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高才是真的高:垃圾社会非常羡慕和妒忌强者。 但是,垃圾社会并不提升自己,反而希望强者衰弱而实现自己的“强大”。 当经济危机打击欧美等强国的时候,垃圾社会刺激了、兴奋了、并且高潮了。 但两年之后,垃圾社会才知道,经济规律不可抗拒,物价的高潮才是真正的高潮,享受高潮致死的感觉。
本人新浪微博开通,请关注。 URL: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born0715
垂死:社会就像人。 一个人浑身插满输液的管子,如果被拔掉管子,随时会死亡。 一个社会如果在粮食、石油、铁矿石等等方面都依赖进口,那么也意味着随时会休克死亡。 日本依靠美国和进行大量海外投资,解决了管子问题。 中国则通过基建投资,更加依赖于各种管子,而且管子都被操控在别人的手中。
本人新浪微博开通,请关注。 URL: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born0715
审美:审美的品位反映社会水平。 老鼠和苍蝇非常喜欢垃圾堆,垃圾在它们眼中非常美好! 但是,对于健康人来说,就自然会厌恶垃圾堆,垃圾也容易让人得病。而当一个社会以低俗、丑陋、不男不女为主要娱乐方式,这个社会就是典型的垃圾社会。那么,绝大多数年轻人的心理绝望,身体得绝症的越来越多。
本人新浪微博开通,请关注。 URL: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born0715
系统性风险:倾巢之下,焉有完卵。人们平常都关注工作、菜价、存款、股票、楼市这些日常经济问题。 因此往往会忽视系统性风险,整个社会经济正在全面瓦解。只有逃出这个经济系统,资产才能够保全。但是,希望离开的太多,能够离开的太少。对于有一定资产的人来说,生存之道就是尽早、尽快离开。
猝死:有的人看上去很强壮,但某天突然倒地,永远闭上眼睛。 如果追溯历史,就会发现他很多的死亡征兆。 同理,突然之间,庞大的苏联帝国在一夜之间瓦解,“雷曼兄弟”倒闭使世界经济停滞。 未来,在某个时间、突然事件,平地惊雷,社会将突然“沙堡型”崩塌。 人们会无比惊愕地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本人新浪微博开通,请关注。 URL: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born0715
货币与加息: 抑制房价的措施分析
“为什么?”是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家日本工厂在碰到问题之后,主要的解决思路就是,问5个层面的“为什么”。 5个“为什么”问完之后,问题原因基本上清楚了,解决方向也就大致明确了。 做事情只要方向对了,结果不会太差。 同理,遇到经济问题的时候,同样要问“为什么”。 当“为什么”问的多了,就会形成强制自己学习思考的习惯。 逼迫性思考习惯形成之后,个人就开始形成“独到”的眼光,脱离社会中的浮躁喧嚣。 在中国,房价最初让人浮躁,后来让人疯狂,最近让人绝望的问题。 那么,如何能够在浮躁、疯狂、绝望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意识? 那就要分析房价是如何涨起来的。 或者更确切地说,“为什么”多年强调调控房价,采用了多种“强力”抑制房价的措施,但是房价却越调越涨,甚至可以说越调控,越疯涨。 可以说,不完全是房价本身上涨将人们逼疯,让人们更绝望,而是高调调控之后的房价疯涨,摧毁了人们的信心。 人们本来将房价下跌的希望,都寄托在无所不能的国家身上。 但是,国家fail了大家,让大家失望了。 所以,房价持续上涨失望+对国家失望的“双保险”,形成了人们的绝望状态。 那么,“为什么”国家会fail大家,让大家感到绝望? 这才是分析问题的关键。 明白了这一点,不仅房价问题会很清楚,还能够“管窥见豹”看到整个经济的模式方向。
其实,抑制房价的措施非常简单直接,那就是加息。 房地产是资金驱动的市场,市场资金越多,房价越高。 而在市场经济国家,利率是调节资金供求的“阀门”。 当利率提高的时候,很多市场上运转的钱会收缩,形成银行里的“死钱”,造成市面上的资金数额减少。房地产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一旦资金减少,会立刻引发价格下跌。 而从控制资金的角度,房贷利率是调控房价的最好手段,这个手段屡试不爽。 在西方,当国家认为房价过高,民众开始为了买房而抱怨的时候,就开始上调存贷款利息。 每次存贷款利息上调,就会有一些人因为买房的财务成本上升,而决定停止买房。 这些人的决策意味着进入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显著减少,也就能够明显打压房价上涨的势头。 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高涨的时候,只需要0.25%的加息,都可能导致20%的房价下跌。 