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杂谈]农村经济 —— 草根对农村的观察以及未来的思考

    发此贴是有感于以前两个小帖,与广大朋友的讨论与思考。

近日又大致翻了一下费孝通老先生的《江村经济》。有感于全国上下缺乏一个对现代农村的客观分析和定义,以及一个多少为大家所接受的未来预期。而这正是农村政策的方向所在。

  农村的变革关乎大局。发展好了,农村与城市,工业与农业的失衡得以解决,中国内需的“潘多拉魔盒”得以释放,中国经济内部的健康循环得以建立,中国现在轰轰烈烈的结构性调整得以完满成功。

  以前两小帖,只是零碎的讨论。这次希望能在这里做一整理,并作进一步的系统思考。

  水平有限,寄希望能抛砖引玉。

 
  设想的篇幅较长,故设置类目如下:


  农村经济——草根对农村的观察及其未来的思考


  第一篇:农村的未来

  1、 天涯上关于农村问题的两篇小帖

  2、 农村未来框架与轮廓的设想

  3、 N-2“理论”——农村现在人口结构模型

  4、 乡村集市小镇化

  5、 自然村土地家族集约化

  6、 农贸公司与种田大户的联合化

  7、 尚未明确的问题及有待进一步考证的结论

  第二篇:农村实地考察计划的思路、框架和初衷

  第三篇:对农村的实地的考察与验证

  当然,这只是一个思路。可能会根据与朋友的交流,有所调整。
  1、天涯上关于农村问题的两篇小帖

  一、 大中原区农村集市城镇化

  中国下个三十年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大中原区农村集市城镇化

  笔者记:大中原区农村集市的城镇化可能是下个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农村集市底层商超,高层住宅的地产项目,也将是其城镇化进程中的第一个商业传奇。大中原区农村的发展,最关紧要的是留人才。此项目改变农村集市的商贸环境,并为想回家发展的才俊之士打造了一条回乡的路,使其回乡先居有屋,后谋其“业”。“业”在何处?“业”在小农经济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进程中,“业”在农村落后的教育医疗商贸中,“业”在有识之士的眼中--------
  可以预见,广大城市地产一片萧条中,中原广大农村的乡镇地产却如火如荼,大放异彩。

  偶见关于“中原经济区”排在天涯头版。中原政府终于要励精图治,展宏图,我心甚慰。再想过去几年新农村的提法,只打雷,不下雨,从没有一个明确的模式出现。心中又甚为堪忧。再看诸多网友评论,多纠结于对中原“种地的”这一国家战略定位,而对于如何发展却是想法甚少。愚就农业大省的农村如何发展,有些浅见,自以为可以以此逐渐解开农村农业困局。望与广大网友交流切磋。寄希望于形成成熟意见,上达“天庭”,促进农业大省,农村的发展。
  我,一中原小民,自2000年走出家乡,就很少再回去。今在南方小城刚过温饱。巧遇如今社会经济形势巨变。在当前房产政策下城市需求已无挖掘潜力。国际环境又决定了,今后较长时间内,外向(出口)驱动乏力。靠外向驱动的中国经济三十年,也将走下神坛。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在中国社会又集聚了诸多积弊。一个社会经济的转型期呼之欲出。
  在这样一个社会经济转型期,身边多是些悲观的声音和情绪。但我认为,一个有远见想有所作为的人不应如此。社会转型期也孕育着重大的机会。一个人的发展若能跟上社会的节凑,如顺水顺风行舟,很容易成功。成功关键在于,要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预见性,然后,提前占据有利位置,谋求发展。
  观国内经济社会结构,愚以为,类似中原农村大省的农村集市的城镇化发展很可能会是下个三十年发展的一个亮点。
  从最原始的道理讲,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基。一国之内最大贸易就是农村与城市间的贸易。农村向城市输入食品。城市向农村输入一些工业品,以改善农民的生活。这种交易的平台,就是农村每个乡的集市。过往三十年,农村尽到了责任。但由于忽视,由于缺乏人才,也由于体制上的一些原因,如今的农村还停留在以前的小农经济基础上。今年四月回家乡一次。耕地十多年一如既往,未得半点改良。年迈的父亲还喂养着耕牛。马路边的部分耕地被占用建房。哥在南方做工。明年年迈的父亲已不能种地。那些土地明年种,给谁种,或不种荒芜是个很大问题。土地耕种后继无人。姑姑家因更为偏远,那个村落更是寥寥不见几家人。消亡估计也只是时间问题。那么留下的耕地又怎么办?但由于外出打工,打工有了积蓄后,农村的集市倒是得到了一定的自然发展。我姑的几个儿子中,有三个在乡中的集市安家定居。老四在土地收获季节,下乡收购一些经济作物,再转卖给集市上大点的粮油贩子。老五就在乡中教书。还有一个在外打工赚了些钱,在集市买地建房。集市在一种自然的选择中发展壮大。小时候曾记得有丰集,背集之说,如今已无此说,集市中的商店天天开门营业。
  在今后的三十年,我想可以预见得到:农村集市慢慢城镇化。一乡之众逐渐向集市集中。部分自然村逐渐消失。但会有少量一些人留在那些自然村落,利用天然资源,或养殖,或集中规模现代化种地,彻底打破小农经济模式。集市人口的集中促进农村商贸的繁荣,利于农村教育医疗等等落后现状的改变。中原作为“天下粮仓”的战略地位是没错的,而且很重要。与其纠结于对于“种地的”这种带有偏见性的称呼,不如想办法改变种地模式。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原大地将会出现一大批农场主。他们这个称谓是光荣的,经济上也是富足的。富裕起来的他们也会重新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去。
  城镇化是国家战略,也是长期的。农村集市的城镇化是区别于原有城市扩张的另一种形式的城镇化。它单体规模不大,却数量众多。这种城镇化发展会极大地挖掘农村的需求,在下个三十年挽救中国经济也尚未可知。中国的二元结构也极大地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农村集市城镇化,把城市的生活模式部分复制到农村,缩小城乡差别,缓解社会矛盾,利国利民。
  愿景是美好的,但如何实现?农村最缺的是什么?是人,是人才。如何留住人,将是农村的重中之重。当前,农村有没有一种方式留住人?我认为是可能的。一个方面维持当前城市房产政策,提高移民大城市的门槛;另一个方面发展农村集市房产,让想回去的人有一条回去的路。
  近段时间一直考虑农村问题。最开始是认为农村集市的商贸今后发展会很快。但又没有像样的商贸企业。想联合一些同学,筹建一个基金,通过两三年的积累,在农村集市开一个像样的诚信的商超,改变农村集市的商业环境。模式成熟,再发展连锁。再深入聊天,考虑,感觉农村最缺乏的是发展农村的人。一个方面,农村极缺人;另一方面又有很多读过些书,可堪造就的人卑微地混在都市,无房,租房也混在这里,哪怕夫妻小孩分离。
  他们就真的不愿意回去吗?我认为不是。他们缺乏一种回去的通道。中国人讲究居有屋。这类人有很多读了些书,在农村算是精英了。但让他们回去住老宅子,面子上是挂不住的,也不现实。但怎么实现回去居有屋,后再慢慢地谋求发展?现在没有一个好的方式。
  我认为在农村集市打造一种业态可以形成一种这样的通道。加之都市压力,会有一部分人通过自然选择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这种业态在城市随处可见:底层一二三作为商超,以上高层则为住宅地产。商超改变的是农村集市的商业形态,把城市生活模式复制到农村,缩小城乡差异。住宅地产则逐渐会为农村留下些人才。
  住宅地产在农村集市有没有市场?我认为是有的。
  事情就发生在身边。我二姐和二姐夫在南方打工有了些积蓄,本打算回家建房。新农村建设的呼声以及人口往集市集中的浪潮让他们左右危难。我自己也感觉,他们在村子里建房也完全是一种浪费,仅仅满足了面子。房子建起来肯定要举债,他们又得出来打工,很可能到老。新建的房子他们自己住不了几天,还能指望将来儿孙长大住进去吗?同时,那样的房子又没有流通的价值。多年之后估计也就是一堆废弃的水泥。但这种现象农村不在少数,浪费很多。新农村建设遥遥无期。除此,他们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还有一部分赚的钱多些的人,有到县城或地级市买房的。这我认为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远离亲人。营生在外。老了即便回到县城或市里去住,又怎么样呢?很难将在外的营生搬到家门口。
  这类人我想是农村集市住宅房产的潜在客户。
  还有一类是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城市安家不易。回老家自然村住老宅子,估计宁可死在外面也不会回去。他们怎么办?也像二姐二姐夫回家建房?农村集市住宅地产是他们最好的选择。满足了面子,回老家居有屋了。把家安在农村集市了,即便还在外打工,随着集市城镇化发展,条件的改善,凭借自身条件,对家乡的熟悉,以及天然的亲人资源,早晚有一天会回老家发展,各尽所能。
  农村留住了人,也就留住了希望。农村集市城镇化的发展也就有望了。
  在广东有幸与河源黄村一帮老板有过些交集。黄村又称“中国第一百货村”,有一大批老板靠商贸起家,在深圳东莞一带到处有他们足迹。他们是创业的一代。如今财富于他们也只是数字。有些曾由商贸转战地产。就此模式,曾与其中一位交流。颇有认同。但最大担忧是走出去闯荡江湖缺乏靠山,中国是官本位社会,尤其是中原的官僚体系,乡镇政府更是山高皇帝远。曾在一定程度上明白,中国的事情最好的模式是官商一起驱动,缺乏切身体会。但我想,老板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他们是从实战中走过来的。
  所以,寄希望于中原大地的领导努力创造一个好的投资经商环境,打消这些老板的顾虑。再或者,就农村集市城镇化的发展拟道“圣旨”,开盏绿灯,为其给予政策支持。同时也呼吁一些有公心的企业家,参与进来。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此模式,此项目也可能是农村集市城镇化进程中的第一个商业奇迹。


