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以前我都不知道!潜台词是————
我
以前不懂这个道理,不知者不为过,当然不必负责任。
————所以,以前的我————了不可得!!————罪过————了不可得!!
要是神仙站在我面前或者你让神仙托个梦我就信了
————修行付出这么多,我要看值不值哩————
好词都叫人遭踏完了:真诚。这样子的真诚。动物都达得到。狗叫都叫真诚。
什么叫诚?全心全意。什么叫真?驱除私意,不顾一切欲望挣扎,让自己能看到事物真实一面!
什么叫我以前不知道?以前没学过五戒就可以无所谓?社会一般道德都达不到。
只能说明以前要求低。太低。以至于可以无限制地找借口。
滥用别人的宽容。把自己养成婴儿。为所欲为又软馕馕。
无想定灭念的果报就是这个。把道德观灭杀了。活得不象个人又得残余地立着。
你太执着了————最为油腻的一句话。
啥叫执着?用在哪?执着指单一地看问题。不能把握因果的合和性。一句了不可得推卸了。
你却没有修行的因。看到女人,钱都腿软。怎么不单一?有什么缘起无自性?有什么资格谈不执着。
别人指出你的问题。你不怕就谈下去。错就认了。咋???一句不执着。不是怕是什么呢?
《怕》,不是大执着吗???是过去心了不可得吗?
怕?能向往前看吗?
找到一个好案例,可以说明如何用因明学自查和降魔。
先立他宗,比如他赞美密宗寺庙,谈能量神加持。
然后立其宗曰:无念定违藏传。
因是违藏传心法。顺摩诃衍无心之故。
然后彼方反对,说是南氏之学。
可立彼宗曰:无念非南氏
因曰:南氏译愣严五十阴魔故
喻:如彼
彼再反对曰:依法不依人。
再立彼宗曰:不依法亦不依人非佛门弟子
因:既违楞严又违南氏之故
喻:如彼
又立彼宗:色法非解脱道
因:四念住破色执
喻:如彼
——————
这是针对外除邪。理既通,撼其心肺。魔自散
对内自查,是因明大用:宗:想法非修行
因:不遍及身口意三业之故
喻:如一念清净不执着无念心无等词
宗:感情非解脱
因:贪着故
喻:如花千骨
宗:助人不定为修行
因:非修己三业故
喻:如以喝骂制止家人做错事。
宗:无知不可以不勤
因:世间法相通故
喻:如俗世工徒
补充一下,因明学《因明入正理论》
宗:自己的旗帜,宗旨
立宗:确立自己的观点
不成:原因不足以支持宗义。(有诸多原因)
因:原因
喻:指事件
自许:自己认为之观点
共许:彼此双方皆认可
他许:对方认可。
覆:观点对所有事件全覆盖,绝无漏处
————
研究逻辑为检查自己不说妄语。即不自教相违。
炼神法和因果律的关系。
若一件事,世俗人去做,必另找一个理由。比较好的道德理由。
但内心是为欲。此即二因一果论。
是四种邪因果之一。多因一果。用以替自己减,压。
这样不能凝神。
一因多果,多因多果,无因有果,有因无果。同样不可以凝神。
我这样干没有果报,不凝神。
我是自然这么干的。不凝神。
很多原因造成这个结果。不凝神。
某神造成这么多好事或坏事。我们无奈。不凝神。
没有人天生麻木到今世如此状态。麻木,是对不能承受真相的自我保护。否则人格可能四分五裂。
就象冷漠不是冷静。麻木只是习惯了视而不见。
是否介入,分析别人的状况呢?取决于你的目的。
南传佛教宗师走路目不斜视。精神己集中至常人远不及之状况。
若你认为所见之人皆与己无关。可以如此。
分清主次是一个方法。可以观注介入。对初学者不至于漫无边际。众善奉行,一点不漏岂是儿戏可比。完全违反一般人的常性。琐细之极。常人一定忽略了大多数让自己不方便的做法。
被动介入是人之常态。往往人平时很冷静。临事时狂放起来。所以想控制自己并不完全是真相。
从理论上讲,凡身边之事。皆与本身相关,只是相关之程度不同。
其标志即为情绪。越是反应大的越相关强。往世之恶以此开启。所以要么忏悔除恶。不可以平静留其根。
留其根者,将来再重复近似之事。无往而不复。
相关性强,就会对自身不停地解释:这是他造成的,这是社会造成的。
世界规律本是如此,我能怎么办?
