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金庸政治学(已出版)

  金庸政治学(10)乾隆的权谋
  6、乾隆的一石二鸟
  前文里曾经提过,乾隆作为太平皇帝,自诩文治武功,虽是自卖自夸,但一来满清入关前后在政治制度上逐渐完善,二来康熙、雍正两朝打下良好基础,加上乾隆自身的努力,其对于中央集权的控制力度还是值得称道的。在太后早做准备的情况下,乾隆被迫现场将八旗兵权分给了八位王公,此举明显是削弱皇权,“不符祖宗规矩”,八位王公也心生疑虑,有的还想“明日还是上折归还兵权为是,免惹杀身之祸。”
  也就是说,乾隆对亲王们的威慑力是极大的——有人可能会说,这虽然和乾隆自身的努力有关,但更大程度上是因为乾隆作为满人皇帝的这一身份,一旦他是汉人之子的秘密暴露,那么八位王公会毫不犹豫地与之为敌。
  这个说法自然没错,但乾隆的努力并非白费,事实上,在生活中,你的任何努力都不是白费的,它总会在关键时刻起到作用——乾隆在巩固皇权这方面的努力,使得他所要做的事情变得简单。也就是说,只有在他身份暴露的情况下,王公们才会倒戈相向,那他所要做的就只有一件事:毁灭自己是汉人的证据,封住太后的口。
  至于太后,在连出昏招后,此时竟然还如释重负起来,打个呵欠说“这万世的基业,可要好好看着啊”,这个场面实在太过于讽刺。
  而乾隆,此时已经想好了全盘计划。他让自己的私生子福康安率领骁骑营人马,让白振统领御前侍卫,分别埋伏。另外,他还安排了大喇嘛呼音克这样一个角色,许以“第三个活佛”的厚利,让他率领喇嘛火烧雍和宫大殿和绥成殿,并攻杀看守证据的旗兵。
  乾隆打算用这个一箭双雕之计,将红花会和太后的势力一网打尽。虽然由于香香公主以性命警示,红花会做了防备,并成功脱逃,但太后掌握的证据却被毁灭。同时,红花会远走大漠,加上手上已无乾隆身世的证据,再也无力光复汉室,乾隆的帝位就此稳固。可以说,虽然没能捕杀红花会群雄,但乾隆的计划还是成功了。
  
  金庸粉丝:我当年可能黑帮片看得太多,所以初看书剑的时候,也对红花会这一举动瞠目结舌,这么重要的证据,就这么给人家了,摆明逼人家耍赖啊
  金庸政治学(11)关于《书剑》的结语
  1、红花会为什么没有路线之争
  很多人曾经下过这样一个论断:红花会注定失败。
  我个人是很赞同这个结论的——红花会选择以乾隆的身世秘密为核心武器,希望与乾隆合作,本身就是一次政治投机,而政治投机注定有着高风险。而我在前文里也提到,让乾隆放弃自己的满清帝位,冒巨大风险,最后的“成果”是做汉人的傀儡皇帝,别说乾隆不答应,换成一个白痴也不会答应,也正因为这个明显存在悖论的方针路线,使得这次政治投机彻底成为一个错误,完全没有成功的希望。
  但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红花会内部对这个错误的政治路线是怎样看待的?是团结至上、一致通过,还是存在反对声音?
  细细翻查《书剑》,我没有看到内部的反对声音,而在六和塔上,陈家洛与乾隆盟誓,也仅有天山双鹰这俩脾气暴躁的老人家明确表示乾隆信不过。从内部来说,红花会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难道大家都像陈家洛一般信任乾隆?我认为并非如此,在乾隆被关押于六和塔时,守夜的石双英、杨成协、孟健雄、安健刚和常家兄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满清统治和乾隆表示了不满,杨成协说了一句“要是四哥的伤治不好,归了天,那只好叫你(乾隆)抵命”,而作为非红花会嫡系的安健刚则更加直截了当,说“第一要抓贪官的头儿脑儿。插他的手指,烧他的屁股。”
  而在红花会的其他当家中,赵半山当年是屠龙帮的重要人物,以反清为己任,徐天宏被满清政府害得家破人亡,阶级斗争的热情都是不容置疑的。乾隆虽有汉人身份,但毕竟是满清皇帝,那些刻骨仇恨又怎是可以随意抹杀的?
  可偏偏,他们都没有对这个斗争方针提出异议。
  其实这个问题很不可思议,我曾经分析过,在陈家洛就任总舵主位置之前,红花会曾经存在一场权力暗战——我们在这里假设这些猜测是真的,红花会内部确实存在着不同派系。在政治斗争中,派系之争自然不全是路线之争,但路线之争却注定是派系之争的一种形式,或者说,隐蔽的派系之争往往借路线之争这个幌子走向台前,呈现公开化与合理化。如果我们说得再明白一点,那就是几乎所有的路线之争在根源上都是派系之争,只是不同派系用来铲除异己的一种形式。
  而在红花会面临如此重大的政治选择时,路线之争却缺失了,各派系并未利用这个机会清除异己。这又是因为什么?
  
  金庸政治学(11)关于《书剑》的结语
  1、红花会为什么没有路线之争
  很多人曾经下过这样一个论断:红花会注定失败。
  我个人是很赞同这个结论的——红花会选择以乾隆的身世秘密为核心武器,希望与乾隆合作,本身就是一次政治投机,而政治投机注定有着高风险。而我在前文里也提到,让乾隆放弃自己的满清帝位,冒巨大风险,最后的“成果”是做汉人的傀儡皇帝,别说乾隆不答应,换成一个白痴也不会答应,也正因为这个明显存在悖论的方针路线,使得这次政治投机彻底成为一个错误,完全没有成功的希望。
  但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红花会内部对这个错误的政治路线是怎样看待的?是团结至上、一致通过,还是存在反对声音?
  细细翻查《书剑》,我没有看到内部的反对声音,而在六和塔上,陈家洛与乾隆盟誓,也仅有天山双鹰这俩脾气暴躁的老人家明确表示乾隆信不过。从内部来说,红花会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难道大家都像陈家洛一般信任乾隆?我认为并非如此,在乾隆被关押于六和塔时,守夜的石双英、杨成协、孟健雄、安健刚和常家兄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满清统治和乾隆表示了不满,杨成协说了一句“要是四哥的伤治不好,归了天,那只好叫你(乾隆)抵命”,而作为非红花会嫡系的安健刚则更加直截了当,说“第一要抓贪官的头儿脑儿。插他的手指,烧他的屁股。”
  而在红花会的其他当家中,赵半山当年是屠龙帮的重要人物,以反清为己任,徐天宏被满清政府害得家破人亡,阶级斗争的热情都是不容置疑的。乾隆虽有汉人身份,但毕竟是满清皇帝,那些刻骨仇恨又怎是可以随意抹杀的?
  可偏偏,他们都没有对这个斗争方针提出异议。
  其实这个问题很不可思议,我曾经分析过,在陈家洛就任总舵主位置之前,红花会曾经存在一场权力暗战——我们在这里假设这些猜测是真的,红花会内部确实存在着不同派系。在政治斗争中,派系之争自然不全是路线之争,但路线之争却注定是派系之争的一种形式,或者说,隐蔽的派系之争往往借路线之争这个幌子走向台前,呈现公开化与合理化。如果我们说得再明白一点,那就是几乎所有的路线之争在根源上都是派系之争,只是不同派系用来铲除异己的一种形式。
  而在红花会面临如此重大的政治选择时,路线之争却缺失了,各派系并未利用这个机会清除异己。这又是因为什么?
  