  后记:为保证原始性,原帖粘贴而来。申明一下对有些地方的不满意。首先是名字,“大中原区农村集市城镇化”中的“城镇化”,我觉得应该改为“小镇化”为好,还不能称之为“城”。再者就是,在乡村集市设想的“底层商超,上面面住宅的地产项目”,其实此类项目倒是可以考虑进驻,但到底何时以何形态,不能定论
  二、 农村土改之第一要务

  昨晚梦回乡村,梦见自己始于锄地,醒于争执、着急和叹息。
  如何把一家之土地,在村内集中起来。
  固执认为这点是现今农村土地改革,土地确权第一步需要实现,也是可以实现的。
  这一步在第一代农民手中完成,才争议矛盾最少。
  一家或一家独立出去的兄弟几个的耕地集中,或集中——相邻,一个方面可以为下一步耕地更大规模化经营减少阻力;另一方面,即便在现在情况下,一家耕地集中,也便于农业机械、农业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着急、叹息的是:土改雷声不断,为何这耕地相对集中,却不见雨点下来。
  基层政府当真在为老百姓谋福利吗?

  后记:这个贴发的过于仓促,描述也相当的不完整。好在在贴中与广大朋友有不少的交流,算是一个交流贴。发这个贴的原因,乃是真的做梦了,梦见了乡村,梦见农村里面许多的事情明明是可以干了,却迟迟不见动静。于是便最后来了句“基层政府当真在为老百姓谋福利吗”。简单地认为,如此是基层政府的失职。
  经过进一步思考,倒觉得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全国上下缺乏一种对农村的客观分析和定义,以及一个多少为大家所接受的对农村未来的预期,缺乏一个整体的框架指导思路。不能完全归责于基层政府的失职。
  这种做法,我们姑且参照一网友的提法称之为:“自然村土地家族集约化”,并在后续的段落中对其做个相对全面些的论述。
  2、 农村未来框架与轮廓的设想

