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帝王一
啮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应帝王,不管说是教人如何做帝王,还是教人如何辅佐帝王。总之是和政治有关的吧。不过他谈政治,我未必谈的也是政治。
啮缺向王倪提问题,问了四次,回答都是不知道。啮缺领悟了不知道的道理,高兴的跳了起来,去把自己的感悟告诉了蒲衣子。蒲衣子说,你现在领悟了这个道理吗?舜比不上伏羲的原因就是,舜还念念不忘用仁义来团结人心,虽然得了人心,但是他从未从人我是非的分界中超脱出来。伏羲睡觉的时候气息舒缓平静,醒来时心中无思无虑。随便别人认为他是个马,还是个牛。好像我们现在一般认为伏羲是半人半蛇的哦。他的才智是确实可靠的,他的德性是纯真无伪的。从来没有陷入到人我是非的分界中。
这一篇可以看做齐物论里他俩故事的续集,王倪在齐物论里三次回答吾恶乎知之,可是这里为什么说是四次呢?各种说法,各种牵强附会都有,不过这不重要,也跟我没什么关系了。重要的是这三个字。不知道。这可真的是修心的强大法门啊。如果按照极端的逻辑,恐怕这个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问题,都应该用不知道来回答,就算宽泛一点,也不会差太多。可是世人,尤其是有些存在感的人,更多的是对这三个字避之惟恐不及,好像人家问个问题,自己说不知道,是个很没面子的事情。人与人之间的面子这个东西,是多么肤浅而没有价值的,这里就不用多解释了吧,我只说说很多该说不知道的时候,不说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举个例子,这个例子必然是我瞎编的。一对夫妻在路上看到另一对夫妻在吵架,然后他们离开之后就开始讨论到底是男的不对还是女的不对。人之常情是男的说女的不对,女的说男的不对,于是这俩人也会开始打嘴仗,最后扯一大堆陈芝麻烂谷子的旧账,弄的俩人感情不愉快,给生活和心境做了一堆无用的加法。可是回过头来,他俩对人家一对夫妻为什么吵架,到底责任在谁,真的有足够的证据和逻辑足以进行判断吗?恐怕连人家俩自己都没法判断。既然没法判断,这俩人就直接表示不知道人家为什么吵架不就是了么?可是一般人往往会有一个猜测,这个猜测代表的不是事实,而是自己的立场,接下来为了维护自己的猜测,其实是维护自己的立场,不得不做出更多的猜测,猜的自己都不一定相信了,这也不重要,最后把一切气氛通通毁掉,自己也气得半死,脑子里一团乱麻,久久不能平复。人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别说修仙了,不得病都难。所以如果觉得庄子讲到现在,头绪繁多,无处下手,想起这个,忘了那个,觉得举手投足处处犯规,完全不得其法。那么不如先从学会说不知道,习惯说不知道,多说不知道开始。反正这个世界上一定知道的事情本来就不多。那么话题反过来说,如果面对确实知道的事情,应该说不知道吗?答案是不。因为撒谎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撒谎动用的脑细胞,要比说真话要多得多,这是给生活做了又一个大大的加法,一个谎往往要用几个谎来圆,圆来圆去,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真实了。所以我特别佩服网上那些能写几百万字小说的人,在我看来岂不是整个脑子都浸泡在自己营造的梦境,或者叫谎言中了么。那么面对自己真的知道的事情,又不想说,又不能说不知道,怎么办呢?不说就是了。或者打打太极,打打哈哈,一般也就过去了。文字写到现在,我可以说,必然有我不说的,但是我没有说一句假话。所以,我也不怕有人人肉我,我的世界迟早会知道广莫道人是我,我能做的是尽量推迟, 尽量平静,一个一个的知道,别炸窝。如果打太极过不去呢?那说明境界不够,才使自己陷入两难困境。没办法,勇敢面对,说实话吧。然后用经历提升心力,争取下一次不遇到这样的情况。再好的载道之器,也没有生下来就一帆风顺的,大事一帆风顺,还有小事,小事也一帆风顺,吃饭总有塞牙的时候。我如果没有之前的经历,也不会沦为道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只有真的过去了,真的放下了,回头再看曾经,才能知道,这个世界上好和坏的分别真的不是那么清楚,分野不清楚的事情,就没有意义。经历的多了,看过的多了,悟透的多了,自然能将人我是非,混同齐一。
舜的境界不用讲,前面有很多,后面还有。伏羲的境界过几天讲壶子和列御寇的时候讲。政治上无非还是强调清静自然,别设立标准,别营造概念,大家该干什么干什么,想干什么干什么,最终的宏观结果一定是好的。别的就没什么了。
