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张飞的第二次发酒疯,是缘于自己敬爱的关二哥突然败走麦城而被杀,最终是张飞因二哥之死悲痛过度而借酒消愁,怒气攻心之下加倍鞭打士卒,死于其皮鞭之下的也不在少数,以至于有生命之虞的部将张达、范强先下手为强直取其性命,所以说张飞是因关羽而死,后来的刘备之死,多多少少也是因为要为兄弟报仇引起的,这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的桃园结义三兄弟,不能同日死但却死成了连环套,且此中与酒都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管是结义之酒、青梅煮酒、温酒斩华雄、佯醉战张颌还是因醉酒打人搞出人命,三人的历史命运几乎都与酒息息相关,可谓是“成也是酒、败也是酒”,令人唏嘘。
关于张飞醉酒打人丢命的历史故事,综合各种正史野史所载,大致如下。
大约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骄傲轻敌的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孙权部将擒杀之后,消息传来,一时蜀汉群情汹涌,刘备、张飞更是悲愤不已,并誓死为兄弟报仇雪恨。作为国主的刘备,还愤激到了没有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的情况下,且不顾比较冷静的诸葛亮、赵云的苦苦劝告,于一年多之后决意倾全国之力出征东吴,心浮气躁、一意孤行要为关羽讨还血债,踏平吴地。
其时,镇守阆中(今四川阆中)的张飞,一听到大哥大兵压境讨伐吴国,自然也是一呼百应,准备带领上万士兵从阆中出发,到江州与大军会合。
而张飞因为二哥的意外惨0死,此时也正整日沉浸于悲痛欲绝的情境之中,每天以酒浇愁以泪洗面,醉酒之后为了排解郁结之气,还经常不分青红皂白鞭打士卒,以此发泄深重怨气,下狠手之下,还有人被其活活打死了,场面十分恐怖。
对于张飞的好打人,心明眼亮的刘备也曾苦苦相劝,说你一通不知好歹地乱打之下,自然会有人怀有仇怨,你还不知防备继续让他们侍奉左右,说不定哪一天会被人寻仇,这是“取祸之道”自取灭亡啊。而对于大哥的好意提醒和善意劝导,粗心大意的张飞却没有当一回事,甚至连一点改过的心思都没有,酒疯一发继续以打人为乐。
其实人的性格是比较难以改变,所谓的“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很多的时候并不会因为别人的好言相劝而轻易改变,何况又是史上闻名的暴戾“酒王”张飞,不“喝酒致死”那才是怪事。
所以,不管是刘备劝还是诸葛亮劝,喝酒就发酒疯的张飞还是我行我素,打人上瘾,就因为二哥的大仇未报急火攻心啊。
其时,准备出征的张飞,急需置办一些白旗白甲让全军挂孝伐吴,于是心急火燎地限令麾下将领张达﹑范强(范疆)二人三日内造出十万白旗白甲,不得有误,否则军法侍候。
而张飞因为二哥的意外惨0死,此时也正整日沉浸于悲痛欲绝的情境之中,每天以酒浇愁以泪洗面,醉酒之后为了排解郁结之气,还经常不分青红皂白鞭打士卒,以此发泄深重怨气,下狠手之下,还有人被其活活打死了,场面十分恐0怖。
对于张飞的好打人,心明眼亮的刘备也曾苦苦相劝,说你一通不知好歹地乱打之下,自然会有人怀有仇怨,你还不知防备继续让他们侍奉左右,说不定哪一天会被人寻仇,这是“取祸之道”自取灭0亡啊。而对于大哥的好意提醒和善意劝导,粗心大意的张飞却没有当一回事,甚至连一点改过的心思都没有,酒疯一发继续以打人为乐。
其实人的性格是比较难以改变,所谓的“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很多的时候并不会因为别人的好言相劝而轻易改变,何况又是史上闻名的暴戾“酒王”张飞,不“喝酒致死”那才是怪事。
所以,不管是刘备劝还是诸葛亮劝,喝酒就发酒疯的张飞还是我行我素,打人上瘾,就因为二哥的大仇未报急火攻心啊。
其时,准备出征的张飞,急需置办一些白旗白甲让全军挂孝伐吴,于是心急火燎地限令麾下将领张达﹑范强(范疆)二人三日内造出十万白旗白甲,不得有误,否则军法侍候。
而对于如此之重的生产任务,不说在连年兵荒马乱生产力低下的三国时代,即使是放在当下,用现代化机器日夜赶工未必就能按质按量地完成,换句话说,就是一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强人所难。
故此,接到任务的张达﹑范强便十分委屈地提出异0议,且低声下气地央求张飞宽限几天,因为三天时间绝对做不来。原本这确实是正常诉求,但报仇心切的张飞哪管那么多,此时的他恨不得生出一双隐形的翅膀飞越吴境把孙权给砍了,所以酒气冲天的张飞,立马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抗命的张达﹑范强迅速绑到树上,各打了五十大鞭,直把他们打得皮开肉绽、吐血不止,那个惨啊就不用提了。