  对中国农村经济的研究,费孝通老先生是前辈。他的《江村经济》驰名中外。在《江村经济》中,费老先生对社会制度的变迁,这么论述:当一种制度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时,甚至还没有替代它的其他制度,困难在于社会制度是由人际关系构成的,只有通过一致行动才能改变它。而一致行动不是一下子就能组织起来的。另外,社会情况通常是复杂的,参与改革的一个个人,他们期望也可以各不相同。所以,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为组织集体行动,对社会情况需要有一个多少为大家所接受的分析和定义,以及一个系统的计划。
  以费老这个判断为出发点,我觉得农村土地私有化流转在未来10年内是实行不起来的。因为没有一个大致一致的共同认知,类似这种“社会制度”的变迁,又怎能组织起“一致的行动”来。
  那么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广大农村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以自己的经验认知,以及近段混天涯经论,与广大网友的交流,有了一个初步的框架设想。这个,细心的朋友其实从那天涯上两篇小帖看出端倪。
  怎么来描述呢。先从与一位老乡网友的聊天记录说起。该老乡27岁,硕士毕业,混在广州,还没在广州安家定居。
  胜腾峰 20:17:45 那将来还是要在外面安定下来的 胜腾峰 20:18:19 读了那么多书,回去老家发展,各个方面可能都不太好 胜腾峰 20:18:32 除非,老家有了很好的事业 Valley-Wind 20:19:25 这个很难讲的 Valley-Wind 20:19:53 我觉得郑州很好 Valley-Wind 20:20:06 很有发展潜力 胜腾峰 20:21:32 我现在想弄的调查呢,是关乎农村的。我觉得,农村发展,靠现在在农村的人几乎不可能。他们算内因的话。农村真正的发展,还要靠我们这些走出来的外因,以及城市里的一些资本 胜腾峰 20:22:36 听一位老先生说,中央农村政策研究机构,已经派了近千名调研员去农村做调研 Valley-Wind 20:23:00 现在这个省里应该有规划了 胜腾峰 20:23:46 我觉得,要给农村找一个路子,不仅要研究农村的现状,更要弄清楚农村发展的这些外因,人和资本对农村的认识和考虑 Valley-Wind 20:23:59 城乡一体化 Valley-Wind 20:24:29 恩 胜腾峰 20:24:58 不管怎么操作,都需要人和资本,人和资本怎么向农村领域偏移,是个大问题 Valley-Wind 20:26:16 我觉得目前就是看上农民的宅基地 胜腾峰 20:27:05 看上了,能怎么去操作呢 Valley-Wind 20:28:01 农民住社区,节约出土地建工厂 Valley-Wind 20:28:27 土地流转,规模种植 Valley-Wind 20:29:07 新型城镇化为发动机 胜腾峰 20:29:19 现在很多人都喊,产能过剩了,敢搞那么多工厂吗 胜腾峰 20:30:01 我感觉,一些基本土地制度,短时间内,应该不会有大的变化 Valley-Wind 20:30:29 是沿海劳动力不够了 胜腾峰 20:30:54 但可以考虑,一家或家族土地村内置换,集中 Valley-Wind 20:31:01 工厂成本上涨 胜腾峰 20:31:25 但订单也少了啊
  Valley-Wind 20:31:43
  不知道政府准备怎么操作
  胜腾峰 20:31:49
  就产能来说,我觉得,还是过剩的
  胜腾峰 20:32:32
  一个新的东西出来,全国上下要对这个东西有个大致共同的认识
  胜腾峰 20:32:50
  就土地私有化这块,我认为缺乏共同认识
  Valley-Wind 20:32:57
  恩
  胜腾峰 20:33:15
  短时间内,应该搞不起来
  胜腾峰 20:33:57
  但农村劳动生产关系又确实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
  Valley-Wind 20:34:08
  一方面很多农民确实不想种地了
  胜腾峰 20:34:11
  所以,改我想是必须的
  胜腾峰 20:34:30
  老一辈在种
  Valley-Wind 20:34:58
  年纪大了,还怎么种?
  胜腾峰 20:35:19
  像我们这样二代农民,要从事农业,必须有从事农业的筹码,农业有足够的吸引力
  Valley-Wind 20:35:42
  我大哥之前最多承包了50亩地,都是其他农民的地
  胜腾峰 20:36:03
  所以啊,总感觉农村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同时,又不知道路该怎么去走
  胜腾峰 20:36:25
  上面又不敢轻易动,基本的土地制度
  Valley-Wind 20:37:17
  中原经济区给与了一些先行先试的权利
  胜腾峰 20:38:41
  没有一个思路框架和原则性的东西指导,先行先试,搞不好,容易走偏,激起民愤
  Valley-Wind 20:39:10
  是阿
  Valley-Wind 20:39:38
  河南要是搞乱了,那就严重了
  胜腾峰 20:40:01
  我想搞一个东西,就是想让人能够客观立体的认识农村现状,同时,尽可能探索出一些思路和一些原则
  Valley-Wind 20:40:44
  恩不错
  胜腾峰 20:41:46
  整体模式:农村集市小镇化,聚人聚势。自然村土地,村内置换,一家或一家族相对集中规模经营,自然村土地家族集约化
  胜腾峰 20:43:53
  把小镇的环境发展好相当重要。小镇是吸引农贸公司进驻一个硬件。农贸公司做榜样,带动家族,甚至更大承包户经营农业。你像我们即便回农村,也不怎么会种地。需要农贸公司这么一个带头的
  Valley-Wind 20:43:55
  有一定的道理
  胜腾峰 20:44:35
  公司+农户的模式,能得以最大价值的发挥
  Valley-Wind 20:44:54
  剩下的农民干什么?
  胜腾峰 20:45:15
  现在农村没有剩下的农民,是没有人
  胜腾峰 20:45:29
  也就无所谓剩下的农民了
  胜腾峰 20:46:06
  比如,我家里有地,在城里工作,承包给别人,就承包了,不影响我城里工作
  胜腾峰 20:46:52
  农村的这些发展,倒是需要一部分二代农民回流农村。第一代该退休,就退休了
  Valley-Wind 20:47:17
  有道理
  胜腾峰 20:47:19
  人口结构上没有大的变动
  Valley-Wind 20:47:43
  让会种地的多种地
  胜腾峰 20:47:41
  只是小镇的发展,能吸引部分人回流,来发展农村
  胜腾峰 20:48:22
  很多人习惯性的,一讲集中就会产生很多闲人往城里挤
  胜腾峰 20:48:50
  但事实上,现在能挤出来的人都已经出来了
  胜腾峰 20:49:02
  挤不出来的,也不打算出来
  Valley-Wind 20:49:10
  是阿
  胜腾峰 20:49:33
  不影响城里。反倒吸引一些人回流,缓解了城市的压力
  Valley-Wind 20:49:55
  这样更科学
  胜腾峰 20:50:51
  我认为,这样既没有动基本的土地制度,在人口结构也没有产生大的迁移
  胜腾峰 20:51:02
  只是优化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胜腾峰 20:51:17