这样的道理也很简单,虽然对于贷款买房的人来说,0.25的加息不会增加很多的贷款财务成本,但是加息让人们从脑热的预期,变成理性的预期,而且人们还需要预期可能持续加息。 因为,如果持续加息的话,很多以浮动利率贷款的买房者就会不堪重负。 到时候,可能加速房价下跌,甚至开始出现断供拍卖房的现象,那就不是仅仅房价下跌20%的问题了。 理性的买房人不仅要计算本次加息的成本,还会考虑到未来加息的可能,以及可能增加的财务成本。 所以,不论多么火爆的房地产市场,只要一说到加息,那么马上就急剧降温;如果进行连续的加息,那么房地产市场就会跌入冰窖。 而加息和房价的关系,在道理上是相关性非常明显的,在现实中是屡试不爽的。 因此,利息和房价基本上可以总结为规律:加息导致房地产市场冷却、房价下跌。
那么在中国,房价几乎连涨了十年。 在这十年中,除了05年和08年短暂的房价小幅回调之外,基本上年年奏响上涨的“凯歌”。 而且,房价回调的时候,就像是一只缩回去的拳头,在打出来的时候更狠。 在这个过程中,房地产“空军”时时盼望,屡屡失望,最后绝望。 最后,人们想起了朱做总理时的“美好时光”。 据说某个时候,朱一声令下,连续多次加息,然后房价就迅猛下跌。 根据这个传说,人们都希望一个强有力的人物,能够再重演当时的那一幕,把利息加上去,让房价降下来,然后自己能够在低价买到房子。 但是,后来的抑制房价的措施,基本上年年在说,年年出台相关政策,但是房价仍然年年上涨。 而且,有些政策出台后,看上去似乎非常严厉,比如说北京当年的“8.30大限”。 而越严厉的政策,甚至成为房价上涨更扎实的“注脚”。 就这样,每年都是各种措施出台,一次比一次的措施更严厉,但是就不见最简单、方便、易行、立竿见影的方式:加息。 不论出什么措施,没有加息的话,都像是“隔靴搔痒”。 看上去用力很大,把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但是根本没有影响到痒痒的部位。 该痒的部位还是痒,而且因为挠不到,人就感觉越来越痒痒。 这时候,“为什么”就成了关键词了。 “为什么”三番五次地隔靴搔痒,就不能一次性地解决问题,大力进行加息呢? 前任朱能够做的事情,为什么后面的就不能做呢? 弄清楚了这个“为什么”,很多事情就很容易理解了。
我曾经因为一个手术的原因,听一位专家分析过协和医院和301医院之间的差异。 从这位专家的认知,他认为在这个手术方面,协和医院明显要比301医院好。 他说,协和医院做手术非常细致,而301则粗糙不少。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的差异呢? 他说,在协和医院做这个手术的大都是平民的中老年,身体相对比较弱。 医生需要分析病人的体质,然后决定开不开刀,并且作出相应的方案。 在做手术的时候,主刀大夫还需要非常仔细,否则的话病人承受不住。 而在301就不一样,那儿的医生很多是从军队里上去的。 而这些医生都给年轻官兵做手术,而官兵普遍身强体壮。 所以,这些医生根本不用考虑年轻官兵的身体条件,直接开刀做手术就行。 而且技术糙点也问题不大,因为强壮的年轻人能够很容易扛过去。 久而久之,这些医生就形成了一种习惯,在年轻人强壮的体质条件下做手术。 那么,这些医生即使进入301这种以地方治疗为主的医院后,也很难改变自己的习惯。 所以,对于大多数身体条件一般的平民病人来说,做这个手术还是找协和的医生好点。 其实,说了这么多,就是要表达一个意思:因为病人的不同,做手术的方式也不同。 也就是说,即使人们得的病一样,但是由于身体的差异,结果导致康复能力完全不同。 作为医生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治什么病,而是病人的身体状况能不能治,怎么治。 同样的病情、同样的手术,对于一个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可能就下不了手术台;对于一个健壮如牛的年轻士兵,可能几天之后就又开始生龙活虎了。 所以,对于不同的人,就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对于一个癌症晚期、身体已经极为虚弱的人,就只能采取“保守治疗”。也就是没有治好的希望,仅仅是被动照顾着,爱吃什么吃点什么,想做什么就做点什么,能多挺一天是一天。
一个国家在很多地方就像一个人。 朱在的时候,就像是大手术,通过严厉的经济措施,达到了所谓期望的效果。 那么,无数人也在盼望接替者也这么做,达到类似的效果。 但是,后面的人采取了大量的措施,目的要“调控”房价。 如果细究的话,“调控”这个词用得精准到位。 它不是说,要控制房价,解决房价高的问题。 调控和控制的区别在于,调控的意思是,通过调来达到控的目的(也就是解决不了问题,只能防止问题快速恶化);而控制的意思是,通过控达到制的目的(随时可以让房价下跌几成)。 那么,难道接替者真的就那么愚蠢,不会采取前任的方法? 可以说,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在治病的时候,保守治疗其实比动手术复杂很多,需要应用很多方式,采取各种努力。 不像动手术,一刀下去,是好是坏,结果一目了然。 