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真的有神仙?亲历者讲述他们遇到的那些神迹...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也不奇怪
  如果你喜欢我的故事,求赞
  如果不不喜欢,求忽略
  更新后有红包,大家记得抢啊
  码字不易,感谢支持
  第十七个故事:崂山道士
  一
  黑发那人低下头,思索了一会儿。
  似乎在想,这个故事该怎么讲。
  这使得空旷的会议厅里,再次恢复了宁静。
  空气中,一丝若有若无的香气。
  此时此刻。
  我们是在山里。
  自然,和都市里是有不同处。
  这安静中,又融合了一分山野清气。
  显得并不突兀。
  很是相得益彰。
  我们也没人催。
  黑发那人也就慢慢整理好了思绪。
  这才抬起头。
  开始细说从头。
  而黑发那人说的故事中似乎还隐藏的某种信息。
  那些信息,即使多年后回想起来。
  也会让我叹息,惊奇,敬佩。
  二
  那时候的大环境,是不太平。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世界上很多地方都不太平。
  有一夜沦为阶下囚的家族。
  也有运作得法,抢夺了许多金银珠宝,文物古董的家族。
  而有的家族,想的却是不同。
  他们对金银珠宝不感兴趣。
  而让他们视为珍宝的,是那些传说中的神秘瑰宝。
  那瑰宝,是文化瑰宝。
  故事的开始,和一个来自德国的家族有关。
  这个家族,向当时的华夏派出了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这当然不值一提。
  不就是一个学生吗?
  学生来留学而已。
  很正常的事情,对吧?
  但是要知道,那时侯,不是今天。
  今天的华夏,也不是那个时期的华夏。
  那个时期,华夏品学兼优的学生,那些有志青年,如果渴望更高,更强,更新,更深广的学识,都是向外走的。
  学生们,远渡重洋。
  去法国,去英国,去德国,去苏联……
  近一些的,去日本。
  这自然是正确的。
  学成归国,富国富民。
  那时侯出去的学生们,都是有抱负的。
  三
  而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却还有一些人。
  这些人,他们的眼光,看到的更加深远。
  他们知道,在这片土地上,还有无价之宝在默默的传承。
  而这些无价之宝,只有少数华夏人才有传承的资格。
  在很多年以前,西方的权贵们就希望能够系统的学习这些无价之宝。
  然而,苦于彼此的文化差异,语言差异,很难实现。
  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
  就是即使能他们来华夏学习。
  也未必能够找到掌握这种无价之宝的学识的人。
  即使他们运气好,找到这样的人。
  也未必就能得到许可耐心传授。
  就算得到许可耐心传授了。
  那也不会许可出版,发行,面向大众传播的。
  这是不太容易做到的事。
  因此,在特殊的大环境下,这个德国家族派出了学生,前来求学。
  因为经过评估,只有在那个大环境之下,这种文化瑰宝,才有可能传授给外人。
  故事里的德国学生,就这样来到了华夏。
  优越的家族条件,使得德国学生出手阔绰。
  提前多年的系统学习,使得德国学生对华夏的语言,文字,能够掌握,也能出口成章。
  同时,德国学生的气质,也很儒雅。
  颇有儒家之风。
  在那个人心思变,向外求解的年代。
  这样一个歪果仁,谦虚好学。
  四处拜访名流学者。
  表达着自己对华夏文化的向往。
  表达着自己希望将华夏的文化瑰宝带去全世界,发扬光大的心愿。
  在长年累月的求学路上,拜访了许多人。
  可想而知。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是多么的稀有啊。
  于是,很多当时的名流纷纷给他介绍更加德高望重的学者。
  机缘巧合之下,学生和一位隐士有了交集。
  四
  慢慢的,学生得知,华夏文化要想入门。
  不学易,是不能懂的。
  于是,一心想学易。
  奈何,用之前学习到的华夏语言文字,看不懂易学。
  要给普通人吧,看不懂就不看了呗。
  对吧。
  但是这位学生不一样。
  越是看不懂,他越是觉得珍贵无比。
  他想啊,能轻易被看懂的东西,那还有什么稀奇呢?