  应当是可行的
  胜腾峰 20:51:38
  只是现在还没见国家这么一个明确的提法
  Valley-Wind 20:52:41
  你的这个模式实际上农村里正在慢慢进行的吧
  胜腾峰 20:53:14
  土地一家集中是第一步,哪有见动静
  胜腾峰 20:53:20
  只是说确权
  胜腾峰 20:53:46
  我感觉,这个思路,从上到下,还是没有明确
  胜腾峰 20:54:04
  比如,咱们开始聊时,你也不够明确
  Valley-Wind 20:54:17
  先确权才能进行下一步吧
  胜腾峰 20:54:44
  先一家集中,则更容易确权啊。否则,老家耕地那么分散,那么多豆腐块,东一点,西一点,只是确权都得多大的工作量。
  胜腾峰 20:55:08
  还有咱们河南还是一副发展大城市的论调
  对,就是这么个思路框架:乡村集市小镇化,完善与建设乡村
  集市的硬件环境——人居、道路、卫生等,真正的缩小城乡差距。让有能力、有水平,甚至有资本的人愿意到这里来住,那怕是短时间的居住。硬件环境建设的同时,着力建设乡村的“软”环境,本来就是纯朴的乡村,不要弄得有钱人不敢来住,更不敢来花钱投资。
  现代社会任何事物的发展,没有人才与资本的支撑,是很难发展下去的。你不优化完善自己,何来资本与人才的依附。筑巢引凤,乡村集市就是农村的巢穴,未来几年必须精心建筑。建好这个“巢”,不仅能引来人才与资本之凤,同时,又能让一乡之众向集市集中,让辛苦了一辈子的第一代老农,向城市也输了一辈子热血的老农享受一下近乎城里的生活。
  说得多了。讲到此处,就禁不住多说了。没读过我以前帖子的朋友,可能会有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农民不就近向附近的县城或地级市集中等。这些,我会在以后有专门的文字进行说明。
  接着说框架。
  乡村集市小镇化进行的同时,真的要风风火火进行农村的“土改”了。我这里的“土改”是指:一家或一家独立出去的兄弟几家的土地,通过村内置换集中一起或相邻,然后再确权。这样,不仅能减少确权的工作量,更能使农村分散的“豆腐块地”,变成较大块,较大片的地。这不仅对农村现在提高生产效率有好处,对农村以后的发展有着更大的利好。
  小镇的环境好了,人才逐渐聚拢而来。自然村的土地也变成了大块大片的地。那么好,“农贸公司”看到了希望。农业这个行业,讲究的是规模效应。“农贸公司”有成熟的产品,以及高出一般的农业技术和人才,同时,又有产品向城里输出的流通渠道。那么,好,“农贸公司”先在乡里找块地,建立起一个样板。再吸引一家或一家族或农村大的土地承包户加盟——自然村种田大户。于是,“公司+农户”就相对地做大了规模。因为,耕地相对集中了,农业技术人员也方便了下乡指导。小镇的环境好了,与城市没有了太大的区别了,反倒多了一份安宁,这些技术人员也愿意在农村长期发展了。
  于是,“乡村集市小镇化”+“自然村土地家族集约化”+“农贸公司与自然村种田大户联合化”,三板斧,砍出农村下一个繁荣的二十年。
  农村的发展,乡村小镇的繁荣,吸引了部分人回流农村,减轻了城市的压力。最起码,房价不用再打压得如此辛苦了。让一切归于人们的自然选择。愿意去农村,就去农村。愿意呆在都市,就呆在都市。我想会有一些人选择留在安宁的乡村小镇上。
  房子供应量上来了,城市的高房价通过市场的手段得以解决。
  同时,更多的农贸公司,参与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打破现在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垄断,城市里的食品价格,甚至会出现下降趋势,而非惯性思维,因集中,而垄断,而更高的食品价格。殊不知,现在的模式才是最可怕的垄断。现在城市食品价格的高昂,就是因为这种垄断。不是生产的垄断,而是流通中间环节的垄断。作为现在众多分散的生产者,没有定价的话语权,甚至没有发出自己声音的一种渠道。而无数的“农贸公司”,进入农村,带领自然村种田大户,参与向城市里的食品输入,倒是可能打破垄断,通过市场竞争的手段,真正把城市里的食品价格降下来。
  作为一个农村人,这点其实是不太想讲出来的。农村都向城市输了那么多年血了。政府现在从城市抽点血,反哺农村也是应当的。这种抽血,当抽个几年再说。担心的只是,抽出来的血,是不是想着去反哺农村。想着反哺了,能不能真正落到实处。恐怕到最后还是被一些不知道什么样的人喝去。如我如此温和之人都对政府抱有如此怀疑的话,政府真的值得反思了。也确实太缺乏透明的规则,有效监督程序的落实,又有那么多鲜活明亮的腐败例证。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政府能强大到如此,想抽谁的血,就抽谁的血,也是一种可怕。
  但再做进一步思考的话,政府的这种强大,决定了中国在经济政策上有很大的选择空间。所谓经济“崩溃论”者真的可以休矣。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最坏的情况,就再一次“闭关锁国”,在内部建立一个循环的体系。看看现在中国的农民的生活,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了,农民从中真正享用了多少工业品?生产出的工业品给中国基层农民的生活真正带去了多少生活上的便利,多少精神与物质上的享受?农民工熬夜,加班加点,得到的仅仅是微薄工资。工资是什么?是钱。钱是什么?是纸。是纸就可以无限量印刷的。通过无节制的印刷,农民工辛苦赚来的工资,又被稀释了多少?社会上最有价值的东西什么?是劳动及利用资源,通过劳动的生产物。钱只是衡量这些的一个尺度。中国农民工用最有价值的东西,换来一些许很容易被稀释的印刷品。然后,这些最有价值的生产物却被拿到国外被他人用很少的付出去享用。这本身就存在着不公平。
  说这么多其实想要表达意思是:中国经济内部最大的问题是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发展失的衡问题。因为失衡内需很难拉动起来。要拉动内需,首先要解决发展失衡的问题。中国政府因为在经济政策上有很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其实,手里还有相当大的筹码,经济外交要强硬起来。大不了,我就再“闭关锁国”嘛。我不去你们那里发展,你们也不要窥视我十多亿人民的市场。当然,在地球村趋势下,在中国内部经济循环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伤己再伤人的做法是不可取。地球村各村间的相互拉扯较劲也有利于中国政府的进步。只是希望对外能够硬气起来,有些骨气。
  对不起,扯远了。上面的文字与我所思考的有关系的只是,农村与城市的失衡,农业与工业的失衡。我所想的农村发展之路,正是解决这种失衡,打开中国内需的“潘多拉魔盒”,建立一个内部的循环经济体系。
  农村健康发展,生产食品,养活国人。乡村集市小镇化为城市工业品向农村流通建立渠道,打造平台。使农民能够享受到现代的工业文明。
  国内一盘棋。农村与城市,工业与农业息息相关。
  乡村集市小镇化,自然村土地家族集约化,农贸公司与自然村种田大户联合化,三板斧下来:
  城市房价下来了!
  城市高昂的食品价格也下来了!
  还有“N-2”的社会发展失衡问题解决了!
  结构调整,完满成功!
  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和谐稳定!
  泱泱中华,利在千秋!!!