某人口头禅:每个人有不同的因果,修行不能比较。(多因多果,即无标准,推卸)
等等多因多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
或是(做了反正没有用)有因无果
或是(人本来就是受罪的)无因有果。
这些意志软弱的解释。
这就是妄语自欺,人心自欺已久,早无耻意。口头己是如此。五戒岂易持焉?
所谓一灵觉知,默然观照是一种无价值观的定。这一类定,是止观双运的结果。
会导致以生理功能代替价值观念。并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废止,对诸因缘不处理。留以后患。
“活在当下眼前”是无人生观定。思想没有延展性。
“不执着”是无价值观定。否定黑业白业的业的择法。违反释尊教导。
“唯识无境,本自清静”是无世界观定。否定缘起法执着于意识为根。
这“无三观定”继承了一切修行的弊端。导致修士目光短浅。毫无对自己往世与今世的比较。
在顺着业走时以为自己在进步。安慰了他们麻木的心灵。
至于庄子:物来则映,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并不是一种功法。是一种功境。
指的是功法:物我两忘的结果。
所以对于外物,认为自己可以决定介入不介入已不是庄子宗旨。
淡泊至无得失。今人恶积如山。岂可以借先贤之语自懈之。
天台永嘉禅法,以庄子此段话为启发。做出机械之观。灭去价值观念。独留其欲。
其罪弥深。其智降于人之下。故知地狱门前僧道多。
内容可归纳为几点:
一实验者与被实验者是不即不离的,也就是谁也跑不了。
二,这两者会互相转化。
三,这个实验已进行很多劫数。
四,这个实验是上一个失败实验的继续。
五,以此类推。
六,没有什么进化。只有昆虫般的分化。而且已进行不止两三次。
七,实验初始动机是奢侈的。
八,许多组织是权力结构。本质并不属于平衡。属于恶业。共业。
九,因为争夺权力,许多因素和人分裂了。淤塞了。
补充要点如下:
一,分化如昆虫,指的是人经过的时代越多,越精。如昆虫敏捷。但道德承担力差。象徐志摩一类人越来越多。出口成成章,反应快。喜背叛。做为人没有希望。
喜欢口出推卸之语。
二,灵性进化观念是新时代运动之产物。而想觉悟者永远是少数。新时代运动只是一次温和的业力发动。
灵魂学习一直是少数。
具体的损耗情况,可以对照王善人的五行性格表。
上一世阳金多化为这一世阴金,
以此类推。
阴性不仅代表包容,也可以代表狭隘,衰败。
权力代表不见天日的阴谋。为了一个小团伙党同伐异。
舒姓:出于皋陶,掌刑法。
青姓:出于蒙古族
李姓:出于唐王室。
任姓:出于玄女
马姓:出于赢姓。
记录一点东西:王凤仪说病要先诉委屈。这样可以吐出积阴
那么表面还没病的人怎么办呢。有些人当看心理医生。而不以自己为错。
但是想再上一阶。就必经认识必然性。增加压力。
认识到不仅人际关系没处理好。而且是起心动念皆贪。
这是要穿透更深远的因果。
委屈情怀,轻慢与道理。反复来去。世人思絮愈是繁杂了。
修行是治疗众生最为彻底的方式。
轻慢使坚重。浮妄使清宁,诡诈使诚直。是这一代城市人的要点。
讲一个往日的笑谈:
某道友甲,于上世纪前往上海找工作。
经济困窘,遂与一小姐合住在同一间屋内,以解经济之压力。
至夜,甲归屋休息。不意人正办事。初心动,渐无觉而憨睡。
一月天天如此,并对人渐生悲悯心。
打工完后返乡。于火车站遇道友乙。乙是乘务员。
甲遂诉说此事,并自述悲心。
乙大喜,认为道友甲或者己有其“自性”。
遂曰:“你打工也辛苦,这个车票钱就不用出了。我带你”
甲曰:“这怎么好?”
