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漫评隋唐的历史 那段被英雄传奇模糊的历史

  在力量上,隋朝对江南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更主要的是,经过多年的民族大融合(主要是少数民族的汉化),所以这场战争的民族色彩,已非常模糊了。

  遥想当年,淝水之战时,前秦帝国也是一副马上就要席卷江南的架式。但是面对此情此景,人们难免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大家将要面对野蛮民族的统治了;这种心情的失落、痛苦,那是可想而知的。

  而在隋朝大举南代前,江南人民似乎没有这种感觉了。
  大家自然不会认为,隋军就是解放军;但是大家显然也不会认为,隋军就是隋国鬼子。
  总的来说,面对隋军的进攻,大多数人的态度,恐怕都是江南由陈氏统治,还是由隋(杨氏)统治,并没有任何本质的差别。

  所以,面对隋军的进攻,大多数人都是报着看戏的态度。至少你让他们去玩命抵抗,多少是不现实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隋朝南伐的战争,进行的非常顺利。以至于所有的计划都赶不上变化。

  按计划,灭陈的最后果实,应该由晋王杨广亲自去摘取。因为杨广是三军最高统帅,而杨广的总指挥部,就设在距陈朝都城很近的地方。

  但是战争开始不久后,贺若弼感觉这个胜利的果实太容易摘了,所以就擅自改变作战计划,率领八千人马深入了陈朝境内。
  贺若弼这样生猛,韩擒虎更生猛。因为韩擒虎也感觉这个胜利的果实太好摘了,所以率领五百人,就迅速穿插到了陈国都城之下。

  最后的结果,就是韩擒虎率五百人攻克了陈国都城!

  贺若弼赶到陈朝都城下,却发现攻克敌国都城的功劳,已被韩擒虎夺取。当时就气得抓狂了,所以就拿着刀与韩擒虎理论,因为你这样擅自行动,叫什么事?韩擒虎当然也不示弱,因为战机瞬间万变,我死守原来的作战计划,那就叫怡误战机。

  贺若弼的态度非常简单,那就是攻破敌国都城、俘虏敌国皇帝的功劳,本来就应该是我的,现在也应该归我!
  韩擒虎的态度更简单,你这不是扯淡吗?谁也知道,是我率军杀入敌国都城,并且俘虏了敌国的皇帝,现在你说这功劳是你的,它就是你的了?
  不要说,我不会给你了,就算我给你,你也得敢要啊!


  杨广率军进入陈国的都城后,内心也是不爽到了极点。
  因为率军攻克敌国都城、俘虏敌国皇帝的功劳,本来就是我的。你贺若弼在擅自改变作战计划,让我无法取得这种功劳,这叫什么事?
  关键是,你少和我扯什么战机瞬息万变,你死守原来的作战计划,就会怡误战机。
  因为这场战争,谁也也知道,就是毫无悬念的战争。完全按大本营的计划,也肯定能取得胜利。

  更主要的是,按大本营的作战计划,这场战争的胜利,才是真正的没有悬念。你孤军深入、擅自行动,万一有意外,会让帝国损失众多军队,更会挫伤我们军队的士气。

  你身为军人,为了抢功,就擅自更改作战计划,执行极度冒险的军事行动,这叫什么事?如果大家都这样玩,以后的仗还怎么打?
  所以,杨广二话不说,直接让就让人把贺若弼抓了起来。

  不管韩擒虎怎么擅自行动,这场战争最大的果实(攻克敌国都城、俘虏敌国皇帝),就是他摘取的。所以他受到了上赏。

  不管贺若弼怎么擅自行为,第一个率军事主力进入敌国都城的战功,也是由他获取了,所以他也得到了上赏。

  事实上,正是困为他们能预见这种结果,所以才敢擅自更改大本营制度的作战计划。

  类似的插曲存在,似乎可以证明这场战争胜得有多么轻松。因为在隋军强大的压力下,几乎就是轻松席卷了整个陈朝。

  这一战,让韩擒虎成就了大名。因为率领五百人,攻破敌国都城、俘虏敌国皇帝,这也未免太神奇了吧!

