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女王风云录

  感觉我又被抽楼了?

  
  第二十四章 夫妻反目

  两人商议既定,便等待机会,随时准备逃离。
  被软禁的第一夜,叛军守卫森严,两人无从脱困;第二夜,叛军依然十分警惕,两人没有任何逃脱机会;直到第三夜……
  凌晨时分,万籁俱寂,除了打洞的地鼠和爬墙的夜猫,一切都安歇下来了。
  然而今夜注定有人无法入眠。
  斯图亚特睁大着双眼,没有丝毫睡意,一直竖着耳朵聆听外面的动静。
  等到门外没有脚步声和说话声了,只剩下了人类入睡后的呼吸声,她知道,自己逃脱的时机终于来了。
  于是她和亨利一起轻悄悄地爬楼梯上了阁楼,如同最轻盈的小猫一般,没有发出任何声响。两人打开屋后的窗户,慢慢探出个脑袋,看看下方,发现这个位置确实没有什么叛军在驻守。
  阁楼并不高,亨利作为一个成年男子,完全可以跳下去而无碍。但由于要照顾身怀六甲的斯图亚特,所以两人用好多件衣服绑在一起,固定在窗边,然后亨利先滑了下去,试了试这条临时加工的绳索,发觉还算稳固,便在下面朝斯图亚特挥手示意,让她也滑下来。
  斯图亚特两手抓住绳索,因为用力过度而稍微有些颤抖,两脚贴着墙,一步一步自上而下。亨利在底下张开双手,作势欲接,万一斯图亚特不慎跌落,也好减轻点伤害。
  所幸斯图亚特还算稳当,最终安然落地,并未出现意外。
  两人下来之后,不敢停留,立刻逃离此处,一夜奔波数十里,彻底逃离了爱丁堡。
  翌日,斯图亚特亮出女王身份,在民间招兵买马。经过数日之后,她最终招募了八千人马,为了鼓舞士气,她挺着一个大肚子御驾亲征,率军反攻爱丁堡。
  3月18日,经过一场并不激烈的战斗,斯图亚特夺回爱丁堡,再度向苏格兰宣告自己作为女王的威严。
  但是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什么辉煌的胜利,因为新教叛军首领见势不妙,早已离开了爱丁堡。既然元凶未曾伏诛,那么捉拿从犯也不见得有多大意义。
  此外,新教叛军首领并不止一人,而是由多个苏格兰新教贵族领主组成,即便斯图亚特有意追究他们的责任,也很难付诸行动——一个领主造反,她还可以压得住,一群领主造反,她能怎么办?
  用手头上的八千兵马扫平全国吗?显然这没有什么实际可操作性,一旦她真的向这群新教贵族领主宣战,几乎就等于站在了整个苏格兰的对立面,毕竟苏格兰是一个新教国家,这群领主的势力合并在一起,远远不是斯图亚特所能比拟的。
  既然不能打仗,那么口头表示强烈谴责就更加没意义,所以斯图亚特最后只能认清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自己拿这群叛军并没有任何办法。
  如果更加细致地审视这一次叛乱事件,就可以很清楚地发现,斯图亚特虽然拥有女王的身份,却掩盖不了她虚弱无助的事实。
  想想看,她堂堂一个女王,哪儿也没去,就在自己的寓所之中玩个纸牌,居然也能被叛军冲进来当面杀人!假如这些叛军的行刺目标不是大卫,而是我,那她还有命在吗?叛军能对她实施如此精确的打击,说明她的行踪在叛军眼中根本没有丝毫秘密,她连自己的安全都无法保证,又有什么能耐让国家长治久安呢?
  如果说她还是那个刚刚从法兰西归来的青春少女,那还说得过去,然而她执掌苏格兰已有数年,却几乎没有扶持起任何忠于她的势力。好不容易结个婚,她的哥哥要跳出来背叛她;打退叛军没几个月,挺着个大肚子,又迎来一波背叛……
  不得不说,这实在是太令人沮丧了。
  更为严重的是,斯图亚特深深怀疑这一次事件,根源是亨利背叛了她。若非如此,叛军又怎能对她实施精确打击呢?
  她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亨利,然而她还不料,也不信亨利竟会凶残到这地步。然而仔细思索一番,亨利身上的嫌疑确实是最大的。
  前几天为了反攻爱丁堡,斯图亚特没有时间追究亨利的责任,如今回到爱丁堡之后,她终于有了闲暇,也是时候跟亨利摊牌了。
  于是斯图亚特把亨利叫到身边,用一种难以置信的语气,颤抖着声音问:“亨利,你告诉我,大卫被行刺这件事,跟你有没有关系?”
  亨利满脸不在意的样子,道:“你说大卫?他死了就死了,刀子又不是我捅的,关我什么事?”
  “不用你说,我也知道刀子不是你捅的,但这起凶案之所以会发生,难道你没有从中推波助澜吗?”
  “饭可以乱吃,话可不能乱说。”面对斯图亚特的质疑,亨利矢口否认,把责任撇的干干净净,说,“我哪知道大卫为什么会被杀啊,你再怎么伤心也不能把脏水往我身上泼啊!”
  斯图亚特注视着亨利的双眼,逼问道:“那我问你,案发当日我和大卫在荷里路德宫中玩纸牌的事情,是谁泄露出去的?作为女王,我平日的去向只有少数人知道,而你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不是对我的行踪掌握得一清二楚,是绝不可能实施这种精准刺杀的。”
  亨利眼神闪烁了一下,避开斯图亚特的视线,说:“我哪知道你的行踪为什么会泄露啊?你问我,我问谁?”
  “亨利,你别跟我装了,我知道是你干的。你完全有条件策划并实施这次行动,而且行凶动机也很明显,我知道你嫉妒大卫,只是没料到你竟会……”
  女王话还没说完,亨利就跳将起来,气急败坏地骂道:“你说什么?!我嫉妒他?!我堂堂王室贵族,苏格兰女王之王夫,是何等崇高的身份!区区一个大卫,小小一个侍臣,他何德何能,值得我去嫉妒他!”
  “难道你敢做不敢当吗!你这算什么男人!”斯图亚特也急了,嗓门也大了起来。
  “不是我做的,我为什么要认?你这是污蔑,是陷害!”亨利涨红了脸,脸上青筋暴突,像是一个暴怒的野兽,显得狰狞无比,“而且我算不算男人,难道你自己还不清楚吗!你肚子里的孩子是我的,是我的!如果不是我,你怎么会怀孕?你以为你是圣母玛利亚吗,自己一个人就能生孩子?”
  “亨利,你疯了!”
  “玛丽,你才疯了!”
  在激烈的争吵当中,两人不欢而散。
  自此以后,夫妻二人的关系愈加恶劣,彻底失去了相互信任的基础,再也没有了和解的可能。
  斯图亚特和亨利感情破裂之后,内心感到十分空虚。王者之路是孤独的,一路走来,她遭遇了太多的背叛,连至亲的哥哥和曾经至爱的丈夫都背叛了她,好不容易有个贴心的秘书,却又被人捅死了,现在身边连个说体己话儿的人都没有,这让她迫切需要得到别人的温暖。
  一时之间,斯图亚特竟然想到了她远在英格兰的表亲,伊丽莎白姑妈。两人虽说辈分上差了一辈,但实际年龄也就差了9岁,说是表姐妹还差不多。
  这些年,斯图亚特一直和伊丽莎白勾心斗角,相爱相杀,虽说关系一直算不上好,彼此之间始终有所提防,但至少伊丽莎白没有对她造成特别大的伤害,比她的哥哥和丈夫可好多了。
  斯图亚特心里这么一比较,竟对伊丽莎白产生了几分亲情,想和对方握手言和,重归于好。于是她给伊丽莎白修书 中写道:
  亲爱的伊丽莎白姑妈:
  好久不见,甚是想念。也不知你在英格兰那边过得好不好呢?
