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开资本主义革命之先河《世界信仰百科》(26-5卷)

  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6-4)2019。07。22。星期一,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05072-1.shtml
  22任何时间都可以交媾,

  -----------------------------------------------------------
  111

  《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019年07月23日星期二,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05072-1.shtml

  二、 伯恩施坦“修订”了马克思主义的哪些理论?
  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6-4)2019。07。23。星期二,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05072-1.shtml
  23而且交媾的姿势千奇百怪,

  -------------------------------------------------------------------------------------
  111

  《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019年07月24日星期三,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05072-1.shtml

  伯恩施坦指出,马克思的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是经过了多次抽象和还原的,即抽象掉使用价值,再抽象掉个别劳动种类的特征(把高级的或复杂的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或复杂劳动),再抽象掉个别工人在勤勉、能力和装备方面的差别),再抽象掉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等。“这样一来,只要所考察的是个别的商品或商品范畴,价值就失去了任何可衡量性,成了纯粹的思维的构想。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剩余价值’成了什么样子呢?根据马克思的学说,剩余价值是商品的劳动价值同对于生产商品时工人消耗的劳动力的付款之间的差额。因此可以明白,当劳动价值还只能作为思维的公式或科学的假说而要求得到承认的时候,剩余价值更加不过成了单纯的公式,成了一个以假说为根据的公式。”(第176页)
  伯恩施坦指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有以下几点不足:
  历史地看劳动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在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劳动价值就日益从表面消失,生产价格就突出在首位了(商品是按照自己的生产费用——生产成本加利润率出售的)
  只要生产是在各不同单位及部门进行,并且是在根本不同的条件下生产,那么以劳动价值为基础的交换就不能成为普遍的规则。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事实上无法衡量,它仅仅涉及有关商品的制造方式,还是同时也涉及这一商品的生产量同现实需求的比例?这根本无法调和,对此他写道:“我们所知道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仅仅在表面上是统一的。它以两个毫无共同之处的原则的融合为基础: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效用。马克思为了分析剩余价值的规律,对效用问题进行了抽象——这就是说,他假定在一定时期之内,供给和需求平均起来是相等的。但是他承认或者说他自己在《资本论》第3卷中好几次宣布,有必要对社会效用作更为深入的分析。如果说不对供给和需求或者社会效用进行抽象就不能分析劳动价值的话,那么对于供给和需求的分析显然必须以生产费用即结晶在商品中的劳动为前提。由此产生的结果是,这些抽象中的一个在原则上并不比另一个更为正确或者更为错误。它们是否合理,取决于进行分析的目的。而从这一观点看来,我从来没有比现在更加认为,即使对于马克思的研究来说他的抽象是完全有道理的话,那么当问题在于把价值当作决定价格的因素来分析时,就不再容许进行这种抽象了。”(第132页)
  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理论事实上并无不同(“英吉利——奥地利学派[杰文斯——柏姆]的价值理论可以同李嘉图——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并列”[第132页]),比如一个无法确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个无法度量社会总需求,两种理论都以现实的关系为基础,但二者都建筑在抽象上面。
  ⑤剩余价值只形成于生产领域里的雇佣工人劳动,其他行业的剩余价值只是雇佣工人劳动剩余价值的转移形式,可见马克思的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的界限很狭小。
  总之,包括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在内的价值理论,“所设想的不再是现存的社会,而是构想出来的一个共同经营的社会。这是价值理论的一切模糊之处的钥匙。价值理论只能根据这一图式来理解。我们已经看到,剩余价值作为可衡量的量,只有在假定存在着总经济的情况下才可以理解。马克思没有能做到为他的学说完成十分重要的关于阶级的一章。否则在这一章中就会极其清楚地表明,劳动价值绝对不过是一把钥匙,不过是同有灵魂的原子一样的思想印象。这一钥匙经马克思的巨匠之手使用,就导致对资本主义经济机制的揭示和说明,而过去从来没有做过与它同样深入、同样合乎逻辑和透辟的揭示和说明。但是从某一点开始这一钥匙就失灵了,因此它成了对马克思的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是致命的东西。”“劳动价值学说之所以令人迷惑,首先是由于劳动价值屡次被当成衡量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尺度,而把剩余价值率称为剥削率等等,则是引起这一错误的原因之一。”伯恩施坦指出:“仅仅根据雇佣工人不能获得他的劳动的全部价值这一事实,是不能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做出科学的论证的。”(第182、183页)