而加息或者强力措施,就像动手术,其实很简单,效果立竿见影。 但是,之所以“调控”,实际上就像医学中的“保守治疗”。 这个背景实际上就是,其实问题已经解决不了,只能通过采取各种方式来拖时间,能拖一天是一天。 所以,各种措施出台,然后都无法完全控制住房价的持续上涨。 因为,房价不上涨也不行,上涨太多也不行。 所以,各种政策一直在走钢丝,虽然越走越脆弱,但是也要走下去。 而走钢丝问题才是真正的2难问题,才是问题的核心。 那么,这时候,很多人会咬着牙问,为什么不加息? 其实,形势早就开始变得明显了。 如果加息,那么房地产价格必然会一塌糊涂。 那么,房地产一塌糊涂的结果是什么? 那就是银行呆坏账如山。 同时,占中国经济超过三分之二(可能更多)份额的房地产、汽车(房地产的附庸行业)、铁公基就会全面停止。 一旦经济停止,“发展才是硬道理”就完全没有基础了。 没了“发展”,那么一切都是浮云。 所以,既需要让房价上涨,又不能让房价上涨得多了,这本身就是个很高的要求。 这样的要求就是要面对中国如此复杂的社会状况,作出恰当的决策,这样的要求本身就是“mission impossible”。 所以,当08年国际出问题了,国内也慌了神,立刻启动应对措施。结果没想到,美国是问题太多、资金太少而增发货币。而中国是,本来自己没有太大的问题,结果却弄出了2009年的十四万亿,让房价跳涨。 这让整个社会气氛陷入绝望,也说明房价“调控”已经失控。
那么,“为什么”前面可以强力手段控制房价,后面就只能“调控”房价了?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因为整个经济模式发生了关键的转变。 为什么这么说? 这和中国这十几年来的改革有着根本的联系。 在过去十几年,中国从“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转型。 那么,这样的转型是什么意思? 这个也很好理解。在“商品经济”阶段,社会经济还主要控制在“国营企业”手中。 国家决定社会经济的生产,而人们只能进行“商品”交换。 因此,当时“白猫黑猫”挥挥手,大家就都去“下海”,通过做“倒爷”赚钱。 到了朱的时候,这个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因为绝大多数国企都亏损,或者严重亏损。 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理成章地提上议事日程。 而“市场经济”也很容易,就是把国营企业都卖掉,然后让工人下岗就可以了。 所以,这个转型的主要特点就是卖财产和下岗。 在这个阶段,社会还相对比较强,另外房地产本身占得比例也很小。 房地产就是跌到零,当时也对社会影响不大。 因为,当时还有大量资产可卖,还有大量企业可以从股票市场中,或者通过IPO增发,弄到大笔钱。 那么,向“市场经济”转型完成后,该怎么办?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这个关键也很简单,就是房地产。 朱在位的时候,确立了中国“市场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也就是说,房地产正式作为“支柱”,也就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缺了房地产不行。当然,朱在“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上,也采取了其它的方式,比如说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发展汽车业、央企垄断、发展股市圈钱、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等等。 但是,教育和医疗产业化,一方面把部分民众的钱逼出来,另一方面让更多的人更急迫地进行储蓄。 而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汽车业是房地产的附属产业,其它的相关产业也都是。 所以,如果房地产增长的好,“发展才是硬道理”就实施的好;如果房地产萎缩问题,那么中国经济就要出问题。在这个时候,让房地产降价已经是不可能的事。 “中国特色”经济必然就要随着房地产的上涨,一条路走到黑。 这也意味着,像加息这也的“开刀动手术”的路已经堵死,而只能采取各种调控政策这种“保守治疗的”的方式。