  姑妈,我也不怕你笑话,实话跟你说吧,我最近的日子呀,可真是糟糕透了。我以前单身的时候,你介绍罗伯特给我,说实话我心里是不太乐意的。后来这桩婚事终究是没成,我自己挑了亨利做我的老公,本以为婚后的小日子能过得和和美美,可现在一看,真是我想多了。
  都说男人追女人的时候像孙子,百依百顺;等追到手了,开始谈恋爱了,就变成了儿子,渐渐学会顶嘴;真正到了结婚之后,一切的真面目就露出来了,这时就成了老子,颐指气使呼来喝去。
  我以前一直以为这只是个段子,看了之后笑笑也就过去了,没想到这段子居然发生在了我身上,我可真是一点儿都笑不出来了。
  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男人说的话不能全信,我不知道亨利这人居然全不能信。我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才会瞎眼挑了这种人做老公。
  姑妈,我感觉自家的老公是指望不上了,唯一能指望的,只有我肚子里的孩子了。好期待这个小生命的诞生啊,也不知道是男是女,到底会长成什么样,我希望他是个男孩子,长得像我多一点。
  姑妈,等到孩子生下来之后,我想邀请你做孩子的教母,你说好不好?

  爱你的玛丽·斯图亚特
  这几天查阅资料,感觉自己写少了一些关于血腥玛丽女王的童年经历和登基后的为政细节,然后斯图亚特女王童年时期在法国的经历实际上也可以写一写……但帖子已经发出去了,有些不太好改,只能有空再研究了,现在先把后面的故事写完。
  下班后没回家,花了两个多小时码了新鲜出炉的一章。今天就到这里

  

  
  这几天越是研究英国历史,就越感觉有好多东西可以写。都铎王朝挺有意思的,不过我的切入点是英国女王,所以有些地方不好展开太多,只能稍微带过了
  第二十六章 第三任丈夫

  在前面的故事里,我们已经知道,斯图亚特的老爸名叫詹姆斯,哥哥名叫詹姆斯,儿子名叫詹姆斯,然后还有一个更加可怕的事实是,她的老公也叫詹姆斯。
  詹姆斯·赫博恩(James Hepburn),他是第四世博思韦尔伯爵,同时也是斯图亚特的第三任老公。为了称呼方便,便于和其他几位詹姆斯区分,所以我们可以直接称呼他为博思韦尔伯爵。
  博思韦尔伯爵生于1535年,比斯图亚特女王大7岁。当年斯图亚特出生刚五天的时候,她的父亲詹姆斯五世就驾崩了,所以她的第六天的时候继承了苏格兰王位,成了名义上的女王。
  到了五岁那年,斯图亚特被送往法国,最终与她的第一任丈夫弗朗索瓦二世成婚,而苏格兰政权实际上由她的母亲玛丽·德·吉斯(Marie de Guise)掌控。
  由于这里又出现了一位玛丽,为了便于区分,所以我们不妨在她的名字后面加上国籍,叫做玛丽·苏格兰,简称玛丽苏。
  这位玛丽苏实际上具有双重国籍,她生于法国,是法国著名的贵族世家吉斯家族的女儿。在她嫁给詹姆斯五世之前,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婚后三年,丈夫不幸去世,于是她就成了寡妇。
  玛丽苏虽然成了寡妇,但由于她具有法国贵族血统,而且当时的年龄也只有21岁,所以在欧洲上层社会的婚恋市场上还是很受欢迎的。
  在诸多求婚者之中,有两个人值得特别注意。一个是她的第二任丈夫,苏格兰的詹姆斯五世,另一个则是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
  欧洲中世纪时期,有一个盟约十分有名,叫做“老同盟”。之所以这么称呼,是因为这个盟约的持续时间很久,足有两百多年,起于1295年,终于1560年,可谓是旷日持久。
  老同盟涉及三个国家,分别是建立攻守联盟的苏格兰和法兰西两国,以及被专门针对的英格兰王国。英格兰被这两个国家夹在中间,可谓是背腹受敌,说实话也挺不容易的。
  在玛丽苏的情感空窗期,为了延续老同盟,苏格兰的詹姆斯五世国王特意向法国的玛丽苏女士求婚,而为了破坏老同盟,英格兰的亨利八世国王也向玛丽苏求婚。
  玛丽苏女士作为一名法国人,当然倾向于嫁到苏格兰,即便没有老同盟的存在,她也不可能选择亨利八世。
  理由很简单,亨利八世这人在婚恋市场上的名声实在太臭了。众所周知,亨利八世这一生共有6个老婆,结局分别是离婚、砍头、死、离婚、砍头、活,珍爱生命,远离亨利,这绝不是一句玩笑话。
  当然,亨利八世在向玛丽苏求婚的时候,婚恋史还没有这么丰富,只结过两次婚。但即便是前面这两次,也够可怕的了,尤其是伊丽莎白她妈安妮博林被砍头之时的那句话,更是流传甚广,可谓是人人皆知:“我有一个纤细的脖子。”
  所以,玛丽苏在面对亨利八世求婚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说:“不好意思,我的脖子很细,恐怕挨不了几刀,建议国王陛下还是找别人吧!”
  于是亨利八世求婚失败,詹姆斯五世求婚成功。
  婚后,玛丽苏与詹姆斯五世育有二子一女,二子早夭,唯有一女健康成长,也就是后来的斯图亚特女王。
  詹姆斯五世驾崩之后,玛丽苏垂帘听政,成了苏格兰的掌权者。
  实事求是地说,玛丽苏在苏格兰主政时期,她的情况比自己的女儿斯图亚特并没有好到哪里去。对外,有英格兰王国虎视眈眈;对内,有苏格兰本土贵族磨刀霍霍。
  先说英格兰的亨利八世。他当初向玛丽苏求婚不成,一直耿耿于怀,后来江湖上就有了传言,说他还想迎娶玛丽苏,让她成为他的第六任妻子。显而易见,爱惜生命的玛丽苏绝不会让这桩婚事成为现实。
  既然玛丽苏和亨利八世不可能结婚,那么苏格兰和英格兰两国还有没有联姻的可能性?
  有的。
  毕竟亨利八世那时候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叫做爱德华,而玛丽苏也有一个女儿,叫做玛丽·斯图亚特。
  所以亨利八世就向苏格兰王国提出了联姻的要求,想让斯图亚特长大之后嫁给爱德华王子。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用词,是“要求”而非“请求”。
  亨利八世敢于向苏格兰提要求,确实是有其底气存在的,毕竟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势君王,若非如此,他也不可能在英格兰境内干翻天主教,成为新教安立甘宗首领。
  亨利八世是强势君主,而英格兰则是强势王国——若非如此,苏格兰和法兰西又怎会结为老同盟,联合起来针对英格兰呢?