  4、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客观必然性。伯恩施坦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等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和剩余价值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论述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度的客观必然性,提出了疑义或否定,他写道:“人们愈是把社会主义理解为客观必然性——也就是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或者理解为从某些目的看来的必然性,经济积累的诸问题就变得愈是重要。”(第129页)“由于这一切原因,我不像信奉社会主义的客观必然性理论的人们那样重视工业企业的所谓自动集中化。不错,存在着趋向这一方向的力量,而且如果没有工业集中化的这一显而易见的趋势,没有大工业中心的创立与发展,无疑是不会有真正的社会主义运动的。不可能否认社会主义运动的这一经济基础或者(如果人们愿意这样说的话)物质基础。但是一批数目愈来愈多的工人和他们的赞助者的废除资本主义统治的愿望或意志即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精神,如果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经济运动为基础的话,那么它决不会因此就仅仅是一个产物。它本身也是创造的力量。我们在先进民族的政治生活中每天都可以证实这一力量。┄┄我甚至敢说,从经济必然性的观点看来,工业的社会化的实现差不多是同它们的集中化成反比列的。在多数情况下,导致它们的社会化的是非技术的原因。”(第131页)伯恩施坦站在机械唯物主义以及二元论的立场表达了如下观点:
  ①“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正确性,就是关于历史必然性及其根源的问题。做一个唯物主义者,首先意味着把一切现象归因于物质的必然运动。根据唯物主义理论,物质的运动是作为机械过程而以必然性实现的。┄┄如果说他不相信任何神定的宿命,那么他毕竟相信而且必须相信,不管从随便什么时刻起,此后的一切现象都是由已存在的物质的总和和它的各部分的力量关系预先决定的。”(第141页)“所以把唯物主义转用于解释历史,就意味着从根本上主张一切历史的过程和发展的必然性。”(同上)在各种关系中,马克思把各个时期的物质生产力和人的生产关系称为决定性因素。伯恩施坦引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著名论断,指出:“‘意识’和‘存在’被如此截然地对立起来,以致几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说把人仅仅看成历史力量的活的代理人,他几乎是违反着自己的意志而执行历史力量的任务”(第,142页)
  ②马克思和恩格斯自己对历史唯物主义表述的所谓“修订”,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中,有带有宿命论的表述,如,这里说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问题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伯恩施坦认为,“铁的规律”的死板概念与具有伸缩性的“趋势”相矛盾。还有恩格斯在后期著作中更进一步对生产关系的决定力作了限制,比如,在1890年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所写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得出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因此,伯恩施坦认为对于非经济因素对历史进程发生的影响这一事实,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起初承认的非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协助作用以及它们对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比在他们的后期著作中所承认的要小得多。”(第144页)
  ③并不存在纯粹的客观必然性,“至少在我看来,社会主义的论证和实现并不取决于这些趋势(注:指社会发展趋势)的彻底实现。有其他力量——经济的力量和思想意识的力量——朝着社会主义的方向迈进。如同我在我的书中所说的,按照我的意见,社会主义的胜利并不取决于它的内在的经济必然性。我认为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赋予它以纯粹的物质的基础。”(第126页)因为,“社会的一个特殊集团的改善地位的需要从来不是客观的事物。”“一般的饮食需要是客观力量,但是改变饮食的愿望则是主观力量。为实现一个想法或者预期的目的所必需的超出日常生活习惯以外的事物,不是客观上必需的,不是以客观必要性为基础的。”所以,“凡是在人的意志并不指示方向的场合——例如在竞争中——当然可以谈到客观力量。但是在它形成决定性因素的场合,我们遇到的就是主观力量了。”(以上见第127页)伯恩施坦阐述了这些观点后,最后总结道:“凡是涉及集体的逾期目的时,在历史运动或社会运动中就存在着主观力量。但是凡是涉及社会的结果(这无非是个人或者甚至集体的行动的无意的产物)时,我们面临的就是客观力量。在经济竞争中,每一个人的心目中都有预期的目的,但是总的结果同有关的个人所期望的始终不是一回事。”“我所反对的只是根据客观的历史必然性来论证社会主义的那种想法。”(同上)




  《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019年07月24日星期三,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05072-1.shtml

  伯恩施坦指出,
  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6-4)2019。07。24。星期三,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05072-1.shtml
  24交媾时发出的声音和话语无比丰富,

