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精算本科+精算硕士+正精算师资格+10年保险经验+二宝妈+“三粒米工作室”主笔
今天说的套路,不是重疾产品本身的套路
科技引领生活。当下的讯息比以前透明多了,一款保险产品好不好,最简单的方法,大家打开微信在搜索栏里输入产品名称,扑面而来的测评文章如狼似虎(地希望你通过他文章中的链接进行投保)
虽然很多人看测评之前的状态是“一脸懵x”,看了测评以后,是“二脸懵x”

但测评的盛行却代表了整个行业的高度透明化
当下的市场,留给重疾产品本身的套路空间已经不多了
如果有,越是贵越是大公司的出品才敢有,因为百姓点灯还得算算电费,放火也只有州官才有实力
具体咱也不点名了,小本经营,怂,就一个字
那今天说啥?是重疾险销售过程中的套路
不过那些以悲情动人、以意外吓人、以惨痛醒人的低级套路咱就不说了。今天咱用数字聊点高级的,我敢保证,你一定被其中的一项或几项深深套过
重疾理赔平均年龄:43岁
为什么要尽早买重疾?很多时候销售会告诉你一个数据,行业里重疾的平均理赔年龄为43岁,理赔呈明显年轻化趋势
虽然结论是对的,但真的重疾理赔的平均年龄这么低么?重疾险的发生率不是中老年后才开始飙升的么?这数据真的还是假的?
数据是真的,但背后的道理很有趣
我国的第一张重疾险在1995年诞生,2010年后发展迅速,大量的重疾保单都产生在近5年,同时重疾险的主流投保人群都集中在40周岁以下
也就是说目前保险公司承保的保单中几乎没多少年龄超过50岁的被保险人。如果高年龄段压根没有人,何谈出险
如果你的销售再狠一些,把理赔平均年龄说得再低些,比如35岁,你会发现自己真的太幸运了 —— 一不小心,已经活过了重疾高发年龄

人一生发生重疾的概率:72.18%
这句话出现在各种重疾营销的场合中,有零有整,煞有其事
作为精算从业人员,还原这套逻辑技术上并不难。一张生命表plus一张重疾发生率表,就可以完成了
直接说还原结果吧,72%的重疾发病率约是从出生累积到105岁时的累积发生概率,也就是一个人从出生到105岁(假设活得到的话),一辈子发生重疾概率大约是72%
105岁么,啧啧啧。。。
那如果想看看更切实的数字呢,一个35岁的人在未来40年会发生重疾的累积概率是多少呢?
男性约45.99%
女性约34.82%
这数字看上去比较可信,并且量化证实了为什么男性重疾保费比女性贵一些
虽有出入,但可以说72.18%并不算荒唐,荒唐的是后面引申出来的话术
如果知道明天会有7成概率下雨,你会不会带伞?如果知道下一期彩票有7成概率中奖,你会不会买?那如果有7成概率会得重疾,你为什么不买重疾险?
乍一听,灵魂拷问:对啊,我为什么没有买重疾险?
但细细想来 ——
“明天下雨”、“下一期中彩票”,怎么也该“对应第二年得重疾”吧
用这一生未来所有,活得到的and活不到的,累积概率全部加总去比较的话

保费大跳跃:30岁
在从精算后台走到前线之前,我万万没有想到,竟有那么多人相信一个论断:满30岁是重疾保费的分水岭
30岁前和30岁后,保费天差地别,所以购买保险要卡在30岁前,最划算
事实上呢?给大家看一张重疾费率按照年龄增长的趋势图

30前后保费的增长曲线平稳而优雅,放大镜也照不出跳跃,显微镜也找不到突兀
但如果接近30岁的你像赶趟儿似的一股脑儿乱买一通,不得不说你的销售贩卖得一手好焦虑
重疾保额之谜:50万
重疾险该买多少保额?
—— 50万,你是不是脱口而出
重疾需要50万,简直被营销到妇孺皆知根深蒂固刻骨铭心闻名遐迩一桶浆糊
哦,不好意思,一统江湖
重疾险50万的理由太多了
比如“重疾治疗费用需要50万”理论 。但医疗费用报销不是有每年几百元保费的医疗险么?
比如“5年收入替代”理论 。那再之后怎么办?又或者退休后没有主动收入,就不需要重疾了么?但不是又说买重疾要花大费用买终身型么?另外年收入50万的人是不是就该直接需要250万保额了?
当当当当~~~
今天,我就把自己兜兜转转苦心研究出来的结果分享给大家
为什么需要50万保额?因为倒推回来,每年为此所需要交付的保费,大约是当下重疾险目标家庭所能承担的、愿意承担的最高数额
是不是比所有理论都更有道理一些?
结语
最后一部分,我得赶紧把自己掰扯回来
虽然diss了一整篇,但不得不承认,重疾险作为风险转移工具之一,的确是个好东西
但这个工具到底该怎么运用,说明书必须好好阅读。正所谓 ——
套路千万条,重疾占头条。投保不动脑,亲人两行泪
更多深度保险原创,尽在公众号“三粒米工作室”