“不说三天,二天都嫌多,我限你们明天就一定要置办停当,逾期就斩首示众。”打完之后,张飞还骂骂咧咧地给他俩下了死亡通知书。
听张飞这么凶狠一说,张达﹑范强也懵了,瞬间就被震得头皮发麻,反正横竖都是死,最后把心一横,两人一合计立马就有了先下手为强把张飞“咔嚓”掉的险恶用心,我死不如你死也。
所以,被打得半死的张达﹑范强恶向胆边生,反正自己都被他打得路都走不稳了,哪还有什么精力去筹备什么白旗白甲呀,到时完成不了任务,张飞也会要了自己的小命,情急之下便祈求老天爷开眼,让张飞当夜喝得烂醉如泥不省人事,以便他们神不知鬼不觉地结果力大如牛的猛张飞,让自己逃出生天。
果然,心情十分郁闷的张飞当晚又是喝得酩酊大醉醉卧床上,早有准备的张达﹑范强为了保命,趁机拿着匕首(一说短刀)悄悄地溜入张飞帐中,正准备手起刀落之时,突然发现醉倒床上的张飞怒目圆睁,让不明就里的他们吓了个半死,正准备逃之夭夭,突然却听到张飞一阵响亮的鼾声。
原来,这奇人张飞是睁眼睡觉的,一听到了张飞的雷鸣般的打鼾声,才知道张飞已经处于熟睡状态,所以他们才安心地将匕首刺向张飞,一阵狂刺之下把睡梦中的张飞刺死,连哼都来不及哼一声,一代猛将以此种憋屈的方式告别人世,也算是奇事一桩,悔不该对部下如此刻薄凶狠啊,这个迟早是会出事的。
张飞一死,自知闯了大祸的张达﹑范强也不敢久留,于是迅速割下了张飞的头颅,连夜去投奔孙权。
知道张飞已死,张飞军营都督便无奈送表给刘备通知其死讯,刘备一听不由大叹道:“噫!飞死矣。”(《三国志•张飞传》)
这大致就是张飞死亡的全过程,让人节操和眼镜跌碎一地,时为公元221年(章武元年)。
而张飞一死,短短时间内就失去两个好兄弟的刘备,自然是气得失去了理智,并不顾诸葛亮的苦苦相劝,失心疯般地举蜀汉全国之力攻打孙吴为兄弟报仇,最终被陆逊火烧连营兵败夷陵,自己也病死于白帝城,三个发誓同日死的三国英雄,却因不冷静的报仇死成了一个十分具有悲情色彩的“连环套”,这不仅是蜀汉的憋屈,更是历史的憋屈,冲动是魔鬼也。
隋朝名将贺若弼因逞口舌之快而惹来杀身之祸
历史上,因为多嘴多舌而遭受人生毁灭性打击甚至于丢了卿卿性命的人物多如牛毛,所谓的言多必失、祸从口出,正是不经大脑一时贪爽的致命结果,古代先贤鬼谷子也曾意味深长地告诫后人说:“口可以食,而不可以言。”另一先哲庄子也有“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的主张,类似于“出头的椽子先烂”或“枪打出头鸟”等哲思小语的意思,虽然不是直接说逞口舌之快会遭殃,但表达的意思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说教导吾辈凡事不能太逞强不能先出头,不然很容易先被摧残甚至于惹来杀身之祸,所谓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是也。
而此时正主隋朝名将贺若弼,正是死于口不择言之上,呜呼哀哉。
那么,贺若弼究竟口出了什么狂言而招致杀身之祸的呢?
贺若弼作为将门虎子,又文武双全,屡建奇功,且在平定淮南和隋灭陈之战中都有大作为,声名鹊起之后当然也很容易飘飘然,甚至忘乎所以的时候不记得自己姓甚名谁了,早已忘记了古代先贤“孜孜淑淑,所以保终”的箴言,有时候张狂起来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目空一切到当帝王是空气,于是口无遮拦之下怼天怼地怼皇帝,骄傲自满、自恃功高与上司争长短的结果,不仅被怀有忌讳之心的隋文帝疏远,最终还被有点残0暴的隋炀帝以“诽0谤朝政罪”把他杀掉,正所谓沉默是金言多必失,不加约束地逞口舌之快,在某些特定地方可不是闹着玩的,那是有丧失性命的危险的。
而最奇特的是,居然贺若弼与他的父亲都是因逞口舌之快而枉送性命,简直就是“有其父必有其子”的最佳诠释,那么都是智商爆棚的古代良将的这对父子俩,为何就“前赴后继”死于自己的“大嘴巴”上了呢?何况吃了胡乱说话的大亏的贺若弼的父亲贺若敦,临刑前还孜孜不倦地教导自己的宝贝儿子要三缄其口,不要有事没事在领0导面前乱放炮,如果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就会像我一样因一时口舌之利而死于非命,居然聪明过人的贺若弼还是没有吸取教训,没记得前车之鉴,情商不在线啊,所以有西方哲人也大叹道:“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从没有从历史中得到过教训。”
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话说贺若弼的父亲贺若敦,也曾是一个以武艺高强、为人忠直的北周名将,当过金州刺史,却因为心直口快怨言频出(难道多嘴也有基因遗传吗),由此得罪北周权0臣宇文护而遭谄害致死。