乙曰:“一点小事。”云云
甲遂无票而返乡里。
乙鄙视之————
分享一个前辈上世纪讲过的话:杆秤十六两一斤。十六个点,代表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和福禄寿三星。
所以做生意少给一点,就是自损福禄寿。
在生活中,或讲道时更是如此,不可以过,也不可以藏私。
因福乃天赐,非个人所有也。
有些功法老师给学员下种子(一种程序)。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程序。两种可能。
一,种子有问题。
二,种子有限制。这样修到一定程度。就不可能再向上了。
三,等于在人身上另立了一个心之外的中心。若感应快,付出少,祸不测矣。
心不能制。
新公案一则:
某大师以神通诱之。弟子如云。而礼义不修。
弟子甲听闻大师将传法,兴奋不己。
弟子乙曰:“我看你的心——很不安哪。你拿心来,我给你安。”
甲曰:“心在腔子里。我怎么拿得出来给你?”
乙曰:“神通所在,心不得安。”
——————仿达摩神光付法公案
记录一点人性的思索:
单位里有一点废木板,某人问我能不能拿。这种事查一下戒律谁都可以回答。但是,人喜欢找理由。
某人当时的理由是:如果我不拿,他们也会烧火,污染环境。要环保(好大的帽子)
这就不能直面自己了。我需要嘛。
————其实一点微物,无偿取之,总会有因果气数些微混在你的炁之中。到时总不得闲。
何苦来哉。
体有五行之宝,身登————之
这话是不是有一点熟悉?
修道之人,无时不刻,不想将己身心炼为天地之宝。持而不失。
自遥远元会以来,元炁分散,从阴阳化为三才天地人,先天五行化为后天五运。
于是有春夏秋冬长夏。
而人之精神气血也是五行所造。是以可分可合,可盛可衰。
常人有见于此,颓废。曰天地无情流转,人生无望必至于衰颓丧灭。自然既没有出路,也没有方向。
其实,没有什么会绝对地消失,一切都只是在更为复杂地延续。
有的门派认为:可成者可毁。所以要追求本有的。
其实本有是一种功境。即修炼至极处时形成的。往古因素的结合。也绝不可能是一切未有之前的东西。而且也未必是“证悟”可以达到。因为觉悟只是修行过程开启的手段。也就是说:见性。是吃老本。抱残守缺而已。
人若循序渐进。聚拢五行之气。五行相生。自然循环不息。在世之修士。往往五行气偏。
即算世人眼中他们是忠义之辈。体内也可能偏于冷毒。阴煞。
煞,是元气之阻断而不合形成的。
驱除杂炁,保有清阳。成了修士常识。一沾世法。即认同政治阴谋。无论哪方。清炁为浊矣。
运化五行元气。有诸多方法,古时人纯朴。按时令生息。以功法调气易。所以
按日干支取炁调炁,以季节上下聚散。是合宜的
现时之人,行为关系复杂远过前人。一分养炁,十分应对世俗。
以时运论,应是去驳杂取纯净之时。不求感应大小。神通强弱。而求一点初心为体化周身元炁。并去往世诸欲,净化初心。
五行之宝,河图天干配合略观之。以仁配木,以义配金,以礼配火,以智配水,以信配土。
其中兼有阴阳。刚柔调济。长期修持自然成五行之宝。而于世间应对。
最后能带走的无非这个。而大多数人还只带走些阴毒冥暗之炁,甚至无形封印的枷栲。
辛苦一世,岂不悲哉!
