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杂谈]农村经济 —— 草根对农村的观察以及未来的思考

  前两天有事外出,刚坐下,整顿一下,细看贴。

  谢谢,各位支持。
  外出两天很累,这段时间本就没休息好

  为生活,奔着、、、、、、
  @422891853 2012-05-14 12:23:08
  看了几段,楼主缺乏农村基层生产生活方面的常识,貌似很有道理。
  实则纸上谈兵!
  -----------------------------

  土生土长的农村人。
  @422891853 2012-05-14 13:09:35
  楼主所谓发展小城镇就是盖房子,现在盖了不少3、4层的房子,住2、3个老人小孩,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农民转移最近也应在县城,发展县域经济,人口多才能形成消费能力,区域经济才能循环互利,而不是发展到最后又形成空心小城镇,如同现在这样城市对农村抽血。
  小城镇没有什么发展潜力,人口就那么多,在计划生育国策下,人口还会进一步减少,外地人也根本不会在一个内地小城镇落户。别看现在...........
  -----------------------------

  看了朋友的意见,基本有以下几点:

  一、小镇化,建的房子多住的人口少,是一种浪费。也是一种观念,我现在还未开始说,如何小镇化问题,有思考的朋友有些误解也再所难免;

  二、朋友认为,应重点发展县域经济。理由:人口多,易形成消费能力,区域才能循环互利。

  对此,我以后会有一个较为全面一点解释。首先,你的“人口多,易形成消费能力”,而“致使一个消费循环”,这点是站不住脚的。若真如此,各大城市为何没有消灭掉市郊农业,消灭掉市郊工业,而连成一片?如此岂不,人口更多,更易形成消费能力?仅靠一个城市内部,因人口的集聚而形成的商业和服务业是不足以支撑一个城市存在的。人口多,若没有足够的就业,就是一个灾难。正考虑这方面的问题,以后会有一个较为详尽的说明。

  三、只见结论,不见如何规范,为纸上谈兵。社会的变化,往往是先有共识,再有细则。现在就人口向乡村集市小镇集中,还是就近县城,地级市集中,你我都有如此之大的分歧,何来细则?我以己微薄之力能为农村发展形成一些共识性的东西,心愿足矣。
  @liugenjiexu 2012-05-14 16:46:30
  读书三味:
  一味苦:世事维艰,士不可以不泓毅;
  一味涩:人心难测,君子可欺以其方;
  一味玄:天道深远,举头三尺有神明,当存敬畏之心!
  希望兄台能出一本好书!出书了通知兄弟一声,一定买一本拜读,因为我也需要从不同视角看待农业农村的发展。毕竟在这个事业上,也许我要投入自己最黄金的时间和精力!......
  -----------------------------
  对于兄弟投身农业变革的最前线,我是敬佩的。但也希望多多珍重。我一直认为,农村的很多东西还没有理顺,置身其中创业可能还不是最好的时机。但既然置身其中,就必然有自身的优势资源,可行之处,望能闯出一条路,建立榜样。

  至于出书,不敢奢望,能力有限,只想通过天涯的平台,与广大朋友讨论能完善自己的想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种小覆盖面的关于农村问题的共识。
  @老张ABCD4250 2012-05-13 16:39:50
  1991年已经是朱鎔基主政经济的时候了。据说,当时任何经济难题摆在朱总理面前,他都有对策,唯独上面提到的那份报告摆在他的桌上,他老人家沉默了。
  我猜测,这份报告一定深深刺激了他,促使他排除各种阻力,坚决让中国加入世贸总协定,把中国与全球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国人不会、不应该、也不可能像400年前的欧洲君主那样向全球输出人口搞殖民主义,但是,中国人可以通过劳动,把产品输出到世界各个角落。.....
  -----------------------------

  张老,言之未尽啊,希望能百忙中继续抽空讨论。
  @老张ABCD4250 209楼 2012-05-13 16:39:50
  1991年已经是朱鎔基主政经济的时候了。据说,当时任何经济难题摆在朱总理面前,他都有对策,唯独上面提到的那份报告摆在他的桌上,他老人家沉默了。
  我猜测,这份报告一定深深刺激了他,促使他排除各种阻力,坚决让中国加入世贸总协定,把中国与全球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国人不会、不应该、也不可能像400年前的欧洲君主那样向全球输出人口搞殖民主义,但是,中国人可以通过劳动,把产品输出到世界各个......
  -----------------------------

