闹红火。而且从酒水的消费情况来看,应该有非常好看的日营业额,那天是周二,周末生意火爆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简单的装修,宽旷明亮的大厅,热闹的气氛,让玄武心中也升起几分羡慕来。按说太太的聚会,玄武作为家眷是一般不出席的,自由空间么,但这一次却是为这个老板而来,两个字,请教么!
可惜的是,直到酒足饭饱老板一直在吧台忙碌着。直到我们走得时候,人家送出门来表示歉意,几句话唠到了她前段日子在山东路开过一家分店,生意不好,已经出兑了,按她的话说“山东路这边消费水平不行”,玄武若有所思。
还是那个老观点,如果生意有什么“必胜”的门道的话,这家饭店的老板必定经过多年经验积累和总结,了解这方面的道道,无论是在市场考察,还是在运营,宣传,菜品质量方面一定都是技高一筹的,但是,结果却很糟糕,而且留下了这么一个操作印象,什么意思?
好吧,人家送出来的时候穿得挺单薄,也不能拉着人家问太多东西,只能等着下次拜访再来取经了,反倒是觉得这人蛮不错,很热情和随和,应该在未来会有一次不错的交流机会,到时候再揭晓一些答案吧。
回过头来,我在想一些问题,如果说山东路这边的确是一个消费不足的餐饮圈,那为何会形成如此之大的规模呢?还是中间出现了什么变故,让市场暗潮汹涌,潜移默化中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变化?
期待你的意见...
至于我么,倒果为因的随便想想:封路的事就不再罗嗦了,山东路从前到底是一个封闭式的,曾经自给自足的市场,还是一个开放的,曾经大杀四方的市场,这些问题先放下不提了。那么考虑到这个区域的消费人群构成,绝大多数以附近的居民为主,写字楼和办公楼非常稀少,那么这个人群或许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作为大连北部开发的区域,曾经是一个相对偏僻的区域,而未来是一个规划中的第三商业中心,这里的居民,除了老住户外,还有很多新楼盘小区的住户,按照目前楼市的情况来看,可以比较明显认识的有两个主要类别,一类是看好此地的未来发展的而购置新房的年轻人,绝大多数买入的时机较晚,身上可能会有较大的房贷压力,而目前的就业和从业薪酬情况随商业市场情况低迷,消费能力略显不足。另外一类,是附近因前几年的建材市场的火热而催生的暴发户,从小区的车辆购置情况能明显的体会到这一点,而在华南的建材市场升级之后,商户们错误的估计了市场的前景,楼市成交低迷,而建材和装饰用品的价格随租金上涨,过分豪华的装修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如今整个华南的装修行业呈现整体低迷,我们在外卖宣传中也得到了类似的反馈,这些人的消费频率也开始明显下降。这两类山东路,华南区域的新居民的特征多少代表一些市场的情况。
清明兄,你怎么看...
你们平时有做这方面的前瞻性调研么?介绍下经验呗,你知道我毕竟还会再回到这个问题上来,那时我希望能够考虑的更全面些。
...
...
清明兄,这三段说的非常之好,正是我想要的东西,我会仔细消化,将来免不了要麻烦你的。
...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个帖子,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develop-1149297-1.shtml
我黏贴下
近期,关于农副产品滞销的消息充斥耳际:山东的苹果、白菜出现严重滞销,符合出口一级标准的苹果2.2元/斤都卖不出去;吉林延边的苹果梨也严重滞销,11月2日,中国知名青年歌唱家李玉刚从北京乘车来到吉林省延边州珲春市,为的是到当地果农家中将自己认购的6万斤苹果梨运回北京;甘肃水果大丰收,仅天水市苹果产量就达88万吨,数十万吨高品质国产“蛇果”仍挂在枝头,以至于甘肃天水副市长王钧也跑到广州街头卖苹果……
笔者常在街头吃饭,发现本人所在的城市这两年做小炒为主的餐饮店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出现的各类面馆。
这几年国内电商兴起,但令俺感受最强烈的还是这一年多,国内B2C模式发展的速度远超过了企业之间电子商务的发展。人们利用网络平台购物,从最初的搜索一些较特殊在市场上不便于寻找的商品,开始全面普及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这种购物模式可以说是一瞬间就对大型百货和家电市场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令这些商业巨兽们几乎毫无招架之力。
德国最大的食品连锁零售企业阿尔迪超市,共有三千多家分店,以“超低价”的优势,逼迫沃尔玛退出经营八年的德国市场。
以上这几个看似毫不相关的市场现象中,大家看到了哪些共同之处?让我们对这几则市场现象中所包含的信息逐个进行分解:
...
