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莫道人笔记】这些年修行之感悟,读书之乱弹

  德充符四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数十而未止也。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国无宰,而寡人传国焉。闷然而后应,氾而若辞。寡人丑乎,卒授之国。无几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恤焉若有亡也,若无与乐是国也。是何人者也!"
  仲尼曰:"丘也尝使于楚矣,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不得其类焉尔。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战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资;刖者之屡,无为爱之。皆无其本矣。为天子之诸御:不爪翦,不穿耳;取妻者止于外,不得复使。形全犹足以为尔,而况全德之人乎!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哀公曰:"何谓才全?"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何谓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哀公异日以告闵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死,吾自以为至通矣。今吾闻至人之言,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吾国。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鲁哀公问孔子,卫国有个长的特别丑的人,叫作哀骀它,具有超凡的人格魅力,男人和他相处,仰慕他不愿离开。女人见到他,就会跟父母说,宁愿做他的侍妾也不愿做别人的妻子。这样的人不止几十个呢。也没有听他发表过什么高论,只是经常附和别人。他没有权位可以拯救别人,也没有财产养活别人,因为长得丑让天下人都觉得害怕。他只附和不发表,没感觉有什么本事,却能让各种各样的男男女女聚集在他周围,一定有不寻常的地方,所以我这个当国君的把他召唤过来看看。果然长的真丑啊。但是相处不到一个月就很欣赏他的为人处事,不到一年我就很信任他,国家没有执政大臣,我就把国事委托给他了。他冷淡的过一会儿才做出反应,漫不经心的好像要推辞的样子。我觉得和他一比自己很不堪啊,最终还是把国事交给他了,可是没过多久他就离开我走了。我好像掉了魂一样,再也没有人能和我一道搞好这个国家了。他哀骀它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孔子回答说,我曾经去过楚国,恰好见到一群猪仔在它们死掉的母亲身边吃奶,但是一会儿发现母猪已经死了,就都惊慌的抛弃母猪逃跑了。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死掉的母猪不能像活着一样关照爱护小猪了。可见猪仔们爱自己母亲,并不是爱母猪的躯壳,而是爱主宰形体的精神。战争中死去的士兵,肢体不全的葬礼就不必依礼搞那么复杂了,被砍掉脚的人也没有必要喜欢鞋子了。这都是因为已经失去了根本。天子的侍从,不能刮胡子穿耳洞,结过婚的男女都只能在宫外服役,不能再当内勤。保全天然完美形体的人尚且能得到天子的任用,更何况保全天然完美德性的人呢。哀骀它不用主张什么就能受人信任,不用帮别人什么就能使人亲近,愿意把国事交给他,唯恐他不接受。他一定是才质完美而德性不露痕迹的人。

  鲁哀公问什么才叫才质完美?孔子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这些现象都是事物形式的变化,天道运行的表现。所有这些在人们面前如同日夜一样交替出现,可是人们的智慧无法知道这些变化的开端是什么。所以这些变化的现象都不值得扰乱他的情绪,不允许进入他的心灵,这就能够使心灵保持自然和谐,不会失去天然的性情,就好像万物永远都在春天一样。这就叫做才质完美。

  鲁哀公问什么叫做德性不露痕迹。孔子说,水静止的极端状态就会很平,它就可以被当作取平的标准。内心能保持止水一样的平静,就不会为外物所动荡。就可以保全天然中和之气,这就是可以成为标准的德,所以人们自然亲附不愿离去。和上一节一比,这哪像孔子说的话啊。

  另一天,鲁哀公把孔子的话告诉了孔子的弟子,德行和颜回齐名的闵子骞,说,先前我以君主的地位去治理国家,掌握教化人民的规则,忧虑人民的生死存亡,我自己以为已经相当完善了。现在我听到了至人的一番议论,就不免担心我治国的实际效果,是否会只不过轻率浪费我的精力,而失去人民的信任。我感到我和孔子的关系,已经不是君臣,而是以德相交的朋友了。

  这一段借孔子之口,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拥有极端内涵人格魅力的人能够达到什么境界,以及,我前面所谓的全德,大概是个什么样子。看哀骀它的境界,似乎我们都很难做到,甚至很难想象和理解,对于全德的描述,在前面也看过很多次了,我也讲过不少了。这里我还是举个例子来说明问题吧。

