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心态变化

  而到了这次赴美的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晚期,京叔对于美国制造业及美国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心态,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京叔已经可以明显地感觉到美国制造业的没落(同时期欧洲制造业的没落甚至更甚于美国制造业的没落,这一点后面再聊)。而随着“次贷危机”所触发的金融危机的发生于发展,美国制造业的衰弱更是呈不可逆转之势。京叔看待美国同事的眼光也进一步由“平视”转为了“俯视”,随着视角的改变,对于美国的观感也发生了不知不觉的变化。在京叔的心目中,“美国“走下了神坛,变得更加的”有血有肉“。
  京叔本次赴美到访的地区,是位于美国东北部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市。位于“新英格兰“地区的康涅狄格州,可以说是美国最“精华“的地区之一。该州是美国独立之初便已存在的最早的十三个州之一,也是当今美国最富裕的州之一。众多的亿万富翁和千万富翁在康涅狄格州居住。美国最富有的小镇之一,著名的“格林威治”小镇就坐落在康涅狄格州。著名的耶鲁大学、康涅狄格大学也位于康涅狄格州。
  康涅狄格州人口不多,仅有300多万人,但GDP高达2000多亿美元,与希腊的GDP相当,如果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其GDP总量可以排到全世界前30名。康涅狄格州的工业相当发达,制造业历史悠久,种类多样,是全美最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之一。该州拥有许多世界级大公司总部,如Xerox(施乐公司),G.E.(通用电气公司),Uniroyal,United Technologies(联合技术公司,开利空调,奥的斯电梯的母公司)等。该州军火工业,尤为发达,曾有“军火之州”的别称,也被称为“美国兵工厂(Arsenal of the Nation)”。许多著名的军火公司,均位于该州,例如生产F119涡轮风扇发动机的普惠公司,生产黑鹰直升机的西科斯基飞行器公司,以及最著名的生产核潜艇的通用动力公司电力船舶分公司造船厂,都位于该州。
  京叔到访的哈特福德市,便是康涅狄格州的首府。以中国的标准来说,该市并不大,人口只有十多万人,但风景极为优美,曾被马克.吐温称为美国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与中国不同,一般来说,美国各州的首府并不是该州最大的城市。例如纽约州的首府并不是著名的纽约市,而是奥尔巴尼;拥有旧金山、洛杉矶的加州,其首府是名不见经传的萨克拉门托)。
  由于哈特福德这个城市较小,而且离纽约较近(约两个小时车程),所以并没有中国直飞这个城市的航班。由中国前往哈特福德,可以在纽约转乘美国国内航班,或者由纽约机场驱车前往哈特福德,京叔本次选择的是由纽约转机。
  由于京叔本次前往美国乘坐的是商务舱,所以由上海前往纽约的航程相比于以前乘坐经济舱的经历要舒适许多。相对于经济舱,商务舱有更大的个人空间,餐食也好上许多,更重要的是座椅几乎可以完全放平,加上抬起的脚垫可以构成一个还算不错的小床,使得乘客在整个航程中,可以享受还算不错的睡眠,从而可以大大地减少越洋长途飞行的疲劳。当然,与较好的飞行体验相对应,商务舱机票的价格也大大高于经济舱机票的价格。例如该次前往美国,京叔来回程机票的价格便超过5万人民币,而同样航程的经济舱机票价格还不到1万人民币。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京叔抵达纽约肯尼迪机场时,已经是当地时间晚上九点多。按照行程,京叔应该转乘美国国内航班前往哈德福德。但令人意外的是,当京叔赶到预定的登机口时,居然被告知该航班被取消了。京叔只得换乘另一趟航班,这使得京叔不得不在纽约机场多等四、五个小时(据当地的美国朋友后来告诉京叔,京叔其实可以向航空公司索要赔偿)。由于这一折腾,当京叔最终抵达酒店入住的时候,已经是当地的凌晨,从京叔在上海浦东机场起飞算起,已经超过了二十个小时。