  “N-2”是什么?下面论述。
  2、N-2“理论”——农村现在人口机构模型

  这几天思维活跃,睡眠减少。一天到晚坐在电脑前敲字、看贴、回帖。晚上睡时,腰背居然有些微疼。站在阳台,扭个几十圈腰,疼方可缓解。早上六点多醒来,再入睡都有些困难。以我懒人状况,这真是从来没有过的现象。人虽然有些许疲惫之感,但看着一个个敲打出来的文字,也值了。
  努力,尽快地把自己的所想所思敲打整理出来,它是有意义的。
  现在是2012年5月8日10点,记下状态,便于老来回忆。
  现入正题。

  “N-2”是最近的一个想法。如果这点想法能够成为理论的话,姑且以理论称之,那么,它的产生不仅仅是我一人之功,真的是与广大网友,交流出的一个结果。
  在我天涯那篇《农村土改之第一要务》的帖子里,有两位网友激发了我的思考。
  一个是名为“磁区理论”的朋友,他在回帖中说:
  “土地集中之时,政权更替就不会远了”。
  “土地集中可能会暂时带来部分社会效益,但同时带来的对社会结构的冲击及对国家民族的负面影响相比,简直不成比例。鼓吹土地集中的人,要么糊涂虫,要么别有用心”。
  “中国失去农村这一社会矛盾缓冲剂,动荡指日可待”。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因为小农经济的稳定架构,所以几千年来虽遭各种变故,中华民族能幸而不灭。改革开放后,中国由农业向工业倾斜,近两亿农民洗脚上岸。城市拓展迅猛,也因此确立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且不说这个地位的得来牺牲了多少资源和人口红利,光就目前形势分析,中国目前的工业对内已严重饱和,必须依赖出口方可维持运转。而出口必然要抢夺大量世界市场,与其他工业大国的矛盾将日益尖锐。最后有触发战争的危险。如果再将6亿农民赶入城市,哪来那么多工厂消化?如果再大量建设工厂,那么产品销售市场在哪里?一旦产品找不到销售的地方,则工厂大量倒闭,工人大量失业,无法避免。社会动荡还会远吗”?
  “两亿农民加入工业化,已经造成世界经济局势的深刻变化。再把六亿人赶入城市,将不仅是中国未来的灾难,更是世界的灾难,地球的灾难!那时候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全世界除了中国以外的所有工厂全部停产,才能保证让中国工厂正常运转,才能满足中国工人的工作需求”。
  另一位是网名叫“最爱公租房”的朋友,很有意思,起个网名都深具时代意义,可见也是一个能够把握时代脉搏的高手。在回帖中,他是这么说的:
  “我来搀合两句,说的不一定对,姑且看看”。
  讲话甚为谦虚客气。如果他站在我的面前,我肯定会跑上前去,与之握手,交朋友。
  “第一句:在现有情况下,对农村土地权属的改变,不论集中、分散、置换等具体形式,其结果一定是不公正的。这个原因,你知道的,不解释了。其实从上到下几乎所有人都确信这一点。所以,只能维持现状,谁也不敢动一动,就这么干耗着。不断地重复土地承包权几十年不动的政策,只要在自己任期内不出事,就得了”。
  “第二句:农村单位土地的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如果提高农民的生产率,就必须使单个农民的土地增加。潜台词几乎就是:N个农民的承包地集中到一个人手中,同时产生N-1个工人。换另一种说法,农民收入要提高,必须使农业生产率提高,必须是土地集中,必须是其他农民失地。而无生产率提高的收入提高,即相同时间生产出来的东西用更多的钱来应对。不过是货币贬值而已”。
  “所以摆在我们当前的困境是:不提高农民收入不行,土地集中也不行,只能用螺旋式通货膨胀来哄哄大家”。
  如此清晰的理论分析,我都自叹不如。真心的。我没有系统学过经济学,看不懂CPI、GDP,更看不懂M2啥的。
  看到高水平的讨论,我有些高山仰止的感觉。我把两位朋友的观点,抄录在纸上,贴在电脑屏幕上,反复推敲。
  磁区理论观点的关键点在于:两亿农民洗脚上岸都把世界工业搅了个昏天黑地。如果再土地集中,就相当于又把剩下的六亿农民赶上岸。加上如今外贸形势严峻,不要说新设工业吸收农民,就连现有工业都举步维艰。再将剩余6亿农民赶进城市,将不仅是中国的灾难,更是世界、地球的灾难——类似印度电影里的贫民窟、饥荒、犯罪等,地狱般的国度。
  思考的路线是这样:农村现在还有六亿农民,农村土地集中了,现代化经营了,就要起码产生5亿农民进城,那么灾难就开始了。
  “最爱公租房”朋友的第一观点,我是赞同的。也是认为,在乡村集市小镇化的进程中,需要认真对待,好好解决的一个大课题。现在他吸引我的却是他“N-1”的分析方法。
  “N个农民的承包地集中到一个人手里,就会产生N-1个工人”,这些工人去哪?进城。
  而“磁区理论”,农村现在6亿农民,土地集中,不说了6亿了,以其逻辑最起码有5亿要进城。
  且不说,两亿与六亿的数字,就这思路,是何等的如出一辙——“N-1”分析逻辑。
  当然,就“土改”这个帖子而言,我没有系统地阐明我的思路。朋友们如此推理,无可厚非,也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但就我个人而言,从来没有考虑过,再让农民进城。
  国家好像也意识到现在农村的问题。听天涯网友说,近来高考上大学,已经不再强制转户口。上大学,转户口这个政策,除了减少农村人口,便于现在更容易理清农村生产关系外,没有其他任何一点的必要性,完全是劳神费力。转到学校没有任何意义。毕业了,工作了,还要七转八转的。直到现在还有很多80后的为之费神。转到最后,把农村的最后一点土地也转没了。
  如果现在高考上大学,不需要再转户口,那么,它是不是意味着一个很有意思的开始——看,农村未来的精英人士不再强制他们进城了。想当年,一个城市户口又是如何地牵绊着人们的神经。现在,一个城市非农户口,你想变成农业户口,比登天还难。多有意思的变化。
  又扯远了。接着说,通过两个网友而思考出来的“N-2”。
  因为从来没想过,再让农民进城,我观察的,没有这个现实基础。虽然知道两位朋友思路的问题所在,却没有一个简单清晰明了的语言,去阐述自己的观点,直到近日才有所突破,姑且称为“N-2”农村人口结构畸形模型——特别申明:它只适用于现在农村状态下对农村问题的分析。
  我有这么一个最基本的认识,估计也是对农村现状稍微了解一点的所有人的共识:农村老龄化、空心化严重。除了老人,就是小孩。耕地有着后继无人之险。农村现在不是人太多,而是没有人,更缺能人、带头人——国家应该也意识到了这么个情况,都不强制高考上大学,转户口了。
  如果这点能成为全国上下所有人共识的话,再看“N-2”的农村人口结构畸形模型:假定村里原先有N个农民,现在就剩下了“2”个:一个老人和一个小孩。老人已老,继续耕作都有困难,没有丝毫进城的打算和念头。小孩翅膀还未长齐,也没有能力往城里挤。而“N-2”也就是现在还身强力壮着的二代农民。几十年改革开放,因对工业的偏向,对城市的偏向,城市与农村的剪刀差,使这些身强力壮的“N-2”,现在混在都市,或工,或商。人是趋利的动物。农民最会衡量得失。当在家种地务农的收益远不如在外打工时,他们当然选择外出务工。
  所以,造成农村这种老龄化、空心化的现状,其实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失衡。在全国上下调结构的浪潮中,最需要最根本要调整的,就是这种人口结构的调整。
  以这种“N-2”人口结构畸形模型来分析,看看农村改革对农村人口流动方向的影响。
  以此观之:农村土地家族集约化,只是调整农村土地资源等生产关系,根本不会再产生新的农民洗脚上岸,更没有动摇基本的土地制度。乡村集市的小镇化发展正是为这些回流的“N-2”打造好的人居环境,使其能安心在农村长期发展。
  农村的发展与建设严重缺人。这些人从何处来?就从这“N-2”当中来。这些“N-2”现在在哪里?在城里。那么好,不管农村怎么变革,还会有那么多农民进城吗?不会。农村的老人和小孩不会来。那么好,小孩会长大,长大了会往城里去。好,我们用变化的眼光去看。在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状态下,农村的小孩长大了,部分来到城里。同时,城里的“N-2”们也有部分老了,他们老了,在城里没家,还是回农村养老。结果,农村还是老人和小小孩。
  如果没有人口数量上的暴涨,现在农村与城市的人口比例,算是最小的了。在保持计划生育为基本国策的前提下,中国人口也没有再暴涨的机会了。
  在“N-2”的这种畸形状态中,农村无论如何变革,对城市的影响都不会很大。它没有去触碰城市基础支撑的东西。城市里的大部分“N-2”仍被城里的工业、商业、服务业吸收着。城里真正的危险在于,由外贸支撑的工业严重缩水,引发的大量失业潮。没有这方面的具体资料,也不太愿意去查。用数字证明些什么,不是我现在所要论述的重点。因欧美订单的减少,外贸支撑的城市工业缩水的迹象是有的,失业潮发生的潜在可能也是有的。但农村的发展恰恰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方面,农村的“2”不足以支持农村的发展。由于天然的血缘关系,唯有引导城里的“N-2”这个群体,回去一部分。“N-2”的数量少了,城里外贸工业缩水的压力,自然就轻了。另一个方面,为让回流的这些“N-2”长期留在农村发展,也为农村的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进而展开无数的乡村集市小镇化建设热潮。那么是不是打开了内需的“潘多拉魔盒”,再创造一个中国黄金发展的10年?
  我真的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恰恰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如何吸引“N-2”中的部分人回流,是当今中国结构调整中,很大的一个社会课题。
  既然提到结构调整,就在这个方面扯上两句。国人现在提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大多想到的可能是:工业向中部内地的迁移,比如富士康入驻河南;南方和东部沿海部分产业升级。但个人认为,从全国大局来看,国内的结构调整不仅仅是向内地转移几个企业,更重要的是农村的发展,农村副业加工业的发展,农村农业的发展,农村小镇化的发展,真正靠“农”字吸引的那一部分人和资本向农村的转移。在“农”这个方面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才算中国结构调整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但现在多数地方政府,为政绩,为成效,为立竿见影,多仅仅关注工业的迁移。当然,也无可厚非,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引进一个企业毕竟是相对容易很多的事情。多数地方政府没有在农村问题上下工夫,也是因为全国上下缺乏一个对农村问题系统完整的思路,没有一个为大家所接受的框架性方案作为指导。
  小可不才,想要做的正是这个事情。寄希望于通过我非专业性的思考,能给大家有所启发,并讨论出一个全国上下对农村问题的客观分析和定义,以及一个多少为大家所接受的未来模式。这是中国农村能得以顺利变革的基础和前提。
  另外,磁区理论和最爱公租房两位朋友,以其言论也算是中国现在的脊梁。中国现在的脊梁们为什么现在还有这样的思维?可能,这也就是一位天涯高人所说,被书本、报纸、媒体洗脑了,没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就产生了思维上的惯性。
  “N-1”的思维模式在中国是有基础的。几十年前的中国算是农业社会。那时,农村确实全是农民。把N个人的地集中到一个人手里,确实会产生N-1个进城务工的工人。而中国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南方和东部沿海已初步实现工业化。其发展仅靠本地的农民洗脚上岸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内地劳力蜂拥而去。不管国家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在过去的二三十年,内地农村在家务农不如外出打工的收益高。于是,通过二三十年的自然选择,便形成了如今农村“N-2”的畸形人口结构。
  “N-2”的畸形农村人口结构框架会不会改变?当然,而且应当引导,尽快改变。它是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发展失衡的一个畸形产物。当“N-2”部分回流了,“农”字方面和谐平衡了,“N-2”的畸形结构自然就不存在了。再拿这个模型为基础,做分析,说事,就会走到错误的方向了。
  那么同样,我们“N-1”的惯性分析思维更可以休矣。它是农业社会对社会情况的一个分析方法。更不要以此导出令人恐怖的言论。体制内外,我不知道这种思维,影响着多少人。
  寄希望以自己的微薄之言,微薄之力,能有所改变。
  寄希望于“磁区理论”们之农村一改革,就是动荡的开始之论,休矣!
  寄希望于“最爱公租房”们之农村无奈论,无可作为论,休矣!现在在农村有很多事是可以做的,而且意义巨大。
  用一种农业社会时的思维焉能推导出什么正确的结论。连现在社会的情况都会认识不清。
  我对此的分析和看法,为便于传播,便于大家记忆,也便于表达,姑且上升为理论——农村现在人口模型之“N-2”畸形结构。


  后记:乡村村集市小镇化与自然村土地家族集约化,其实都是为“N-2”这部分人中部分回流创造条件的。乡村集市小镇化打造好的居住环境,留住他们。自然村土地家族集约化,提高种地的机械化水平,多种地,尽可能地让在家务农与外出打工的收入能够持平。其实,发展到最后,他们也是国内的中产阶级。真正的赤贫的是在城里,没技术,低工资,家里又没地种的人。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大同。人贵在选择,选择自己的群体,自己的梯队,这个比努力更重要。
  当然,回流的这部分“N-2”,有很多都不会种地了。这就需要我们在农村引入有成熟产品,有技术,有产品向城里流通渠道的“农贸公司”进入农村,带领这些“N-2”去经营农业,而非像过去简单种地。
  这就是我之所谓农村变革三板斧:乡村集市小镇化、自然村土地家族集约化、农贸公司与自然村种田大户联合化。
  先发到这里了。

