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莫道人笔记】这些年修行之感悟,读书之乱弹

  今天说我建议怎么学中医。首先明确一个目的,我这一段不是写给中医从业人员,或者有志于成为中医从业人员的,只是写给希望了解一些中医方面的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为自己的身体服务,为家人服务,归根结底,少犯错误,减少给自己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自己生病了,耽误的是自己的事,家人生病了,需要劳神费心的还是自己。那么,掌握了一定的技术,为别人服务行不行呢?比如朋友,亲戚什么的。当然也可以,但是为自己和家人服务的中医技术,门槛低,因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自己的生活节律,只有自己最清楚,辨证起来很方便,调理起来也单纯。而给别人看病,要求的技术就要很专精,知识要很全面才行。入门虽易,精通不易,且学且珍惜。如果没有大志向,也没有专业明师指点,不要期望自己一生能成为名医圣手,这是中二病发作而已。因为如果不是专业医生,很难积累到足够的经验。名医也要先治死几百个病人,总结了足够的经验教训,才能成名医的,单纯靠读医案,还是纸上谈兵,真遇到了病人,不免感慨,为什么病人都不按书上写的来生病呢?

  很多人刚开始自学中医,手中有三件宝,本草纲目,中医经络挂图,汤头歌。在我看来一样也用不上。本草纲目虽然全面,但是因为太全面了,这只是一部博物学著作,而不是中药学著作,真正看病开方子,用不着那么几千种药材,常用的仅仅几十种就足够了,想要了解药性,应该认真学习的是神农本草经,只有三百六十五种药,仅仅如此,大多数一辈子我们也用不到,但是没有比这更薄的书了,没办法,读一遍本草纲目的时间,能读二十遍神农本草经,我不是说本草纲目一无是处,我只是说,对我们不研究学术的人来说,何必呢。需要泻下,直接上大黄就是了,如果看本草纲目,几十味泻下药,到底用哪个?徒生迷惘。

  中医经络挂图,这个东西很多人喜欢,看起来知识点很多的样子,看看各个穴位在哪,看看有什么作用,然后没事自己摁摁,可是,这是给老太太看的电视养生讲座的套路,不是学中医的套路,学中医第一步仅仅知道十二经分别叫什么名字,主什么脏腑,大概从哪到哪,就足够了。至于汤头歌,那是后世时方派的产物,反正治不死人的,有背这个的时间,不如去背伤寒论。

  研究中国的东西,有一个特点,往往越早的书籍越有价值,所谓书不读秦汉之下是也。因为中华文明是一个早慧的文明,越早的时候的人,人智未开,神识未灭,创造出的东西也就越合于道,就彷佛人一生中的婴儿时代,老子不是讲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么,主张的也是修道修到最后,整个人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返璞归真,像是刚生出来的婴儿一样,这就快要修成了。后来的人们妄解圣意,写出来的东西,天知道在想些什么,对比史记汉书和明史就知道了。至于现在,我们连修一部民国史的胆量都没有了,因为明知道能容于现世的东西,在历史的长河中,必然是要留千古骂名的。

  我建议,初学中医,先从难经开始吧,传说是扁鹊所著,是不是也不重要了,因为这本书比黄帝内经好读,读明白这本书,再看黄帝内经,才不至于跟读天书一样,不过里面的针灸看了就看了,可别乱在人身上扎,真要扎,扎四肢,千万别扎躯干和头颈。我还记得我第一次读黄帝内经的时候,感慨是基本上每个字都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我完全不明白他到底在说什么。这就是顺序不对,导致浪费时间的教训。对内经比较熟悉了,中医的医理基础就算比较牢靠了,以后再继续学,无论如何不至于走偏了。接下来可以读神农本草经,熟悉一下药材,其中的重点在于归于哪一经,药材的性味如何。不要看到这个久服轻身,那个久服可以成仙什么的就法喜充满,蠢蠢欲动,尤其是金石类药物,千万不要尝试,在悟生死之前,吃那个就是送死。读完这些,中医的基础算是有了,但是治病还一点不会,下面再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其实两个加一块就是我们熟悉的伤寒杂病论。这里面不讲医理,全是实战,什么什么症状,吃什么什么药。这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告诉我们,中医看来,病和症状是两回事,同样的病,症状可能有不同,症状相同,病未必相同。张仲景看似是完全针对症状用药,其实懂了医理之后就会明白,每个方子,每一味药,针对的都是脏腑,都是在治病,甚至其中的剂量,二两还是三两,大枣是二十五枚还是三十枚,都有说法和讲究。为什么这本书要最后读呢,因为学会了经方的医术,很多人就不想学医理了,而不学医理,只有医术,要么成了一个经方复读机,伤寒杂病论上写的会治,没写的不会治。要么就逐渐沦为民间中医的偏方家,更不要提对经方进行化裁加减了。我不是说偏方不好,我是说,这不是学中医该走的路。

