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从电影《霸王别姬》说起,聊聊京剧妆束的奥秘

  时光来到1928年,《霸王别姬》诞生了。

  霸王和虞姬的故事,以前老戏中也有呈现,但虞姬只是个配角,面目模糊的传统女性;这次是“梅党”专门为梅兰芳新编的私房本戏,与老戏完全不同,将虞姬塑造得极有个性和魅力,形象上也颇费心血,比以往的“古装头”“古装衣”更上一层楼,设计了独树一帜的全新造型。

  看看这时候的梅兰芳,年方28岁,春秋正盛,风华绝代,梨园第一名旦,这个时候度身订造的新戏,精美可知。

  
  来看看虞姬的古装头。前面说了,“古装头”和“大头”的主要区别是大头发髻在脑后,古装头发髻在头顶;大头垂下的是松散的三绺线尾子,古装头垂下的是束起的发辫。这两张张国荣的侧面照体现得很清楚:

  
  另一个明显区别在“片子”:大头要贴七个小弯、两个大绺,没有刘海;古装头只贴两个大绺,但要贴成精巧的“月亮门”形状,额前加一个“小穗”,表示刘海。

  来看看杜丽娘和虞姬的片子区别:

  
  现在问题来了:根据片子形状,猜猜图中的张国荣,哪个在扮杜丽娘,哪个在扮虞姬?

  
  梳古装头,也一样要先勒头,贴片子,戴发网,绾大发,然后根据身份不同来插戴头面:

  
  虞姬作为帝王后妃,戴点翠头面。前面讲了不同头面的区别,貌似有同学还是分不清楚,其实最直接的区别就是水钻是透明玻璃的、点翠是翠蓝色的、银钉是金属的。老远儿一看这蓝汪汪的一片,就知道是点翠头面:

  
  仔细对比能发现,上面这张图里的虞姬,与电影中出现的虞姬有区别,化妆、发型、头面都有些微微的不一样。

  那是因为,做京剧造型,一次成功是不可能的哦。就算是专业演员,也要经过反复尝试,不断调整妆容,来达到一个最好的效果。他们称之为“找扮相”。一个演员往往要经过许多年的舞台实践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扮相。

  张国荣拍《霸王别姬》,扮戏也不止一次,剧照里的、拍摄花絮里的和真正成片里的扮相都不相同。化妆师宋小川说,那阵子他和张国荣常常反复试妆,一起探讨效果。

  大家可以看到电影里这个虞姬,扮相明显更美了。

  
  看看头面细节。泡子用的是点翠双联菊花小泡子。

  
  古装头通常都是在头顶梳发髻的,但虞姬不用梳发髻,因为戴了盔头。说起“盔头”,就是京剧中的帽子,又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了,今天来不及啦以后再聊,谢谢大家!
  @堇色蝴蝶 2016-07-24 14:13:21
  楼主,看了你的小说了,挺好看的,不过我提点建议。
  小说人物名字是最考验功力的,你的小说中其它人名字还好,女的就出错了。
  王侯贵戚之家哪里有起名樱草的?好听是好听,问题是不可能。封建社会不可能,民国不可能,现在也不可能。你细想下,是不是如此?
  林徽因是二房女,又是民国时代,够书香了,试想能起带草的名字?
  那个螺黛也不可能,像花名。主要是名字让我出戏。小说挺好看,我还去大剧院看了......
  -----------------------------


  嘻嘻,谢谢您的意见!其实《雪拥蓝关》中的人名是我的一个文字游戏,书中所有的人名都是一种颜色:樱草、黛螺、妃红、天青、玄青、竹青、湖、月、香、粉、蓝、白、黑……

  确实不会是在现实中出现的名字,尤其所有人都以颜色为名……只是因为我心目中的京剧就是五彩缤纷的,我希望读者在看这本书时能够在无意中体会到这份缤纷。

  书中也借天青之口提到了:京剧用色有“上五色”、“下五色”之说,上五色是红黄绿白黑,下五色是蓝紫粉月湖,不同身份个性的人物穿戴不同的颜色。《雪拥蓝关》中的人名也有颜色上的规律,比如女生都是红黄色系,男生都是蓝绿色系……“樱草”是一种嫩黄偏绿的颜色,热情,灿烂,生机勃勃;“天青”是汝窑秘色瓷的用色,纯净,恬淡,不染纤尘……这也是我对书中人物的定位。