  还抱着“N-1”思维模式的兄弟们,是不是看了“N-2”分析后,有拨开云雾见晴天的感觉哈

  小小得意一把
  @D00F 2012-05-09 14:56:38
  老兄的思考有益。
  但老兄始终没有解决人和资本怎样进入农村的问题。除非就是靠打工挣钱了回家。
  还有老兄的N-2,其实就是进城的打工农民工,并没有包涵剩下的5亿农民。家族土地集约化只是扩大家庭的规模,从而进行更好的分工,但没有见到企业公司的影子。所以农业生产基本还是靠自然演进,发展必定缓慢。
  -----------------------------

  谢谢,朋友这么耐心地看下来。

  谢谢了。

  首先,“N-2”实指在“从农村出来所在混在城市的人”,广义代表是:现在农村人口状态的一种描述,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的一种表达。

  做好“乡村集市小镇化”和“自然村土地家族集约化”这两点,本身就是吸引人和资本向农村流动一个过程。
  @天下第一成熟哥 2012-05-09 16:10:52
  楼主,楼上各位网友,大家发言要理性,要克制,对于未经确证的事情不要造谣,对于自己遇到的困难,不能乱发言,不能全赖社会环境,发言不能昧良心.
  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党和政府能养活中国13亿人口已经很不容易了.现在国家有困难,咱们老百姓更应该舍小家保大家,支持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国力日益强盛,老百姓生活欣欣向荣,但是国际反华势力是看不得中国发展.他们雇佣大批网特质疑社会.....
  -----------------------------

  真是,不会五毛党吧

  发言,亦为国家计啊
  在几个月前,我还不知道何谓五毛
  哈哈,有五毛的关注,以及广告的来袭,说明俺这个有希望^_^
  @D00F 2012-05-09 20:43:35
  @闲在一隅 2012-05-09 16:03:57
  -----------------------------
  我是看老兄比较执着,热心农村土改,比较佩服。但经济学的书还是要看些
  -----------------------------

  闲时,瞎想。

  不过,兄台有什么见解,我们可以交流。

  佩服谈不上的。

  真心觉得,全国上下对农村问题上,有一些偏见,也缺乏一个框架思路。

  希望能多指点。
  @D00F 2012-05-09 20:43:35
  @闲在一隅 2012-05-09 16:03:57
  -----------------------------
  我是看老兄比较执着,热心农村土改,比较佩服。但经济学的书还是要看些
  -----------------------------

  对农村问题的热心呢,是因为,觉得现在中国很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启动农村的改革。

  但到底该如何改,需要探讨,形成一个大致一致的意见来。
  @D00F 2012-05-09 20:43:35
  @闲在一隅 2012-05-09 16:03:57
  -----------------------------
  我是看老兄比较执着,热心农村土改,比较佩服。但经济学的书还是要看些
  -----------------------------

  看了你一些文章,对经济应该比较专业。

  希望能多探讨。
  今天早上的一个小思考:

  突然觉得,脑子没有一定的条条框框对思考问题是有多么的喜出望外的惊喜。更容易接近事物的本质和真实。

  因为下面想写“乡村集市小镇化”的问题,思考中国到底该改采取“小镇化”战略,还是“大城市化”战略。

  小镇,息息相关的是农业,发展小镇,亦是发展农业,同时,也打造城市工业品向农村流通的渠道,让工业文明也照耀广大农村。

  那么与城市息息相关的,又是什么?城市的基础支撑又有那些?它与农村到底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思考有了方向。

  看看我们周围,超市,各种各样的小店,饭店,各种娱乐休闲场合、办公楼等,都是维持在城里这些人的生存生活需要,精神娱乐需要。

  他们不生产任何东西,但只要有人民币,就什么东西都不会缺。

  精神娱乐教育等服务性质的一些行业都是一些城市内部循环,城市内部生产消费。

  而更多的更重要的食品与眼花缭乱工业品,缺在城市的外部。

  食品来自农村,准确点的说法是农民劳动产物自己消费之后的剩余产品。

  而工业品的生产来源多在城里,或市郊。

  工业品与农村剩余食品创造了繁茂的城市商业。城市工业的发展为其聚集了大量的人口。人口的集聚促进了城市精神娱乐等服务行业的发展,更进一步聚集人口。

  所以,一个城市最基本的支撑是该城市的工业以及与该城市有食品生贸易往来的农村。

  如此,就基本可以看清一个城市的基本构架。城市问题的分析,也可以从这个构架出发,寻找根源。

  近段,边学习,边思考。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乡村经济群:233721448

  一起探讨。
  内地的一些城市可能多是由这样一种 农村——城市工业——城市—— “国内内部循环” 体系

  而近代发展起来的一些,如东莞等南方及东部沿海城市,不仅与内地有着类似的循环,同时,又有着大量的对外贸易

  或者,干脆就是以对外贸易为主导的新型城市。

  可以归类为:外贸新城。

  中国的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叫做外贸工业,可见国外贸易对这些新型城市的影响。
  学习中。

  个人认为,经济学应该是一个普及性的东西。因为生活无处不经济。但很多东西却过于专业化的术语,使一些东西生涩难懂。

  比如就人口红利及人口负债,因多次在文章中看到,不明其义,就网上百度了下。看后是这么理解的:

  人口红利多从一个国家角度来说,但如果缩小到一个家庭,就更容易理解了:

  一国,如一家。家人中有较年轻的父母,能够劳动,能挣工资;另外,有一个儿子,一个儿媳,没有第三代。那么这个家庭就处于“家庭红利”的时代,经济状况最好。这个时候最大问题,就是失业的问题。家里四个人都要工作,而社会没有那么多工作机会提供时,就会有失业潮,失业危机。如果,儿子儿媳又生产出一个小人。这个时候,四个人中就需要最起码抽出一个人来,照顾小人到他自立。同时,小人自己长大能挣工资前,于家庭一直是负债。小人需要照顾这段,家里五个人消费,三个人挣钱。“家庭红利”就次之。再后来,父母都不能挣钱了,小人也没长大,也不能挣钱。那就成了,家里五个人消费,两个人挣钱。“家庭红利”可能最次。等小人长大了,多一个人挣钱,五个人消费。“家庭红利”,稍微好转。不能挣钱,只消费,就是“家庭负债”。

  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亦是如此。只是观察人口的数量不同而已。

  考察是人口红利的时代,还是人口负债的时代,考察这个时代的家庭大致是什么类型,就基本可以判断出来。

  解决一道题。
  @liugenjiexu 2012-05-10 13:59:34
  @闲在一隅 2012-05-10 10:29:22
  -----------------------------
  承蒙兄台看得起,我说两句我对介入农业的看法,可能不对你的思路,但也许也许是真实的,农村土地改革不容易。
  有一部分农村人口还坚定的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死都不会放手;
  农村经营环境很差,国家对新型农业的补贴有90%+被截留;......
  -----------------------------
  谢谢,老朋友一路追来。握手。

  听你说的,幸好,我浑的吃的很少,多吃素的。但现在素菜价格也很高了,叶菜应该长的比较,城里的价格现在也吓人。城里都快3块一斤了。
  @liugenjiexu 2012-05-10 13:59:34
  @闲在一隅 2012-05-10 10:29:22
  -----------------------------
  承蒙兄台看得起,我说两句我对介入农业的看法,可能不对你的思路,但也许也许是真实的,农村土地改革不容易。
  有一部分农村人口还坚定的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死都不会放手;
  农村经营环境很差,国家对新型农业的补贴有90%+被截留;......
  -----------------------------
  你所讲的,我能理解。

  我总是认为现在农村的很多东西没有理顺,还没有到大发展的时机。

  写这些东西,就是希望为农村的发展尽些微薄之力。
  @liugenjiexu 2012-05-10 14:21:07
  @天下第一成熟哥 2012-05-09 16:10:52
  -----------------------------
  请问熟哥吃特供么?如果不是,那你希望吃到放心食品么?
  农业发展能够带动全国经济发展,扩大内需,利国利民!
  做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小人物,可能看待问题并不全面,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是在探讨解决方案,为什么不让说呢?......
  -----------------------------
  老朋友不要跟熟哥计较。

  熟哥只是想维持秩序,给讨论定个调。

  咱们一代良民,安分守己,不用担心^_^
  不懂的要学习。懂了,做进一步的思考。

  亚当斯密我心中所推崇近乎神人,那么多年前,就能写出《国富论》这种传世之作,而且经累世而不衰。

  一直把他的《国富论》放在床头,便于空闲时膜拜。

  今早,翻到一句:国外贸易能够强国。一直没想明白为什么是国外贸易能够强国,而非其他?

