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从电影《霸王别姬》说起,聊聊京剧妆束的奥秘

  谢谢大家哈。小灰在此有礼啦。

  楼上这么多老朋友的问好真的让我也恍然回到了刚来天涯的日子,那是在2004年吧,当时传闻中天涯是个大垃圾场,混杂着各种污糟可怕的信息,但实际上来了之后感觉,挺热闹的,也挺可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信息驳杂不是错,反倒很锻炼分辨能力。其实到现在也是一样,虽然水帖貌似比以前多了,但是有价值的信息也一直比其它论坛多。

  而且,无论在什么地方,想要好好说话和想要听人好好说话的人总是有的。这十多年来,虽然发帖不多,但也结识了许多好朋友,尤其博客里,很多朋友一直陪伴我度过了这十二年的时光,生活中朝夕相伴的人都未见得有这么相知相依。最近博客写得少,更有很多年都没在论坛里冒泡了,这一上来马上又见到好多老朋友,真的很感动。

  未来的日子里,衷心希望能一直跟大家这样聊聊闲天拉拉小手儿,相信这虚幻的网络时空里始终有真情陪伴。

  关于上面几位朋友聊到的京剧的兴衰吧,我个人觉得,京剧的衰落是必然,就算没有改朝换代,没有十年浩劫,它也一定会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而逐渐衰落,不过十年浩劫粗暴割断了文化传承,确实也加剧了它的衰落。至于现在,我觉得作为旁观者,要做的不是悲叹它的衰落,而是坦然接受它已经成为小众文化的事实,就在当今的情境下,尽可能地支持它,欣赏它,享受它。

  欣赏京剧这回事,我觉得,需要一定的慧根,也需要一定的机缘。京剧毕竟是一门古老的艺术,现代人如果没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能确实跟它有隔阂;但是很多人不喜欢京剧只是因为没接触过,只凭零碎印象感觉它古老过时,节奏缓慢,不好懂……我一直跟人说:去一次剧场,看一出完整的戏,再来决定你喜不喜欢京剧。发这个帖子的初衷,也是希望能够通过这一点浅薄的介绍,让大家了解一点京剧的美。

  不过京剧真正的美还是要在剧场里才能看到。静下心来坐在戏台下,看看台上衣甲鲜明,音韵铿锵,唱念做打繁花似锦,你真的有很大机缘会爱上这门美丽的艺术。
  接下来说说前面几位朋友提到的头面收藏的问题。

  现今的水钻头面和点绸头面都不贵,普通工艺的话,三五千元真的可以买到一整套,做工特别精湛的可能稍贵一些,但也不会差太多。银钉头面更不值钱。大伙儿有兴趣的话大可以买几件自己戴戴,戴蝴蝶顶花可能有点夸张,单独戴个耳挖子神马的还是很美的嘛。

  值钱的是点翠头面,因为翠鸟已经成为国家保护动物,所以再出新的点翠头面是违法的,市面上能流通的都是古董,一整套的话,至少要值几十万。

  从京剧艺术的角度来说,点翠头面之宝贵,还是在于舞台效果,而不是在于经济价值。点翠头面确实比普通的点绸或是烧蓝头面显得典雅富贵,所以不少名角还是拥有一套点翠头面为荣,老物件的话也不违法,不过像刘桂娟那样,公然秀出来夸耀它有多值钱,挨骂就是必然的了。毕竟这一套头面是以上百只珍稀动物的生命换来,而且现在也不是完全没有工艺可以替代。

  比如微博上有位手工大神@katty-katty 就用普通的丝带做出了逼真的点翠头面,有着和翠鸟羽毛几乎一样的光泽效果。大伙儿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她的微博看看详细教程哈。

  


  关于演员自己拥有的头面和服装的问题,这里也详细说一下:无论是旧时代的班社,还是现代的院团,都置有全套的头面和服装(京剧里统称“行头”)供演员使用,这叫“官中”。演员只有水衣(扮戏时穿在最里面的内衣)和靴鞋得是自己的——道理也很简单:你和你闺蜜关系再好,顶多也就是戴同一条项链穿同一条裙子,不大可能去穿同一件内衣和同一双鞋嘛——其它衣物都可以用官中的。

  京剧行头有严格程式,所有的戏加起来也就是用那么几十套行头,所以一个班社要置备下全套的官中行头并不难,比如旦角的头面,就是点翠、水钻、银钉三种;比如蟒袍和靠,例有“十蟒十靠”之说,只要备齐这十种颜色的蟒和靠,就所有的戏都能演了。