啮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应帝王,不管说是教人如何做帝王,还是教人如何辅佐帝王。总之是和政治有关的吧。不过他谈政治,我未必谈的也是政治。
啮缺向王倪提问题,问了四次,回答都是不知道。啮缺领悟了不知道的道理,高兴的跳了起来,去把自己的感悟告诉了蒲衣子。蒲衣子说,你现在领悟了这个道理吗?舜比不上伏羲的原因就是,舜还念念不忘用仁义来团结人心,虽然得了人心,但是他从未从人我是非的分界中超脱出来。伏羲睡觉的时候气息舒缓平静,醒来时心中无思无虑。随便别人认为他是个马,还是个牛。好像我们现在一般认为伏羲是半人半蛇的哦。他的才智是确实可靠的,他的德性是纯真无伪的。从来没有陷入到人我是非的分界中。
这一篇可以看做齐物论里他俩故事的续集,王倪在齐物论里三次回答吾恶乎知之,可是这里为什么说是四次呢?各种说法,各种牵强附会都有,不过这不重要,也跟我没什么关系了。重要的是这三个字。不知道。这可真的是修心的强大法门啊。如果按照极端的逻辑,恐怕这个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问题,都应该用不知道来回答,就算宽泛一点,也不会差太多。可是世人,尤其是有些存在感的人,更多的是对这三个字避之惟恐不及,好像人家问个问题,自己说不知道,是个很没面子的事情。人与人之间的面子这个东西,是多么肤浅而没有价值的,这里就不用多解释了吧,我只说说很多该说不知道的时候,不说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举个例子,这个例子必然是我瞎编的。一对夫妻在路上看到另一对夫妻在吵架,然后他们离开之后就开始讨论到底是男的不对还是女的不对。人之常情是男的说女的不对,女的说男的不对,于是这俩人也会开始打嘴仗,最后扯一大堆陈芝麻烂谷子的旧账,弄的俩人感情不愉快,给生活和心境做了一堆无用的加法。可是回过头来,他俩对人家一对夫妻为什么吵架,到底责任在谁,真的有足够的证据和逻辑足以进行判断吗?恐怕连人家俩自己都没法判断。既然没法判断,这俩人就直接表示不知道人家为什么吵架不就是了么?可是一般人往往会有一个猜测,这个猜测代表的不是事实,而是自己的立场,接下来为了维护自己的猜测,其实是维护自己的立场,不得不做出更多的猜测,猜的自己都不一定相信了,这也不重要,最后把一切气氛通通毁掉,自己也气得半死,脑子里一团乱麻,久久不能平复。人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别说修仙了,不得病都难。所以如果觉得庄子讲到现在,头绪繁多,无处下手,想起这个,忘了那个,觉得举手投足处处犯规,完全不得其法。那么不如先从学会说不知道,习惯说不知道,多说不知道开始。反正这个世界上一定知道的事情本来就不多。那么话题反过来说,如果面对确实知道的事情,应该说不知道吗?答案是不。因为撒谎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撒谎动用的脑细胞,要比说真话要多得多,这是给生活做了又一个大大的加法,一个谎往往要用几个谎来圆,圆来圆去,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真实了。所以我特别佩服网上那些能写几百万字小说的人,在我看来岂不是整个脑子都浸泡在自己营造的梦境,或者叫谎言中了么。那么面对自己真的知道的事情,又不想说,又不能说不知道,怎么办呢?不说就是了。或者打打太极,打打哈哈,一般也就过去了。文字写到现在,我可以说,必然有我不说的,但是我没有说一句假话。所以,我也不怕有人人肉我,我的世界迟早会知道广莫道人是我,我能做的是尽量推迟, 尽量平静,一个一个的知道,别炸窝。如果打太极过不去呢?那说明境界不够,才使自己陷入两难困境。没办法,勇敢面对,说实话吧。然后用经历提升心力,争取下一次不遇到这样的情况。再好的载道之器,也没有生下来就一帆风顺的,大事一帆风顺,还有小事,小事也一帆风顺,吃饭总有塞牙的时候。我如果没有之前的经历,也不会沦为道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只有真的过去了,真的放下了,回头再看曾经,才能知道,这个世界上好和坏的分别真的不是那么清楚,分野不清楚的事情,就没有意义。经历的多了,看过的多了,悟透的多了,自然能将人我是非,混同齐一。
舜的境界不用讲,前面有很多,后面还有。伏羲的境界过几天讲壶子和列御寇的时候讲。政治上无非还是强调清静自然,别设立标准,别营造概念,大家该干什么干什么,想干什么干什么,最终的宏观结果一定是好的。别的就没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