为了让自己的儿子不再重蹈覆辙,于是临死前的贺若敦便把贺若弼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告诫他说话前一定要三思,毕竟皇权社会忌传是官场必修课,政0治高0压下人人自0危,曾经周厉王时代就到了“道路以目”噤若寒蝉的失语状态,言传不慎便会招来杀0身之祸,李林甫曾警告官0员不要胡言乱语,不然就会象乱叫的仪仗马一样被拉出去砍了,连上等草料都吃不到了。即使是三国猛将吕布闯进义父董卓的卧室与情人貂蝉调情,都不敢大声喧哗而是以目传情,可见忌传的重要性,不然死都不知啥回事。
正因为贺若敦因0言获罪,说自己军0功卓著却没有被重用,而被恼羞成怒的权0臣宇文护加0害,逼其自裁,所以不能实现平定江南夙愿的他死前要自己的儿子完成自己的遗志,而要完成自己的遗志就必须要保住性命谨言慎行,不要再说太多怨言被人构陷步其后尘。最后怕儿子印象不深刻,而煞有介事地用锥子向贺若弼的舌头猛刺,顿时鲜0血直流。所谓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因为父亲的良心用心,贺若弼当然是记忆犹深,记在了心上的那种。
应该说最初的时候,贺若弼是能很好地运用了父亲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保命秘方”的,还曾成功因忌传而保住了性命,果然是活学活用的一把好手。
却说贺若弼从父亲惨0死的教训中小心翼翼夹着尾巴做人,加上自己又能文能武本领过硬,很快就得到齐王宇文宪(北周文帝宇文泰之子)的青睐,爆得大名之后的贺若弼更是谨言慎行,生怕被嫉妒之人造0谣生事陷0害自己,父亲临死时的哀叹还历历在目仿似昨天,由于防意如城,所以也是相安无事。
到了周武帝的时候,由于太子品行不端还多加掩饰,看不过眼的上柱国乌丸轨出于公心,于是对武帝说:“臣以为太子文过饰非,不是当天子的材料,关于此事我也曾与贺若弼商议过。”武帝是一个认真的人,而且对太子的管教很严格,以期他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下任皇帝,一听到乌丸轨如此一说,瞬间如坐针毡,连忙把贺若弼找来问个究竟。
一听到皇帝找自己,且煞有介事地问起了谈论太子的事,心中很是清醒的贺若弼自然不敢怠慢,虽然乌丸轨说的是实情,但鉴于太子的皇帝接0班人地位已经是板上钉钉不可动摇,相信武帝也不会因为太子的撒谎成性而动了国本换掉他,权衡利弊之下,所以就否认了自己说过的话,不然等太子真的成了皇帝,会够自己喝一壶的。
“据我所知,太子的品德学问都相当不错,且每天都有进步,看不出他有什么缺点呀。”很识时务的贺若弼连忙违心地撒谎道。
经贺若弼这么一说,周武帝也不再追问什么,倒是吃了哑巴亏甚至怀疑贺若弼有心陷0害自己的乌丸轨,十分愤怒地质问贺若弼为何食言而肥,贺若弼却云淡风轻不当一回事地答道:“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
贺若弼这一深谋远虑的未雨绸缪,果然也救了自己一命,后来太子继位当皇帝(即北周宣帝),自然是说其坏话的乌丸轨惨遭杀0害,而说其好话的贺若弼当然是保命成功幸免于难。
这个可谓是贺若弼坚决贯彻落实父亲保命指示的具体体现,执行效果也相当不错。只是随着贺若弼后来为隋文帝献上灭陈十策,还成了南下攻陈的行军总管,立功无数,地位显赫的贺若弼逐渐忘记了父亲的教诲,人性中那种争权夺利的致命陋0习也暴露无遗,毕竟血液中还是流淌着父亲“好放炮”的基因,好议论朝0政说人是非的贺若弼,终究不能把闭嘴慎言的好作风进行到底,后来还因埋怨自己立大功却不受重用,为待遇不公大放厥词而得罪杨坚父子,由此埋下了被0杀祸0根。
曾经在北周时期,贺若弼就因跟随行军元帅韦孝宽攻克淮南连出奇计而扬名立万,盛名之下却让有心立隋代周的杨坚忌讳,曾干脆利落地撸了他的官职让别人代之。
此后成了隋朝开国皇帝的杨坚寻求灭陈良策,在重臣高颎的力荐之下,贺若弼才有了咸鱼翻生的机会,作为行军总管的他率领隋军把南陈军队杀得大败,却在进入陈朝皇宫之时,南陈后主陈叔宝已被另一隋将韩擒虎捷足先登先行抓住,抢了头功,自己功劳也排在贺若弼之前,对此贺若弼自然不服,认为是韩擒虎瞎猫碰到了死老鼠,冒领了他的功劳,还讲了一大堆不好听的话。此时因为争功气昏了头的贺若弼,早已把老爹的尖锥刺舌戒胡言乱语的历史场景忘得一干二净,还十分冲动地与韩擒虎大吵大闹骂声一片,吵到最后还拔刀相向,要大干一场的样子,场面很是难看,经隋文帝调解オ平息了这场风波。
两大将居然公堂失言,贺若弼甚至因争功把父亲的刺舌戒言之事忘得一干二净,正所谓的利0令智昏,在利0益面前不能超脱的,于是什么祸从口出、人为财死的“人生组合拳”便很快雨点般地打在了自己头上了。
