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五
谆芒将东之大壑,适遇苑风于东海之滨。苑风曰:"子将奚之?"曰:"将之大壑。"曰:"奚为焉?"曰:"夫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吾将游焉!"苑风曰:"夫子无意于横目之民乎?愿闻圣治。"谆芒曰:"圣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毕见其情事而行其所为,行言自为而天下化。手挠顾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愿闻德人。"曰:"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四海之内共利之之谓悦,共给之之谓安。怊乎若婴儿之失其母也,傥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财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来,饮食取足而不知其所从,此谓德人之容。""愿闻神人。"曰:"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是谓照旷。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事销亡,万物复情,此之谓混溟。"
门无鬼与赤张满稽观于武王之师,赤张满稽曰:"不及有虞氏乎!故离此患也。"门无鬼曰:"天下均治而有虞氏治之邪?其乱而后治之与?"赤张满稽曰:"天下均治之为愿,而何计以有虞氏为!有虞氏之药疡也,秃而施髢,病而求医。孝子操药以修慈父,其色燋然,圣人羞之。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邪?世俗之所谓然而然之,所谓善而善之,则不谓之道谀之人也!然则俗故严于亲而尊于君邪?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谓己谀人,则怫然作色。而终身道人也,终身谀人也,合譬饰辞聚众也,是终始本末不相坐。垂衣裳,设采色,动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谓道谀;与夫人之为徒,通是非,而不自谓众人也,愚之至也。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不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不亦悲乎!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荸,则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释之而不推。不推,谁其比忧!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牺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跖与曾、史,行义有间矣,然其失性均也。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而杨、墨乃始离跂自以为得,非吾所谓得也。夫得者困,可以为得乎?则鸠鸮之在于笼也,亦可以为得矣。且夫趣舍声色以柴其内,皮弁鹬冠搢笏绅修以约其外。内支盈于柴栅,外重纆缴睆睆然在纆缴之中,而自以为得,则是罪人交臂历指而虎豹在于囊槛,亦可以为得矣!
这一段也没什么好讲的,我怀疑简直就是针对道德经里的一些章节写的讲解。讲这些,等于在讲道德经,那还不如直接讲道德经呢。所以我就挑出来一句有意思的话,讲讲。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这句话是说,长的丑的人,半夜生了个孩子,赶紧拿来照明设施看看,生怕孩子长的像自己。为什么长的丑的人需要赶紧看,长的美的人不需要呢?因为他自卑。我所说的自卑,不仅仅是狭义的我们平常定义的自卑,而是指自己知道自己某一个方面不好,或者知道自己某一个方面不如某一个人或者一些人好。我们的很多情绪,其实本质上都是自卑造成的,比如说文中的丑人,就需要多一个动作,半夜赶紧看看孩子的长相,相信她在怀胎十月中,也在不停担心这件事,就是因为对自己的长相没有信心。我们的老师或者上司批评我们,我们往往会动各种各样的情绪,要么恐惧,要么愤怒,要么难过。但是如果我们的同学或者同事跟我们说同样的话,我们往往会毫不在意。为什么?因为我们面对同学和同事不自卑,不觉得自己比他差,所以他说的话就没有力量,就不用往心里去。如果是自己的下级说同样的话呢?可能我们只是呵呵一笑,心里说,你脑子有病吧。
更加经典的例子在于,西方社会在反种族歧视方面,至少主流社会和法律法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但是有一个现象非常值得深思。比如在美国,白人如果称黑人是黑鬼,这个白人就完蛋了,是要被主流社会抛弃的,甚至可能受到法律制裁的。但是,黑人如果称黑人是黑鬼,没事。经常就有几个黑人嘻嘻哈哈,互称黑鬼的现象存在。不还是nigger那个词么?可见,能让黑人受到伤害的,不是这个词本身的意义,而是,你比他白,你还说他黑。换言之,这种心理追溯起来,就是,其实黑人也是觉得还是白一点好,对自己黑这件事是自卑的。如果整个世界都是认为黑是好的,白是坏的,恐怕就要禁止使用白鬼这个词了。同样,女权运动,反歧视同性恋运动的本质也都是,连他们自己都认为女人是弱势的,同性恋是不好的,只不过他们嘴上不承认而已。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没有歧视抽烟喝酒的群体呢?因为你歧视不起来的,人家抽烟喝酒的人觉得自己挺好,满满的自信心,你说人家这样不好,人家不搭理你,你说人家这样好,人家也不需要。所以,言归正传,当我们发现受到别人言语伤害的时候,对别人的话感觉不爽的时候,其实平复的好办法不是求诸人,而是求诸己,找到自己内心的弱点,想办法把它弥补起来,没有弱点,就不会被伤害了。如同聪明人不在意别人说他傻,富人不在意别人说他穷,成功人士不在意别人说他位卑,公众人物不在意别人说他言微。而我们修心,要修的就是在自己不聪明,不富,不成功,也不出名的时候,也不怕别人说自己这些。因为自己通透了宇宙大道带来的自信心,就足以填平内心所有的坑。
