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头条〗毕业后我用了4年才能和其他人站在一个起跑线上

我83年生人,06年大学本科毕业,至今一算已经毕业5年了。马上就要奔三了,无房、无车、无存款、有尚未领证的未婚女友一个,拼搏在(或者说挣扎在)北方一个海滨城市。本文写的是一个无背景、无关系、无门路的大学毕业生用了足足4年的时间才和别人站在一个发展平台上的经历。
  
   在天涯上发帖,既不是发泄不满,因为我自认为还算理性,虽然有对社会的不满,但也不是愤青;也不是要教别人什么东西或者谈自己的经验,因为无论用收入还是事业标准看,我都是一个失败者,起码到目前为止是。在这发帖,主要想记录一下自己的经历。另外,最近压力确实大,想通过写作释放一下。同时,也对自己毕业这5年的经历做个总结。内容可能会多一些,分段发吧。
  
   这个帖子,主要讲下自己毕业后的经历,尤其是所走的弯路。毕业过了四年之后,我才真正找到了一家比较合适的工作和发展平台,之前都是像一个无头苍蝇四处乱撞。毕业后的前四年,正式上班的单位换了4家,中间面试过的,参加培训的单位也有一大把,间或还要面对传销的诱惑。经历过在单位混日子的难挨,曾经好长一段时间,我的工资都是1000多块钱,甚至最昏暗的时候,连工作都找不到,面试通知都接不到,缺钱的时候甚至想去麦当劳打零工。。。但是短期计时工也没能干上。。。。后来实在活不下去了,靠透支信用卡为生,去年最窘迫的时候,信用卡欠了七八万。而所有这一切,对父母亲戚朋友们还不能说,因为会让他们失望,会让他们也背负压力。
  
   11年之前,我一年到头,收入也就2W左右,一个月可能不到2千,11年还剩2个月就结束了,估计我的税后收入能到6万左右吧,明年估计能到10万以上了。在牛人辈出的天涯,毕业5年后拿五六万的年收入,说起来很汗颜,绝对是要被鄙视的。不过,相对于我自己来说,仍然是有进步。起码,我在改善,或者说,就像本文标题所说的,我用了4年才和牛人们站在一个起跑线上而已。
  
   一个人背井离乡,在陌生的城市奋斗(说好听点是奋斗),可以说,一个平民大学毕业生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窘迫、压力、迷茫、自卑,我基本都遇到和经历过。
  
   06年毕业,直到10年6月进入一家较为有实力的大型券商之后,我才算稳定了,才算找到了一个适合发展的平台。从06年到10年,我用了4年。23到27岁,这是一个人最年轻、最有冲劲、最有活力的时间段,而我的这4年却是用来支付机会成本的。如果,我不是出生在中部农业省,高考很轻松就能考上一本好学校的话,也许我可以少浪费一些时间;如果,我的家庭环境能更好点,周围有能站在更宽阔的视野进行点拨的亲戚朋友的话,也许我可以少走几年的弯路。。。。。。
  
   对于人生来说,最大的成本是机会成本;最大的浪费,是对青春年华的无谓消耗。
   很多事情,我们都是经历过之后才明白。
  
   为了能把故事讲清楚,可能会涉及我所在行业的情况。如果也有朋友正好在我所在的城市,或者在所在的行业,可能会猜出我所在的公司,那希望能看透的朋友不要人肉我。毕竟,我还打算在所在的行业继续发展。不想因为一个讲故事的帖子给工作和生活带来麻烦。希望大家谅解。
  
  
   好了,下面开始讲故事。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悟和看法,也许不对。
  
  ----------------------------------------------------------------------------
  一、大学和专业是人生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先交待下我的情况吧。
  
   83年属猪的,出生于中部农业大省的一个农村,父亲中学教师。母亲,当地一家小医院的工人(不是医生,只是类似与后勤的工作人员)。小学三年级以前,生活在农村,纯农村。三年级后,同父亲一块到了当地县城,父亲调到县城工作后我就到了县城读书。高中,是本县最好的高中,但是因为我们本地没有好大学,211学校仅有一个,而外地的学校,仅在我们那招很少的学生,清华北大当时每年全省也就是四五十个名额,外省市的其他高校大致都这样,在我们那基本上都是象征性的招生。我记得我第一次高考那年是01年,满分600分,我425分,二本线423,我超2本线2分,当时一个三本学校录取了我,我放弃了。复读,02年高考,583分,一本线572。如果数据我没记错的话,02年第二次高考的时候,我们省考生大概是30万,一本录取的总人数是2万左右,而本地两所大学录取了一半多。剩下1万来个一本的名额,30万考生来竞争,是30分之一的概率。当时的我,向往外面的世界,想到外面看看,坚决的选择了不报考本地的学校,而是报了武汉的一所财经院校,可惜的是,差了几分。当时我一本没有填调剂,第一、第二志愿没录取,直接就降到了二本。二本挑学校的时候,没太在意,就挑了个城市名字听起来比较不错的学校,至于学校的情况,根本没做太多研究,而专业选了旅游管理,也是凭喜好,觉得旅游专业可以自己出去玩,挺好!
  
   人生的第一个悲剧就发生在这时。
  
   二本学校,报到了之后,发现是在一个挺偏僻的地方。学校环境不错,依山而建。当时没态度感觉,已经复读一年了,不想再复读了,送走了来为我送行的父母后,就在大学安顿下来了,想好好发展。
  
   对我信心打击最大的,是本地的学生说法。跟大学本地同学熟悉之后,他们很多都抱怨,“唉,考这么个破学校”,虽然这个学校是以城市名字命名的,但是真的不怎么地,他们这,是上了二本线,考不上学校,才来这个学校的,这个学校的志愿是给他们兜底用的。只有我们那些外地学生,傻呵呵的,不懂这些,以为北京有北京大学,南京有南京大学,天津有天津大学,武汉有武汉大学,厦门有厦门大学。。。理所当然的认为 这个城市的 这个大学也应该不错。。。。。看来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一点不假。
  