  但是京剧行头基本都不能洗,每个演员都去穿用,时间长了自然肮脏破旧,所以但凡稍有成就的演员,都希望能自置行头,而不是用“官中”的东西,这就叫“私房”。

  名角大都有自己的私房行头,随便举个栗子比如上海京剧院金喜全这身靠,就是全新制作的私房靠,看这质地和颜色,跟官中的绝对不一样:

  

  像梅兰芳、马连良这个级别的角儿,他是所有的东西都是私房的,不仅衣服私房,连桌围椅披也都是私房,全部经过独立设计,拿出来一看就知道是梅派、马派的行头。

  北京的首都博物馆里至今保存着一部分马派私房行头,比如这件蟒袍,这种香色底、满铺“万字不到头”纹样、海水江崖上有一只红太阳的蟒袍,就是马派专用的。

  
  像《霸王别姬》,那根本就是梅兰芳的私房本戏,从剧本到人物造型、服饰设计全部都是梅兰芳的私房,别的流派不可以照搬。所以现在的影视剧里随便什么人都去演虞姬,在当时的现实中是根本不可能的。

  
  biu地一下中午就过去了……有时间再来继续聊哈……
  啦啦啦,楼主又来啦。

  关于京剧戏服为啥不能洗的问题,在这里详细说一下:

  京剧戏服大多是真丝面料,手工绣花,只有少数是布衣素服。绣花大多用彩色绒线,有些缀有金线银线、珠串或金属亮片,还有一种完全是用金线绣制,叫做“平金绣”。如此精致的手工制品,无论水洗还是干洗都会受损。

  大家看看细节就知道了,真心是不能沾水的。

  
  虞姬的斗篷细节。

  

  看过一个新闻说南方某院团奉命参加露天商演,结果天降大雨,坚持冒雨演出,过后所有的戏服都被雨水浸毁,颜色洇得一塌糊涂,损失以数十万元计……

  那么戏服要怎样保持清洁呢?通常衣箱师傅是往戏服上喷洒白酒,靠酒精的蒸发来去污。平日呢还是要靠用心保养了。许多院团的戏服保养得不好,又没钱置新的,京剧又讲究“宁穿破,不穿错”,再破旧的戏服也得坚持穿,我看过一些已经脏得看不出本色的戏服还穿在演员身上,也是怪心疼的……这个就不贴图了……

  旧时代的名角讲究一个收汗的本事,就是舞台上温度再高,也不会大汗淋漓,这样对戏服的污染就少很多,视觉效果也好。业内认为舞台上演得满头大汗是没水平的表现,会被人嘲笑的。梅兰芳就从不在舞台上出汗,他身边人形容说:每次都是到演出完毕卸妆后,汗水才哗地一下冒出来……
  接下来还是继续说杜丽娘吧,把杜丽娘身上穿的服饰也说完,这才是一个完整的造型,然后再去说虞姬。

  京剧里人物穿的戴的,使的用的,简称“行头”,通常也单指戏服。京剧行头非常华美,大都是精致的手工绣品,绚丽异常。前面说头面的时候大家问起经济价值,其实戏服也都是很贵重的,一件普通的帔或褶子也要上千元,绣活儿比较重的蟒、靠之类,现在的市场售价在万元以上。

  
  京剧行头的式样,基本上是来自明清两朝的服饰,有明朝的褶子、圆领,也有清朝的箭衣、马褂。

  但有件比较好玩的事就是,这些服饰在京剧中是完全交杂在一起的,舞台上经常出现时空穿越的画面,比如《黄金台》,左边这位穿的是明朝官衣,右边这位穿的是清朝箭衣马褂:

  
  来说说《牡丹亭》杜丽娘的行头哈。

  前面有朋友提起《游园惊梦》,其实它就是《牡丹亭》:《牡丹亭》是一出大戏,全本有几十折,包括《闹学》《游园》《惊梦》《寻梦》《拾画》《叫画》等等,通常都只演其中几折,《游园》《惊梦》常连在一起演,称为《游园惊梦》。——戏曲里经常这样取名字,比如大家常说的《审头刺汤》,其实是《一捧雪》中的两折,《打渔杀家》是《庆顶珠》中的两折。

  像杜丽娘这样,有一定身份的女性,在京剧中的行头主要有四种:褶子,帔,蟒,靠。

  褶子:便服
  帔:常礼服
  蟒:大礼服
  靠:铠甲

  《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主要都是在家里转悠,穿了两种家居衣服:褶子和帔。(当然了《牡丹亭》是昆曲哈,但是昆曲的行头体系基本和京剧是一样的。)

