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末路:深扒历史上那些大人物神秘之死

  晚安
  历史上,关于天子的降生,飞龙在天飞沙走石天文大潮什么传说都有,史家们总会找到一款合适的,虽然冰雪聪明的宋仁宗并不太相信群臣的说辞,但三人成虎,何况牵涉到天命皇权的核心问题,尽管不太相信忠心耿耿的狄青会造0反,但却由此对其起了疑心。
  只要能引起天子患得患失心大心小,那么接下来想要整死狄青的任何套路都会起作用了,不管它看似多么荒诞。

  就比如这普通家狗头上长角身上长刺什么的,按正常思维来说,也就是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那种,你以为是科幻狗啊,说长就长,但一联系到这是能取代天命令江山易0主的预兆,那么这种离奇传说的真假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能保住江山,所以基于保卫皇0权的切身需要,那么宋仁宗对狄青的疏远甚至猜忌那是显而易见的,可谓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而且,怕狄青不死,群小们又追加一套组合拳加以痛击。因为狗长角“且数有光怪”还不足以让皇帝把之赶出朝廷,所以后来狄青家意外失火,原本就是“自然灾害”,普通失火而已,但在有心算计狄青的文官那里,却又是另一种“怪光”,夺圣的怪光是也,有历史知识渊博的文人,还联想到了终结大唐的朱温篡0位前自家院子也有类似怪光,这明摆着是要谋朝篡0位的信号,所谓的“人言可畏”的具体威力,便体现在这种似是而非的栽赃上。
  晚安
  如果玄之又玄的怪光还不足以彻底打垮狄青,那么接下来的“水0灾事件”便成了狄青的直接催命符。

  史载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狄青死前一年),京师突发洪0灾,家被淹了的狄青为了避水只好搬至大相国寺,且随意在佛殿上居住,居然这一“随意”却涌来了天量流言蜚语,什么闲话都有。原本迷信的古代人对京城发大水开封变水城就认为是一种天0谴,一定是有人做错了什么。于是政0治嗅觉灵敏的大文人欧阳修立马华丽地修书一封上达天听,什么“水者阴也,兵者阴也,武臣亦阴也”,这文本也够阴够损的(难道文臣就不阴?),旁征博引地一阵排比,最终矛头也就是指向武臣狄青,以此引起民0愤,顺势要他好看,用心可谓歹0毒至极。

  经大文豪这么开心如意地一歪解,于是关于狄青的谣0言更是四起,甚至于连宋仁宗感染风寒,这账都记到了狄青的头上,说是家冒红光的狄青“犯0圣”,天0命将改,早就想狄青死的众名臣更是合力上0书弹0劾,要他滚0出朝0廷,以保大宋安宁。
  晚安
  众口铄金之下,官升枢密使之后就小心赔笑、低调做人的狄青,这一次却忍不住了,急忙去面圣陈冤0情,表明自己绝对没有二心,请皇0上明察,云云。宋仁宗当然也不希望冤枉爱将,于是又专程召来了执0政的文彦博,说狄青无过不想外任,并表扬狄青是一个大0大的忠臣。谁知文彦博立马借题发挥:“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只因得到军0心才能黄0袍加身也。”这一招也可谓是狄青的催命符,话说得这么白,仁宗再怎么爱才,也只能是忍痛割爱了,最后让狄青“出判陈州”(《宋史》)。

  据说无故被外调的狄青曾颇感委屈地去找文彦博论理,他甚至不知道给他致命一击的就是老文,所以狡猾的老文还诓骗他说你之所以被外调,无他,只是朝廷有些怀疑你罢了,殊不知却是要置狄青于死地的文官集团上下其手的结果,可怜忠直的狄青还不明就里,以为是天子亲自下的死0命令,临行前还悲哀地对亲信说:“我此去必死,命不久矣!”
  晚安
  果然是一语成谶(战场上善于使诈的狄青却不能识破队友对自己使诈,情何以堪),因出判陈州不过半年便口生毒疮而死,宋史曰:“疽发髭,卒。”时为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

  毕竟这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惊魂未定的狄青可谓是度日如年,对于每隔半个月就来探问他一次的朝廷使者,都让其有无限联想和莫名恐惧(想起了外放的唐中宗面对武则天的使者的情形,惊0慌万状之间经常萌生跳水而死的念头),甚至开始怀疑朝0廷何时让其“自决”,每天在无限惊吓疑虑中度过,不英年早逝又能如何,这确定是一种典型的“人在家中坐,锅0在天上来”的说不出的冤屈,说是善终,却是被文官集团集体围剿整0死的,有冤说不出的那种最0大的冤屈,也只能怪自己生错了时代,成了宋朝武将体0制的牺牲品。

  所以投胎确实是一种技术活,这既是狄青的历史宿命,也是宋朝名将的宿命,呜呼哀哉。
  晚安
  徐达是吃朱元璋毒鹅而死的吗

  关于徐达之死,有历史研究者认为:“徐达可能是病死的,也可能是被朱元璋毒死的、逼死的、赐死的、暗示死的,就是不可能是吃鹅肉吃死的。”作为大明开国第一功臣位列明朝开国“六王”之首,朱元璋打天下之亲密无间的左膀右臂,徐达又没有多少政0治野0心,更没有造0反迹象,还是老朱的儿女亲家,朱元璋断不会用下毒那么阴的招让其致命。正史也说徐达得了背疽,“病笃,遂卒”(《明史》)。

  那么,徐达是怎么死的,他和朱元璋是怎样的亲密无间的战友?以下我们先用一则有趣小故事佐证一下,以便分析说明这对君0臣之间那神秘的“毒鹅事件”的来龙去脉,有逻辑性地得出比较中肯的历史结论。