  单纯看这件事,人们难免会有一种印象,那就是韩擒虎是一介武夫,而且当时的级别很低。否则,怎么会率领500人深入敌境呢?
  其实呢,韩擒虎是一个著名的军事专家;而且在伐陈时,已是高级将领了。
  从这层意义上,韩擒虎之所以率500人深入敌境,就是为了抢功更迅速。

  单纯看这件事,人们难免有一种感觉,那就是陈朝皇帝太无能了。因为面对500敌军就投降,这叫什么事呢?
  问题是,这500隋军只是先头部队,他后面有50多万隋军,随时会杀过来!
  如果陈国的军队愿意,自然有机会把这500隋军全歼的。问题是,把这500隋军全歼之后呢?如果只是引来隋朝军队报复性的屠杀,那是所谓何事呢?
  因为类似的原因,秦王杨俊统率水陆大军十万,坐镇襄阳;手下高级将领那是一个个摩拳擦掌,都想趁机建功立业。
  但是,这个19岁的秦王杨俊,却是开口阿弥托佛,闭口阿弥托佛的。总而言之,一旦开战,得死多少人啊?再总而言之,我们再等等,我们再看看。
  这真是因为隋军的中游战场,没有贺若弼、韩擒虎那样生猛的大哥,否则,难免也会擅自行动的。因为这样拖延下去,南征的战功,恐怕都会被兄弟部队抢光了。

  虽然说,秦王杨俊一直拒绝出战;但是当地的陈军,也是纷纷赶过来投降。[注7]

  当地的陈军,为什么纷纷赶过来投降呢?
  因为此时投降,说得好听点,它叫起义!

  类似事件发生,似乎更可以证明这场战争胜得有多么轻松。
  面对这种胜利,秦王杨俊在向老爸汇报工作时说,您让我独当一面,虽然战事进行的非常顺利,但是整个过程,我实在太失败了,因为我好像什么工作也没有做啊!我实在太对不起您的信任了。[注8]

  面对秦王杨俊的这种工作汇报,隋文帝杨坚非常满意!
  因为作为一个亲王,就需要有这种胸怀。
  换而言之,我之所以这样牛X,主要是因为皇帝英明神武,帝国军队天下无敌;至于我嘛,有幸作为皇子,所以就能独当一面,其实呢,有我不多,没我不少。

  如果皇子都有这种胸襟,皇帝肯定会在梦里都会笑醒的。
  问题是,作为亲王,通常很少能有这种胸怀。关键是,就算亲王有这种胸怀,跟在他身后的小弟,也会骂大街的。因为你不论怎么低调,也是皇帝的亲儿子,也会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而我们跟着你,还怎么建功立业呢?

  开始,我们希望大举进攻敌军;你却是婆婆妈妈的就是不下命令。
  后来,敌人的两个集团军投降了;你向你老爸汇报工作时,又说这一切就是因为敌人想投降,与我们的努力无关,这叫什么事呢?

  你跟你老爸说,敌军之所以要哭着喊着的投降,就是因为你指挥得当,我们大家工作执行到位,会死啊?

  跟随在亲王身后的小弟,通常都不希望亲王低调。因为基于他们内心不可抑制的野心,恐怕都希望亲王可以爬到九五至尊的位置上,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机会走向人生更大的辉煌。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

  在这场战争中。
  隋朝动用了51.8万军队,在长江一线几千里的范围内展开,由90个行军主管率领全线进攻。
  这种打法,把隋朝资源上的优势完全发挥了出来。
  以陈朝有限的资源,不论怎么应对,好像也是顾此失彼此的。

  面对这种强大压力,整个陈朝几乎是用一种听天由命的态度去应对,因为怎么看,好像也是没有机会取胜的。
  所以,陈后主问大家,我们应该怎么办时。
  有的人,那是大放不着边际的豪言,总而言之,隋军算个屁啊,给我三千精锐,我马上就能打得他们满地找牙。
  有的人,则是说着自欺人的梦话;总而言之,长江隔绝南北几百年,岂是杨坚能打破的?
  有的人虽然好像比较务实,但是所说的话,也让人丝毫提不起信心。因为怎么看,这好像也是一场充满绝望的战争。