  有些更好地理解了,中国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了。
  @老张ABCD4250 2012-05-13 16:39:50
  1991年已经是朱鎔基主政经济的时候了。据说,当时任何经济难题摆在朱总理面前,他都有对策,唯独上面提到的那份报告摆在他的桌上,他老人家沉默了。
  我猜测,这份报告一定深深刺激了他,促使他排除各种阻力,坚决让中国加入世贸总协定,把中国与全球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国人不会、不应该、也不可能像400年前的欧洲君主那样向全球输出人口搞殖民主义,但是,中国人可以通过劳动,把产品输出到世界各个角落。.....
  -----------------------------

  读完张老的这段,明白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出口创汇,对外劳务输出,是朱镕基总理的一个战略安排和计划了。

  也是不得不的选择。
  帖子论到现在,感觉有必要把这几天的一些想法,再次梳理一下:

  1、对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认识和总结,以及未来要走的路的探索;

  2、对自然选择的认识

  3、如何考察一个城市适度的发展规模

  再想想
  @liugenjiexu 2012-05-14 16:46:30
  读书三味:
  一味苦:世事维艰,士不可以不泓毅;
  一味涩:人心难测,君子可欺以其方;
  一味玄:天道深远,举头三尺有神明,当存敬畏之心!
  希望兄台能出一本好书!出书了通知兄弟一声,一定买一本拜读,因为我也需要从不同视角看待农业农村的发展。毕竟在这个事业上,也许我要投入自己最黄金的时间和精力!......
  -----------------------------

  再次看兄台的发言。对你在农村的事业还是存在忧虑。

  若非整合一定的优势资源,现在在农村估计很多事情都不太好做。缘何如此,总结就是:感觉农村很多东西没有理顺。我发此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此。

  最开始思考农村问题,也是想回家乡做点什么事情。因为能够整合的资源有限,又因为农村种种诸多不顺,至今都是思多行少。

  兄台,你作为先行者,佩服。也望珍重,多交流。
  @czx1098 2012-05-16 10:15:15
  农村的事情太复杂了!全国有那么多的人在农村!
  -----------------------------
  因为复杂,尽力梳理,希望能理出一个头绪出来。

  然后,能更清晰地认识这个世界。
  还是先整理一下:

  1、自然选择

  2、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及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轨迹
  自然选择