   我们是母校在外地招生的第二年招过来的,也就是说这个学校当时刚刚获得在外省招生的资格。
   公允的说,母校就是个很一般的二本院校,而且是市属院校,教学质量也很一般,很多专业没有亮点。不过既来之,则安之。
   大学四年,成绩还算不错,综合成绩拿过本专业的年级第一,拿过国家二等奖学金。参加了一些社团,玩过一些课外活动。
   我学的专业是旅游。学了之后发现本身兴趣并不大。对财经、金融、管理之类的比较感兴趣,就自己去图书馆看报纸、杂志、书之类的。
   大学生活不想写太多,因为与主题无关。
  
   说下我的专业吧,旅游管理,在我们学校,当时属于工商管理专业下面的一个二级专业。这个专业与其对口的工作大概就3块,一块是旅行社,一块是酒店,一块是旅游景区景点。我大学毕业的同学,毕业后,从事这三个方面的都有。但是,还有大批的人,改行了,估计到目前为止,起码有一半左右的人都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吧。旅游管理这个专业,和大多数文科类专业一样,没有啥技术含量,都是一堆老师拿着课本讲课。有些老实可能会有从业经验,有些甚至自己都没做过旅游行业,就是看了教材大纲后,就给我们开讲了。。。呵呵。。。。现在应该有不少大学生跟我学习的经历都是一样的。
  
   现在回想一下,我在大学学到的东西吧,有用的东西。
  
   第一个是逻辑思维能力,怎么说呢。这个玩意,我觉得,真的是相当的重要。但是中国的教育体系根本就不教,从小学就不教。其实,想想看,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大学学到的那点知识,也许用不了几年就更新了,总会不断的有新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所以,最重要的是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而自我学习的能力的基础就是逻辑思维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能根据已知的东西,根据事务的规律,推出未知的或者没有明示的东西。任何一块东西,比如一本书,一个方案,一个市场推广计划,往你那一放,你看了以后,就知道这个东西的框架,就知道是根据什么组织起来的。甚至知道该如何改进,或者如何进行排列组合更合理。很多面试过外企的都知道,其实好多外企对专业限制并不是特别严(专业程度要求不高的岗位),但都会有个逻辑测试,逻辑测试过了,没有专业知识,他们可以培养;如果逻辑测试过不了,会被认为没有培养价值,就被PASS掉了。还有就是,中国的公务员考试,有个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其实考的就是逻辑。嘿嘿,恶意的推测一下哈,***从不教老百姓逻辑,但是对于管理老百姓的机关却要求懂逻辑,这明显是内外有别啊。
  
   大部分数学或者物理好的人,逻辑都很不错。我本人比较笨,数学不好。大学的时候,有时候上课的时候也不认真。但是到期末考试的时候,我会比较认真的复习备考。严格的说,我的逻辑是被大学突击备考训练出来的。当时到了期末,一般都是好几科一块考。我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把课本拿过去,先看目录,看大纲,看各个章节的内在联系,自己总结,自己分析。因为那样的话,你会感觉这些东西是有体系的,是一个网状的东西,你甚至可以根据一部分东西和常识就能猜出另外一部分。而如果直接按老师画的重点去背的话,不了解内部关系反而记的不太牢。当我发现这个情况之后,以后备考就都采用这种办法,而这种办法的效果也确实不错,大学我一科都没有挂过。而且通过这种考试突击,我突然顿悟了,其实只要掌握了逻辑,一个人是完全有办法在短时间内掌握自己一个原本不太了解领域的内容的。既然我一本没怎么看过的书,看几天后就能通过考试,那其他领域,理应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
  
   如果在大学里,非要说学到点什么的话,那就算这个吧。逻辑能力。这个是绝对有用的,工作后也用得着。而且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如果大家真想了解哪个方面的知识的话,百度一下,按逻辑自己看看,再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很快就可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了。
  
   第二个,就是学了点英语。英语是工具,很多方面会用到。虽然我目前工作不怎么用得到,但估计以后会用到。英语是6级。
  
   第三个,是在图书馆看了一些书,各种各样,杂七杂八的。多看书能丰富一个人的知识结构。现在遗憾的是,当时看书看的太少了,以后再也不可能抽出那么多时间看书了。
  
   我的大学生涯大概就这样,就专业知识来说,根本没啥技术含量,那玩意自己看书也行。既然没技术含量,很显然,其工作岗位也没有门槛,没有门槛的工作岗位,收入想太高,也不太容易。
  
   现在回想的话,考大学的话,一个是大学的牌子很重要,一个是专业很重要。中国某些顶尖的企业或者机构,如果不是名校或者明显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根本是不招收的。就比我所在的证券行业,证券公司的投行部门,如果学校和专业差的话,第一关就被PASS了。
  
   当然,并不是说学校差或者专业差的人就不行,素质就是差。但是,在人才过剩的中国,企业当然会挑挑拣拣,既然新人都是试验品,干嘛不拿一个好学校的来试验。一个人毕业后,随着自己的努力和在专业领域的深入,也会或得一些比较好的发展机会,能跳到比较大的平台上发挥自己。但是,显然这会浪费很多时间,远没有直接进入一个好的发展平台直接和省事。
  
   我毕业后无头苍蝇乱撞的情况,就与我的专业和学校有一定关系。当然,很多人会说,再差的学校也有很牛X,进好单位的人。我不想抬杠,那没有意义。我看重的是概率,从概率上来说,到底是一个牛X学校牛X专业 还没毕业就被预定完了就业容易,还是一个班级大部分学生被辅导员逼着如果不签就业协议就“代为保管毕业证”的状况更容易? 这个是一目了然的。
  
   如果家里有钱,或者有门路的话,能近一些好的单位,也不错,可以忽略掉学校的影响。比如,我所在的这个城市,如果能进银行的话,一年收入基本上都能达到6—10万,有编制的那种。派遣制的除外。家里如果能帮投入个二三十万,就能搞到编制,投入基本上2到3年就收回了,以后进入收获期。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说,他的同学,听说国开行招人,想进去。准备了30万。结果没送出去,呵呵。。。。
  