这个转变意味着一个关键的转折,经济快速从强壮走向弱不禁风。 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就是强有力的控制,控制力越强,经济就越强。 朱在位的时候,敢于采取强硬政策,政策实施起来能够“雷厉风行”,关键就在于强有力的控制。 因为,当时社会的主要资产都在国家手中,都是国家企业,所以朱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 另外,国企职工也一样,在有用的时候是资产,没用的时候是负债,也可以随意处置,于是大家就“下岗”。 这种“雷厉风行”反映出国家的强壮,民众只能听从国家的处置。 所以,朱可以说卖企业就卖企业,说下岗就下岗,说房地产下跌就房地产下跌,说关闭期货市场就关闭期货市场,说让股市涨跌就让股市涨跌,说喜欢某记者某记者马上就成名。 但是,等资产都卖光或者关闭了,工人都下岗了,这种强力控制也就无法实施了。 这时候,就只能够实施市场经济,不是不想继续控制经济,而是没有力量再继续控制经济。 也就是说,经过一系列大刀阔斧地动各种“大手术”之后,社会主义经济已经弱不禁风,只能开始进行“市场经济”。 不过,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控制着一个基础核心,就是土地公有。 有了土地公有,经济就还能够继续实施控制经济,也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而土地公有意味着所有的土地和土地上的资源都是国家的,人们在这个土地上只是居民,而不是公民。 从这个角度来说,“居民身份证”是经过严密推敲的,跟国外的公民证(citizenship certificate)是有本质区别的(citizenship指的是拥有当地各种权利的拥有权)。 那么,基于这个土地公有,“中国特色”就发展出了一套新的经济模式:1、房地产:卖楼盖房子(要记住这个顺序,是先卖楼,这个非常关键。 只有先让人们花钱入了套之后,才去花钱盖,进行“空手套白狼”),然后四十年、五十年、七十年后再来一遍;2、央企垄断:资源是国家的,所以央企就可以完全控制上面的石油、天然气、水、电等等各种资源。并且通过打击私人进口石油,实现央企对石油的完全控制。 3、出口加工:出口加工依赖廉价的土地、水、空气等资源,那么土地公有就可以免费把这些资源提供给出口加工企业,让这些企业出口廉价产品和劳动换取外汇,然后进口各种奢侈品。 这个经济模式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无法实现对人们的完全控制。
一种社会经济的强或者弱,关键在于人们的角色扮演。 欧洲封建社会经过了上千年的过程,主要在于封建主和农民(农奴)两大角色。 在这两大角色的主导下,不论社会如何变化,都是封建社会和封建经济。 而随着城市逐渐发展,商人和手工业者(技术人员)等自由人开始增多,封建社会开始变化。而工业革命则创造了新生的资产阶级,以及数量巨大的工人阶层,不论他们有没有钱,都属于自由人。 大量的自由人通过竞争,有的由富变穷,有的由穷变富,有的由文盲开始变成有知识的。 而这些自由人相互之间进行竞争,让封建经济变得虚弱,最后瓦解,就形成了市场经济。 那么,有的人认为竞争不好,需要某个人来决定其它绝大多数人的命运。 这些人多了,就成了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经济就变得脆弱,最后被淘汰。 而美国坚持自由人竞争,希望资产国有化、少数人通过计划控制多数人的思想一直都不受欢迎,所以美国的市场经济一直坚固强大。 那么,二战前的德国,二战后的法国和部分英国,都通过社会主义经济系统建立,某一个人或者少数一些人通过计划,决定国家的经济方向,让市场经济离开。 那么,德国被盟国打垮后,形成了东德和西德,最后市场经济的西德兼并了东德,另外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也破产,经济严重倒退。 于是,英法被迫重新私有化、减少计划干预,也就是减少社会主义经济,回到市场经济,才勉强保住经济强国的地位。 而在中国,当大量国营企业关闭破产、或者卖给私人企业之后,也意味着计划经济已经非常虚弱,只能用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名义。 但是,当绝大多数的人们就业不再依赖国营企业,大学生毕业也得自己找工作,人们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生存。 这时候,人们真正开始关注自己的利益,将自己的利益与国家分割开来。 自己的利益是自己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是国家的利益,两个并不一致。 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私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的时候,这个经济已经无法维持。 这就像奴隶制一样,当奴隶有了自我意识,而且依靠自己生存的时候,就不再是奴隶。 这时候,奴隶已经变成自由人,朝着自由人的方向奴隶,奴隶制也就开始瓦解了。而互联网的发展,让自由人更自由,加速了奴隶向自由人演化、私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认识的过程。 所以,当无数人相信国家依然强大,国家能够控制一切的时候,其实并没有看到,因为自由人和私人利益的觉醒,表面强大的国家实际上已经虚弱不堪。