  面对强势王国强势君主所提出的强烈要求,一时之间,苏格兰境内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妥协派,表示愿意等到斯图亚特长大之后嫁给爱德华;另一种是强硬派,坚持苏格兰和法兰西之间的老同盟,斯图亚特要嫁就嫁给法国人,绝不嫁到英格兰。
  玛丽苏作为一名法国人,自然是倾向于让斯图亚特长大之后嫁到法兰西的,但在这个时候,她遇到了一些麻烦。
  麻烦来源于苏格兰境内的本土贵族。
  玛丽苏虽然是王太后,但这个身份并不足以压制住苏格兰诸多贵族领主,由于这些贵族信仰新教,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与同样信仰新教的英格兰缔结婚约。
  玛丽苏内外交困,同时面临英格兰亨利八世国王和苏格兰诸多新教贵族领主的压力,日子过得十分窘迫。
  无奈之下,玛丽苏只能与各方势力虚与委蛇,尽量拖延时间,然而她的心思被亨利八世完全看破,亨利八世知道玛丽苏不可能心甘情愿同意这桩婚事,于是就决定霸王硬上弓,悍然发动了一场战争——你若不同意,我就打到你同意!
  这场战争在后世有一个说法,叫做“粗暴求婚”。对于亨利八世而言,没有什么是一场战争搞不定的,如果有,那就再来一场。
  没办法,亨利八世就是这么一个强势霸道毫无情趣的人,为了离婚,他可以向天主教宣战;为了求婚,他也可以向苏格兰宣战。
  战争开始之后,英格兰军队入侵苏格兰境内,苏格兰军队有些难以抵挡,吃了几次败仗;后来苏格兰的老同盟、玛丽苏的娘家人法兰西出兵参战,和英格兰人狠狠干了一架,给玛丽苏女士挽回了一些面子,同时也让她在苏格兰境内的权势地位得以提升——毕竟法兰西的援军是实打实的,这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玛丽苏有此强援,说话的底气自然很足。
  在战争期间,为了躲避战火,玛丽苏将年仅五岁的玛丽·斯图亚特送到了法国,让她和法兰西王子一起长大。
  由于欧洲人都是些重名专业户,所以,玛丽·斯图亚特在法兰西王宫内遇到了另外四位玛丽,加上她就足有五个玛丽。由于这四位玛丽都是苏格兰贵族,因此在江湖上并称为“四玛丽”。
  总结一下斯图亚特女王的人际关系,可谓是极其奇葩。首先她身边关系最为密切的男性都叫詹姆斯,至于身边的女性方面,她妈叫玛丽,她的大姑妈、伊丽莎白女王的姐姐叫玛丽,她身边还有四个玛丽,最关键的是连她本人也叫玛丽。
  所以我想给斯图亚特女王起一个外号,叫做“超级玛丽”。
  玛丽苏女士自从得到了法兰西的军事支援之后,打退了英格兰军队,因此在苏格兰境内的权势日渐稳固,后来还得了一个称号,叫做“尚武皇后”。部分苏格兰贵族对她虽有不服,但拿她没什么办法,所以只能默认了她对苏格兰的实际统治。
  然而玛丽苏万万没想到的是,她斗赢了亨利八世,斗赢了苏格兰贵族,最后竟然死在了伊丽莎白的手上。
  伊丽莎白作为英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君王,她要耍起手段来,也是狠辣无比的。在1560年6月11日,一位名叫弗兰西斯·华兴汉的英格兰刺客潜入爱丁堡,结果玛丽苏女士就魂归天国,飞升天堂了。
  据江湖上传言,玛丽苏死时全身赤裸,衣不遮体。
  如此香艳的死亡现场,莫非这位弗朗西斯是以男宠的身份来潜入宫中的吗?事情真相到底如何,估计也只有天知道了。
  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弗朗西斯的刺杀手段很强,达到了满级的程度,所以他深受伊丽莎白信任,被任命为英格兰间谍首领,专门负责一些地下活动。他最出名的事迹,就是这一次刺杀行动,至于其他事迹则不为人知——毕竟对一个间谍、刺客而言,隐匿于黑暗之中,不被任何人所知,才是最成功的。
  也正是因为玛丽苏的死,所以斯图亚特才从法兰西回到了英格兰,真正开始了她的女王大业。
  回顾完这一段历史之后,我们接下来看一下斯图亚特的第三任老公,詹姆斯·赫博恩的相关事迹。
  上一章补充一些苏格兰国内的时代背景,下一章继续看斯图亚特的经历。
  第二十七章

  1556年,21岁的詹姆斯·赫博恩继承了家族爵位,成了博思韦尔伯爵四世。
  玛丽苏在苏格兰执政期间,与新教贵族多有矛盾,冲突不断。赫博恩是玛丽苏的支持者,曾多次为了玛丽苏而与新教贵族进行斗争,因此深受玛丽苏信任。
  1560年,由于死了三个人,对不列颠群岛乃至于整个欧洲都造成了重大影响。
  这一年,玛丽苏遇刺,苏格兰群龙无首,时局为之动荡;同年,罗伯特的结发妻子因为人为意外,从楼梯上摔死,结果罗伯特和伊丽莎白都陷入谋杀丑闻之中,无力自辩;远嫁法兰西的斯图亚特死了丈夫,法国朝廷由她的婆婆接管,由于两人婆媳关系不和,再加上苏格兰需要她回去主持大局,最后她选择了回国即位。
  斯图亚特即位之后,赫博恩继续辅佐斯图亚特,出任枢密官。
  1565年,斯图亚特与亨利成婚,遭致苏格兰新教贵族极力反对,她的哥哥詹姆斯甚至亲自起兵叛乱,而赫伯恩选择站在斯图亚特这一边,打退了这群叛军。
  再后来,斯图亚特又遭到了自己丈夫亨利的背叛,被新教贵族联合起来软禁,好不容易才逃出生天,宣告夫妇二人彻底决裂。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赫伯恩真正走入了斯图亚特的内心。这人跟她非亲非故,却对她忠心耿耿,不离不弃,给她提供了很大帮助,让她感受到了来自不易的温暖。
  于是斯图亚特和赫伯恩相爱了。相较斯图亚特的前两任丈夫,赫伯恩更具男性魅力。
  无论是法兰西的弗朗索瓦二世,还是英格兰的小白脸亨利,这两位仁兄年纪都比她小,斯图亚特嫁给他们,就好像嫁给了弟弟,甚至是嫁给了儿子,整天要像个老妈子一样操心这操心那,日子实在过得太累。
  而赫伯恩年纪比她大几岁,像哥哥一样关心她,守护她,让她感受到了受宠溺的滋味,体会到了做小女人的感觉。她终于有了可以依赖、可以信任的对象,仿佛经历过暴风雨的小船儿驶入了避风港,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了。
  然而这份感情越是美好,斯图亚特的内心就越烦躁,因为她现在名义上还是有夫之妇,哪怕亨利已经被她流放到了苏格兰西部地区,她也依然不能跟赫伯恩公然在一起。
  1566年11月,斯图亚特曾想过和亨利离婚,也召集过智囊团来讨论此事,然而最终得出的答案却是离婚不妥,因为这会动摇她的儿子身份的合法性;至于把亨利以叛国罪关起来也不妥,因为那时是詹姆斯王子受洗大典期间,欧洲各国使臣云集苏格兰,搞出这种事来会闹出国际笑话。
  就这样一拖再拖,就拖到了1567年2月。
  当我对英国历史一无所知时,我以为我可以在十万字以内写完血腥玛丽和伊丽莎白的故事;后来我略懂一点,发现还应该引入斯图亚特的故事;最近我反复查阅资料,发现还应该增加伊丽莎白干翻斯图亚特之后,和欧洲大陆各国之间勾心斗角的故事。现在我感觉这段故事至少二十万字保底,现在才写了八万三,连进度都没到一半,真是任重道远
  于是苏格兰新教贵族也派出了使臣,前往英格兰觐见伊丽莎白女王,也喊出了一句同样的话:“请求支援!”