  话说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苦大仇深的穷小子,从一介布衣到开国天子,朱元璋靠的就是军纪严明、令行禁止。这个,从他阵前假意要斩大将军徐达以整军纪的精彩历史故事中,便显露无遗。

  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别急,让我慢慢道来。

  话说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朱元璋作为统0帅率军凌厉地攻下集庆(今江苏南京)后,正准备一鼓作气打下临近的军事重镇镇江。

  而队伍经过短暂休整后,便开始整军奔赴镇江战场,然而就在准备开打的当天,众将士都没有看到负责战役指0挥的大将徐达,这群0龙无首的局面,这仗啥打呢?
  大家正在七嘴八舌议论纷纷的时候,一条爆0炸性新闻更是让人心惊胆战,原来是战功赫赫的徐达居然被朱元0帅抓了起来,不久将被斩0首,顿时大家都傻了眼。

  起先,众人还以为是谣0言,好端端的徐大将军怎么就被抓了?何况又在用人的节骨眼上,更是犯了兵0家大忌也。

  直至大家看到几个威风凛凛的执法武士,手持钢刀、张牙舞爪地押着被五花大绑的徐达到校场行0刑时,才信以为真。

  不久,朱元璋在卫兵的簇拥下也来到了校场,此时的徐达一改以往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脸色惨白,一言不发。

  “奉元0帅命令,诸位听着,徐达身为统0兵大将军,虽然作战英勇,所向披靡,却不知管束将士,严明军纪,致使手下纪律松弛,屡有欺压百姓的事情,严重败坏了我军的名声,且徐达还知情不报,多加纵容,到了怨0声载道的地步。义0军本来就是要替0天行道、除0暴安良,而徐达却治0军不严、以暴0易暴,视军纪如儿戏,军法难容也,应予斩0首示众以示惩戒。”执法官此时用洪亮的声音宣告道。

  这唱的哪一出?昨天还是地位无比尊0荣的大将军,今天却成了阶0下囚,甚至要掉脑袋瓜儿了,这一突如其来的宣判,让大家着实惊得花容失色、目瞪口呆,这画风转得也太猛了吧?以至于让众人都有点不知所措了。

  
  晚安
  待众人缓过神之后,才知道齐刷刷地跪下给徐达求情。此时,见多识广的元0帅府都事李善长还好言相劝要朱元帅开恩饶其一命,说徐达作战英勇屡立大功,决不能阵前斩将,用人之际就让其戴罪立功,云云。

  然而,端坐在椅子上的朱元璋却是一副不依不饶的样子,脸色铁青,沉吟半晌后才凝重开腔。

  “义0军起0兵是为了什么?”朱元璋威严地问道。

  “除0暴安良,解民于水火。”众人答道。

  “对,我们起0兵反元就是因为元朝官0府欺0压百姓,令百姓痛不欲生,现如今,我们又在欺0压百姓,买东西都不给钱,那么我们和元朝官0府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样下去,迟早我们也被别人暴0揍,还兴什么兵打什么仗?”朱元璋又问道。

  看到主0帅如此义正辞严,大家也被问住了,一时全场便变得鸦雀无声。

  “再说了,在场各位谁没有在战场上立过功杀过敌,若大家都居功自傲,不听指挥,大肆抢掠,败坏军纪,哪还像是一支除0暴安良的队伍?”朱元璋又黑口黑面声色俱厉地质问道。

  看到主0帅动怒,大家这才又异口同声地说欺压百家的事大家都有责任,并保证以后秋毫无犯,同时又恳请朱元璋饶徐达一命。

  看到效果出来了,很会见好就收的朱元璋也不矜持了,停顿片刻后指着徐达严厉地说,看在众将士份上,这次姑且放过你,让你戴罪立功,打下镇江后如果再发生类似情况,再斩不迟,说完便潇洒地拂袖而去。
  待众人缓过神之后,才知道齐刷刷地跪下给徐达求情。此时,见多识广的元0帅府都事李善长还好言相劝要朱元帅开恩饶其一命,说徐达作战英勇屡立大功,决不能阵前斩将,用人之际就让其戴罪立功,云云。

  然而,端坐在椅子上的朱元璋却是一副不依不饶的样子,脸色铁青,沉吟半晌后才凝重开腔。

  “义0军起0兵是为了什么?”朱元璋威严地问道。

  “除0暴安良,解民于水火。”众人答道。

  “对,我们起0兵反元就是因为元朝官0府欺0压0百姓,令百姓痛不欲生,现如今,我们又在欺0压0百姓,买东西都不给钱,那么我们和元朝官0府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样下去,迟早我们也被别人暴0揍,还兴什么兵打什么仗?”朱元璋又问道。

  看到主0帅如此义正辞严,大家也被问住了,一时全场便变得鸦雀无声。

  “再说了,在场各位谁没有在战场上立过功杀过敌,若大家都居0功自傲,不听指0挥,大肆抢0掠,败坏军纪,哪还像是一支除0暴安良的队伍?”朱元璋又黑口黑面声色俱厉地质问道。

  看到主0帅动怒,大家这才又异口同声地说欺0压0百姓的事大家都有责任,并保证以后秋毫无犯,同时又恳请朱元璋饶徐达一命。

  看到效果出来了,很会见好就收的朱元璋也不矜持了,停顿片刻后指着徐达严厉地说,看在众将士份上,这次姑且放过你,让你戴罪立功,打下镇江后如果再发生类似情况,再斩不迟,说完便潇洒地拂袖而去。
  晚安
  徐达被下属松绑后,也立马现出了名将风采,趁机当众宣布四大纪律:“打下镇江后,不许烧房子,不许抢财物,不许杀百姓,不许调0戏妇女,违者斩”,而且还语重心长地说只有大家都做到了这四条,徐达我才能将功补过,否则,连我的命都保不住了。

  话说到这份上,大家当然不敢再因小利而惹出什么大麻烦,很快军纪井然,依靠这支纪律严明的铁军,镇江很快被攻陷,进城后众将士确实守了诺言,不敢再动群众一针一线,也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拍手称快啊。

  事后,朱元璋十分高兴,忙不迭把心腹爱将徐达找来,动情地握着他的手说:“贤弟,校场那场戏,苦了你啦。”

  “哪里哪里,没有这出戏,我们哪能拥有一支秋毫无犯的铁军呢?还是元0帅高明啊,我受点委屈算得了什么,值了。”徐达连忙答道。

  于是,两人便相对会心一笑。那么,他们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呢?