  自然是越是文化瑰宝,越是需要去研究才对,是吧。
  这远渡重洋的来到华夏,非得学会。
  这,才不虚此行。
  这个阶段,他也没有停止拜访名流。
  请教如何才能看懂。
  却均被告知了类似这样的话:
  你们西方人,虽然学习了华夏的语言和文字。
  也只是了解了华夏文化的浅层和表面。
  你们没有人能够真正了解华夏文化的真正含义和真实深刻之处。
  原因在于,你们从未接触过真正的华夏学者。
  你曾拜为老师的那些教师,也只是了解些表面东西。
  如果你能够邀请到这样一位学者。
  他掌握的学识,根植于华夏文化中的道家文化。
  这样的人,才能引导你认识,学习,理解到华夏文化的精髓之处。
  也只有经过这样系统的学习,你才能够有能力翻译华夏的经典。
  包括阅读,理解易学这样深奥的经典。
  否则,你看都看不懂。
  又怎么能学得会呢?
  学不会,不会熟练使用,又怎么能翻译出来,让别人看懂,让别人学会呢?
  这位学生听了这些话,这才想通了关节。
  原来,华夏文化还分为很多层文化。
  不同层次的文化,由不同的人默默传承。
  如果不深入研究,得不到指点。
  根本不得其门而入。
  得遇到指路的人。
  得遇到引路的人。
  这得多大机缘啊。
  ……
  五
  接下来的事,就有点玄幻了。
  在这个期间,学生,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
  天天看易学,自然是看不懂。
  可是,他天天不放弃。
  可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吧。
  那段期间,夜里,他就总是做梦。
  是一个什么样的梦呢?
  总是做一个奇怪的梦。
  梦里先是一片黑暗。
  漫天都是乌黑乌黑的云层。
  这是,乌云慢慢散去。
  有一位白发白胡子老先生出现了。
  这位老先生,自称崂山。
  眼神友好,学者模样。
  老先生对他说,华夏古老山岳之中,隐藏着秘密。
  而不能懂得探寻古老山岳的秘密,是接触不到华夏文化精髓所在的。
  老先生说,让他去探寻这秘密。
  否则,是读不懂华夏文化的。
  而当他鞠躬,想要感谢老先生时,就会醒来。
  ……
  那段时间,他总是做这个梦。
  直到有一天。
  机缘巧合之下,他辗转拜求到了一位学者。
  当时的时局很是不太平。
  有一位经历很是奇怪的学者,正好想回崂山。
  在多方合力下,学者和学生相遇了。
  这位学生,猛然发觉。
  这位学者,和他梦中见到的那位白发白胡子老先生一摸一样。
  那眼神,衣着,外貌,谈吐。
  这也太玄幻了吧?
  学生立刻拜学者为老师。
  这位学生的中国名字,叫做礼贤。
  这位老师的别称,叫做崂山。
  七
  礼贤,当得起礼贤这两个字。
  为了请教老师,他租了大大的院子,让老师住的舒适。
  是什么样的院子呢?
  室中可以看山。
  廊下可以望海。
  山地清旷。
  甚是抒怀。
  平时老师和家人的起居生活一应花销都精心安排。
  礼贤,对老师十分尊敬。
  老师所交代的,都会尽量做到。
  十分勤奋好学,又能举一反三。
  虽然时事多磨,假以时日,礼贤终于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翻译。
  礼贤翻译的书有哪些呢?
  我们就来简单列举一下吧。
  《老子》《庄子》《列子》
  《孟子》《论语》《大学》
  《道德经》《易经》
  ……
  特别是礼贤翻译的《易经》。
  在西方影响非常深远。
  至今,仍在不断地重印和出版。
  有一位学者是这样评价的:
  礼贤翻译的《周易》果然名不虚传。
  看过台大傅佩荣,陈鼓应注解的《周易》,周易正义……
  感觉没有这本书的境界高.
  讲的清楚。
  曾有一说.
  那个时代,华夏文化造诣最高的学者都去了台湾。
  现在看来,也不尽然。
  也许那些隐在人群中的普通人。
  就在默默地传承着道家文化呢。
  只要道家的传承还在一天。
  华夏文化的根,就还在。
  ……
  礼贤与老师拜别之时,老师思量良久。
  最后,拿出了一本书相借。
  言明,书非借不能读。
  此书,将在西方大放异彩。
  终有一天。
  还书华夏会有期。
  完结。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请看第十八个故事。
  后面继续更新
  本周更新时间为周二,周四,周六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