  我们都知道道家追求修炼成婴儿的状态。我就拿婴儿举例。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是天生喜欢小孩的,这些人看到几个月大的婴儿,都会很喜欢,这种喜欢和这是谁的婴儿,这个婴儿长得是否漂亮,是活泼还是沉稳,醒着还是睡着,关系都不大,只要是婴儿他们都会喜欢。为什么呢?因为几个月大的婴儿没有表现出任何方面的任何特质,也就是说,他除了是个婴儿之外,没有任何属性。所以只要是喜欢婴儿的就会喜欢。再长大一点就不行了,有人喜欢男孩,有人喜欢女孩,有人喜欢乖巧的,有人喜欢外向的。直到越来越大,自身的属性越来越多,能够吸引到的人,也就只不过是欣赏这种属性,或者是自身所有属性的综合体的人了。而一个人假如像婴儿一样没有任何属性,那么凡是喜欢和人打交道的人,都会喜欢和他打交道,道理是一样的。这种能把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混同齐一的全德境界,和宇宙大道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又涉及到那个绕不开的话题了,慈悲。

  是否慈悲这个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不妨再说几句,虽然前面讲的已经够多了。有孩子的人都能想象到,假如说我有两个孩子,他俩在下棋,我在旁边观战。他们肯定都希望我能为他自己支招,那么我作为他俩的父亲,我应该怎样做?肯定最好的办法是观棋不语真君子。每次看棋我都不说话,他们该因此而怨恨我吗?会影响父子之间的关系吗?肯定不会。相反,如果我怀抱着一些得失心,是否支招,取决于他们这局棋在决定什么,比如谁玩玩具。或者取决于他们的棋力,局面的形势,或者应该帮助年龄小一点的孩子的心态,都一定会破坏我自己和一个,甚至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我相信哪怕我是随机支招都不行。因为我知道,他们下棋的输赢,无论对于他们自己来说,物质上或者精神上多么重要,对我这个当父亲的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同理可证,宇宙大道对于万事万物来说就相当于父亲的角色,而且是一个最智慧的父亲,而我们人与人,人与动物植物,人与山石河海的关系,都相当于父亲的两个孩子在下棋而已。在父亲看来赢和输不重要,就好像宇宙大道看我们具体的人,贫与富,幸福与悲惨,甚至死与生一样,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修仙就是一个境界无限趋近宇宙大道的过程,那么必须过的一关就是,训练自己不慈悲。你要非说有无数证据证明有的神仙菩萨是慈悲的。那我只能说,或许,有人神仙的爱好就是慈悲吧。就好像有的人特别爱好下棋给人支招,他才不管是谁呢,只要支招他就高兴。我们能想象到可能会有这样做父亲的。又好像上古时代,境界和庄子相仿甚至比他要高的人有的是,但是也可能只有他爱好写文章。其实修仙也好,道教也好,都有很多内容在我的逻辑之外,我不说这些,是因为我说了之后又无力解释,并非我不说的一切就证明我否定其存在,这又是二元论思维了。偃鼠饮河不过满腹,玄学的东西,道家的东西,神秘学的东西,是永远说不完的,就让我沿着逻辑和庄子这两条线,随便讲一讲就是了。

  回到这一节中,庄子希望我们要用内在的精神境界来吸引人,而不要注重追求外在的表面形式,因为外在的形式第一很容易被模仿,第二很容易被改变。就好像台湾高道小S的名言,你老公因为你的大胸部喜欢你,也会因为别人的大胸部喜欢别人。而精神境界是难以模仿,且只会提升不会降低的。相反同样,我们与别人接触的时候,也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的境界上,而不要被外表所迷惑。在这个世界上决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的,是我们的心力,而不是外在,只不过,心力有时候能影响外在。比如说一个人心力强,又爱好健身,他就能去练就符合大多数人审美的身材。

  这也是从修心开始修仙的好处之一,其他途径,大多是练了未必涨,不练就会降,唯独修心法门,修炼的成果至少在人间世是只升不降的。
  德充符五

  闉跂支离无脣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甕盎大瘿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故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斵,恶用胶?无丧,恶用德?不货,恶用商?四者,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于天,又恶用人!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熬乎大哉,独成其天。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

  一个瘸子,驼背还没有嘴唇的人,游说卫灵公,卫灵公很喜欢他,而再看到形体完整的人,反而觉得他们只不过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的行尸走肉罢了。有个脖子上长着个坛子那么大瘤子的人,去游说齐桓公,齐桓公很喜欢他,于是看到形体完整的人,也觉得只不过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的行尸走肉罢了。所以只要有过人的德性,那么形骸上的残缺就常常会被人遗忘,人们如果不忘掉他应该忘掉的外形,却忘掉他所不应该忘掉的德性,那就叫做真正的遗忘。