再来
先谈谈农副产品的滞销问题。往年偶尔也会听到农副产品滞销的消息,但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某个小品种前一年遭到爆炒后,第二个年度盲目生产产能过剩所造成的,其特点为收购价格的暴跌。而自去年开始,滞销的农副产品品种大幅度增加,虽然品种不同,但都拥有非常大的共同特点---经销商消失,无论多低的价格都没有人收购;许多品种市场上的价格的下跌幅度远小于产地的跌幅,甚至有些品种价格根本没有下跌。这才有了我们前面提到的歌唱家和副市长都出动协助农民销售产品的盛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凭着这些年市场的经验,本人的判断认为:这是市场需求萎缩的结果。由于物价的上涨和消费者购买力的相对下降,导致消费者开始有选择性的减少非必需品的购买量。需求的减少传导到市场的上游,导致批发商开始减少采购量,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个现象---无论多么低的价格都没有人采购。这类似于上个世纪经济危机爆发时的倒牛奶现象,商人只能倒掉多余的牛奶,我们也一样,只能让蔬菜、水果烂在地头田间树上。
这里就产生了几个问题:你便宜卖大家不就多买了么,为什么批发商不能以便宜的价格销售到市场上呢?是商人的心太黑,还是我的判断错了呢?谈价格降不下来的原因,我们还得算算成本,作为批发商的成本有税收、包装、运输、搬运、资金利息成本、仓储、损耗、财务、管理等等,到了零售环节的销售成本就更可怕了,随着房租、资金利息、人工等价格的上涨,这些销售环节的成本远远高于了商品的成本。这时候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用苹果来举例:山东农民手上的苹果卖2块2,稍微低端一点的卖1.8元/斤,可到了南方市场上却卖到了6元以上,而其中4元的成本是硬性的不可改变的,也就是说,觉得4元钱太贵而不买苹果的消费者,就算你的苹果不要钱给经销商,也无法吸引他们来购买。市场选择的结果是,经销商宁可少进货,将苹果卖给可以买得起10元的消费者,也不愿意以4元的价格卖给更多的消费者。因为卖10元他们尚能赚到钱,卖4元却是亏本的。这和之前的商业理念大相径庭,之前国内经销商的理念是薄利多销,我每个苹果赚2毛钱,可以卖出100个苹果,优于每个苹果赚1块钱卖10个苹果。市场环境的改变导致了经营理念的改变。
此时,大家会产生疑问了,那为什么我们同时又看见市场上很多的蔬菜在大规模的降价销售呢?这也很好解释,因为经销商之前进的货,他们即便亏本也必须抛掉,总比烂在自己的手里强。但亏损是不可持续的,后期经销商的采购量自然会减少,价格很快又会回升,而多余的蔬菜就只能烂在地里了。
那么,我们减少中间环节比如农超对接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呢?现在国内各地解决农产品滞销的问题,往往采取这种措施,减少硬性成本,让消费者受益也可以拉动农产品的需求。这个方式咋听起来很合理,但我们还应当发现3个问题:减少掉的中间环节是什么?税收、包装、运输、搬运、资金利息成本、仓储、损耗、财务、管理哪一项减少了?房租、资金利息、人工这些价格的上涨凭它们能够遏制吗?唯独节省的只有批发商的利润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大超市,此其一;其二,批发商的灭亡,意味着更多人尤其是低端商户,如菜市场上卖菜的小个体户的失业;其三,意味着大超市彻底掌握了定价权,在未来的博弈中,农户将彻底陷入更为被动的境地。在任何正常的国家,都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更别提鼓励了,但在我们的土地上却在实实在在的发生着。这段是题外话了。
我们再来说第二个案例:小炒店变成了面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我们再来算一本账,以笔者所在的城市为例。假设我们两个人吃小炒,一荤一素一碗汤,加上饭钱,最便宜的小饭馆也要在50元以上。如果两个人吃面馆,正常一碗面10元,加料只不过13元,两个人的一顿饭只需要26元。当我的消费能力相对下降后,我就会在意这个差价,进而更多的选择吃面馆或者快餐,这就是街面上出现了更多面馆,而小炒店逐渐消失的原因。
说到这里可能已经有人意思到我想表达的是什么了。没关系,先别急着说,我们继续谈国内电商B2C模式的兴盛。B2B是商家对商家的电子商务,而B2C是商家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西方国家B2B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快,而我们国家近期快速发展的是B2C,大家都到网上采购商品了。原因很多,估计最大的共性大家也都能说出来,就是价格比实体店更便宜。为啥价格便宜呢?电商没有店面租金,就这么简单。甚至大量的人可以跑到实体店去挑选完商品再到网上去买,大家就是在意这里面的差价,宁可放弃购物的体验,甘冒伪劣产品的风险。放弃消费体验而更关注价格,这可不可以也看作是一种购买力的衰退呢?也许这样说很多人不好理解,我打个比方:就好比同样一杯咖啡,坐在咖啡厅里10元钱,站在店外喝8元钱,当你为了省2元钱而宁愿站在门外喝咖啡的时候,可不可以看作你的消费能力下降了呢?