  很多思考源自“自然选择”。在一些文字中也出现了“自然选择”的字眼。
  比如我认为,现代社会乡村集市在打工经济的支持下,通过人们的自然选择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再比如,现在城市之所以没有连成一片发展超大规模,而存在一定的市郊农业的空间,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社会在自然发展进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一种结果,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体现。
  观乡村集市的发展历程,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小城小镇的再现过程,抛却一些现代的元素,就是一种一般性的普遍发展规律。在自然村一路衰落的大背景下,乡村集市小镇发展的动力,也就是农村无数自然选择的合力。合力的方向指向乡村小镇。
  那么何谓自然选择?它又什么特性,又受那些因素的制约?又为何要制约?
  我认为,自然选择源自人之本性,一旦形成一种选择方向的合力,虽然人为的制度能够延缓其发展,但也只是延缓其发展的脚步。最终,自然选择的合力将突破各种障碍,朝既定方向,一路向前。一国之内,人们的自然选择会形成一定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促成了国内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流动性的健康发展,或者社会中所有人的一种利益和谐,便会形成一种稳定健康的社会结构。所以,一个社会要支持自然选择,并规范由其引发的流动性。
  这么说或许有些抽象,那就从身边发生的一些选择说起:
  我姑家的二表哥,去年春节来我这里。酒席间闲聊,我问他,为什么在家里的集市上买房?家里集上买房没有贷款,要全额付清。拿着那么多钱到县城或市里,付个首付,供着,不仅不用借亲戚朋友的钱,多年的打工积蓄估计都有多余。二表哥的回答很朴实,他说,到城里住,咱将来吃啥?在外面打工不可能打一辈子,总是要回去的。把房子买在集上离家近,没有工作了,回家种种地,也能有空饭吃。
  二表哥的家,也就是我姑姑家,他们那个村庄是个几近消亡的自然村,村里的人现在已所剩无几。这样的村子将来如何发展利用,也是个社会性的课题。
  还有个人是我村里面的同姓小叔。因为同姓,没事同家人聊天,就了解的多些。听说他在深圳打工挣了不少钱,在老家市里面买房了,同时,还买了个商铺。现在一家人,老婆小孩都还在深圳做工。买商铺呢,是为了将来回来,或收租,或自营营生。
  我帖子里提到的二姐,回家了一段时间,由于钱赚的没有那么多,没盖房,在家陪几个小孩读书。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前几天打电话过去,她说,准备秋天再出来打工了。自己没文化,陪小孩读书也没什么效果。人各有命。过完秋天,看看安排他们住校,不能住校的,怎么安排下,随他们去了。在家种地不行,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出来打工好些。
  我认为这些选择就是自然选择。
  观察这些选择的共同特征,其一就是私利性——衡量得失,怎么样对自己更有利;其二,自愿性,自己判断,自己选择,自己承担后果;其三,优先考虑生存基础,说白了,就是怎么解决吃饭问题。这点可能也是中国基层现在的实际情况,优先考虑生存问题,而不是如何生活得更好的问题;其三,个人的经历、知识、秉性、技能、观念导致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同,进而导致不同的自然选择。
  前三点比较明显,不再多言。个人由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同,一些观念不同,差不多同样的状况也会产生不同的自然选择。如二表哥和一村同宗的小叔,其状况差不多,就是基于对未来生存问题的预判,有了不同选择。一个最终想靠土地生存。一个想在城里靠收租,或开个小店营生。
  不能说这两种选择孰对孰错。自然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如果是我基于现在的认识,我会更倾向于姑家二表哥的选择。因为我通过对现行世界的分析观察,我认为农村会有一波好的发展机会,将来农村的生活方式田园而健康。但我却选择了安家于都市,心思却有着一部分放在了家乡,关注家乡。实则年龄大了,需要一个家,也多多少少习惯了都市。而对家乡仅存一份关注,没有实际的行动。也或许没到实际行动的机缘。
  因此,对于现行世界准确而客观的分析与定义,虽然因人之多样,选择仍会多样,但大体上有助于人们多未来作出更“正确”的选择,更有助于社会结构生态的健康平衡和稳定。
  还有一个对人们自然选择最大的影响因素是:政策制度。有些本身就是一种强制性的安排。比如备受争议的户籍制度。以前是限制人们蜂涌到城市,城市户口,一户难求。现在一个城市户口的人弄一个农业的农村户口却是很难,或者根本没办法实现。这一点虽被受争议,国人却也大致认同的。由于缺乏理性,对事物的客观认识不足,更或是社会机体本身的不健全,如果没有一定的限制,在一些方面很容易引起发展失衡问题。比如,现在一些人认识到了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大家都想着去弄个农村户口,去占地了。哪有那么多的土地可以占?最终,各种手段方法无所不用其极。哪将是多么疯狂的景象。人之贪婪之心若无一定的制约,必将泛滥成灾。
  但任何制约人们自然选择,进而克制社会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自然流动的政策制度,都是一种不好的制度。自然选择,各种资源的自然流动,能在国内起到很好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进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就单单自愿性选择一项,就能调动人多大的积极性。多样化的人,多样化选择,进而一个多么有意思的多样化社会,多种利益和谐共处。
  自然规律是这么个自然规律。道理也是这么个道理。很多简单的道理到了我们这里就会变得异常复杂。比如,最简单的人口制度,六七十年代,说需要人口要生的时候,就拼命地生。到了八九十年代感觉到人口的压力了,就强制性的执行单生。若按自然发展规律的一套理论,就是那是人们的自然选择,个体想生,就生,不想生,就丁克,想多生,只要个体觉得养得起就去多生。政府是不需要政策性的强制,有的只是文化观念一种引导,甚至奖励性质的一种鼓励少生或多生即可。但稍微明白一点的人都明白,这点在中国这个社会,目前现状是行不通的,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必须严格执行。
  只所以产生类似这种,一会鼓励多生,一会强制少生,这种类似走钢丝的偏执发展之路,我认为,很多时候是我们缺乏对社会科学的研究以及此类知识的普及,以至于普遍大众缺乏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认识,以及对未来的理性估计。国民素质不够。政府主导往往对未来的估计又不够全面。
  中国固有其特殊国情。但社会在发展,国民素质也在一点一点提高,观念也在一点一点起着变化。最终的发展,我想仍是应该向自然的发展的规律靠近。
  政策制度对人们自然选择的限制,是为了克服个体因“知识”的不足,而作出不够理性的选择,进而引发整体社会发展的失衡。这点对于一个发展不够健全的社会机体,一些的政策制度限制人们的自然选择是有其一定意义的。
  但限制人们的自然选择决不是其最终目的。任何社会制度的设计我想都应该支持人们的自然选择,支持由其引发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流动,并为其流动设计出一套规范的制度化的程序,以避免社会失衡发展。
  社会不仅不应该限制人们的自然选择,更应对这种选择进行疏导理顺,对其进行研究观察,当很多的自然选择形成一种合力的时候,比如很多人通过自然选择向乡村小镇集聚,向附近的县城、地级市聚拢,这些合力会对乡村小镇,对县城、地级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长远来看哪种更有利于长期的发展,社会应作出一定的系统设计,引导人们的这种自然选择。
  在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发展失衡的情况下,自然村落逐渐衰落,而乡村集市在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其强劲的生命力。从世界性的发展规律来看,小而散,也是一种常态,更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之,我认为,是人们的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选择了乡村集市来作为广大自然村的一个新的集聚点。如果一个社会连我二姐他们这么一个辛苦勤劳的家庭在乡村集市安家的梦都实现不了,或者说没有一条可以实现的路,我认为这个社会就太失败了。
  二姐她们一家在城里辛苦为国家也挣了些外汇,国家为她们的付出也支付了一定的人民币,现在她们只是想用自己手中不算多的人民币,在前几年,大约也是一套房子的首付吧,来换取乡村集市中的一个家,如果以她们辛苦勤劳都换不来的话,就是一种社会发展的不公。