而其宝之成,在于
调剂:甲己合化土,甲为梁木。又为破土而出,比喻发心时冲破阻碍。已为阴土,田园之土。比喻守自家心田。兼而有之,可有真土之宝。亦可知无梁木之担当,难成真信,而不守自家田园,亦失真宝。
乙庚合化金,乙为阴木,为花果,为文艺。庚为斧钺,为开辟之阳金。可知仁义兼有,刚柔备之。可称义。
丙辛合化而为水。丙为日光之火。辛为阴金,为饰品。可知其水智慧本自光明,而饰以纹理。
丁壬合化为木,丁为微火。为烛火。壬为阳水。此烛火比喻一点初心莹莹如灯在暗夜。
壬为阳水,此水川流不息。比喻初发心人日日自新。
化合为木。木为人身,此木渐长。近于栽培矣。
然而烛火不明,流水急迅,当避色。
戊癸合而生火,戊城垣之土比喻权威,政治,癸阴水雨水即恩泽,是火为无情之火,暗红色。
修士不取。
——————
以上分析借命理说修士心地行持。
若遇情绪激动之时,当时不能自悔悟,争执不已。事后一两天,没事人一样出来道个歉:“哎呀我当时也是有点激动了。”
这种事常有,是不能扭转往世因果的。
也是太放纵自己的表现。应该为此惭悔。
要筑起堤防。
心口如一,在社会上,是用在不误导人,坚持原则上。首先要自己行为正。心里才会坦然。
有那么一些人,涉及你的利益,你要表达态度。就得在原则问题上不误导他们。要简洁地表述同意不同意。
不管是别人希望你说什么,或是你因为自己的面子或利益改变含糊。都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反而在长期上成了一个不顾大家利益的人。
暗示,比喻尽量不要用。至于有些人强迫你表态一些你不同意的事,你可以说没想好。
如果是长辈批评,无论你认为对错,当时不要急于分辨,回去想想。当时分辨只会显得没有修养。
如果是工作上的事,你表达过,对你也比较好。当然要注意方式。
在江湖上,如何说话,到场面上如何说,是个大学问。并不简单。
常见有人用说同音字的方式与人交谈。比如他说:饿了吗?就不一定是问你饿了没有。
或者断句不同,故意误导人。问:某事你知道吗?答:不,知道。
或者摆两个菜:白菜豆腐代表一清二白。连话都不用讲了。
这是为了回避直接干涉到人的命数。或者不让对方一次知道太多。也有其他更诡异的方式。
比如灌水,转移话题。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人想不到。
但是一般来说,这会造成听者不敢相信。形成最终解释权在谁手上的问题。
现代人不适合比喻暗示。因为后果难以控制。
又比如某事觉得不妥。于面子又不说。可说在场面上等于默认。
某些人会认为我不说,表示没同意。另一些领导会认为:你在场不出声,算默认了。以后出问题也有你一份。
这个在修行领域叫同流。你可以表示保留意见。
明年唐朝的运作将开始,历史虽是叠加,却已不能回头。
名花出没。簪在枝头。朱德好兰。总理好牡丹。
虽曾经历兵戎,隐士不与国色并行。
有些人会问,为什么肯定有鬼?
其实从民国时起。周树人(鲁迅)写祥林嫂。力辟有鬼一说,然后这类文章大量选入语文教科书,语文语文,为语而文。是一种文学艺术手段而已。是从小学习。习以为常。
之后大家听到有鬼就奇怪了。这就叫不能独立思考。
以鲁迅早年的经验讲,绍兴宗族制度强势,利用有鬼论那是应该有的。
鲁迅饱读古史笔记,应知大量记录如《阅微草堂笔记》有鬼之记载无数。几千年不会都是傻子。
但是为了理想。鲁迅接触尼采思想。
尼采何人?尼采文中认为上帝己死,超人再来。其实与再立一个人间上帝何区别?后希特勒即利用此理论神话自己。
鲁迅用这种人间上帝去反抗宗法制度。这类做法为以后中国社会去宗族化打开一个观点通道。
比如旧时代往往叫某人是从某家族出来的。
现在是某单位某公司的。
超人继承了耶稣十字架上未完成的精神。在课本上,印象中鲁迅是多么无私和坚定啊。为了柔石他们不顾生命安危。
无私坚定这个就是政治。因为人是人
鲁迅的另一面,少人提起。他在上海住洋楼好美食。尼采说自己是太阳。这个太阳也需要些核燃料。这事本无所谓。后人非要打扮他,无非好做招牌。
为什么住洋楼好美食不可以正义之士呢?
鲁迅本有原配,为其母强制。说起来是为孝道,好。那么为另娶可不可以离呢?是不能的。因为被出之女当时活不下去的。好,仁。
那么他既然已守了封建道德,为什么与某人同居。又不入封建序列呢?为爱情。不必自抑。好,人性。
这样一来,把什么好的都占全了,从道德到人性。
这种论证方式,并非对鲁迅的同情,宽容与理解。
鲁迅何人?要你宽容理解?只有可怜之人才需要人宽容。
所以这个放宽尺度。就是一种政治思维。并非道德。
只是某些人需要这样而己。
一个人,什么都有了,你再去宽容他叫愚昧。
应该重视并审视。
实质上,鲁迅是一个过着自己想过的生话的人。
比如临终,鲁迅要求大家忘掉他。要求许改嫁。哪个会尊从呢?