  原来,义军在攻下集庆后,部队得到有效扩充,而新兵蛋子却不懂军规,军纪十分松散,强买强卖、调0戏民女、欺0压0百姓的事情时有发生,长此以往恐怕义0军战斗力会受到极大削弱,且有成为腐0败元军第二的可能。对此朱元璋非常忧心,才和徐达商量这出整军的“苦肉计”(想起了三国周瑜打黄盖那出戏),因为高瞻远瞩的朱元璋也知道简单抓几个犯案的杀0掉,根本没有多少警示作用,便有了朱元璋要假斩徐达的“双簧戏”,虽然徐达受了一点苦楚,但整军的效果却是最好的,这样一换算,何乐而不为?事实上,后来徐达正是靠这支纪律严明的铁军,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开国第一功臣的。
  晚安
  据说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还曾人前人后对那次十分成功的整军双簧戏津津乐道,且每每谈起都捧腹大笑,乐不可支。

  因为这明摆着是十分高超的政0治智慧,也彰显朱元璋那非一般的政0治操控能力,原来草根天子不是浪得虚名,这斩0人是假,整军是真,且借斩大将的信息无限放大事件的严肃性和重要性,虚张声势的结果却强化了“杀一儆百”的警众效果,谁敢说和0尚出身的老朱没文化?这歪打正着的带兵纪律的重塑,估计连最会讲故事的小说家和最通晓兵法的军事家都不能想得出来啊,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吧?能当天子的哪会没有几把刷子呢。

  所以,有人也说历史比小说还精彩,写《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就曾深情款款地说,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果然也是有具体史实支撑的,信哉斯言。

  从上面的这件事上看,作为老朱整治军纪而“唱双簧”的最佳拍档,徐达也绝对是朱元璋打天下的铁哥们,那份天衣无缝的密切配合,既表明朱元璋对徐达的完全信任,佐证了他们的不一般关系,一举手一投足之间的意会传神合作无间,便是得益于这对从小一起长大且两小无猜的好朋友、好老乡的人生经历,以及徐达那种豁达大度、谨言慎行,既不居功自傲,又不结0党营私,小时候作为同侪玩游戏,朱元璋喜欢扮皇帝徐达也尽量配合其做个忠心的将军,尽管是淮西将却不是淮西帮,不混小圈子,这么心明眼亮,“动静语默,悉超群英”之下,且能“平昔言简虑精,当提兵之时,令出不二”,基于此种个人修养与过硬本领,也绝对是能漂亮地做到“功高震主主不疑”,作为此种历史上智商和情商都同时在线的凤毛麟角的大将之才,徐达得到善终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这更是喜杀0功臣的朱元璋不杀他的内在逻辑和充足理由。
  晚安
  基于此种特殊关系和完美修为,徐达被老朱另眼相待便顺理成章,人前人后不忘表扬徐达是“人臣楷模”,称其为“万里长城”,认为他“为将不妄杀0人,岂惟国家之利,尔子孙实受其福。”这个当然了,后来有福之人徐达的三个女儿,不是都嫁给了老朱的儿子了吗?简直就是洪福齐天啊,嫁给朱棣的徐达大女儿,后来还成了大明王朝的正印皇后。

  所以,基于此种历史完美操行,要朱元璋杀徐达都难,没有理由也,除非朱元璋得了瞬时失心疯,或喜欢自己打脸。

  那么,后来徐达是吃了朱元璋送的毒鹅而死的传说为何就能喧嚣尘上了呢?

  这个都是野史记载惹的祸。

  大家也知道,大明王朝建立之后,为了巩固皇0权,让子孙不受“骄兵悍将”的威胁,朱元璋便对昔日的老战友也就是功臣集团高0层成员大0开杀戒,屠0刀举起之处,人0头滚滚,跟随其打天下的淮西帮和浙东帮多位功臣遇0害,一时阴0风阵阵,人人自危。
  晚安
  而作为朱元璋一统0江山的最重要武将也是最信任的人,按照常理朱元璋完全没有必要杀他,但在那种天雷滚滚今天不知明日事的老朱“肃0反0运动”中,与功臣作“殊死博斗”的朱元璋也早已是草0木皆兵、疑心重重,怀疑一切的老朱管你是不是两小无猜,所谓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何况徐达本来就功高震主,主不疑的时候还好说,主一起疑心,那么徐达的凶险处境便即时生成,被杀系数也瞬时飙升,至少从其得个背疽(背上生疮)就蹊跷而死的史实上,确实也是令人十分地起疑心,何况又是在那种对功臣下狠手的非常时期,在胡惟庸案与蓝玉案夹缝之间生存的他,人们更是有十足的理由相信,徐达之死与朱元璋脱不了干系。

  基于这样的历史认知,所以野史便给徐达之死安排了一个“毒鹅致死说”。徐祯卿《翦胜野闻》就明确载曰徐达是被朱元璋毒死的。无独有偶,据王文龙《龙兴慈记》记载,徐达因背部长毒疮要忌口,按古人的迷信方法绝对不能吃鹅,不然会死掉,但朱元璋却偏偏故意赐给徐达蒸鹅,心明眼亮的徐达估计是老朱在暗示他必须得死,但碍于情面又不想明说,忠心耿耿的徐达于是毫不犹豫地吃了送呈的蒸鹅,最终感染化脓后就死了。