尽管惜才的隋文帝杨坚对立了大功的贺若弼十分青睐,又是加官晋爵,又是赏赐财宝美女,甚至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连他的兄弟都因其得到封官列将、贵宠无比,但却因其的高调不冷静,加上亲杨素的杨广因看不惯亲高颎的贺若弼的所作所为,向父亲告了贺若弼擅自开战违反军0令,虽然杨坚没有加以追究,却由此给了人主一种不信任之感,在那时分里杨坚可能还不大美妙地联想起贺父的因言而死,反正不服管的结果,最后是明升暗降,失去军0队实0权。
从此,骄傲自满的贺若弼总是怨气冲天大放厥词,自以为功名都在群臣之上,相位非其莫属,所以对担当宰相的高颎、杨素十分不满,不受重用的他有时发起疯来不分场合地大肆诋毁高颎(说来老高还是推其上位的恩公)、杨素,骂他们是饭桶,不配那么高的地位,每天碎碎念个不断,早就把老爸临死时的慎言教诲丢到了爪哇国,看来这多嘴基因也是能遗传的,尤其是涉及到核0心利0益的时候,更是得到山洪暴发式的冲击力。
再后来,因为他的放肆妄0言,遭到了其他大臣的弹0劾,说他这种大0逆不道甚至应该处死,好在心慈的杨坚念其旧功放其一马,除名为民了事。
就这样,因长期抱怨待遇不公而怨东怨西乱“放炮”的贺若弼,那些年就在罢0官、下狱以及复出的怪圈中兜兜转转,尽管曾被爱才的高颎狠狠表扬“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 杨坚也曾念其灭陈大功而不忍加0害,甚至于在宴请时给其很多的赏赐很高的待遇,但也仅此而已,安抚式的生活待遇,鉴于其“口不密则失身”的低情商,怕出事的杨坚最终再也没有重用他,让其自生自灭。
而到了杨广登0基,本来就看不惯贺若弼咋咋呼呼的大条性格和为人的新天子,就更加对其敬而远之,在杨坚时代,杨广就十分厌恶作为高颎派系战将的贺若弼,曾以违抗军0令擅自行动之名要惩治贺若弼,后来因杨坚的保护才幸免于难。
当太子时的杨广就因与骄傲自大的贺若弼论将而结下梁子,杨广曾当其面盛赞杨素、韩擒虎、史万0岁是难得的良将,而因争功与韩擒虎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的贺若弼当然心理不平衡,心有不服之下,也立马不经大脑大放厥词:“杨素是猛将,非谋将;韩擒是斗将,非领将;史万0岁是骑将,非大将。”(《隋书》)一阵
一阵毫不顾忌地贬低之下,十分诧异的杨广连忙问其谁才是真正的良将,贺若弼这才慢条斯理有所指地说:“唯殿下所择。”那意思当然最明显不过,当然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我贺若弼就是你要找的合格大将啊,其他人算什么东西。这样的一种骚操作,让冰雪聪明的杨广非常反感,顿时像吃了一只绿头苍蝇那样恶心,到了杨广成为隋炀帝,鉴于积累的厌恶感和派0系斗争,更是刻意疏远情商低乱讲话的贺若弼。
所以,基于这样恶劣的君0臣关系,志得意满又没有自知之明的“大嘴王”贺若弼,处境更是凶险而不自知。
本来,在太子时代,杨广与比较亲近的杨素所结成的政0治同盟,就与高颎贺若弼的政0治派别势成水火,彼此不服,等到杨广当上天子,那当然也是以打击曾经的政0敌为乐事了。就这样居然“多嘴大叔”贺若弼还不知收敛管好自己的嘴巴,没日没夜地与高颎等人私自议论朝0政得失,甚至于大骂杨广好0大喜0功、误0国误0民。
最终言多必失的贺若弼,也遭受了祸0从口出的厄运,直至丢了卿卿性命。
据史载,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七月,为了切实解决突0厥问题,隋炀帝杨广特意北巡至榆林,贺若弼奉命随行。为了炫耀实力,于是杨广便命人搭建了一个可容纳数千人的华丽大帐篷,用以接待突厥启民可汗及其部属,大开豪华派对。
对于此种劳0民伤财的做法,好“放炮”的贺若弼自然口不能停,认为这也太过奢0侈了,完全没有必要用此种高规格接待突0厥佬,而正是此次与高颎、宇文弼等人的私底下议论,“为人所奏”。正所谓上得山多终遇虎,被人打小0报告的结果,这次忍无可忍的杨广没有放过他,便以“诽谤朝政罪”,于二十九日(公元607年8月27日)将贺若弼与高颎、宇文弼等人一并诛0杀,“时年六十四”(《隋书》)。
所以贺若弼算是不能一以贯之地谨言慎行而“口不密则失身”的典型,对此宋代学者、诗人徐钧曾为此赋诗一首:“乃翁永诀语堪悲,果定江南副所期。守口未能终死舌,如何忘却刺锥时。”从中我们也知道了贺若弼丢掉宝贵生命的深层原因,所谓功0高震主又不能适应官0场显规则和潜规则,身居高0位之后的欲望膨胀,“守口未能终死舌”,不能夹着尾巴做人,得意忘形之间忘记了父训,“伴0君如伴虎”的结果必难逃一劫。
所以人生能规范言行、弄清位置十分重要,不然死都不知啥回事,切记。
得以善终的狄青为何比岳飞死得还冤
其实,对于狄青与岳飞谁死得更冤,这个问题当然也是见仁见智,绝对没有标准答案,有人就曾说岳飞死得不冤的话那么天下就没有冤死的人,狄青是自己把自己吓死的,有什么冤不冤的?
