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莫道人笔记】这些年修行之感悟,读书之乱弹

  人间世五

  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斩之;三围四围,求高名之丽者斩之;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禅傍者斩之。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
  支离疏者,颐隐于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繲,足以餬餬;鼓荚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锺与十束薪。夫支离者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宋国有个叫荆氏的地方适合种植各种经济林木,树长到一定粗细就被砍伐掉做拴猴的桩子,房屋的栋梁,富人的棺材。所以这些树都没有享尽自己的天年就被砍伐了,这就是有用之材的祸患。而人们举行祭祀的时候,额头是白色的牛,鼻孔朝天的猪和有痔疮的人,都不可以扔到河里祭祀河神。高功法师都知道这些规矩,也知道这是不吉利的。可是神人因此觉得没用才是最吉利的。

  齐国有个残疾人叫支离疏。看样子是得了很严重的罗锅病。他帮人磨针,洗衣服,足够糊口了,家里储存的粮食足够十个人吃。但是官府来征兵他也不用躲避,来征徭役他也不用服役,国家给病人发补贴的时候他还可以领到三钟粮食和十捆柴。一个形体支离的人,还能养活自己,享尽天年。更何况支离其德的人呢?

  孔子到楚国去,楚国的狂人接舆从他门前走过,唱道,凤啊,为什么你的德行这样衰败,来世不可期待,往事不可追回,天下有道,圣人可以做一番事业,如果天下无道,圣人保住自己的命就足够了。当今这个时代,更只能希望免遭刑戮了。福比羽毛还轻,却没有谁知道承受它,祸比大地还重,却没有谁知道逃避它,算了吧,孔子你那种拿自己的德行凌驾于他人的做法,划定道路让别人走的做法,很危险啊。迷阳草不要伤了我的腿,郤曲草不要伤了我的脚。

  山上的树木被砍伐,油脂做的烛柴被焚烧,都是自己造成的,桂皮可以吃,人们才砍桂树,树漆有利用价值,人们才割漆树,世人都知道有用之材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之材对自己有更大的用处。

  这一段承启上文说没用的树,然后说到没用的人,接着举了个楚狂接舆的例子,最后收尾。这里面的道理,和上一段差不多,我只点两点。

  第一是或许有的人会有疑问,庄子不是说什么状态都一样么,死也不可怕,因为不知道死了之后怎么样嘛。那么为什么在这里却表现树木非常害怕被砍伐,人非常害怕为国捐躯,甚至接舆要想方设法使自己免遭刑法,既然一样,为什么不顺其自然呢。这个问题如果想酣畅淋漓的讲清楚,要等到遥远的至乐篇庄子和骷髅对话了。这里我只简单的吧答案说清楚。首先排除根深蒂固的二元论思维模式的桎梏,除了活着就是送死。我理解庄子追求和提倡的是,维持现状。这个维持现状不是简单在某一个方面,某一个领域维持现状,而是追求保持生活所有方面总体的平衡。这一点很重要,一定要搞清楚。打个比方吧,好比我现在一个月挣一块钱,够我自己花了,挺好,但是我如果娶了媳妇,每个月就要两块钱了,我就要想办法挣两块才能保持生活的平衡,否则生活水平就要降低,老婆就要闹。那就想办法挣两块去,没有什么好说的。等到有了孩子,一个月需要三块钱了,那就去挣三块去。否则孩子奶粉都买不起,严重影响自己的心情和生活质量。话又说回来,可能有人会问了,为什么一定要娶媳妇呢?不娶媳妇岂不是更加清静,更加不改变生活的平衡?是的,如果生活中没有人逼你,给你施加压力,那么的确不结婚更加逍遥,就如同部分住庙的全真道人一样。而如果父母家长天天在你耳边唠叨,连同事朋友都开始怀疑你是同性恋了的时候,其实还是娶媳妇相对清静一点。生孩子也是如此。如果是个公众人物明星什么的,甚至可能全社会都在关注什么时候娶媳妇什么时候生孩子。人越出名,就需要修到更高的境界对抗外在的压力,这是很辛苦的。所以,除非有巨大的利益驱使,不要谋求出名。庄子讲的维持现状,是指有了一个亿的时候,不要去追求十个亿。另外那九个亿带来的,除了危险之外,大多是一些追求清静可以舍弃,甚至必须舍弃的东西。

  另外一个我要说的是支离其德。这是讲,我们在社会上不要做太好的人。还是那句话,不做好人,不是意味着要做坏人,要杀人放火,对于道家来说,做好人和做坏人都是要主动行为的。捡了钱包无论装自己兜里还是交给警察叔叔,不都要弯腰么,庄子主张的是不要捡钱包。

