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莫道人笔记】这些年修行之感悟,读书之乱弹

  人间世二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也,而况诸侯乎!吾甚栗之。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
  丘请复以所闻: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言必或传之。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凡溢之类妄,妄则其信之也莫,莫则传言者殃。故法言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
  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泰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始乎谅,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兽死不择音,气息勃然于是并生心厉。剋核太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苟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终!故法言曰: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

  叶公,子高,将要出使齐国。这个人名叫沈诸梁,字子高,职位是叶公,也就是楚国的河南省叶县县长。据刘向说就是叶公好龙的那个人。这个叶古读射,而射,古读叶,如姑射山,左仆射,都读叶,不知道为什么。

  他问孔子说,楚王这次派我出使齐国,关系重大,齐国接待使者,表面上十分恭敬,行动上却不那么着急,对于一个普通人,尚且不能让他轻易改变主意,更何况诸侯啊。所以我非常担忧。您经常告诉我说,凡是无论大小,很少不喜欢成功的,可是我这件事,如果不成功,就一定会受到楚王的惩罚,事情如果成功了就一定会因为过于高兴而染上阴阳失调的病症。总之无论成功不成功,如果想事后没有祸患,就只有具备高度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做到吧。我在饮食方面坚持粗茶淡饭,不求精细。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孔子说这个,不是明摆着开启嘲讽模式么。所以必然是个虚构的段子了。爨读篡,烧火做饭,现代常用到的地方是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这句话是说他平时做饭吃饭并不注重讲究清热去火。而现在早上接到命令,晚上就开始喝冰水,这阳明胃火已经攻上来了。我这事还没有办呢,阴阳已经失调了。如果办不成功,肯定要受惩罚的,这两种遭遇,我这为臣子的实在担待不了,您还是教给我一些方法吧。

  孔子说,天下有两件最值得警戒的事情,一个是天命,一个是义理。儿子孝顺父母,这是出自天然的,不可能在根本上从内心解除,这就是天命。臣子侍奉君主,这是合乎义理的,无论到哪里都会有君主,这是跑不掉的。所以那些侍养父母的人,如果无论任何处境都能让父母安然无恙,就算是孝行到家了。那些侍奉君主的人,如果能无论任何事情都让君主太平无事,就算是尽忠到头了。同样一个注重自身内心修养的人,如果喜怒哀乐之情不容易在他的脸上体现,明知无可奈何却也安然若素,就算是涵养德行的功夫到位了。一个为人臣子的人,本来就有些迫不得已要做的事情,该怎么办怎么办就是了,如果能忘却自身的一切,就连生死都没工夫关心了。所以你尽管去做就是了。

  孔子接着说,让我再把听到的一些事跟你说说,凡是与人交往,邻近的一定要靠信用来维系彼此的关系,距离远的就要靠言辞来表达对别人的靠谱了。而言辞又必须有人传达,传达双方或喜或怒的言辞,是世界上最难的事。要是双方高兴,就一定有许多好上加好的话。要是双方不高兴,就一定有许多坏上加坏的话。凡是过分的话基本上都是不准确的,如果传话的人传达了不准确的话,就一定会使得对方的信任淡薄,信任一淡薄,传话的人就要遭殃。所以有格言说,传话要传符合正常情况的话,不要传带有过分情绪的话,这样或许可以保全自己。

  孔子接着说,另外,斗智斗力的人,开始都是来明的,往往到最后就来暗的。等到急于求胜的时候,就会诡计多端。按照礼法喝酒的人,开始的时候规规矩矩,经常到后面就乱来,等到喝醉的时候就唱歌跳舞丑态百出。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一开始能互相信任,往往到后来就互相欺诈,事情刚在是总是简单的,等到将要完毕的时候,就肯定艰巨了。人们的语言就好像风波一样时起时伏,行动也是有得有失,有风波就会摇摆不定,有得失就容易出危险。所以有的人发怒并没有别的缘由,只是听了花言巧语和片面的措辞引起的。野兽到了临死的时候就乱吼乱叫,呼吸困难,还会产生吃人的念头,如果你要求过严过细,别人也会出坏主意来对付你,而你还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假如你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谁还知道事情的结局会怎么样。所以有格言说,不要改变上级的命令,不要勉强求得成功。说话做事,超过限度就意味着添油加醋。改变命令,勉强求成,都会给事情带来危险。一件好事要能办的成功,在于长期的努力,一件坏事要是弄坏了,后悔也来不及。既然这样,还能不谨慎么?顺着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让自己的心境悠然自得,一切事都寄托于不得已,以便保持心灵中的中和虚静。这就是最好的了。除此之外还想要怎么做来报答君命呢?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为传达君命而传达君命,这难道也很困难么?
  这一段文字,我准备分三个点来讲,第一个是如何面对上级交代的任务。第二个是情绪在人际交往中的意义。第三个是做任何事情不要着急。