诚然,这个问题也只是一种较为开放式的商榷而已,目的就是抛砖引玉,深入探讨历史人物死亡之谜,也没必要攻其一点太过于钻牛角尖。而且,说到狄青的得以善终,其实也是相对的、表面的说法而已,深入历史深处,很多人会发现他的因病善终实则是被逼无奈,走投无路悲愤交加之下抑郁而终,是对宋朝令人大加诟病的武将体0制的带0血式无声声讨(岳飞之死也是基于同一理由),表面上岳飞之死才是典型的冤死,而“严格意义上”来说病故善终的狄青,甚至连冤死都算不上,但通过其死亡前后的遭遇及深层原因来考量,很多方面似乎却是比岳飞还冤。
为何这么说呢,且请我慢慢道来。
话说北宋第一名将狄青,虽然出身寒门、年少行伍,但有幸长于创造盛世的明君宋仁宗时期,所以也可以说是生能逢时。在历时6年的夏宋战争中,狄青打了25场大仗硬仗,且被乱箭射中8次不死,正是狄青这个令人胆寒的“鬼面将军”的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一下子改变了屡遭西夏击败的北宋士兵的畏惧怕死的局势,从此干脆利落地扭转了战争局面,常战常胜,所向披靡。此后又领兵南下平定侬智高叛0乱,因功加官进将,官至枢密使(宰相级别),也正是功高震0主,当出将入相的狄青最风光无限的时候,却遭遇了北宋特有的“重文轻武”政0治体0制的狙击,在一班嫉妒他的文官的排挤陷0害下,被十分欣赏他的明君宋仁宗无故调出京城加以冷藏,简直就是“成也仁宗,败也仁宗”,最终口角生疮抑郁而终,可谓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的最佳诠注。
却说长得十分清秀帅气的狄青,还是一个喜欢个人包装的古代猛将,这一点颇有唐朝喜欢用奇装异服包装自己的“白袍将军”薛仁贵的风采,只不过狄青与薛仁贵的包装方式却迥然不同,因为长得帅气,史料有曰:“生而风骨奇伟”,比较有亲和力少了那么一点威严感,面相不够“恶”自然少了那份震慑力,所以为了增加个人气势,他没有在自己的服装上着墨,而是戴上一具度身定做的狰狞鬼面之青铜面具,披头散发、邪气冲天地穿梭于战场之中,加上善骑射的他箭起人落,一派经典动漫里神秘出现的“鬼见愁”角色的风范,便由此爆得大名,成了大宋的“定边神针”,实打实的“军中之胆”。
尽管在战场上以“鬼见愁”的诡0异凶相示众,打起仗来更是如0狼似虎,仿佛恶0魔降世,瞬间让敌军吓得屁滚尿流、哭爹喊妈,但真实生活中的狄青却也不乏暖男温暖诙谐的一面,不乏狡黠可爱的品格。
就比如,作为征讨南方叛0乱主将的狄青,就是用狡黠的“两面钱”提振士气获得胜利的,还一时传为美谈,虽然有点涉嫌欺骗的成分,但却是策略性的善意欺骗,不仅显示军中硬汉可爱的一面,也充分显现了自己的用兵智商。
话说准备充分的侬智高在叛0乱之初,攻城掠地、所向披靡,没有心理准备的松垮宋军,猝不及防之间瞬间破防,且历经几次征讨都连吃败仗,久而久之士气就十分低落,战斗力大减,而临0危受命的狄青也机敏地察觉了自己的将士的畏战情绪和怯色。
基于这种不利的战斗队形,如何提振士气便成了当务之急。
对此,冰雪聪明的狄青很快就找到了最佳方案。
其时,狄青通过深入观察,机警地看到了南方那种浓郁的崇0拜鬼0神之风俗,于是便很快心生一计,以此为契机开导士兵,为我所用。当经过一座神庙时,狄青便故作高深地对随行众将振振有词:“神仙显灵,助我判断此战是赢是输。”
话音未落,只见狄青踌躇满志地拿出一百铜钱,继续旁若无人地念念有词:“此次用兵若能获胜,就请神灵让钱面全都朝上吧!”