那么德国的食品连锁零售企业阿尔迪超市战胜沃尔玛又说明了什么呢?为什么阿尔迪超市的价格比沃尔玛更低呢?原因很有意思,沃尔玛的销售品种达到了十几万种,而阿尔迪只销售一千多种生活必需品。由于商品的种类少,单品销量比沃尔玛大,导致阿尔迪的议价能力更强,进货价格更低。加上商品种类的减少,管理费用也低,最终阿尔迪以价格的优势战胜了沃尔玛。美国的乔氏连锁超市也开始采取阿尔迪类似的经营策略,排名已经升至美国零售商百强的第五十五名。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除了价格低更有吸引力以外,最能够抢入人的眼帘的就是同质化的“生活必需品”。我们应当知道,一个社会的进步则意味着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人们愿意为了个体的差异化需求而多支付钞票,于是市场上就会因为需求的多样化有了产品的细分。但目前的事实证明,市场的需求对价格更敏感,商品开始出现同质化的倾向。这能否说明全球的消费需求均正在处于衰退和萎缩呢?
看到这里,应该所有人都明白了这几个案例的共同之处在于,证明了市场需求的萎缩。其实我是非常不愿意说这段话的,但是没有办法,有的人实在太笨了,你非得把话说白才行。
...
...
现阶段,出口和投资均难以为继,内需消费决定着国内经济未来的出路,国家的转型就是要从投资为主导转变为以消费拉动的经济。可以说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国内消费的提振之上,但实际情况呢?偏偏是这个消费,才恰恰是国内最大的问题,莫说靠它拉动中国经济了,只怕是内需危机的爆发要比出口和投资的危机来得更加快。难怪福布斯中文网《中国的消费神话即将破灭》一文中敢用这样一句话来结束全文:观察者可以预见到这样的一幕发生,那就是国内消费目前正处于崩溃的边缘。
不过国内的经济学家们可不这样看,他们认为中国的消费之所以没有建树,在于中国人的“太喜欢储蓄,不舍得消费”。他们最喜欢拿出的数据就是国内的居民储蓄数据,截至2012年9月居民个人储蓄居然高达40万亿。嗯,很恐怖的一个数据,居民储蓄接近了整个国家的全年GDP。只要把这些储蓄刺激出来用于消费,何愁没有内需呢?事实果真如此吗?这里我们不能只看表面数据,还得思考一个问题:这些个人储蓄到底在谁的手里?很遗憾,国家没有公布居民储蓄的构成。
无意中我看到了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2中国高净值人群消费需求白皮书》里面有一个很有趣的说法:中国家身超600万的富人超五成资产为现金和存款。好玩吧,原来中国的有钱人并不是都喜欢投资、喜欢买房产的,他们最喜欢的居然还是储蓄。根据我的判断,胡润出这份白皮书的目的是要劝这些有钱人不要把钱老存银行里,应该拿出来理财,我们且不管他的目的,我们只要他的数据。
根据他的数据,中国个人资产在6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目前达到270万人,还有个人资产在亿以上的达到6.35万人。我们这样计算:把资产亿元以下的260万人的资产按照平均每人1500万元计算,那么他们掌握的资产有39万亿;而那资产在亿以上的6万人假设他们的资产都是一亿,那么他们的资产就有6万亿。这群人的总资产就是45万亿,按照胡润的说法他们五成以上的资产是以现金和存款的形式存在的,也就是22.5万亿。也就说明我们国家40万亿的居民存款中有22.5万亿归高净值人群所有,而17.5万亿是资产在600万元以下的人群所有。我们国家13亿人口中有4亿户家庭户,不考虑集体户人口,那么资产在600万元以下的中国人每户的储蓄就是4万块钱,每个中国人的储蓄就是1.3万元钱。如果我们有资产在200万元以下的中国人的人口以及储蓄的数据,那么每个人的储蓄又是怎么样的一种状况呢?
试问,在社保、医保、养老、教育得不到保障的中国,你能指望老百姓能有多少钱还可以拿出来消费拉动经济的?而那些资产在200万以上,乃至于资产在600万以上的人群,他们的消费又能有多少?你让李嘉诚、宗庆后、潘石屹、赵本山这群人去消费,撑死了他们能花多少钱?而且能花在中国吗?
所以,我们国家现在开始谈社会财富分配方案。这个提法好是好,但还得看具体的实施方案是否可行,我们经常说“政策是好,但都被下面搞坏了”,笔者窃以为,好的产品自然是能被市场接受的产品,能被下面搞坏的政策本身肯定就不是个好政策。
从对地沟油的分析到这篇文章,本人已经连续写了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强调,并希望能够得到一个共识:目前的经济问题的本质是购买力萎缩的问题,要解决目前的困境必须从这个角度入手。已经很啰嗦了,今后不再重复。
本文首发于《新商务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