   如果家里没有关系的话,如果没有钞票开路的话,如果恰巧你的学校和专业又不是那么好的话。那么,平民子弟们毕业后,将面临极为惨烈的竞争。
  
   后面,大家将会看到平民子弟在异乡城市的悲催经历。。。。。。
  
  
  感谢大家的回复!没想到帖子发出去一天后被推荐到财经首版了。今天晚上没啥事,接着讲我自己的故事。
  
  写帖子的过程也算是自己的一种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如果不形成文字,很多东西还真不容易静下心考虑和反思。
  
  ----------------------------------------------------------------------
  
  (二)理想主义飘扬的年代——未毕业先创业
   时间:05年11月至06年5月(大致时间)
  
   虽然大学时代学校和专业不是很好,但现在仍然觉得,那是人生过程中一个非常美好的阶段。在大学里,可以对未来有很多梦想和憧憬,可以放恣的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和兴趣爱好。
  
   楼主本人学的旅游,但是不喜欢带着别人旅游,像个保姆似的,让男人一辈子做导游之类的工作,确实没兴趣。不喜欢做旅游这个行业,并不妨碍我喜欢玩,喜欢和旅游相关的东西。03,04年那段时间,开始兴起了户外运动,传统的旅游之外,徒步、探险、极限运动、自由行之类的户外运动开始流行。我所在的城市,为了方便叙述,后面就都统一简称为D市,D市在国内是一个二线海滨城市,虽然经济发达程度、开放程度赶不上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但在二线城市了也算比较不错,各种体育运动和户外运动在这个城市拥有广泛的城市基础。因此,我们学校那会也成立了一个户外运动的社团。本人的第一段与职业相关的经历就与这个户外社团有关。
  
   当时那会,在高校成立社团比较容易,如果有学生有想法,就去学院或者系里跟辅导员沟通,沟通完了向学校写个申请就可以成立。不过成立后,学校貌似也没啥经费,各个学院自己解决办公经费和办公场地。这个社团的负责人就简称C吧,C成立社团后,开始打海报招聘人员,我当时闲着没事就报名了,跟他招聘的时候一聊非常对脾气,后来就成了好朋友。社团的活动我参加了一些,当并不多,平时跟C联系也不多。不过这没有妨碍我和C成为好朋友,并且互相欣赏。
  
   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在04年,05年,中国开始鼓励创业了。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丁磊的网易、陈天桥的盛大的成功,极大的刺激了高校里不安份的年轻人的神经。也许是扩招后,国家也意识到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是个问题,就开始对创业进行各种鼓励,大规模开始宣传硅谷的创业精神。那时候,楼主很年轻,也很振奋,还和几个同学组队参加省里、市里组织的创业大赛,写创业计划书,做简单的财务报表之类的,忙的不亦乐乎。还妄想,万一哪天咱的计划被哪个大款看上了,砸进来几百万,咱直接就当老板了。但这种填上掉馅饼的好事,一直没有出现。
  
   转眼到了05年,按正常进程06年6月我就毕业了。05年秋季开学后,上了两个学月,就开始实习了。学院把人分成两批,以后打算进酒店的,学院统一组织好送到外地的酒店实习,有的送到新加坡,有的送到北京、广州等酒店较发达的城市;想进旅行社、景点的可以自己联系;想考研、考公务员的可以继续呆在学校备考。当时楼主自视甚高,既看不上去酒店当服务员,也看不上旅行社的导游或者景点的工作人员,于是就报名考研了。说实话,考研也就是试试,自己根本就没打算考上,因为家里经济情况不太允许继续读了,那时候貌似研究生基本上没有公费了。报名考研的好处是,可以自己呆着,想去图书馆看书就去看书,不想看书,自己找工作也行。
  
   那时候貌似C也开始清闲了,去图书馆或者别的地方的时候能经常碰到。后来C就跟我聊,说毕业了找工作也没啥好的(他当时学的应该是信息学院一个叫数学计算的专业,据他自称是学了一堆数学,实用的东西也没学到,还折腾的挺痛苦),还不如自己干点啥。我俩一拍即合,我反正闲着也没事,而且也没有到毕业的时候。于是,我们决定一块干点啥,C又拉上了他高中的朋友W。我们三个人一块吃了顿饭,决定自己“创业”。
  
   说起创业,我们三个当时都没啥工作或者经商经验(我小学暑假的时候从冰糕厂5分批冰糕然后1块卖,W暑假自己在海边沙滩租棚摆过摊,C见过家里以前做生意,我们的经验就限于这些),兜里也没啥钞票(C当时大概有1万的闲钱),但就是胆子大,敢想。说干就干,C找一家小代理公司注册了一家公司,估计也就是千把块钱,注册资金貌似是3万还是10万,记不太清了,资本金不用实缴,代理公司搞定,记账报税什么的,我们也不用管,让财务代理公司负责,甚至办公场地我们都没有,嘿嘿,也是代理公司注册到了一个酒店的一间办公室的。说白了,三个穷光蛋,花了千把块钱,注册了一个没办公场所的皮包公司,弄了公章之类的玩意,打算空手套白狼。不过当时,我们没这么想,我们想的是,我们要从极其艰难的条件,开始创业了,要白手起家了。
  
   公司成立以后,找项目成了核心问题。说实话,当时真不知道干啥,看哪都有机会,但干起来貌似都不好干。现在我们当时折腾的项目我自己有些已经不急得了,就拣几个比较有意思的说吧。
  
   我们想到的第一个项目,是帮企业在校内做宣传推广。当时很多企业在高校推广他们的产品、服务或者形象。比如,移动经常搞活动推广动感地带,招行进场去高校发他们的学生信用卡,康师傅、统一动不动喜欢搞校园歌手大赛。。。。之前我们做过社团,做过社团的都知道,搞活动可以找这些冤大头们拉赞助。帮他们做做宣传,然后从他们那拿点零花钱或者说是跑腿的辛苦费。
  
