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莫道人笔记】这些年修行之感悟,读书之乱弹

  山木六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絜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见剖心,徵也夫!"


  这一段讲的是庄子见魏王,穿的很差,魏王认为庄子很潦倒,而庄子认为自己不是潦倒,而只不过是贫穷而已。在一般人看来,所谓潦倒,就是指物质上不富裕,基本和贫穷是一个意思,而在庄子看来,贫穷是物质上的丰寡,而潦倒是精神上的自己的期望和实际能实现的状况的巨大差距。所以说一个人是否潦倒,是主观上的,自己认为精神能否满足,某种意义来说,苏轼,王安石,可能都是潦倒的,至少有一个阶段是。因为他们虽然物质上不会缺乏,但是精神上和政治上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否潦倒,全在个人人心,失意的政治家是潦倒的,而连年风调雨顺的农民却很可能不潦倒。而贫穷相对于潦倒,是个更加有客观标准的概念,无论自己是否满意,两个人站在一起,都能分出个贫富。其实世界上大多数概念,都可以分为这两种,有相对标准的和没有相对标准的。比如长短就有相对标准,好吃难吃就没有,前面讲过很多了。回头说潦倒,庄子认为潦倒与否,很大程度上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和左右,在乱世,有志于政治的人就很难不潦倒,例如比干,因为古今中外几乎所有人对好的政治,好的社会,内心的标准几乎都是一样的,现实越糟糕,内心越潦倒。其实不考虑信息不对称的因素,比如穷乡僻壤的孩子可能一辈子没有吃过肉,所有类似于潦倒的这种主观概念,都会受到大环境的极大影响和左右。在媒体上看到的最好吃的食物,最好看的衣服,不是买不到,就是买不起,几乎一点办法都没有。那么遇到这种情况,让自己内心不那么纠结的办法,还是齐物,把自己变成一个尽量没有喜好,没有偏好的人。觉得什么衣服都一样,就不会为了得不到好看的衣服而纠结,觉得什么食物都一样,就不会为了吃不到好吃的食物而苦恼。逍遥游中的神人觉得天下是否太平都一样,就不会遭遇比干的厄运。
  山木七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焱氏之风,有其具而无其数,有其声而无宫角。木声与人声,犁然有当于人之心。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仲尼恐其广己而造大也,爱己而造哀也,曰:"回,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夫今之歌者其谁乎!"回曰:"敢问无受天损易。"仲尼曰:"饥渴寒暑,穷桎不行,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言与之偕逝之谓也。为人臣者,不敢去之。执臣之道犹若是,而况乎所以待天乎?""何谓无受人益难?"仲尼曰:"始用四达,爵禄并至而不穷。物之所利,乃非己也,吾命有在外者也。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吾若取之何哉?故曰:鸟莫知于鶍鸸,目之所不宜处不给视,虽落其实,弃之而走。其畏人也而袭诸人间。社稷存焉尔!""何谓无始而非卒?"仲尼曰:"化其万物而不知其禅之者,焉知其所终?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何谓人与天一邪?"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


  这是山木篇里第三段讲同一个孔子的故事了。这里的孔子,如同一个高道一样,跟颜回讲顺其自然的道理。一般人对于自然因素带来的影响,简称不可抗力,往往是可以泰然若素的。不起太多情绪的,哪怕是地震这种家破人亡的事情。而对于人为造成的影响却往往会不淡定。用这一篇前面的话说,叫做总觉得人为的影响,是可以有一个情绪的出口的。有出口,就会释放情绪。而这里说,本质上,所谓天人合一,人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既然如此,为什么要起情绪呢。打个比方,我们思考一下,钱包掉在地上丢了,钱包被不知道是谁偷走了,钱包被人偷走了,损失无法挽回,但是小偷抓住了,就在自己面前,我们的情绪应该是三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吧。虽然对于自己的影响,其实是一模一样的。前面讲过很多了。
  @留醉乘风 2016-01-18 12:45:00
  道长,您是不是考虑一下对难字注解一下……考虑考虑咱们文化低的人呗。
  不然就成了光看后面解读了,忍不住跳过原文……
  以后咱出去吹牛逼说读过庄子的时候,练原文都读不通顺多丢人啊!
  -_-||
  -----------------------------
  可是我无从判断对别人来说哪些是难字啊。这是小大之辩啊。所以,推荐如果想熟悉庄子,推荐听白云出岫的朗读版。我就经常听。
  山木八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庄周反入,三日不庭。蔺且从而问之,"夫子何为顷间甚不庭乎?"庄周曰:"吾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且吾闻诸夫子曰:入其俗,从其令。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身,异鹊感吾颡,游于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为戮,吾所以不庭也。"