  当前来接机的当地司机将京叔放在酒店门口的时候,恰逢太阳将要升起之前的时刻。虽然太阳还没有升起,但是整个天空已经相当明亮,天空中几乎没有一丝云彩,就那么碧蓝的一整片,在初秋早晨略显清冷的空气中,显得空旷与悠远,甚至有几分“晶莹剔透”的感觉。东方的地平线上,已经被阳光镀上了一抹绚烂的玫瑰红。在这玫瑰红的背景中,散布着树丛、小屋的剪影,安逸而宁静。随着光线越来越明亮,树丛与小屋的剪影逐渐开始拥有了色彩,在一抹似有似无的缥缈晨雾中,一幅新英格兰风景画在京叔面前缓缓展开。京叔不禁被这一美景所深深吸引,路途的劳累一扫而空。
  京叔本次到访的康涅狄格州位于美国的东北部,属于所谓的“新英格兰”地区。新英格兰地区包括缅因州、佛蒙特州、新罕布什尔州、马萨诸塞州(麻省),罗得岛州、康涅狄格州等六个州。该地区是欧洲人定居美州建立的最早一批殖民地之一,早期定居者是逃避宗教迫害的英国清教徒。所以大多数新英格兰地区的早期历史都带有浓重的宗教氛围,并且以严酷法令著称。
  由于历史原因,“新英格兰”地区各州的文化带有强烈的清教徒烙印。清教徒精神有许多极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特点。首先,清教徒精神崇尚禁欲和节俭(这里的禁欲表现为限制一切纵欲、享乐甚至消费行为),将消费性投入和支出全部用在生产性投资和扩大再生产上,如此便有利于资本的积累和产业的发展。其次,清教徒精神崇尚诚实守信、珍视信誉、杜绝坑蒙拐骗,清讲求对社会的回馈意识,崇尚社会责任、扶持社会公正,如此便有利于一个诚信社会的建立,从而降低交易风险与成本。再次,清教徒精神崇尚坚忍不拔与刻苦耐劳,无论从事商业贸易还是生产耕种,都讲求排除万难、获得成功的勇气、信心与毅力。还有,清教徒精神崇尚教育,从而使得社会平均素质维持一个较高的水平,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京叔的个人之见,清教徒精神在许多方面都与中国儒家文化不谋而合,儒家文化也崇尚勤俭、诚信、坚韧,奉献,也同样重视教育。当今世界经济体量最大的三个国家为美、中、日三国,均具有清教徒精神或儒家文化背景,应该不是偶然巧合。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拥有清教徒精神或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或地区,其经济表现也相对较好)。
  新英格兰地区拥有全美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教育资源,拥有一大批的世界顶尖的大学或学院。著名的美国常青藤盟校的8个成员里,有4个就位于新英格兰地区:耶鲁大学、布朗大学、哈佛大学、达特茅斯学院。举世闻名的麻省理工学院也在新英格兰地区。新英格兰地区还拥有美国最好的两个文理学院:威廉姆斯学院和阿默斯特学院,以及著名女校韦尔斯利大学(宋美龄的母校)。除此之外,还有多所美国排名前50位的大学。新英格兰地区的教育之强大,可以说举世无双。
  京叔本次到访的康涅狄格州位于美国的东北部,属于所谓的“新英格兰”地区。新英格兰地区包括缅因州、佛蒙特州、新罕布什尔州、马萨诸塞州(麻省),罗得岛州、康涅狄格州等六个州。该地区是欧洲人定居美州建立的最早一批殖民地之一,早期定居者是逃避Zong.JiaoPo.Hai的英国清教徒。所以大多数新英格兰地区的早期历史都带有浓重的Zong.Jiao氛围,并且以法令严厉著称。
  由于历史原因,“新英格兰”地区各州的文化带有强烈的清教徒烙印。清教徒精神有许多极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特点。首先,清教徒精神崇尚禁欲和节俭(这里的禁欲表现为限制一切纵欲、享乐甚至消费行为),将消费性投入和支出全部用在生产性投资和扩大再生产上,如此便有利于资本的积累和产业的发展。其次,清教徒精神崇尚诚实守信、珍视信誉、杜绝坑蒙拐骗,清讲求对社会的回馈意识,崇尚社会责任、扶持社会公正,如此便有利于一个诚信社会的建立,从而降低交易风险与成本。再次,清教徒精神崇尚坚忍不拔与刻苦耐劳,无论从事商业贸易还是生产耕种,都讲求排除万难、获得成功的勇气、信心与毅力。还有,清教徒精神崇尚教育,从而使得社会平均素质维持一个较高的水平,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京叔的个人之见,清教徒精神在许多方面都与中国儒家文化不谋而合,儒家文化也崇尚勤俭、诚信、坚韧,奉献,也同样重视教育。当今世界经济体量最大的三个国家为美、中、日三国,均具有清教徒精神或儒家文化背景,应该不是偶然巧合。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拥有清教徒精神或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或地区,其经济表现也相对较好)。