  因此圣人遨游在自己心灵的境界中,把才智看作祸根,把规矩看作约束自己和社会结合的工具,把对别人好看作收买手段,把技术手艺看作牟利方式。圣人不追求有为,所以用不着才智,不人为分割任何概念,所以用不着结合在一起。不感到丧失什么,所以用不着获取。不进行牟利行为,也用不着交换什么。这四点就是教我们要安于接受自然的养育和安排,既然接受自然的养育和安排,有怎么会用得着那些人为的概念。圣人有一般人的形体,却没有一般人的情感,因为有了形体,才方便和俗人混杂在一起,没有情感,所以是非好恶在他身上就不可能产生。圣人多么渺小啊,只有人的基本属性。圣人多么伟大啊,能够独特的保全与宇宙大道一体的东西。

  惠子问庄子,人难道是没有情感的么?庄子说是的。惠子说,如果人没有情感怎么能叫人呢?庄子说,大道给了人容貌,自然给了人形体,怎么能不叫人呢?惠子问,既然叫做人,怎么能没有人的情感呢?庄子说,你说的情感和我说的情感不一样。我说的无情,是说不要让是非好恶这些概念侵入心灵来损害自己的本性。应该长期坚持顺其自然的生活,而不需要刻意提高生活质量的享受。惠子问,不去人为提高生活质量,又怎么能保全自己身体健康呢?庄子说,我说的是大道自然给了人容貌形体,就不要让是非好恶这些概念侵入心灵损害本性,现在你让自己的心神外弛,精力劳顿,无论站在树荫下还是靠在茶几上都高谈阔论与人争辩。上天授予你人的形体,你不好好爱护,却用名家公孙龙的坚白论那一套来诡辩。

  这是德充符收尾的一段,又和下一篇大宗师的开头相呼应。第一节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概念,情人眼里出西施。但是我们很少会主动把这个概念从逻辑上推到极致。推到极致就是文中所写的样子,喜欢一个不正常的人,然后看到所有正常的人都不正常了。这个现在已经很好理解了,就不多说了。

  下面的一段,包括庄子和惠子的对话,就是直观的阐述了一遍,什么叫做圣人。虽然说的很啰嗦,总结起来就是,第一,还有人的形体,就是说,别人看你,还觉得你是个普通正常的人,也生活在一群俗人当中。但是他没有任何俗人的是非好恶的观念,只有一个躯壳和一个和宇宙大道基本和谐的精神在那。所以说遇到各种高人用或直白,或隐晦的方式告诉别人,自己多厉害多厉害的时候,我看他们就如同一帮技术工人一样,和修道一点关系都没有,无非是要么牟利,要么刷存在感。再厉害,也只不过是高级技术工人而已。因为真正有足够高境界的人,首先没有的是自己是否是高人的概念,不觉得自己是高人,有什么好说的呢?

  其他也没什么特别好讲的了,前面都已经说过了。下面是庄子中第二重要的篇章,大宗师。
  大宗师一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鼽。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也,崔崔乎其不得已也,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广乎其似世也,熬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大宗师,有人解释为,达到这一篇中所讲的境界,就可以做一代宗师了,我不同意。因为这一篇中有说理的,也有故事,人物众多,境界也高下不同,到底是到达什么境界才能做一代宗师呢?似乎又是说不清楚的。我的理解是,所谓大宗师,就是以道为师,因为文中第一次证明说到了,道。以道为师的意思就是向道学习,时时刻刻模仿道,接近道的境界。所以我认为,如果要学一门具体的技术,应该是要拜个师父的,比如说内丹啊,武术啊,风水啊,木工啊,捏面人啊,最好都摆个师父。但是单纯的让自己的境界接近道这件事,我为了方便叙述就叫它修道吧,这件事其实不拜师父也是可以的,以宇宙大道为师即可,而道又无处不在,每下愈况。这就足够了。包括我写这些东西,我讲庄子的一开始,就说我这是私家教辅材料,注意,是教辅材料,不是教材。我们上过学的都知道,教辅这种东西,是完全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买不买,买多少,买哪几种,都是很无所谓的事情。包括以后想要和我结缘的,也应该三思,到底要跟我学点什么,能受益多少,又会损失什么。虽然我收徒是不要钱的,但是时间,精力和思考交流的边际成本也是成本啊。就好像因为看这个帖子损失的时间,其实你们都少看了至少一部小说,对吧。要是觉得这样就一定能怎么怎么样了,那岂不是说订购了黄冈真题,海淀模拟的,都能考上清华北大了么?那是不可能的,不要期望太高。道,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也只是个小学生而已,关键还是要靠自己。