天道一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赍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本在于上,末在于下;要在于主,详在于臣。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刑名比详,治之末也;钟鼓之音,羽旄之容,乐之末也;哭泣衰綕,隆杀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君先而臣从,父先而子从,兄先而弟从,长先而少从,男先而女从,夫先而妇从。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夫天地至神矣,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语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语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哉!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大平,治之至也。故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昔者舜问于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尧曰:"吾不敖无告,不废穷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此吾所以用心已。"舜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尧曰:"然则何如?"舜曰:"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尧曰:"胶胶扰扰乎!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繙十二经以说。老聃中其说,曰:"大谩,愿闻其要。"孔子曰:"要在仁义。"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请问:何谓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老聃曰:"意,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夫!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遁遁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士成绮见老子而问曰:"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趼而不敢息。今吾观子非圣人也,鼠壤有余蔬而弃妹,不仁也!生熟不尽于前,而积敛无崖。"老子漠然不应。士成绮明日复见,曰:"昔者吾有剌于子,今吾心正郃矣,何故也?"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苟有其实,人与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士成绮雁行避影,履行遂进,而问修身若何。老子曰:"而容崖然,而目冲然,而颡囗(左上"月"左下"廾"右"页")然,而口阚然,而状义然。似系马而止也,动而持,发也机,察而审,知巧而睹于泰,凡以为不信。边竟有人焉,其名为窃。"
老子曰:"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渊乎其不可测也。形德仁义,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为之累;天下奋柄而不与之偕;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这一篇不好。虽然还是讲无为,但是讲着讲着,就跑偏了,开始讲社会等级秩序。儒家乱入的味道越来越浓郁。所以我就整体不讲了,不是没有价值,而是对修仙没有太大用处。只说说一头一尾。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这个无所积,是积什么?我理解就是积累自己境界提升,心力增强带来的自信心,然后用这个自信心刷出来的存在感,而不是自信心本身。所以和上一节讲的不矛盾。我们需要的是自己越来越强,我们更需要的是自己越来越强的时候,言行举止,一颦一笑中还是和原来一样。不仅仅是境界,很多人升了个官,或者发了笔财,读了两本书,拿到个资格证,说话看人都跟以前不一样了。这就是不合道的表现,办不成大事的表现,狗肉不上桌的表现。打个比方,一个村长,一个县长,一个市长,一个省长,还有 ,他们五个人同样亲切热情和群众握手。大家的反应和评价是不一样的,官越大,评价就越高,因为人们对于越大的人物,平易近人方面的期望值就越低,如果反而能做的和低级官员甚至老百姓一样,就叫无所积,当然,前提是你得天道运,帝道运,圣道运才行。
最后一段做木轮子的老工匠吐槽桓公的段子也可以讲一下,也不知道这是哪个桓公,这也不重要。他说桓公读的古人书都是垃圾,理由是他做了一辈子轮子,但是做轮子的道,他无法教会他的儿子,所以他只好自己继续做下去。古人有道,得道,但是理论上也不能传给别人,所以古人写的书里就没有道了,只有垃圾了。