  集中兵力应付上游的军队吧。下游的敌军,会趁机深入境内。
  集中兵力应付下游的军队,上游的敌军,会趁机深入境内的。
  分兵应付吧。双方兵力相差太过悬殊。

  在这种背景下,隋军几乎是兵不血刃的就夺取了整个江南。
  有一个陈朝的大哥,一直以忠臣的形象出现,面对隋军的压力,突然发现陈朝腐烂到了根子上,于是就跟隋军开始合作,所过之处都是在高呼,我都投降了,你们还抵抗什么?总而言之,跟着王者之师解放江南吧![注9]
  这位陈朝的大哥级人物,让我总会想起刘璋手下的严颜。
  严颜面对刘备一伙的威逼利诱,那是一脸忠于刘璋的样子;并且史书也认为他是忠于刘璋的。但是他很快还是和刘备一伙合作了,而且所过之处也是劝降自己的下属,总而言之,我都投降了,你们还抵抗什么,总而言之,我们一块跟着刘皇叔去中兴大汉帝国吧。

  有一个陈朝大姐大,一直也是忠臣的形象出现。
  面对大势已去的背景,他率领属下哭了又哭,终于还是接受了现实,于是率领大家与隋朝开始合作了。[注10]

  这个大姐大可是非同小可的人物;因为她就是洗夫人。当时的洗夫人,已77岁。她一直是岭南的土皇帝。
  洗夫人作为岭南的土皇帝,一直拒绝割据岭南。所以,梁朝时代,她奉梁朝为正朔;陈朝之时,她奉陈朝为正朔;隋朝时代,她又开始奉隋朝为正朔。
  她的这种选择,让岭南地区一直保持着和平稳定;因为她才懒得管狼吃狈、狈吃狼;总而言之,谁胜利了,我就是跟着谁混;关键是,无论谁胜利了,也得依靠我来统治岭南。

  洗夫人充满传奇色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非常高寿,比如隋朝征服江南时,洗夫人已77岁了。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这已是高寿了。而洗夫人在仁寿二年死的,享年90岁。
  关键是,基于中华民族的角度写历史,更让洗夫人充满了传奇色彩,因为她怎么看,也是一个坚定维护中华民族统一的女英雄。因为不管王朝怎么变迁,她也始终维护祖国的统一。总而言之,她的忠,不是忠于一家一姓的忠,而是忠于中华民族的统一。这觉悟,实在没得说了。
  这场战争进行的太顺利了,所以说到陈朝的灭亡时,常常都是极尽戏剧化的。因为直接导致他灭亡的,就是韩擒虎所率的500人。
  总的来说,那扑天盖地而来的气势,已把陈国抵抗的决心彻底打垮了。
  对于陈军而言,打败韩擒虎这500先头部队,好像是没有多大的意义的;甚至是打败贺若弼率领的8000人马,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因为后面的隋军会扑天盖地的压过来。
  许多时候,在强大的军事辗压下,不要说500先头部队杀到了城下,就是一个使者来到了城,也有可能会让对方接受投降的。

  从某种意义上,这就是兵家追求的至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
  周密的准备、强大的阵容,让敌人丧失抵抗的意志。再一副王者之师的样子,实现真正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战略目的。

  若干年后,已成为皇帝的杨广第一次征伐高丽时,也试图这样玩。但是很不幸,杨广这次玩砸了。

  陈朝灭亡时,人们纷纷选择了投降。
  他们为什么要投降呢?
  显然是因为敌人势力太大了,如果他们一心抵抗就会成为牺牲品,所以他们选择了投降。
  但是这种投降的理由,多少有些说不出口。所以大家就开始想方设法的丑化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君主。总而言之,并不是我们想背叛它,实在是因为自己的、自己的君主太不是东西了;所以他们才投降敌人的。