  知道自然的作用,又知道人为的作用,这算是认知的最高境界了。知道自然的作用,就能懂得自然能化育一切,知道人为的作用,就能用自己的智力,掌握自己能掌握的知识,然后安处于自己智力不可能知道的境界,使自己得以享尽天赋的寿命,不至于中途夭折,这也是很高明的见识了。

  但是,这种看法还是存在缺陷的。我们应该知道知识有赖于主客观条件的具备才能是正确的。而主客观条件却是变化不定的,怎么知道我所说的自然作用不是人为作用呢,又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人为作用不是自然作用呢?所以,一定要是真人,然后才能有真知。

  什么叫做真人?古代的真人,不违背少数人的意见,不夸耀自己的成就,不谋虑世事,像这样的人,做事不顺利并不追悔丧气,做事顺利并不高兴得意,象这样的人登高并不害怕,落水也不会弄湿衣服,把人放进火中都不会觉得烫热。这是因为他的认识已经大道了大道的境界才能这样忘怀生死安危。

  古代的真人,睡觉时不做梦,醒着的时候不发愁。饮食不求精美,呼吸深沉舒缓。真人的呼吸是从脚跟开始的,一般人的呼吸只是通过咽喉。爱与人争辩的人理屈词穷的时候,他的言语吞吞吐吐,就好像喉咙被卡住一样,凡是情欲嗜好太深的人,他的天然的根基就很浅了。

  古代的真人,不贪生也不怕死,出生的时候不高兴,临死的时候也不违抗,他只不过忽然去了,又忽然来了而已。他不会忘记自己生命的起源,也不去贪求生命的归宿,不管自己遭遇什么,成什么样了都欣然受命。他人为一切形态的死亡不过又是回复了自然而已,这种认识境界就叫做不用才智去伤害大道。不用人为去影响自然。这就可以算是真人了。像这样的人,他的思想专注于道,他的容貌神态寂静恬淡。他的额头宽大质朴。严肃的像秋天,温暖的又像春天,感情的变化如同四季的自然运转,能同万物的无穷变化协调适应,却没有人能窥测他的底蕴。所以圣人对于用兵打仗这件事,即使成功灭亡了敌国,也不会失去敌国的民心。利益和恩泽施及万世,也并不是为了偏私偏爱哪一部分人。所以喜欢分辨事物的是非的,就不是圣人,有所私亲偏爱的,就不是仁人,因为计较成败而在意天时的,就不是贤人,厉害荣辱不能混同齐一的,就不是君子,矫情求名失去自己本性的就不是知识分子。轻易牺牲自己生命的,就不是自由的人。这一串可以看作互文见义,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总之就是看不上这些境界。像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这些人,都是服务于别人的驱使,适应别人而不适应自己的人啊。

  古代的真人,言行举止不偏不倚,好像美德不足,而不愿意接受赞誉。自己非常孤僻高傲不合群,而却又不固执,胸怀开阔而不浮夸,平时好像很舒服高兴的样子,一举一动又好像是到了不得已才应付。他的德性自然让人感觉亲切,愿意归服,宽广无比的像太极初气的分布,高远超脱的不可遏制。每天到处玩乐很悠闲的样子,到达了连说什么都忘了的境界。

  而现在有些人,把刑法当作主体,把礼仪当作羽翼,把知识用作对付外界的变化,把道德用作应对人世的准则。把刑法当作主体就是尽量减少杀戮,把礼仪作为羽翼就是用作社会上顺从大多数人行事的规范,把知识用作对付外界的变化,是因为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道德作为应对人世的准则,就如同说一个人用两只脚才能登上山丘,而别人还真以为他是个很勤奋的人。最后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道德,就是给别人看的。

  所以不管人们喜欢也好,天人本来就是合一的,人们不喜欢也好,天人仍然是合一的。无论他承认不承认,都是合一的。如果他承认合一,就能够随同自然浑然一体做宇宙大道的好朋友。如果不承认合一,就只能和一般人一样劳形伤神做一般人的好朋友了。能认识到天和人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不是互相对立排斥的,这就叫做真人了。

