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座下黄牛 5918楼 2014-05-20 00:17:00
刚拜完祖师爷,我自己反思了,之所以您没回复我,是我的原因,自己道心不坚而且心不静,道缘还未来,也不敢再妄言结师徒之缘了,我一直坚信,这些祖师爷都看着呢,该来的总会来的,现在还未来,因为我自己心不够静,就算现在有这缘分自己现在也把握不了,谢谢道长。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
你难道没有发现我这几天都很忙吗。。。想那么多干吗?
天地一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
夫子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故执德之谓纪,德成之谓立,循于道之谓备,不以物挫志之谓完。君子明于此十者,则韬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为万物逝也。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渊;不利货财,不近贵富;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夫子曰:"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金石不得无以鸣。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万物孰能定之!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于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广。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荡荡乎!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此谓王德之人。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大小、长短、修远。"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瘈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曰啮缺,啮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曰被衣。尧问于许由曰:"啮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之。"许由曰:"殆哉,圾乎天下!啮缺之为人也,聪明睿知,给数以敏,其性过人,而又乃以人受天。彼审乎禁过,而不知过之所由生。与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无天。方且本身而异形,方且尊知而火驰,方且为绪使,方且为物絯,方且四顾而物应,方且应众宜,方且与物化而未始有恒。夫何足以配天乎!虽然,有族有祖,可以为众父而不可以为众父父。治,乱之率也,北面之祸也,南面之贼也。"
这些在我看来没有什么值得讲的,虽然说的头头是道的。遇到这样的文字,我不是认为它没有价值,而是说从境界上,从格局上没有超过内篇的高度,所以讲完了内篇就不必再讲了。如果我要专门写一篇文章,就是讲天地这一章,或者我没有讲过内篇,那么这也可以逐字逐句的说一些。只不过现在这种情况,让我说也和前面换汤不换药。说起类似于什么是道这样大而无当的话题,说六个字也可,说六万个字也说不完,恐怕我们绝大多数人这辈子都没有机会读完这个世界上所有讲道的文章。理论上是可以,读完中华道藏,再读完老子集成,就算差不多读完了,可是,第一太多了,第二完全没有必要,除非你是学者。懂的,一两句话点明,终身受用。不懂的,读几百万字,只会越来越迷惑。吕祖说,未有神仙不读书。王祖重阳立教十五论又说若不穷书之本意,只欲记多念广,人前谈说,夸讶才俊,无益于修行,有伤于神气。虽多看书,与道何益?既得书意,可深藏之。看似矛盾,到底是读书还是不读书呢?这就涉及到我说的找到最左端,找到最右端,然后站在最中间的概念。凡是类似这样的事情,道教中又叫火候。我们中国人凡事都要讲究火候,连炒菜也是一样。完全不读书,不行,那等于空有现代人之弊,不享现代人之利。读书读过了头呢,无益修行,伤于神气。读书要的是得到书意,得到了,就深藏之。就像我前面说的,现在在讲庄子,跟别人说话什么的不住往外冒。这还是不得书意的表现,什么时候我把庄子忘了,再也不提了,就算学庄子学到了家。所以,面对外篇和杂篇这样的大段文字,愿意看看就看看,不愿意看看也无所谓,无损于理解书意。
天地二
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封人曰:"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夫圣人,鹑居而彀食,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封人去之,尧随之曰:"请问。"封人曰:"退已!"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简单说就是尧去华这个地方视察,这的守卫祝他长寿,富裕,多生儿子,尧都表示不接受这种祝福。守卫说这三样都是人正常的欲望,你却拒绝,你所说的理由又都不成立,你心中还有这些恐惧和担忧,说明境界很低啊。等尧明白过来的时候,守卫已经走掉了。