  新英格兰地区拥有全美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教育资源,拥有一大批的世界顶尖的大学或学院。著名的美国常青藤盟校的8个成员里,有4个就位于新英格兰地区:耶鲁大学、布朗大学、哈佛大学、达特茅斯学院。举世闻名的麻省理工学院也在新英格兰地区。新英格兰地区还拥有美国最好的两个文理学院:威廉姆斯学院和阿默斯特学院,以及著名女校韦尔斯利大学(宋美龄的母校)。除此之外,还有多所美国排名前50位的大学。新英格兰地区的教育之强大,可以说举世无双。
  美国的经济起飞便是源于新英格兰地区,可以说当年美国经济的起飞便是开始于新英格兰地区,在美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新英格兰地区一直是美国经济的发动机。即使以底特律、芝加哥等城市为代表,目前已经沦为“铁锈带”的五大湖地区,在新英格兰地区面前,都只能算是“小兄弟”。
  二十世纪中期开始,新英格兰绝大多数的传统工业,都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美国其它州或是海外。但是与“铁锈带”不同,很多新兴高科技产业在该地区渐渐兴起,继续推动新英的格兰经济。这些新兴产业主要有:生物技术和制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世界顶级的医学期刊,由于研发出新冠疫苗而名声大振的莫德纳(Moderna)公司也位于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教育、高科技、金融、服务、旅游。除此之外,再加上强大的军工工业,使得新英格兰地区的经济形势大大好于“铁锈带”。时至今日,新英格兰地区依然是美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平均收入也高于美国全国平均水平,当然其物价水平也相对较高(据京叔公司当地的人事部门同事的介绍,同样的工作岗位,马萨诸塞州的企业付出的工资一般会比别的州高出约10%)。
  由于新英格兰地区的早期创建者大多来自于英国,所以新英格兰地区是美国最具英国特色的地区(这从其“新英格兰”的名称便可以略知一二)。在美国历史上,新英格兰地区也有许多象征意义:新英格兰地区的缅因州是英国人在美州建立的最早两个殖民地之一(另一个是传统上属于南部的弗吉尼亚州);具有象征意义的英国移民赴美第一船,五月花号,也是于新英格兰马萨诸塞海岸登陆(当然,真正的第一船并不是“五月花“号);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也在马萨诸塞州列克星顿打响。。。在京叔的与当地人的接触中,似乎感到新英格兰人有一点淡淡的优越感,认为只有新英格兰人才是最正宗的”美国人“。
  由于英国清教徒在母国深受Po.Hai,所以移居美州以后便天生对于Qiang.Quan阶层有抵触情绪,具有强烈的Ping.Deng意识。新英格兰在历史上曾长期是共和.Dang的稳定票仓,但在越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共和.Dang的影响力开始逐渐下降。冷战结束后,东北部普遍比较倾向Min.Zhu.Dang(最近一次便是拜登几乎拿下新英格兰地区的所有选举人票)。
  美国的经济起飞便是源于新英格兰地区,可以说当年美国经济的起飞便是开始于新英格兰地区,在美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新英格兰地区一直是美国经济的发动机。即使以底特律、芝加哥等城市为代表,目前已经沦为“铁锈带”的五大湖地区,在新英格兰地区面前,都只能算是“小兄弟”。
  二十世纪中期开始,新英格兰绝大多数的传统工业,都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美国其它州或是海外。但是与“铁锈带”不同,很多新兴高科技产业在该地区渐渐兴起,继续推动新英的格兰经济。这些新兴产业主要有:生物技术和制药(《新英格兰 医学 杂志》是世界顶级的医学期刊,由于研发出新冠疫苗而名声大振的某美国生物公司(M/o/d/e/r/n/a)也位于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教育、高科技、金融、服务、旅游。除此之外,再加上强大的军工工业,使得新英格兰地区的经济形势大大好于“铁锈带”。时至今日,新英格兰地区依然是美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平均收入也高于美国全国平均水平,当然其物价水平也相对较高(据京叔公司当地的人事部门同事的介绍,同样的工作岗位,马萨诸塞州的企业付出的工资一般会比别的州高出约10%)。