众将一听,顿时都面如土色,全懵了。因为要让一百个铜钱都齐刷刷钱面朝上,估计比打败南兵还困难百倍,也不知有点疯癫的狄青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所以,正当众将担心一百铜钱不能全都正面朝上反而更加影响士气之时,狄青却不顾劝阻执意抛出,只听见一阵清脆的叮当乱响,铜钱纷纷落下撒满一地。众人凑近一看,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居然所有铜钱好像都得到了神仙的指令一样,都齐刷刷钱面朝上,这确实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迹,大家立马欣喜若狂,都以为是神灵保佑,而这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士兵中间,大家奔走相告之间,也约定俗成地认为有万能神灵保佑的宋军必然会打个大胜仗,于是勇气徒增,士气大振。
看到达成了提振士气的预期目的,十分鬼精灵的狄青便露出了不易察觉的狡黠笑容,然后做戏做全套,煞有介事地令随从人员拿来一百根铁钉,把所有铜钱牢牢钉在地上,还隆重地为其盖上青布,严肃地对大家说:“待得胜归来,再与诸位来取钱还神。”
看到狄青一板一眼地认真演戏,众人当然也没有怀疑狄青巧用传媒(神仙)克敌致胜的“造0假行为”,且由此信心百倍地投入战斗。在狄青的有效指挥下,再没有消极怯战,且在身先士卒的“拼命三郎”狄青的英勇带领下,攻势凌厉地很快击破侬智高的阵势,顺利平定南疆。
王师凯旋归来之后,狄青便如约到掷钱处取钉在地上的铜钱,此时众将仔细一看,才知道这是狡黠的狄青特意设的一个局,因为那些铜钱正反面都一样,是狄青为了提振士气特制的铜钱,以造成有神灵保佑的假象。
至此,大家才大彻大悟,都报以会心一笑,为狄青这技术含金量极高的“巧用传媒”拍烂手掌,这假戏真做的战争游戏也太得分了,也为他的出将入相准备了超群才能,为人生飞黄腾达奠定了坚实基础,甚至为后来的冤死埋下了祸根,可谓是环环相扣。
那么,艺高人胆大又心思细密的老狄,又为何曾经被人在帅0气的脸上刺字的呢?
据史料显示,出身寒门的狄青,曾有在家乡游手好闲恶0鬼附身混日子的经历,“善骑射,少好将0帅之节,里闾侠少多从之”,不顾一切地好勇斗狠之下,因与乡人发生严重械斗冲突(一说其十六岁时,代替与人斗0殴的哥哥受过而被刺配充军),而被官0府收监,并在脸上刺字,同时注销户籍发配京师充军(俗称“贼配军”,即两颊刻有金印表示是个犯了罪的配军),这就是他经常被人嘲笑的原因。也许后来打仗时配上一个鬼面,也有遮丑的考量吧,毕竟贼配军的名头和尊容,对谁来说都是一种心灵煎熬,何况是我们打出军威的很善于个人包装的北宋第一名将狄青,心理阴影面积绝对不小,即使是旁人看着都不好受呢。
为此,十分爱才的明0君宋仁宗还曾煞有介事地劝狄青除去刺眼的刺字,“帝尝敕青傅药除字”(《宋史》),十分心疼地令其敷药除字,不知为何狄青没有遵命,还歪讲了一通留疤在脸利于激励自己激励将士的“歪理”,倒是十分令人玩味,毕竟狄青是一个与敌交战善用诈计的狡猾大0大之人,心思活泛得令人不可捉摸。
虽然狄青在对0敌0军0事行动中诈0计连连诡0智之花常开,用忽进忽退的精巧包0装之连环疑兵计,让李元昊和侬智高被搞得晕头转向连连上当,防不胜防之间便大败而逃,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又是一个为人正直、谨言慎行的人,是一个体0恤将士不争功的谦谦君子,“尤喜推功与将佐”(《宋史》)。
作为平定南0疆第一人,他却把功成名就的收尾工作让给了孙沔全权负责,自己高0尚地做了“隐身人”,好像没有他什么事似的,他的不争功更是让孙沔佩服得五体投地,直呼不如他,不管是打仗还是做人都是。他还很关心别人,尹洙“以贬死”,他不仅不避嫌,还尽力接济其家人,他的高0风亮节也赢得了很多名将大臣认可,大名鼎鼎的韩琦、范仲淹都曾是他的好友,做人十分低调的他更是深受军士爱戴,这个也顺便为其的人生悲剧埋下了祸0根,太爱惜羽毛的结果,也为嫉妒他的奸0人寻找到了弹0劾他的理由,因为这在官0场确实是有点另类。
最后,我们就来聚焦一下狄青那不一般的冤死历程吧。
应该说狄青的人生噩梦,是从出将入相当上地9位显赫的枢密使开始的。
那么枢密使是个什么怪0官,会让一身正气、光明磊落的“万人敌”狄青惹火烧身蒙冤而死呢?