  不过,根据近现代医学的考证,鹅肉本身并没有毒,还富有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成分,吃了只会对身体有好处,而不会导致疾病恶化。
  晚安
  只是在古代,古人们却深信吃鹅会使疮毒发作,就像患肝病不能喝酒一样要戒口,就连李时珍在其大名鼎鼎的《本草纲目》里都堂而皇之地载曰:“鹅,气味儿俱厚,动风,发疮。”且有史记载秦末范增,西汉贾谊,三国刘表、曹休,唐朝大诗人孟浩然,以及后唐的李克用等历史名人就是死于这个疮毒并发症,不乏其人也,毕竟在医学还不是很昌明的古代,如果缺少特效药,疮毒感染而死也是有可能的。所以基于此种约定俗成的历史认知,时人深信徐达被毒0杀,也不是空穴来风。

  何况明朝中后期逐渐兴起反君0权思潮,加上为了巩固皇0权,朱元璋对立功阶层的杀0伐过于血0腥,动不动就血0流成河,上万人0头落地,这种近乎白0色恐0怖的残0暴做法,绝对是会让后世大加鞭挞和抹黑,所以顺便安排一个徐达被朱元璋毒0死的爆炸性新闻,加以唱衰来发泄不满,也是有这种可能性的。

  而于此时正主徐达来说,且不说有可能背上大毒疮破裂出现严重脓血引发细菌感染而死,而即使不是因吃鹅感染而死,冰雪聪明的徐达一看到朱元璋变相赐死意味甚浓的赏吃毒鹅,也明白了老朱的“必0杀”之良苦用心。
  晚安
  即使徐达想要揣着明白装糊涂,以后还是在劫难逃,为了家人的安全和幸福,不必公开与恩主兼老友公开撕破脸,很是豁达大度看得开的徐达在吃鹅之后自觉服毒身亡也不是不可能,横竖都要死,不如就吃老朱这一“温柔一刀”,也算是另类临终关怀了,至少死得不那么难看。

  显然,这背后的隐秘有点复杂,既有政0治原因也有历史原因,这种看不见的历史博弈,最终也化成了有点隐晦的“吃毒鹅”情节了,这个甚至不能简单指责朱元璋或徐达谁对谁错,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当然,这样一种不符合正史叙述也不符合现代医学观点的另类死法,人们也绝对有理由怀疑其的真实性,至少逃脱不了穿凿附会的嫌疑。

  因为在正史的叙述上来说,朱元璋完全没有必要杀徐达,毕竟徐达不玩小圈子更加没有反迹,即使晚年变得刚0愎自用、疑神疑鬼动不动就怒杀功臣的朱元璋,甚至却很难找到徐达必死的过硬理由,本来徐达就是一个没有明显缺陷的武将,没有野0心的他却只会给朱元璋立功,这么个将界“乖乖虎”,朱元璋要想治徐达的罪,都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啊。
  晚安
  众所周知,朱元璋能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其中有二十二岁就跟随他打天下的徐达的不世之功。起义之初强敌环伺,是徐达这个武艺高强的年少旧识,为朱元璋击败实力最强横的陈友谅和张士诚立了殊功,之后又以主将身份带兵围困元大都,灭亡元朝,同时剿灭元朝的残余势力,朱元璋也不吝让其出将入相,封为公爵,成了炙手可热的大明开国第一功臣,还结成了儿女亲家,功高震主主不疑也,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款式。

  所以,作为朱元璋赞赏有加最信得过的武将,徐达的戎马倥偬、波澜壮阔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手握重兵的状态下,他就是在镇守北平防残元之时因背疽发作而死。从这一点上来说,非常提防功臣发难的朱元璋对其十分放心,完全没必要杀徐达,因为徐达要反早就反了,何必在他病重的时候下重手呢,徒增笑耳,是立心要减自己的历史分吗?

  于是,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徐达是病死,正常病逝寿终正寝的那种,而不是赐死。

  想想也是,至少在当时没有现代通讯、交通也不很便捷的情况下,朱元璋是不可能给徐达送上毒鹅的。
  晚安
  因为徐达是在北0京戍边时病逝的,远在天边的他其时并没有在都城南京,在当时的条件下一只熟鹅怎么能快马加鞭从南京加急送到北0京?这个就是剧本也编不下去啊,糟点太多,呵呵。

  再说一个已经病重的五十四岁老人,又不在朱元璋身边,对于一个没有任何过错又没有任何威胁的曾经的宠臣,想必老谋深算的朱元璋,不会蠢到如此明目张胆用一只于当时尽人皆知的对背疽病人有毒副作用的蒸鹅来赐死他,这不是善于弄权的朱元璋的行事风格,格调太低。作为天子,老朱有上千种方法让其死去,但不会用这种昭告天下式的高调,来处决一个甚至连罪名都找不到的“万里长城”式的大功臣大宠臣,这毕竟有点草0菅人命的况味,会使人0人自危,对稳定江山巩固皇0权非常不利。

  何况老朱虽然好杀,但也不是谁人都杀,除了傅友德死得比较冤枉,很多被老朱所杀的功臣也都有这样那样的违法犯忌的问题,对皇权确实有威胁甚至于是虎视眈眈的,换句话说这些人是该杀的,而像汤和此种朱元璋“革0命路上的引路人”,老朱是绝对不杀这样的恩人的,后来在“靖难之役”中大放异彩的铁铉,就因为为人低调没有什么劣迹而幸免于难,得以辅佐建文帝。即使是被士大夫骂为过河拆桥、薄情寡义乱0杀功臣,但对老百姓朱元璋却一个都没杀。
  因为徐达是在北0京戍边时病逝的,远在天边的他其时并没有在都城南京,在当时的条件下一只熟鹅怎么能快马加鞭从南京加急送到北0京?这个就是剧本也编不下去啊,糟点太多,呵呵。