  由于新英格兰地区的早期创建者大多来自于英国,所以新英格兰地区是美国最具英国特色的地区(这从其“新英格兰”的名称便可以略知一二)。在美国历史上,新英格兰地区也有许多象征意义:新英格兰地区的缅因州是英国人在美州建立的最早两个殖民地之一(另一个是传统上属于南部的弗吉尼亚州);具有象征意义的英国移民赴美第一船,五月花号,也是于新英格兰马萨诸塞海岸登陆(当然,真正的第一船并不是“五月花“号);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也在马萨诸塞州列克星顿打响。。。在京叔的与当地人的接触中,似乎感到新英格兰人有一点淡淡的优越感,认为只有新英格兰人才是最正宗的”美国人“。
  由于英国清教徒在母国深受Po.Hai,所以移居美州以后便天生对于Qiang.Quan阶层有反感,,具有强烈的Ping.Deng意识。新英格兰在历史上曾长期是象.Dang的稳定票仓,但在越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象.Dang的影响力开始逐渐下降。冷战结束后,东北部普遍比较倾向驴.Dang(最近一次便是睡王几乎拿下新英格兰地区的所有Xuan.Ju人票)。
  @中正民主 2021-05-10 23:48:54
  这么多国家。个人感觉芬兰的国家制度最好。只是芬兰小国,资源丰富人口少,如果像印度那么多人,那么多族群,用芬兰制度,不知道发展快慢?
  -----------------------------
  如果芬兰有印度那么多人,芬兰的现有制度是肯定行不通的
  据说,新英格兰地区(其实应该说是美国的东北部地区)有不少古老的所谓“精英”家族(或称之为“贵族”家族)。这些家族由于许多历史或现实的原因,在某地或某州拥有极大的影响力,长期占据当地诸如国会议员、州议员等重要职位。
  京叔的一个美国朋友(其实也算不上朋友)曾经给京叔讲过一个故事。该朋友上初中时,有一次上课时,老师要求各位同学讲讲自己长大以后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于是这一群少男少女便开始了畅想人生(是不是和我们的课堂有几分相似?)。同学们有的说以后会当会计师,因为会计师可以挣很多钱;有的说以后要当律师,因为律师也可以正衡多钱;有的说以后会当职业运动员,因为可以挣更多的钱;还有人说会当医生,因为医生能受人尊重…。然后,有一个男孩一本正经地说,“我以后会去耶鲁上大学,然后会加入某某参议员的团队,30岁以前成为州议员、40岁以前成为众议员,50岁以前成为参议员。”(可能中国人不太了解的是,在美国,参议员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约略相当于在中国成为省部级高官。50岁以前成为参议员,对于一般人来说,不管你如何优秀,也不管你如何努力,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是对于这位同学有着这样一个几乎有点“狂妄”的人生计划,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并没有人觉得有任何的惊讶与意外,因为这位同学的家族一直“垄断”着当地的政治生活,其家族已经至少连续三代都有人成为美国参议员。而该同学后来几乎是“严格”按照当时的“人生规划”,在长大以后成为了一名职业政客,最终成为了美国参议员(不过是在50岁以后)。
  上面这个故事,京叔无从判别是否属实。但是美国的确有不少这样的家族,例如著名的肯尼迪家族,自1946年以来,除了2010至2012年的两年,美国国会两院中始终有来自肯尼迪家族的成员。而肯尼迪家族的主要势力范围便是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与罗德岛州。随便说一句,京叔的那位“美国朋友”的家族其实也不是一般平民百姓,家族中有多人是大小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他自己后来也成为了世界500强公司的高管。
  前面曾简单地提到过,京叔当时所在的公司,在美国有两家工厂。美国的两家工厂是公司最早的生产厂,都有百年左右的历史,是公司的发家之地,鼎盛时期都各有上千员工(据说高峰期甚至有几千员工),公司几乎所有的技术可以说都是源自这两家工厂。但是在2008年,这两家工厂的状况都已非常不好,一家工厂仅有几十员工(不久后就彻底关闭了),另一家也只有两百多人,生产任务也不饱满,基本上也是苟延残喘。