《面对疫情,一个保险从业者的思考》
01
这波疫情起源于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
不知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天真,当听说“海鲜市场”时,讶异于这病毒竟也太超级,能从海洋生物直接传给人类
真相后来大家也都知道了,名为海鲜,实则野味
因食用、侵犯野生动物导致病毒反噬人类,这样的故事好熟悉,和十七年前的SARS一样,和埃博拉病毒一样,和Mers病毒一样,甚至和艾滋病也一样

保险里面有一样东西,叫做除外责任
除外责任一向承受着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常常被诟病为保险公司不履约的法门。但如果新增这样一条,应该是有史以来最受大家欢迎的免责条款:
因食用野生动物导致的疾病、身故,因非法接触野生动物导致的意外伤害、意外身故等,保险公司一律不承担保险责任
毕竟现行除外责任中“吸毒”、“酒驾”,还仅限于自己为自己的错误负责;但到了病毒传播,就是所有人为一小撮人的疯狂和贪婪而买单
事实上,我们一直在努力
2017年,《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新增“食用”野生动物也属于非法行为
2020年,1月23日,北大原校长等19名院士联名呼吁杜绝野生动物非法贸易和食用,将公共健康安全写入法条之中
2020年1月26日,市场监管总局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在疫情解除前,禁止野生动物交易活动
对于野味的猎奇、炫耀、牟利,任何单一的方式都无法杜绝,倘若真的杜绝成功,靠的又是每一种单一的方式的叠加
商业保险,是不是能在这众多支力量中明确自己的态度,从而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思考一
-------------------------------
02
各个渠道都已声明,本次疫情相关医疗费用一律由国家承担,因此任何人不需要为了获得疫情相关保障而赶着去买保险
但是除了当下的治疗,还会有别的费用产生。比如恢复、后遗症的治疗、家人陪伴的成本、身体状况不如从前导致的收入降低
《非典,已过去十年:那些活着的后遗症患者》中记录了当年因治疗时无针对性特效药,只能使用大剂量激素,幸存下来的人群

股骨头坏死是这群人的共性,此外还有肺部纤维化、精神抑郁、多器官功能紊乱和退化。几乎所有人都无法再参与工作,而后续的治疗费用进一步拖垮了本就惨痛的家庭
如果能买保险,什么产品能帮上忙?
首当其冲想到的就是重疾险。很遗憾,此次“新冠”包括之前的非典大概率是无法触发重疾险的理赔,除非出现严重到“肺功能衰竭、深度昏迷”等重疾标准定义下的状态
对于重疾险理赔的局限性,大家可以阅读往期一篇《该是重疾险走下神坛的时候了》(全文已附在本文末)。平时少有能引起共鸣的例子,而时下就很典型了
那除了重疾险之外,没有其他险种能弥补医疗费用外的费用的?
意外险?—— 不着边界;
寿险?—— 不要说人没了总能赔上,暂时还不想让寿险帮上忙;
医疗险?说了,国家承担一切治疗费用
因此,不必质疑我是否是来推销保险的,因为整个行业几乎“无险可卖”
类似的尴尬局面比比皆是,如果要填补空白,靠的不仅是保险公司单方面的努力,还包括第三方鉴定机构、护理服务的长足发展
如何来填补投保人付出高额保费后却还存在着的种种漏洞?思考二
----------------------
03
几乎所有公司都针对疫情开放了绿色通道,不特别也不稀罕,主要包括取消医疗险的等待期、取消免赔额等。但鉴于国家承担所有费用,这些绿通的实际作用非常有限
如果还有保险销售人员借此大书特书、王婆卖瓜,大家可以默认其为认知有限
除此之外,目前保险公司做的最多的是向医护人员及其家属捐赠保险,以减少后顾之忧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阳光保险、国华人寿、泰康保险等保险公司已累计为武汉一线抗疫的医护人员捐赠了超过320万元的人均保额,虽然大多还是仅限于新冠导致的身故或全残
但整个行业的寿险公司就有将近100家,真心希望能有更多的保险公司参与其中,并且提供更多的物资和财力支援

