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五十一 思想的变革
       竹林七贤聚在一起的时间是曹芳时代,也就是曹魏正始年间,他们谈论的核心内容就是《老子》、《庄子》、《易经》。这三本书看似内容不多,如《老子》一书才五千字,不如现在一篇短小说,但书中蕴含的人生的智慧也不知道能派生出多少诗歌小说散文了?三本书皆是经典中经典,是古代版的缩微图书,随便从文中找出几句,就够人研究一辈子了。假使竹林里的这几位一辈子不出仕,窝在竹林,估计他们也谈不完,这三本书就像一本棋谱,能延伸出无数的套路、招式和杀法。他们读的不是三本书,而是天地、自然,包罗万象的一切,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恰如源源不断的再生能源。
      后人认为七贤的行为,一是想避开曹魏公司内部的斗争,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试想他们作为一种新思想开创者和发扬者,其思想境界肯定高于其他人,他们能明白事务,认清事物的发展趋势。曹氏代汉,如今司马氏又想代魏,说不定用不了多长时间某氏又要取代司马氏,这种走马灯式的高层变更,如果自己吊死在某人的那棵树上,的确有危险。
  但七贤们最终都有去曹魏上班的经历,他们似乎和权力中心一直很远,阮籍虽跟班司马昭,但其职务似乎无足轻重;山涛是直到司马家嬗代曹魏趋于明朗,才步入公司高层;而王戎的从政经历更多是在西晋。至于其他四位虽任职公司,却一直是位居公司中下层,他们和司马氏也是若即若离的关系!
  然而人生的理想往往和现实是背道而驰的,所有的个人主义在集体主义的环境中,必然趋向于集体,只也让看似异类的竹林七贤,依然无法活得自我,他们就像一株海棠花,骤雨过后,落红满地!
  其二后人认为他们对司马氏专权的不满。
  人骨子里其实都有英雄主义情结,这也是人类在改造自然时,与生俱来的一种精神。当一家公司的建立者,是从一个分裂的大世界中,通过打拼,再创建一家公司(自己下厨),那么这家公司经营时间一般都很长久,比如汉、唐、明。而如果这家公司只是通过窃权,篡夺前人本有的成果(吃现成饭),那么这家公司经营时间通常都比较短暂,比如、新、西晋、隋。在世人眼中,汉、唐、明创建者刘邦、李渊、朱元璋是英雄,而新、西晋、隋的领导人王莽、司马炎、杨坚更像是投机分子!
  说到这儿,大家也许会想到大宋公司的老板赵匡胤,此兄也是变更后周公司,不仅不短命,竟然还混了三百多年,其实老赵和王莽,司马炎、杨坚还是有区别的,老赵篡夺的公司一不像王莽簒夺的是一家大一统公司,二不像司马炎,杨坚弄了家市场份额覆盖全国三分之二的公司。老赵篡夺的后周公司更像一家分公司,所以老赵篡权不具有代表性!
  可是事实往往是打拼的人建立公司花费时间短,而在固有公司的前提下更改法人反而很费时。如刘邦创建汉公司花了八年时间、李渊也是八年、朱元璋从员工到老板是十五年。而王莽三十八岁就任西汉总经理,五十四岁代汉自立,花了十六年,前期其家族还掌权二十四年,也就是说王莽在前人积累的情况下,到他祖宗坟头出现祥云,差不多花了四十年时间。而司马氏在公元249年诛杀曹爽掌权,至265年西晋建立,是整整十六年,只有杨坚是个特例,花了三年时间,便速度惊人地从总经理一跃成了董事长,不过老杨前期也韬光养晦了十多年。
  司马氏在固有的曹魏公司基础上,通过收买,打压等各种手段将公司经营和管理权收归己有,在世人眼中,司马家具有盗窃嫌疑,所以才有了扬州三叛、李丰夏侯玄等人夺权。
  可是当曹魏公司员工在做一道答案是"王淩、毌丘俭、诸葛诞、夏侯玄、司马家"这道单项选择题时,他们通过分析对比,才发觉司马家是适合打勾的,这也让其他人全部打叉了。
  然而最佳的选择,只是在答案没有老曹家的前提下,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公司管理人员在无法决定自己为谁打工,只能接受为现任的总经理(司马家)打工,这种宿命是时代和公司的局限性所致,他们无法改变,但他们又想成为公司既得利益的一员,那他们就必须服从司马家管理和领导!
  曹魏公司走到今天,已经穿越回东汉末年了!

  如今曹魏的贾充、何曾,何尝不是东汉末年的贾诩、华歆的后身?而东汉孔融、祢衡之流未尝不是七贤之前身也!

  