据史料显示,枢密使是唐代宗开始设立的一个由宦0官专任、代表皇帝掌0兵的职位,朱温朝开始由文官担任。而到了北宋初年,枢密使正使却是让功勋卓著的老将担任,副使由文臣担任(居然同样蒙冤而死的南宋名将岳飞还曾当过副使)。枢密使的权0力与宰相大致相当,以狄青这种贫寒之士既以军功显达,又能出将入相,还深受军士爱戴,功高0震主之下自然有了对皇0权的潜在威胁,不管作为明0君的宋仁宗(还是历史上著名的“狸猫换太子”的主角)如何惜才,在保卫皇0权方面都是不遗余力的,在文臣的极力诋毁下,狄青的悲惨下0场自然可以预见,何况宋朝因“杯酒释兵0权”而重文抑武的体0制,本来就对武将十分不利,岳飞如此,狄青也是如此,所以说狄青“死于体0制”绝不为过,两个不世出的追风少年都齐刷刷死于自己的超强武功上,华丽地成为了宋朝有点不合理有点扭曲之武将体0制的牺牲品。
有史料显示,终北宋一朝,只有曹彬和狄青两武将从普通配军做到位0极人臣的枢密使(屌丝逆袭的范例)。
曹彬不仅是开0国功臣,还是大宋“第一良将”,但在在曹彬之后枢密使便基本上由文臣担任了。
毕竟老赵家是由武将出身的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0变”黄袍加身当上的开国皇帝,怕别人有样学样,后来的宋代皇帝便采取了“重文抑武”的治国体0制,知识分子得到充分尊重的同时,武将却要么弃之不用要么备受猜忌,且冤死的也不在少数,岳飞、韩世忠等人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个当然是防备武将对皇0权最显而易见的威胁。
所以,作为宋朝的武将,本来就是一种生不逢时的大不幸,用潮语来表达,就是“生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上。为了避嫌,后来很多大宋武将“改邪归正”弃武从文,整天捧着书本刻苦攻读,最终很多人射箭连靶子都射不中,可谓花花架子,军0队战斗力当然是直线下降,大宋后来被少数民族政0权铁骑横扫而亡,也是顺理成章。
当然,狄青生长于以仁德著称的有为明君宋仁宗时代(生命线几乎与宋仁宗同步),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至少对于这位“贼配0军”出身的低贱武将,却是珍爱有加,一见如故,且不吝高官厚禄加以延揽,让其出将入相,羡煞旁人。甚至于狄青外出打仗,宋仁宗都十分惦念地差人写信问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款式。狄青与南人开战,宋仁宗怕其因威名而被加0害,于是下令亲信亲当传令人,并叮嘱其吃饭睡觉都要防备敌方偷袭,一听到狄青得胜班师回朝,又立马下令“速议赏”,关爱之心溢于言表,做人至此,死也无憾了。
然而,也正是对其青睐有加的宋仁宗,亲自把狄青推到了“冤0死无处伸”的可悲境地,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也。
毕竟在以利益为最大化的官0场,涉及到核0心利益问题时,友谊的小船绝对是说翻就翻,君0臣反目那是大概率的事,不然怎么能称得上“伴0君如伴虎”那么凶险呢,那个可谓是潮语所云“翻脸快过翻书”,甚至于死都不知啥回事,好歹同样勇武的岳飞之死还有“抗旨不遵”、“逗留不归”的真实罪名,不全算是“莫须有”,而狄青被人无故赶出朝廷外任抑郁而终,居然连“莫须有”罪名都难找,最初找的便是有点可笑的狄青之狗“头上长角”,这哪跟哪啊,八竿子不沾边的事情,而经过嫉妒狄青的文官0集团的巧妙包装,立马与宋仁宗的龙椅发生了密切关系,而一对皇0权形成威胁,那么宋仁宗此前对狄青的千宠万爱,也立马可以一笔勾销。
而且,表面上狄青是自然死亡得以善终,其实却是悲愤交加有苦说不出积郁成疾而冤死,这冤死可以说是比岳飞更甚,至少死在南宋大理寺的岳飞还知道被谁冤枉了,大奸0臣秦桧是约定俗成的罪0魁祸首,而狄青之死连“历史凶0手”都不好找,只单纯掩盖于他的“得以善终”上,大家都忽略了年仅四十九岁的狄青于“当打之年”是如何人生不得志饱受排挤而闷死的。在这一点上来说,狄青确实是死得比岳飞“还冤”,甚至于他死得冤人们还轻描淡写地以为算不上是什么冤死,这才是冤的最高境界啊。
所以狄青在明君时代也没有好下场,一切都可以理解,因为官0场不相信眼泪,更不相信友情,一切以切身利0益为最大驱动轴。
而狄青冤死,当然是出将入相功0高震主惹的祸,所谓的“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遭到上到天子下至文0官集团的集体猜忌与诋毁再自然不过,最终为宋朝独特的“重文轻武”体0制“殉葬”本也顺理成章,后来的岳飞之死算是“复制”了一回,逃不了的宿命安排,呜呼哀哉。
那么,狄青是如何因自家狗子“头上长角”而走进人生深渊的呢?