  其实呢,这是因为陈朝灭亡了。
  如果隋朝灭亡,人们在说起自己背叛隋朝的理由时,也是如此的。
  总而言之,敌国来吊民伐罪,所以我们才都争着投降;再总而言之,我们国家腐烂到了根子上,所以我们才都要弃暗投明。
  因为类似的原因,陈朝有一个大哥级的人物,因为投降的比较晚,所以混得非常狼狈,于是韩擒虎就说,如果你早点投降,怎么会这样狼狈呢?
  这个著名的人物就对韩擒虎说,我以前一直当您是个人物,现在真是应了一句话,见面不如闻名啊!
  韩擒虎闻此,顿时羞愧万分。[注11]

  因为这种事,你可以作,内心也可以这样认为,但是不能说啊。虽然说,在许多时候,早早跟着敌人合作,是一种最优的选择,而且人们也会觉得你明智、识实务,更会羡慕你因此取得的荣华富贵,但是你真把它搬到桌面上,并认为这是合理的、正确的。那你就只能接受别人的嘲笑了。因为这理论,实在端不上台面啊。

  从大道理上说,忠君爱国为荣,卖国求荣为耻。
  但是在陈国灭亡之时,人们常常把卖国求荣当一种本事,因为这样会保证自己的既得利益,甚至还会让自己拥有更多的利益。
  最主要的是,这一切从大道理上,也没有什么错啊。因为大家都这样,整个江南就可以和平解放了;而且大家都这样,天下才可以保持统一稳定。
  反过来说,如果大家都不这样做,整个统一战争岂非会打得血流成河、生灵涂碳?而且天下随时会再度陷入分裂之中?

  如果这样一说,隋朝侵略陈朝,就不叫侵略,而叫解放江南了。
  当然了,这样一说,你抓紧投降隋朝,就叫确保隋朝和平解放了;就叫推动天下统一了;反之,你一心保卫陈朝,就叫助纣为虐,就叫制造国家分裂混乱了。

  所以面对这种战争。
  你投降自然是有道理的。因为这叫推动天下统一;推动天下和平解放。
  你抵抗呢,这自然也有道理,因为面对侵略,你宁死不降,这有什么错呢?
  若干年后,有一位大哥面对敌人,那是拼死抵抗,最后抵抗的山穷水尽了,于是选择了投降。
  面对此情此景,敌方的统治者,就一再表彰他。
  总而言之,你不象其它人不战而降,而是抵抗到了山穷水尽才投降,你真乃不屈不服的勇士也。
  再总而言之,看到我们吊民伐罪,你选择了投降,真乃弃暗投明之义士也。
  千言万语一句话,你真乃大家学习的榜样。

  其实呢,我看历史,看到这种人常常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

  如果宁死抵抗是对的,你怎么不抵抗到死啊?却是忽悠别人去死呢?总不成你的命才是命,你家人的命才是命,别人的命全是炮灰吧!

  如果投降有理,你怎么开始不投降呢?非得忽悠死一大片人才投降呢?

  若干年后,有一位大哥,看到敌国入侵,于是就率众抵抗。最后手下的将士如炮灰般洒落一地,这位大哥终于感觉抵抗不住了,于是就选择了投降。
  敌国的统帅就问他,你最初率领了多少人?他说,XX万!现在有多少人呢?他说X万。敌国统帅就说,你现在可以为那死去的X万人偿命了!
  换而言之,你有骨气,就拿自己的命说话啊!你率众抵抗,把大家忽悠死了一地,你却选择了投降。你还叫东西呢?
  国家灭亡了。
  臣子应该怎么做呢?
  你是该号淘痛哭呢?还是应该应该欢天喜地呢?

  你号淘痛哭自然是有道理的,因为国家灭亡了,你能不悲痛欲绝吗?
  你欢天喜地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天下统一了,江南和平解放了,你能不发自心底的高兴吗?