  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君主了,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宏观意义的上级,可能是单位的领导,可能是甲方,可能是国家机器,可能是自己的父母,对于趴耳朵的男人来说,可能是自己的老婆。是上级就以为着他会让你办事,而你不得不办,而且自己想要办好。这位叶公还算修养不错了,他知道患得患失,而现在更多的人是患失不患得,其实咱们即使不讲这里面讲的阴阳不调这种身体机能方面的概念,总是成功的弊端也很容易理解。心灵鸡汤不是说站的越高跌的越惨么,叶公这次出使齐国成功了,下次就会让他出使魏国,再成功了就会让他出使秦国,成功很多次,无非是多得些牛羊黄铜,失败一次唯一的脑袋就搬家了。这个道理人间世后面会细讲,这里就不展开了。主张食君之禄死君之事,被砍死之前还要正下衣冠的是儒家,庄子这里讲的是该怎么办就怎么办,顺其自然,能办好就办好,办不好呢?反正臣子就是用来办那些不好办的事情的,办不好也别往心里去。总之不要影响自己的心性。这不是在说主张混日子,混日子是火候掌握偏了,后世不解老庄旨趣的结果。总体上来说,庄子是在说,做好本职工作,不要过分追求额外的成果。只要过分,就要倒霉,一会儿结合第三点聊聊反面教材郦食其。

  我想插一句,关于孝道。庄子中讲孝的地方不多,有些在一般人看来还很奇葩,比如大宗师里的孟孙才。所以就讲在这里吧。我认为什么是孝道呢,分两种情况,如果作为子女的,经济状况和对社会的认知比父母高,那么孝就是父母想干什么就创造条件让他们干什么。比如儿子是北京白领,父母是陕北农民,父母想看天安门就带他们去看,父母想每年见到儿子就每年都回家。如果作为子女的,经济状况和对社会的认知都比父母差,那么孝就是父母不想干什么就创造条件不让他们干什么。比如我老爹就不喜欢和乱七八糟的人打交道,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所以我结婚就主动不办婚礼,不给他被折腾的机会。我爹想经常看到我,所以我不漂泊也不出家,结婚依然和父母住在一起,他就很高兴,给我很多钱花,我也很高兴。我爹有一句名言,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父母就是为了子女的自由而努力,所以你不想上班,就不上班吧,安心修你的道吧。我很感激他。

  下面很长一段文字都是在围绕着情绪两个字展开。纸面上的意思是,我们在传达别人的话的时候,要传达的是别人的意思,而绝不能传达别人的情绪。举个浅显的例子,小男生追求小女生,让自己的朋友替自己表白,说你给她说我喜欢她,能不能确立个关系,她要答应就答应,不答应也无所谓就算了吧。这时候做朋友的就绝对不能把无所谓的态度传达过去,只能传达求交往这一个意思。否则就是坑队友。事后俩人知道真相了必然一起埋怨他。再深一层的意思呢,我们既然知道前面一个道理,那么我们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应该尽量避免带上不必要的情绪。就像这个例子里的小男生,他表现这种无所谓的态度给朋友,其实大多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和尊严,万一被拒绝了,自己有个台阶下而已,而这种台阶的预留就容易给猪队友犯错的机会,降低自己的成功概率。面子和尊严是修仙最没有用的东西,只是名声的附属品而已,连名声在许由看来都是附属品,附属品的附属品又是什么呢?相当于买椟还珠的人连木盒子都还给人家了,只留下一个布包。可是,又有多少人看不开呢。说到这还不得这一段要旨。我认为要旨在于,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要练习让自己接收别人信息的时候,只接收内容,不接收情绪。就像我昨天讲的,这个帖子换个题目,能否视之如一?别人谦卑的帮你解一道题目,和傲慢的教你解一道题目,能否同样听得进去?主动给我发站内留言,我从来都不回复,能否权当我没有看到,或者自己没有发出去?反正我看给我发留言的朋友,95%以上都没有在回复中出现过。甚至一半人已经好多天没有上过线了。我斗胆度一下君子之腹,可能其中也有因此生气了不再看帖子的。我也给所有版主发过留言啊,他们也一个没有回复过,难道我也因此觉得受到了无视而放弃更新了么?很多人还是在问我修仙到底怎么具体修炼啊,我知道你们想问的是到底怎么做,怎么观想,怎么行气,怎么导引。要说具体修炼,这一段关于情绪的最好练了,这已经是我在庄子中第三次提到类似于情绪的内容了,就从这具体修炼吧,就在红尘中练,就在一思一念中练。