  因为我们的社会,道德原点其实就在不好不坏之间,保持在道德原点,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受到责难和惩罚,而如果让别人知道你是个好人了,那么你就只能永远做好人了,稍微退步就会受到责难。比如说幼儿园,一个小朋友不爱吃苹果,每天都把苹果给朋友,突然有一天他爱吃苹果了,不在给了,习惯于接受苹果的小朋友一定会受不了。某个明星这次自然灾害捐了一百万,如果下一次自然灾害只捐了十万,就会遭到指责,反倒是从来不捐款的明星,跟没事一样。往往道德原点无论设定在哪,效果都是一样的,但是向后移动它,就会出问题。比如我结婚以来的习惯就是去丈母娘家总是空手去,这么多年了,都是空手去,老人家也没有觉得不正常,而我在这么多年中,省下多少钱不论,少思考多少事也不论,至少老人家会少很多他们用不到,甚至不想要的东西。而如果一开始就养成带东西的习惯,突然空手去了,就一定会有脸色看了。这个道理告诉我们,真要练支离其德,千万不要着急练,盲目练,而要在不经意间找机会慢慢练,突然从某一天开始跟换了个人一样,原有的社会关系就有全部崩塌的风险,社会关系崩塌,所带来的不清静,要远远大于支离其德带来的清静。一切改变,都是修心的负担。现在再看道德经说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和清静经讲的,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是不是一样的意思。

  德,是一种与外界交往的时候才存在的东西,这个外界,小到家人,大到山河林木,水流空气,北斗银河。在这方面如果我们能先做到有德,再做到支离其德,最后做到全德,就算修行到位了。什么叫全德,后面会说。所以我有时候戏言,可能一般所谓的坏人,修道到比好人更快一点,因为让好人做到支离其德很难,对他来说美德如同珍贵的瓷器,不舍得打碎。而坏人就没有这件瓷器,让怎么样做怎么样做就是了。

  最后说一句,如果有人说,现在我的一切都很好,我都很满意,什么也不想改变,也看不到任何潜在的危险,一切维持现状就是最好了,又该如何修心,如何修道,如何修仙呢?我只能说,修道这件事不比学佛,学佛往往会告诉你,学佛好,不学佛可能就会坏。而修道讲的是,修道好,不修也无所谓。现在很好,那好好珍惜现在就是了。真正的道家,绝不会用威胁的方式拉拢信徒或者牟利,说些如果不信道,如果不修道,就会怎么怎么倒霉,死了要去哪哪哪。我们没有这回事的,假如有,就是骗人的。不过话说回来了,世界上谁能在一生中永远认为维持现状最好,而且都能始终维持心境的现状呢?比如说,生病的时候,快死的时候,又该如何自处呢?毕竟,修仙这件事,人人能做,成仙这件事,却相当于国家 ,之于普通公务员一样了。
  德充符一

  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常季曰:"何谓也?"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夫保始之徵,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而况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

  德充符,我的理解是用象征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些全德之人的形象和特征,既对我们有指引作用,又是对庄子理想的道家境界的完美广告。只不过,既然是广告,就存在只给鸡汤不给勺的问题,怎么能到故事中残疾人的境界,没有直接说,也一句两句说不清楚,我只能说,就在整个庄子中了。

  鲁国有个被砍掉一只脚的人叫做王骀,这个字读台和带都行。拜他为师的人和拜孔子的人数差不多。常季问孔子,王骀是犯了罪被砍掉一只脚的人啊,拜他的人和拜您的人各占鲁国的一半,他安静的时候不教诲也不议论,可是弟子们虽然脑袋空空的去了,却能充实受益返回。果然有不言而喻的教导,能通过潜移默化和借助心心相印受益吗?王骀这样的人,算是什么样的人物啊?

  孔子说,王骀老先生是圣人一样的人物,我孔丘只不过在他的弟子们后面还没有来得及去请教呢,我尚且把他当作老师看,更何况还不如我的人呢。不仅是鲁国,我将要引导全天下的人向他学习。常季问,他只是个被砍掉脚受过刑戮的人,竟然能使您去请教,说明他比常人高明的多。如果这样,他的存心养性的独特之处在哪呢?