   当时我们也是习惯性的路径依赖(路径依赖,以后会详细提到,在人生职业发展过程中,这是个绕不开的东东),就想专门帮企业做校园推广,然后赚钱。可做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这块听难做。因为这些企业做校园推广,和社团、学生会或者团委合作,看重的是这些社团、学生会或者团委能够帮他们取得在学校“合法”活动的许可。说白了,企业凭什么要赞助社团或者学生会,因为高校不是自由市场,不是那些企业可以合法经商的地方。如果企业要进去,必须借助什么载体,而社团、学生会可以去学校申请说自己搞什么活动,然后活动经费是某某企业赞助的,而学校方面,对于学生活动,不好太压制,总不能让学生连个业务爱好都没有吧,但又不愿意给学生活动 。。。。。好吧,那就开一个口,学生可以自己搞活动,经费自筹,可以自己拉赞助。。。。于是,各种活动如火如荼,学生有了活动经费,企业能光明正大的做商业推广,一拍即合。不知道现在高校的活动都是怎么搞的,反正我们那会就是这个套路。。。。对于我们的公司来说,既然已经成立公司了,就不是学校的了,搞活动凭什么让学校给场地、给便利啊,如果给也可以,一次活动交一些场地费什么的。但交了那些费用之后,再从企业那拉赞助搞活动的话,就没有赚头了。。。学校还真是聪明。。。。我们的第一个项目,在反复的推演和试探性的找了几个企业之后,发现不太靠谱,然后就放弃了。。。
   项目经验总结:为企业在高校做推广是一个贫矿,开采不出利润。为什么我们没有见过专业的公司在做这个项目?那绝对不是因为其他人没有想到,这年头聪明人多的是,如果一个明显看起来会有利润的项目没人做,那绝对是因为你是外行,你没有了解透这个项目潜在的成本和风险,这些成本和风险已经足够高,高到企业专门去做的话会无利可图。。。。当然,这个并不是我们当时的阅历所能理解到的,是我的一个老师M一次跟我探讨另外一个同学所做的一个生意的前景时说的。不得不佩服,M看的很准,因为另外一个同学原本信誓旦旦说很有前景的项目自己做了一段时间后貌似也放弃了。
  
  
   第二个项目是想做培训。当时各种考研培训很火,校园里到处是他们的海报。我们几个想了一下,觉得大学生学的都是课本知识,可能会缺乏职业方面的相关培训,于是就想对这块进行商业化运作。比如,设计一个课程,20个课时,包括沟通技巧、演讲能力、职业规划诸如此类的东西。一个课程收个五六百,如果一个课程收30个人,毛收入15000;请讲师,一个课时给200,20个课时4000;场地找家培训学校租,反正大把的教师闲置,一个课时给100,20个课时也就2000;印些教材,几百块钱就搞定了。粗略一算,毛支出也就8000。要是招到人开一个班,就可以套个七八千出来。帐这么一算,不错,值得做。说干就干,马上就准备策划课程并找相关方面的老师。课程怎么做呢?从哪找老师呢?这难不倒我们。
   我记得当时,有外校的老师给我们讲一个美国的培训教程,注意,这个老师也在做美国的一个什么玩意认证培训,当时是在我们学校做路演。本着合作共赢的态度,这个老师路演结束后,我们就留下来跟她沟通,说想做一个东西,跟她合作。她帮我们做一部分课程的培训,我们付讲课费。她说可以,回头让我们专门抽时间去她公司。这个老师号称是XX学校的客座教授,也是XX组织的什么培训师,总之一大堆头衔。后来我们过去了,这个老师简单跟我们谈了一下我们的培训课程怎么做。然后思路一转跟我们说,在你们身上,我看到了活力、看到了激情、你们都是前程大好的青年、以后一定会怎么样怎么样云云,总之很受用。但之后就说,你们的培训挺有前途,但你们现在也没有经验,场地也没有固定的,讲师没有成型的,找到后各个讲师还得磨合吧,要是刚开始就做,不一定能招到太多人。与其这样,你们不如跟我们合作,我们的培训是美国的,是国际认证的,口碑好,牌子大,你们可以帮我们在各个高校推广宣传,招到一个人,我们给你们X百的提成。这样你们即可以积累经验,招到人后马上可以有一笔资金入账。。。。。。当时我们一想,是哈,我们自己的项目要是想坐下来,确实有难度,按照课程模块的设计,把讲师挨个找到了,然后他们把课程内容做出来,然后再磨合就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是可以先帮他们做宣传挣点零花钱。。。。思路一转变,我们就从从打算空手套白狼的主儿变成了帮别人揽活的马仔。。。。有没有混社会的经验高下立现啊
  
   话说我们和做美国认证的老师讲好条件,是我们在高校做宣传、发传单,在学校联系好讲座场地,然后把学生忽悠过去听他们演讲路演,如果有人报名了,那些报名的人,一个给N百的提成。当时那老师安排我们做我们学校外的其他高校的招生,我们三个就跑到其他学校先找学生会或者社团借场地,借好了场地就贴海报、发传单,然后等到时候做演讲招人。现实是极其残酷的,我们在几个学校做宣传,效果都不佳,甚至有个学校到了预定讲座的日期,教师里稀稀拉拉没几个人,我们甚至找几个临时充面子的人过去都找不到。。。。一轮宣讲下来,没招到什么人,貌似有一两个还是两三个跟他们联系报名了。。。。但我们大动干戈就弄到一两个人,确实让我们信心大挫,我们自己也没好意思管他们要提成。。。。。培训这个市场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怪不得我们之前去其他培训学校看的时候,发现大把大把空置的教室。当时我们想,他们空置场地这么多,等招到人了就低价借他们的场地,连教室都不用租。现在回想,空置教室那么多,充分说明培训这块市场竞争是如何激烈啊。。。套用股票的术语来说,他们可能场地是租了一年或者N年,已经被培训套牢了啊。。。。然后,我们决定放弃培训。。。。
  
   经验总结:除非是一个新兴的领域,鱼龙混杂而且大家都对这玩意迷迷糊糊,要不想浑水摸鱼还真有点难
  
   第三个项目,貌似是一个叫校园通的玩意。简单的说,就是方便中小学进行学生管理的。主要功能是,中小学生到了学校后,刷下卡,家长就可以收到一条短信,知道孩子到学校了;学生放学离校后再刷下卡,家长就知道孩子离开学校了。初次之外,还附带了一些管理功能。比如有家长会,有学生成绩需要通知,学校都可以通过这个系统以短信的形式发给家长,避免学生自己捣鬼。公允的说,这个项目已经有点靠谱了。因为,首先家长和学生出于安全角度考虑,是有需求的。学校如果进行更进一步的管理,也会有相关需求。
   这个项目是网上我们看到的,网上跟上家(厂商)联系了一下,说想做代理。然后厂家就给了一些文字资料。我们整理了一下,就弄出了说明书。然后就开始跑中小学了。跑中小学,找校长,一般都见不到人,不知道那帮校长都忙啥,反正问传达室,校长总是不在,偶尔问到个教务处的,还说这事不归他们管。忙活了一阵,没打开局面。而且天天几乎求人,而且不知道该求到谁才管事。。。后来就不了了之。
  