  伊丽莎白一听,好啊,法国佬跑到不列颠群岛闹事儿来了!这是欧洲大陆对不列颠群岛的一次入侵行为,同时也是天主教对新教的一次挑衅行为,是可忍孰不可忍?忍无可忍,无需再忍!你要玩英法大战,行,我陪你!
  于是伊丽莎白马上给出了回应:“等等我,马上到!”
  1560年,英格兰军队进入苏格兰,苏格兰新教贵族领主喜迎王师,美滋滋地给英格兰军队带路,双方一致认为,现阶段的最主要目标是:“集合,攻击敌方水晶!”
  就这样,原本只是玛丽苏和苏格兰新教贵族之间的斗争,经过双方各自求援,演变成了一场英法大战、宗教大战。
  随着战争愈演愈烈,到了1560年6月11日,终于发生了一个大事件:玛丽苏在爱丁堡遇刺,死得无声无息,安静又美丽。
  对此,苏格兰新教贵族只想大喊一句:“干得漂亮!”
  关于玛丽苏遇刺的真相,后世很难说得清楚。一种普遍的说法是,这次行刺事件由伊丽莎白女王手下的头号杀手弗朗西斯全程包办,不过按照常理来说,如果没有苏格兰新教贵族从旁协助,玛丽苏是绝不可能这么容易就遇刺的。
  毕竟爱丁堡是玛丽苏的老巢,各方面戒备都很森严,想要在这里面搞事,绝不是一般人能办得到的。
  这就好像斯图亚特的私人秘书大卫被公然刺杀一样,单单是亨利,或者单单是新教贵族,都很难做到这一点。但由于两者里应外合,事情就变得容易起来了。
  伴随着玛丽苏的死,这场战争也就走向了尾声,没有了再持续下去的必要。
  7月6日,英格兰和法兰西各自派出使者,齐聚爱丁堡,在苏格兰人的见证下,《爱丁堡条约》被正式签订。
  该项条约的主要意义有三项:第一,英、法、苏三方停战,同时,英法两军以最快速度撤离苏格兰;第二,天主教国法兰西承认伊丽莎白女王对新教国英格兰的统治,此后不得以宗教名义质疑伊丽莎白的王位合法性;第三,苏格兰新教贵族正式掌控大局,确定了新教势力在苏格兰境内的统治地位。
  从《爱丁堡条约》的内容来看,无论是英格兰伊丽莎白女王,还是苏格兰新教贵族领主,都是该条约的受益者,法兰西实际上是吃了点亏的。
  但是这也没办法,毕竟玛丽苏已经死了,在这种时候,法兰西还能为谁而战?原本还能说师出有名,现在已经失去了大义的名分,再打下去就变成侵略战争了。
  而且就算法兰西把脸面给扔了,说我就是要搞侵略,那也打不赢人家啊!漂洋过海孤军奋战,同时面临英格兰和苏格兰的两头夹击,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优势,还能怎么打?
  所以这支法兰西军队没办法,只能签了《爱丁堡条约》,灰溜溜地回国了。

  
  上一章补充了关于爱丁堡条约的内容,有助于理解玛丽苏的遇刺事件。她的死有利于伊丽莎白,也有利于苏格兰新教贵族,所以她是必死的。在新教势力占据绝对优势的不列颠群岛,要想搞天主教,已经搞不起来了。
  第二十八章 亨利之死

  《爱丁堡条约》的签订,宣告苏格兰和法兰西两国之间持续两百多年的“老同盟”彻底走向终结。
  这件事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就算没有《爱丁堡条约》,也会有其他条约来终结老同盟。毕竟法兰西信仰天主教,苏格兰信仰新教,在中世纪的欧洲,这两个宗教堪称水火不容,不打起来就算好了,怎么可能结为盟友呢?
  站在英格兰伊丽莎白和苏格兰新教贵族的角度,《爱丁堡条约》当然千好万好:英格兰免除了老同盟的威胁,伊丽莎白王位的合法性得到了承认,苏格兰新教贵族确定了统治地位,你好我好大家好,简直完美。
  但如果站在天主教斯图亚特女王的角度,那就一点儿都不好了。
  首先这个条约是基于玛丽苏的死而签订的,斯图亚特死了妈,心里面怎么可能好受?其次这个条约承认了伊丽莎白的王位合法性,斯图亚特满脑子想着继承英格兰王位,她怎么可能认同?最后这个条约还确定了新教贵族在英格兰的统治地位,斯图亚特作为一个天主教女王,怎能容忍新教贵族骑在她头上作威作福?
  所以斯图亚特极其憎恶《爱丁堡条约》,她一直反复声称这个条约是无效的、不合法的,理由也很充分:我是苏格兰女王,你们这群家伙趁我还住在法国的时候,在爱丁堡签订条约,请问经过我同意了吗?没有经过女王陛下签字的条约,就是一张废纸,没有任何法律效力,我怎么可能承认?
  斯图亚特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否认《爱丁堡条约》,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实上,任何人和斯图亚特易地而处,只要脑子没有抽风,都不可能承认这个条约。
  然而不管斯图亚特承不承认《爱丁堡条约》,它都已经既成事实,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新教势力都因此而受益,不是斯图亚特这个天主教徒几句话就能否认得了的。
  也正是由于斯图亚特否认《爱丁堡条约》,所以她同时得罪了英格兰的伊丽莎白女王和苏格兰的诸多新教贵族。
  当时,伊丽莎白的手段还算温和,只是反复和斯图亚特勾心斗角,双方围绕着英格兰王位而展开了一系列婚姻大作战,只可惜没能达成一致,斯图亚特最终嫁给了亨利;至于苏格兰的新教贵族,可就对斯图亚特难以忍受了,一连串的反叛行为,让双方的关系闹得很僵。
  所以,在1567年2月8日这一天,当斯图亚特女王正式宣布愿意核准《爱丁堡条约》时,苏格兰新教贵族为之欢欣鼓舞,他们认为自己的斗争终于获得了阶段性成果,女王终于向他们妥协,新教在苏格兰境内的统治地位将得到巩固……
  幻想很美,然而事实却很打脸。
  2月9日,苏格兰特使一大早就离开爱丁堡,往伦敦方向出发,准备找伊丽莎白女王谈谈核准《爱丁堡条约》的相关事宜。
  当天晚上,在亨利和斯图亚特临时居住的柯克欧菲尔德宫。
  自从回到爱丁堡后,亨利就一直住在这里。此时此刻的亨利,染病在身已经有些时日了,据说他得了天花,还有一种说法是他得了梅毒。
  从常理上来推断,假如亨利得了天花,那么他应该被隔离,不宜和斯图亚特女王近距离接触。除非斯图亚特想不开,才大老远把他接回爱丁堡,所以亨利得天花的概率应该是比较低的。
  至于梅毒,倒是比较有可能性,毕竟亨利这人作风浪荡,常与不三不四的女人鬼混,感染梅毒也是很正常的。而且就算他得了梅毒,只要斯图亚特在此期间不和他发生关系,那么两人住在一起也并不要紧。
  所以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亨利得了梅毒。
  当然,亨利具体得了什么病,并不影响他最后的结局。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夜里,斯图亚特陪在他身旁,和他有一句没一句地搭着话,聊一些很没营养的话题,比如“今天天气不错”之类的。
  聊着聊着,斯图亚特忽然说道:“亲爱的,我忽然想起今晚有一个舞会,邀请我去参加,我之前已经答应过要出席了。时间已经差不多了,我再不赶过去就要迟到了,你先好好休息,我晚点再回来陪你啊!”