  晕阿,一边说数据出现错误,一边给我发了两次,呵呵。
  金庸政治学(11)关于《书剑》的结语
  2、于万亭的政治选择
  红花会内部没有路线之争,在我看来有几方面的原因。而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红花会的政治选择在上一代已经出现了重大变化。
  在书中,并未提及红花会的成立时间,也没有提及于万亭是第几任总舵主,但据我推断,于万亭在陈家洛孩提时代还隐身于陈府,也未被逐出少林,所以此时肯定不是红花会总舵主,而以红花会的规模和名气,又不像是创办仅十几年的帮会,所以我认为于万亭并非红花会的开创者。
  但可以肯定的是,于万亭是红花会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红花会在他的掌控下,一方面发展壮大(这个可以拿绿营中的红花会会众来作参考,以绿营兵丁的年纪,可以肯定他们都是近十年来加入红花会的),另一方面也在政治路线上发生演变。
  这个政治路线的演变,就在于于万亭的身份。乾隆与陈家洛的生母是他的老情人,他是陈家洛的义父,掌握有乾隆身世秘密的证据,这个身份使得他做出了不同的政治选择,那就是放弃通过武力暗杀来反清复明,而是希望通过乾隆的身世秘密,促使其颠覆大清江山,进而达到“家天下”的目的——乾隆要是乖乖的,还可以做汉人皇帝,要是不乖,干儿子就可以取而代之。
  值得一提的是,他并没有过早暴露自己的政治选择,而是先进行了铺垫。比如将势力渗入清朝内部(如绿营),为日后举事创造条件,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清朝末年的新军,要是乾隆就范,内部就有了颠覆力量,如果不就范,这种势力的渗透也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又比如他在内部提拔了少壮派文泰来,作为对无尘和赵半山两大势力的制衡,从而营造了三角形的政治形态,为日后的政治方向大转变扫除了派系障碍,这一点下文还会详细说明;另外,他早早将陈家洛送到袁士霄那里学艺,让这个太子党拥有人人羡慕的高学历,顺道获得天山那群世外高人势力的支持。
  直到这些铺垫全部完成,他才带着文泰来进宫面见乾隆,揭开秘密。在此之后,不管于万亭去世与否,红花会都已经别无政治选择——于万亭不去世,一切都在其掌控之中,按既定轨道前进,去世的话,由他指定接班人,而陈家洛已经拥有了良好政治基础,接班顺理成章,加上各个派系的均衡状态,陈家洛也没有了决策障碍。
  至于其他原因,我们在下一篇中再详细论述。
  
  
  回恝凼荹:哈哈,是啊,所以我也提到了“乾隆要是乖乖的,还可以做汉人皇帝,要是不乖,干儿子就可以取而代之。”
  我甚至认为,一旦计划成功,让陈家洛做皇帝是一个必然——乾隆注定是个跳板。
  
  回rfr777581:呜呜,看书不细,暴露了,谢谢指正,老兄你看得仔细阿。但万恶的天涯,竟然不能编辑帖子。
  又被发现错误了,嘻嘻,欢迎纠错捉虫
  金庸政治学(11)关于《书剑》的结语
  3、成也制衡,败也制衡
  前文提到,于万亭的种种“铺垫”,使得红花会在政治路线上的重大改变没有了障碍,而在这些铺垫当中,内部的权力制衡十分重要。
  我在前文中曾经提到,在陈家洛答应就任总舵主之前,无尘、赵半山和文泰来三大派系就存在着一定的制衡关系,而到了陈家洛就任总舵主后,因为文泰来被捕,陈家洛在人手分拨中将隶属文泰来派系的骆冰和章进打散,从而营造了新的三角政治形态——陈家洛、无尘和赵半山。
  这个稳固的三角形,延续到了文泰来被营救后。陈家洛在营救行动中的不顾自身安危,无疑有效地笼络了文泰来,而他与年轻当家徐天宏、卫春华和余鱼同等人的志同道合,显然也和文泰来派系的“少壮派”底子相一致——文泰来的异军突起,本身就是于万亭对无尘和赵半山的一种制衡。
  红花会的这种三角政治形态自然算不上是“三权分立”,但依然稳固。在这种形态下,任何一个派系都很难对重大政治决策提出异议,因为一旦处理不好,将导致另外两派的联手反击,导致原有均势的失衡,没有谁愿意主动打破这种微妙格局。
  也正因此,无尘和赵半山选择了“失语”,内部仅有小弟级人马,比如杨成协等发了发牢骚。而文泰来作为政治决策改变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唯一在生的参与者,自然会无条件支持于万亭与其后继者陈家洛。
  在三大势力都没有异议的情况下,这个政治决策的通过顺理成章。
  应该说,于万亭和陈家洛在内部权力制衡这个方面都做得很好,从而保证了内部的和谐。但这种制衡所导致的和谐,却又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惰性。
  事实上,任何一个组织体系中,都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和谐,而在管理学里还有这样一个法则:当和谐程度过高时,内部的要求很容易变得松懈,也就容易出现决策失误,通俗点说,假如领导和下属们都好到穿一条裤子了,毫无距离可言,举目皆是兄弟姐妹,那反倒也耽误事——所谓过犹不及,内部存在党争倾轧,当然会导致执行力大幅下降,但内部的高度统一,没有不同声音,同样也会造成决策的偏差以及执行力的下降。
  红花会内部尽管偶有暗流,但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就拥有高度的和谐,比如总舵主一位空悬,大家就有想法,可一旦陈家洛就任,大家就安分守己。这种组织架构导致了只有一种声音存在,也在客观上决定了红花会的失败。
  (书剑部分完结)
  