  这就是我们熟悉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所以也没什么太多需要说的。我们修仙也是如此,永远应该一只眼睛朝前看,看着自己能够达到的状态和境界,另外一只眼睛朝后看,看自己有没有失去现有状态和境界的风险。
  山木九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这个故事讲的是没有相对标准的概念。比如美丑,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看法。或许人对于人的审美,还有一个笼统但不绝对的标准,我们把它换成衣服的红色和绿色,就更容易理解了。我觉得好看的,别人未必觉得好看。而道德也是如此,什么叫好人,什么叫好事,也没有绝对的标准。比如放生这件事,在一部分人看来是善行,在另一部分人看来却不是。我以前经常说人修仙最难的四关分别是名,利,情,色。所谓名就是所有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统称,包括但不局限于知名度,美誉度等等。利就是一切可以用货币换算的东西。情,包括也不局限于亲情,友情,爱情。色,就是人的各种生理欲望和需求的统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天赋,经历,环境,性格,每一关过的难度和顺序也不必一样。现在我发现,还有一关,我姑且叫做德吧。我们中几乎每个人,其实内心深处都会希望自己是一个自己想要的状态的人。而且大多数人都会希望自己是个所谓的好人,善良的人。好到什么程度,善良到什么程度,每个人不一样。那么我们对自己是一个自己希望的状态的人,必然都不是有天然的自信的,没有自信,就需要自己做一些事情,来给自己自信。以前我不理解很多人,尤其是修行人,大肆宣讲和实践积德行善这件事,认为只不过是为了利于教职人员的生活。现在我新的理解是,既然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是个自己认为足够好的人,多做善事,就有助于提升和达成这种自信。达到了,对于自己是一个自己想要的状态的人有了绝对的自信,德这一关也就过了。所谓德,和名的区别就是,德是纯粹自己对自己的看法的统称。


  田子方一

  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数称谿工。文侯曰:"谿工,子之师邪?"子方曰:"非也,无择之里人也。称道数当故无择称之。"文侯曰:"然则子无师邪?"子方曰:"有。"曰:"子之师谁邪?"子方曰:"东郭顺子。"文侯曰:"然则夫子何故未尝称之?"子方曰:"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物无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无择何足以称之!"子方出,文侯傥然,终日不言。召前立臣而语之曰:"远矣,全德之君子!始吾以圣知之言、仁义之行为至矣。吾闻子方之师,吾形解而不欲动,口钳而不欲言。吾所学者,直土埂耳!夫魏真为我累耳!"

  这一段没什么太大的意思,中间田子方描述他老师的那一段话,可以算是庄子体系中对于真人,高人的一段诠释,这种诠释,在我解释就是四个字,没有属性。或者叫没有标签。道,是没有标签和属性的,我们没法说道是什么样的,只能不断的罗列道不是什么样的。那么接近与道合真的真人,自然也应该和道一样,接近没有属性和标签。而且从下面魏王的反应来看,这样的人,拥有和道一样对别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正所谓行不言之教。这样的桥段我们在庄子内篇中看到过很多,这里就不再多说了。最后魏王意识到他的魏国是他的累赘,前面有鲁国国君这么说,后面还有凡国国君这么说,他们作为一国之主,一片大大小小的江山,尚且是修道的累赘,更不要说我们这些平常人所拥有的一切外物了。当然,后面的凡国国君可能是境界到了,鲁君和魏王看起来也只不过是一时起念,过过嘴瘾而已。境界不到,抛弃比争取更难,通往大道的路至少有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为什么要选择明显难的那一条呢。所以,我觉得某些宗教普遍性的劝人舍弃外物钱财,如果不是别用用心,就是愚昧。
  田子方二