  于是斯图亚特离开这里,坐上马车去参加她的舞会了。
  舞会气氛很好,大家都对女王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在舞池里跳得更起劲儿了。斯图亚特向大家招手致意,女王范儿十足,但又显得十分亲民,和大家跳在一起,一点架子都没有。
  大家唱着,跳着,笑着,喝着,在悠扬的乐曲中,在柔和的烛光中,每个人都流露出喜悦的神情,又因为酒精的作用而脸色潮红,这种感觉简直棒极了。
  然后,就在大伙儿感觉最欢畅的时刻……
  “轰!”
  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把沉浸在梦幻舞会中的人们拉回了现实。在这漆黑幽深的夜里,除了正在开舞会的宫殿之外,外界的一切都很静谧,所以这声巨响传得很远,几乎传遍了整个爱丁堡,震得人心头砰砰乱跳。
  “这是什么情况?”已经入睡的人被惊醒,还未入睡的人们面面相觑,谁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负责夜间巡逻的治安小队循着声音传来的方向,火速赶往爆炸现场,在那里,警察们不禁瞳孔一缩:这是斯图亚特女王和亨利王夫近期所居住的地方。
  女王的住所发生爆炸——毫无疑问,这是一起严重的治安案件,甚至是叛国案件。
  是谁这么大的胆子?敢在这里制造爆炸袭击?里面有无伤亡?
  此时此刻,治安队长最担心的就是女王陛下被炸死。不过很快他就得知了一个消息,说女王陛下今晚参加舞会去了,不在这里住,安全方面不成问题。
  治安队长稍微放下心来,只要女王陛下没事就好……呸!亨利王夫出事也不行啊!他还在里面住着呢!
  于是治安队长赶紧带着手下的兵,深入爆炸现场进行调查,在一片断壁残垣之间,他们发现了一具尸体。
  这具尸体的样子,大家都很熟,应该说整个爱丁堡没有谁是不认识他的——亨利·斯图亚特,女王陛下的王夫,达恩利勋爵……
  他就这样死在了这里,离开了这个美好的世界,投入了天主慈爱的怀抱。
  在场看到这一幕的每一个人,都感到内心之中无比沉重。漆黑的夜幕包围着跳动的火光,像是要吞噬一切,冷风阴沉,而人们脸上的表情更阴沉。
  良久之后,治安队长道:“我去向女王汇报情况,你们保护好案发现场,任何人不得接近。”
  “遵命!”众人点头道。
  又被抽楼了,这种感觉棒极了。楼下上图。

  
  第二十九章 被“绑架”的女王

  在亨利之死的凶杀案件中,不管斯图亚特怎么演,怎么说自己死里逃生,怎么说自己和这起凶杀案毫无关系,都无法洗脱她的杀人嫌疑。
  这就好比斯图亚特的秘书大卫被人杀死一样,不管亨利怎么否认,斯图亚特都认准了他就是杀人凶手之一;又好比罗伯特的发妻意外身故,导致罗伯特深陷杀妻丑闻之中,无法自证;再好比玛丽苏被刺杀,江湖传闻都说这是伊丽莎白手下的头号杀手弗朗西斯干的。
  在凶杀案中,有一个最朴素的逻辑,可以帮助人们在第一时间锁定凶手:谁的动机最大,谁的嫌疑也就最深。
  这个逻辑不一定完全准确,但至少能适用于99%的凶杀案。杀人动机可能是情杀、仇杀、抢劫杀等等,至少要有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总不可能说张三走在路上,路边的陌生人李四看了他一眼,突然觉得很不爽,结果就冲上去把他一刀捅死了——
  这种情况不能说绝对没有,但发生的概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毕竟大家都是正常人,不是神经病,谁会无端端搞出这种事来呢?
  在当时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是斯图亚特女王以及她的情人詹姆斯·赫伯恩联手策划了这起凶杀案,毕竟大家都是见过世面的人,像这种奸夫淫妇杀原配的事情,大家也看过不少了,一点都不感到稀奇。
  苏格兰新教贵族原本就对斯图亚特女王的天主教信仰感到十分不满,双方矛盾重重,这次又闹出了凶杀案,让贵族们对斯图亚特的印象愈发恶劣,一个个都对她意见很大。
  由于要查杀人凶手,贵族们又不能把女王陛下抓起来问罪,结果就把赫伯恩送上了法庭,对他进行公开审判。
  在法庭上,赫伯恩和大伙儿唇枪舌战,你来我往,口水都不知浪费了多少,也没能得出什么有价值的结论,最后法官只能宣判赫伯恩无罪。
  赫伯恩走出法庭之后,没有任何人料到,他在不久之后,竟然真的公然犯罪了,而且是两个罪名:绑架,以及强奸。
  1567年4月24日。
  距离亨利死于凶杀案,已经过去两个多月时间了。在这一天,斯图亚特女王心血来潮,带着几个随从,离开了爱丁堡,然后在半路上遇见了赫伯恩。
  也不知赫伯恩是怎么收到的消息,反正他就带着一队人马,在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毫无偏差地堵在了斯图亚特的必经之路上。
  女王见了赫伯恩,笑着跟他打了个招呼:“真巧啊,博思韦尔伯爵!你也有事出门吗?”
  赫伯恩也向女王微笑致意,说:“是啊,我今天出来,确实有一件事要做。”
  女王问:“是什么事儿?”
  赫伯恩说:“我要绑架你。”
  ?????????
  旁边的围观群众纷纷打出一连串的问号:我的伯爵大人哎,光天化日之下,你公然说要绑架女王,这是什么操作?
  女王似乎也呆住了,她看着赫伯恩,满脸难以置信的神情,说:“不好意思,我耳朵不太好使,刚才你说的话没听清。你能再说一遍吗?”
  于是赫伯恩又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说:“我要绑架你。”
  这下子,真的是旁边所有人都听清了,确实不是他们耳朵出了问题,而是赫伯恩自己说要绑架女王陛下。
  在众目睽睽之下,女王面露惊容,说:“不,博思韦尔伯爵!你不能这样!绑架女王是犯法的!”