这是庄子中讲正反合的最精彩的例子,没有之一。一般人听到祝福,都很高兴的接受,这是正。尧的境界高一些,知道这些祝福隐含着隐患,所以不愿意接受祝福,这是反。守卫认为这些隐患都不是隐患,就算是隐患也不值得往心里去,所以还是应该接受祝福,这是合。所以尧这个境界遇到守卫,就露底了。我们很多人修道,包括我自己,都会有这样的一个过程和阶段,就是反的阶段。觉得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不应该放纵自己的各种欲望,茹素,禁欲,不买好衣服,不参加娱乐活动,刻意少说话,控制自己的情绪,等等等等,觉得这些是在修行。这没错,这的确是在修行。但是这是修行的手段,不是目的。不是说我就是要修到自己不想吃肉,不想男女之事,不想要华服,不想要声色犬马,而是要通过这些手段,让自己经历,体验一个反的过程,最终达到合的状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经历一切都不走心。这才是修行的目的。前面说的感官所及都不是道,也是这个意思,所有感官达到的范围,要么处在正,要么处在反,喜欢也不对,不喜欢也不对,无所谓喜不喜欢才对。这个无所谓不是装出来的,而是自己心里想的。其实也不是心里想到无所谓,而是心里根本就不想有没有所谓。人,总是要么喜欢吃,要么喜欢穿,要么喜欢玩,要么喜欢异性,这些本能和长寿,富裕,多生男孩一样,属于人的本能,我们的目标是顺应本能,而不是压抑本能,压抑的话就如同让老虎不吃肉一样,老虎不吃肉就能成仙么?可能有些宗教认为可以,反正我认为没用。
同样,我说过我收徒不要钱,这也是一个处于反的状态的例子。理论上,我应该认为无论给拜师礼金也好,不给也好,送我一个挖耳勺也好,送我一辆汽车也好,我都完全等同视之。我相信我能做到,但是只要沾钱就必然有流言蜚语,唧唧歪歪,我觉得这些对我来说还是可以,应该避开的。所以,还是不要钱吧。这也是我境界不到位的表现,等我能迈过反这个关卡,不怕流言蜚语,随便别人怎么说的时候,估计我也就不收徒弟了,如同守卫一样走掉了。不过,别高兴太早,我虽然不要钱,但是我也不玩网络师承那个游戏,跟过家家一样。若有缘拜师,必须亲自来我所在的城市,如果正好你在阿根廷,算你倒霉,如果你正好是我家邻居,算你走运。我这个地方交通还是比较方便的。
天地三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曰:"昔尧治天下,吾子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辞为诸侯而耕。敢问其故何也?"子高曰:"昔者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夫子阖行邪?无落吾事!"挹挹乎耕而不顾。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夫子问于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辩者有言曰:离坚白,若县寓。若是则可谓圣人乎?"老聃曰:"是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执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来。丘,予告若,而所不能闻与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无心无耳者众;有形者与无形无状而皆存者尽无。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将闾葂见季彻曰:"鲁君谓葂也曰:请受教。辞不获命。既已告矣,未知中否。请尝荐之。吾谓鲁君曰:必服恭俭,拔出公忠之属而无阿私,民孰敢不辑!"季彻局局然笑曰:"若夫子之言,于帝王之德,犹螳螂之怒臂以当车轶,则必不胜任矣!且若是,则其自为处危,其观台多物,将往投迹者众。"将闾葂覤覤然惊曰:"葂也汒若于夫子之所言矣!虽然,愿先生之言其风也。"季彻曰:"大圣之治天下也,摇荡民心,使之成教易俗,举灭其贼心而皆进其独志。若性之自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若然者,岂兄尧、舜之教民溟涬然弟之哉?欲同乎德而心居矣!"
这一大堆,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一代不如一代,每况愈下。这就是中国传统的观念,物质层面越来越好,境界层面越来越差。但是这都是指宏观人类层面和国家政治层面,不是指具体某一个人的层面,不是说物质越丰裕,境界就一定更差,毕竟,什么是好,什么是差,相对的概念没意义,看跟谁比了。跟别人比,永远比不完,所以只和自己比就好。而且与其要求自己不断进步,不停进步,不如给自己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把相对的概念变成绝对的概念,达到了,就满足了。满足是一个完全主观概念,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我们追求的不是物质上到底要有多么丰裕,而是追求自己对外物的满足。其实,话说回来,不仅仅是外物,我们追求的也是对自我精神境界的绝对满足。但是,真的静下来,内观其心,精神境界的满足比外物的满足要难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