  嘻嘻,又有错,改正。
  下一部……倚天……
  哈哈,那我抽起倚天,写个碧血剑……
  碧血剑东西不多,很快搞定。
  对了,忘了试一下,是不是快到分页了
  碧血剑还在酝酿中,分页吧……
  金庸政治学(12)《碧血剑》里的华山派
  1、穆人清的深谋远虑
  如果我们将《笑傲江湖》的时代确定为明朝,那么,华山派的演变基本可以确定为“倚天——笑傲——碧血剑”这三个时代。
  在《倚天》中,华山派表现可谓糟糕,而到了《笑傲》时代,华山派又经历了巨大动荡,可到了《碧血剑》,华山派已经成为武林中的顶级门派,穆人清被认为是武林第一人,弟子也成为武林中的领袖级人物,甚至徒孙走出去,也能成为一流好手敬仰的人物。
  是什么让华山派在经历了《笑傲》时代的动荡后迅速崛起?
  有人提到武功的传承,比如令狐冲对华山派的扶持,比如气宗剑宗的融合等,而我个人认为,武功本身是死的,关键在于人。在我看来,穆人清才是关键所在。
  在《碧血剑》中,有几个细节很值得留意:一是崔秋山机缘巧合,得到了穆人清的传授,虽非弟子,却也受益一生;二是穆人清的二弟子归辛树的妻子归二娘,也熟谙华山派武功;三是木桑道长向袁承志传授武功。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穆人清本人天纵奇才,武功炉火纯青,但我们知道,个人的力量并不足以保证一个门派的崛起。对于穆人清来说,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让华山变成少林这种徒子徒孙遍天下的大门派,另一方面,因为正值乱世,他也不愿意像独孤求败那样隐居,很想让华山派打出点名堂来。
  于是,他选择了中间路线——谨慎收徒弟,做到收一个成名一个,成材率100%,并由弟子在江湖上开枝散叶,但继续保持“少而精”的风格,让“第三代”同样保持高成材率;另外,他还在江湖中广结善缘,比如崔秋山虽然资质不佳,做不了他的徒弟,但仍有机会被传授一套拳法;而最重要的,则是他放开了门户之见。
  我曾经困惑于这样一件事情:归二娘在华山派的“名分”到底是什么?她不是穆人清的弟子,也不是归辛树的弟子,但她却学到了华山派的武功,在江湖中与丈夫齐名。
  也就是说,华山派在武功传授上并没有明显的门派之见,归辛树作为穆人清的二弟子,有相对的自主权,除了授徒外,还可以把武功传给自己老婆。而归二娘对穆人清的称呼也是“师父”。
  自家武功都不受限制,学习别派武功当然就更自由了,袁承志在木桑那里学到了众多暗器与轻功功夫,日后都少不了传授给自己弟子,而他被迫收下弟子何铁手,穆人清却也表示了极大的宽容。
  穆人清的深谋远虑、兼容并包,才是华山派崛起的关键。
  
  分页
  金庸政治学(12)《碧血剑》里的华山派
  2、归辛树最没希望做掌门
  在《碧血剑》的尾声,华山派众人云集于华山,穆人清当众宣布:“我年事已高,不能再理世事俗务。华山派门户事宜,从今日起由大弟子黄真执掌。”
  黄真听了大惊,忙道:“弟子武功远不及二师弟、三师弟……”
  穆人清此时的反应很有意思,他的回答是:“掌握门户,但求督责诸弟子严守戒律,行侠仗义。你好好做吧!”
  换言之,武功不重要,能够引领诸弟子按照华山派的门规前进才是关键。
  这次接班人的选择,体现的是“协调能力大于业务能力”这一官场通行的道理。在业务能力上,二弟子归辛树号称神拳无敌,隐然是江南武林领袖,袁承志更是年纪轻轻便登堂入室,还是武林盟主,二人无论是武功还是名气,都高于大弟子黄真,但是,穆人清选择的接班人却是黄真。
  在三大弟子当中,归辛树是最没有希望接班的。此人武功最强,甚至超出了刚出道时的袁承志,他本身的势力也很强,老婆归二娘与他齐名,弟子梅剑和、刘培生和孙仲君都在江湖中闯出了名头。但这人的毛病也很多,比如口才不佳、心胸狭窄、为人古板等。
  这几个缺点,其实都是做领导的大忌,说白了就是缺少人格魅力、领导风范。试想,若是他成为接班人,日后华山派召开大会,他半天憋不出一个字来,场面该是何等难堪。这还算是小事,心胸狭窄和为人古板才是大问题——要做成功的一把手,胸襟就得开阔,懂得包容,这样才能利用好每个人的长处,否则只会使得团队的离心力越发严重;而为人古板这一条,会限制员工的发散性思维,团队缺乏创造力,进而失去竞争力,比如他授徒时,强调一招一式的到位,墨守成规,而穆人清传授袁承志武功时,一套简单的十段锦也能玩出许多花样,袁承志调教刘培生,连起手式都可用来破敌,仅仅解读三招两式便让刘培生豁然开朗,受益终身,归辛树比起他们,差得可不是一点半点。
  上面所说的,是归辛树自身的“硬条件”不够,而从潜规则来说,归辛树同样没有竞争力。在华山派的“第二代”成员中,黄真和袁承志都是“单兵作战”,归辛树却有一个武功同样精强的妻子归二娘。一旦归辛树接位,掌握华山派的政治人事大权,他的“夫妻档”就必然会造成权力的失衡。这很容易让我想起杜琪峰的电影《黑社会》,从吹鸡到阿乐,帮会龙头的选择从来都不是实力最强的那个——在一个体系内,一旦实力最强的那个人掌握了权力,对他的制衡就成了难题。现实中的选择只有两种,一是用更严密的机制去制衡一把手,二是选择一个实力并非最强的人,赋予他权力,然后与实力最强的那一方彼此制衡。
  
  
  