  单就利益的考量,怎么样表现,才是最优的选择呢?一切就看征服者怎么想了。如果你一副要寻死觅活的样子,征服者难免会觉得,你是一个不安定因素,更会找机会清理你出局。
  你一副欢天喜地的样子,征服者难免会认为,你这种有奶就是娘的人,就该拉出来杀了,从而让天下忠君爱国之士,知道什么叫廉耻。

  总的来说,隋文帝比较宽大,所以不论人们怎么表演,隋文帝都捡正面的内容去说。总而言之,你们都对!
  隋文帝这样做的目的非常简单,那就是希望江南人都感觉,跟着他混,是一种最优选择。否则,有长江阻隔,如果江南叛乱无休,这还是真个麻烦事。


  [注1]:普天之下都是朕的臣民,每当听到或省览有关江南百姓受苦受难的奏疏,朕都感到痛苦悲伤。
  [注2]:隋文帝更加愤怒,对高说:“我作为崐天下百姓的父母,怎么能因为有长江一条衣带宽的水而不去拯救他们呢!”
  [注3]:于是命令大造战船。有人建议应该秘密准备,隋文帝说:“我将要替天行道,进行讨伐,有什么可保密的呢!”
  [注4]:并让造船者把砍削下的碎木片投进江里,使其顺流而下,说:“如果陈朝害怕,改过自新,我还能再要求什么呢!” 逮于陈氏,土宇弥蹙,西亡蜀、汉,北丧淮、肥,威力所加,不出荆、扬之域。州有四十二,郡唯一百九,县四百三十八,户六十万。
  [注5]:又派遣使者把玺书送给陈朝,历数陈后主二十条罪状。并抄写了三十万份诏书,向江南地区广为传播散发。
  [注6]:隋文帝下诏书说:“陈叔宝盘据着巴掌大的地方,却欲壑难填,劫夺乡民百姓,使他们倾家荡产,驱逼天下黎民,劳役不休;穷奢极侈,昼夜寻欢作乐;诛杀直言之士,族灭无罪之家;欺瞒上天,作恶多端,却去祭祀妖鬼,祈求福佑;与后宫宠爱的妃子出游,侍卫翼从,前呼后拥,清道戒严,自古以来,帝王昏庸腐败,难以为比。使正人君子潜逃归隐,小人奸臣得志弄权。因此天地为之震怒,人妖物怪出没。士大夫钳口结舌,平民百姓侧目而视。.....。”
  [注7]:伐陈之役,以为山南道行军元帅,督三十总管,水陆十余万,屯汉口,为上流节度。陈将周罗、荀法尚等,以劲兵数万屯鹦鹉洲,总管崔弘度请击之。俊虑杀伤,不许。罗亦相率而降。
  [注8]:于是遣使奉章诣阙,垂泣谓使者曰:“谬当推毂,愧无尺寸之功,以此多惭耳。”上闻而善之。
  [注9]:当时韩擒虎率军从新林向台城进发,任忠已经率领部下数骑到石子冈去投降。当时陈朝领军将军蔡徵率军守卫朱雀航,听说韩擒虎将到,部队惊惧,望风溃逃。任忠带领韩擒虎的军队径直进入朱雀门,还有一些陈军将士想进行抵抗,任忠对他们挥挥手说:“我都投降了隋军,你们还抵抗什么!”于是陈军全都逃散。
  [注10]:晋王杨广派遣使节送去陈叔宝写给洗夫人的信,告诉他陈国已经灭亡,让她归附隋朝。于是洗夫人召集各部首领数千人,痛哭了一整天,然后派遣她的孙子冯魂率军前去迎接韦。
  [注11]:以前,陈将领羊翔归降隋朝,在伐陈的战役中,令他做隋军的向导,因此位至上开府仪同三司,百官大臣朝会排列时站在了周罗的前面。韩擒虎在朝堂上戏笑周罗说:“你不懂得随机应变,所以现在朝会时站在了羊翔的后面,难道不感到惭愧吗?”周罗回答说:“我过去在江南时,久闻您的好名声,认为您是一位有气节操守的天下名士;可是你今天所说的话,却令我大失所望。”说得韩擒虎面有愧色。

  待续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长翅膀的小公猫、英式船长、大有行、雁小驴1、夜相当美、左道正门、围炉煮酒话桑麻、致远悠扬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六节 青年统帅杨广