   总结:项目比较不错,但是输在没有经验上、没有耐心上。如果换做有经验的老油条,太容易了。想办法找到校长,许诺好回扣,校长点头,这事基本上就成了。如果更狠点,直接找教育局长或者教委、教办之类的,也许一个区的学校就可以直接拿下了。但是,刚毕业的我们,也知道社会比较黑,可能需要回扣或者送票票之类的, 但是不知道该怎么下手。也就是说,我们模模糊糊的知道大概的方法,但是没有具体可以的方法和步骤。之所以可以判断这个项目不错,是因为现在就我所在的D市,有学校用这个玩意。好多家长还挺喜欢。NND,不过对少年儿童的监控也已经无孔不入了,几乎没有任何空间了。
  
   第四个项目,酒店用的点菜机。这个项目是最接近于成功的项目。点菜机可能很多人都见过,也是到了酒店之后,如果你发现你点菜的时候,服务员不是拿单子写你点的菜,而是手里拿一个类似小灵通或者手机的玩意,在上面捣鼓。那么那个机器就是点菜机。点菜机,不仅仅是可以点菜,而且是融合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成本控制的理念。客人点完菜后,服务员以信息形式发送,后厨端、传菜端以及收费端同时都会收到信息,后厨开始做菜,做好后传菜的上菜,吃饭后财务结账。点菜机系统以信息化的方式实现了全流程管理。而且,通过点菜机系统,还可以知道送进去后厨多少料,最终出了多少菜,中间损耗了多少。客户点那个菜多,以后可以主推什么菜。可以说,点菜机在餐饮业绝对是有前途的。
  
   当时我们选这个项目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在南方的一些大城市,已经开始应用点菜机了,按照我们的估计,D市与一线大城市和南方的一些城市可能会有个时间差,如果真是有市场的好东西,既然可以在南方应用,那在北方也一定可以应用。而且这个项目,利润率还是比较高的,一个一二百平的餐饮店,做下来可能得四五万,利润大概能有一半。换个角度,也可以认为,这个项目当时知道的人少,没有人知道具体利润是什么样的,你多开个一两万,只要用户接受,也都没啥问题。
  
   选定这个项目后,我们还专门从上游厂家进了一套机器过来,通过这套机器可以演示具体的操作。然后,我们又打印了几套彩色的说明书。说明书下来后,就开始跑餐饮点。我们一般都是进去后,说想找经理。店面经理找到后,我们就介绍项目。这个都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负责任的拍板,有的餐饮老板看了之后,会说这玩意确实不错,然后问D市都谁家开始用了?这一下把我们难倒了,因为我们当时应该是最早开始推广的,要找已经用的客户,我们还真找不到,只好给客户说南方已经开始用了,咱们这边暂时还没多少店用,但以后肯定会有。如此以来,那些拍板的人一般都会说,那先等等看吧,要是其他家用了,我们也用。这样,这事就搁置下来了。也有一家总部在南方的餐饮企业,我们跑过去联系的时候,他们说南方确实有在用的,他们在等总部,看总部会不会要求统一用什么型号的。还有的新开的店,正在装修,我们跑过去了,他们说,这些设备他们也打算上,要求我们给报价,然后等他们采购,他们要采购很多东西,这套系统会和他们其他设备一块采购,要走招投标流程。。。。总之,项目有市场,但是需要我们坚持下去,一点点突破。
  
   如果是做过市场,操作过项目的人都知道,这时候,一方面是不断的联系新店,不断的撒网,既然有市场,跑的家数多了,从概率角度,肯定会有做的。另一方面,对症下药,如果是老板说了算的,就找老板忽悠,说这套系统的各种好处,可以节省多少成本,可以避免下属做手脚之类的;如果是管理层能拍板的,就许诺事成之后的回扣之类的东西。
  
   话说一个大好项目我们攥在手里,如果能继续跟进,坚持下去,绝对是可以赚到钱的。但这时候却出了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我们都没有钱了。我和W,都没啥收入,没毕业的时候靠家里的生活费活着,到了06年四五月的时候,马上就毕业了,如果毕业了还没有收入,就不好意思再给家里要钱了。之前折腾了几个项目,一直没有形成现金流,我们自己的钱马上就花光了,急需现金的补充。而C自己的零花钱虽然还有,但是其家里打算让其出国,他自己也有这打算,一边忙我们的事,一边准备复习雅思。大家各自现金流的枯竭,导致我们空手套白狼的游戏没法继续进行下去了。W先退出了,南下深圳了。我和C达成一个共识,没钱都没法活,我先找份正式工作,弄点钱过活,而C先备考雅思,我们俩在闲暇时间继续跟进前期一些意向客户。
  
   虽然说是在空闲时间再继续跟进项目,但事实上,在现金流断流的情况下,我们项目,我们的公司寿终正寝了。。。。。。
  
   现在想想,点菜机的项目没有做下去,还是挺遗憾的。如果那个项目做成了,我们几个的发展路径会跟现在完全不一样,按项目的利润情况,一家店就能有两三万的利润。而做那玩意,相当简单,雇个懂水电的工人帮助布线、安装设备就行,完了餐饮店自己维护即可。做成十几家店,我们就能有几十万的收入进账。就可以完成最基本的原始积累了。。。。可惜,就缺一点点钱,哪怕两三万的资金就够了。。。。06年5月左右,项目寿终正寝,07年我出去吃饭,就看到很多店在用,到08年几乎所有大点的店面都开始用了。。。。直到现在到外面吃饭,看到服务员摆弄那个点菜机给我们点菜,我偶尔还会有感慨和伤感。我们要坚持下去,需要的资金真的不多,够一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就可以了,一个人1000就够了。坚持一年也就需要3万。一年之内,绝对可以出单的。
  