  到此为止,至少60%到70%的病,能够被你治好,或者用了你的药有明显好转了。接下来的学医之路就如同长江入海,上百本的医书,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科目的关注,随便看吧。比如我就读儿科比较多,因为我的孩子们还小啊。

  说说很多人关心的把脉。其实我不建议业余爱好者学把脉,虽然学成了很唬人。除了前面说过的原因之外,把脉这门技术很难学,不是读书就可以的,必须要有老师教,必须要有一大堆人在那让你对比,还必须要长时间学习,积累,熟悉那方寸之间微妙的感觉。所以作为业余人士,没有同学让你摸,没有病人让你练,就算学会了,过一段时间不用,感觉没了,又忘了。所以干脆还不如不学。当然,有老师的,就另说了,如果有老师,那跟着老师学就是,连我这一篇也不用看了。学医是这样,学道也是如此,我这整篇十万字,目标受众是没入门,甚至根本不懂道教,不信道教的人,如果已在道门之内,有师承的道人,建议还是听师父的话,不要被我混淆视听,毕竟万法千门,我从来不觉得我说的是唯一真理,唯一正确路径,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节奏步调适合不同状态不同经历的人,我相信应该有人看了能有些用处,就足够了,哪怕只有一个人呢。

  最后推荐一本书,清代黄元御写的四圣心源。所谓四圣,是指广成子,黄帝,扁鹊,仲景。前面两位是黄帝内经的托名作者,这里不讨论真伪,后面两位说过了。他的中医观就是我这种,认为应该从上古先贤处寻。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就是用类似符号逻辑的方式,非常枯燥的写出了一篇中医的医理。我甚至觉得如果外国人读这本书,把书里面的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天干地支什么的,都换成英文字母和希腊字母,只要一一对应,都不影响阅读。只不过,如果不懂医理,这本书读起来也跟天书差不多,建议把前面的都熟悉了,再读这本书,一点一点细细啃,毕竟是清人写的书,读起来比黄帝内经方便。。书中的药方很多,但是用药极为轻灵,大多是三克三克的来,对于我这种学经方的,习惯了一两二两用的人来说,的确有点怀疑是否有效。

  提示一句,伤寒杂病论中的计量单位是汉代的,一两约等于现在的15.625克,实际运用中取15克或者16克都行,这是学术界有定论的,有出土文物为佐证的。其它医书中的一两是多少,具体就看是哪朝哪代的医书了,脑子里挂上这根弦,具体查一查,别一股脑按50克用就是了。

  篇幅差不多了,下面说说失眠和心肾相交的事情。也不用等明天了,现在写,写完就发。
  失眠这件事,现在生活中很常见,就算是身体健康的人,也难免偶尔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古人就很少失眠,一般书上记载,只有两种人会长时间失眠,一种是遇到大事的大人物,一种是病的很重的人。排除生病的原因。其实失眠就是脑子里的事太多了,你感觉自己躺在床上了,人已经安静了下来,但是脑子还是在不停运转计算你要想的各种各样的事,因为受到外界刺激太多,经常会出现天马行空式的联想,躺在床上三个小时,能想十几件事,想到最后,一开始想的是什么都忘了。这种情况在中医中叫做神不能守。有用阿胶黄连鸡子黄汤的,有用酸枣仁,延胡索的,我下面说一个不用吃药的办法吧。

  睡觉的时候,保持一个舒服放松的姿势,建议侧卧,不建议仰卧,如果用胳膊代替枕头枕着,觉得不难受,更好。然后把灯关掉,闭上眼睛,在黑暗中假想自己眉心处向外三厘米处,有一个金黄色边缘,中间还是黑色的大约九平方厘米大小的图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都无所谓,定好了一辈子别变就是了。然后保持闭着眼睛,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图形的轮廓上,控制注意力沿着轮廓逆时针或者顺时针都可以,进行移动,让这个图形越来越清晰,边缘的金黄色越来越明亮,保持注意力做这件事,然后不一会就睡着了。

  我在文章中很少针对一个具体事写这样的东西。之所以我会写,还是因为要引出一篇和修仙有关的感悟。论性功的修炼,道家的大方向是把脑子里的所有事情都放空,尽量给生活做减法,最后到达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都不想的状态,就到位了,俗称入定。注意,什么都不想,不是想着,什么都不想这件事。而佛家很多流派走的是完全相反的道路,是不断给脑子做加法,用单一纯粹的信息把脑子塞满,然后砰的一声,脑子宕机了,就入定了。比如禅宗的参话头,净土的念佛号,大体上都是这么一种思路。为什么念圣号的时候要用念珠,就是为了避免脑子在想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同时去想我念了多少遍了这件事,这件事让手来完成就行了。而让你想这个形状的方式,就是做加法的方式,密集迅速往大脑里灌输大量单纯的信息,就好像种了病毒的电脑一样,宕机了,就睡着了。西方的数羊法也是同样的原理,但是没有我这个高效,因为信息没有这种方法单纯,数羊的时候,脑子里必然会有羊的一个立体复杂丰满的形象。给脑子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难,我们已经拥有现代社会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扑面而来的大量信息,想要减掉,绝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所以我才推荐上述的方法。而我以后要讲的庄子,就是为了两件事,一是将已经在自己脑子里的信息,消化掉,二是给脑子建设一个防护罩,保护大脑不受自己消化不了的信息的侵扰。最终能及时消化的信息越来越多,防护罩也越来越没用,当能瞬间消化一切信息的时候,人就不会为外物所扰,也就清静了。