  --------------------------------------------------------------------------------------
  111

  《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019年07月25日星期四,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05072-1.shtml

  5、终极目的无价值。《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的“末章”为“最终目的和运动”,在这章中伯恩施坦集中地阐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的看法。“我根本无法相信终极目的,因此也不能相信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但是我坚决地相信社会主义运动,相信工人阶级的向前迈进,他们一定会通过把社会从商人的寡头政治的统治领域改变成真正的民主制度(它的一切部门都是受创造的人们的利益指引的)而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解放。”(第137页)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伯恩施坦提出了所谓著名的口号:“我坦白说,我对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非常缺乏爱好和兴趣。这个目的无论是什么,对我来说都是毫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所谓运动,我所指的既是社会的总运动,即社会进步,也是为促成这一进步而进行的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崩溃论和殖民政策》第68页)值得注意的是,这章还有一个副标题“康德反对Cant”,伯恩施坦的意思是要借用康德的理性批判精神,反对社会主义运动中一些宗教口号性的东西。
  ①所谓科学社会主义理想是具有教义性的政治口头禅(Cant),这些口头禅“悄悄地混在社会主义的文献里”,借着黑格尔辩证法的外衣居高临下“有压倒一切合理判断之势”(第331页),并直接影响到工人运动。因此必须借助康德的批判精神的基本原则来清算这种口头禅,在此基础上伯恩施坦提出了“我们要把‘回到康德去’这句话翻译成‘回到郎格去’。因为郎格“他光明磊落,无所畏惧地支持工人阶级的解放努力,同时具有高度的科学公正态度,随时准备承认错误和接受新的真理。”(第336页)
  ②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最终目的的一些论述,表明马克思或恩格斯在生前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一些理论原则已经与社会事实不尽相符合了。如在《法兰西内战》中写道:“工人阶级┄┄不是要凭一纸人民法令去推行什么现成的乌托邦。他们知道,为了谋求自己的解放,同时达到现代社会在本身经济因素作用下不可遏制地向其趋归的那种更高级形式,他们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必须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工人阶级不是要实现什么理想,而只是要解放那些由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伯恩施坦认为这句话正是表明了,“运动即一系列的过程是一切,而任何事先详细确定的最终目的同它比起来是无关紧要的吗?”
  另外是《资本论》第1卷最后的关于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的一章,“我相信我是第一个而且不止一次地把它解释为一种发展趋势的总结性描述的人,这种趋势是资本主义积累所固有的,但是它在实践中不能不折不扣地贯彻,因此也不一定会促使产生那一章中所描写的对立的尖锐化。恩格斯从来没有反对我的这种解释,无论口头上或是在出版物上都没有宣布这是错误的。”(第323页)同时伯恩施坦认为,这一章里已经暗含着一种矛盾:“照我的看法,不可能简单地宣称一种解释是正确的,另一种解释是绝对错误的。对我来说,这一章不如说说明了贯穿马克思的这一整部宏伟著作并且也在其他地方以比较不那么明确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二元论。这种二元论是:这一著作希望成为科学的研究,同时却希望证明一个早在它起草之前就已经完成的论纲:这一著作的基础是一个公式,在这样公式中,发展应当导致的结果从一开始就已经确定了。回到《共产党宣言》,在这里指明了马克思体系中实际存在的空想主义残余。马克思基本上接受了空想主义的解决方案,但是认为他们的手段和证明是不充分的。因此他对此着手修正,而且用的是科学天才所具有的勤奋、批判的尖锐性和对真理的爱。”(第324页)
  ③指出立法或者合法改良道路(议会斗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正确道路,或者是进入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按照伯恩施坦的思想,寄希望于社会灾变(工人阶级的绝对贫困)来夺取政权与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事实并不相符合,工人阶级的开展的阶级斗争从根本上说是利益斗争,工人阶级并不盼望社会倒退,并引起生活水平的下降。社会变革有两种方式,即“立法或者合法改良的道路是比较缓慢的,革命暴力的道路是比较迅速和激烈的。但是这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正确的。是合法道路还是革命道路更为有效,关键完全在于措施的性质,在于这些措施与不同的人民阶级和人民习惯的关系。”(第329页)并认为“只要工人阶级精神抖擞地追求眼前的目的,那么它是否为自己确定了描绘好的最终目的,毕竟是次要的事。重要的是,它的各项目的要充满某种表现经济和全部社会生活的较高阶段的确定的原则,要贯串表现了文化发展中的一种进步、即一种较高的道德和法权观念的社会观。”(第334页)概括而言,“工人阶级的解放或者社会主义的实现同一般的社会进步以及社会财富或者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相关。”(第326页)很显然,如果采取灾变的、革命的、激进的暴力方式,则意味着工人阶级要放弃一般的社会进步及物质财富利益。
  三、如何评价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修订”?