   在06年7月离校之前,我们的创业结束了。。。。
  
   对这段经历做个整体的总结吧
   1、创业的时候,经验和钞票,二者缺一不可。经验,说白了,就是知道怎么混社会,知道社会的游戏规则,显规则和潜规则。校园通那样的项目,交给有经验的人做,效果会大不同的,他们知道怎么搞定那帮校长老师们。资金,创业时候也必不可少,也许不用太多,但现金要能够支持到你的项目产生利润、产生现金流。如果你的项目还没有来得及产生利润而你的现金已经枯竭了,用行话说是资金链断裂了,那么毫无疑问,你会死的很悲壮。
  
   2、坚持和韧性很重要。现在回想,那时候我们玩公司的时候,没有全力以赴。也可能是因为没有经验,比较羞涩,虽然我们鼓起勇气,努力去跟各种各样的陌生人打交道,但坦诚的说,内心有畏惧心理,害怕跟陌生人打交道,害怕拒绝,经常在一家酒店门口走几个来回才会鼓足勇气走进去。校园通和点菜机都有可能见到利润,但我们都没有全力以赴,没有把每个机会都当成救命稻草那样紧紧抓住。现在想,点菜机项目,固然有我们看起来太嫩、太年轻的因素,但如果我们坚持,不断的跑,不停的拜访更多的店,从概率上来说,是会有可能出单的。。。。但是,我们没有坚持。。。。。这是我至今回想起来都遗憾和后悔的!我以后再也没遇到过像点菜机那样那么好的项目了,市场即将启动前期,我们离开了。。。。
  
   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初创业时我们不懂生意。。。。。。。
  
  
  --------------------------------------------------------------
  
  第一个阶段结束了。下个阶段会是我的第一份工作,虽然不喜欢旅游业,还是进了一家旅行社。。。。。虽然牛市在06年已经启动,但我混进证券业要等到07年。。。
  
  
  
  
  
  补充一下 关于 C 和 W的 信息,都是年轻人,也许其他人的经历可以借鉴。
  
  C,84年的。C是我见过的最优秀、最出色的人之一。C的父辈,曾经也算是风云人物,当时家资千万应该有了。C父辈经营过大哥大,也就是手机流行前移动通讯的玩意。C小的时候,放学了基本上都是被车直接接到酒店吃喝玩的。但是,后来因为政策变迁以及与政府或者说垄断机构有了矛盾,C家的生意没落了。到高中、大学的时候,C的家境就比较一般了。
  
  但在C身上,仍然可以看出那种大气和独到的眼光、深远的战略。我们的项目结束后,C全力备考雅思,可能是考了2次,通过了。然后申请了澳大利亚某学校,学了两年毕业,争取到了去瑞士联合国下属一个机构实习的机会。实习结束后,这小子又争取到了在联合国某机构工作的机会,但那种合同貌似是2年以一签或者一年一签的。中间,也因为工作关系回到过国内,搞活动的时候,和前证监会 聊过天,亲自见过***储君。。。。。
  
  C的发展路径,是典型的先出国,弄文凭,然后进大型机构。其操作风格是高举高打,能有更高的平台,就不选低的平台。凭C的实力,如果现在回到国内,找个大型外企进去应该很轻松。。。。。C的眼光,真不是盖的,在同龄人里,应该属于凤毛麟角。。。。前段时间,C还给我一个推荐,说有机会的话,可以进一个监管机构,填表什么的。但那时候我思考了一下,自己学历文凭始终是个障碍,英语也不是特别好。算是放弃了吧。
  
  关于C,还有一段趣事。08年,C申请了澳洲的学校。基本搞定之后,自己跑西藏玩了。到了西藏之后,一寻思,去尼泊尔了。那时候整好奥运会,大部分人看奥运会,人家自己从西藏进入尼泊尔,然后又从尼泊尔进印度,然后从印度进巴基斯坦,最后从巴基斯坦入僵回国。人家愣是用了3个月,自己一个人把三个国家游玩了一遍。而且在游玩的那段时间,通过电子邮件和长途电话,把学校录取、澳洲签证之类的玩意搞定了。回来之后,开始换澳币,在他出国玩的那段时间,金融危机开始发酵,澳元兑美元开始暴跌,澳元与美元比值从1:1左右,跌倒1:0.6,贬值了百分之三十多,而人民币盯准美元一直很坚挺。这样人家一圈游玩下来,因为晚换澳币两个月,还省下了几万的学费。
  
  
  W到深圳干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回到了D市 。到D市后转行技术开始做IT了,貌似现在也已经做到了部门经理,下面管理几个人。W和C一样,也是D市本地人。W貌似现在已经买房结婚了。
  
  --------------------------------------------------------------
  C的经历,可以说明,对于年轻人来说,挣多少钱不重要(在联合国实习的时候,他是自费的,自己吃、自己住,要倒贴好几万,这对于当时的他来说,也是非常大的压力),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能获得很多你靠钱搞不定的东西。也许是人脉,也许是发展机会,也许是开阔你的眼界。。。。。驾驶着F16,你就是空中猛兽;开着坦克,你就是陆战之王;光着屁股上战场,你就是活靶子。。。。这就是现实。
  
  据C说,他去联合国实习的时候,周围实习的人,有的是哈佛的,有的是斯坦福的,有的是某发展中国家某部长的公子,有的是可能就是某国的W王子,那帮小子全跑那镀金去了。。。。
  
  发展平台的重要性,我也工作了几年后才意识到的。。。。
  作者:canyangfeixue 回复日期:2011-11-06 18:47:21  回复
  
    @无言de错误 2011-11-05 22:27:08
      感谢大家的回复!没想到帖子发出去一天后被推荐到财经首版了。今天晚上没啥事,接着讲我自己的故事。
      
      写帖子的过程也算是自己的一种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如果不形成文字,很多东西还真不容易静下心考虑和反思。
      
      ----------------------------------------------------------------------......
    -----------------------------
    楼主现在从事什么行业????
  -----------------------------------------------------------
  目前在证券行业,一家证券公司,不过不是在总部,只是在一家地方营业部
  作者:xzallen 回复日期:2011-11-06 21:59:43  回复
  