  抛砖引玉

  码字也实在辛苦。眼睛长时间盯着电脑都有些发昏。

  明天理理最近关于“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及近代城市发展轨迹”的思考。

  欢迎广大朋友一起探讨。
  近段与朋友们探讨不少关于农村农业的话题。

  其中有个搞农业的实业家,他去台湾参观台湾农业之后,回来感觉对中国的农业大失所望,感觉也没有发展的希望。

  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没有产权制度,在产权上不明晰,很多搞农业的缺乏对农业改良,农业投入的一个长期信心。

  一下子产权制度变革私有化,发展超大型农业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不现实。

  在土地小规模化的同时,比如一片土地签订了20年的承包合同,20年过后,国家能不能把承包户对在该土地上改良投入及基本建设货币化,以货币的形式以货币的形式以一定的倍率返还给前一个承包商。而这种返还的货币,由一下承包者承担。

  这样,是不是能够鼓励,资本对土地的改良?
  所以,我认为土地承包合同,只要能签到20年,承包户就尽可放手去干

  直觉,感觉可以放手去干

  说不出多少理由
  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及近代中国沿海城市的发展轨迹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这样描述: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发展。繁盛的贸易,不仅促进生产,增加社会财富,还使得社会财富增长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这种变革消弱了农业地位,但没有农业的支持,这种财富的增长也是不会长久的。

  我认为,亚当斯密的伟大之处在于,对经济社会观察的角度和方法,进而总结出的一些基本原则。这些虽历经两个多世纪,世界已历经沧桑巨变,这些角度和方法,以及一些基本的原则,仍常青不衰。

  我们可以在他的帮助下,更清楚地认识这个社会。

  1、亚当斯密对城市、农村关系的概述,以及一般的规律;

  2、以其原则,看 农村集市小镇的发展,分析现代中国农村与城市的关系;

  3、看现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对比西欧国家工业城市的发展

  4、提出应当注意的问题,以及畅想以后该走的路线

  大致,如此,边想边写,边分享吧。
  好久都不妄谈国事了。一身的懒散与臭脾气注定一辈子不会往体制内钻营,而且想钻营,估计也钻不进去。居庙堂之高,有庙堂之苦。在田野之低,自有田野之乐。

  说到庙堂,突然感觉中国的文字是何等的有意思。以庙堂来喻之体制内,又是多么妙处横生。庙堂是个朝拜的地方。而中国的体制内呢?传言,不也需朝拜么?

  如今,不食君禄,更无心庙堂,又为何如此偏执于目前所写的这些文字呢?已无三餐果腹之虑,亦无破衣遮体之忧。同时,也不靠文字混饭吃。

  我不时反省自己。如此孜孜以求,实是在与广大网友的交流中,深感不管是“知识界”,还是“草根族”,甚至是居庙堂之高的那部分人,都或多或少地对中国的问题,我自以为有些偏见的看法。这些偏见的看法影响着一国之战略选择,以及将来要走的路。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我认为是对一个社会最本质元素的观察。以其观经济社会的角度和方法梳理一下现今中国社会,进而产生一些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拿来与朋友们探讨。希望能引发一种较大范围的讨论。在讨论中,进而对目前中国的一些问题达到一种基本的共识。
  比如:

  作者:食物人 回复日期:2012-05-11 23:25:43  回复

  我只是大概浏览了下楼主文章,发展楼主运用了斯密国富论的劳动分工和利益的和谐作为中国农村发展需要性的理论基础,但我不得不说这并不合适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原因是中国目前经济上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的瓶颈与经济萧条带来的金融调控失误的问题,而非楼主文中的农村劳动分工与利益和谐的问题,我认为解决问题还是对症下药比较好,农村劳动分工与利益和谐是重要的,但并非目前最要紧的问题,而相关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大量涉及了政治改革与金融改革,尤其是限制政府部分,楼主既然谈了用了国富论,却没有提出限制政府的问题,与应用于目前主要矛盾,这是遗憾的。

  如“食物人”认为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的瓶颈和经济萧条带来的金融调控失误。

  这个我估计也是国内很大一部分的观点。

  我认为,这就像对一个发高烧的病人。首先,退烧是必要的。但不能停留在退烧上。需要对病人的机体做一个整体的观察和梳理,搞明白发烧是由病毒引起,还是风寒所致,弄明白病因。找准病因,再对机体做一个全面的调理,病方可根治。

  中国,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说要发展什么总能很容易地调动起全民之智,全民之力,全国之资源,然后,国家在一个方面会取得大的发展。成效是显著的。但国家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你只把自己的肚子吃胖了,其他地方没变,仍是细胳膊戏腿,甚至因为肚子的胖,胳膊腿就变的更瘦了,那就畸形了。于是,就了现在畸形的社会。

  外贸工业的瓶颈,我认为根本不是问题,只能称之为一种现象。那本就不是一条可以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对其制约最大的因素又在外部,不可控,也不是努力就可改变之。

  金融乱象本质也在实体经济运行的失衡。同时,也说明了中央银行也很难摆脱贪欲的诱惑,印钞机这个猛虎,若不加以规范限制,它足以吞噬国人。

  所以,我总是认为应该重点转向国体内部的平衡调节和国体内部经济循环的建立。把内部调理好了,一个国家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就小了,不会因为外部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风热感冒了。

  而内部的平衡调节,我认为自然选择应该是一个思考的主线。

  在最大的限度上破除政策制度对人之天性的阻挠。尽可能地释放“自然选择”,释放“流动性”,让社会的各种元素在流动中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多样化的人,多样化的选择,形成一个有意思的多样化的社会,多种利益关系在相互拉扯中,和谐共处。

  进而形成一个健康的社会有机体。
  当然,因为人们的自然选择,带有一定的盲从性.

  一些政策制度的制约也是必要的。

  但社会进步发展目的,我认为就是一步步接触政策制度对人之本性的约束,释放自然选择,释放流动性,然后,通过自然选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为了有一个相对正确理性的“自然选择”,开启民智,民众个体对社会,对人生,对自身生活方式的理解和认识也相当重要。

  这也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规律。

  基于此点,我认为,中国在下一波的社会发展中,社会科学研究与普及,关于文化的,关于生活方式的一些东西,也会得到大的发展。

  “花甲背包客”成为一种流行,大约就是缘于此。

  就事实而言,花甲背包客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方式而已,在中国这个奇特的国度,就好像显得有些异类,需要特别关注一般。
  @liugenjiexu 236楼 2012-05-16 10:13:21
  一切理顺了,就没有机会了!天上掉馅饼的机会不多。其实不管能够整合到什么样的资源都可以去做,只是做法不同而已,不能把它当作借口,看好了也不去做,等别人成功了,再怨天尤人。
  交个朋友吧,哥们,也许我们有合作的机会!
  -----------------------------
  常联系,兄弟。

  握手^_^
  我的思考,没有多少数据的支撑。

  今天上网特意查了下,关于深圳东莞的一些数据,在我心中,它们就是我所想的,通过近代外贸工业发展起来的“外贸新城”。

  深圳又称“鹏城”,1980年8月26日正式成立。全市土地面积1953平方公里。2010年末,常驻人口1035.79万,户籍人口只有251.03万,包括流动人口的总人口数为1322万人。

  东莞,1985年撤县建市,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全市土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2010年末户籍人口181.77万,外来暂住人口为411.5万,常驻人口为822.02万。

  而就在毗邻的惠州,建市时间不详,应古已有之。面积11200平方公里,占珠三角经济区面积的四分之一。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3.6公里。人口387.5万。百度百科上面未对惠州人口细分。
  看了这个之后,虽然我以前的思路没变,没问题。仍是不要在乎什么外贸工业缩水不缩水的问题,回头这种建立国体内部平衡,国体内部经济循环体系。

  但我忽略了,外贸工业缩水对中国的影响了。

  中国有多少城市靠外贸工业支撑着,吸收着多少的就业人口!!!

