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唐明州奉化县契此
释契此,不详何方人氏,或云四明(今浙江宁波)人。肥头大耳,言语无常,随处寝卧,常以杖挑一布袋串街走巷,遇人则乞。所乞之物不拘鱼肉,刚要送入嘴,则分少量装入袋中,故号为长汀子布袋和尚。曾经卧于雪中,而身上无雪,人们以此对其人颇感奇异。当时曾流传「弥勒真弥勒,时人皆不识」等偈句,人们都说这是慈氏(即弥勒佛)垂迹于世。
他曾站立于大桥上,有人问他:「和尚站在这里做什么?」他说:「我在这里找人。」他所带的袋中常装有许多供身之具,示人吉凶,必现相表征。炎阳高照时,他常穿一高跟木屐,在市桥上竖膝而眠:下雨时,他则脚穿一双湿草鞋,人们有时以此来预报天气。天复年间终于奉川,众乡邻把他埋葬起来。后来有人在外地也遇见此公,同样以杖挑一布袋四处游化。江浙一带有许多他的画像。
419:唐汾州僧藏
释僧藏,西河(今黄河上游南北流向一带)人。幼年时气茂神清,有超尘离俗之气慨,但为人十分谦恭,甘居人下。每见祠堂,必定礼拜,若有僧俗向他致敬,则低头弯腰,如遇见长者一样。做起事来,犹如在寺院里做净务的人一样,既勤快又无所计较。
若见他人衣服脏了,就偷偷帮人洗涤,别人衣裳破了,就主动帮人缝补。每到炎夏,乃脱衣入于草丛之中,让蝇蚊虫蚁吸血吃肉,他虽疼痛无比,但都忍住不走。口中常念阿弥陀佛圣号,从不间断。当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对去看望他的人说:「贫僧有幸,得诸天前来迎接我。」……尔后合掌念佛,安然而寂。
420:唐并州石壁寺明度
释明度,未知何方之人,姓氏也不详。曾博览经论,三业精勤。经常读诵《金刚经》,以资净业。贞观末年,有鸽于楹上筑巢,哺育两只小鸽,明度经常喂以粥食,又念咒曰:「乘我经力,羽翼速成。」有一次,两只小鸽忽然学飞,没飞起来,堕于地而亡,明度赶快把牠埋葬起来。过了一段时间,梦见两个小儿曰:「儿等本是卵生小类,蒙法师养育,读诵加持,今已转生人道,生于距此东十里地某个人家里。」明度暗暗记住,到十个月后,去那个人家里拜访,果有两个小孩诞生。他遂入里去看他们,呼之「鸽儿」,两个小孩皆回过头来向他致意。一岁多一点就能说话,后皆长大成人,而明度其人则不知所终。
421:大宋钱塘永明寺延寿
译文
释延寿,俗姓王,本钱塘(今浙江杭县)人。曾为吏,督纳军须。其人秉性纯直,口无二言,精读《法华经》,坚持不懈。其时,翠岩参公盛扬佛法,延寿乃割舍情爱,辞别妻、子,出家为僧,依参公受戒。曾在天台山天柱峰修习禅定,有鹌鹑栖息于其衲衣之中,其入定之功力可见一斑。后得韶禅师进一步开导,对佛法之造诣更为精深。不久,隐遁于雪窦山中,除教授弟子外,常于林中瀑布前静坐。平生只穿粗布衲衣,所食多属野果蔬菜。
南唐后主钱氏对他十分崇敬,延请他行方等忏,赎有情物类以放生。情性慈柔,心如古井,凡事不动于心。诵《法华经》计一万三千多遍,常劝人营造塔像。自己从不储蓄,雅好诗道,曾著有《万善同归集》、《宗镜录》等数十万言。朝鲜国国王曾读到他所著的《宗镜录》,十分赞赏,派人送金线织成之袈裟、紫水精数珠及金澡罐等给他。
于开宝八年乙亥(即公元九七五年)于寺中入寂,世寿七十二,法腊三十七。葬于大慈山,建亭以志纪念。
422:唐湖州杼山皎然
释皎然,字昼(一说皎然字清昼),俗姓谢,长城人,康乐公谢灵运之十世孙。幼年时就有异常之才能,秉性与道相合,后遂离俗出家,削发为僧。于灵隐寺戒坛依守直律师受戒,对律学特别留心。常作诗赋以咏情性,文章隽丽,时人曾誉之为释门伟器。后来博访名山,遍寻大德,常入法席,四处参学。他不但精研佛典,且对子史经书等,都颇为精通。所到之处,都极受尊崇。京师之诸王公、大臣对他礼遇有加,诸郡之达官贵人对他钦敬非常。其之化人,每每先以诗句相钩牵,后令之入佛智。中年之后,遍谒诸禅祖,明了心地法门,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交谊相厚,故当时有谚语曰:「释皎然,能清秀。」
贞元初年,居于东溪草堂,欲屏息诗道,认为此非禅者之意,乃自诲曰:「即使有孔子之博识,胥臣之多闻,终日谈道论义,却只能乱我之真性;不如孤松片云,禅坐相对,无言而合道,至静而同性。我将入于杼峰,与松云为偶。」所著之《诗式》及诸多名篇,皆是不刊之作。曾面对笔砚道:「你役我疲,你困我愚。数十年间,了无所得。况你是外物,何必累于人呢?住既无心,去也无我,将放你等各归本性,使物自物,与我了不相干。岂不乐哉!岂不乐哉!」遂令弟子去砚罢笔。
