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著作里暗含的宋明理学

  但是在爱情中一旦遭遇挫折,欲望变成执念,伤害性也是其他伤害的数倍,人往往明知是个坑,却忍不住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且日日煎熬,生不如死。
  而做为情花受害者,当了16年单身狗的杨过,伴侣不在身边,右臂也没了,每日相思如狂,可谓惨到了极点,他是怎么熬过来的呢?
  
  答案有三个。
  一个是“绝情丹”。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当面对纠缠不清又没有结果的痛苦时,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快刀斩乱麻,斩断情丝,让自己迅速清醒过来。
  
  另一个是“十六年”,这是一个象征,特指时间。时间,尤其是漫长的时间,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第三个是解药的制作人,天竺僧人,这是一个隐喻,特指宗教。宗教,或者是类似宗教那种,看空一切的出世思想,可以冲淡欲望的所带给人的诱惑和毒性。很多纠纷的解决,都是源于男人想通了,女人想开了。
  
  其实爱情只是所有欲望中的一个代表,不止爱情,任何欲望都有其毒性,都会导致人的偏执和判断力下降,导致不公的发生,甚至走向极端。

  这也是美学这种用心来感受世界的方式,与生俱来的最大弱点。
  但美学的优点也同样明显:比起理学注重集体意识压抑个性,美学更关注个人感受,鼓励人们释放自己的情绪,缓解心中的压力。
  更关键的一点,好奇心、浪漫、血性、勇敢,很多人性中的美好品质,都属于美学,美学拥有比理学更强烈的创新欲望,也拥有更强烈的防御精神。创造力和血性,才会为一个国家注入更多活力。
  可能有人会脑洞大开,有没有这么一种组合,既有美学的洒脱和豪迈,又有理学的理智和公允,还有宗教来适当冲淡欲望的毒性?
  当然有!那就是唐朝。
  唐朝有美学肆意张扬,也有理智的儒家恪尽职守,而唐朝引进宗教,其原因多半也是想用宗教来抵御欲望的膨胀。
  但这就又回到最初的话题了,唐朝的韩愈当初创立理学的原因,正是因为他目睹宗教泛滥,人们沉迷于物欲,整个国家娱乐至死,因此才代表儒家创立了理学。
  这一切,仿佛成了一个死循环。
  但也不用太过悲观,让我们再仔细分析一下。
  宗教的作用原本不是为了祸害国家,而是为了减低欲望的毒性。是后期宗教的过度泛滥,鱼龙混杂,藏污纳垢,且超出了自己的本职范围,才让宗教成为众矢之的。
  而理学的作用也不是为了束缚社会。例如对待爱情,理学社会对始乱终弃者的唾弃,可以更好地保护在爱情中的弱者,显示的本是积极的一面。然而当理学失去本心,开始在民间大建贞节牌坊,公开鼓励失去配偶的女性去殉情,甚至默默暗示失去贞洁的女性去自杀,这才让理学渐渐沦为暴政。
  治愈情花之毒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转移注意力,所以杨过当了十六年行侠仗义的“神雕大侠”。
  
  有人会认为,杨过从惊世骇俗的社会刺头蜕变成行侠仗义万人敬仰的大侠,是杨过对理学的妥协,其实不然。
  杨过不是那种会受道德束缚或感化的人,他既然在弱小时不会妥协,在强大后就更不会妥协。道德是后天形成的舆论场,而杨过感悟世界的能力与生俱来。
  行侠仗义就像做善事。做过好事的人都知道,你之所以选择做好事,往往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因为你心能感受到别人的痛苦,因此感同身受,才会出手相助。
  做好事很多时候与道德无关,纯属心与心之间的感触和交流,帮的人付出自己的心,接受帮助的人感受到对方的心,这就够了,不需要吹嘘,也不需要宣传。
  杨过之所以十六年间不断行侠仗义,正是因为他的内心有超出常人的敏锐感知能力,能够更强烈地感受到别人的不幸和困苦,因此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对他来说,正是源于他内心的审美取向,更何况行侠仗义本身,就是一种跳脱规则,跳脱世俗的特立独行之举。
  至于说杨过为何由人人唾骂变成万人敬仰,与其说是杨过被理学社会所影响,还不如说杨过的举动太符合大众的审美,生活在充满拘束的理学社会的人们,最终被杨过体现出的美学所征服。
  
  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杨过的美学和理学社会的大众审美相重合,也可以认为,是杨过以一己之力改变了理学社会的大众审美。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