  温伯雪子适齐,舍于鲁。鲁人有请见之者,温伯雪子曰:"不可。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吾不欲见也。"至于齐,反舍于鲁,是人也又请见。温伯雪子曰:"往也蕲见我,今也又蕲见我,是必有以振我也。"出而见客,入而叹。明日见客,又入而叹。其仆曰:"每见之客也,必入而叹,何耶?"曰:"吾固告子矣: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昔之见我者,进退一成规、一成矩,从容一若龙、一若虎。其谏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是以叹也。"仲尼见之而不言。子路曰:"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这里的温伯雪子,让孔子一眼就可以看出来道存在于他的身上。所以无话可说。而他的高境界表现在哪呢,我认为表现在两点,第一是他在决定是否见鲁国那个求见的人的时候,是不受其他任何因素的影响,第一次决定不见,丝毫不影响回来的时候见他,而且连续两天见他,而我们一般人常见的情况是,自己做了一个决定之后,会出于面子等因素,不容易轻易更改这个决定。更不会朝令夕改,反复无常。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出于名的考虑,不希望别人觉得自己是个不靠谱的人,另一方面是德的考虑,不希望自己觉得自己是个不靠谱的人。而对于境界高的,破了这些妄识的人来说,心里根本没有挂靠谱不靠谱这根弦,他这会儿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仅此而已。我们是否应该这样学呢?什么时候该这样学呢?没有一定,看自己内心什么时候不在乎了吧。过没过这关,只有自己知道。另外一点,可以看出他见这个求见的人的时候,是只关心对方所说的话的内容,而丝毫不关心对方说话的态度的,有的时候像是儿子跟父亲说话,有时候像是父亲跟儿子说话,这对温伯雪子来说,都是无所谓的。想都可以想到,我们在与人接触的时候,是会很大程度上受到对方的态度,语气的影响的。只不过有的人,有的时候会表现出来,有的人有时候憋在心里,不表现出来而已。不表现出来就是修为么?不是,那是儒家的修养而已。心里也没有,才是修为。
  田子方三

  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夫子曰:"回,何谓邪?"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仲尼曰:"恶!可不察与!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万物莫不比方,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后成功。是出则存,是入则亡。万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尽。效物而动,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薰然其成形,知命不能规乎其前。丘以是日徂。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彼已尽矣,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也。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甚忘。虽然,女奚患焉!虽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

  这一段描写了颜回妄图复制孔子的修行之路和境界,师父怎么样,他就怎么样,直到有一天,发现师父做到了,自己怎么都做不到的状态。我早就说过,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复制我,每个人都是完全不同的,哪些关隘对我来说容易,哪些复杂,是由我的性格,经历,天赋,环境,处境,甚至长相决定的,对我容易的对别人可能反而难,对别人容易的我未必一时半会儿过的去。所以谁也别学谁,在同一条逻辑链条的指引下,各走各的路才是。当然,这指的是修行,而不是学习,学习是有规律和道路可循的。而孔子也批判了颜回的这种亦步亦趋的方法,他认为这样颜回学到的永远只能是孔子的过去,而不是孔子的现在,更不要说孔子的将来了。这样他所思考和实践的只是大道中已经被孔子做到的一部分,而孔子没做到的,他就不会轻易做到,甚至似乎不存在一样,这样当然会影响进步的速度。而每个人都平等的存在于天地自然之间,每个人能够感悟和学习到的都是公平的,是宇宙大道能给予人的全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