  褶子是我最喜欢的一种戏服啦,非常飘逸,非常美。它本是明代比较普及的一种便服,又叫“道袍”,京剧里基本沿袭了古代褶子的式样:男褶子是大领大襟,腋下系带;女褶子是立领对襟,胸前系带。各个行当都穿褶子,但是各有各的特征,不能混穿。这是几种不同行当的男褶子:

  

  可以从具体的绣花来判断这几个人的行当和身份:

  左一:文小生褶子,绣折枝角花,文雅秀气
  左二:武小生褶子,绣折枝角花,有边缘花,比文生褶子规整,有武气
  左三:武生褶子,绣团花,更加武勇
  左四:花脸褶子,绣狮子、麒麟、老虎、黑熊等猛兽
  左五:文丑褶子,满绣散花,酸腐俗气
  左六:武丑褶子,满绣蝴蝶,表示轻捷
  来看看美丽的女褶子。女褶子在京剧里属于打底衫,大都只在闺房里穿。

  
  大家一定已经注意到了,比起生活中的服装,京剧戏服多了一个独特的元素,就是缝缀在袖口的这两段白绸。褶子、帔、蟒等大袖服装都有这两段白绸。

  这就是传说中的“水袖”。据说就是因为京剧戏服不能洗,所以前辈们创造出可以拆洗的“水袖”来保护袖口,但是它逐渐发展成了美不胜收的“水袖功”,动时轻舞飞扬,将细微的手势,成倍地扩大、延长;静时也韵味十足,重叠三折,半掩于手上……

  要欣赏水袖功的话,推荐大家看程派名作《春闺梦》和尚派名作《失子惊疯》,个人觉得是把水袖功施展到登峰造极的两出戏:

  
  既然褶子在京剧中属于打底衫,那么有身份的小姐出门见客,哪怕是见父亲,也要在褶子外面再罩上一件礼服,这就是“帔”。帔也是对襟,胸前系带,但不是立领,是大领。

  《霸王别姬》电影里杜丽娘穿的都是帔。严格按照规矩的话,里面还应该再穿一件褶子打底,不过像图中这样,里面单围一件护领也很常见。

  
  张国荣拍的这辑《奇双会》戏照,戏中场合是家居,所以穿的也是帔。作为新婚少妇,穿红色团花帔。这张里面穿了褶子,可以看到露出来的立领。

  
  给大伙儿看看京剧里代表不同身份的帔。男款的长度是直接垂到脚面,女款是及膝,露出里面的马面裙。男女款都是大领对襟,但是领子头的式样不同。

  左一是女帔,领子是如意云头,少女帔绣折枝角花,颜色较浅;婚后妇女帔绣端庄的团花,颜色较深。
  左二是男帔,领子是平头。这是个年纪比较大的老爷子,所以颜色是代表老年人的香色,单有个名目叫做“员外帔”。
  左三是老旦帔,颜色也是香色。京剧里老旦的服饰偏于男性化,虽然也是下摆及膝,但是领子和老生一样是平头。
  左四是皇帔,形制和普通男帔一样,但颜色是明黄,绣团龙。
  左四是后妃穿的女帔,形制和普通女帔一样,但颜色是明黄,绣团凤。
  左五是太后帔,形制和普通老旦帔一样,但颜色是明黄,绣团龙。

  
  还有一种“对儿帔”,也就是京剧中的“情侣装”,夫妻两人穿相同颜色相同纹样。这是大连京剧院王安琪和岳峰演出的《凤还巢》,饰演新婚夫妇,穿一对红帔,注意衣服上的团花,是一模一样的,只有领子头的式样不同:

  
  女帔和女褶子里面都罩有一条马面裙,是围系在腰上的,所以京剧中又叫做“腰包”。腰包的款式变化不大,通常都是白色底,边缘绣花。老旦通常穿墨绿底的腰包。

  再就是裙子里面罩的裤子和鞋,也都是丝质的,在京剧中分别叫做“彩裤”和“彩鞋”,就算是白裤子也叫彩裤。裤子和鞋在舞台上很少露出来,这张照片上能看到一点彩鞋鞋尖上缀的丝穗。

  

  好啦,杜丽娘这一身上下就讲完啦!现在再回头看看她的造型,是不是更加熟悉和亲切了呀?中午饭饭去啦,谢谢大家一直耐心看我啰嗦,会继续再来聊虞姬哒!*^0^*
  @条状食物捕手 2016-07-20 12:14:05
  @的灰 看姐姐的帖子太涨知识了 因着这个帖子还有了份意外的收获 看到了一本好书 这两天等不及实体书,直接购入电子书昼夜颠倒的看 心情一路跌宕起伏 陪着主人公揪了多少心 抛了多少泪 绽放多少笑 在姐姐的微博上知道也要拍成电视剧了 真心希望导演制片人选角多费心 别糟蹋了书拍成注水狗血民国偶像片 不知道现在在哪个平台买实体书还能得到姐姐的签名呢?我平时只是戏曲路人粉 听越剧和黄梅戏多些 看了书后对京剧特别是武......
  -----------------------------