  赫伯恩凶神恶煞地喊道:“管它犯法不犯法,反正我今天就要绑架你!识相的就乖乖就范,不然,嘿嘿……”
  女王看着赫伯恩旁边的一大堆人马,再看看自己身旁的小猫小狗两三只,不由叹道:“好吧,我的伯爵,今天我只好束手就擒啦。不过我还是要劝你悬崖勒马,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赫伯恩道:“不好意思,我信上帝,不信佛。”
  结果这位苏格兰的斯图亚特女王只好接受了自己被绑架的事实,和赫伯恩一起来到了他的领地,邓巴,一个距离爱丁堡不远的海滨城镇。
  来到邓巴之后,斯图亚特女王和博思韦尔伯爵在一起住了两个星期。在这两个星期里,该发生的和不该发生的事情,统统都发生了。
  到了5月6日,伯爵释放了女王,重新给了她自由,然后女王就和他一起回到了爱丁堡。
  回到爱丁堡之后,一场好戏开始上演了。
  苏格兰民众:“女王陛下,您不是说您被博思韦尔伯爵绑架了吗?怎么现在又一起回来了?”
  斯图亚特女王:“对,没错,他确实绑架了我。但经过我的反复劝说,他终于良心发现,放我回来了。”
  苏格兰民众:“那您现在把他带回爱丁堡,是准备审判他的罪行吗?”
  斯图亚特女王:“不不不,我不准备审判他。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既然肯放了我,说明他的良心还是好的,所以我决定原谅他。”
  苏格兰民众:“那您把他带回来是啥意思?”
  斯图亚特女王:“我准备跟他结婚。”
  苏格兰民众:“什么?结婚?您是说您准备和一个绑架了您的人结婚?”
  斯图亚特女王:“严格来说,他不仅仅绑架了我,而且还强奸了我。”
  苏格兰民众:“什么?强奸?您确定没说错吗?”
  斯图亚特女王:“对,我没说错。他非礼我,强奸我,折磨我,蹂躏我,摧残我,玷污我……”
  苏格兰民众:“那您难道就不反抗一下吗?”
  斯图亚特女王:“我反抗了啊。”
  苏格兰民众:“怎么反抗的?”
  斯图亚特女王:“我大声喊不要,停,不要,停,不要停,不要停……”
  苏格兰民众:“……”
  斯图亚特女王:“可怜我只是一个娇柔无力弱女子,被他这个孔武有力大男人强力镇压,我能怎么办?我也很为难啊。最后事情也就发生了。”
  苏格兰民众:“既然他强奸您,您就该抓他去坐牢啊!跟他结婚是个什么操作?”
  斯图亚特女王:“一个贞洁的妇女,只能跟自己的老公发生关系。如今我清清白白的身子,被他玷污了,除了嫁给他,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苏格兰民众:“啊?被强奸了就要嫁给他?这是哪门子的逻辑?”
  斯图亚特女王:“我觉得我的逻辑很清楚啊!女人被强奸,说出去有损名誉,但老婆和老公发生关系,就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啊!只要我嫁给了他,那我就不是被强奸,而是遇到真爱了啊!”
  苏格兰民众:“虽然听不懂您在说什么,但是感觉好有道理的样子。”
  斯图亚特女王:“总而言之,我决定要嫁给他。”
  苏格兰民众:“等等,博思韦尔伯爵不是已经有老婆了吗?”
  斯图亚特女王:“没事,他老婆不想要他了,前阵子跟他离婚了,他现在是单身。”
  苏格兰民众:“……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哪里不对劲。”
  斯图亚特女王:“我觉得还好啊,一切都很正常!就这样吧,我该去准备婚礼了,拜拜!”
  经过几天的紧张筹备,在5月15日这一天,斯图亚特和赫伯恩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婚礼。
  婚礼办是办了,然而苏格兰国内对斯图亚特的质疑之声却越来越多了。
  在以前,斯图亚特和新教贵族之间的斗争虽然激烈,但至少没有影响到下层民众;现如今,斯图亚特一系列的骚操作折腾下来,民众们对她的意见可就很大了。
  想想看,堂堂一个女王,背负着谋杀亲夫的嫌疑,然后一口一个“被绑架”,一口一个“被强奸”,结果呢?居然要嫁给那个绑架强奸犯?
  女王该不会以为别人都是傻子吧?难道就看不出她和博思韦尔伯爵之间有一腿?如此欲盖弥彰掩人耳目,是想忽悠谁呢?
  退一万步说,就算女王真的是被绑架被强奸,那也不该和对方结婚啊!难道苏格兰没有男人了?欧洲没有男人了?就连一个家世清白作风正派的男人都找不到了?堂堂女王,居然要嫁给一个犯罪分子,难道不觉得丢人吗?
  就算你玛丽·斯图亚特不要脸,不嫌丢人,苏格兰全国上下人民群众也丢不起这个人,现不起这个眼!整个欧洲现在全在看苏格兰的笑话,这张脸该往哪儿搁啊!
  如果说斯图亚特的第二次婚姻只是让伊丽莎白和苏格兰新教贵族感到很不爽的话,那么毫不夸张地说,她的第三次婚姻已经彻底得罪了苏格兰全国人民,八辈子祖宗的脸面都被她丢光了。
  大概是斯图亚特也感觉到了有些情况不对,所以在婚后两天,她就在众人面前拿出一把刀子,嘴里大声嚷嚷着要自杀,说自己名节受损,明明是委曲求全,却又得不到理解,反正活着也没意思了,干脆死了算了……
  斯图亚特哭着,喊着,眼泪哗哗的,偏偏就是动口不动手,那刀子一直晃啊晃啊,晃得人眼都花了,就是扎不下去。
  众人无奈,只能配合她的表演,夺了她手里的刀,然后听她“嘤嘤嘤”哭个不停……
  第三十章 女王退位

  斯图亚特这么爱演,或许当个演员是个不错的出路。然而她不是演员,而是女王,整天这么演来演去,可就太过儿戏了。
  终于,苏格兰人民再也无法忍受他们的女王了。在这一时刻,苏格兰人前所未有地团结一致,无论是新教徒,还是天主教徒,无论是上层贵族,还是下层百姓,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乡野村夫,各个团体各个阶级各个地域,所有人都认为斯图亚特确实已经不再适合坐在女王的位子上了。
  于是斯图亚特再度迎来了臣民的叛乱。
  以前斯图亚特在遭遇叛乱时,面对的只是少数叛乱分子,至少她身边还有很多人愿意支持她,帮助她;但这一次叛乱的形势和以前不同,没有什么人愿意站在她这一边,几乎所有人都站在了她的对立面。
  6月15日,斯图亚特和赫伯恩结婚一个月纪念日。
  按道理来说,这是夫妻二人蜜月期的最后一天,应该好好筹划一下,营造一个温馨浪漫的二人世界。
  然而对于这对夫妻而言,这一天真是一点都不温馨,一点都不浪漫,反而愁云惨淡,无论如何也开心不起来——因为叛军已经兵临城下了,万一应对不慎,可是要掉脑袋的,谁还有心思搞什么蜜月庆祝?