应该说,他说的是对的。宰牛有道,斫轮也有道,这不难理解,无法将道传给后人,也不难理解,所以但凡在某方面登峰造极的人,比如工匠,他都无法批量培育一大堆登峰造极的徒弟的,甚至能让其中一个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也很难,因为登峰造极,需要其中有道。同样我们学修仙,见到老庄本人是不可能了,只能读他们的书了,这是不是糟粕呢?和他们自己本身的境界相比,应该说是的。但是和后人的境界比,这些书就距离大道还是接近一些的。我们读老庄,读经书,要明白不是因为这完全代表着道,而是因为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途径来体悟大道了,退而求其次,所以只好读这些书了。这和以这些书作为毫不质疑的无上准则是两回事,那是一神教的准则。如果现在庄子显身下凡,住在我家了,我立刻就不读庄子了。同样想与我结缘的,脑子里也要挂这根弦,别抱着太大的希望,觉得好像修仙有望了,我自己有没有望我自己都不知道,我也实在没有把握,也没有必要教出和我完全一样的徒弟。因为还是那句话,道可道非常道,我想的未必我能完全准确表达出来,遇到副墨的孙子就要走样,别人看我表达出来的东西,未必能在自己脑子里形成和我表达的东西完全一样的东西,结果就是,你脑子里留下的东西,和我脑子里想要表达的东西,一定不是一种东西。名可名非常名,我说不要动情绪,什么叫情绪?我私下下个定义,别人也给情绪下个定义,这两个情绪的定义一定不一样。情绪的定义都不一样了,理解不要动情绪,理解的可能一样么?更不要说,这个情绪的定义里,一定还有很多词,对这些词再分别做定义,一比对,又不一样,三四轮下来,恐怕连我们自己都完全不知道什么叫情绪了。所以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件事谁也替代不了谁,既然修行是自己的事,那么就谁都别迷信,不迷信书,也不迷信人。我写这些和我脑子里的比,也是糟粕,但是不糟粕的我写不出来,也没有办法。既然都不是道,既然都是糟粕,所以以后我的法脉弟子,想参其他先生尽管参,对我来说,相当于学个木匠还需要我批准么?我的参学弟子,更是想要拜其他师父,参其他先生,尽管拜,尽管参,无需考虑我的感受。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一定谁先到罗马呢。
天运一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乎?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仿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
巫咸袑曰:"来,吾语女。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九洛之事,治成德备,临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
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庄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谓也?"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曰:"请问至仁。"庄子曰:"至仁无亲。"大宰曰:"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庄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此非过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夫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而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故曰: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至愿,名誉并焉。是以道不渝。"
这是庄子外篇天字号三部曲的第三篇,继续讲无为,自然。这三篇就占到了整个庄子篇幅的八分之一,但是从修仙的角度看来,和内篇比较,的确乏善可陈。
商大宰荡问庄子仁孝观念。庄子告诉他,仁孝只不过是人们远离大道之后才能保守的观念,根本不值得称颂,最尊贵的人可以放弃爵位,最有钱的人可以放弃全国的财富,最有名的人可以放弃一切名誉,其实就是大道废有仁义的意思。
说到仁孝,这些一般意义上的道德观念,都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说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没有意义,看跟谁比而已,小偷小摸的人和杀人放火的比,也是好人。比如说孝,怎么叫孝呢?可以说一定要做到什么,才能叫孝么?做不到就不叫孝?不能的。各人的情况不一样,我和父母同室而居,如果叫做孝,难道婚后出去住的就叫不孝了么?难道北漂打工的就叫不孝了么?难道移民美国的就叫不孝了么?当然不是的。只要自己的父母满意了,就可以叫做孝。那么,说一句鸡贼的话,其实这也是道家面对所有道德观念的看法。想让自己达到孝的状态,让父母满意,最好的办法就是降低他们的期望值。胃口越小,你稍微做一点,他们就很满意了,就说你很孝顺。如果非要做很多无谓的事情,把胃口吊的很高,那么就算倾其所有,让其他外人都觉得你是二十四孝道德标兵了,其实父母心里也可能是一肚子腹诽。孝是如此,其他的观念也是一样。如同我说过的,维持最低限度的礼仪。