内在的强弱很容易表现在外部。 一个人的言行反映出他的实力,根据他的言行经常就可以判断出一个人的实力。 当国家强大的时候,就是“对待敌人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 这时候,反对国家的人都直接被解决掉,不需要任何理由。 前三十年的各种运动,打右派、打老师、打“阶级敌人”,说打死就打死。不仅不需要解释,还要说这些人“死有余辜”,或者“畏罪自杀”。 到了1980年代初,也是一个“严打”就可以让人随便被处决。 而1980年代末,就已经明显地虚弱了,需要给自己找各种理由了。 到了朱时代,以强人的姿态,进行高逼真度演戏,反映出国家从内在的强硬而肆无忌惮,到外在表现得自己很强硬。 而不论下岗还是卖企业,都已经失去了对个人的绝对控制,无法随意夺取个人的生命了。 而接替者更是展示出“亲民”的形象,让无数人非常感动。 实际上,这已经到了内在外在都非常虚弱的程度。 因为,国家已经无法控制个人的行为和利益,也就是说威逼已经无法实施,依靠强力的国家已经失去了“牙”。 那么,就只剩下一个方式,利诱。 而和善是利诱的前提,让愿意上钩的人上钩。 而不愿意上钩的人,那也没办法了。 可以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如果真的回到三四十年前,强势到可以控制其他人,随意决定他人生死的程度,无论如何不会采取亲民姿态的。更重要的在于,越强势的,越是天天在闹腾,不需要考虑“民意”,只需要民众来崇拜;而弱势之后开始说稳定,开始说不明真象,开始说理解难处。 当然,一个人表演还是有点势单力孤,重点在于搭起台子,共同唱戏。 只有通过完整的戏班子,演出不同的戏剧,让人们只想着看戏,而忽略了自己去演自己的角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会继续下去。 而且,来唱戏的人还需要一定的技巧,会出不同的花样,才能够吸引住人们的眼球。 于是,红脸和白脸、海龟和土鳖、国学与西洋、正史与野史,共同唱戏,支持国家经济,享受思想还留在过去的人们带来的收益。 这些马戏团有个特点,通过小反对、大拥护,在默许下获得“出场费”,实现个人的富裕。 总的来说,民间马戏团在直接支持经济方面的,主要分为几部分:1、“管理派”:通过执行力、“没有借口”等方式,让人们臣服于既得利益格局之下;2、 房价“唱空派”:没有逻辑分析,毫无道理,激发人们的感性认同,让房地产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起到从另一个角度支持房价的作用;3、“央企派”:通过攻击私企的一些问题,号召大政府、大企业,国家经济的央企垄断,支持现有经济;4、“阴谋派”:把自身问题的问题归结于外国,号召人们支持国家、支持大型央企。 这些马戏团看上去很热闹,从表演上也支持了国家,但实际上更反映出国家的弱势。
当然,所有的问题最终都要反映到经济上。 而经济的总结,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那么,这些词意味着什么意思? 当反映到货币上,就变得非常简单。因为,无论“特色”多么眼花缭乱,金融市场如何瞬息万变,都由钞票反映出来,钞票是最简单直接的集合点。 而“特色”体现在金融市场中,只有一个变量:印钞。 确切地说,应该叫做:大量印钞。 因为,金融的本质很简单,就是钱,或者说钞票。 而关于钱的内容也很简单:1、钱有多少(货币总量);2、钱的价格(利率)。 在健全的市场经济中,货币总量是严格限制的,每年不能超过一定的印钞量。 当市场火爆,信用经济和贷款经济活跃的时候(也就是货币总量大幅增加),很容易引发通货膨胀。 因为,一定时间内,社会中的财富总量是固定的。 所以,钱多了,财富固定,就形成了通货膨胀。 当然,在开放经济中,一个国家的财富总量也会因为全球贸易而变化, 比如说,美国在过去20年,也在持续地发钞。 但是,美国进口了大量的货物,而且是低价进口了大量好货物。 因此,美国因为财富增加,而且货币稳定,所以实现了20年的总体通货收缩。 2009-10年,美国的两次量化宽松,也没有引起通货膨胀,就是因为货币增幅适中,同时进口量再次加大。 那么,回到通胀,当通货膨胀开始的时候,市场就要通过提高利率。 这种提高利率就是让利率持续高于通货膨胀。 因为,真实利率=利率-通胀。 而提高利率,保障真实利率为正,刺激人们存款。 同时,提高利率增加了借款人的负担,减少信用交易和贷款活跃度。 当银行的钱增加,市场中的钱减少,那么就减少了通货膨胀,甚至形成通货收缩。 需要说明一个基本概念,通货膨胀就是货币(又叫做通货)增加,通货收缩就是货币减少。 一个社会不可能出现既通胀又通缩的情况,就像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既增肥又减肥。 而对于一般平民来说,通货膨胀的延伸意思是基本生活费用的提高。 这个层面的通胀比基本概念的通胀往往要晚一些。 而且,因为经济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通货收缩就意味着降低经济增长。