  斯图亚特无奈,只能和赫伯恩一起,率领着她的军队,来到了爱丁堡城外的卡伯里山,和叛军对峙起来。
  斯图亚特发誓,自己这辈子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阵仗。她绝对是一个见过世面的人,什么大风大浪都经历过,隔三岔五就被人叛乱一次,已经可以说是习以为常了。然而今天这么大规模的叛乱,她真是第一次见,漫山遍野都是人头,黑压压的一片,就像是暴风雨来临前的乌云,笼罩了整个世界。
  看着敌人那么大的阵仗,再看看自己旁边那人数少得可怜的军队,斯图亚特深深觉得,还没开战自己就已经败了。
  但是即便如此,斯图亚特也还是没有马上认输。在两军对垒之际,她看着叛军,勉强保持住自己的女王风范,大声喝问道:“你们为什么要背叛我?”
  为首的几个贵族领主策马前行,在斯图亚特面前不远处站定,道:“陛下,我们并没有背叛您,是您背叛了我们。”
  斯图亚特咬牙切齿道:“真是可笑!从来都只有臣子背叛君主,哪有君主背叛臣子的道理!”
  叛军首领道:“一个人反对您,这是背叛;十个人反对您,这也是背叛;一百个人反对您,这还是背叛。但是,千千万万个人,乃至全国民众都反对您,这就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您的问题。正因为您背叛了祖国,背叛了人民,所以我们才要联合起来反对您。”
  “我的问题……我有什么问题?”
  “您谋杀亲夫,与绑架强奸犯结婚,难道不觉得有辱人格、有辱国格吗?如此目无法纪、肆意妄为,有什么资格做苏格兰的王,有什么资格带领我们前行?”
  面对臣子的指控,斯图亚特矢口否认道:“我没有谋杀亲夫,你们这是栽赃陷害,是彻头彻尾的污蔑!而且我和博思韦尔伯爵结婚,是为了保全名节,我都这样忍辱负重了,结果你们都不理解我,反而要职责我……”
  贵族领主们纷纷摇头道:“陛下,事到如今,您就不必再狡辩了,多说无益,浪费口舌而已。请您投降吧。”
  斯图亚特喃喃道:“不,我不投降。我还有军队,还能放手一搏……”
  领主们朝着女王的军队大声喊道:“苏格兰的军人,可以为国家流血,为人民牺牲,但怎能为这样的女王而战呢?!投降吧,我们不想跟你们打!”
  斯图亚特身边的士兵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也不知是谁带的头,把武器放到了地上。紧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全部人都把武器放下了,没有人愿意再为女王而战。
  看到这众叛亲离的一幕,斯图亚特仿佛失了魂魄,几乎就要从战马上跌落下来。
  最后,斯图亚特勉强稳住身形,叹息着说道:“好,我投降,但我有一个条件。”
  “您说。”
  斯图亚特满含深情地看了旁边的赫伯恩一眼,说:“你们要抓我可以,但要放博思韦尔伯爵一马,不许为难他。”
  如果说世上有真爱,那么斯图亚特对赫伯恩的情感,毫无疑问可以纳入到这个范畴里。
  一个身份尊贵的女王,为了一个男人,不惜背负骂名,不惜舍弃权势,哪怕众叛亲离,哪怕举世皆敌,她也要站在他身旁,用尽全力去维护他。
  试问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多少人愿意为自己的伴侣付出这一切?如果这都不算爱,那还要怎样才算?
  斯图亚特此言一出,对面的几位贵族领主明显愣了一下。他们本以为女王陛下会提出什么过分的要求,但如果只是放走一个人的话,这完全不成问题。
  经过一番讨论之后,领主们认为赫伯恩掀不起什么风浪,就算把他放走,也不会影响大局,于是便朝斯图亚特点头说道:“可以,我们答应您的条件。”
  就这样,双方就投降问题达成一致协议,贵族领主们兵不血刃,就让斯图亚特束手就擒,取得了他们想要的胜利。
  赫伯恩被放走之后,回到了他的领地邓巴,他不敢在苏格兰久留,很快就收拾行李,逃离不列颠群岛,去到了丹麦。后来他多次对斯图亚特实施救援行动,但都没有成功,最后在丹麦被捕,囚禁五年之后,死于狱中。
  伴随着赫伯恩的死,斯图亚特女王的第三段婚姻也就彻底宣告终结。相较于她的前两次婚姻而言,这段婚姻是她爱得最深的,也是对她造成伤害最大的。
  这里所说的“造成伤害”,并不是赫伯恩对她施加的,而是整个苏格兰对她施加的。更确切地说,首先是因为她的第三段婚姻深深伤害了苏格兰人们,所以苏格兰人民才反过来伤害了她。若不是她自己为了结婚而出了这么多昏招,又怎会落到这般田地呢?
  两天之后。
  叛军把斯图亚特女王押送到了利文湖边。
  苏格兰有许多著名湖泊,利文湖是其中之一,此湖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一个休憩的好去处。在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的湖水中,散布着7个岛屿,其中有一个岛屿名为卡斯尔岛,岛上伫立着一座建立于14世纪末的古堡。
  岛屿的主人最初把城堡建立起来的时候,是把它当成一个寓所的。但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座古堡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不易与外界接触,结果竟成了一所监狱,专门用来关押各种大人物。
  现如今,在1567年6月17日这一天,利文湖的卡斯尔岛古堡迎来了新的囚徒,同时也是它关押过的身份最高的囚徒——苏格兰的玛丽·斯图亚特女王。
  上岛之后,斯图亚特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与世隔绝”,岛上人烟稀少,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城堡,周边除了水还是水,简直一点意思都没有。
  这可真是让人惆怅极了,要是以后一直都要被关在这座岛上,那日子可怎么过呀!
  以前斯图亚特在爱丁堡王宫里的时候,基本上要啥要啥,而现在到了卡斯尔岛古堡,简直要啥没啥。这种从天堂到地狱的巨大转变,让她很难受,很想哭。
  可是她再怎么哭也没办法,总不能一气之下投湖自尽吧?结果只能乖乖住进了古堡里面。
  古堡很潮湿,很阴冷,居住条件一点都不好。再加上又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斯图亚特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呆呆地站在湖边,看野鸭,看鲑鱼,实在无聊得不行了,就丢几块石头,看看湖面上泛起的涟漪。
  斯图亚特没什么事可做,只能在心里胡思乱想。她回想自己的童年,回想自己的三段婚姻,回想自己成为女王之后的种种经历,有时想着想着就笑了,有时想着想着又哭了,有时忍不住喃喃自语,有时却只有长久的沉默。
  越是无所事事的生活,日子就越显得漫长。为了不让自己失去时间观念,斯图亚特每过一天,就在墙壁上画一条线,不知不觉间,她就熬过了好几个星期,墙壁上也多了几十条线。
  随着时间推移,斯图亚特的肚子也一天比一天大了起来。她能够感受到胎儿在她体内轻轻动弹,那是她和赫伯恩爱情的结晶,是两人生命的延续。
  如果只是从她被赫伯恩“绑架”的那一天开始算起,她的肚子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变得这么大的。
  古堡里的人看着她,难免窃窃私语,虽然没有人当面拆穿她被绑架、被强奸的谎言,但每个人都心如明镜,知道她在很久以前就和赫伯恩有了一腿。
  别人要怎么看,就让他们怎么看,要怎么说,就让他们怎么说吧!