毕竟很多保险公司本身就是健康业背景,不能仅仅是在卖保险时显得自己健康资源很丰富、医疗网络很健全,而在当下低调处之
不是还有很多合资、独资公司有海外背景么,是不是还能调用国内已稀缺的资源、来支援国内呢?
用我这简单的头脑来想,如果海外代购都能做到的事情。诺大公司没理由做不到吧,如果想的过于简单了,还请大家指正
目前保险业公司能回馈给社会的,远比从社会获取的少,如何做得更好?思考三
---------------------
后记
除夕夜,儿子问我,
- 今年过年我们是不是什么地方都不去了?
- 是的,大家都呆在家里。但现在却有一群人在赶去武汉
- 谁啊?
- 全国各地的医生和护士还有解放军
- 他们为什么愿意去?
我竟无语凝噎。是啊,为什么呢
我找了一个可能能被理解的方式回答,“因为他们比我们勇敢”
虽然我知道,勇敢,这一定是最不正确的答案
谨此,用我这不起眼的小号致敬奋斗在一线的战士

更多深度保险原创,尽在公众号“三粒米工作室”

附文《该是“重疾险”走下神坛的时候了”》
“该是“重疾险”走下神坛的时候了”,看着很像标题党。但这次我是认真的。重疾险虽好,但目前一定程度上成了桎梏
先说说重疾险在江湖上的地位有多高?
东邪、西毒、南帝、北丐。。。的总和
“推荐个重疾险吧”十次对话中九次是以这句开场,幸好还有一次不一样
那一次是“我刚买了份重疾险,你给看看好不好呗”

成就重疾险地位的因素有很多,说其中重要的一条
对有些保险公司(有些两个字很重要,不道破了)来说,重疾险产品利润率最高,保费贡献量又最大。两者一相乘,ding~一家杰出的公司诞生了
而对代理人来说,靠医疗险、意外险达成销售指标,简直是天方夜谭,重疾险必须是头牌,每月
开一单,得温饱
开两单target到
三单四单五单起
年末旅游全球跑
结合一些“大牌”公司重疾险产品定价的调(niao)性,又强制隐形地捆绑上八辈子用不上保障责任,吃瓜群众妥妥地交上了智商税
“我一年要交两万保费买保障呢“,但真相是,抵不过合理规划下一年五千的效用
如果仅是多给保险公司多贡献了点利润、给代理人多贡献了点收入,倒也无可厚非,毕竟咱也是为四个现代化建设做贡献。有图为证

但现状是
以为重疾险是万能的,别的产品都不买了
以为买好了这份就够了,把所有能用在保险上的钱在代理人那买了一份“华丽丽”的重疾险
以为买上保险必须花很多钱,预算不够的索性不关心了
以为重疾险就是标配,“老人买不了重疾险”就等于“老人不需要买保险了”
以为、以为and以为

没有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重疾险占比像我们这般高
重疾险中的每一个疾病,一个定义、一个界限,踏进这个界限,可以全额理赔;在这个界限之外,即便实际发生了高额的医疗费用,却可能一毛钱都理赔不到
对于责任范围是罗列式的的本质,注定了重疾险无法穷尽所有状态
另一方面,重疾险又是定额理赔的,实际花费了多少不管。猜猜目前行业平均重疾理赔保额多少?
10万!能做甚?
即便现在非常主流的50万保额,如刨去医疗费用,还有多少能用于收入损失的补偿?
而残酷的现实是,很多人为了供这50万保额,已很疲惫
但这些是重疾险的错么?不,重疾险本身没有错。如果没有达成我们的预期,那只是我们理解错了、运用错了,以及有一些产品定价着实太贵了
那怎样更合理一些呢?套用自己上一期“10图区分买保险老司机与新司机”中的一图


回过头来看这幅图,我甚至觉得老司机这边,重疾险的比例我画的,也还是高了
如果读到这里还是觉得”又来骗我多买保险“
那我来举个例子吧
下表里举得是30岁男性保费构成调整前后的例子,用的都是良心产品的价格

