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019年09月09日星期一,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05072-1.shtml
大学搞应用研究的第三个缺点,是大学搞出的科研成果没有“经济性”,不适用于企业。
现在中国大学搞出的“应用研究”科研成果,可以说是相当多。但这些科研成果,能够真正转让给企业,变成生产力的却很少。笔者与不少企业老总谈过这个问题,企业老总们对大学搞出的“应用研究”成果,基本上抱着“摇头”的态度。这是为什么呢?
最大的原因,是教授不懂企业的经营,只考虑技术的先进性,不考虑企业的生产性。大学教授总是强调自己开发的技术多么“先进”,但对于企业来说,技术的“先进性”并不重要,而是能赚钱的“经济性”才重要。大学教授开发的新产品,只注意产品的“先进性”,不注重“经济性”,或者是采用昂贵的材料,或者是加工复杂,组装复杂,太费人工,经济性太差。
发达国家的大学,也搞一些非常尖端的“应用研究”。因为对于极尖端的先进技术来说,是可以忽视其经济性的。而中国大学搞的“应用研究”,既不是那种可以忽视经济性的极尖端先进技术,又不是那种具有经济性的一般先进技术,结果成了“高不成、低不就”。
这些年来我们对大学投资很多,期待很大,结果却令人失望。这其实是错把大学和科研所,当作发展高科技的原动力。这种做法甚至还对中国发展高科技产生了“负面”的结果。因此,我们有必要树立起企业才是发展高科技原动力的观念,重点扶持企业发展高科技。
(9)贫穷的和富裕的资本主义(五)。
前面说到企业才是发展高科技的原动力,而企业又有两种: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单纯从理论上来看,在开发高科技方面,国营企业比民营企业更有优势。因为现代高新技术的开发,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而结果却并不一定能成功。如果一个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开发新技术,结果却失败了,那么该企业就要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企业在开发新技术方面,是要承担相当风险的,并不是投资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国营企业有国家财政支撑,不怕亏损,更有利于新技术的开发。尽管国营企业容易集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搞高新技术的开发,这种优势是民营企业难以相比的。但事实上,高新技术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搞出来的,国营企业的成绩远不如民营企业。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国营企业的经济效益差,并非中国独有,而是世界各国都如此。这里看一下英国和日本的例子。二战之后,英国左翼政党“工党”上台,推行社会主义的经济政策,大搞企业国有化,先后对银行、航空、铁路、煤炭、电力、钢铁等重工业部门实施了国有化。到1979年,英国国营企业达到顶峰,其产值占国内GDP的11%,就业人数达到175万人以上。
但英国的国有企业却经济效益很差,亏损严重,当时英国的国有企业亏损额每年高达30亿英镑。英国经济也因此发展缓慢,被称为“英国病”,甚至有人预言英国要从“发达国家”后退为“发展中国家”。1980年英国保守党上台后,在以“铁娘子”著称的撒切尔夫人领导下,大搞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使英国经济出现了“复苏”。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建立起一大批国有企业。但日本的国有企业在二战以后,也出现严重的经营亏损。典型的是日本国营铁路,战后日本虽然建成了引以为豪的新干线,但日本国铁的亏损严重,日本政府每年要向国铁补贴600多亿日元。
198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下决心将国铁民营化。国铁民营化之后,不仅政府每年不再向国铁补贴几百亿日元,而且作为民营企业,私营化后的国铁每年还要向政府缴税。这样一来,日本政府将国铁民营化,不仅甩掉了财政补贴的包袱,反而得到大笔税收,可谓成功的例子。
不仅如此,以前日本国铁的职工对乘客态度傲慢。民营化以后,职工们开始把乘客当成衣食父母,服务态度大为改善,也得到老百姓的欢迎。后来,日本政府又陆续把日本烟草专卖公司,日本航空公司,日本电话电报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进行了民营化,甚至把日本邮政也民营化了。
一些人简单地认为,中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差,是因为官员的以权谋私和腐败所造成。但上述的英国和日本国有企业的例子中,英国和日本的国有企业官员,并没有出现严重权谋私和腐败,还是比较清廉的。因此,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差,不能单纯用官员的以权谋私和腐败来解释,其中还有更深刻的原因。