  分页分页
  哈哈,我属于耳濡目染,但没啥兴趣掺和的那种
  属于体制内的旁观者。
  金庸政治学(12)《碧血剑》里的华山派
  
  3、“完美”的袁承志为何没接位
  如果说归辛树的个性决定了他无法成为华山派的新掌门,那么袁承志呢?
  这个年轻人与归辛树恰恰相反,几乎就是一个高大全的形象。要说业务能力,他武功不亚于归辛树,高于黄真,而且身兼华山派、金蛇郎君和木桑三家之所长;要说背景,老爸是人人敬仰的袁崇焕,在当时的背景下,袁督师虽死犹生,袁承志已然超越了“太子党”的低级趣味;要说性格,他大事有原则,小事懂退让,胸襟开阔,得理让三分,处处留人面子,行事十分漂亮;要说人脉关系,他跟袁崇焕旧部、李闯势力都有关系,还是武林盟主,青竹帮、金龙帮和恶虎沟等势力都对他心悦诚服;要说在华山派内部的个人势力,他虽然年轻、入门晚,却收了一个武功甚至超出归二娘的徒弟何铁手,刘培生得他指点,也终生对他恭敬万分。而且,他还有年龄优势,黄真和归辛树都已年过五十,而袁承志不过二十出头。
  这样一个“完美的同志”,又为什么没有接位呢?
  写这一段时,正是29岁的湖北宜城市市长周森锋被网友们人肉搜索的时候。说实在话,一个29岁的正处级干部其实没啥大不了的,干部年轻化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了,这个年龄层出现的副处以上干部也实在是数不清了。但周森锋的问题在于他的起点太高,一毕业就是副处级干部,没有经过公务员考试,没有基层工作经验,这都是不符合组织程序的。按理说,硕士毕业也就能享受个副科级待遇,挂着副主任科员的名头参与基层工作,积累经验,过两年就可以向上提拔,但周森锋一下子跨越了公务员考试、副主任科员、正科等几个阶段,直接跳到副处,大家怀疑其中有猫腻是一种必然。而且,虽然他只是个县级市市长、正处级干部,但毕竟是“市长”,对于那些搞不清楚级别、职位的普通来百姓来说,“市长”二字确实很刺眼。至于官员选拔欠缺透明度所导致的群众不信任感,以及由此衍生的“背景说”等等,与本文无关,就不展开了。
  事实上,袁承志所面临的问题与周森锋有点相似。在我看来,条件完美的袁承志尚且无法上位,习惯背着手由人打伞服侍的周森锋更是站不住脚,遭遇质疑是必然的。
  
  呵呵,小锅鸡,关于袁承志的问题,我倒是持保留意见。从内部制衡来说,我认为黄真还是最好的选择,袁承志可以再放一放。来个兄终弟及,就像赵匡胤和赵光义。具体的,我马上就写
  这段时间没更新,是因为这个系列成为了南方都市报的每日专栏,所谓每日专栏,就是一天一篇,算是连载吧。
  打算把这个帖子转去杂谈,人气旺盛点,地址在下面——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ublicforum/content/free/1/1648476.shtml
  
  希望仗剑的朋友们转去杂谈吧,谢谢了。
  楼上,没有太监啊,只是之前转去了杂谈。
  
  在杂谈贴了一段时间,人气不差,但讨论深度广度确实比仗剑差远了,现在决定两头贴,呵呵,从今天开始恢复更新,哈
  金庸政治学(12)《碧血剑》里的华山派
    4、起点太高、年纪太小
    我们先来说说袁承志的起点,与完全违背了组织程序的周X锋不同,袁承志是穆人清的嫡传弟子,绝无造假,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存在着先天劣势,穆人清在刚收他做徒弟的时候,就说:“你那两个师兄都比你大上二三十岁。他们的徒弟都比你大得多啦。他们说不定会怪我,到这时还给他们添个娃娃师弟。嘿嘿,要是你不用功,将来给他们的徒子徒孙比下去,他们可更有道理来怪我啦。”
    穆人清毕竟是一派掌门,清晰预见到了袁承志将来要遇到的问题。事实上,大师兄黄真和二师兄归辛树都对袁承志这个小师弟有过质疑。黄真生性诙谐,心胸宽阔,倒没有看不起袁承志,但还是低估了其武功,在石梁派的时候出于关心,十分担心袁承志的“莽撞”,直到袁承志展示深厚功力时,才松一口气,心中喝彩。而心胸狭窄的归辛树夫妇,则是一开始就偏帮自己门下,对袁承志十分轻视。
    而第三代弟子对这个年纪比自己还小的“小师叔”,则更为轻视。比如梅剑和和孙仲君二人,在金龙帮一事中极为骄横,在明知袁承志是长辈的情况下,依然不依不饶。又比如黄真的大弟子冯难敌,眼见袁承志比自己的儿子岁数还小,便不肯施礼,崔希敏同样如此。而冯难敌的两个儿子更是对这个“小师叔祖”十分看不起,存心要看他的笑话。
    要知道,华山派是一个正义门派,每个弟子都是江湖中响当当的人物,他们具备比其他门派更高的团队素质,但为什么袁承志还会遭遇这样的待遇呢?
    这当然与华山派的内部结构有关,华山派众人在江湖中地位很高,人人自恃身份,自然难以约束,我们现在说知识分子越多的单位越难管,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而另一个值得留意的事实则是:当袁承志展示自己的武功,并为同门排忧解难之后,大家对袁承志的态度都从轻视转变为尊敬。换言之,华山派诸人起初对袁承志的忽视,在于其年龄与辈份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不信任感。
    说白了就是,袁承志的起点太高。
    