  而京叔这次要到访的便是那家有两百多人的工厂(至于那家仅有几十人的工厂,公司已经决定关闭,公司已经派出了一个专门的团队去处理关闭事宜,所以京叔也就不去凑热闹了)。这家工厂坐落在当地一条不算偏僻,也不算热闹的大道边。与我们中国人所熟悉的工厂不同,工厂的入口并没有巨大的铁门与围墙,有的只是漂亮的草坪与点缀期间的树木,在草坪与树木间有一条碎石路伸向草坪树木之后,这便是工厂的入口了(进入工厂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大门,当然也就没有门卫了)。从道路边看过去,除了草坪与树木,还能看见一幢三层的红砖楼房。这幢红砖楼房一看便是有一定年头的老建筑了,透着一股“古老”的味道。再加上整个“厂区”静悄悄地,没有一点工厂应有的嘈杂与忙碌,从外部看过去,完全没有工厂的感觉,倒像是一个幽静的庭园。站在道路旁,看着这样的一个“工厂“,京叔一时竟然有了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这真的是一家工厂吗?不会是走错地方了吧。
  京叔当然没有走错地方,这里的确是京叔要到访的工厂。进到“厂区”以后,京叔终于可以看到完整的工厂了。整个厂区由一幢厂房与一幢办公楼(就是前面提到的红砖楼)组成,除了这两个建筑以外,便是一个美国工厂标配的巨大停车场。这个停车场非常巨大,京叔目测应该可以停放几百辆汽车。巨大的停车场上,当时只稀稀落落地停放着几十辆汽车,令人不免有一种落寞的感觉。那一幢不算小的厂房,也与京叔所习惯的“现代化”钢结构标准厂房不同,而是一幢古老的砖混结构厂房。略显低矮的厂房,静悄悄地矗立在那里,透着厚重的历史感。
  这个厂区有着八九十年以上的历史,所以与当今几乎千篇一律的“标准”厂区有着极大的区别,而是透着浓浓的早期工业化时代的气息。当京叔站在巨大而空旷的停车场上,举目四周,竟然恍惚有一种穿越的感觉,红砖的墙壁、碎石的道路,仿佛回到了卓别林与亨利.福特的时代。
  京叔到访过许许多多的工厂,一般来说,工厂的厂区内应该是嘈杂而繁忙的,人员与车辆来往穿梭,各种机械运转的声音此起彼伏,而厂区内的空地上堆砌着各种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各种废弃物,这才是一个工厂应有的样子。而这个工厂,静悄悄地,几乎没有一点声音,场地上也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杂物,也见不到一个人(门卫都没有)。两幢建筑也是大门紧闭,不见一点有人活动的迹象。而诡异的是,虽然没有“人迹”,但是整个厂区却收拾的十分整洁,几乎看不到任何一点散落的垃圾与杂物;建筑物的墙面虽然古旧,但是并不斑驳;窗户也是古老的平推窗,但玻璃十分完整明亮,并没有破损蒙尘;大门上的铜把手已经磨损的发亮,但并没有缺失。草坪与树木依然打理的整整齐齐,并没有杂草丛生,甚至大树下的泥地也细心地铺上了一层树皮碎块,显得十分整洁…可以看得出,这里的主人细心地打理着这里的一切,而使得这做工厂保持着一个良好的水准。可惜的是,却已经失去了一个工厂最重要的“灵魂”,那便是忙碌的生产活动。而一个工厂,没有了忙碌的生产活动,不管打理的再好,也只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在当地工厂总经理的陪同下,京叔首先进入了那幢“厚重”的红砖砌成,像座“小城堡”一样的办公楼。办公楼的大门也不是现在常见的落地玻璃自动门,而是由多扇带黄铜把手与大面积玻璃窗的木门。转动黄铜把手,推门进入办公楼的大厅,京叔仿佛在一瞬间穿越了时间,回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墙上的实木护壁板,地上的地毯,棕色的皮沙发,这样的场景在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的美国电影中屡见不鲜。大学时期的京叔,曾经对于电影中这样的场景羡慕不已,幻想着有朝一日也可以身临其境。当年没想到的是, “梦想‘居然有一日能够真的成真。