  如何评价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思想,现有的一些资料披露它成了国际共运史上最有争议的理论思想,就目前国内来说,官方理论权威与民间草根声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何评价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思想,不同阶级、阶层及不同党派在有不同的看法,有些问题是学术理论性的,有的问题是政治性的,有的问题则是策略性的等等,但是看问题的基本点,最重要的立足于现实,看它与现实事实的符合程度。固然对修正主义的评价涉及到很多专业性的理论问题,但是有一定文化的普通人,具备了一定的政治、哲学和经济学的常识,在读了伯恩施坦的东西后,结合现实大致能衡量出马克思恩格斯与伯恩施坦到底谁的错误更多些。
  1、科学社会主义的空想残余。伯恩施坦很客观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还留有空想的残余。有如下简单事实可证:①第一个由列宁缔造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其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苏维埃加电气化”)的现象。②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也出现了“大跃进”、“三面红旗”等所谓早日实现共产主义的“共产风”。两个经典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农业经济性的空想共产主义,这就充分证明了,所谓科学社会主义本身确实有空想残余;否则如果是被经验证明了科学思想,就不会出现上述情况。伯恩施坦对科学社会主义具有空想残余的论述,基本上被实践验证了,应该说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表明,伯恩施坦理论的正确成分更多些。今天社会主义在中国被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遇到的最大挑战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形成的一般社会进步和文明,马克思恩格斯所预言的科学社会主义一如一切人类终极目的似乎还很渺茫,对此只能报以宗教性的信仰。事实上,在我们的大多数党员或党员干部看来,共产主义与古代的人类大同社会理想并没有什么不同,它就是凝聚人心的政治符号而已。
  2、“灾变论”和“崩溃论”明显地处在验证——落空——再验证——再落空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总结了大约10年一个周期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灾变,伯恩施坦之后发生了上世纪二三四年代的资本主义大危机萧条,但是在之后又出现了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更加的繁荣,到目前为止,即使经历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仍然看不出资本主义世界会发生“灾变”和“崩溃”。相反,东欧的剧变,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分化并进入低谷,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面临着自我重生的考验,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坚持经典马克思主义,并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贯彻党的《章程》,那么马克思主义在现实生活中就会失去真实的范本,而最终变成纯理论。另一方面,在现有的文明阶段上,无论哪个国家的各阶级都不希望社会“大灾变”和“大崩溃”,因此人类如果要进入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将不会采取暴力革命手段,更多采用的是伯恩施坦所言的合法的议会道路或者如考茨基所言长入革命的手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学习苏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用武装斗争的方式夺取政权,并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历史的选择,同时也部分地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其实伯恩施坦并没有否定暴力革命的手段,而是明确指出了两种手段,这又是他的先见之处。
  3、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之一,由此又形成阶级斗争理论。劳动价值理论一直存在着极大的争议,说到底其实还是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这个问题从古希腊开始到马克思再到列宁,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完全摒弃唯物和唯心的“中间地带”,导出阶级斗争不可调和,这个观点与社会现实发生的实情(人与自然、人与人、阶级与阶级等等)越来越不符合,因此说,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哲学所产生的哲学革命,并没有完全解决各种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存在决定意识等等哲学思想,在解释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或者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等等方面,有些与客观事实并不符合,比如,由大工业及无产者而导出的无产阶级的大公无私、集体主义、特别能战斗等等优秀品质,其实都是有条件的、有局限的,如果一概而论,就是机械唯物论了。比如,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在革命战争年代能很好地体现,而当成为了执政党后,情况就可能发生变化,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变化,因为无产者得到物质与地位了,就完全可能不是无产者了。发现剩余价值规律是为了找到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理论根据,劳动创造价值无疑是对的,但是如何确定这个价值(量化价值)又无法忽视边际效用,无法回避人的心理因素,唯物与唯心事实上成了一切事物的两面,因此伯恩施坦写道:“我真正怀疑,在这一不完善的世界中果真会有‘彻底的唯物主义’。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它。(第129页)并说“纯粹的或绝对的唯物主义跟纯粹的或绝对的唯心主义是同样唯心的东西”。(第74页)