  说第三点的时候先讲个史上最窝囊的使者郦食其的故事。这三个字读利益鸡。他是刘邦的谋士,足智多谋能喝酒,放荡不羁好装逼,很对刘邦的脾气。他说能游说齐王归降,刘邦就让他去了,他也的确说服了齐王,但是在外领兵打仗的韩信听说他凭一张嘴就拿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这么大功劳,自己非常不爽,于是下面的谋士蒯通一撺掇,韩信就在明知道齐王已经准备投降的时候进军攻打齐国。齐王一听就恼了,以为郦食其骗他,就让郦食其去劝韩信退兵,没想到就在这生死关头,郦食其开启装逼模式,拒绝去说服韩信,于是齐王就把可怜的郦食其给烹杀了,也就是放大锅里活活煮死了。这个人简直就是但使龙城飞将在,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的精彩注脚。

  且不说最后他有谋生的机会,毕竟韩信是自己人好说话,人能离开齐王,就算韩信不听他的,自己不再回去就是了。他的关键问题在于和这一节中写的一样,急于建功立业,忽视了别人在重大利益关头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既包括韩信,也包括齐王。齐国这么大的一个功业,让他一个谋士取得,说难听点这叫伦常乖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郦食其想要独吞下功劳,一点都不给韩信留,这就不合理。而且以郦食其的作风,见了齐王必然是一阵猛吹,给齐王的感觉太过于良好,期望值过高。而韩信仅仅打掉他一座城,这个过高的期望值一下子摔下来了,心理预期就崩塌了。假如历史可以假设,郦食其忠实的向齐王表明刘邦的态度,韩信建功立业的野心,目前面对的危险和可能性,不让齐王的期望值过高,仅仅建立在投降保命的基础上,我想就算韩信进军,齐王也不会暴跳如雷。但是,这样做郦食其游说成功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如果结合着韩信的攻击,就算成功了,功劳也会变小。而这是鬼迷心窍的郦食其不愿意接受的,也是他悲惨下场的根本原因。

  我觉得讲了这个故事,这一节也就不用讲了,非常完美的解读了其中的意思。我接下来再关于修仙唠叨两句。很多人刚入道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宗教狂热期,这个时期的人们往往喜欢立下一个宏大的志向,要抄经,要自己在家坚持早晚功课,要打坐,要游历名山古观,要吃斋,要蓄发,要学经韵。然后其中的大部分,半年之后就把这些志向给忘了,事也坚持不下去了,除了给自己留下怀疑自己道心的缘由之外,什么收获都没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起这种念的根本,不是现实需求,而是情绪,简称一时冲动,冲动的时候是不考虑自己的生活状态,时间条件和兴趣爱好的。有人问我,你整体装的跟五石容积的大葫芦一样,这也看开了那也看开了,你怎么不去终南山呢?我说我也扪心自问啊,庄子丧妻,鼓盆而歌,这个境界我到没到?既然没到,那就别想那离群索居的事,自寻烦恼,自取其辱而已。不过我这条路好就好在,既支持渐悟,也支持顿悟,说不定哪天,环境一变,心性一明,境界就到了。修仙是一辈子的事,千万不能着急,千万不能把修仙变成另外一种我执,这样很容易被送进医院的。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