正因为皇恩浩荡,史上战功与战力值可与岳飞媲美的狄青,被仁君宋仁宗宠得“外焦里嫩”令人眼热,所以心理很不平衡的文官集团当然有意“狙击”狄青的仕途,也等于是为文官们冲开一条官场出头的血路,于是那种夹带私心的“无厘头”攻击诋毁,比莫须有还莫须有的那种所谓的“谏言”,都是基于嫉妒之下的一本正经之胡说八道,无中生有的那种,所以狄青家的狗都成了狄青威胁皇权的“证物”,简直就是无妄之灾。
从这些历史事例中,果然也佐证了“人类七宗0罪”行二的嫉妒的巨大破0坏力,毕竟经不住文彦博们用宋太0祖赵匡胤“陈桥兵0变”史实的轮番蛊0惑轰炸,最终心里明白的宋仁宗也被迷魂汤灌得变迷糊了,生怕龙0椅坐不住的他也只能糊里糊涂地把狄青赶出朝0廷,好像甩掉烫手山芋那么决绝。你说被奸0佞小人处心积虑设套之下黯然蒙尘的狄青,在人生巨变之中,怎么不会万念俱灰绝望地忧愤而死?换谁都无法释怀啊,到了最后甚至找不出害0死自己的正主是谁,好歹岳飞之死还是“冤有头,债有主”,秦桧逃不了历史的诅咒,居然狄青连谁给他安的罪名都不得而知,只知道文0官集团群0丑背后做了“金手指”,所谓的“人0言可畏”,果然是一把杀0人不见血的锋利无比的刀,而这种冤情更是无处发泄,这个何以让他死得瞑目呢?这便是一种最彻底的冤也,所以后来郁闷得无处排遣的他口上生了个小毒疮都能致命,此中苦楚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了。
话说其时狄青家养有一只人见人爱的小狗,除了可爱原本也就是一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狗,居然对出身低微却能平步青云的狄青来说,却也是一把致命利剑。
那为何一条普通的狗却成为了让狄青郁闷死掉的“致命利剑”了呢?皆因老赵家重文轻武祖制铸就的,毕竟有兵0权在手就能作0乱,什么时候江山易0色都不知道,所以因兵0变夺取江山的宋太祖曾规定宋朝不0杀士大夫,且多方优待宠得不行,地0位很高,后来的宋朝也几乎成了文人士大夫的天下,文官集团在朝0廷可以打横0行,所以投胎是个技术活,很多历史人都愿意穿越宋朝,就贪那份能吟风弄月的文人士大夫之闲情逸致和优雅潇洒,在此种宽松人文大环境下,宋词的繁荣绝对可以预期。相比之下,能威胁皇0权的武将就没有那么好的待遇,动不动来个“莫须有”的罪名让你不得好死,也不乏其人。
在这样的历史和政治底色下,功高震主的狄青的悲剧人生也早已铺就。
对于早就看他不顺眼且嫉妒得要死的那班文官,狄青出将入相的强势存在,可以说是让那些受到优待自我感觉十分良好的文官名臣们如芒刺在背,好像是生生夺了他们的饭碗似的。尽管狄青和他的战友曾用鲜血和生命誓死保卫文官们的幸福生活,但他们还是誓死要把狄青“拉下神坛”,就因为嫌他鸠占鹊巢,以武将的名分染指基本属于文官“势力范围”的位0高权重的枢密使达四年之久,这种曹彬之后才有的“高光时刻”,让那些心眼多多的文官比如文彦博、欧阳修们被映衬得黯淡无光,醋意大发之下也决意“参死”狄青,且处处往谋0反方面着力。
尽管为人十分低调的狄青并不喜欢争功也不喜欢攀名臣拉0帮结派,在攻陷大南国大败侬智高之后,因为没能活捉侬智高,只发现一具穿龙0袍的不辨真假的尸体,所以高风亮节的狄青也没有贪功,而是让孙沔善后,甚至有人给他送唐代名臣狄仁杰的画像和告身,要他攀一下名人祖宗附庸风雅一下,他都一笑置之,如果不是忠心耿耿,宋仁宗也不会大胆到自宋太宗赵光义以来给予武将第一次的绝对信任,让其独自裁决平定南方的一切军0政大事,明显是不怕他造0反,他也不会造0反,是大0大的忠臣。
但坏就坏于君侧诸人,甚至于以前很欣赏他对他很好的韩琦,对这个后来居上的曾经下属,出于嫉妒就曾对其横挑鼻子竖挑眼,又是拿其出身说事又是说其没文化,甚至于狄青脸上的刺字金印都成为群嘲的好材料好谈资。当上枢密使的狄青,从此便成了文官集团敌视的怪物,且最终被他们群策群力集体逼0死,可怜狄青连报仇的具体对象都找不着,冤啊,冤到家了。
那么,文官们是如何集体编排可怜的狄青的呢?
前文就一再提到过他家的狗,为了给十分喜欢狄青的宋仁宗以不0祥的暗示,所以他们便随意编造说,狄青家里的狗不仅头上长角,还时不时现出五彩云气光芒,在天道神学盛行的时代,文官们这样说,当然也就是指桑骂槐说狄青有当天0子的命,毕竟宋太祖出生时,也是天生异象“满屋红光”(而且似乎还是很多古代帝王的统0一出生模式),陛下不可不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