  《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019年07月25日星期四,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05072-1.shtml

  5、终极目的无价值。
  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6-4)2019。07。25。星期四,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05072-1.shtml
  25越下流就离政治越远、越保险。

  ---------------------------------------------------------
  111

  《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019年07月26日星期五,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05072-1.shtml

  4、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论述,都一致强调无产阶级要组织起来,用暴力打碎旧的国际机器,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且指出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度阶段,只能实行无产阶级的专政(民主问题被后人都排斥了)。列宁在资本主义尚不发达的俄国,领导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革命理论,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过度到了社会主义,这些都部分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方式(道路)的正确性。但是,就传统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而言,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基本上采取的是伯恩施坦或考茨基主张的合法的议会道路或长入革命,到目前为止,在成熟的各资本主义国家根本看不到工人阶级要采取暴力革命的任何迹象。因为,依靠几代工人阶级的斗争,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已经争得了比马克思恩格斯所期望的更多的福利和权利。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那么社会的生产力就将会遭到极大的破坏,没有物质利益的幸福,并不是广大工人阶级所追求的。历史的发展很可能将证明,社会主义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与资本主义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会殊途同归,人类会克服各种矛盾和谐地寻求一种大同方式。马克思没有机械地划出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样的发展等式,黑格尔的精神运动方式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现实社会里也许根本就不存在。
  5、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之一,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乃至之前的社会阶段里,这种理论对社会关系的描述是基本正确的,诚如《共产党宣言》所言:“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但是,在进入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阶段时,这种斗争理论便逐渐失真。伯恩施坦说,阶级斗争就是利益斗争,工人阶级的一切斗争目的就是为了争得更多的物质利益,如果这种物质利益逐渐得到满足,工人与资本家为什么还要搞得你死我活?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在其实就已经不讲阶级斗争了,因为这种理论与现实的符合程度越来越差(形成了典型的悖论形式),甚至成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了,阶级斗争实际上已经被民主与法制调节所代替。因此,就现阶段发展速度而言,中国的社会主义未来(到建党100年)比西方资本主义究竟要好多少?尤其是在政治生活上的自由与民主方面,我认为还很难说。
  如果以上最基本的几点能成立,那么就大致可以判断出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修订”有多少真理的成份了。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在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就取得政权的道路而言,晚年的恩格斯在考察了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实际后,提出了更为成熟的思想,他指出:“因为这里斗争的条件也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旧式的起义,在1848年以前到处都起过决定作用的筑垒的巷战,现在大大过时了”“我们是‘革命者’、‘颠覆者’,但是我们用合法手段却比不用合法手段和用颠覆的办法获得的成就要多得多”。他重申“《共产党宣言》早已宣布,争取普选权,争取民主,是战斗的无产阶级的首要任务之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24、516页)据此,有的学者指出,恩格斯晚年充分肯定普选权、议会制和共和制,各国无产阶级可以从具体历史条件和国情出发,选择议会斗争或暴力革命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目标。(于幼军《求索政治民主》,第144页)我不能苟同其观点,议会斗争和暴力革命在马克思主义里是不能并行不悖的,除非是对观点的修正,否则就会动摇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些根本的原理。关于这一点,同样是所谓修正主义的理论家考茨基,在其《夺取政权的道路(关于长入革命的政论)》中根据其亲身经历有清楚的论述,恩格斯坚决反对把他说成“一个不惜以任何代价来换取合法性的和平崇拜者”的企图,并写信申明防止机会主义者利用这个机会来歪曲他的观点,恩格斯的革命信念没有发生变化。(《考茨基文选》第232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342页)仅此一点,可见我国当代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许多学者,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唯马克思主义独尊的情况下,断章取义地“丰富”马克思主义,越来越让马克思主义失真,让人不可信。我不赞成国内有的学者过分抬高伯恩施坦在国际共运史上的地位,把他说成直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不赞同官方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所有理论观点的誓死“捍卫”,表面说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但是又不允许对马克思主义开展批评或批判,以致造成了全党高举马列主义大旗,而广大党员根本就不认真读马列的书,并独立思考的盲从局面。伯恩施坦曾对社会主义有过几个几个解释、有的甚至是定义,比如,“自由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初步”;又比如“社会主义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认识了自己的阶级地位和本阶级任务的工人阶级的社会要求和自然意向的总和。”(《什么是社会主义》第471页),同时伯恩斯坦还引用拉布里奥拉在一本纪念《共产党宣言》的文章中关于共产主义名称的观点,“最适合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名称的不是人们通常不假思索地使用的科学共产主义这一称号,而是批判的共产主义这一名称。”(《科学社会主义怎样才是可能的》第397页)事实证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一样都需要批判。如果真理具有相对性或阶段性,那么就社会主义500年发展的历史而言,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比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成份也许更多些。2014年7月20

