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莫道人笔记】这些年修行之感悟,读书之乱弹

  天运四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也。"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它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鐕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惨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搚。予又何规老聃哉?"子贡曰:"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赐亦可得而观乎?"遂以孔子声见老聃。老聃方将倨堂而应,微曰:"予年运而往矣,子将何以戒我乎?"子贡曰:"夫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老聃曰:"小子少进!子何以谓不同?"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惨于蛎虿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夫白鶂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雌雄,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丘得之矣。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这一节依然是借由孔子,以及孔子的弟子子贡问道于老子,来阐述自然无为先王之道。老子犹龙的典故,最早出自这里。只不过更广为人知的出处是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从古至今,除了专门研究庄子的学者之外,认认真真读过庄子外篇和杂篇的人其实是不多的。因为读完内篇,大家的感觉都和我差不多,觉得够用了。这里有趣的是对孔子讲的话,是一些放高射炮的大道理,那些具体的,琐碎的,点名道姓的话呢,作者就故意换了一个子贡来听,对不同境界,不同状态的人,说不同的话,作者用心良苦。孔子讲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这里说孔子五十有一了,还是不闻道,明显有着浓郁的嘲讽意味。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这句话可以讲讲。道这个东西,是不能给别人的,只能自己领悟。如果能给人,大家不都去给自己的君主,父母,兄弟,子孙了么。所以如果想与我结缘的人,可能在某些时段,会对我失望,觉得我在论坛上天天放高射炮,到了下面,依然是以放高射炮为主,就不能有点实际的么。实际的会有,但是那都不是道,甚至连得道的方法都算不上,最多算是寻找得道方法的方法而已。而且这也是看人下菜的,不同的人适用不同的方法,否则就简单了,我告诉我的弟子们,都去宰牛吧,宰三年牛再说。或者都去斫木头轮子吧,到了六七十再回来找我。这是负责任的方法么?可能会觉得我其实也没什么真本事,这是必然的,如果我有,我不就马上得道成仙去了,还理别人干吗,就是因为还在找,才在这里聒噪的。那么多几个志同道合的大家一起各找各的,仅此而已。
  刻意一

  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故曰: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遁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淡,乃合天德。故曰:悲乐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过也;好恶者,德之失也。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淡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这一篇很短,讲的道理也很简单。前面说了一大堆山谷之士,平世之士,朝廷之士,江海之士,导引之士等等,这些是修道最好的状态么?都不是,或者说叫都无所谓。最好的状态,就是静。放在这个语境中,就是本来是什么状态,就保持什么状态,该是什么状态,就是什么状态。我见过太多入了道之后,要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要住庙,要出家,要跟着师父同吃同住,要去山上隐居,要出门云游,觉得似乎如果不改变原来的生活,就不像是个修道的人一样。在我看来这属于方向性错误。人处在某一个特定的环境,是一系列先天的后天的因素综合导致的,刻意离开这个环境,必然要承受离开的负面影响。我说过,看待任何事情,尤其是想要改变的事情,看到它的负面是和很容易的,同时看到它的正面是很难的,更难的是能够心平气和的把正面和负面放在公平的环境下进行比较。正因为困难,所以才导致后悔药供不应求。这种事情最常发生在换工作和换男女朋友身上。所以真正心力够强的人,就不会后悔,因为所有决定都是成熟冷静思考的结果。心力够强的人,也不需要在乎环境,如同文中所说的,修道重要的是自己的脑子在想什么,用什么方法去想,而不在于你处在什么环境,接触到什么人。所以我可以提前对拜了师,学了道,想要换个环境,或者换个人的人说一句,可以换,换的时候要周全考虑所有的正面负面因素,但是唯独不要考虑修道的因素。因为无论什么环境,对于修道都没有任何影响,打着修道的幌子,纵容自己的懒惰,或者抛弃自己的责任义务,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修法。除非,我说的,懒惰,责任,义务等等词汇,都已经说不进你的心里了,也就是说你并不觉得自己那样做是懒惰,也不觉得那些被抛弃的是责任和义务,那就随便吧,进入更高一层境界了。住庙出家的全真道人们,肯定不觉得自己出家是因为懒惰,也不觉得离开家人是抛弃责任义务吧,所以我也必然不能这么说人家。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