  国外贸易强国?出口来创汇?二者有何联系?

  于是,便查“出口创汇”的词条,想了想出口贸易的一个流程。

  终于真正地对这些有了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二三十年就一个出口创汇,强国,富国之路。东西出口的时候,老外给咱的是美刀。政府外汇管制,通过政府这道坎,政府留下美刀,通过印钞机,按一定汇率,把美刀换成人民币,给出口商。

  这样,出口得越多,政府兜的美刀也就越多。

  地球村,地球人,中国只是其中的一份子。地球村里这么多兄弟间的交换是通过美刀来进行的。中国这个家伙兜里美刀多了,自然的就强大了。就像农村里面哪一户有钱,那一户就强,就受人尊重一样。

  在这个交易过程中,政府、中国工人、国外卖家又都得到付出了些什么呢?

  中国工人,没日没夜地加班加点,劳动,最后得到是微薄的工资,中央银行印出的特殊纸张;

  国外卖家,付出了美刀——一种信用较强的印刷品,换来中国工人廉价的工业品;

  中国政府,靠中央银行的印钞机,刷刷地印上几天,换来了能在地球村大有可为的美刀。
  明白了,中国为啥要努力货币国际化了。

  但要反省一下自己。

  你把国内的人民币都搞成现在这个样子,还有什么信用去国际化?

  国人对持有人民币都有着诸多的担心,哪里还能指望老外也会持有人民币,用人民币进行一些交易的结算?

  货币是一种信任。

  美刀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货币,必定克服了诸多的人性贪婪,建立很多严格执行的制度性的东西,也一定付出了很多。
  靠着几十年中国工人的辛勤劳动,这种劳务性的输出,国家强了。

  而在这个国家管制下的国民,又当如何才能富起来呢?
  国内贸易,内部循环。

  国家是该着手进行一个内部循环体系的建立,着手进行富民工程,让那些辛苦的“N-2”们,以及农村辛苦一辈子的老农,也能享受到点现代的工业文明。

  毕竟,现代的工业文明是他们的辛苦堆积而来。
  @天下第一成熟哥 2012-05-10 15:07:31
  @liugenjiexu 2012-05-10 14:21:07
  @天下第一成熟哥 2012-05-09 16:10:52
  -----------------------------
  请问熟哥吃特供么?如果不是,那你希望吃到放心食品么?
  农业发展能够带动全国经济发展,扩大内需,利国利民!......
  -----------------------------

  哈哈,还以为熟哥不与我等草根玩呢
  @天下第一成熟哥 2012-05-10 15:07:31
  @liugenjiexu 2012-05-10 14:21:07
  @天下第一成熟哥 2012-05-09 16:10:52
  -----------------------------
  请问熟哥吃特供么?如果不是,那你希望吃到放心食品么?
  农业发展能够带动全国经济发展,扩大内需,利国利民!......
  -----------------------------
  熟哥,可愿意介绍一下,网络舆论管制问题?

  那些是可以讨论,那些不可碰触红线?

  不过,大多数讨论,都是于国于民都有利的。让人认识清楚这个社会是怎么运作的,开启民智哈
  @伍吴 2012-05-10 16:42:51
  未来,世界市场在中国,中国的市场在农村,农村拥有70%的人口、80%的土地,可谓之人力、土地资源丰富,东南沿海的开放、中部的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都离不开农村的劳动力,现在国家正在实施城镇一体化,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大有发展潜力。
  -----------------------------

  外贸工业强了国。

  搞好内部循环系统,富民啊。
  您好!您的文章《一个草根对农村的观察及思考》已被推荐至天涯财经_头条_头条一栏目,感谢您对天涯财经_头条_头条一栏目的支持!


  感谢天涯版主的推荐

  谢谢^_^
  谢谢支持^_^
  @lenslei 2012-05-10 19:37:46
  农业有适合机耕和精耕两种,在平原地区,应该推选机耕,在偏远的山区,精耕更为适合.
  农村的未来,没有.
  农村的现在,N多的老年人--借用楼主的N模式
  农村的过去,牺牲太多,却没能富起来.
  现在谁也不敢动,但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正在进行时,也是大势所趋.......
  -----------------------------

  精耕和机耕,这两个分类好^_^
  @khwfj 2012-05-11 08:37:36
  劣币逐良币,逼走了精英,留下的全是渣。在任何时候,左愤都是破坏因素,千万别让左愤干扰了决策。
  -----------------------------

  呵呵,我是80年人,左右部分。

  请问,左愤是那种思路倾向的人群?

  前辈,好像言之未尽。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不仅是经济学经典与奠基,更是对人性一种挖掘与探索,并对人性合力方向,规律性的思考。

  没有任何政治政党的倾向,完全是站在一种客观的立场。

  我的一些想法多是源于他的启迪,然后对现代世界的一种微乎其微的观察。希望能保持对人性的关注和立场的客观。

  以农业为基础的广大中西部地区,或者就单纯的“大中原区”,到底是采取大城市化战略,还是优先发展无数的乡村小镇?

  这点很重要。上关系到国家政策,下关系到民生投资等各方面的选择。

  这点在第一个帖子里,其中一位网友的意见很有代表意义,复制如下:

  @闲在一隅 2011-12-03 15:35:47
  一定要建立一个城市资本或游资进入农村市场的通道,并以政策制度为之保驾护航,坚定资本信心。
  -----------------------------
  未来城镇化不是潮流。因为城镇数量太多,平原地区会在原有的城市基础上,形成新的城市。这个原有的城市可以是县也可以是一般的地区级市。一些乡镇会逐渐地人口变少,最后变成小居民点。
  从未来投资的角度来说,就要发现那些有潜力的县和地级市。

  这点我也与一些开发商接触过。在南方这些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开发商确实对“城市新区”的出现充满了热情了。由此,大约也形成了一种思维的惯性。

  在第一帖中,我如此回复:
  -----------------------------
  这一点不是没有考虑过。进县城或地级市。认为有两点缺陷:一、改变的跨度太大,进城的成本还是有些高。那样农民就真脱离了土地;二、广大的土地需要人耕种。把现有乡村集市发展成小镇。地域跨度不大,又不会完全脱离土地-----------------------------大概意思就是乡村集市周围有土地,有资源,小镇的距离是管理这些土地和资源最适当的距离。

  -----------------------------
  以亚当斯密的观点,城市是农村的剩余产物。观城市的现在,确实是农村的剩余食品和眼花缭乱的工业品,促成当今城市的繁荣。首先农村剩余食品为城市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基础,然后,城市工业的发展,为城市聚集了人。农村剩余食品与人聚集后来发展起来的工业品,造就了现在城市商业的繁荣。人的集聚又促进了城市服务行业的发展,进一步聚集人口。