  (6)评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路线的形成及其教训
  ——对伯恩施坦在恩格斯逝世后发表在《新时代》上的几篇文章的探讨(陈学明,正)

  伯恩施坦明确地说他的宗旨是要“弄清楚哪些方面马克思仍然是正确的和哪些方面他是不正确的”。伯恩施坦以此为宗旨,但最后的结果却是非但没有正确地做出评判,反而伤害了马克思主义。为了避免重蹈伯恩施坦的覆辙,我们必须吸取应有的教训:其一,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在总体上是不是已经被时代所超越。倘若认为在总体上已过时,那么必然会像伯恩施坦那样最后沦为马克思主义的否定者。其二,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千万不能像伯恩施坦那样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制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以及马克思早期思想与晚期思想的对立。其三,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评判标准,而正确的评判标准来自于评判者所持的立场。伯恩施坦之所以最后走上了修正主义道路,正在于他实际上已离开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其四,决不能像伯恩施坦那样把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憎恨变成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憎恨。(作者简介:陈学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朱南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1,伯恩施坦是第二国际内部首先起来向马克思主义发难的  
  第二国际内部首先起来向马克思主义发难并随后成为批评和修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的就是爱德华•伯恩施坦(1850—1932)。伯恩施坦尽管早年就加入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但他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十分鲜明。例如,他曾经提出“合并就是一切”,要党放弃原则,向拉萨尔派妥协,并对杜林的思想表示赞赏。他还曾经和赫伯格、施拉姆组成所谓“苏黎世三人集团”,宣扬“走合作的即改良的道路”。当在伦敦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了解到了“三人集团”的活动后,马上发表“公开信”对其提出了措辞极其激烈的批评。但就是这样一个伯恩施坦,在党内的地位却不断上升,在由恩格斯直接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担任了长达10年之久的该党机关刊物《社会民主党人报》的主编,赢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声誉。他还被恩格斯指定为“遗嘱执行人”。也就是这样一个伯恩施坦,恩格斯刚逝世马上就跳出来,以最公开和最完整的形式提出要修正马克思主义理论。那么究竟如何看待伯恩施坦的这一段历史?伯恩施坦自己声明,他在恩格斯逝世以后的所作所为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突然发生变化的”,“这次脱毛是很长时期发展的结果”(《社会主义思想史文选:伯恩施坦卷》第109—110页,本书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把伯恩施坦在恩格斯逝世以后马上跳出来向马克思主义发难与挑战看成是他的突然的冲动确实很难自圆其说,而伯恩施坦强调这并不是自己心血来潮而是讲了实话。但是如果人们接受了伯恩施坦的这一说法,那么围绕着恩格斯与伯恩施坦的关系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需要搞清楚,即,既然伯恩施坦在事实上一直坚守自己的立场,那么恩格斯在去世前几年为什么如此的信任伯恩施坦?两个人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里可供参考的答案只有两种。




  《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019年07月26日星期五,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05072-1.shtml

  4、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6-4)2019。07。26。星期五,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05072-1.shtml
  26性,有着广阔的空间和无比的深度,

  --------------------------------------------------------------------------------------
  111

  《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019年07月27日星期六,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05072-1.shtml