  这一节的头两段,是一个正反合的例子,觉得能区分自然和人为,然后不纠结不思考自然的那一部分,境界不错,但是还有更高的,不区分自然和人为,于是通通不思考不纠结了,才是最高的境界。这个例子还不够清晰透彻,还是等到天地篇尧见华封人的时候再说。我这里举一个自然和人为的例子。一般情况下,假如一个人滑旱冰,摔伤了,他是不会太愤怒,伤感的,简称不太会动情绪,因为他的直观感觉是,这是他自己造成的,叫做人为。但是如果他在马路上好好走着被汽车撞了,他必然非常强烈的动情绪,因为这是飞来横祸,不是自己的责任。如果进一步想想,既然是自己的原因,为什么要动情绪呢?既然不是自己的原因,又为什么要动情绪呢?这个小细节到山木篇的空船处再细说。然后再往深处想,这个世界上哪有绝对是人为的和绝对是自然的呢?滑旱冰摔伤,为什么别人不摔偏偏自己摔?为什么摔了几次都没事,唯独这次摔伤了?被汽车撞了,自己是不是没有遵守道德经上说的居善地,心善渊呢?大宗师中后面大量讲述了人面临病痛折磨,生死关口的故事,生病这件事是人为还是自然呢?是不是有自己一生生活作息不合于道的原因呢?可是不合于道的人多了,为什么偏偏是自己生病,偏偏是现在生病呢?这些事情都说不清楚。既然说不清楚,也不知道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为什么要动情绪呢?所以庄子说,这些都是说不清楚的,我们得不到真正的真理,想要得到真正的真理,首先要是一个真人。

  然后就提出了真人的概念。前面我们见到很多的圣人,神人,至人,这里又出现了真人,那么真人到底是个什么境界,和那三种人相比是高还是低呢?我的理解是,真人,就是修真的人,在我的话语体系中,就是修仙的人,修道的人,修心的人。所以后面讲的那些境界,除了入水不濡,入火不热超出常人理解之外,其他的至少我写到这了,大家都是可以想象的到的,有些境界高一些,感觉接近了至人,有些境界低一些,似乎还不如圣人。我觉得这里的真人,其实就是庄子所说的以道为师的这一门派的门徒而已。这些境界,是这个门派门徒的共同特点。这样说,看起来入门的门槛是不是太高了一点呢?是的,不过这也难怪,不仅的学道的,任何东西都是如此,假如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有人说他是个道士,恐怕他的学识境界,都会远在我之上,现在如果遇见一个自称道士的,可想而知了。如果在明朝所有的武当派弟子中随机挑出几个和现在武当派弟子中随机挑出来几个对打,结果可想而知。五十年前的相声演员都是什么水平,现在什么水平都敢上台说相声,我们都懂的。这是一个道理,估计在战国时代的庄子,他知道的古代,所谓修道的人都是那个境界吧。不过我们也不必厚古薄今,古代有古代的好处,现代也有现代的好处。我估计庄子写完这本书,一百年之内,能读到的人数,都不及这三个月以来看到我这篇破文章的人数吧,在庄子的时代想和他结缘,那是多大的缘分,而且还必须亲自待在他身边,跟他一起过有一顿没一顿的日子,而我们现在是有互联网,有QQ的。现代有那么多人远离大道,古代也有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这么一群不上道的家伙嘛。所以,我们看到这一段文字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修炼道家境界的门规,时时刻刻用来证悟自己的修行就好了。

  圣人用兵,亡国不失人心这句话,告诉我们,其实道家并不反对打仗,准确的说,道家不反对做任何事情,具体到我们个人而言,如果你吸毒,还能经济上无压力,健康上不受损,或者受损你不在乎,精神上不上瘾,或者上瘾也不在乎,那就吸毒去吧。尼泊尔一带很多苦行僧,天天抽叶子,我看就挺合于道的。道家也不反对我们打人,如果你揍了别人,还能不打不相识成为好朋友,那是你境界足够,合于道,要是你揍了别人别人怀恨在心天天跟你过不去找机会就堵你家锁眼扎你家轮胎,导致你还很生气,那只能说你揍人揍的不合道。错的不是揍人,而是揍的不合道,做了自己境界还不允许做的事情,而已。

  最后再说一个文中提到的概念,踵息。我知道很多人都感兴趣啊,什么踵息啊,胎息啊,龟息啊,当作一个专门的技术去练。我不是单纯的反对练这个,而是说如果没有相应的内丹修为,单独练这个,就容易出问题,甚至出危险。什么危险呢?就是如果长时间训练自己的呼吸深入,舒缓,呼吸间距长,最终达到口鼻前放一片纸片,一个时辰中的呼吸过程,都不会让这个纸片飘动,这也就意味着,你会因为血压偏低,心肺功能不足而失去剧烈运动的能力了。你看无论胎儿还是乌龟,他们都没有剧烈运动的机会,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现实生活环境到不了这么清静的程度,还是不要往深处练为好,练练腹式呼吸就足够了,更别谈什么吐纳了。当然,还是那句话,练这些东西,强烈建议有师承,如果有师承,各遵师法即可,我只针对没有什么明显的天赋,也没有什么明确的套路的普通散修人而言。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