  伐陈时,晋王杨广担任大军统帅,那一年杨广21岁。
  虽然说,杨广是大军最高统帅,但是这场战争的主要负责人是谁?显然不会是杨广,因为以杨广的年龄阅历,显然不具备全权负责这种事务的能力。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我上面这段话的逻辑,有问题吗?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至少,在现实社会中,一个21岁的年青人,率领众多资深的技术、管理人才,带着一笔天文数字的资金,完成了一个大项目。如果有人说,没有这个天才的年青人,肯定就无法完成这个大项目,谁也会觉得,这马屁拍得实在有点太过了。

  虽然我们不敢说,这个21岁的官二代、富二代就是一个打酱油的龙套,但是他最多也也是众多主角之一;因为他身边那些专业、管理人才,哪个也不是白给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地球人都知道,隋朝统一江南的最高统帅是晋王杨广,而实际负责人,却是他手下那些资深的大哥级人物。

  但是,我们必须得说,如果换一个人的名字写上面那段话,那逻辑问题就大的去了。
  李渊造反时,秦王李世民担任大军统帅,那一年李世民20岁。
  虽然说李世民是大军的统帅,但是这场战争的主要负责人是谁?显然不是会是秦王李世民,因为以李世民的年龄阅历,显然不具备全权负责这种事务的能力。
  你说,我上面这段话,逻辑上有问题吗?肯定有问题啊,而且问题大的去了。
  因为任何一个读过历史书的人,都知道大唐开国战争,就是李世民指挥的,而且没有李世民,根本就不会有相关的胜利。
  更主要的是,任何一个读过历史书的人都知道,李世民手下的人,通常都是打酱油的,甚至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比如,20岁的李世民有一天拉肚子,未能亲自指挥战争,于是唐军就让敌军打得一败涂地了;后来李世民身体康复,重新指挥战争,唐军才开始渐渐反败为胜了。
  面对这种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有一些人竟然说,李唐的开国战争,不是李世民全权指挥的;关键是,理由竟然就是李世民当时太年青(只有20岁),这叫什么逻辑呢?
  天才,永远是普通人无法相比的,否则,还怎么能叫天才呢?你20岁无法做到的事,就认为天才也无法做到,这不是扯淡吗?
  在现实社会中,一个20岁的富二代、官二代,领衔一个庞大的团队去做事,取得辉煌的成就。
  真有人相信,所有的成就,就是这个少年天纵英才的结果?
  真有人相信,这个富二代、官二代身边的职业高手、职业经理人都是打酱油的?
  真有人相信,如果没有这个富二代、官二代,就不会有相关的成就吗?
  估计没有人会相信的!
  这种事如果出现在新闻媒体上,相信所有的人,都会认为这就是标准的拍马屁文章。

  而类似的事情,写历史书上,人们通常都会发自心底的相信。

  甚至而言,明治天皇15岁上位,马上就让日本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人也会认为,如果没有这个少年天皇,日本就无法这样迅速崛起。
  至于说到20岁的秦王李世民,就更不用说了。
  其实呢,如果没有御用文人的文学加工,皇帝让大哥级的人物,辅佐自己年少的儿子、孙子时,通常都会说几句客气话的;总而言之,我儿子、孙子还年幼,希望你们好好辅佐他们干好工作。

  最简单而言,杨坚让一个大哥级人物,辅佐自己儿子时是这样说的。
  您是可以当宰相的人选,但是为了培养我儿子,所以让你屈尊降贵,给我儿子当助手。这就好像,当年汉高祖刘邦让曹参给齐王刘肥当国相一样;总而言之,我把自己儿子托付给您了。[注1

  再简单而言,杨广让人辅佐自己孙子时说,我让我这两个孙子坐镇洛阳,只是为了加强族的领导权。具体事务的处理,还主要依靠你。现在就把这两个孩子托付给你了。[注2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看相关历史时,我们很容易感觉,大隋帝国亲王的助手,比那些亲王更像主角。