对比前后,虽然总保费反而降低了,但在风险防御力上,前者是青铜,后者是王者
(至于重疾险凭什么可以降低保额,那是由于医疗支出由百万医疗险分担过去了,重疾险可以主要只承担收入损失部分)
行业在继续快速发展。在目力所及之处,更完善而强大的医疗险、长期护理险、寿险,已在来的路上
而仅作为诸多保障产品之一的重疾险,是时候该走下神坛了
我们甚至可以断言,未来十年,且看医疗险
今天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提高保障周全性的同时减少保费支出,这是效用上1和2的区别
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于那些本以为自己消费不起保险、不愿花大笔支出去购买保险,或无力、或无奈,或无知、或误知,而站在保险门外的人群来说,这可能就成了0和1的区别
文章不长、道理不难。若,简单如是,就能为某一个家庭种下幸福的种子,那该是我何其幸运的事
“精算说”系列话题目录
1、重疾险多贵?(已完成——正文)
2、重疾险购买注意啥?(已完成——正文)
3、能否理赔的关键:健康告知及其他(已完成——正文)
4、保险公司会倒闭么?(已完成——131楼,手机端口第7页)
5、买保险,要避开的坑(已完成——正文)
6、重疾险,精算师们怎么买(已完成——正文)
7、预算再紧,也要买的两种保险(已完成——正文)
。。。。。。
1、 重疾险多贵?
一句话说清楚重疾险:假如保障额度50万,一旦罹患重疾,50万直接一次性给付,不论实际医疗支出多少
为什么要买重疾险:打个比方,一名有收入的成年人,对家庭的贡献为“+1”;若不幸身故,收入贡献终断,则为“0”;但若罹患重疾,转为“-1”,因为不仅没有了收入,还会产生大量的支出。因此,最需要购买的险种必是重疾险
重疾保障需要多少成本:以50万保障额度为例,对成年人来说每年保费几千元。对孩子来说,每年缴费大约1、2千元。如果是年轻的一家三口,每年缴一万元就够了
2、重疾险购买注意啥?
重疾保障种类:不纠结于此,保100种重疾和保40种重疾的产品,没有本质区别
重疾保障额度:理想状态是能覆盖3年年收入。不考虑具体收入,泛泛而论的话,30万起步,50万合格,100万稳妥
缴费期:对于成年人来说,越长越好,至少分20年缴
保障期间:财务允许,直接选择保障至终身。若财力有限,可以牺牲保障期限,例如只保障至70周岁,以换取保障期内的充足保额
轻症、中症、豁免、多次给付、癌症二次:都有价值。但同理,若财务允许,选取。若财力有限,舍弃,以换取第一次重疾的充足保额
一年期和长期险的选择:如果经济着实拮据,可以购买一年期的产品进行过渡,唯一优点是便宜,而缺点多多
3、能否理赔的关键:健康告知及其他
先说“其他”:医保卡一定不要外借!儿女孝顺,把医保卡借给家里长辈去就诊,留下了一堆诸如高血压、心脏病的就诊记录,严重影响今后投保或者理赔
为什么有健康告知需求:如果略过这一环节,那整个投保群体会涌入大量健康状况有问题的人,继而赔付率急速上升、保费上涨,最终为此买单的将是无辜的、健康状况正常的人
问什么答什么,不问不答:内地的健康告知遵循有限告知原则,即问什么答什么,不问不答,不知道不答。在实务中,公司和公司之间、产品和产品之间,健康问卷都有着细微差别。假如某公司问卷中不涉及“乙肝小三阳”,则投保时就不需要主动告知。又如“A先生准备近日投保重疾险,届时需要健康告知,A因许久未作体检,不知情况如何,故先去预约个体检”——千万不要!告知的基础是知道,如果根本不知道,就无需告知,而如果体检过程中发现确诊某疾病,就不得不如实告知了,很可能造成不能顺利投保
两年不可抗辩:销售中有这样一类话术,即便投保时没有如实告知,但只要在保单生效后熬过两年,那保险公司也必须理赔,这就是保险法中有名的“两年不可抗辩条款”。但事实真的如此么?不!两年不可抗辩针对的是保险公司对于合同的“解除权”,并不是投保人不如实告知的护身符。实际诉讼中,有很多判例是判恶意不如实告知的客户无法获得理赔
应该做的:所以什么是投保时应该做的?一个字“早”。我从精算的角度,以前对于“早”这个字的理解,就是越“早”越便宜。但如今实务经验丰富了,越来越觉得两三年间,保费是增长了,但有限。然而很多人一场体检后突然发现已经不能正常承保了,而就是在这个时候,又特别想获得保障,所以一定要趁早。<我是小尾巴,如果要生日了,又恰逢需要保险,那就赶紧下单,长一岁贵一分>