  嘻嘻,请原谅我对京剧和对中国传统色谱的一点痴爱,硬要把它们贯注到人名里去。关于现实中不会这样命名的问题我也想过了,不过小说这回事,本来也属虚幻,我想是可以抽象写意一点。

  再次谢谢您的认真阅读和宝贵意见。(*^o^*)

  谢谢大家的支持和关注,楼主挠着后脑勺说:这几天出门在外,帖子无法更新,楼主自己也怪着急的……回家之后会继续好好跟大家聊下去!让大家久等真是不好意思!小灰在此有礼啦!(*^0^*)
  啦啦啦,楼主回来啦!谢谢楼上各位一直以来的关注,祝大家周末愉快!捋起袖子来更新一下下!

  好几位朋友问起《霸王别姬》中几位小演员的近况哈,那么楼主先放下虞姬的盔头,把这事儿详细聊聊。先上一张珍贵的合影,《霸王别姬》剧组聚会时候的照片。显然离影片拍摄已经过去了一段日子,但是大伙儿一定能认出来,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豆子、小小豆子、小小石头、小癞子、小石头。

  
  先说说程蝶衣的童年、小小豆子,饰演者名叫马明威。不少观众以为是个女孩,可是人家虽然长得秀气,却是个如假包换的小帅哥。

  

  马明威在《霸王别姬》之后还接演了一部电影,黄健中导演的《中国妈妈》,讲的是一位自强自立的母亲的故事。他在片中饰演童年男主,而成年男主就是《霸王别姬》中的小豆子尹治。

  

  马明威后来去澳大利亚读书,据说回国后经商,没有再涉足影视圈。
  小小豆子这个活儿,并不需要京剧功底;在电影中有京剧表演的小豆子、小石头、小小石头等人,则都是北京戏校正在坐科的学生,专业京剧演员。小小石头的饰演者名叫费洋,后来改名叫费贺楠,现在又改名叫费振翔了,工武生,猴戏正是他的拿手好戏:

  

  费振翔出身梨园世家,母亲工老旦,父亲费玉明、祖父费文治都是京胡名家。

  费玉明是张国荣的京剧老师张曼玲的专职琴师,在京剧界很有声誉。他也参加了《霸王别姬》的拍摄:当小豆子被师哥拿烟袋锅捅了嘴后,在旁边试探性地敲了敲板鼓的那位乐师,就是小小石头的爸爸。

  

  费振翔在《霸王别姬》之前已有大银幕经验,在电影《心香》中担任主要配角,演的也是一个学戏的孩子:

  

  再来说说少年小豆子。香港《电影双周刊》上有一篇影评说:整部《霸王别姬》里最惊艳的是小豆子,那演员一副天然风流,未发育少年人独有的妩媚之态,我见犹怜;张国荣跟在他后头出场,实在吃亏,一个三十多岁的成年人扮妩媚,难免有些刻意痕迹,很容易与小豆子形成反差,好在张国荣的演技接得住。

  

  饰演小豆子的演员名叫尹治,也是出身梨园世家,五代名伶,贯大元老先生的后人。说起贯大元这个名字,在梨园界那真是如雷贯耳,老戏迷没有不知道的,那是赫赫有名的谭派名家,当年曾被评为“须生四杰”之首,名列谭富英、马连良、杨宝森之前——连老谭的嫡孙,都被认为不如他像老谭啊。

  来看看贯老先生的照片,话说远隔三代,尹治的相貌依然与贯老先生有微妙的相似:

  




  贯老先生的戏照。

  

  尹治的姥爷、贯老先生的爱子贯涌,是中国戏曲学院附中的首任校长,德高望重的京剧教育家;尹治的父亲是北京戏校教师,尹治就在他的班里就读。当年《霸王别姬》剧组四处寻不到合适的小豆子,副导演跑去尹老师家中商量,“我父亲拿出一堆照片给他看,副导演又问哪个是您儿子,就又单把我的照片挑出来看,觉得有那么点儿意思……后来我去北影见导演,可能是导演觉得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我是唱老生的,导演让我先学两段旦角的戏看看,于是我就学了一段《霸王别姬》,一段《贵妃醉酒》……我打小就在戏班长大,虽然不是唱旦角,可听都听会了。”