这是遗言,被背叛的遗言。换句话说:被选入课本的,并非鲁迅想要的,他已经对一切失望。
所以说世俗是什么?世俗就是以我的利益谈论一切。
包括编造一些没有的情感与尊敬。
对于改造他遗言的人,他连一个鄙视都不会给。
讲这些,是为这一世,许多人修行,要从自己编造的自欺中醒过来,不要在想象中编造一个什么。比如打着行善的名义,爱国的名义,实际上不是修行。要寻求真实。很多行为都不能叫修行。只能叫做公益。
修行是要检视面对自身。
举一个例子,有些人常放生。我说:“你们放生可以。但是布施多了,六般若第二持戒就要开始了。比如要守信不为自己编造形象美化自己。能做到吗?”
然后告诉他们:“你们打着救护众生的的名义以生这么久,有些人会开始考验你们诚信了。”
然后某人说:“你不许我们放生,我有意见。”
不许?怎么不许了?这是自然之道,不经磨炼,怎么成就。道德要圆满,考验岂会放过人。只是提醒罢了。
考验成是天地成全。不成是细节不修。没有全面的担当。
大家在这一世,要知道,时运到了一个什么时期。
除旧而布新。
有些人进入修行圈子,马上直接够奔解脱,至少也是静心。经常是开悟。
没错,这些是修行的目的。
然而,修行有大利于人,要付出的十倍常人艰辛。
你加个班还可以找领导扯皮要加班工资。修行苦了忍了没有那个来补偿你一下。何苦来?
一次两次可以,常年累月。说不定连个神通也是没有。感应全无。等于表面没有好处。
至于说自己修多久炫耀于人,更是无聊。
对于历劫的人们来说,这一世就是解决他们过去世遗留的问题。
有哪些呢?
有些人过去世杀业重。这一世打着各种旗号与人斗。从打游戏到打嘴仗。
有些人只修静心不修善行。叫见上失行。要么你那个心法不是用在你这个阶段。要么跳着修了。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有人开始即入禅定,布施草草略过。
更有甚者直修文字般若口头禅,导致身心失衡。
有些业重到自己意料之外,身带封印限制,完全不能使用往世神通智慧。自己还不晓得。判断一塌糊涂。
有一些是往世有功劳或是技巧神通。但是内心阴暗。这世要修直白。
多少威慑南瞻部洲的人物,震荡洪荒的大能。
内外心口行为不一致,打掉神通重修。
毕竟,比起漫长岁月。不能恭顺天道。区区国主大师又算什么。
昔日前呼后拥,大摇大摆。今日不过凋零残败。待死罢了
还有往世情重,今世来还。
或是往世机心运筹,一语出而世族灭。一念起落人陷井。
这一类人,感情不顺,灰心丧气。还是少的。
直心甚难。
而解决每一问题。一生完成已不易。何况成道。
许多貌似高段的修士,都得回炉,不纯之故。身口心已不一致,还追求什么解脱,成道,境界。
往世权势神通骗了自己,
今世修个直心恭敬足矣。
有些人从术字门入手。只可以助道,不可以成道。帮了再多人。自己心术不过关还是不行的。
修行有很大好处,发心错一点。会有很大坏处。有些人认为我说得太严酷。
比起所见严重,所说或三十比一。
有些高人所见愈广,愈知修之不易。哪里敢松口懈心,应知天下处处是虎狼。
而自心,实不可测之深渊————
也许会有人想:既然前人可以修成罗汉,我也可以。无此因,何来此果。
生身在华夏,必有共业。以此起修。
生身在西方。业归基督。
生身在缅甸、或许可能。
至于修成神仙。据观察,神仙磨炼之痕迹是多劫而成的。
能成神仙者。无不历尽艰辛,拯救众生有大功而后成。非一本经文可成也。
诵经而成,上清有上清戒三百大戒,不出家哪个给授。授了几个能持。不是历劫宿根,苦修一世不可能。天下不过数得过来几位而已。
而往世之心今世要转。须三事。一须有善行为根底。
二须修行信仰坚定,知悔
三须恶心显现,如病不显则不可治。而人性受教化后,无法求真。只得尚伪。
三样俱全实难矣。然而不如此一世白过。
这只是个开头,要转完,经磨炼多年。才可谓重铸了性命也。
今年向西,明年向北,以此类推。大漠之中,人之原罪。
黄沙覆之,阴漫沉沉。额济纳。古道西。恐怕再也盖不住了。
许多事,只是沉埋。到了时候。自生自在。
喝马奶酒对智力是个什么影响?
