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莫道人笔记】这些年修行之感悟,读书之乱弹

  德充符三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孔子曰:"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无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以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鲁国有个被砍断了脚趾的人叫叔山无趾,来拜见孔子。孔子说,你为人处事不够谨慎,所以才遭受刑罚成了残疾人,现在即使来我这里求教,又怎么来得及补救呢。叔山无趾说,我以前是不知道社会的复杂,轻率的把我的身体投入到错误的事情中,所以才被砍断了脚趾。现在我来到您这里,是因为我觉得还有比脚趾更宝贵的东西,我希望能够保全它。天没有什么不覆盖的,地没有什么不承载的,我把您的境界看作天地一般,哪知道您还这样计较人的躯壳外形啊。

  孔子说,我孔丘实在是太浅陋了,先生您何不深入而详尽的把您所听到的大道讲给我听呢。叔山无趾转身就走了。孔子说,弟子们,你们要努力啊,叔山无趾是一个残疾人还致力于学习以求弥补过去所犯错误造成残疾的污点,更何况你们这些道德没有污点的人呢?

  叔山无趾对老聃说,孔丘对于达到至人境界,还差得远呢,他为什么还好彬彬有礼的表现出好学向道的姿态呢?他大概是希望把自己这种和一般人不一样的名声传播到全天下去吧,却哪里懂得,至人正是把这些名声看作自己的枷锁啊。

  老聃说,你为何不直接了当的让他理解死,和生,是,和非,是混同齐一的道理,帮他解开身上的精神枷锁,这样不行吗?叔山无趾说,这是天道要用精神枷锁来惩罚他,怎么能够解脱呢。

  在庄子这本书里,孔子的形象和境界时而高时而低,且不说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知道人是会进步的,我们就全部都当作寓言看好了。这个故事里的孔子就显得很滑稽了。从叔山无趾和老聃,也就是老子的对话来看,老聃知道,叔山无趾的境界远在孔子之上,大概人家去见孔子,只不过是去调戏孔子一下,孔子一下子就着了相了,非要点醒才能明白,可惜已经晚了,却还要装模作样的给弟子们灌输心灵鸡汤。这里的全德,是儒家的全德,不是道家的,所以下一节讲,死生,是非混同的道理,前面已经说过不少,后面还有机会说,这里也不再说了。我结合上一节,说说为人师表的事情吧。

  著名画家陈丹青从体制内辞职的时候说,他收研究生,在艺术上他看得上的学生,英语和政治考试总是不过关,考不上他的研究生,能考得上的,艺术上他看不上。他觉得英语和政治,和画画的天赋以及水平没有任何必然联系,所以这个导师就不干了。这既是一个社会的问题,也是一个个人的问题,既是一个现在的问题,其实从庄子这本书来看,也是一个上古时代就有的问题。上一个故事中,境界高的当然不只是申徒嘉,更是申徒嘉和子产的师父。十九年前申徒嘉拜师之前,心性也是一塌糊涂,但是伯昏无人就愿意收他,而且能够做到从来没有把他当作有前科的残疾人看。这不是因为伯昏无人是个怪异的奇葩,品味独特,他也愿意收执政大臣子产,我相信他也没有刻意把子产当作高官贵胄来看。似乎感觉的到,伯昏无人的徒弟并不太多,甚至有可能只有他们两个人,如果是一个几十人的大班级,一下课乌乌泱泱的,子产也犯不着跟申徒嘉置气,关心这个残疾人有没有跟他并驾齐驱。在伯昏无人的眼中,一个人是有前科的残疾人,还是高官,对于修道这件事,都是没有关系的,既然没有关系,那就都可以收,而且可以完全做到一视同仁。我们常说,什么叫对残疾人的尊重,尊重不是同情,不是见到残疾人给他一个悲悯或者鼓励的目光,而是把他当作正常人来看。我前面讲过正反合,大概在这个语境,正,就是看见残疾人,给一个同情的目光。反,就是看见残疾人,赶紧转移目光不去看,生怕注视久了不尊重人家。合就是真的发自内心做到看到他就如同看到正常人一样。我相信如果能达到这个境界,残疾人是可以从你的眼神中感受到尊重的,可是,我也知道,这很难。仅仅是面对残疾人这么小的事情都如此困难,更何况修仙呢。而对于修仙来说大的正反合,就是由无数个这样小的正反合组合成的。

  回到原来的话题,现在的道教的道长们喜欢什么样的徒弟呢?戏言之,第一喜欢道相好的,道相好未必是常规意义的帅,而是说穿上那身道皮,像个道士。第二喜欢有钱的。当然只是个别道长是这样的,你们懂的。大概这里面的正反合就是,正,就是喜欢这两种徒弟的,反,就是刻意不收容易招致非议的徒弟的,合,才是真正能把常规意义所谓的好和坏这些都看作和修道毫无关系的属性,完全不加以考虑,完全不区别对待。伯昏无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孔子就不行了。他面对叔山无趾的时候,直接默认他是个残疾人,而且是犯过罪,受过刑的,也就是说,不出意外,是个所谓的坏人。所以看不上他,虽然一点就透,但是为时晚矣。我们把这个方法论从师徒关系拓展到人际关系中,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在与人进行各种各样交往的时候,也往往会或多或少的犯这样的错误,就是,对对方某一种和自己想要建立的关系的属性,影响到自己对是否和他建立这种关系的判断。因为我的文字都是不打草稿想到哪写到哪的,打几个不成熟的比方,比如说相亲,发现女生喜欢李敏镐,男方戴个金链子,于是觉得不行。可是对于以五十年计的婚姻关系来说,这两点和是否是合适的结婚对象,有关系么?有多大关系呢?你想给孩子找个家教,面试了一个,染了一头黄毛,就觉得不行,可是染发和教小孩子的水平有必然联系么?乞丐是否残疾,和他是不是骗子没有必然联系,是否会写一脚工整的粉笔字,和是否应该同情也没有关系。能带来大项目的人,穿二百元的衣服和穿两万元的衣服,和他是否是亿万富翁没有关系,和他是否愿意投资,更没有关系。可能有人问,那这岂不是陷入不可知论了么?我的答案是,的确陷入不可知论了,前面说过,应帝王还要说,四个不知道之论。叔山无趾不见孔子,也不知道是这样的。老聃不问叔山无趾,也不知道孔子的境界已经没救了。真到了不知而知的境界,恐怕要到至人了,可是至人还需要知道什么呢?还需要跟谁打交道呢?所以说人身难得,中土难生,真师难遇,真爱难求。我也不是要求大家训练不知而知,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多少挂着这根关注核心诉求的弦,就是了。

  最后叔山无趾说,天刑之,安可解。这是教育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世界上的任何道理,任何说法,都一定会有人由于天生禀赋的原因而接受不了,就连一加一等于二,都会有傻子学不会。所以,遇到这样的人,千万别跟他较劲,千万别跟他生气,知道这是天生的,没救了,就是了。尤其是在术数方面,你看中医啊,算命啊什么的,如果他知道有些是不可解救的,那也许是真的,如果什么都能治,什么都能破,那就呵呵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