  
  金庸政治学(12)《碧血剑》里的华山派
    5、穆人清想玩“兄终弟及”?
    在官场上,起点高绝对不是坏事,人家忙活十几年才能达到的高度,你三五年就做到了,节省下来的时间会让你的仕途事半功倍。而且高起点很容易造成一种良性循环,使你在每一次竞争中都拥有年龄优势,累积效应越来越大。但凡事有利就有弊,起点高不等于日后的发展一定会好,在金字塔的官员结构中,很多起点很高、曾被人看好的人物也会成为塔基的一部分,未能达到预料中的高度。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年龄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拥有年龄优势的情况下,你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获取大家的信赖。这种信赖有业务上的,也有人际关系上的,事实上,人们普遍对年轻领导者的处事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有些人更是出于妒忌,报以更苛刻的态度。
    这其实是对年轻人最有效的考验,通过了就必然一马平川,没通过就免不了泯然众人矣。
    有些人可能又要说了,袁承志明明经受住了考验啊,他业务能力强,又懂得处理关系,该把握原则的时候决不让步,该不张扬的时候就不张扬,为什么还是没有成为新一代掌门呢?
    在我看来,一方面是因为袁承志的年龄实在太轻,他才二十多岁,而黄真和归辛树分别是四五十岁的年纪。如果袁承志此时就任掌门,以他的能力和精力,如果也像穆人清那样任职至八十多岁,那等于是把持华山派长达六十年。在封建王朝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年轻时代的英明君主,往往老年昏聩,这一方面是精力问题,另一方面,长期掌权所导致的惰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这种惰性会导致组织架构的老化、运作机制的僵化,进而导致整个体系的低效率。
    穆人清作为上一任掌门,必须正视这一问题。华山派的内部章程并没有规定掌门任期,也就是说没有制度约束,那就需要“人治”。所以,穆人清必须考虑接班人的年龄,以免一人长期掌权。所以,他挑选了守成的黄真。
    那么,袁承志是否就失去了担任掌门的希望呢?我认为并非如此,如果袁承志最后没有出海远走高飞,他应该是下一任掌门的候选人之一——换言之,宋初的“兄终弟及”那一套应该是穆人清的一种备选方案。史书记载,赵匡胤传位赵光义,其实是早就定下来的“祖制”,“兄终弟及”的用意是避免皇帝即位时年龄太小,无法妥善处理朝政。但赵光义自己做了皇帝后,觉得皇帝还是自家人坐比较好,不但传位给自己儿子,还把赵匡胤的儿子“清理”得一干二净。
    照这么说,华山派如果也来这一套,黄真的大弟子冯难敌是否答应也很难说呢!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第三代弟子暂时还找不出一个能够胜任的接班人,那么袁承志接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金庸政治学(12)《碧血剑》里的华山派
  
  6、“有个好皇孙!”
  说到黄真的大弟子冯难敌,《碧血剑》中着墨不多,只是说他“四十多岁年纪,虎背熊腰,筋骨似铁”,江湖人称“八面威风”,连袁承志看到他,也是暗中喝彩,心想“大师哥如此英雄,确要这样威风的人物才能做他掌门弟子”。
  到了《鹿鼎记》时代,冯难敌成了华山派掌门人。那时距离《碧血剑》的时代已有二十多年,穆人清和黄真已经辞世,袁承志远走异国,归辛树夫妇也已老迈,冯难敌成为江湖声望最高的人之一,连他的两个儿子都号称“两河大侠”。
  从穆人清传位黄真,再到第三代的冯难敌,华山派掌门的选择都是嫡系大弟子。但黄真与冯难敌面临的形势截然不同,黄真论业务能力和江湖声望,都不如二师弟归辛树和三师弟袁承志,而冯难敌在华山派的第三代弟子中却是鹤立鸡群,声望无人能及(剔除半途入门并远走海外的何铁手)。我们之前曾说归辛树和袁承志二人自身势力太强,所以需要黄真掌权,以免权力失衡,但为什么到了第三代,实力最强的冯难敌反而没有受到这些制约呢?
  根据我的分析,当年黄真之所以胜出,是通过了年龄、协调能力等几方面的综合评定,再加上派系制衡的需要。但华山派作为当时江湖中的第一门派,其路线并非关起门来自娱自乐,而是积极参与到时局之中,是“反清复明”的重要基石,归辛树是江南武林领袖,袁承志更是武林盟主,相比黄真,他们可以更好地推进华山派的既定政策与路线。黄真在这种情况下胜出,需要更大的助力,而这个助力,也许就是他的大弟子冯难敌。
  野史记载,康熙晚年确定接班人时,历经多番考察,最终在四皇子(即日后的雍正)和十四皇子间犹豫不决,问计方苞,方苞的建议是如果对这两位皇子难以取舍,那不妨看皇孙,有个好皇孙,可保三代平安。康熙立刻想起四皇子的儿子弘历(即日后的乾隆),遂下定决心由四皇子接位。
  而穆人清在考虑接班人时,黄真具有出色的协调能力,但归辛树和袁承志胜在声望与业务能力,袁承志更是八面玲珑的角色,这个取舍难度同样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穆人清也是考虑到了第三代的因素,当时满清入关,李闯势力出现严重的腐化态势,穆人清已经预见到了日后斗争的难度,黄真一代的作用是“守成”,要稳妥地扩张华山派的势力与声望,而第三代面临的也许就是残酷的斗争,冯难敌无疑是最好的人选。
  
  哈哈,那边人气虽旺,可是没人讨论有价值的东西呀
  只不过……为啥仗剑这么冷清?
  哈,楼上,握手
  
  嘻嘻,天涯现在有点乱
  
  金庸政治学(12)《碧血剑》里的华山派
    7、最是精明刘培生
    归辛树作为穆人清的二弟子,隐然是江南武林领袖,但他和老婆归二娘二人气量偏狭,对自己的弟子十分护短。他们的弟子也是典型的“被惯坏的孩子”,梅剑和骄横无比,孙仲君更是心狠手辣,一见面就砍下罗立如一条手臂,还杀了洪胜海全家,令人不齿。
    也正因为这些劣迹,在华山派三大弟子中,归辛树这一派系怕是人望最低的——领导死板小气,手下个个眼高于顶、不会做人,貌似干练,实则都是大草包。在江湖上混,武功这玩意儿实际作用不大,再强的高手也抗不住人家群殴,左右逢源的人才能吃得开,韦小宝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归辛树则是反面教材。
    但在归辛树的这一派系中,三弟子“五丁手”刘培生却大智若愚,是个难得的聪明人。
    在闵子华邀集帮手向金龙帮寻仇一事中,梅剑和与孙仲君俨然以闵方代言人自居,事事争先出头,在我看来纯属傻到家了。要知道,他们虽然江湖声望极高,但毕竟不是当事人,而且,相比清凉寺的十力大师、昆仑名宿张心一等人,他们毕竟是年轻后辈,礼节上也应该多请示多汇报。结果呢?孙仲君二话不说砍下罗立如的一条手臂,连己方都觉得如此对付一个下书人实在过分,梅剑和将记录双方误会的书信证据撕毁,更是无礼至极,不但无助于化解双方仇怨,也让此前已表态此事就此罢休的十力大师等前辈失了面子。这二人若是有一天落难,注定是踩一脚的人多,拉一把的人少。
    但在这场闹剧中,外形朴实的刘培生一直没有掺和。而到了袁承志出场,亮明身份后,梅剑和毫不相信这个比自己年轻十多岁的少年会是师叔,言语十分不客气,甚至还骂出了“浑小子”三字,刘培生则显示了自己的大智若愚,虽然他也心存疑虑,但言语客气,当看到袁承志亮出一招华山派拳法后,心里立刻大为佩服,上前讨教。
    在我看来,以刘培生的精明,他应该已从袁承志这一招的精妙中基本相信了对方的师叔身份,但他上前讨教,一方面是为了完全证实,杜绝有人打着华山派旗号招摇撞骗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则是眼馋于那一招的精妙,想趁机学点东西。
    袁承志没让他失望,五招之内将其击倒,但拆招过程中先后教了“武学之道,不可拘泥成法”,起手式这种客套招数其实也可破敌等道理,刘培生立刻拜倒与这位师叔相认,并真心说出了一句“师叔拳法神妙莫测,适才这五招明说过招,其实是以本门拳法中的精义相授。晚辈感激不尽,回去一定细心体会”,而且日后根据这五招触类旁通,受益终身。
    相比之下,梅剑和随后的讨教就显得无礼又无知,他心里已相信袁承志是师叔,却依然站在左首而非下首,意思是只认袁承志是平辈而非长辈,争一时之意气,结果自取其辱。
    在官场之上,刘培生的大智若愚才是最值得学习的。
  