  在当地工厂总经理的陪同下,京叔参观了整个工厂(其实也就是一幢办公楼与一幢厂房)。京叔的第一个观感,前面便已经提到了一点,便是“古老”。无论从布局还是家具,都令人有一种“时光倒流”,仿佛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感觉。第二个观感,便是空旷。不论是办公楼,还是厂房,大部分的面积都空闲着(比如三层的办公楼中,竟然有整整两层是空荡荡的,没有人也几乎没有办公家具,完全是空关着)。第三个观感,便是“年长“。整个工厂中,不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工人,几乎看不到30岁以下的员工(京叔仅见到的两个20多岁的年轻人,还不是工厂的正式员工,只是来打工的实习生),绝大多数的员工都已五十岁以上。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提示着,这间工厂的好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只是在”苟延残喘“罢了。
  其实,这家工厂在历史上也曾十分辉煌。在这间工厂中诞生的原创式技术,曾经开创了所在行业的整整一个技术流派。时至今日,在世界各地的教科书中,还记载着在这里诞生的技术;世界各地该行业的从业人员,都或多或少地了解这一技术(京叔在大学时,便曾经在教科书上学到过这一技术,只是没有想到多年以后,居然能有机会亲身来到这一技术的诞生企业,并且还是以“上级领导”的身份来“检查”与“指导”工作,不得不感慨世事变迁,沧海桑田)。而公司在世界各地工厂的技术都是源于这家工厂,各地工厂在当年建厂时,都或多或少地得到过这家工厂的支持,而来自世界各地的公司员工,也曾经云集在这里。
  而当京叔到访这家工厂的时候,这家工厂已经不折不扣地成为了公司的“负资产”。由于生产成本完全无法与公司位于马来西亚与中国,以及其它地区的工厂相竞争,越来越多的生产被转移到了世界其它地方的工厂。同时,随着公司在世界其它地区工厂与研发机构的技术实力日益强大,也不需要继续依赖这家工厂的技术支持,这里的技术力量也日渐丧失(这一点,京叔在后面还会详述)。生产与技术的逐渐流失,便意味着这家工厂的逐渐边缘化,直到难以为继,甚至关门大吉。工厂的关闭,对于老板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对于工厂的员工来说,则是巨大的冲击。
  这家工厂在鼎盛的时期,曾经有上千的员工在这里工作,但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便持续减少,而到京叔到访的时候,这家美国工厂理论上还有约两百员工,但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员工属于售后服务部门,并不始终在工厂上班,所以实际上只有约一百人在这里上班(主要是由于公司马来西亚工厂与中国工厂占有的份额越来越大,不仅美国以为销售的产品逐渐由马来西亚工厂与中国工厂提供,甚至美国本土的一部分销售渐渐转向美国以外生产,而美国工厂的生产份额变得越来越小)。这一百人包括工人、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分布在偌大的办公楼与厂房中,大部分地区几乎不见人影。由于如此的“地广人稀”,所以厂区内显得异常安静,一点没有工厂通常应有的忙碌、嘈杂与拥挤。而一个没有忙碌、嘈杂与拥挤的传统行业工厂,便正如一个人失去了灵魂,只是行尸走肉而已。
  这家工厂已经有十多年没有招聘过新的员工,厂里的员工(不论是工人还是技术人员)都是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大多数都是五十,甚至六十以上的老人。在工厂里最少也已经工作了近二十年。不少的员工已经服务了三十年以上,甚至有几位员工已经工作了四十多年。
  工作时间最长的一名员工已经在工厂连续工作了43年。这位员工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便开始在这家工厂上班(当时京叔甚至还没有出生),在其后漫长的四十多年的时间里,由一线工人、到小组长、再到领班,到京叔到访的时候,已经做到了生产主管。这位员工告诉京叔,当他开始在这里工作的时候,还是一个二十岁不到的年轻人。当时正值美国深度介入越战的时期,许多美国青年都需要应征入伍,前往越南参战(他的一些朋友也入伍参战,甚至有人永远留在了遥远的越南)。而由于这家工厂的产品也供给个美国军方,工厂因而被划分为“对美国国防有关键作用的企业”,在这家工厂工作的年轻人因而都可以获得“豁免应征入伍”的权力。又加上当时工厂的工资待遇相当不错,所以能够进入这家工厂工作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对于他能够加入这家工厂,周围许多朋友还羡慕不已。
  试一下,好像恢复了
  @海上京叔 2021-05-24 17:38:07
  试一下,好像恢复了
  -----------------------------
  试一下
  这也删,实在不明白为什么?