  其一,伯恩施坦的立场没有变化,但马克思、特别是恩格斯的观点在后期却有了改变,正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恩格斯在晚年放弃了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从科学社会主义者变成了社会民主主义者,这就使得恩格斯的观点与伯恩施坦的立场一致起来。伯恩施坦本人曾经指责他人“无视马克思和恩格斯自己对于他们的前期著作所做的更正”(第22页),在他看来,他与其他人的区别之处在于他正视了这种“更正”。如果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更正”,那么伯恩施坦追随对前期理论做出了“更正”以后的恩格斯以及“更正”以后的恩格斯信任伯恩施坦就变成了非常自然的事。恩格斯逝世以后,伯恩施坦出于对新形势的判断,全面、公开地用社会民主主义来替代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也不能说是对恩格斯的反叛,在一定意义上还可以说,这是在执行恩格斯的“遗嘱”。
  其二,尽管伯恩施坦事实上并没有改变自己的立场,但他一度把自己的观点隐藏起来了,起码有所收敛。1880年,当“三人集团”的活动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痛斥以后,他在倍倍尔的陪同下,专程来到伦敦向马克思和恩格斯认错,获得了马克思、特别是恩格斯的谅解,后来甚至得到了恩格斯的赏识。而当恩格斯逝世,伯恩施坦自认为从此可以不受这位导师的监督了,把自己的观点公开亮出来的机会来到了。事实上,认为恩格斯后期放弃了共产主义理想而成了一个社会民主主义者是站不住脚的。马克思、特别是恩格斯确实在后期曾对自己以前的理论做出了新的发展,乃至有所修正,但这绝不是从共产主义者变成社会民主主义者的修正。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仍然坚守自己作为无产阶级导师、共产主义者的基本立场,他们从未“拿原则做交易”。恩格斯即使在晚年给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机关报写稿,也“处处不把自己称作社会民主主义者,而称作共产主义者”。
  正因为如此,可以断定上述第一个答案是错误的。而第二个答案,即认为是伯恩施坦采取了欺骗的手段才取得了恩格斯的信任,才使自己在社会民主党内的地位得以不断上升,则是正确的。

  (2,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是整个历史时代的社会产物
  那么,当我们明确了这一点以后,我们对伯恩施坦的认识和研究是否就可以停留在给他戴上“阴谋家”、“修正主义头子”的帽子,咒骂他几声就了事了呢?肯定不能如此。正如列宁所指出的,19世纪末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不是个别人物的罪孽、过错和叛变,而是整个历史时代的社会产物”。千万不能把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公开指责与修正仅仅看成是伯恩施坦的个人行为,而必须联系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出现的历史必然性。事实上,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指责与修正,是与当时资本主义的和平发展和相对繁荣密切相关的。这样,我们今天在总结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主题下研究伯恩施坦,应把重心放在探时当时资本主义和平发展和相对繁荣的客观现实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伯恩施坦是如何对这种挑战做出回答的,他的这种回答为什么会走上从根本上否定和取消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路,我们从中应当吸取怎样的教训。历史常常会出现惊人相似的一幕。当今资本主义再度处于和平发展与相对繁荣的阶段,而当年伯恩施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情景又在我们面前不时地呈现。在这种情况下,运用正确的思路和方法重新研究伯恩施坦是多么具有现实意义!
  人们往往把伯恩施坦于1899年3月发表的《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看做是他修正主义的代表作,从而研究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主要局限于研究这一著作。但实际上,在这一著作发表前几年,即恩格斯逝世以后的1896年至1898年间,他在当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刊物《新时代》上,以《社会主义问题》为总标题,推出了一系列文章。正是在这些文章中,他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提出质疑,也就是说,开始展开他的修正主义观点。因此,当今人们研究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路径,应当从探讨这些文章入手。