   金庸政治学(13)袁承志的势力
    1、袁承志势力的构成
    根据《碧血剑》书中所述,袁承志就是个黑小子,跟帅不搭边,但这个黑小子也不知道走了什么狗屎运,跟无数美女有暧昧关系,而且清一色是对方主动,温青青就不用说了,还有神仙般的阿九、古代女强人焦宛儿,一个个都看上了他。
    这就是主角的运气吧?武侠小说里永远打不死的大众情人主角,那绝对不是浪得虚名的。而且袁承志除了感情运奇佳之外,事业运也很旺。他老爹袁崇焕蒙冤而死,但其旧部都奉其为少主,他又是穆人清的关门弟子,换言之等于“双料太子党”。另外,他很会做人,知交满天下,还身为七省武林盟主。他跟李闯势力渊源很深,与李岩是结拜兄弟,与崔秋山情谊深厚;直隶与山东的两大强盗集团都唯他马首是瞻,帮会头子程青竹和沙天广甚至甘愿做他的跟班;金龙帮、仙都派和名震五省的“盖孟尝”孟伯飞等人都得他大恩,即便是曾经栽在他手上的龙游帮帮主荣彩,也觉得他“很会做人”。换言之,袁承志的“关系”遍布江湖,势力十分庞大。
    但我们知道,无论是何种状况下的政治体系,内部都并非铁板一块,下属也分个亲疏远近,袁承志的势力同样如此,有些是心贴心的体己人,有些则是利益结盟者,还有一些则是墙头草,压根靠不住。平时看起来,可能大家都差不多,但到了关键时刻,袁承志的用人选择会不一样,而手下人的选择同样会不一样。研究袁承志的势力构成,有助于我们洞悉《碧血剑》的潜规则。
    我们先看看华山派内部,主要包括穆人清与三大弟子,还有第三代的各门弟子,如果加上有渊源的旁支别系,就还包括哑巴、崔秋山和安大娘这几人。
    严格来说,在华山派内部,真正属于袁承志嫡系的人并不多,哑巴自然算是一个,崔秋山也算一个,但二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华山派门徒,没什么话语权。而袁承志只收了一个弟子,那就是五毒教主何铁手,由于“出身”不好,何铁手虽然武功极高,但在华山派的话语权并不见得能比哑巴高多少。
    至于对袁承志终生恭敬的刘培生,此人大智若愚,不排除倒向袁承志的可能,但他毕竟是归辛树的弟子,在没有涉及大原则问题时,他还是属于归氏派系。归辛树夫妇虽得袁承志的大恩,但毕竟初次见面就生出嫌隙,且存在争位冲突,他们夫妇又心胸狭窄,感激之情无法填补彼此间的鸿沟。
    再说说大师兄黄真这一派系,黄真本人对袁承志很好,但毕竟接任了掌门位置,与小师弟就有了距离,要知道,领导和下属之间总要有点距离感,否则工作就不好开展。而黄真的大弟子冯难敌虽然最终对袁承志的武功十分钦佩,但作为下一任掌门的候选人,冯难敌注定对袁承志心存顾虑。
    也就是说,袁承志在华山派内部的势力并没有强于两位师兄,甚至还有所不及,这也侧面印证了制衡的道理——他在外面闯出了极大名头,但在内部就无法一家独大,而是要与另外两股势力基本平衡,一方面需要为掌门所控制,另一方面也要成为掌门的制衡,以免出现“一言堂”的局面。
    
  
  金庸政治学(13)袁承志的势力
  
  2、成功的圣峰嶂大会
    所谓“山宗”,就是袁崇焕的旧部,他们不满袁崇焕冤死,自组势力,抚养袁承志,要为袁崇焕复仇。这股势力的代表人物包括孙仲寿、朱安国和倪浩等人。
    这批人此前作为袁崇焕的部下,出生入死,忠心可靠。他们虽然不是江湖中人,却是袁承志成为七省武林盟主的关键所在——首先,他们为袁承志提供了幼年时的生存土壤,一方面保护袁承志躲过锦衣卫的追杀,另一方面则选出朱安国和应松等四人为袁承志进行“启蒙教育”,打下文武底子倒是小事,关键是培养了袁承志的道德观念和侠义心肠,成年后的袁承志既有原则又会做人,童年时的教育十分重要。
    在这里值得留意的是两个大会的召开——袁承志幼年时的圣峰嶂大会和一举奠定江湖地位的泰山大会。
  我们先来看看圣峰嶂大会,这次大会 事机不密,最后遭遇了明军的暗袭,导致了应松被害,但却决定了袁 党与李 闯势力的结盟,也使得袁承志这个真正意义上的袁 党 带头人得到了进入华山派的机会。本来,“山宗”诸人“虽然憎恨崇祯皇帝,杀 官 诛 奸之事也作了不少,但本都是大明 命 官,要他们反,却是不愿,只求刺死崇祯后,另立宗室明君”,而且他们还认为“李自成虽然名头极大,但打家 劫舍,流窜 掳掠,干的是 强 盗 勾当,大家心中一直也不大瞧得起”,但李闯势力的刘芳亮等三人专程前来请求结盟,确实让孙仲寿心动。
  