    我04年在河南读过一年高三,十分能理解河南学生的悲哀,更懂得他们的认真和辛苦,在他们的带动下,我苦命学了一年,回到安徽一下子就考到了重点。
    楼主能去券商的投行部,就要加油准备考保荐了,我今年刚硕士毕业,拼命的投投行,也没得到多少机会,当然,学校、专业只是一般,自己的也没CPA、投行实习经验,可能还有很多差距,我会努力追赶的。
    让生命在奔跑中永生,与LZ共勉之!
  ------------------------------------------------------------------
  按我目前的职业发展路径,可能不会进投行部了,一个是专业的问题,投行部一般要名校、牛X专业、硕士(或海归),这些我都不符合。 另一个是,目前在营业部,发展机会也不错,随着很多创新业务的开展,已经摆脱了靠股票佣金那样靠天吃饭的模式,即使今年这样的熊市行情,也能混口饭吃。
  总之,混业经营和创新业务,让我看到了很多机会。混上几年,总部那样年薪百万的水平可能达不到,但身边那种三五十万的水平也是有可能达到的。
  
  天涯果然藏龙卧虎,高人们很多东西都能猜出来,实在佩服!
  有些东西希望高人们能看透、别说透。虽然这个帖子主要想写的是大学毕业后职业发展、选择和机会把握的问题,但为了让故事更加真实肯定会会涉及到有些行业内的一些问题。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有些东西怎么讲都可以。但如果放在现实社会中,有些东西讲了明显不合适哈。大家都懂的哈!
  
  --------------------------------------------------------------------
   接着讲故事。
   06年5月左右,我开始了第一份工作,到07年7月第一次进入证券公司,一年零2个月的时间,我换了4份工作。那真是一个无头苍蝇乱撞的时期,现在想想都吓人,如果简历里那么短一段时间填上4家公司,任何一家雇主看到简历都会被吓退。
  
  
  (三)初入职场——第一份工作,旅行社,还是没能摆脱路径依赖
  
   第一份工作: 当地一家旅行社 销售顾问
   工资:1200+提成,无保险、无公积金,其他补助有没有记不清了
  
   书接上回,到06年5月份的时候,C、W和我弄的那个小公司的项目已经持续不下去了,我们决定自寻出路、各自突围活命。当时的我,心态上其实并没有太多的难过和悲哀,毕竟嘛,还没毕业,自己折腾项目赚不到钱说不去也不算丢人。而且最关键的是,我们玩的是空手套白狼,虽然啥都没套着,但是也没啥损失,最大的投入可能就是注册公司时花的注册费和点菜机的一套样品。
  
   当时还是抱着很轻松的心态去找工作的。找工作的时候,和几个同学在外面一块合租的房子,然后就是D城当地的几份报纸,看招聘广告,然后投广告。现在已经不记得当时都投什么行业的公司了,但最终收到面试的是一家旅行社。这家旅行社就简称ZT旅行社吧。
  
   ZT旅行社是新成立的,我投的应该是销售岗位吧。就是联系业务,拉客户。因为是新设的公司,所以整个营销部门,也都是新招聘的,包括正副营销经理,只不过他们有工作经验而已。入职后,ZT旅行社老总H专门给我们部门找了一个办公室,不过是和他其他朋友的公司在一块办公的。在那里,我们一批刚毕业的大学生,被进行了培训,包括旅行社的业务知识,销售技巧等。现在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候大家一块学会玩杀人游戏了,还进行了一次海边的索降和野外露营,索降大概是从百十来米的悬崖上降下去直接到海边沙滩的,挺有意思。野外露营那天,赶上下雨,蚊子多,很多人都被咬了,至今印象深刻。
  
   培训完了之后,我们就开始跑业务。旅游这个市场,刚毕业的年轻人业务真不是很好跑,想联系到一般的散客,概率很低,因为人家如果有需求,可能直接就上旅行社门面去咨询;而团队客户,能组织团队旅游的大客户,基本上被各种老手把在手里,那些老手把关系已经坐实了。新的营销团队,迟迟打不开局面,H总就联系了另一项业务,和本地一家刚开业的大型景点签订了代理业务,帮他们出票,而且当时是排他性的协议,只有我们帮着出。
  
   这下我们营销部又活了过来。因为这个大型景点投资N个亿,里面有各种惊险刺激的项目,比如跳楼机、过山车、卡丁车等,当时极为火爆。我们就收散客,然后拼成团之后往那个景点发。当时,我们的客户来源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在本地的论坛上发帖子,发野广告,收客,说跟我们走比直接到景点门口买票便宜一些。另一个是跑到高校里,发广告,或者找高校一些商店让出一部分利润让他们帮着卖票。当时如果是直接从我们手里出一张票,大概能赚10来块钱,如果通过校园代理出一张票,大概能赚5块钱左右。总之,看起来挺热闹,但赚钱真不多。1200的底薪,加上提成, 大概可能会拿到2000块钱吧,有两个做的好的,可能会拿到3000。不过对当时的我们来说,从1200 的底薪,升到了2000左右,心里还是略微有些满意的。
  
   不过好景不长,到了10月份,D市天就开始变冷了,游客急剧锐减。而那个景点为了达到规模效益,人少到一定程度要关门,要不那么多机器运转反而会赔钱。于是,11月份左右,那个景点的生意没的做了。我们又淡季了。这时候,ZT旅行社跟我们说,到了淡季了,都没活了,公司成本支出太多,所以要把底薪降到800,等来年旺季了,再恢复到1200。这让我们中好几个都觉得有点郁闷,大学毕业了,1000以上,还能说的过去,也能活下去,要是800的话,就活的相当艰难了。当时我们已经在外面租房了,4个人,挤在一个40多平的房子里,月租800,一个人分摊200,加上水电什么的,月支出估计得有250。还有吃饭,1天6块,也得200。还有电话费,交通费。。。。。如此一算,800真的很难活。。。。。
  