  (3)伯恩施坦否认资本主义矛盾的存在,要无产阶级不要去抵制资本主义统治者
  历史进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确实呈相对稳定和不断发展的状态。在这种状况下,伯恩施坦要求人们正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这无可非议;即使提出要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崩溃论”,这也不是不可以讨论的。问题在于,他借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从根本上否认资本主义矛盾的存在,为资本主义大唱赞歌,要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不要去抵制资本主义统治者把这一制度推及全球的殖民企图。也就是说,不再与资本主义作对,而是完全“顺着资本主义”,这就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风马牛不相及了。而他的修正主义路线也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恩格斯逝世以后的第二年,即1896年,在英国伦敦召开了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这一会议所通过的决议对当时的形势作了如下描述:经济发展现在已经达到这样的地步,可能不久就会发生危机。因此,大会要求各国工人学会管理生产,以便作为有阶级觉悟的工人能够为公共福利而接管生产。伯恩施坦对这次代表大会“一股脑儿”地通过这样的条款十分不满。在他看来,这里所说的资本主义危机并不是指“现代社会已经屡次遭遇的普通的营业危机”,而是指“真正的、巨大的世界性危机”,不是指“哪几家资本主义企业的破产,而是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全盘崩溃”。他这样说道:“按照这种看法,迟早将有一场来势猛烈、规模巨大的营业危机通过它所造成的贫困激起人们猛烈反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感情,促使人民群众深信在这种制度统治下不可能为了公共福利来管理现存的生产力,因而针对着这个制度的运动就获得了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它的压力下,这种制度本身将不可收拾地崩溃。换句话说,这个不可避免的巨大经济危机将扩展成一个囊括一切的社会危机,结果将是无产阶级作为当时唯一自觉的革命阶级而掌握政治统治,在这个阶级统治下将按社会主义方向实现社会的改造。”(第68页)
  后来的事实证明,1896年的伦敦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对当时的形势所作的这种判断是错误的。资本主义巨大经济危机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囊括一切的社会危机并没有出现,无产阶级也并没有激发出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强烈感情,无产阶级更没有作为唯一自觉的革命阶级掌握了政治统治从而对社会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的改造。既然如此,也就没有理由指责伯恩施坦对这一会议所通过的决议不满。
  伯恩施坦认为,这一决议是那些“指望通过较大的总崩溃来彻底实现社会主义,把这种总崩溃看成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基本先决条件的人”炮制出来的。他把这些人称为“教条的革命主义者”,并认为“教条的革命主义者”与“反动的极端派的教条主义者”一样保守,两者都同样地“死不肯承认违反他们的‘原理’的那些发展”。他强调,社会主义者在制定自己的战略与策略时必须充分考虑这样两个方面的情况:其一是考虑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社会结构和政治形势的实情;其二是充分考虑人们对这种社会状况的认识程度。他说:“这两种因素都在变化着,在讨论策略问题时对于这两方面的变化都要考虑。这话听起来是老生常谈,而且也多半是老生常谈,但是实际上我们发觉人们常常无视这一规则。”伯恩施坦愤怒地把这些“教条的革命主义者”比喻为“迷恋革命的唐•吉诃德”,指责这些人“永远不敢承认在其前提上有任何重大改变”,“胆战心惊地回避一件事:实事求是地去探究这些事实的真正原因和连带关系”(第67页)。
  既然伦敦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所通过的这一决议是建立在无视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错误地估计革命形势基础之上的,那么他对做出这一决议的人加以批评,甚至把他们称为“教条的革命主义者”、“迷恋革命的唐•吉诃德”也未尝不可。他在对这些人提出批评的基础上,进而要求人们面对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实事求是地去探讨这些事实本身”,“去寻求在当前问题的基础上推动社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朝前发展的杠杆和着力点”(第66页),这确实谈不上是大谬不然,逾规越矩。
  关键在于,他在所谓“面对事实本身”时却背离了资本主义尽管在当下还在发展,甚至还出现繁荣,但资本主义自身仍然存在着矛盾,从而必然走向灭亡这一事实。他抓住资本主义表面繁荣、暂时发展这一点大做文章,把资本主义的表面繁荣说成是资本主义根本的内在矛盾的消除,把资本主义暂时的发展说成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总趋势的改变。他指出,在这些“教条的革命主义者”脑海里,当今的资本主义是这个样子的:企业在逐步集中;为工资而劳动的各阶级在增长;这些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的对立以及资本家阶级内部的对立在加剧;竞争的强制性在增强;经济变动对各党派的政治面貌乃至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在扩大。而实际上,上述所有这些现象都没有出现,这一些仅仅是存在于“教条的革命主义者”脑海中的虚假的幻想。伯恩施坦力图通过列举事实来说明这一点。他所看到的事实是:“第一,现代社会中营业种类不断地在增加;第二,今天的工业界的适应能力和活动性正在增长。”(第74页)他还提醒人们注意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开始流行信用制度,以及交通在一天天扩展和便利起来。他强调,不能把所有这些变化说成是资本主义的表面现象,它们与生产技术一样对当代资本主义具有重大的作用,是一些“具有根本意义的经济因素”(第74页)。



  《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019年07月27日星期六,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05072-1.shtml

  其一,伯恩施坦的立场
  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6-4)2019。07。27。星期六,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05072-1.shtml
  27谈之不尽,

  -------------------------------------------------------------------------------------
  111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