    为什么呢?因为圣峰嶂大会已经走漏了风声,被锦衣卫得知了消息,孙仲寿的考虑是“咱们的事已给曹太监知道,如不和李将军合盟以举 大 事,不但刺杀崇祯给袁督师报仇之事难以成功,只怕曹太监还要派人到处截杀。咱们势孤力弱,难免一一遭了毒手”,要知道,“山宗”诸人都是袁崇焕旧部, 行 军 打 仗都是好手,但要玩江湖中的暗 杀与反 暗 杀、拳脚刀剑功夫,均非所长。但如果能够与李闯势 力结 盟,就有了“集群效应”,要说冲锋陷阵,那可是横行天下,谁也不怕。
   
    在我看来,“山宗”与李 闯 势力的结盟,意味着“山宗”政 治 路 线的改变,孙仲寿的那句“山宗帮李将军打 官兵,李将军事成之后,须得竭力灭了满 洲 鞑 子。咱们话又说明在先,日后李将军要做皇帝,我们山宗朋友却不赞成,须得由太 祖 皇 帝的子孙姓朱的来做”,在我看来这话纯属白说——谁打天下不是为了自己做皇帝?孙仲寿文武全才,自然对此心知肚明,他说这番话,其实只是无奈的挣扎罢了。
  
  金庸政治学(13)袁承志的势力
    
  3、一边倒的泰山大会
    袁承志在运送宝藏的途中,收服直隶与山东群盗,并劫取了漕运银子,声势大振。此时,“山宗”首领人物孙仲寿建议他就近在泰山举行大会,进行结盟。
    这次大会无疑是袁承志人生中的一个高峰,河北青竹帮、山东群盗和江苏金龙帮等大帮派都推举其为盟主,而他就任盟主后,率众取得锦阳关大捷,一举奠定江湖地位。
    泰山大会的团 结程度,在金庸书中可谓难得一见,袁承志的当选几乎是必然,盖孟尝孟伯飞虽也被提名为候选人,但感觉上就是个摆设,全无竞争力。
     在我看来,清凉寺下院方丈十力大 师和海 外七十二岛盟 主郑起云二人疑似“托儿”。先是十力大 师提出了盟主的基本能力要求,“这位盟主必须智勇双全,有仁有义,方能服众”,紧跟着郑起云假意推举十力大 师本人,十力大 师则说了一句“老衲风烛残年,哪能担当重任?”看似推托,实际上却是增加了一个盟主候 选 人的必备条件——年纪要轻。
    智勇双全,有仁有义,还得年轻,这就是在为袁承志度身定做竞选条件啊!
     而孟伯飞的大弟子丁游推举自己师父,我认为同样属于增加候 选条件,“孟老爷子身 家财 产,非同小可。咱们大家所干的却是啸 聚山林的勾 当,要是孟老 爷 子给咱们带 头,必定连累于他,大家心里不安”,换言之,盟主还不能有家累,还得是光 棍一条,无牵无挂。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开始犹疑,受过袁承志大恩的金龙帮帮 主焦公礼适时开口,说有一位少年英雄,虽然名声不大,但“武功盖世,仁义包天”,而山东群 盗之 首沙天广也冒出来,说他心目中同样有一位少年英雄,程青竹也随声附和,说青竹帮与沙天广意见统一。
    在我看来,如果这次选 举存在黑 幕的话,那制造黑 幕的技巧可谓高超,要知道,焦公礼、程青竹和沙天广这三大帮派首脑分别雄踞江苏、直隶与山东,都是江湖中顶尖的 黑 社 会 头子,他们三个人当场吵起来,足以引起所有人的关注。这个时候,“托儿”十 力大 师又出现了,他让三人不要再吵,先把想要推举的人的名字报出来,而三大黑 社 会头子偏偏报出了同一个人的名字。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敢轻视袁承志?
     但相比之下,“山宗”势力的介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三大黑社会头子对袁承志的推举,只能引起大家对袁承志的关注以及对其能力的认可,但我们知道,要做领导,除了业务能力之外,协调能力和人脉关系都不能少,在特殊背景下,还得有些别人不具备的“卖点”。
    那么,袁承志的卖点是什么?孙仲寿帮助他告诉了大家:“袁公子是我们袁督师的独生亲子,我们‘山宗’旧友内举不避亲,以为请他担当盟主,最是合适不过”。作为一股非江湖势力,“山宗”却对这次江湖大会的决策造成了根本的影响,“袁督师的独生亲子”这个身份一亮明,“群雄叹声四起,本来无可无不可的人也一致赞成。”
    更重要的是,随后的锦阳关大捷也恰恰是在“山宗”众人的主导下取得的,行军打仗并非江湖中人所长,却恰恰是“山宗”的老本行,他们约束群雄,获取大胜,真正奠定了袁承志的盟主地位。
  
  
  
  金庸政治学(13)袁承志的势力
    4、程青竹和沙天广的不同
    程青竹是直隶青竹帮的帮主,沙天广是山东恶虎沟的寨主,在山东群盗中声望最高,二人均是雄踞一方的黑帮老大。他们在劫取袁承志的珠宝时不打不相识,成了好友,又都感激袁承志相救之恩,双双陪伴袁承志北上京城,成了这位武林盟主的两大跟班。
    但我留意到一个细节,在金庸所修订的不同版本的《碧血剑》中,二人的最终归宿并不相同。一个版本是“袁承志当下率领青青、何惕守、哑巴、崔希敏等人,再召集孙仲寿等“山宗”旧人、孟伯飞父子、罗立如、焦宛儿、程青竹、沙天广、胡桂南、铁罗汉等豪杰,得了张朝唐、杨鹏举等人之助,远征异域,终于在海外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另一个版本与之几乎没有差别,却偏偏少了沙天广的名字,而改动极大的新修版中,袁承志给了众部属一个自行选择的机会,不愿远赴异国的人可以回故乡,愿做“山大王”的就分别归属沙天广与程青竹,在直鲁两地混饭吃,然后再率领其他人远征异域。换言之,在新修版中,沙天广和程青竹最后并没有随袁承志远走。
    三个版本,三种不同的归宿,这说明了什么?
    如果我们把二人的归宿视为一种概率事件,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在有三次选择机会的情况下,程青竹两次选择与袁承志出海远走,而沙天广只有一次。再联系书中其他细节,我们会发现程、沙二人作为袁承志的亲信,关系也有远近之分。
    在我看来,此二人与袁承志的关系远近,与人品有关,也与背景有关。
    先说人品,程青竹与沙天广比武时,程青竹取胜,随即说声“承让”便回头离去,颇有宗师风范,而沙天广却突施暗算,人品高下立时可见。袁承志这样的正道人物,肯定会对沙天广此举不以为然,沙天广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也会受到影响。
    而更重要的是背景,程青竹是袁崇焕幕僚程本直的弟弟,程本直追随袁崇焕,并与之同死,他写下的那段“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唯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唯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怕也”,我每次读时都少不了心潮澎湃,两眼潮湿。
    在我看来,有了这么一层关系,程青竹其实已经可以算作是袁党势力了,他的青竹帮完全可以与“山宗”势力并行,成为袁承志真正的左膀右臂。
    