  当曹魏管理层已经默认司马家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公司老板时,更多的高管开始提前卑躬屈膝司马氏。司马氏会用丰厚的物质条件回报这些曹魏变节的管理层,以致后来西晋的公司领导班子,更像是物质堆砌而成的木偶,这样的公司,管理层凝聚力也大大降低。古人说,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在管理层眼里,司马氏就是政治投机分子,他并没有"打破旧世界,创立新世界"的英雄气概,(不过话又说回来,他也没必要先去解散公司,加进行重组)当司马昭杀害曹髦后,反而"投机分子"这个标签更明朗了,这也是为什么当事人司马昭迫切地需要吞并蜀汉来证明司马家是个英雄!
  然而即便后来吞并蜀汉、东吴,也无法改变西晋短暂的命运,其实这一切在司马家公司创建之初,命运已经不可更改,他的公司本来就是别人的,他的创业资金也是别人给的,甚至管理层都是别人铺就的,司马氏就像一个乞丐买彩票中奖,成了千万富翁后,依然享受不到富翁的待遇,因为他的财富不是通过自身打拼而得来的!
  当然这不仅仅是西晋的待遇,历史上新、隋,以及南朝几家公司也同样出现这种待遇!
  以上只是通过公司大环境来分析个人小环境!通过个人小环境来推导公司大环境!
  不过鄙人认为七贤的核心思想和处事,可以用庄子里的一篇小章节概括: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其翻译为:庄子在濮水那儿钓鱼,楚国老板派了两个公司高管去见庄子,先表明了老板求贤若渴的态度,说:"老板想请先生出山管理整个公司!"
        庄子继续钓他的鱼,也不回过头来看看二位,只是静静地说道:"我听说你们公司有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三千岁了,老板用丝绸裹起来装在盒子里,珍藏在公司庙堂之上。请问这只神龟,它宁愿死了留下遗骸珍贵?还是宁愿拖着尾巴活在烂泥里呢?"
      二位高管不加思索,说:"当然宁愿拖着尾巴活在烂泥里。"
      庄子说:"二位请回吧,我宁愿拖着尾巴活在烂泥里!"
       庄子的处事哲学和语言风格深深影响着这七位贤人,庄子可以在战国时期各家公司夹缝中生存,七贤却不行,他们只能面对一家公司,曹魏公司,在当时以儒家经学为正统的时代,他们的言行举止是有违儒家,是一种另类,他们的放荡不羁,有违世俗的生活更像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所假设的自然状态,在他们的心中,人只有在自然状态下的思想才容易升华。他们从老庄易中汲取营养,生成的玄学思想此时正像一株株蒲公英,已经开出了黄色的小花,在不久的将来,会结出无数带绒的种子,只待风儿吹动,便会洒向天涯!
  这两天内容有点枯燥,呵呵
  这种新的思想会慢慢取代传统经学,但在曹魏公司时期还是没有完全实现。
       经学依然是曹魏时期很多人的研究方向,更是高层推崇的学习方向,儒家的行为规范还是约束着这些玄道之人。司马家依然用卫道士的方式掌控着曹魏的人的思想,维护儒家经学地位也是在维护司马家权力,这在司马昭时代非常明显,这也缘于自己出生在崇儒的家庭,而自己的老丈人王肃更是一位著名的经学大家,据《隋书.经籍志》载有王肃注释的《论语》、《易经》、《尚书》等,共十余种书,著述是极其丰富,王肃也是继东汉郑玄、马融之后,曹魏最著名的经学大家。
  传统的经学对人的思想行为规范存在着更大的约束,对于道家为准则的玄学家们显然不想接受公司约束的!司马昭推广老丈人的书籍,更多是在维护经学的地位,也是一种统一思想的行为,这种思想的推广,古代叫王化,也叫天子的教化。
       王弼、何晏开创玄学不久后,相继死去,竹林七贤的玄学更像是他们的继承,其实他们也是同步于王、何时期,魏晋玄学最高成就正是在正始(公元240年-248年)年间,后世王敦曾说这一段思想叫"正始之音",魏晋玄学是道家学说糅合儒家经义,来谈玄析理,他们不谈如何管理公司,只谈宇宙自然和个人修为。所以后世又叫这些玄学家为清谈家,甚至将后来西晋公司倒闭归罪于清谈家。
   人的思想都在变化,而群体的思想也在变化,两汉公司以董仲舒提畅的经学为立公司之本,让公司上下皆接受这种经学思想,这是公司思想管理的一种方式。自秦公司以法家为公司运营核心思想后,倒闭的太快,而西汉公司开创之初,以秦亡为殷鉴,破其法,而走向另一个方向,以黄老"无为而治",公司的管理层推崇这种"无为"的思想,也让秦公司倒闭带来的疮痍得以恢复,汉初普通员工税赋很轻,自足自食,对外国公司不付诸武力,而是持怀柔态度。老子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的话,西汉公司管理层是深刻理解,管理者也把此语当作公司铭言刻在每个管理者心上,犹如现代公司把企业文化贯输每位员工,比如华为公司的"狼性文化",其"学习、创新、获益、团结"的企业文化,也是融入公司每一个员工血液里。
  西汉公司早期的企业文化精神简称"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待到汉武帝刘彻老板上台后,一反前几任管理思想,史书上说这个老板有雄才大略,其实可以理解为有能力,敢折腾,能控制住折腾带来的后果。此人上台之初,西汉公司已经在前几任老板无为休养生息的内向型管理后,公司经济实力变得雄厚。史书载: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刘彻针会时况,开始改变公司经营策略,将内向型管理方式改变成外向型,对外部不以怀柔式,而以武力打击,思想上将老子那一套"无为"扔掉,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文化来治理公司。自此以后,董仲舒和其他儒家学者注解的儒家书籍风靡公司,这类书统称为经学,而注解者就成了大师了。老板们把他们著作传播开来,要求公司上下学习,公司的员工脑子便卸掉以前黄老系统,开始重装了经学系统,而东汉是西汉的承继,学术思想全盘接受,从此两汉便是儒家经学的天下。经学在两汉公司经过一代代大儒的研究发展和各届老板的推广,构成了两汉公司高层到基层的普世思想和价值观念,这种思想虽在东汉末年有所动摇,但还是延续到曹魏。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