  而李渊让众多大哥级的人物,辅佐自己20岁的儿子(李世民)时,从御用文人粉饰的内容去看。恐怕就是这样说的;总而言之,我儿子可是不世之天才,而你们都是打酱油的人,所以一定好好听我儿子的话!
  关键是,那些人只要不好好听李渊儿子的话,就会被敌人打得一败涂地;好好听李渊儿子的话,就会天天打胜仗。
  因为类似的原因,看相关历史时,我们很容易发现,没有20岁的李世民,就没有后来的大唐帝国。
  说到军政的经验阅历,晋王杨广正式出道时,比秦王李世民正式出道时丰富多了。
  因为杨广13岁就开始独当一面的坐镇并州了。虽然以他当时的年龄阅历,显然不足以真正具备处理相关事务的能力。但是,这意味着他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学习了、实习了七年时间。

  在这七年时间里,第一流的军事政治人才、第一流的组织管理人才围绕着、辅佐着他,天天处理大量的事务。
  关键是,他的父亲杨坚会随时了解他的学习、成长情况。

  李世民作为贵族子弟,在少年时代,肯定也会拥有第一流的学习、实习机会。但是与晋王杨广相比,毕竟要差一个层次。
  从这层意义上,如果说杨广21岁出道时,因为年龄、阅历、经验的问题,不可能具备真正担任统帅的能力。那李世民20岁出道时,就更不具备了。

  从这层意义上,历史书在处理晋王杨广、秦王李世民的历史地位时,采用了两种极端的方式。

  史书在写晋王杨广时,把晋王杨广的助手、附属都放在聚光灯下面,给足了正面,甚至坐镇大后方的杨坚,也在聚光灯下给足了正面。
  而杨广呢?则一个正面也不给,于是人们难免感觉,在晋王杨广的军政生涯中,他不要说作为第一男主角存在了,就是当个主要配角都不够格。甚至而言,经过一系列丑化(比如进入江南点名要张丽华),让人感觉他在此过程中,就是一小丑般的存在。

  史书在写秦王李世民时,把秦王李世民的助手、附属,都写成了打酱油的人;就是大唐开国皇帝李渊,也是一个打酱油的。甚至而言,还会把他们都写得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总而言之,如果没有他们拖后腿,李世民的成就会更大,而且会少走许多弯路。
  总而言之,所有的聚光灯,都照在李世民身上,并给李世民留足了正脸。于是,我们难免会感觉,整个大唐开国的历史,就是秦王李世民只手托天的结果。

  对一段历史,我们知道越详细,越容易倾向于唯物史观。
  我们知道的越详细,对其客观背景就知道的越多,就会知道更多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在这种背景下,我就会容易感觉,某个英雄人物之所以会有那样的成就,就是因为有众多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与他合力在做这件事。
  反过来说,我们对一段历史,知道的越少,越容易倾向于英雄史观。
  因为我们知道的越少,就对它的背景一片模糊,更对当时众多举足轻重的大哥级人物一无所知。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很容易感觉,一切就是某个英雄人物的成就。因为他旁边的人都是打酱油的。

  从某种意义上,晋王杨广的成就,自然是在众多资深大佬的协助下完成;秦王李世民的成就,也是在众多资深大佬的协助下完成。
  以他们所拥有的成就,说得毫不夸张点,就是有他们不多,没有他们不少。


  这就好像一部经典的电影问世了。
  我们知道的背景越少,就会越感觉主演太牛了,更会感觉如果没有这个主演,就不会有这部经典的电影作品。
  但是我们知道的越多,就会感觉,主演只是这部电影成为经典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都不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为这部经典作品是由一个团队创作的。
  编剧、导演、众多优秀的配角、龙套,对这部影片的价值,一定比主演小吗?
  灯光、美术、音乐、剪辑、摄影师;特效、动作指导的价值,一定比主演小吗?
  制片人、投资方的价值,一定比主演小吗?
  如果没有这些人配合,那个主演真能创作出一部经典的作品吗?
  翻过来说,有这样强大的团队,谁当这个主演,这部影片也会成为经典的。哪个主演,其实并不是多重要的事。