  
  金庸政治学(14)五毒教的暗战
    1、无人能够“垂帘听政”
    五毒教是《碧血剑》里最神秘的帮派,金庸在描写这个教派时,运用了不少蒙太奇手法,还进行了许多铺垫,比如先通过单铁生的故弄玄虚增加神秘感,又通过锦衣毒丐齐云傲的出场,渲染这个帮派的诡异。而五毒教的教主何铁手,在我看来则是《碧血剑》中刻画最出彩的人物。作为教主,她因为迷恋女扮男装的温青青,转而相助袁承志,引起教中诸人的不满,被逼退位,最终导致了她的叛教。
    在书中,五毒教出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五个,包括教主何铁手、锦衣毒丐齐云傲、何红药,以及左右护法潘秀达和岑其斯。除了教主何铁手之外,其余四人都可算作是五毒教内的中层干部,而这样的中层干部,五毒教内起码有十六人——“只听殿后钟声当当,走出一群人来,高高矮矮,有男有女,分站椅子两旁,每边八人,共是一十六人。锦衣毒丐站在左首第二。右首第二人钩鼻深目,满脸伤疤,赫然是个相貌凶恶的老乞婆。”
    换言之,锦衣毒丐齐云傲在中层干部中排名第三,何红药则排名第四,而左右护法潘秀达和岑其斯二人,则分别排名第一与第二,因为书中介绍此二人的出场时,用了一句“陡然间衣襟带风,教主何铁手身旁两人一跃而前,站在老乞婆两侧”——站在教主的左右,那自然是左右首排名第一的人物。在三联版的《碧血剑》中,这个片断的描写有所改动,详细表述了四人所坐的位置,排名顺序并没有改变。
    何铁手是上任教主的女儿,接替父亲成为教主,但值得注意的是,何铁手的父亲在她五岁时就去世了,也就是说,何铁手接位时年仅五岁。在历史上,“娃娃皇帝”很多,有些皇帝即位时甚至只有两三岁,别说处理政务了,生活都无法自理。五岁的何铁手自然也无法独立发号施令,那么,“垂帘听政”或者说独揽大权的会是谁?毕竟,“娃娃皇帝”要不就背后有太后,要不就身边有权臣,五毒教会例外吗?
    书中并未提到这一点,而按照我个人分析,在何铁手幼年时,教务处理的方式应该是集体决策,因为从五毒教的内部格局来看,并没有实力占据绝对优势的人物。何红药虽然是前教主亲妹、新教主的姑姑,在血缘上符合“垂帘听政”的条件,但曾犯下大错,“底子”不好;齐云傲野心极大,但实力并不占优;左右护法位置很高,但应该是老教主托孤的对象,没有野心(这个问题以后会详细论述),他们都没有“垂帘听政”的能力或者空间,集体决策是唯一的选择。
    
  
  金庸政治学(14)五毒教的暗战
  
  2、五毒教领导没有“犯错空间”
    何铁手在帮助袁承志粉碎诚王谋反阴谋后,被本教教众逼迫退位,险些丧命,幸得袁承志相救。一把手被下属集体逼迫退位,这种事情并不多见,所以很值得研究。
    表面上看,何铁手遭下属反对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何红药说她“贪恋情欲,忘了教中深仇,反与本教为敌”,齐云傲说她“与敌联手,坏了拥立新君、乘机光大本教的大事”,但在我看来,这两件事不过是引子,五毒教的制度与人际关系已经决定了这个帮派的暗流涌动,何铁手虽然能够在“太平时期”约束教众,但一旦出现路线失误或思路分歧,人心便容易背离,说白了就是何铁手并无绝对权威,对其位置虎视眈眈的大有人在,容不得她犯错。
    领导有没有犯错空间,这其实是考验团队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团队如果有凝聚力,有着共同的组织目标,那么领导就有着相对较大的犯错空间(当然,不是无休止的犯错),而一个团队如果没有凝聚力,个个心灰意冷,对领导的要求也会变得更苛刻,决策上的一点点小偏差都会被无限放大,并形成倍数级的累积效应,激发更大的不满。
    千万别小看了这个“犯错空间”,无论是多英明神武的领导,他始终是一个人,是人就会犯错,是人就不可能事事滴水不漏,决策者要统筹全局、协调各种事务和人际关系,犯错的几率反倒更大,许多事情都需要具体实施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团队能否包容他,是其成败的关键。
    而对于何铁手来说,她恰恰缺少了这样一个环境。
    我认为这之中是存在历史原因的,上一任教主(也就是何铁手的父亲)之所以英年早逝,起因就是妹妹何红药被金蛇郎君诱骗失身,还导致了教内几件宝物失窃。这绝对是一个重大的“安全事故”,导致了何红药被问责,遭受万蛇咬啮之灾,且三十年内都得乞讨为生,而作为何红药的哥哥,老教主虽然没有被直接问责,但也注定脸上无光,而且必然会遭遇教内非议,最终活活气死。
    也恰恰因为老教主任期内的这一重大失误,何铁手的接位必然也伴随着巨大风险——老爸犯下大错,女儿还是个五岁娃娃,屁股下面的教主位置不让人眼红才怪。好在老教主已有准备,他安排的第二把手、第三把手,也就是左右护法潘秀达和岑其斯,都是他的亲信,是他托孤的对象。
    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请看一个细节:当温青青坦承金蛇郎君是自己父亲时,被仇恨蒙蔽了眼睛的何红药率先发难,而紧随其后的就是左右护法。这三个人对金蛇郎君这四个字都十分敏感,何红药是为情所困,左右护法则是牢记老教主被活活气死的深仇大恨,而与之相对的,就是齐云傲的毫无反应——金庸貌似信笔游疆,可拿捏却十分准确。
    可以想见的是,左右护法的存在是何铁手能够安然度过童年,直至亲掌教务的关键。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