与之相对比,中国“特色”就是持续大量地印钞,进行大量的出口,并且保持较低的利率。 通过大量印钞和大量出口,钞票大大增加了;出口货物之后,国内财富减少了;而且换回美钞之后,还要进一步增加印刷新钞票。 双倍数的钞票增加和单倍数的财富减少,形成典型的高通胀。 而高通胀也就意味着经济货币量增加,就形成了GDP的增长,或者说“经济总量”的增长。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条比较宽的胡同路,平时主要是进出小区的车。 就这样的路,在2009年建立起了护栏,让人们行走变得非常不方便。 不过,不管方便不方便,这个护栏造价不菲,也就形成了相应的GDP,也就是经济增长。 前几天,我出去的时候,发现护栏已经被拆除,估计以废品的方式被卖掉了,这又创造了GDP。 这样的护栏在废品站刷一刷,又可以当新的卖,装到其它的小区胡同里,创造了新的GDP,也给大家创造新的不方便。 这些GDP又变成经济的数量,回到银行系统变成更多的钱。 这个在凯恩斯货币政策中,类似于笑话的举例,在中国实现了,而且真真实实产生了钞票。 所以,“中国特色”是,加息不是导致降低房价的唯一手段,还需要将货币发行因素考虑到房价中。 另外,“中国特色”还需要,货币发行量和利息不完全匹配。 在市场经济中,通胀就必然要提高利率,防止大多数民众存款因为通胀而导致财富缩水。 而提高利率,就意味着货币紧缩,抑制印钞。 那么,为了保持中国“特色”,就要在增加货币总量的同时,持续压低利率。 只有压低利率,也就是货币价格,增加货币总量的工作才能够顺利实现。 在这样的特色环境下,等式同样在发生作用:真实利率=利率-通胀。 根据这个等式,利息与房价的关系,就变成真实利息与房价的关系。 而在中国的统计数据中,后来出现了一个名词,叫做CPI,消费物价指数。 这个数据就是对于民众来说,通货膨胀的参考。 那么,为什么统计局“及时”推出CPI? 就是怕广大民众不明真象,害怕人们按照自己的认知计算通胀,那么通胀就“刹不住闸”了。 所以,用CPI代表通胀,比如说2010年与2009年相比,CPI反映的通胀水平在4%左右。 所以,根据CPI的状况,国家认为没有必要加息。 那么,不少人感觉到物价上涨了40%以上,也就是通胀超过40%,和CPI的数据差了一个零。 这对于统计局也容易解释,这个零不叫做通胀,而是“通胀预期”,人们自己感受的东西,不是非常准确。 打个比方,我自己去买自己穿的鞋,不能用我自己的脚去试,而是应该有人拿着尺子量了之后,告诉我哪个尺寸合适,而我自己用脚试过的不算数。
这样的结果是,真实利息长期在维持在负利率的状态。 那么,“通胀预期”高是一回事,虽然是真实发生的,但是不被“中国特色”认可;同时,CPI成为利息的依据,决定着利率。 那么,在过去十年期间,货币发行增加5倍; 同时因为大量出口、增加和减少护栏,社会财富明显缩水,整个社会总体通胀应该达到10倍以上。 而且,因为CPI很低的结果,导致名义利率很低,对货币供应无法产生约束作用,也就是调节不了房价。 所以,房价一路上涨。 而且,房价涨幅跟通货膨胀也差不太多,普遍达到了10倍。 这样的状况在2009年表现得更加明显。 面对十四万亿的货币发行,大量财富去建机场、高铁、炼油厂等铁公基,导致通胀加剧。 而且,国家还进一步推出了7折的房贷利率,明显降低了房贷利率。 这样的结果是,真实房贷利率的负值进一步显著增加。 因此,引发了09-10年房价上涨狂潮。 印钞、通胀、更低的利率,这三个因素实现集数相乘,结果导致大量房屋价格翻倍,有的涨幅甚至达到或者超过3倍。 而在这个时候,即使是最坚定的空头,大多数都终于在精神上崩溃了。人们看到过去十年的房价上涨轨迹,也觉得房价永远不会下降了。 这时候,人们因为只顾着看戏,马戏团演的太热闹了,忽视了整个戏台后面的运作模式。 人们不是学习、分析思考房价背后的机理模式,而是跟着多空赌大小。 跟着“良心学者”赌房价做空的人们,大多数终于投降;跟着“多军”做多的人获利丰厚,而且坚信房价会一直涨上去。于是,人们为了买房而疯狂,很多人结婚没有房子免谈。中国房价早已经超过美国,人们不在乎;房价也赶上日本,人们也不在乎。人们相信,中国的房价将涨到宇宙第一高。 可以说,房子已经成为信仰,成为人们对财富的认同。 这种对于房子财富的信仰就像80年代的日本,当然日本是在工业强大,而中国只有血汗工厂的背景下形成的信仰。
房价与经济。 当人们把房子当作信仰的时候,忽略了房子背后的经济本身。 房地产从“经济支柱”逐渐强大,到后来“一柱独大”,连同其附属的汽车、城建、铁公基等经济部分,占到整个经济三分之二以上。 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变成了“房地产经济”。 那么,说房地产“绑架”经济很不恰当,因为房地产从最初就是“支柱”,支撑着“特色经济”。到了2010年,更应该说,房地产就是经济,经济附属于房地产。 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人们对于房价的信仰也就理所当然。 更重要的是,房价绝对不能下跌,因为房价一下跌,房地产经济就停转,那么整个经济就完全垮掉了。 所以,房价只能温和上涨或者快速上涨。 而整个经济政策系统都要围绕这个主题来运作,保证房地产价格的稳定上涨。 明白了这个简单的道理,关于认为房价过高的“良心学者”表演,全都是浮云。 因为,学者不是表现良心的,而是通过理性的分析,形成对于问题机理系统解析的。 “良心”可以由演员去表演,不归学者来做。 更重要的是,认识了这个机理,重要的并不是要判断房地产价格上涨或者下跌。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人们可以通过房地产,看到现在经济的真实状况。 目前的经济是强壮还是虚弱。 如果经济强壮的话,那么怎么折腾都可以维持个10年8年。 就像朱在位的时候,卖掉国企、工人下岗、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住房产业化、央企垄断化、税收集中化、粮食收购垄断化、打压电力建设、股市圈钱、大型企业引入海外战略投资并且上市,西部大开发、加入WTO等等大规模的措施都实施了,但是因为当时经济仍然非常强壮,所以经济维持下来了。 但是,如果经济虚弱,那么现在实施上述任何一两项,都可能导致整个经济瓦解。而从房地产和经济的关系来看,经济已经极度虚弱。 房价只有上涨,依附于房价的经济才能够维持。 一旦房价开始停止上涨,更不要说下跌了,那么整个经济就全面停滞,然后瓦解。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国家能够控制一切,经济没有问题。 而这种对于国家的“信心”,也让这些人对未来比较“乐观”。 不归,如果一个经济连房价都不敢降,降了之后知道自己死路一条,那么这样的经济虚弱到什么样的程度,就已经可想而知了。
当经济完全依靠房地产的时候,结局就很容易预见了。 2010年下半年,历史上最为“严厉”的系列调控措施开始逐渐出炉。 通过一次次多部委的联合行动,逼着房地产市场“降温”。 因为,国家已经看出来,房地产的暴涨已经让经济极度危险。 因为,毕竟房价上涨是有限度的,当房价涨的比日本价格还高的时候(已经接近日本了),那么稍微有点理智的买房者,都可能选择推出。 其中,最可怕的是国际游资。 如果房价继续上涨,国际游资必然以一倍到几倍以上的利润(如果杠杆较高的话),卖了房子换成现金,然后换成外汇出逃。 而国际游资一旦大规模离开,那么中国的2万亿(或者更少)外汇储备是承受不住的。 没有了外汇储备,中国就无法大量进口粮食、石油、铁矿石、高科技产品等等各种社会运转的必需品,人民币就很快就会开始津巴布韦化。 如果这样,房价就是涨到天上,中国经济都没有意义了。 所以,一系列态度强硬的“调控”就是要缓解这样的过程,希望房价还是在国家希望的轨道上行进。但是,大多数民众已经不相信这些调控措施,认为房价必然还要继续上涨,而且越调越涨。 而且,各地进行土地拍卖的过程中,“天价地王”频频出现,更增加了人们对于“房价不会降”的信心。 这说明,因为经济重要性不同,民众实际上已经更相信房地产,而不相信政策,房地产比政策更可靠。 这也说明,国家不仅对经济控制力越来越弱,对社会和民众的影响力也已经非常虚弱。 打个比方,进行“保守治疗”的话,随着情况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法,或者越来越多的“综合疗法”,需要使用的力量需要越来越强,但是治疗的效果却越来越弱。 而且,这时候如果要进行“大手术”,经济也会直接死掉。 也就是说,“大手术”是找死,“保守治疗”是等死,也就是真正的2难。
不经意之间,国家经济转向了。 当人们把房子当作经济、当作信仰的时候,发现自己可能又错了。 一个人精神软弱的时候,自己该坚持的思想不敢坚持;让身体虚弱的时候,本来能够抗住的大包再也扛不住了。 2010年初开始,虚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到房价暴涨,导致其它行业急剧萎缩,感受到了深刻的危机。 这时候,政策开始向“市场经济”靠拢,要解决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的问题。 其中,首先的“市场经济”手段,就是逐步取消08年后经济刺激计划中的7折优惠贷款利率。 优惠贷款利率的减少和取消,实际上明显抑制了贷款买房的需求。 其次,政策开始严格限制钞票印刷量,导致2010年“仅仅”发钞不到12万亿元人民币。 这个绝对数和2009年的将近14万亿差别不大,但是在对于各自的货币总量来说,增发钞票的比例差的就很多了。 2009年货币增量是从大约47万亿增加到大约60万亿,货币增发比例为大约30%; 2010年货币增量是从大约60万亿到大约72万亿,货币增发比例为大约20%。 而这个比例的明显降低,已经从绝对的“特色经济”,开始朝着少部分的“市场经济”摇摆。 结果就是所谓的银行收紧贷款,导致在社会上,资金非常紧张。 房贷优惠利率的取消+资金非常紧张=房地产成交惨淡。 虽然人们对房地产市场已经非常乐观,认为房价只可能上升不可能下跌。 但是,在房地产市场中,成交量比价格更重要。 在一个没有成交量的楼市中,价格升到多少都没有意义。 在我居住的小区中,从年中到年底,网上二手房报价在持续上升,越涨越高,价格上涨超过10%。 但实际上,在2009年下半年,每天只要出去一趟,最少看到好几拨看房的人;但是到了在2010年下半年,每天出去一趟,好几天都看不到一拨看房的人。 也就是说,人们完全失去了买房的兴趣。 或者人们对买房有很浓的兴趣,但是没钱买房,也不能叫做需求。 在没有需求的市场中,价格涨得再高都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只是自娱自乐。