  孔子说,生和死是人世变化的大事了,但是他不会随同生死变化现象而伤感失常,即使是天崩地裂,他也不会因为这种外物的变故患得患失。他深刻的认识到不凭借形骸的道理,也就不会随着外物变迁不定,任凭外部事物千变万化而自己值守着大道的根本。

  常季问,这怎么理解呢。孔子说,从对立的角度看,肝和胆相近,楚国和越国相距遥远,彼此仇雠,在大道的角度,它们的关系并没有什么不同,天地万物都是混同一气的产物。王骀有这样看事物的境界,也就不会关心耳目中的声色犬马,而能使自己的心神悠游在高度和谐的境界。对于天地万物都能视同齐一,就看不到会失去什么。所以看待自己少了一只脚,就好像是丢了一个土块一样。

  常季问,王骀只是自己的境界高,用道心证己心,用己心修道心,那为什么人们都要崇拜追随他呢。孔子说,人不会把流动的水面当镜子照,只会在静止的水面上照自己的样子。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让众人平静下来。树木都秉承地气生长,却只有松柏能在冬天不凋零,四季常青。所有人都秉受天命生存,只有尧舜那样的人物能得受天地正气。只有端正自己的品性,才能端正别人的品性。只有保持婴儿般天真无邪的气质,才能无所畏惧。勇敢的战士敢于闯入敌军阵营之中,想要追求功名的人尚且如此勇敢,受到众人崇拜,更何况王骀这种能纵观天地沉浮,囊括万物消长,不局限于自己躯壳耳目所感受到的外物,而能用心神感知宇宙大道的智慧且不受生死变化的影响的人呢。他的修养很快就要达到终极大道的境界,人们虽然主动追随他,但是他又怎么会把众人追随这件事放在心上呢。

  这一段已经没有什么太多可讲的了,借孔子之口所描述的王骀的境界,经过齐物论的解读,已经很好理解。这种境界,对我目前来说,是我能完全理解,而且能有把握,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达到的最高境界了,庄子中有些境界,比如后面的大宗师,应帝王中的一些不接地气的故事,我现在还没把握说此生一定能做到,甚至都无法进行准确的理解。

  王骀因为自己的修为,他的气场已经强大到了不需要进行任何具体的教诲,就能覆盖很多很多人自觉追随他,而且能从他那里获益。虽然同样的境界我们在现实中很难遇到,就算遇到了别人也不知道他有这种境界,但是有很多人追随的人,我们倒是经常会听说。比如说 最近表现出的对军队的控制力,为什么能做到前任做不到的程度,我们也不知道。再比如很多高僧高道,追随的弟子都以千人计,也很难想象他们对这些弟子都能一个一个的进行深刻的教诲,甚至在公开场合的开示也并没有太多出奇之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愿意追随。可能有人说因为他们有名,那我就不妨在这一段中说说我对名的理解。

  关于名,前面说过,我说除非有必要的重大利益驱使,谋求出名是不明智的。许由在逍遥游里说过名只不过是现实的附属品。因为就一般社会存在的名来说,往往和名一起到来的会有两种东西,一种叫压力,一种叫非议。压力自不必说,认识你的人越多,生活中受到的限制就越大,这种限制不仅对修仙没有任何意义,就算是现实生活,也不是什么好事。想说的话不敢说,想做的事不敢做。而非议就更是难免,往往有一条定律是,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夸你,就会有多少人骂你,想要不挨骂,最好的办法是别让人夸你。如果仅仅想修道成仙,夸也好,骂也罢都无所谓了,但是如果想要在社会上做些事情,到底是夸你的人能把你捧上天,还是骂你的人能把你打入地,实在是一件不好说的事情,就像我们道教中的李一道长,其实公开出来的报道,也没有犯什么天大的事,只不过是传度不满三年就授箓而已,谁也没规定江湖卖艺的魔术演员不能改行当道士的,收徒弟多少钱也只不过是小大之辨而已。和女学员的关系,说来说去也没有个证据。当初有人想要黑他,他只不过是被迫隐修了,可是黑他的人这辈子还能否从监狱出来就不一定了。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李一道长的弘道伟业也基本上不会有下文了。何止是他呢,这一两年,多少知名人士,网络大V,一个个身败名裂,甚至身陷囹圄,都是名气害的。这种名气,有些是他们养家糊口的工具,也算是死得其所,有些人却是纯属吃饱了撑了,比如薛蛮子。现在媒体通讯,信息传播如此发达,以名谋利,是一条越来越危险的道路,如果有别的方法,最好还是不要走这条路,实在不行,也要把经营名这件事当作事业来经营,不要做留把柄的事,不要留黑历史,这比出名本身更加重要。怎么样的求名才是安全的呢。其实很简单,如果你不谋求利己,也不谋求利众生,那么如此还来的名,大概也没有什么影响吧。总之,名不是坏东西,在宇宙大道面前没有任何东西是坏的,因为就没有好坏这个概念。名就如同旅行的背包一样,包越重,对体力要求就越高,所以背包里的东西,如果没有必要,还是尽量少带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