  这家工厂的员工中,还有以为来自中国大陆的女性移民。这位女士的经历,在改革开放后赴美的早期移民中十分典型。上世纪八十年代早期,中学毕业以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一所著名的中国大陆大学。在大学中,也一贯成绩优异。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攻读硕士学位(当时赴美的中国大陆留学生,几乎不可能依靠家庭的资助,必须靠奖学金与打工完成学业,的确十分不易。京叔的一个赴美留学的同学告诉京叔,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赴美留学时,身边只带着50美金,便只身到了美国。这令京叔不能不佩服那些早期移民美国的大陆学生那种义无反顾的勇气)。
  在美国大学毕业以后,毫无悬念地选择了留在美国。(当时自费赴美留学的大陆学生,学成后几乎全部选择了留在美国。京叔的同学与朋友中,留学美国的,也无一例外,全部留在了美国。)毕业以后,便加入了京叔到访的这家工厂,兢兢业业地一干便是二十多年。到京叔到访这家工厂的时候,这位女士已经加入了美国籍,并在美国成了家,已经是一个法律意义上完全的美国人了。
  京叔第一次得悉这位女士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同胞”时,说实话还真有点他乡遇故知的欣喜。于是不自觉地便试图用中文与她交谈,但是她却极力避免使用中文,坚持与京叔说英文。为此,京叔还有一点小小的不爽。后来在与京叔单独相处的时候,才解释“坚持说英文“的原因是为了不彰显她的中国背景,以便不过分突出与其它美国同事的不同。
  其实,京叔并不完全相信这是真正的原因。该女士只是工厂里的一个普通工程师,而京叔却是她的上司的上司的上司。一个留在中国大陆的“土鳖”,竟然“混“的比”她“这个移民美国的”新美国人“还好。在与该女士的相处中,京叔可以明显地感到她的不服气,但是又不得不“讨好”京叔的矛盾心态。坚持说英语,也许是一种下意识地寻找心理平衡的行为。当年该女士移民美国的时候,一定也曾经令许多留在中国大陆的家乡人羡慕不已。肯定也不会想到居然会有一个大陆的中国人会成为她的上司。有一点失落也是可以完全可以理解的。
  在近三十年的工作经历中,京叔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外国公司。不管是欧洲公司、还是美国公司、还是日韩公司,京叔没有遇到过任何一位在公司总部任高管的第一代中国移民(包括大陆、某港、对岸移民),就连中层管理人员也极少(京叔印象中好像只遇到过一位由对岸移民担任的中层管理人员)。绝大部分京叔接触的第一代中国移民(包括京叔的同学以及朋友),在国外主要从事于技术工作,或者商务、咨询等实务性工作,很少进入管理岗位。(在早期,外国公司派驻到中国大陆的分支机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华人管理。但近年来,外国公司中国分部的管理层,已经大部分由中国大陆本土人员担任。另外,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员工,开始跻身跨国公司的全球高管行列)。总的来说,就京叔的经历来说,第一代中国移民在欧美的发展普遍局限于实务性工作,一般处于中产阶级的水平(京叔也没见到过沦落底层的第一代中国移民)。在进入公司高层管理行列这一点上,中国移民的表现明显逊于印度移民的表现,甚至不如非洲裔、阿拉伯裔。当然,京叔的这一判断仅基于京叔自己的经历,而且也主要局限于制造业,也许并不能代表全貌。
  就京叔掌握的情况来说,京叔这一代人中,如果对比移民欧美日与留在中国大陆的同学朋友。在新世纪之前,可以说移民欧美日的同学朋友的境遇远远优于留在中国大陆的人群(主要表现在悬殊的收入水平之上)。如果以2000年这个时间点来说,京叔移民欧美日的同学朋友,他们的年收入基本上都能达到4万美元以上,甚至有人已经达到6万美元。如果以当时的汇率来折算,年收入已达30万人民币以上,最低的月收入也至少在2万多人民币。而同时期留在大陆的同学朋友,月收入绝大多数只有几千人民币(多数还是两三千,或者三四千)。如果从车与房这两个重要的生活水平标志来说,大多移民欧美日的同学朋友都已有了自己的住房,而车更是人人都有。同时期大陆的同学朋友们,自己购房的还是少数,而购车更是少之又少。以那个时间点来说,移民欧美日等西方国家,全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优势。移民欧美日的同学朋友们,在与留在中国大陆的同学朋友们的相处中,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新世纪开始以后,中国与欧美的差距迅速缩短。