至贞元五年(公元七八九年)五月,正当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受贬,移作湖州太守,两人一见如故。皎然素知李洪精通佛法,乃向他求教请益,先问宗源,次询心印,李洪笑而后答。他日语及《诗式》,皎然俱陈昔日之志。李洪曰:「不然。」遂令门人检出草本,一览而叹道:「过去沈约《吕藻》、慧休《翰林》、庾信《诗箴》,三子所论均不及此,如何却学小乘偏见,以昔日之志为辞呢?」遂举该郡辞人吴季德,乃梁常侍均之后裔,其文有祖传之家风,我十分赞赏他。皎然与陆鸿渐也相交甚善,堪称莫逆之交。相国于頔、颜鲁公真卿令裨赞《韵海》二十余卷,好为《五杂徂篇》,用心奇险,实不愧为康乐公之后裔矣。
皎然其志清净,其心高迈,浮名薄利,素不关心,唯山林是托,与道者交游,故终身无堕于色欲情网之中。曾建冥斋,事施鬼神,捐衣赠旧居兴国寺等。军吏沈钊,本德清人,有一天傍晚从城中乘马至骆驼桥,是夜月色皎如,见有数人穿着很华丽之服装,沈钊感到很奇怪,就问道:「你等如何也到此地?」这些人答道:「项王祠东之兴国寺皎然禅师修造冥斋,故我等在此等候。」沈钊第二天再前去察看,果然是鬼物。又,长城赳胥钱沛服役,乘船至吕山之南,见有数十百人,都手提食器、束帛,相互谈笑,与之擦肩而过,问其故,都说:「去赴然师之冥斋也。」当时颜鲁公真卿为刺郡,与之早有交游,此后,对他更为崇敬。
贞元年间,皎然终于山寺之中。他有诗集十卷,于頔为之作序。贞元八年(公元七九二年)正月敕写其文集于秘阁,荣显于天下。观皎然之文,既合乎格律,又十分清丽隽永,实令人百读而不厌,乃一代之奇才也。皎然生前常与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崔子向、薛逢、吕渭、杨达等,交谊颇深,过从甚密。大家在一起或吟诗,或论道,故有《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四十卷)及《号呶子》(十卷)之著,当时曾颇为流行。
元和四年(公元八○九年)太守范传正、会稽释灵澈同过旧院,在影堂里伤悼良久,题辞曰:「道安已返无何乡,慧远来过旧草堂。余亦当时及门者,共吟佳句一焚香。」皎然之道行德操,后来有很多学人士子都十分景仰。
423:梁成都东禅院贯休
释贯休,字德隐,俗姓姜,金华兰溪登高(今浙江金华兰溪县)人。七岁时,父母把他送到本县和安寺出家,给圆贞禅师当侍童。日诵《法华经》一千字,所闻不忘于心,后来与处默一起削发,邻院而居,常常隔篱论诗,互相酬唱,僧人见之,都十分诧异。受具足戒后,诗名轰动当时。后往豫章(今江西南昌一带》传《法华经》、《大乘起信论》等,甚精通其义理,讲说不辍。本郡太守王慥对他很敬重,后任之太守蒋坏开洗忏戒坛,令贯休为监坛。
干宁初年,拜访了吴越王钱氏,并献诗五章,每章八句,十分秀丽隽永,吴越王对他馈赠亦十分丰厚。后来吴越王被朝廷封为功臣,为其树碑立传,遂把贯休之诗刻于碑石之上,其见重如此。
贯休善小笔,甚得六法,长于水墨画,形似而传神。曾受众安桥强氏药铺之请,画罗汉一堂。他每画一尊罗汉,必祈梦得罗汉真身容貌,方动笔画之。故其所画,与常体多有不同。
此后,他又游化于黟歙(今安徽省南部)一带,与唐安寺兰阇梨志同道合。后来想登南岳,拜谒了荆帅成汭。起初成汭甚器重他,把他安置在龙兴寺。当时内翰吴融受贬后与贯休相遇,两人情趣颇相投,遂常在一起谈诗论道。后来吴融曾为贯休之诗集作序,此是干宁三年时事。不久有人在成汭面前诬陷贯休,成汭遂黜贯休于功安,他郁郁不乐,对砚题字曰:「入匣始身安。」弟子劝他入蜀。当时,王氏准备谋反,邀集各方贤上,得到贯休后十分高兴,对他极崇重,赐号「禅月大师」,蜀主常称他为「得得来和尚」。
贯休所长者在歌吟,讽刺时弊,存于教化,其诗体式、格调不下李白、白居易、贺知章。至梁干化二年(公元九一二年)终于居处,世寿八十一。蜀主十分悲伤,下令葬事一由官方办理,赐塔号「白莲」,干化三年于城都北门外建塔。
贯休有草圣之称,其弟子昙域,癸酉年(公元九一三年)出其师文集,吴内翰为之作序,昙域作后序。韦庄曾赠诗曰:「岂是为穷常见隔,只应嫌酒不相过。」又,广成先生杜光庭与之相交甚善,乃同乡人。贯休之笔迹有人称之为姜体。曾亲眼目睹过贯休的人,说他体形肥大,个子不高,蜀宰相王锴曾为之作赞。
其弟子昙域戒学精微,篆笔雄健,曾重集许慎之《说文解字》,在川蜀一带很流行。也有诗集,与其师之体相类。
以上所载,都是唐宋以来“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三传的部分白话译文,,
转载的目的,是希望大家了解佛法修行实践的真实不虚,成就的部分表征!
也表达了古来高僧们为法忘躯,利益众生的高范!
对当今大众也能起到升起信心,愿意努力的鼓励作用!
人生不易,几十年间,于天人来说,也就一天,或几个小时而已,人生实在宝贵!
能听闻到解脱的道理,却不去试试,也可能成为一些人终身的遗憾!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