  尹治这小朋友还真是低调谦虚呀,这选角过程说得轻描淡写的。单说他这老生反串旦角,就相当有难度,别说在那么多小豆子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了。来看看尹治的本工老生扮相,《定军山》黄忠:

  

  尹治回忆的拍戏经历:

  “当时根本不知道拍电影怎么回事儿,一切全听导演指挥。一个戏的好坏关键还是看导演,当时陈导也没跟我们说多深的戏,因为要的就是你起初的这种状态……我平时就是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不爱说话,很静。而且小时候体弱多病,隔三岔五就得去看病,这种感觉跟小豆子非常接近。同学说看我走路就像四根通条在打架。我小时候还有一个绝活呢,手臂交叉到背后抱住自己,然后两只手手指还能扣在一起!”

  尹治最难忘的是小豆子自打嘴巴的那场戏:一大清早就跪在祖师爷那儿,从上午就跪在地上,一直跪到中午,又累又难受,后来天都快黑了,开机之前,副导演突然对他大喊一句:“不要脸的东西,你这一辈子都好不了!”尹治一下子就入戏了,这哭得啊,一边哭一边打自己嘴巴,直到导演喊停,一共打了自己十九个嘴巴。拍完这场戏,陈凯歌导演走过来,特别抱起他安慰一番。

  

  尹治印象中的张国荣:

  拍戏之前,我们不知道谁是张国荣,当时很少有机会去逛音像店,即使去,看的也都是戏曲磁带,几乎不听流行歌曲。因为知道是张国荣来演,才特地去买了他一张专辑,红色封皮的《怀念》,虽然粤语听不懂,但觉得挺好听的,跟戏是两个味儿。

  进组时候,第一次见到他,我觉得他本人比磁带上更好看。他的脑门很宽,相貌很好看,说话很温柔,声音有些沙沙的。当时张丰毅天天没事就带着我们玩,英达也特别会哄孩子,下棋,玩扑克,什么都会。而我见着张国荣以后,才知道真正的偶像、大明星是什么样子,原来一点架子没有,这么平易近人,可是他只要一出现,所有人的目光就全聚焦在他身上。我觉得谁都会想那样,就像学戏的都想成角儿,像我们的偶像是梅兰芳、马连良。

  他非常平易近人,经常和我们打招呼,有时候过来会买些吃的。我当时记得特别清楚,他住在香格里拉,拍戏的时候他给我们买了一盒点心。当时没吃过,怎么这么好吃啊,这么甜啊,我和我师哥两个人就吃了一块,他说:吃吧吃吧这还有呢。拍戏他经常会到现场,我们演戏他就会给我讲:你看你这演的不合适,你看这样演就好了。有时候有戏中戏,他也给我们讲。你想,他是一个唱歌的,还是一个香港人,他的母语是广东话,就是粤语,还有英语,他返过头来演戏曲这种角色,这点太让我佩服了!他可以说很流利的普通话,而且可以把戏曲人的这种感受给你说出来,而且能随时给你唱京剧!当时就感觉到这个人真用功。那时候小,也不懂,后来几年以后我再去看,我觉得他太厉害了,他太投入了。没有想到一个演员能这么快,这么方便的进入到这个角色里面。可以这么说,他真是个艺术家。

  2003年初,农历春节前,接到他的电话。我清楚记得他的声音,当时一听到他开口,突然觉得唰的一下,整个人有酥麻的感觉。他问:这么多年没见你,听说你长高了,也不知你长成什么样了?然后说三四月份会来北京,希望到时能见面。那会儿我还心心念念盼着呢。……年过了,他没来。

  

  《霸王别姬》之后,尹治一度迷上摇滚乐,又痴心佛教,几次出家未遂,现在也是虔诚的佛门信徒,会讲藏语,给自己改了名字叫尹释一。后来他考上中国戏曲学院,由于自身嗓音条件的限制,没有继续从事老生行业,而是改导演了,毕业后在中国京剧院做导演工作,偶尔跨界从事影视演出。

  尹治在访谈中曾经说起家人对他离开京剧舞台很有意见,纵观他祖辈几代人的艰辛梨园路,到他这一代断掉了……有意见那也是肯定的啦……

  


  尹治的古典气质和戏曲功底,使他在《霸王别姬》之后的影视作品中仍然经常出演前辈京剧人。电视连续剧《荀慧生》里,他饰演梅兰芳:

  

  陈凯歌的电影《梅兰芳》中,青年梅兰芳的舞台表演是余少群完成的,成年梅兰芳的舞台表演,用了尹治做替身。当时剧组对此严格保密,曝光后很多人为尹治鸣不平,认为他是比黎明更合适的饰演梅兰芳的人选。尹治照例淡然处之:“黎明比我要壮一些,骨骼大,没有戏曲功底,舞台上的戏,尤其是在一些唱念做打上要求比较高,导演就让我来演了。……我们家跟梅家细说起来还是亲戚套亲戚的。”

  尹治在片中还饰演了一个角色就是行刺梅兰芳的那个疯狂戏迷,扮相太可怕我就不贴上来啦。这是他在《梅兰芳》中替黎明表演戏中戏《游龙戏凤》:

  

  尹治的近照,两个月前,和“小癞子”李丹的女儿李忻睿。

  

  再来说说小石头。小石头、小豆子和小癞子,当年在北京戏校都是同一个班的,88年读预科,90年正式入校,92年整个班被《霸王别姬》剧组选去拍戏,饰演喜富连科班的众家哥弟。一班小朋友在北影住了四个月,懵懵懂懂地参与了一部影史经典的创作,成为终生难忘的宝贵回忆。

  


  《霸王别姬》中的段小楼工武生,但是饰演小石头的赵海龙其实是个花脸,所以片中这位大武生的少年时代,有着很浓重的花脸味道。据说剧组选中他,是因为他与张丰毅的相貌有点相似,另外赵海龙当过班长,身上有大师哥需要的那种领导气质。

  

  赵海龙对张国荣的回忆:当时自己还小,对大明星有点畏惧,可是后来和张国荣见了面之后,觉得人家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架子。拍戏期间,有时候我们会在一起化妆,也聊过几句,慢慢接触下来,发现他为人很亲切。为让段小楼和程蝶衣这两个角色保持跟长大以后一致,有时拍摄时,张国荣也会帮我们说戏。他还经常带点心给我们吃。

  2013年4月1日,赵海龙在微博中说:“当时很想跟哥哥照几张相片,只是家里还没有照像机,这张还是老师给照的!二十年了,往事如电影,回想起来,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无奈啊!”

  

  现在的赵海龙是北京京剧院花脸演员,我看他的戏就看过好几次,表现优秀,跟康万生、薛亚萍这样的名家对戏也毫不失色。这是他在名家联袂版《大探二》中饰演的大反派李良:

  

  生活中的赵海龙。大伙儿是不是瞅着他很眼熟?

  

  再来说说小癞子吧。话说《霸王别姬》中小癞子的戏,在我看来,也是极度传神之笔,每一段都无懈可击,把小癞子这个人物演得令人痛彻心扉。

  

  还有临死前那场:

  “拍这场戏已经是夏天了,但拍的是冬天场景,那会儿根本没有糖葫芦,买都买不到,剧组找人现做了两串。戏里那些衣服都是自然做旧的——就是让我们穿着衣服在土地上打滚,弄得破破烂烂脏兮兮的,我穿那个小褂,感觉就是一身油脂麻花的,一年都没洗过。当时天热,那个糖都化了,全给塞在兜里,黏糊糊的。试戏的时候不让吃,因为一共就两串,吃了就没了。到实拍时,就一个接一个往嘴里塞,导演要塞得满嘴的状态,所以不让咽,但那糖葫芦可不是现在那种无核的,我嚼得一嘴都是核,咯吱咯吱的,还不能吐,吐了就不对了。一共拍了两三条,每条都塞八九个球进嘴里……最后其实也都咽下去了,小时候馋嘛,再说别的演员还没这待遇呢!”结果从那以后,李丹的牙就彻底倒了,现在的他,吃半颗糖葫芦都不行,“稍微酸一点,就立即倒牙。 ”
  李丹对张国荣的回忆:

  当年看过不少张国荣的电影,《纵横四海》《英雄本色》都很熟悉,所以见到本人格外兴奋。当时张国荣常戴一副金丝边眼镜,一点巨星架子没有,普通话说得特别好。有时在化妆间我们找他聊天,他一点不当我们是小孩子,有问必答,非常诚恳。我们问他,你在《纵横四海》里偷画被追,骑着摩托车从卡车底下滑过去,那是不是你啊?他就一五一十告诉我们那是替身演员。