病来如山倒。 一个虚弱的人,衰弱加速的程度往往超乎人们的想像。 强壮时根本不在乎的事情,衰弱时候也成了沉重的负担。 在社会主义经济强壮的时候,当极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发生的时候,直接进行货币兑换,10000元旧人民币换1元新人民币。第二次通胀发生的时候,开始实行票证配给制,通过短缺经济严厉控制个人的生活,通过个人饥饿,达到国家经济运转的目的。 80年底末期的通货膨胀,则是更加表面的力量展示。 1990年代的通胀,则通过提高利率化解。 2009-2010年的通胀,最初还坚持“特色”经济,根本不理会通胀。 但是,到了最后两个月,也开始屈服于通胀压力和社会压力,两次加息。 人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两次加息的意义重大。 因为它们预示着,强硬的“特色经济”政策已经不复存在,主要让位于软弱的“市场经济”政策。 而这种“不经意”可以看作是个关键的征兆,病来如山倒的征兆。 也就是说,迫于市场的通胀压力,政策必须采取两个措施:1、加息;2、相对控制贷款规模。 两个月两次的加息,是个非常的措施。因为,“特色经济”曾经采取强烈的干预措施,以“逆市场”的手段,严厉打压物价,控制通胀。 而控制通胀的目的,就是要稳住不加息。 但是,12月25日圣诞节的加息说明一点,控制通胀的措施失效,通胀还会大规模反弹。 而加息就是提前作出姿态,安抚社会的情绪,也就是“市场经济”措施。 不过,这样的措施又引发了新的问题,就是“加息预期”。 社会都能够看出来,通胀已经很难控制。如果11月不加息,一直挺着,人们也只能大声抱怨。 但是,一旦加息开始,而且两个月两次加息,中间还提高准备金,给人们以新的“加息预期”。 加息后两天,我去银行的时候,银行值班人员已经跟人们讲,下一步还要加息。 就是说,人们认为随着通胀加剧,未来还要加息更多,所以人们就按照短期方式存钱。另外,接近年末的时候,开始对私人房贷进行限制。 这样“双重作用”的结果是,在北京的二手房市场,一些人因为加息开始推迟买房;本来,有些人凭着对房价的信仰,到12月份准备重新入市买房。 结果发现贷不到款,所以也停止了买房。于是,12月初出现了一些看房者,到12月中下旬又消失了。 这就是加息和贷款资金控制,对房地产市场的严重影响。 而这种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如果持续时间较长,就足以造成房地产市场的崩溃瓦解,一发不可收拾。
拐点往往在人们不经意的时候发生。 加息和控制贷款,可以说从11月初的一次软弱,屈服于“市场”开始的。 而这次软弱,反而增强了市场的力量,并且在年末形成再次的“软弱”,形成市场更强的预期。 而这种力量的“此消彼长”,导致新的加息似乎势在必行。 而且,既然加息屈服了“市场”的话,也意味着在2011年还需要控制货币投放。 因为,对于决策者来说,只有这样的加息和控制货币,才能够相对控制住未来预期的更大规模的通胀。 那么,市场上的民众也将更关注货币印刷量,对于货币印刷的忍耐度更低。 而且,如果货币印刷量增大,人们就更预期加息。 因此,“特色经济”越来越向“市场经济”靠拢,越来越需要“市场”的认同。 但这时候,房地产市场已经非常庞大,需要更强有力的“特色经济”政策来支持。 房地产经过十年的迅猛扩张,已经成了一个庞然大物。 这就像一个一百层的高楼,需要相应的地基去支撑。 问题是,“特色经济”政策这个地基最多只能维持50层,让房地产随时面临“楼倒倒”。 因此,需要“特色经济”更加努力,加强基础建设。 但这个时候,“特色经济”政策因为自身的虚弱,在严重的通胀面前向“市场经济”偏离,不仅没有给房地产加强基础,反而给房地产“釜底抽薪”。 因此,虚弱的“特色经济”已经被夹在了两个强壮的庞然大物之间:房地产经济 or 市场经济(通货膨胀)。 这就是典型的2难。 如果,选择房地产经济,保持大规模印钞和低息,那么到明年2月开始,因为物品短缺和货币泛滥,大规模通胀将变得更严重。 大规模通胀引发人们生活费用像火箭一样飞涨,导致人们生活困难,返回来将吞噬房地产。 如果,选择市场经济,减少印钞,并且提高利息,那么到明年2月开始,人们对于房地产的信仰将崩盘,房地产“一地鸡毛”。 房地产将引发汽车业、地方财政、铁公基全面停止。 而市场中的70多万亿的存量资金将停止向这个“特色经济”领域流动,转而涌向“市场经济”领域,也就是生活必需品领域。 这些巨额的资金涌向必需品,将加剧物品短缺和物价上涨,同样大规模通胀也将变得更严重。 大规模通胀引发人们生活费用像火箭一样飞涨,导致人们生活困难,进一步吞噬房地产。 因此,似乎在房地产和通货膨胀之间,虚弱的“特色经济”已经没有了腾挪空间。 到时候,不论从哪个层面开始,都走向几乎同样的结局。
倒计时的声音似乎变得越来越大,滴答滴答……
2011,让我们共同见证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