  再说一个已经病重的五十四岁老人,又不在朱元璋身边,对于一个没有任何过错又没有任何威胁的曾经的宠臣,想必老谋深算的朱元璋,不会蠢到如此明目张胆用一只于当时尽人皆知的对背疽病人有毒副作用的蒸鹅来赐死他,这不是善于弄0权的朱元璋的行事风格,格调太低。作为天子,老朱有上千种方法让其死去,但不会用这种昭告天下式的高调,来处决一个甚至连罪名都找不到的“万里长城”式的大功臣大宠臣,这毕竟有点草0菅人命的况味,会使人0人自危,对稳0定江山巩固皇0权非常不利。

  何况老朱虽然好杀,但却不是谁人都杀,除了傅友德死得比较冤枉,很多被老朱所杀的功臣也都有这样那样的违法犯忌的问题,对皇0权确实有威胁甚至于是虎视眈眈的,换句话说这些人是该杀的,而像汤和此种朱元璋“革0命路上的引路人”,老朱是绝对不杀这样的恩人的,后来在“靖难之役”中大放异彩的铁铉,就因为为人低调没有什么劣迹而幸免于难,得以辅佐建文帝。即使是被士大夫骂为过河拆桥、薄情寡义乱0杀功臣,但对老百姓朱元璋却一个都没杀。
  晚安
  而且,很多史学家也假定,如果让朱元璋在开0国功臣中选一个最不想杀的人,那么朱元璋一定首选徐达。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徐达是朱元璋最会打仗又最低调谦虚的第一武将,立下不世奇功却不居功自傲,他从不干0政,可谓是一条“革0命的老黄牛”,朱元璋指到哪打到哪,从不计较得失,从不张扬跋扈,沉默寡言的他总是一句怨言都没有,且每打完仗便自动自觉交出将印,甚至于朱元璋试探性地将自己做吴王时的府邸赐给他时,他都礼貌地拒绝了,怕君侧有人搬弄是非。所以,对于这样一种没有野心且忠诚度很高的旧时玩伴,朱元璋绝对没有什么理由加以提防,不然老朱也不会让徐达的三个女儿都成了其儿媳妇,这是一种高规格的信任度和人伦额度。

  从后来徐达死了朱元璋的痛苦程度,又是痛哭流涕以泪洗面,又是亲自上坟吊唁感怀,杀了那么多功臣早就炼心如铁的他,何时见过其为胡惟庸等人之死流过一滴鳄鱼泪?那纯粹是对合作无间的得力大将徐达先其而去的一种最亲切最发自内心的悲痛,真情流露啊。
  晚安
  所以,作为补偿和最好纪念,徐达死后,朱元璋也给了其空前绝后的无上荣誉,除了被列为开0国功臣第一人,史料显示其还被“追封为中山王,谥号为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后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被人骂为寡情薄义乱0杀功臣的朱元璋,却对徐达这么义薄云天、情有独钟,打死我我都不相信老朱会在徐达病重的时候趁其病索其命,这个明显不符逻辑,或者说纯粹是为了抹黑为保江0山永固而杀了那么多人得罪了士大夫阶层的老朱而已。

  其次,徐达是当朝第一大将,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0才,打仗好把式,他的好女婿朱棣能够“靖难”成功,就在军事谋略方面学到了徐达的很多好东西,算是偷师成功的那种。作为大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标杆式军事“万里长城”,朱元璋绝对在天下还没有十分太平的时候自断左膀右臂。何况最会打仗的徐达那些年总是为大明南征北战,春天出征,冬天回朝,不问朝0政,只交帅0印,既不贪0财又不弄0权,仿佛人生就只为打仗而存在,这个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的朱元璋没有什么不放心的,根本没有必0杀的理由。
  晚安
  最重要的是,作为太子少傅、朱元璋最宠爱并重点加以培养的嫡长子朱标的师傅,徐达也可谓是受宠到了极致,不然也不会让其辅佐“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太子,更是从一个侧面显示老朱对徐达的绝对信任,基于这样的多重特殊关系,在没有任何征兆甚至找不到任何罪名的情况下就匆忙毒死徐达,这个既显突兀又不合理,除非朱元璋得了失心疯。

  后来有一种说法说,朱元璋是因朱标之死要力保年幼的朱允炆上位,才违心赐死徐达。
  毕竟后来确实是徐达的宝贝女婿朱棣篡0夺了皇0位,徐达还曾在北平戍边时悉心教导好女婿打仗秘笈,是早有预谋的反0叛行为,如果不加深究的话,还以为是真的。

  只是按照史料的正确显示,徐达却是死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而朱标则死在洪武二十五年,徐达比朱标早逝七年,这样一来,上面的说法便漏洞百出不攻自破,直接就是一派胡言。因为如果朱标不死,教他军事本事的徐达绝对不可能被朱元璋毒鹅赐死(如果真有“赐蒸鹅”之事发生的话),甚至于后来被朱元璋做掉的蓝玉都可能不会死,因为作为太子0党的蓝玉是在太子死后才被清算的。