  一次他从加拿大回来,带了西点给我们吃,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今天的巧克力慕斯吧。哎哟,没吃过那么好吃的!当时我们几个又馋又捣蛋,吃完想再要还不好意思。过了一会,看他跟别人说话去了,我们就采用偷的方式,结果一会就给偷光了,其实他也知道是我们干的,但就假装没看见。(小灰我实在忍不住说一句:这三位小朋友全都提到那盒西点,二十多年念念不忘,哥哥你带的到底是什么牌子?求淘宝链接……)

  后来我时常到长安大戏院去演出,有一次张国荣去戏院看戏,看完之后他还到后台去找我,就跑去后台喊:“小癞子在吗?”我当时觉得自己老牛了……真是特别喜欢他。

  真想他。虽然他不在了,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2009年,我去香港演出时候恰逢4月1日张国荣周年祭,我特地去了文华东方酒店,在楼下呆了一会,看到很多歌迷带来鲜花。我心里想,这么多人爱他怀念他,他在九泉之下应该可以满足了……
  李丹现在也在北京京剧院,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武丑演员,我个人觉得是《霸王别姬》这些小演员中,发展到目前成绩最好的一位。给大伙儿看看他的戏照,这一招是难度超高的“铁门槛”,武丑绝活儿之一,就是右手抓住左脚脚尖,右脚在这个小圈圈里跳进跳出,高手能连跳几十个,您自个儿跳跳试试看:

  


  李丹排演武丑戏《三盗九龙杯》的照片。这出戏难度特别大,唱念做打俱全,还有爬杆、倒立、翻扑等许多高空动作。京剧院的练功厅都练不了,李丹特地去杂技团,借用他们的设备辅助,一遍又一遍地在空中攀爬。

  京剧武戏演员练功是非常苦的,每个人身上都有伤,李丹也遭受过严重的跟腱撕裂,养了半年多才好。但是可敬的他们,依然坚守在舞台上。

  

  最后来说说小小四儿。小小四儿李春是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学生,本想学打鼓,因为模样俊秀而被老师调到了演员组,工小生。《霸王别姬》招选演员时候,李春班里所有的男生都去试戏了,李春也凑热闹跟着去,结果得到了小小四儿的角色。

  
  李春对张国荣的回忆:

  我第一天进组,到了现场一看,恰巧是张国荣和张丰毅跪在那儿,拍挨师傅罚的戏。当时很震惊,还琢磨这真的是他们啊?还是别人扮的啊?过了好一阵子才敢相信是真的。

  当年很紧张也很激动,甚至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可是张国荣见了我之后却非常和气。平时他也对我挺关心的,很照顾我。没觉得他高不可攀,或是多大的腕儿,很亲和,而且不是装出来的那种。

  印象最深的是两场戏,一场是蝶衣和小小四儿的第一次见面:当时跪在那里,顶着一块木板,板上放了铜盆,盆里盛满了水,膝盖跪的是硬地,跪一会儿就受不了了,但哥哥是个很细致的人,中间一喊‘CUT’,他就马上帮我把盆拿下来。另一场就是师傅去世之后,大雨之中我抱着灵牌在前面走,张国荣和张丰毅两个跟在后面,那场戏的雨是调来消防车洒的水,他们穿的孝衣是长袍,我只穿了个白色短袖褂子,不一会儿浑身就湿透了,当时天气还挺冷,但他们一停下来就立即拿毛巾给我擦,怕我感冒,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

  
  李春近照。他也依然坚守在京剧舞台上,现在是上海京剧院的优秀青年演员,四年前的上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获得小生组银奖。我也看过好几场他的戏,确实很出色,虽然小生行主戏不多,但是每场戏每个角色都演得妥帖到位,也是很难得的了。

  
  发重复了……再补两张吧,英俊的小小四儿:

  
  最后再上一张珍贵的合影吧,“小癞子”李丹分享给大家的。是小朋友们的戏份结束后,在场演职人员的大合照。我仔细找了好多遍,没有发现那张熟悉的面容。每个人都说过他经常去探班的,没有他的戏份也都会在场的,偏偏这一场不在。冥冥中仿佛真的有一点映照……所有人都在,就他不在。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 依旧 笑春风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啦,谢谢大家!过几天再来聊虞姬,晚安,周末愉快!^_^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