  只能祈求上苍,外贸工业缩水的进程慢些,为中国建立内部平衡,建立内部经济循环体系争取时间。

  中国政府也该反思自己了,为什么每次都被迫改革?为什么把国家基础,经济的命脉总喜欢绑在一根绳上?对外只有一个外贸工业。对内则靠房地产维系。中央集权式的偏向发展的路子是不是该休了?
  从那些数据来看,深圳政府的策略估计要逐步往外赶人了。不然,它的基本支撑根本维系不了那么的多的人口。

  再者,一面赶人,一面就业失业的压力将会越发严重。混在深圳东莞,估计越来越难混了。

  印钞机这头老虎不再乱咬的情况下,其房价基本失去上升动力,应该说,现在是顶峰。但因为其庞大的外来人口,尤其这些人口还比较优秀,拿着较高的工资,房价跌的也不会惨到什么地步。

  以人口基数,来看惠州的房价,是比较合理的。以其地理位置及硬件设施的发展应当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惠州缺的是基础工业带来的就业机会。但人多了,也就不是现在宜居的惠州了。
  妄言了,居然当起了神棍。

  房子这东西非市场的一个产品,定价权在于政府,任何人无法预测。

  这也充分说明了中国是一个神奇的国度,不能以普世的经济规律去分析。

  只能分析政府的愿望了。

  政府也是被一帮俗人所把持,很难预料。
  今天得到一个多少让人有些沉重的消息。李阿姨,我一直以为她们是承受不住外贸缩水,经济下行,成本高企的压力,自动关掉了小厂。今天却得到确实消息,是其老公突然心肌梗赛,去世了。就在李阿姨最近的一次来我这里,还想着把老公两个人在西安的社保都弄到这边来。一二十年都想着回老家,一直没有买房。去年回去一次,感觉老家的人情世故都已有些不适,才决定在南方这边买房养老。

  房子也定了。人却一下子走了

  世事难料。李阿姨夫妇50多岁,20年前从西安来到南方。想当年一定漂亮,优雅,而且有一股子冲劲。投身于中国的实业。为此,没把两个小孩带在身边。女儿还算争气,大了,出国留学澳洲,并留在了那里。儿子差不多与我一般大小,不愿意在他们身边,一个人在咸阳花天酒地。没钱了,甚至以吸毒为威胁,向两个老人要钱。母子情份从话语中已经很淡。

  在这个由水泥堆砌而成的都市,估计李阿姨也是少有人能够这么聊聊家常。因为投缘,就多聊了一些。我对中国经济下行,外贸缩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和他们的聊天——去年8月份以后,订单的明显减少。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经济好了,人们真的幸福了吗?

  李阿姨曾8000多块钱买过一只鹦鹉。她一遍一遍地教鹦鹉说话,教鹦鹉叫她老公起床,叫他老公吃饭。他老公晚上出门打麻将回来,她教鹦鹉叫他,老公快点睡觉。讲起这些,李阿姨是抱着好玩的心态。而我听得却阵阵心酸。人是何等的孤独。我曾建议她,领养一个小孩,说小孩子更好玩。她说,有思维的东西碰不得,现在的两个小孩已经够闹心了。

  经济好了,物质也不缺了,人为什么还如此的不幸福?我觉得是从根子上缺乏一种人文情怀,缺乏一种深厚的人性底蕴,所以生命才显得如此轻薄,如此飘忽。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在人们的精神世界的打造上荒芜了,成了一片沙漠。

  谨以此小段,献给那些逝去的近乎悲凉的一代,也希望李阿姨能够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振作起来。
  早上也曾想起另外一句话:

  政府若拿出挣外汇的热情来真正惠民,那么其治下国民真的有福了。

  现在中国社会出现的些许焦虑情绪,我认为其实是政府,体制内在焦虑。中央政府外汇挣得越来越没那么容易了,钱的来路少了,而开支又是压力山大。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也是举步维艰。

  真正的底层,我倒真还没感觉有多么的焦虑,顶多对高昂物价发一点牢骚。

  所以,政府不要以底层如何如何为借口,再来一些奇特政策出来。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