4、保险公司会倒闭么?(已完成——131楼,手机端口第7页)
5、买保险,要避开的坑(已完成——正文)
写在前面——剑,是什么?在好人手里,除暴安良;在坏人手里,为非作歹。那保险是什么?
一号坑:保费不少,保障不多
前段时间纷纷公布的,截至2018年各寿险公司的理赔数据,行业产品翘楚“重大疾病保险”的理赔件均不足10万。10万,远不到治疗重大疾病的医疗成本,更不用提收入损失、康复费用、陪护成本。这一头消费者反映,保费支出已初具规模,另一头事实证明,风险发生后的赔付杯水车薪。那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如果没出险,保费会还给我么?”“这产品带分红么?”这些是我们挑选产品时最常问的问题。不知是消费理念先引导了产品设计,还是产品设计先引导了消费理念,总之,本应该着重保障的保险市场上充斥着很多顺道捎上了些许保障的储蓄性产品,甚至有的压根不带任何保障功能。关于这点,公司要革新、产品要转型、销售要改性,而作为消费者,理念也要改改,如果被问及保险购买情况,第一个反应应该是“我拥有多少(重疾/身故/意外)保额”,而不是用“我每年需要缴多少保险费”。
二号坑:一口吃成胖子
买保险求“全”,买一张保单涵盖各种责任,最好既有风险保障又能涵盖储蓄,小病都能赔、意外也全包。然而,“全”的背后,是某些成本的无谓支出,或重复、或不需要,以及越是“全”,就越理不清楚,自己到底买了什么?为什么要买?在什么情况下(不)能理赔?一笔糊涂账。
另外一方面,从精算定价的经验来说,越是单一责任的产品越是性价比越高;越是责任全的计划,定价层面越容易藏好利润。
而购买责任较单一的产品,再进行合理搭配组合,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疑需要更多专业的保险知识,但这是值得的,而读到这里的你,不正是在使自己向专业靠拢么?一张保单无法达成所有保险诉求,我们不要想着一口吃成一个胖子,更何况成为胖子并不好。
三号坑:一天建成罗马
如果有人问你“保险买了么?”,你回答“很久以前就买好了,不需要了,谢谢”,如果这是应付销售人员的话术,很成功,但如果这时你内心真实的想法,那可能就不那么成功了。
不同人生阶段的诉求不一样。大学毕业,收入有限,买什么?有了家庭,有了牵挂,买什么?人到中年,责任重大,买什么?保障体系的完整建立不在一朝一夕、不能一蹴而就,不要一股脑儿一次性用完所有预算,也不用跟风去买其实并不适合自己的热门产品。保障的地基打好,再一层层往上垒,而随着时光流逝,需要不断审视自己和家庭的保障结构,尤其是在新增房贷、新添子女的节骨眼上,看看已有的保障计划还能否抵御风险。罗马一天建不成,请实时关心工程进度。
四号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很多人买保险,要么不买,要么持续多年只通过一个渠道甚至一个销售人员。在这里可能会收到销售人员的抨击,但是还是要说,作为消费者,听至少两家之言,再做出选择,这无疑能大幅提高自己正确选择的概率。尤其是在购买过程中,遇到自己都觉得不合理的点,请再三核实,若不放心,留下证据。不笃信、勿盲从,善辨识、多学习,这是在这个时代,一个年轻而又成熟的优秀保险消费者的特点。
说到这里,想提一句香港保险,在这个帖子里的三分之一的提问,都涉及到香港保险。香港保险在一些方面有优势,但不是神;反观内地保险,一些方面还需要改善,但不是渣。该怎么选取、怎么搭配,都是学问。
写在最后——说是坑,可能略有博眼球嫌疑,实则就是保险购买时的若干注意点。回到最初,保险,是什么?在精明的消费者手里,是抵御风险的工具;在不懂的人的手里,那就是昂贵的摆设。
6、重疾险,精算师们怎么买(已完成——正文)
那天遇到了毕业后就未曾相见的高中同学,当得知我的专业时,她分享说她去年买了40万保额的重疾险。我觉得奇怪,一般买到这份上,都直接50万了,为什么是40万?她回答说年缴保费已经1万了,她剩余的预算还要为老公和儿子买,所以自己就不买50万了。听到这样的case还是略有遗憾,消费者为了节约预算,不得不降低保额。而作为一名精打细算的精算师,同样的预算已经可以为一家三口做好每人50万的长期重疾保障了。此话不虚,如何做到呢?直接上保费:

按照第一个表格,一对30岁夫妇+一名新生男宝宝,年缴保费一共3,300+2,700+1,300=7,300,这点保费可能很多人自己的一份保险都买不到。同时,这并不是某一款产品,而是有一类产品,满足市场不同需求。而这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纯保障(也有人称作为“消费型”重疾),消费者付出的保费都用在了保障上,直奔重点、不拖泥带水、用高保额高杠杆来体现该类产品存在的价值。下一部分,我自说自话、自问自答,希望能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大家理解这一类产品的主要特质。大家有问题可以留言,我会在正文下方整理出大家关注的问题。
问:为什么能做到那么便宜?其中有坑、有猫腻么?答:从技术层面上说,任何保险产品贵还是便宜,主要考量定价模型中的三个要素,预定利率、预定费用率、预定(疾病/身故)发生率。当产品定价到极致,即把利率拉到允许范围内的最高、费用率(及利润要求)降到最低、疾病/身故发生率做到最低最激进,则定价出来的产品价格就非常具有竞争力。而每一个产品上市之前,都必须将精算报告交于监管进行报备或报批,以确保定价的合理性。因此,产品本身没有坑。
问:这类产品最大的弱点是什么?答:该类产品由于是线上承保,因此对于被保险人来说,健康状况必须满足一定标准,也就是在如实告知的前提下,能通过健康问卷调查。如不满足,则大多数情况不能在线上直接购买,只能选择线下其他的产品,并进行加费、除外、延期等非标准体承保。个人观点,这是此类产品目前最大的弱点,但相信不久以后,也能弥补。
问:这类产品之间还有啥不同?其实很多消费者都知道这一类型产品的存在,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其中还是有很多讲究。除了多次给付、中症/轻症、保费豁免、保额递增、男女性特种疾病额外保障等比较显性的不同外,还有比较隐性的不同,比如:- 有些产品对于女性费率尤其友好- 有些产品对于孩子来说,少儿重疾保障优势特别明显- 有些产品能够接受一定标准内的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 有些产品在某些年龄段上特别便宜- 有些产品线上能承保的保额比别的产品要高,等等
7、预算再紧,也要买的两种保险
如果提及保险界当下的明星,一定是重疾险了,几乎家喻户晓,需求量也是非常旺盛。但从保费支出角度而言,即便买到了性价比最高的产品,50万保额,每年的保费也至少小几千元。对于很多刚踏上岗位的年轻人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今天所提及的两款保险,每年保费支出一共500元,但转移了人生最大的一部分风险。所以预算再紧,也请为自己、为家人买上。
直奔主题:一、百万医疗险
保障责任:同类型产品300万元-600万元不等的住院医疗报销额度,任何住院医疗费和自费药品费都可以报销,不论是因为疾病还是意外所导致的住院。通常1万免赔额,若罹患重疾,则0免赔额。市场上也有部分产品直接做到完全0免赔额。这一类型的产品是近两年才发展成熟的,所以知名度没有重疾险大,但如果让我首推一款保险,必定是百万医疗,保障范围极广、保费极低、杠杆极高
保费示例:30岁男性,有社保,每年保费300元
缺点:1)对于被保险人的健康要求严格,很多人因为体检异常或者既望病史不能购买(对于不确定自己能否购买的同学,可帮助给一个初步的判断供参考。同时建议多看几家产品,争取最有方案承保)。2)不能保证续保,但目前有若干产品能做到保证6年续保。3)若被保险人无社保,保费较贵
二、意外险
保障责任:因为意外导致的身故、伤残,以及意外导致的医疗责任。部分产品还带有猝死责任。意外身故伤残责任一般最高100万元保额,意外医疗1-5万额度不等。另外切记,不要买长期返还型意外险!大坑,买一年期的即可。意外险对健康状况要求不高,即便原先的产品停售,也很容易就能买到新产品
保费示例:30岁男性,每年保费200元
缺点:1)有些意外医疗仅涵盖社保内责任,对于医保目录外的医药品不承担责任,介意的同学要看清。2)有些产品限制高风险职业不能投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