  
   正在此时,另一个机会开始浮现。之前没毕业的时候,想做培训项目的时候,曾经和某校的一个老师N接触过,该老师也是海外留学回来的,自己在外面有咨询公司。他跟我联系,说想让我过去跟他一块干,一个月给1500。我一想,旅行社给800,熬小半年后才给1200,这家直接给1500,而且还是管理咨询公司,听起来比旅行社好听多了。于是决定过去。从ZT旅行社离职貌似根本连手续都不用办,因为根本就没有签什么正式的合同,跟老总打个招呼就可以走人了。。。。
  
  
  
   (四)初入职场——第二份工作,HH管理咨询公司
   到了HH公司之后,才发现,这个HH公司已经从他们一家办公的写字楼里搬了出来了,而是撤退到了N所在的学校的一间办公室里。。。。狂汗。。。。
  
   N的说法是,之前的业务前途不大,搬回学校主要是为了便于开展一个新的项目,新的项目就是海外实习生项目。我想,好吧,反正在ZT旅行社也拿不到多少钱,而这家公司许诺我底薪给1500,也挺不错的。
  
   所谓的海外实习生项目,就是把中国的大学生弄到国外去,然后在国外的家庭里跟家庭成员一起生活,吃住在别人家里,但是需要帮助别人照顾小孩,国外家庭会支付零花钱,并且会在当地的学校再帮学生选报一些课程。这个项目,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可以不花钱到国外(前期有投入,但国外家庭的钱能赚回那些投入)跟国外家庭生活半年,练练外语,开阔下眼界,再弄个别人看起里很羡慕的经历,对于国外家庭来说,找了个低成本照顾孩子的"保姆",当然他们的说法叫babysister。
  
   这个项目做的话,最主要的,还是吸引学生报名,只要把学生送出去,我们就有钱入账。具体利润记不住了,大概送出去一个人,能有七八千的总利润吧。N所在的学校,N自己亲自做宣传,招人。而N所在的学校之外,N想让我做。呵呵,没错,我负责N所在学校之外的所有市场。。。。
  
   招生方法很简单,还是高校做宣传呗。我又跟高校干上了,最早是没毕业做项目在高校折腾,毕业后做旅游后来又没少到高校卖学生景点门票,现在招收交换生又要到高校忽悠人。。。。不过这次跟以前不一样,忽悠技术升级了。我们要直接以招聘的名义进入高校。
  
   当时似乎已经出现了就业难,高校对于校外去他们那招聘很热衷。我们一般都是打电话到就业指导中心那(电话网上查),然后把自己情况说一下,对方让把营业执照什么的提供一下,我们就发电子版或者送复印好的资料过去。一些管的较严的高校,还是不让我们进去,一些不严的,就给我们提供招聘会的位置让我们进去宣传了。。。。。刚毕业几个月,就开始去学校招聘下界的学妹们了(那个项目最早的交换生还只要女的)。。。。
  
   我们虽然勇于忽悠,但是除了N老师在自己学校亲手培育的市场开了几朵花并结了几个果外,我联系的外面的市场、网上发的帖子之类的,都没有结果。我脸上有些挂不住了,但N老师也挺儒雅,没说我什么,还鼓励,说咱们项目以后肯定有前途。除了babysister交换生的项目,咱们以后还可以做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到澳洲交换实现的项目,那个利润更高些。。。
  
   就这样,06年一点点被混了过去。07年春节后,N老师出于成本考虑,和其学院的S老师打算合并事业,一块经营。S老师,弄了一个校办旅行社,N老师借用的是S老师的场地,而且为了节省成本,让我的工资走S老师旅行社的费用,这样我的工资就是公家的公司出的,N老师就没啥成本了。当然,我也得给S老师干活了,而且因为我以前做过旅行社、学的是旅游专业,人家觉得我干这个上手快,还比较专业一点。这下我有点郁闷了,本来就不太愿意干旅游专业,结果换了家公司,反而在新公司被迫兼职干旅行社的活(其实当时那个旅行社还真没太多活)。
  
   这时候,我决定辞职了。和上次从ZT旅行社辞职时,已经找到了下家不一样。从HH管理咨询公司辞职的时候,我根本没有找到下家。当时之所以有这个底气,是因为我在股市以借鸡生蛋的方式已经赚到了两三万的账面收益。按我当时的生活水平,两三万够我活差不多一两年了。既然哥干的不高兴了,而且手中有“粮”,那就走人。。。。客客气气的跟N老师辞职了,打算投身于牛气冲天的股市,以玩股票养活自己,因为那时候我发现在股市我似乎有过人的“天赋”,当时的时间是07年4月。。。。
  
   按理说,我一个学旅游的,也不懂什么炒股。后来知道股票,还真得从我广泛的兴趣说起。话说我大学喜欢看闲书,后来不知道怎么就对股票和资本运作之类的玩意有兴趣了。05年寒假的时候,专门借了基本股票的书看了。然后到了06年,还到书店买了各种股票书自己看。06年年初的时候,和大学里的M老师交流,他问我假期看什么了,我说看了点股票书,他就问我对股市怎么看,我说可能要上涨吧。他问我理由,我当时也没说出啥理由,不过印象很深的是,他跟我说,一轮超级大牛市启动了。不过当时的我并没有在意,而是继续忙活我和C的项目,项目实在忙活不下去了,就到ZT旅行社工作了。不过这段时间,我还真没闲着,到一家证券公司自己开了个户,还看了M老师给我推荐的《短线是银》等技术分析的书。大概是06年年中,我在账户里开始买卖股票了,我买的第一个股票应该是600301,当时自己还没有电脑,委托还是通过电话委托下的单子。
  
   到了06年9月份以后,行情越来越好,我六七月份按自己照猫画虎学的技术分析看的很多股票,涨的都很好。我白天在HH公司上班,不敢下载软件看盘,只能偷偷的用新浪网页版看盘,偶尔出去装作打电话买卖两笔。晚上下班回家后,跑到网吧,上网看K线走势。后来行情好,感觉自己资金也不够用,就想扩大资金规模。一想,我有招行的信用卡,就打起了信用卡的主意,决定套信用卡的钱做股票。。。因为那段时间,行情实在太好,太诱人。。。。
  
   股票,信用卡,这两个东东全部浮现。。。。。在不久,他们两个共同开启了我的半恍惚之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