  对此,喜欢抬杠的肯定会说,你从街上随便找个路人代替那个大明星,能行吗?我的答案很简单,当然不行!
  问题是,任何一个时代,大明星也是众多的,就算这个团队不用这个大明星,肯定也会用那个大明星,而不会从街让随便找个路人来演的。
  这就好像,西游记制作组筹备成功了。即使不找六小龄童出演孙悟空,也会找另一个猴戏高手去出演啊;绝不可能随便找个路人来出演啊。
  这就好像,卧虎藏龙开拍呀,即使不找周润发出演李慕白,肯定也会找另一个与周润发相当的大明显出演啊,绝不可能随便找个路人出演。

  经典的唯物史观作品,曾分析过,如果拿破仑在雾月政变前死了,会是什么结果?答案自然是历史还会沿着类似的轨变发展。
  因为当时推动历史的主要力量,是法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在这种背景下,没有拿破仑,他们也会找一个与拿破仑在各方面能力、气质、地位相当的大哥级人物出场。而且当时类似的备胎有很多,拿破仑只是幸运的被选中了。[注3


  这就好像,西游记剧组筹备成功了,当时供剧组选择的猴戏高手多了,并不是只有一个六小龄童,从某种意义上,六小龄童只是幸运的被选上,在那样强大的剧组下,其它猴戏高手上场,这部作品同样会成为经典。

  前一段时间,因为六小龄童太过自大,于是各种对他不利的资料,都被挖掘出来。
  对此,我无意评论六小龄童的是是非非。只是想说,离开那个强大的创作团队,六小龄童是没有机会那样闪亮夺目的;反过来说,其它猴戏高手进入那样强大的团队,也一样有机会变得光彩夺目的。

  在征服江南的战争中,如果没有晋王杨广,肯定会有别人代替晋王杨广;而且,因为杨广被彻底丑化了,所以人们更会认为,换个谁,也比杨广强。

  在大唐开国的历史,如果没有秦王李世民,肯定也会有人代替秦王李世民的。
  但是换一个人,还会有后来的大唐帝国吗?因为李世民被神话了,所以人们难免会认为,如果没有李世民,就不会有大唐帝国了。

  总的来说,当我们看历史时,把目光主要集中在一个历史人物身上时,历史很容易变成英雄传奇的。因为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难免会有一种错觉,整个历史就是这个历史人物的思想道德能力折射。


  [注1:高祖谓之曰:“公宰相大器,今屈辅我兒,如曹参相齐之意也。”及岩到官,法令明肃,吏民称焉。......及秀得罪,上曰:“元岩若在,吾兒岂有是乎!”

  [注2:帝顾谓子盖曰:“朕遣越王留守东都,示以皇枝盘石;社稷大事,终以委公。特宜持重,戈甲五百人而后出,此亦勇夫重闭之义也。无赖不轨者,便诛锄之。凡可施行,无劳形迹。今为公别造玉麟符,以代铜兽。”又指越、代二王曰:“今以二孙委公与卫文升耳。宜选贞良宿德有方幅者教习之。动静之节,宜思其可。”

  [注3:督政府未能恢复摆脱了上层等级的统治的资产阶级现在最为渴望的秩序。为了恢复秩序,需要一支“宝剑”,像西耶斯说过的那样。起初人们以为,起有益的宝剑作用的是儒贝尔将军,而当他在诺维阵亡以后,人们开始谈到莫罗,谈到麦克唐纳,谈到贝纳多特。开始谈论波拿巴已经是后来的事;而如果他像儒贝尔一样阵亡了,那么人们就根本不会想到他,而会把另外一支什么“剑”推上前台。不言而喻,一个被事变推上独裁者职位的人,从自己方面说理应孜孜不倦地为权力而苦心经营,坚决排除和无情镇压阻挡他的去路的一切东西。
  波拿巴具有钢铁般的毅力。他不惜一切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不过除他以外当时也还有不少坚强能干贪图功名的利己主义者。他成功地占据的那个位置大概不会空着。
  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

  待续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