  所以,我认为一个城市存在的基本基础集市:农村和城市工业。一个城市有没有必要进一步扩大,也是要观察它有没有足够的农村基础,尤其是与其周边农村的关系;再一个就是观察其工业的发展。服务业是城市发展起来之后的内部调节,在观察城市有没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没必要考虑。

  南方及东部沿海的城市在最近二三十年之所以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最根本的原因得益于外贸工业强大,及全国物流体系的发展,山东的大白菜可以卖到广州,也可以卖到上海。仅靠南方与东部沿海本地的农村是不足以支持他们如此快速的发展的。全国很多地方的农村,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最坚实的基础。而他们进一步扩大外因,就是外贸工业。

  中西部城市的发展,很少受到外贸的工业的影响,算是一种自然的发展,自然的调节。我认为,保持其现有规模大小,是最好的。考虑到结构调整,部分工业的向中西部转移。这是这些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外因。但在扩大时,一定要考虑到,新引进工业的规模。以新引进工业的规模来决定该城市应当适度扩大的规模。没有新的工业引进,就保持原来规模,把精力用在环境的美化上来,提高现有城市人口生活的舒适度。而不是盲目的扩大。

  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的滞后,甚至已经不太适应南方及沿海地区城市的发展,再长时间如此,真的会出问题的。城市高昂的食品物价,已经在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所以,我认为应该着重发展乡村集市小镇化,进而发展农业。
  有些许不严谨之处。

  改正如下:

  一个城市该不该进一步扩大,以及扩大规模,要观察它有没有足够的农村基础,尤其是周边农村的发展情况。再一个就是观察它有没有新工业的引进与发展。扩大的规模,重点考察是新工业能吸收多少新的人口规模,以及这些新的人口能带动多少服务业的发展。

  大致如此。
  @1984被盗号 2012-05-11 08:20:28
  配套跟不上才是原因吧?
  [发自iPhone客户端-贝客悦读]
  -----------------------------

  配套,对。我也认为农村发展需要有个系统性的设计。

  农村很多东西还未理顺。
  @沧桑_离俗 2012-05-10 21:16:21
  耐心看完,还是看不出出路.
  -----------------------------

  出路需要探索。

  农村无奈论,无可作为论,也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其实,还是有一些事情,我们可以做的。
  @dsw8773 2012-05-11 12:22:49
  你讲的那种宁愿在外面饿死,也不愿回老家的心态,我是10年毕业,我的好多同学都在两广地区谋生,付出跟待遇不成正比,也就糊个口,谈谈以后的发展,都想回家乡来,没有一个渠道能让我们有面子的回顾,是我们最大的顾虑,所以好多都是不死不活的混着,想想十几年的读书生涯,换来的就是现在这种状态,是有点觉得读书不值,都说年轻人不应该抱怨,应该沉下去,好好学本事,大学出来,只是新的开始。我们的要求并不高,只是能学.....
  -----------------------------

  兄弟,谢谢你说出心里话。

  在这里希望能探索出一条我们未来的路。

  希望多多建言。谢谢
  @颓废倒计时 2012-05-11 11:30:08
  楼主比我年长,但从帖子看出您脱离农村时间有点长了。而且个性温和,有点理想主义,中国农村问题第一就是人的问题,如此多的人往哪里安置,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资本密集型一定会替代劳动密集型,现在多出的劳动力如何安置,以及过了二十年后人口红利消失,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如何自处......第二就是资本问题,资本的本质的逐利的,农村建设前期投入得多少钱,这些钱靠地方财政不可能,靠国家现在铁道部的几万亿的债屁股都......
  -----------------------------
  看了,感觉你也是一类人群的代表。有必要回复一下:

  一、年龄与性格在这里没有多大关系。在这里只论事,不论人;

  二、从你最后一些话里感觉出你也是农村“无奈论”、“无可作为论”者。

  正如你所说,中国的困局在农村,中国内需的启动也在农村,意义如此重大,我们更有必要在此讨论。

  任何政策的改变与变革,都需要全国上下一个大体的共识。党内高人也需以此共识来做决断。体制内组织如此讨论,你也知道,过于官面的东西,很难出真知。

  所以,我们野路子的一些讨论是有意义的。就像刚刚这位朋友发言,真的都有些感动。多么真实的声音。又有多少如此思想的朋友。
  野路子的讨论

  感谢天涯给了我们这么一个交流的平台。
  刚刚一个新楼盘的“保安队长”在我这里聊天,说:开年到现在他们的房子几乎都没有卖出去过。但保安、销售、办公室那么多人还得养活,一个月几十万的开支。

  该楼盘靠近靠近深圳。

  以前其老板娘是我这里的常客。2011上半年前,每次来脸笑得像一朵盛开的花,两眼都快眯在了一起。2011年下半年见到她的机会就少了很多。前两天来我这里了一次,心事重重,比较憔悴,压力很大的样子。

  我就在想,我们现在的城市是不是过度发展,过度开发了?

  一个城市到底该保持怎样的一个规模状态,才算是一种健康的状况?

  10年前,甚至几年前,通过关系弄块地,随便盖起水泥的方框,就能赚大钱。政府开发商皆大欢喜。

  现在遇到了坎。真的得停下来,好好思考一番了。不要陷入过去发展经验的惯性魔圈。

  好好思考一下,一个城市到底保持怎样的一个规模状态,进而有一个持续的发展。

  在《国富论》中有一个基本的原则,我想适用于现在,那就是:“一般情况下,只有先增加农村产物的剩余,才能考虑增设城市”,“无论在什么政治社会里,城市财富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都是乡村土地耕作和改良发展的结果”。

  这个原则我想适用于现在。它也为我们研究城市指明了一个方向。

  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又到底进步了多少?农业与工业,城市与乡村是息息相关的一个整体。农业的发展跟不上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就必然制约其进一步的发展。

  如今这种失衡的状态已经很明显。
  那么到底该怎么研究一个城市适度的发展规模?

  我认为,一个方面要考察一个国家的农业;道路、物流的发展,一个城市的发展已经不受本地区农业发展状况的影响。但一个国家一定要从全局上对农业加以考虑。一个国家农业必须要能够养活自己的国人,尤其像中国这么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因为中国人口基数的庞大,能不能养活自己就是我们在地球村存货的命根子。否则,很容易受制于地球村的其他村子。这一点是不需要论证的。

  因为道理物流的发展,农业已经是全国一盘棋的情况。

  另一个方面,要看这个城市现有工业,以及未来工业发展预期。

  研究这些工业所能吸纳的人口规模,包括这些人口所带来的城内服务业发展规模,服务业所能聚集的人口。

  对人口的发展规模有个科学合理的估计。

  当然,城市的因素是复杂的。但一般情况下,我认为可以归为最重要的两点:食品和工业。

  当然,类似北京这样的政治文化中心,以及香港等少数一些城市,对工业的考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但这样城市并没有几个,所以不具普遍意义。

  因此,对大多数城市而言,最重要的考察还是:食品和现有工业与预期未来工业所能聚集的人口规模。
  外贸工业有下行趋势。

  全国农业状况又是这么个槽糕的情况。

  现在的城市里又有多少空置闲置的房子?一些新开发的小区晚上亮灯的又有多少家?

  所以,不管是政府以人民计,还是开发商以利润计,都要好好思量一番了。

  不要陷入过去发展的经验的惯性思维,调整自己,以取得下一步更有利的发展。
  @yiyess 2012-05-11 14:52:00
  @闲在一隅 2楼 2012-05-09 11:19:12
  1、天涯上关于农村问题的两篇小帖
  一、 大中原区农村集市城镇化
  中国下个三十年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大中原区农村集市城镇化
  笔者记:大中原区农村集市的城镇化可能是下个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农村集市底层商超,高层住宅的地产项目,也将是其城镇化进程中的第一个商业传奇。大中原区农村的发展,最关紧要的是留人才。此项目改变...........
  -----------------------------

  只是觉得,应该科学规划,加快乡村集市小镇化建设。

  至于一个什么样的模式,目前还在探索,需与广大朋友们一起交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