  综上所述,徐达是正常病逝,吃毒鹅而死的可能性为零,你意下如何?
  晚安
  清朝名将年羹尧被雍正赐死

  喜欢清宫戏的各位同学都知道,年羹尧是一个痴情种,而真实历史中的年羹尧,却是一位清朝名将,是雍正帝的“定边神针”,多次参与平叛战争,年战功赫赫,为捍卫多民族国家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深受雍正帝的宠信,甚至到了称兄道弟的亲密程度,相传年羹尧是一个像唐朝杨贵妃一样特别喜欢吃鲜荔枝的人,居然非常喜欢他的雍正帝还不惜工本专门组成一个荔枝快递天团,目的就是为远在青海的年羹尧八百里加急送上新鲜荔枝,由此细节,可见当时年羹尧的受宠程度。不知见到皇上亲自急急如律令送来的新鲜荔枝时,年羹尧是不是有当年杨贵妃般“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得意之色,不过他很受皇帝宠幸,那是不言而喻的。毕竟他从青海平0叛归来,雍正曾令文武百官出城跪0拜迎接,所用车驾都配上“御用黄缰”。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当时有一种独特的选官制度叫“年选官”,居然是基于年羹尧个人名义的选官操作,即只需年羹尧一张条子给吏部,被推荐的人便立即可以走马上任,特0权可谓是“冠绝百官”,是皇帝特别许可的,从一个侧面也印证了皇帝对其宠信程度达到了何种登0峰造极的地步,你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

  那么,曾经被皇帝千宠万爱的年羹尧,为何后来却十分惨烈地被雍正赐死了呢?
  晚安
  这个,当然又是功0高震主且不知见好就收惹的祸。

  话说包衣(家奴)出身与大0清皇室有那么一点渊源的年家(电视剧桥段,不可全信),曾祖时代就入汉军镶白旗下(与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共同构成清代八旗之整体),背景深厚,再加上祖父是进士出身,世代官宦,年氏家族自然在大清成了显族。

  而如此显赫的家庭背景,且年羹尧自幼又聪明好学、才识过人,长大以后自然也是高中进士,不久便跻身“玉堂清望之地”的翰林院。由于文武双全且年少成名(出名趁早啊,虽然早年喜欢风花雪月,有“儇佻恶少”之称),他在康熙时代就小荷尖尖崭露头角,不到三十岁就“迁内阁学士,不久升任四川巡抚,成为封疆大吏。”

  对于康熙的青眼有加,此时还很会感恩的年羹尧,自然是感激涕零、知恩图报。上任之后,雷厉风行地兴利除弊、肃贪拒礼,一时蜀地风气大正,受到了康熙的击节赞叹,并在大清平定准噶尔部入0侵西藏战争中策应后勤供给,显示了超群的军事才干,遂加封四川总督,统领军0政大事,后又升迁为川陕总督,成为西部边陲的大员,并领衔平定了青海部落土司的叛0乱,可谓是战功累累。
  晚安
  有了如此石破天惊的平边之功,年羹尧自然是康熙父子的座上宾,如获至宝啊,进士出身的文化人却成了一代名将,爱惜人才的康熙自然不吝官职,让其年纪轻轻就身居高0位,“艳惊百官”。到了雍正上位,更由于是郎舅关系(雍正帝是年羹尧妹夫),皇0亲国戚的光环更是让年羹尧如鱼得水,甚得雍正倚重,是与隆科多并列的雍正宠臣,堪称左膀右臂,从当时雍正让其总揽西部边陲一切事务,权超抚远大将军延信和其他总督之上就可见一斑,甚至到了后来能上下其手大搞“年选官”,有点不把天子放在眼里的况味,欲望膨胀的结果,连恩主都得罪了,自然是没有好果子吃,所谓的虾红了,就该下锅上桌了。

  可以说,功成名就之后的年羹尧是自己把自己作死的,也可算是IQ爆棚EQ零蛋的历史典型人物,毕竟他只被雍正宠了三年,很快功名及性命全都灰飞烟灭了。

  却说年羹尧在平定青海之乱后,个人权威便达到了顶点,甚至于朝中的一切大事要事雍正都要与其商议听其意见。这样的一种待遇当然是十分威风,但在皇0权独0大的情况下,稍为有点正常嗅觉和政0治敏0感性的人,都会嗅到此中的危险性,历史上因功0高震主而死0于非命的人还少吗?
  晚安
  居然得意忘形的年羹尧不知避嫌,还大肆插手人事任免,以“年选”形式私任亲信,俨然以皇0帝自居,还由此与雍正另一宠臣即掌管人事的吏部尚书隆科多产生了矛盾,自然把自己陷于凶险境地,利益受损的隆科多没少打他的小报告。而不知收敛的年羹尧,不仅不知夹住尾巴做人,平衡好与皇帝的关系,还利令智昏到主动挑战皇帝权0威,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比如坐镇青海的他,史料曾有雍正的恩诏两次到西宁而年羹尧“不行宣读晓谕”的记载,甚至于亲见雍正都不行君臣之礼,当自己是“影0子皇帝“,而冒犯天威的结果,为了保卫皇0权,即使对年羹尧怎样宠信,驾驭不了的臣子也只能秋扇见弃,管你什么太保、一等公,居功自傲不听话就只能去死。

  皇帝心不爽,后果很严重。

  然而,早已狂0妄自大到找不着北的年羹尧,也绝对不能察觉主0子对其态度的变化,还变本加厉地表演自己的一言九鼎之威风,收受贿赂之后举荐之人必须要求优先任用,每有肥官空缺必安插亲信,史曰“异己者屏斥,趋赴者荐拔”。然后由此结成亲信班子,结党营私。

  最重要的是,他还敢给主0子脸色看看,史料显示曾经得胜回朝领赏的年羹尧,带着一班穿戴齐整的手下将领站在雍正面前等待打赏,因为铠甲太厚将领们都是汗流浃背的难受样,雍正便有点心疼地让他们缷掉战甲,居然将领们没有按照皇帝旨意脱掉铠甲,直至年羹尧发话,他们才麻利地有所行动。
  晚安
  还真是“县官不如现管”啊,这等于是公开剃天子眼眉,心里很不爽的雍正,后来忍不住问年羹尧将领们为何只听你的话,嚣张惯了的年羹尧还没有发觉皇帝心中发毛,居然大0大咧咧十分得意地说了一通“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套话加以搪塞,那种不知好歹的目中无人,更是让雍正火冒三丈。