说个前几天有意思的事。我一个还在考验的徒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养成了个坏习惯,每天都要在QQ上给我问个好,哪怕没有其他任何话可说。我知道在道门中这种事情很常见,有的师父还会引导,鼓励,称颂这种行为,甚至和功德,生活中的运气或明或暗的挂上钩。但是我终于忍不住了,告诉他,立刻停止这种没有意义的每天问好行为,因为你一旦在彼此之间养成了这种习惯,如果突然有一天你忘了,或者生活中有什么事耽误了,就会立刻在他和我的心中产生波澜,不可避免的会想,怎么了?发生了什么?这不是给自己增加潜在的烦恼么。你们看上面几楼有一位,坚持了几天某种节律,玩了一通宵,打破了这种节律,这不是开始忏悔了吗?有什么好忏悔的,规矩是你自己订的,所以苦恼也是自己找的。
天运二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徵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大清。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汝故惧也。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涂郃守神,以物为量。其声挥绰,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子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虚,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不主常声。世疑之,稽于圣人。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故有焱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这一段是讲音乐的,或者说以自然的音乐为最好的音乐,来论证合于自然的,都是最好的。我实在不太懂音乐,所以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不过我估计庄子也不太懂音乐,不仅经常吐槽音乐家,视为和研究离坚白的惠子是一类人物,而且他自己老婆死的时候,鼓盆而歌,可见他也不擅长任何乐器,拿个盆子敲敲就算伴奏了。所以,就不讲了,跳过去吧。
天运三
孔子西游于卫,颜渊问师金曰:"以夫子之行为奚如?"师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穷哉!"颜渊曰:"何也?"师金曰:"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将复取而盛以箧衍,巾以文绣,游居寝卧其下,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聚弟子游居寝卧其下。故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是非其梦邪?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死生相与邻,是非其眯邪?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者也。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者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柟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龀啮挽裂,尽去而后慊。观古今之异,犹猨狙之异乎周公也。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这一节是著名成语东施效颦典故的由来,但是文中并没有说那个丑的就叫东施。第一个说她叫东施的,竟然是远在宋朝的黄庭坚,这是百度百科说的。这一节讲的意思,前面说过了。不能完全按照以往的,或者别人的经验照搬,天时地利人和,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具体的做法也必须要发生变化。师金嘲笑孔子倡导的仁义礼乐,放在春秋乱世,就如同在陆地上驾驶小船一样,所以孔子到处碰壁,如丧家之犬,也就不足为奇了。治理国家如此,个人修行也是一样。虽然我们以天地为鼎炉,天和地对于古人还是今人,对于你和我都是一样的,但是人和人是有区别的,我们并不是一条生产线上出品的汽车,一本说明书对所有同款汽车都适用。所以这也是我不愿意在私信中,包括回复中回复纯粹个人生活中的,情感中的,人际关系中的问题的原因之一。我又不是你,我怎么知道你该怎么办,我最多只能知道我该怎么办。假如人家骂我一句,我对他呵呵一笑,可能有人说我好心性。要是人家骂你一句,你也对人家呵呵一笑,可能人家骂你窝囊废,这我也没有办法,因为你不是我。另外一个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也不可能对称,你有一件心事,面对面跟我说三个小时,可能咱们的信息才能基本对称,但是你简单跟我描述几句话,怎么可能说的清楚呢?所以包括以后准备与我结缘的,最好都做好心理准备,太过于私人的问题,问我的作用不大,可能把我当情绪垃圾桶的作用更大一些。因为我知道我来说去,作用也有限,如果对方迷信于我,我说怎么做就怎么做,我反而会害了对方。现在网络上,媒体上最喜欢干这种事情的就是所谓的情感专家,这是他们的工作,粉丝多了还可以是他们的生意,说出来的话都有固定的套路,对于解决别人的困扰,实在没有什么帮助。但是,很多人偏偏信这一套,因为自己脑子里一篇空白,有人给装点什么东西,无论装多没有营养的东西,总比空着强。总结一下,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师不如无师,接收任何信息的时候都要带入自己的思考。如果谁要是对我使用跟师诀,我说什么就是什么,我也不反对,但是我对这样的人说话就会变的非常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