回想起来,以京叔的感受来说,新世纪的头十年是中国人生活发生最深刻变化的十年。在这个十年中,京叔留在中国大陆的同学朋友们,绝大多数拥有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套房,自己人生中的第一辆汽车,出国旅游也变得平平常常。中国大多数人的收入在这一时期经历了突飞猛进式的增长,而同时期大多数欧美日国民的收入增长明显慢于中国。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大多数欧美日国民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原地踏步,如果按可比价格计算,大多数人实际上是收入下降的。由于中国人收入的大幅上升,欧美日人收入的龟速上升(甚至停滞或下降),中外的差距迅速缩短。
  如果以2020年这个时间点来看,京叔移民欧美日的同学朋友的收入,相对于2000年还是有基本上都有较大的提高,年收入绝大多数都在10万美元以上,但多数也就是十多万美元,超过20万美元的很少。同时期大陆的同学朋友们,年收入大部分在30万到100万人民币的范围之间。与国外的同学朋友们相比,即使在绝对收入水平上,总体上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再加上国内相对低廉的生活成本,以京叔之见,总体上来说国内的同学朋友们的生活质量是高于国外的同学朋友们的。除此之外,国内的同学朋友们(不管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绝大多数都可以说事业小有所成。当朋友同学相会时,移民欧美日的同学朋友们,明显没有了以前的优越感,甚至还有一点若有若无的自卑感(毕竟国内的朋友们都是或大或小的“领导”、“老板”,那种常年指挥别人的“霸气”,不自觉地便会体现出来)。
  当然,当今中国大陆的总体收入水平,与欧美日还是有较大的差距的。中国大陆的工厂中,以工人为代表的基层劳动者的收入与管理者的收入有较大的差距(一个长三角地区外资企业工厂中典型一线员工的收入,与同企业工厂厂长的收入相比,厂长的收入至少是工人的十倍以上,甚至更多),而欧美日的各级收入差距则相对较小。由此,中外收入相比时,中国基层劳动者的收入还是与国外有较大差距,而管理层则差距较小。如果是高层管理职位,则基本上没有差距。
  在美国工厂的管理与运营中,一个重要的话题便是“工会”。京叔也曾经“有幸”亲身接触美国的工会,也算是有一些第一手资料吧。首先,京叔要澄清的是,与中国国内许多人的认知不同,美国产业工人中,真正的工会会员并不多,不要说是大多数,连少数都算不上,应该只能算极少数。美国目前产业工人中,工会会员的比率仅略微超过10%,即使在最鼎盛时期,也不过大约三分之一。京叔在美国有较深入接触的各类工厂超过二十家,而有工会组织的不超过五家。这些有工会组织的工厂绝大多数都分布在新英格兰、五大湖地区(曹德旺在美国的俄亥俄州玻璃厂便是位于五大湖地区),而在美国中西部与南部的工厂则较少有工会组织。京叔本次到访的这家新英格兰工厂,便拥有工会组织。
  在美国开工厂,并不是一定要建立工会(事实上,许多的美国工厂并没有工会组织),但是,如果工人要建立工会,资方不可以有任何阻挠的行为。一般来说,在大多数有工会的工厂中(例如京叔到访的这家工厂),管理层都会自愿或不自愿地为工会运作提供一些便利(例如允许工会利用一些工厂的设施(如办公室、会议室等)开展活动)。
  以京叔的观察来说,现代的美国工会已经不是当初工人自发组织起来保护自身权益的组织,已经“公司化“而变成了一种“生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今美国工会都可以被视为大大小小的“公司”,尤其是大型的工会,更是与大公司的运作模式十分相像。与公司一样,工会的专职工作人员也是雇佣的员工(在基层,也有兼职的工人)。工会也会雇佣管理人员、律师等人员,而且付的薪水还不错。
  为了维持运转,这些所谓的“工会”也必须“创收“。工会的收入一般有这样几个主要的来源:第一,便是参加工会的会员缴纳的会费。工会会员需要定期缴纳一定的费用,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获得工会的“服务”(有点类似于“买保险”);第二,工会也会投资一些公司成为股东从而获得收益;第三,工会的不少“服务”是需要收费的(这一点,京叔没有证实,只是听说)。另外,据说还有许多“灰色”的收入,例如利用工人的力量要挟资方以谋取私利、介入Dang派斗争等等(当然,这些都只是传闻)。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