  有一年,雍正让九王爷去西北前线犒军慰问,不巧喝高了的御前侍卫借酒闹事,和年羹尧的兵士起冲突大打出手,有点恼羞成怒的年羹尧立即下了一道“去手”的命令,要参与打0架斗殴的士兵自己砍手以示惩罚,果然连御前侍卫都敢打的凶狠士兵(毕竟胆大包天的年羹尧,也曾有把朝廷公派的御前侍卫当奴仆使唤的先例),二话不说立马遵命把自己的手毫不犹豫地砍掉,好像那不是自己的手而是别人的手一样砍不足惜,可见年羹尧治0军铁腕是如何了得。不过知道缘由之后的雍正却不禁冷汗直冒,如此令行禁止,那手里有兵的年羹尧要是让他们造0反的话,他们还不闹得欢?

  想到痛心处,雍正自然对年羹尧更加不满,而最让雍正对其不满的就是,雍正曾要求年羹尧对跟随其出征的康熙帝皇九子允禟加以监视,毕竟允禟是对皇0权有威胁的政0敌(允禟属于八阿哥党),但与允禟有交情的年羹尧并不照办,这不活脱脱怀有二心吗?皇帝最忌讳的事,你年羹尧都可以犯忌,是何居心呢?
  晚安
  而且,恃宠而骄的年羹尧嚣张得不似人形的时候,“御前箕坐,无人臣礼”当皇帝是透明的也就算了(甚至于发给平级的总督们的文书都擅称“令谕”,一副人0主的派头),居然在雍正登基之后决心整饬吏治严厉肃0贪以立威的当口,有点贪0得无厌的年羹尧还不知收敛,在荐官和收贿上大伸其手中饱私囊(史载被其弹0劾丢了直隶巡抚之职的赵之垣,后来只得以价值二十万两的珠宝再次求其推荐),据统计累计达二百万两之多。这对于具体执行对口工作的吏部尚书隆科多和掌管财0政的怡亲王允祥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工作困难,三人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深。

  尽管雍正当“和事佬”加以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标新立异地让年羹尧之子年熙过继给隆科多为子,以示关系亲密,甚至还有点低声下气地哄年羹尧说高贵的允祥谁都不服就服你,有点上司要讨好下属的嫌疑,但即使是如此“低到尘埃”,年羹尧还是不大买账,照样是大0贪特0贪大玩特玩,我行我素地大讲排场铺张浪费。即使是皇帝警告他“为君难、为臣不易”加以敲打之后,他还是没有一丝忏悔谢罪之意,甚至于被罚去杭州守城门,都能毫不避讳地身披御赐黄马褂,众目睽睽地招摇过市。

  还是那句老话,天要灭谁必先使其疯狂,不作不死的结果,雍正遂下了要除掉年羹尧的决心,以免尾大不掉反噬自己。
  晚安
  显然,年羹尧是有居功自傲的足够资本,尽管他没有加害雍正政0敌允禟让主0子很有点不爽,不过雍正在称帝路上还是得到了年羹尧的大力扶助,当年轰轰烈烈的“九子夺嫡”,要不是驻扎在四川的年羹尧,有效拖住了最有机会问鼎的十四阿哥,四阿哥雍正能否坐上龙椅还是一个未知数,加上立了那么多的军功,是雍正的“定边神针”,自然是对其恩宠有加,基本上是要什么有什么,所以想叫自我标榜又喜欢被人奉承的年羹尧不妄0自尊大、擅0作威福都难。

  嚣张惯了的结果,不仅对跪迎自己的文武百官视若无物,甚至于对王公贵0族的问候都敷衍式地点头,发展到后来连对雍正都有点大不敬了,连雍正兴致勃勃要为其选编的一本《陆宜公奏议》作序,他都没给人0主机会,自己先草拟一篇,还煞有介事地给雍正过目加以认可,这么毫不客气地剃皇帝眼眉,也显示了其那非同凡响的狂纵悖0逆,皇帝你都敢看不起?

  更有甚者,有一年,天呈“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祥瑞”,群臣称贺,进士出身的年羹尧当然也会来附庸风雅一番。

  然而,雍正特意看了一下有才的年羹尧的贺表,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目中无人惯了的年羹尧不仅表中字迹潦草,居然还把“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
  晚安
  有点气不过的雍正立马认定年羹尧是故意的,目的就是“不欲以‘朝乾夕惕’四字归之于朕耳”,言下之意当然是说年羹尧目无君0主,因为此种笔误“断非无心”,是赤裸裸地对人0主的大不敬。雍正甚至重新审视了他在青海所立的战功,说是“亦在朕许与不许之间”,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而皇帝对其如此定性,也相当于是宣布年羹尧不守臣道近乎有反0迹,加上京城中有传言年羹尧功0高震主左右朝政,所有的奖赏军功和整治八阿哥之事都是听年羹尧的话,这个更是惹恼了雍正,多伤皇帝的自尊心啊,从此有了整治年羹尧之心。

  关于雍正对年羹尧的整治,史料显示是分步分阶段进行的,而且采取的是引蛇出洞、欲擒故纵的手法,先是对其的不守臣道、大肆贪赃枉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其以为雍正软弱可欺从而丧失警惕性后,雍正才妥妥地将其赐死,很讲策略性。