西北的宗主们。会动吗?山河大地,达成协议的可能性有多少?
众帝之台,持弓者不敢射之。二十八个人之一。也算是重要的吧?
思想匣的往事
找到一个铁盒,在上面贴上“思想匣”三个字。把一根干枯的小树枝放在匣顶上。
随手撕下一切能找到的纸边残片。记录下每个不同于以往的闪念。
细细碎碎,点点。
理解它们,珍惜每一点内心展开出的因缘。
会越来越联贯。等到一个小匣己容不下这些。
成了一柜子纸片。被渐渐翻烂。
所有可懂的汇成一条线。
所有线都会围绕一个细小的轴心形成线团。去寻找这个初心。
不管他有多幼稚,那一点凹陷。所有蚂蚁围着一根大头针旋转。一生一世。
没有人会例外。
他不显现就不会消失。任你诵完三藏十二部法。永远在与你躲猫着迷藏。
一点又一点,从一根针渐接近另一根针。
等到你发现循环,就会清除大多数翻烂的纸片。
一切的犹豫,连缀。平常人哪会有这么一段?
你的记录从幼稚感性,到精粹而湛然。都接受。可以自己理解的别人也可以理解。
把幼稚反复以归纳理解连缀成为秩列以后,不会有几个人能理解。近乎所有思维的死角都尝试过。
一切都在预料之内。
找了半天,原来在这里,了凡四训提倡准提咒,这罪恶实深,要人精华。注意了不要念。
按唐金刚智译《七俱——准提大陀罗尼经》载,
此咒之效果包括可以乞得菩萨位。当然世间一切欲无不满。
那么与佛之教义相违。般若智慧为佛母,是一个形象的说法。何为般若?
缘起法之觉悟————十二支因缘相待观照。
菩提树下临近觉悟之时,佛陀心中追寻着:何以有死?有生故,何以有生?有爱故。何以有爱?有有故。何以有有?有取故。
如此追寻至无明。知一切相生。
这清凉出世之教与准提法求世间一切的疯狂修士大异。
若不必发慈悲喜舍即可得菩萨之位。此菩萨为何物?
莫非被咒力加持出来?
加持出来不由自主???
密教咒语混入显教十小咒。看似没有什么。
归依大准提,无异于在三归依之外另签了一个契约。而这个契约。并非解脱道。经文古远。
古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无穷鬼神。而此准提佛母于教理无据。
在十小咒中算是比较特殊的。因为明的说了,并非归依佛,而是准提。
————准提是什么?谁也不晓得。
结果怎么样————全靠自己想。
其实我也没把所有流行的咒统尝一遍味道。兴趣不大。只是常用的得分辨。准提咒受众太大,影响太广。
不得不提出来分析。一般人分不清用处的咒,又没有师传。只有自己负责了。
按密教的说法,谁叫你:窃法。
来着?
上世纪大约九二年至九九年之间,一男一女奉命行走天下,释放了隐于穷山巨峡之中的巨灵恶妖。
令其进入人间。这些只有山海经载及历代笔记中的异类。如今表皮己是人类。
具体是放的那些不详。地点不详。只知释放已久。但无人收回。
释放是为应世人恶之劫。专以惑乱人心为能事,身具大能大智。
更不必识流传己久的百万天魔降下凡尘。
以及铁字盘天下,五洋闹中华。
所以历劫之人,虽行前多受嘱咐,仍赚行事恐不谨。信任世俗说辞。破了道德,难以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