  谢谢喜欢《雪拥蓝关》。这部小说里不仅寄托了我对人生对爱情的一些想法,也算是我对传统艺术、对京剧的一点小小致敬吧。看戏这些年来的理解,感悟,珍惜,期待,全都埋在里头了。现实生活中没有机会穿越到民国去看看京剧全盛时期的荣光,凭笔尖想象一下也是好哒。说实话,写到后来,真是舍不得故事结束,一切都像是自己亲身经历过了一样,感觉书里的人物都已经变成了真实存在过的人,只是借我的笔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

  谢谢有共鸣的读者们,谢谢大家对天青和樱草们的理解和爱。

  送给大家几幅《雪拥蓝关》的插图,我自己画的,童年时候的天青和樱草们。爱他们就像爱我自己的孩子一样。

  
  《牡丹亭》杜丽娘的造型到这里全部讲完啦,也有点舍不得呢。其实讲的东西都已经很深了,大家能一直关注到现在没有弃帖,小灰也真是很感谢的。再贴两个图温习一下,哈哈,请问下面这张图里,小小豆子穿的戏服,是褶子还是帔?

  
  那么问题来了,上图中张国荣穿的这件叫做什么褶子?

  哈哈,这是一件青素褶子。下图这件也是青素褶子,加了一点花边,但在舞台上也仍然是代表贫寒或落难。这个镜头在电影中并没有出现,可能只是排演,也可能是拍好后删去了。

  

  前面有朋友说想看看京剧演员扮戏的视频,我给大家找了一个,这是上海京剧院青衣演员史依弘的扮戏视频,从化妆到插戴头面的整个过程,实际上要花一个多小时,视频给缩短成了三分钟,十分有代表性。史依弘本人就非常美,扮上之后又是完全不一样的美,有兴趣的童鞋们一定要看看。可惜天涯不能贴视频,只好贴上链接啦。

  http://video.weibo.com/player/1034:e3b6c8342642ea03b25e58a0ce2f24f0/v.swf

  京剧演员朋友跟我说:其实《霸王别姬》整部电影中最能体现张国荣戏曲功力的,反而是这场没有扮上的《牡丹亭》。没有了粉墨油彩和华丽行头的修饰,一切神情和身段的细微处一览无余,你看看他的眼神,看看他的手,看看他周身的那个圆融,一个外行能演成这样,实在令人震惊……

  一切成功都不是天上掉下来哒。虽然《牡丹亭》《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这几出戏在电影中总共也就出现一两分钟,但张国荣是真正每一出都下了功夫。这段《牡丹亭》,他是找了蔡瑶铣老师学的,蔡瑶铣那是什么人呢,是北方昆曲剧院的老一辈名旦,当年跟着梅兰芳拍过电影版《游园惊梦》的,得过亲传,文革后北昆恢复演出《牡丹亭》,第一代杜丽娘就是她。要教《牡丹亭》,当真是再也没有比她更专业的了。

  不得不说,有些人真是过分,本来就比你漂亮,比你聪明,然后他还比你用功。

  
  好啦,恋恋不舍滴告别杜丽娘,接下来开八虞姬。*^0^*

  
  现在看着这装扮也没啥特别,但在当时绝对是“奇装异服”,戏曲舞台上前所未见,连梅先生自己心里也没底,直到登台前还相当紧张:“破题儿第一遭的尝试,不免也要捏把汗的……”

  然后呢,新造型亮相了:

  “我手抱花镰,慢慢走出场,只听台下就跟打雷似的一阵彩声……”

  历史性的一刻哇。创新尝试,一举成功。京剧行头有着严格的规范,实在是极难突破的,而梅先生之所以能一举创新成功,在于一切细节有凭有据,而且美。这个造型在后来他的几出新戏中不断完善,逐渐蔚然成风,其它流派也争相借鉴。

  《太真外传》中的古装头和古装衣。

  

  《天女散花》的剧情很简单,就是一个仙女飞在天上散花的过程,但是舞蹈非常华美,一直常演不衰,差不多是梅派青衣必会的戏。这是北京京剧院窦晓璇的《天女散花》,看妆束,一直还传承着梅先生的老样式。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