  我所说的做加法,和做减法,其实是殊途同归的,就好像太极图一样,朝不同的方向走,最终的重点是一致的。对了,太极图就是一个圆圈,阴阳鱼那个叫两仪图,合在一起我们常见的,勉强叫做太极两仪图吧。可能有人要问了,既然加法容易减法难,干吗还要修道,修佛多方便。的确修佛方便,修的人也比修道的多,但是我还是那一句话,不要把修行的方法当成修行的目的,所谓入定,是方法,而不是目的。单纯说入定七天,其实除了寿命能增长七天之外也没什么用。我不愿意说其他宗教的坏话,也尽量尊重其他宗教的教理教义,我只能说,修道的终极目标是我向往的。

  最后补充一点,有的人,我跟人家说这种方法,却没有告诉过人家为什么。有的人我跟人家说原理,人家并不失眠,不需要用。我的确不知道一个人知道了原理之后再用这种方法是什么效果。我只能说,专心致志,想形状,别想原理。

  明天再写心肾相交吧,熊孩子回家了。
  心肾相交是个好题目,根据我的观察,在这里,如果没有故事的包装,直接赤裸裸的讲丹道,是要遭到扎口甚至删帖待遇的。甚至赤裸裸的传道也很危险。有趣的是,越是说的在谱,越是被封杀的可能性大,胡说八道或者肚子里没什么水纯神棍的反而没事。所以我借着这个题目,打打擦边球。

  首先,所谓医道同源,无论中医中,还是道教中,一个人身体没有病,也就是所谓的健康,不是最好的状况,这个状况只是五十分,而一百分就是至人的状态,用我的话说就是人和仙的临界点。而五十到一百分的过程,就是修仙的过程。这个过程用纯中医的话语体系来描述的话,心肾相交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我们都知道丹道之所以叫丹道,是因为它又叫炼内丹,和外丹相对,内丹就是以身体为鼎炉,以精气神为药物修炼,而这其中起最重要作用的就是心和肾。心属火,肾属水,所谓炼丹,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鼎里装着水,鼎下烧着火,把水渐渐烧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脾土调节肾水,肝木调节心火,肺金就好像一个鼓风机,官方术语叫橐龠,用呼吸控制整个节奏,有趣的是,我们的五官中,只有鼻子的嗅觉是可以通过人的意识暂停的,其他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只能通过闭眼捂耳朵等遮蔽的手段暂停。而嗅觉只要不呼吸就可以了。而人的五脏中,也只有肺是可以通过人的意识来控制的,其他器官是否工作,工作的节奏频率如何,只能靠神识控制。总之,这整体看来就是一个架柴烧水的形象。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很难,所谓圣人传功不传火,方法其实是开放的,不但书上有,网上也有先生说。但是具体施行起来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首先是没人领进门,好多术语都看不懂。其次是没人指点火候,练不成倒是小事,练废了就不得了了。上火是最轻的,精神分裂的也不是没有。打个比方吧,你去野外支个篝火,架锅也炊,蒸一锅米饭尝尝,就知道火候的重要性了。所以在公开场合针对不特定对象讲丹道,如果能度一人,至少要害百人。这其中最最难的是,心火在上,肾水在下,成火水未济之象,要让丹能炼的起来,要心火下沉,肾水上升,变成水火既济之象,才能开始修炼,否则打坐也是枯坐,入定也是睡觉而已。为什么讲内丹起手要守下丹田,就是指要先降心火。所以这个阶段的炼丹者,如果年轻力壮,偶尔走铅也问题不大,但是不能动气,一动气,心神一散,就白忙活。到了中期,以升肾水为主,降心火为辅,再看这时候的炼丹者,恪守戒律,腰带下面绝对不能出事,而火气一个比一个旺,经常跟人吵架什么的。为什么?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相辅相成,火烧的越旺,锅支的越高,越容易烧伤别人。而到了高级境界,就如同走钢丝绳一样,战战兢兢,传说必须到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悬崖峭壁,荒漠孤岛中修炼了。虽然我没经历过,但是想想也说的通,这时候外界人世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造成蝴蝶效应对炼丹者产生巨大的影响,然后就是所谓的走火入魔。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见人。至于动物么,到那个境界,早就不怕动物了。至于如何心火下沉,肾水上升,到说庄子的时候再讲吧。

  到这里,所有蚂蚁啃天的东西都说完了,明天感悟一下,总结一下,就正式开始说庄子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