  首先,对于年羹尧后来显而易见的有意模仿皇帝“南0面称孤”,连请客送人东西都用上了皇家意味甚浓的“排宴”、“赐”之类有点大0逆不道的词,狐狸尾巴翘得老高藏都藏不住大家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讲究策略的雍正才有意对麾下众大臣(包括年羹尧举荐的亲信)暗示年羹尧的违0法乱纪行为,顺便向大臣们证明自己不是年羹尧左右的“政0坛木偶”,这不是准备与其摊牌秋后算账了吗?
  有点气不过的雍正立马认定年羹尧是故意的,目的就是“不欲以‘朝乾夕惕’四字归之于朕耳”,言下之意当然是说年羹尧目无君0主,因为此种笔误“断非无心”,是赤裸裸地对人0主的大不敬。雍正甚至重新审视了他在青海所立的战功,说是“亦在朕许与不许之间”,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而皇帝对其如此定性,也相当于是宣布年羹尧不守臣道近乎有反0迹,加上京城中有传言年羹尧功0高震主左右朝政,所有的奖赏军功和整治八阿哥之事都是听年羹尧的话,这个更是惹恼了雍正,多伤皇帝的自尊心啊,从此有了整治年羹尧之心。

  关于雍正对年羹尧的整治,史料显示是分步分阶段进行的,而且采取的是引蛇出洞、欲擒故纵的手法,先是对其的不守臣道、大肆贪赃枉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其以为雍正软弱可欺从而丧失警惕性后,雍正才妥妥地将其赐死,很讲策略性。

  首先,对于年羹尧后来显而易见的有意模仿皇帝“南0面称孤”,连请客送人东西都用上了皇家意味甚浓的“排宴”、“赐”之类有点大0逆不道的词,狐0狸尾巴翘得老高藏都藏不住大家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讲究策略的雍正才有意对麾下众大臣(包括年羹尧举荐的亲信)暗示年羹尧的违0法乱纪行为,顺便向大臣们证明自己不是年羹尧左右的“政0坛木偶”,这不是准备与其摊牌秋后算账了吗?
  晚安
  以前我没理会他的不守臣道甚至有人建议拘留来京的年羹尧,我都为了“师出有名”而放过他,端的就是天0下是我在掌0控,现在他也暴露得差不多了,我随时都可以让其打回原形,捧得起当然也能踩得下,精精的你们就与他划清界线,能躲多远躲多远,勿谓言之不预也。

  这话说得那么明白,不是傻瓜都会体味此中深意,慌得那帮大臣不管与年羹尧关系好坏,都不约而同逐渐疏远年羹尧,世态炎凉便是如此了。

  其次,主动敲打。在头脑发热不知自己姓甚名谁的年羹尧遭到大家冷遇之后,雍正便趁热打铁敲打曾经不可一世的年羹尧,除了当着他和大臣的面大谈什么“为君难、为臣不易”暗中敲打,到了后来直接在年羹尧面圣离京之后给其送上谕旨:“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返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警告意味甚浓,大有你年羹尧再不识趣见好就收,就给你一点颜色看看的劲头。

  果不其然,在雍正煞有介事地警告年羹尧不要再恃宠而骄之后,处境便急转直下,加上“朝乾夕惕”的玩文字游戏被雍正直接点名批判,年羹尧便由此失宠获罪,恶0梦连连。
  晚安
  再次,调职降职。

  鉴于年羹尧不守臣道的狼子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他的以陕甘川官员为核0心的西部集0团尾大不掉,经略几省的他大有与雍正争0天下之势,正如《儿女英雄传》所描述的“他那里雄兵十万,甲士千员,猛将如云,谋臣似雨”,可谓势大,即使是明里暗里敲打,早已嚣张得不似人形的年羹尧,自然不会悬崖勒马、回头是岸,还是变本加厉地贪0赃枉法,正有心整顿吏治的雍正,仁至义尽之下便把曾经千宠万爱的年羹尧,当作肃0贪风暴的出头鸟来加以惩治,也可谓是有点利令智昏的年羹尧主动撞到了“反0贪风暴”的枪口上。

  而要搞倒年羹尧,雍正早已准备了周详而慎密的政0治“组合拳”,从历史流水账来考量,雍正要打击年羹尧的端倪早就显现。前文提到过的雍正逐个给大臣吹风,让他们主动揭发年羹尧并与其划清界线,关键时刻不要站错队,等等,就已经是有点昭告天下发出要处理某人的强烈信号。

  而在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十一月,年羹尧面圣离京之后,雍正虽然没有听亲信建议扣留他,但随即给顺利离京的年羹尧一份警告意味甚浓的朱谕,要他放老实点,不要“倚功造过”,不然反恩为仇就得不偿失了,这个其实就是雍正要打击年羹尧的具体暗示和最后决心。
  晚安
  于是说干就干,看到年羹尧还是那么冥顽不灵,接二连三指使亲信弹0劾异0己,很不听话,加上挺年羹尧的朝臣揆会不识时务地公然吹捧年羹尧,还要雍正多听立功多多的年羹尧的话,这个简直就是哪壶不开提哪壶,神补刀啊,火上浇油帮倒忙的结果,让被剃了眼眉气不打一处来的雍正不仅立马关押揆会,还变本加厉把矛头指向年羹尧,可谓是事事都针锋相对的款0式,直至调离西北老巢,调职降职,釜底抽薪。

  既然雍正与年羹尧这对曾经“亲好一家人”的君臣之间的矛盾已经表面化,那么年羹尧的被清0洗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何况上位不久很有点励精图治的雍正帝发起的“反0贪风暴”运0动,也很需要用一位重量级大臣来祭旗以立威,所以说年羹尧可谓是主动撞到了枪口上,死得一点不冤。

  自从雍正对年羹尧的多次警告没有奏效之后,他们之间的政0治“蜜月期”也便提前报废。到了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正月,雍正帝对年羹尧的不满便已经全面公开化,且处处有针对年羹尧的举动。年羹尧罢免的官员,雍正悉数加以保护,以便证明自己大0权在握,并不是坊间传说的处处听年羹尧的话,以正视听。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