一个企业经验的好坏,与该企业的领导人关系极大。这就像一场战斗的胜负,与指挥这场战斗的将军关系极大一样。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乔布斯,1996年他接手领导处于垂死边缘的苹果公司之后,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使苹果公司成为美国身价最高的公司。乔布斯的奇迹可以与毛泽东的奇迹相比,1935年毛泽东接手中共时,中共也处在垂危的边缘,他也是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使中共夺取了大陆政权。
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的领导人,差别在哪里呢?最大的差别,就是私营企业的领导人是终身制,只要你干得好,就可以在领导人的位子上一直干下去;而国营企业的领导人是任期制,任期满了之后,不管你干得好坏,都要换人。
有人羡慕私营企业的领导人可以终身不下台,终身当老板,其实不然。私营企业的老板风险非常大,你要想在老板的位子上坐下去,你就必须保证你的企业发展壮大,至少不会破产。如果企业破产了,你这个企业老板当然也就什么也不是了,可以说“从天上一下栽落到地下”。而国营企业的领导人下台,虽不像过去那么风光了,但仍享有各种高官待遇,绝不会有从天上掉到地下的落差。
过去封建帝王是终身制,但皇帝要想在帝王的位子上坐下去,他就必须保证国家的安泰。如果国家没有了,皇帝还能继续当下去吗?明末崇祯皇帝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后,亲手砍杀自己的女儿,叹息说:“你为什么要生在帝王之家?”这就是当皇帝的风险。
封建帝王和私营企业老板的终身制,也是建立在“多劳多得”的基础上。封建帝王干得好,享尽天下荣华富贵;干得不好,那就是死路一条。私营企业老板干得好,也是风光无限;干得不好,那就是倾家荡产。因此,封建帝王的个人利益,是与国家利益一致的,只有国家搞好了,他的帝王位子才能坐稳;私营企业老板的个人利益,也是与企业利益一致的,只有企业搞好了,他这个老板才能继续风光下去。这样一来,私营企业的老板自然会把全部精力扑在企业上,想方设法把企业搞好。
国营企业的领导人是任期制,他们的心态就大为不同。试想,如果你在某个企业只能当5年老总,5年之后,不管企业搞得好坏,你都得离任,那么你还会一心扑在企业上吗?你起早贪黑,把企业搞好了,但成果却是别人来享受,你替别人做嫁衣裳。这样的事,有多少人愿意去干呢?
因此,国营企业领导人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就不一致了。国营企业领导人的个人利益在哪里呢?因为国营企业的老总也是“官”,所以他的个人利益就是继续升官,至少是保住目前的官职。有人认为,国营企业的老总把企业搞好了,扭亏为盈,不就有了升官的政绩和资本吗?其实不然。
国营企业之所以经济效益差,主要原因是机构臃肿,冗员太多,人浮于事。要想改善国营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进行精简机构,裁减冗员。但你必须意识到,一旦搞“精简机构”和“裁减冗员”,这就意味着你要触犯国营企业内很多人的利益,就要引来很多人的反对,就要得罪一大批人。一旦有很多人反对你,有很多人告你的状,你要想升官就困难了,甚至有可能保不住现在的官职。
这时,国营企业领导人可以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不顾企业内部的反对,不怕得罪人,冒险搞改革。当然,如果改革成功,领导人有了很好的政绩,可以成为升官的资本。但谁也不能保证改革一定成功,如果改革失败,领导人不但没有得到政绩,还得罪了一大批人,那么不仅以后升官无望,甚至有可能现在就被别人拉下来。
国营企业领导人的第二种选择是维持现状,不搞改革。这样领导人虽说没有“成功的政绩”,但也不会犯“失败的错误”,更不会得罪很多人。一个人只要不犯错误,只要没有很多人反对,就有升官的希望。因此,从个人利益来看,国营企业领导人做出第二种选择,比第一种选择有利得多。所以,国营企业的领导人,绝大多数都任凭企业亏损下去,垮下去,也不会像私营企业老板那样全力挽救企业。
这样一来,国营企业自然是越搞越亏,这进一步又影响到它搞高新技术的研发。因为高新技术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国营企业本身就亏损很多,再搞研发就亏损更多了。
对于国营企业领导人来说,不搞高新技术的研发,企业的亏损可以少些,他的政绩也可以好些;而搞高新技术的研发,搞成功了当然很好,但谁又能保证研发一定成功呢?如果研发失败,企业亏损更多,领导人的政绩就更差,这是得不偿失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营企业的老总就完全没有搞研发的积极性。企业老总没有兴趣搞高新技术的研发,由此可见,国营企业无法成为高科技的摇篮。
怎样提高国营企业领导人的积极性呢?无非是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思想教育,使国营企业领导人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不在乎自己的个人利益,一心为公。毛泽东时代就试图用“为人民服务”来教育干部,试图把官员干部塑造成一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但毛泽东的思想教育方法,显然没有收到他所期待的结果。
第二种提高国营企业领导人积极性的办法,就是国营企业的私有化。这种办法英国、日本等国都试过,效果还不错。那么中国又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