  此时此刻的斯图亚特,也顾不得这么多了,她只想好好呵护自己的孩子,等待着孩子的降生。
  然而现实很残忍,在被囚禁的日子里,由于斯图亚特的身体得不到妥善调理,一对双胞胎婴儿以流产而告终,彻底离开了她。
  从此以后,斯图亚特再也不会有新的孩子了。在她的生命里,注定只有詹姆斯这一个孩子,虽然她早已对亨利恨之入骨,但毕竟曾经爱过,父母之间有再多的恩怨情仇,也不该影响到孩子这一代。
  只不过,她忽然间没了两个孩子,而活着的那个又不能在她身边,这终归是让她内心之中极度黯然。
  利文湖畔的风太冷了,卡斯尔岛古堡的夜太黑了,也不知道她未来的日子,会变成一种什么样的境况。
  是会被一直关在这里吗?还是会有什么别的转机?
  她不知道……
  第三十一章 女王退位

  话分两头,各表一枝。
  斯图亚特在卡斯尔岛古堡内受苦受累,此事暂且不提。
  且说这段时间苏格兰国内发生的种种事件,可算是让欧洲各国的吃瓜群众过足了瘾。王都的爆炸-女王被绑架-与绑匪成婚-被全国讨伐-双胞胎流产,每一个新闻都足够劲爆,足够吸引眼球,引发了公众热议。
  和苏格兰紧挨着的英格兰,自然也要趁机跑出来秀一下存在感。
  在7月初,斯图亚特还没流产的时候,一位英格兰使臣带着伊丽莎白女王的旨意,来到了爱丁堡,和苏格兰贵族们展开了一场谈判。
  此时在苏格兰境内,执掌朝政大权的人是斯图亚特女王同父异母的哥哥,詹姆斯·斯图亚特。由于他的名字和詹姆斯王子一模一样,所以我们不妨称他为莫里伯爵。
  斯图亚特女王回国即位之初,莫里伯爵辅助女王,得以加官进爵,两人关系还行;后来斯图亚特女王铁了心要和亨利结婚,莫里伯爵反对无效,干脆在爱丁堡起兵造反,结果被斯图亚特女王打退,逃到了国外;再后来他回国暗中潜伏,到处搞事,趁着女王和赫伯恩结婚的机会,再度和贵族们联合起来对抗女王,把女王关进了监狱。
  虽然莫里伯爵搞事成功,但由于他是詹姆斯五世国王的私生子,没有继承王位的资格,所以贵族们虽然一致推举他为摄政大臣,却不可能支持他登基为王,等到以后詹姆斯王子长大了,还是要将朝政大权交还给人家的。
  这一次英格兰来使,莫里伯爵便和贵族们一起,把英格兰使臣迎入爱丁堡,来到了王宫内的会议室里。
  众人分宾主坐定后,莫里伯爵问道:“使臣今日前来,不知所为何事?”
  使臣道:“奉伊丽莎白女王旨意,与贵国交涉三件重大事项。”
  莫里伯爵道:“具体是哪三件?”
  使臣道:“第一,释放玛丽·斯图亚特,继续由她担任苏格兰女王。”
  使臣此言一出,苏格兰贵族们顿时满脸问号,莫里伯爵忍不住问道:“你在逗我吗?”
  使臣正色道:“君无戏言。伊丽莎白女王旨意如此,我怎敢乱传?唯有原话转述而已。”
  莫里伯爵耐着性子,问:“伊丽莎白女王提这个要求,有什么理由吗?”
  使臣道:“伊丽莎白女王说,斯图亚特女王虽有小错,但只要改正过来还是好同志,哪能这么轻易就把她赶下台呢?维护王室正统,人人有责,苏格兰若无斯图亚特女王,则群龙无首,根基动摇,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莫里伯爵还没说话,一旁的苏格兰贵族便忍不住口吐芬芳:“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我苏格兰让谁当王,是我苏格兰的事情,关你英格兰屁事,关你伊丽莎白屁事!”
  又有苏格兰贵族怒道:“斯图亚特女王倒行逆施,荒淫无道,视国家大事如儿戏,整天胡搞瞎搞,搞得民怨沸腾,群众对她意见很大!现在整个欧洲都在看我们的笑话,去了国外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苏格兰人!再让她继续折腾下去,才会国将不国!”
  还有苏格兰贵族冷笑道:“伊丽莎白女王要求斯图亚特重掌朝政,到底是何居心?莫非是嫌苏格兰现在还不够乱,想要让她再搞乱一些吗?苏格兰乱起来了,你们英格兰就舒服了?是不是想趁机搞事,捞一把好处?”
  更有贵族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所谓‘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伊丽莎白女王看到斯图亚特女王被造反、被囚禁,难免浮想联翩,万一她也被人造反、被人囚禁,那该怎么办呢?为了防患于未然,她当然要维护女王的权威,坚持让斯图亚特继续担任女王,以免革命的火种从苏格兰烧到英格兰。”
  使臣见苏格兰贵族们齐声反对,脸上不免有几分尴尬之色,但自己现在身处别人的地盘,又不好跟别人争论什么,只好讪讪地尬笑着,一言不发。
  等到众人的意见都发表得差不多了,莫里伯爵道:“使臣先生,您也听到了,我们苏格兰贵族都不同意让斯图亚特重掌大权呢!这事儿还是别提了吧?”
  苏格兰贵族们的反应,倒也在英格兰使臣的意料之中。毕竟人家费了好大的劲,才把斯图亚特女王赶下台,哪能让伊丽莎白女王随随便便一句话,就把她放出来呢?
  伊丽莎白真要是有这么大的能耐,又何必做什么英格兰女王,早就该升级成不列颠女王,掌控英伦群岛了!
  所以英格兰使臣对莫里伯爵微微颔首,道:“既然如此,那此事暂且不提,咱们还是谈谈后面两个事项吧!”
  莫里伯爵道:“愿闻其详。”
  使臣道:“伊丽莎白女王交待我的第二件事,就是敦促你们苏格兰加大查案力度,尽快把杀害亨利的凶手抓起来,以慰他在天之灵!”
  莫里伯爵皱眉道:“凶手当然要抓,可这是苏格兰的命案,关伊丽莎白女王什么事?她的手未免也伸得太长了吧?”
  使臣道:“伯爵此言差矣。这案子虽然是在苏格兰发生的,但亨利是英格兰人,英格兰人死在了苏格兰,难道我们英格兰女王不能关心过问吗?”
  使臣这话颇有几分道理,苏格兰贵族们倒也没什么太大的意见,但问题的关键是,现在整个欧洲都认为斯图亚特和赫伯恩是亨利死亡案的幕后凶手,这该怎么破案?
  逮捕斯图亚特女王?
  她现在确实已经被捕了,被关在利文湖古堡里了,还要怎么抓?
  逮捕赫伯恩?
  他现在已经逃到丹麦了,这一时半会儿的,也没那么快就能抓得住呀!
  而且伊丽莎白女王提的前两个要求完全是自相矛盾,又要释放斯图亚特,又要捉拿杀人凶手,这叫苏格兰人怎么办?
  所以苏格兰贵族们讨论一番之后,莫里伯爵汇总了一下大家的意见,对使臣道:“我们认为这事儿没什么实际可操作性,您还是说说伊丽莎白女王想要和我们商量的最后一件事情吧!”
  使臣道:“这最后一件事嘛……女王陛下为了确保詹姆斯王子的人身安全,想要将他接到英格兰,由她来亲自抚养。”
  苏格兰贵族们简直要被英格兰使臣的话气疯了,差点儿就要跳上桌子开喷,但最后还是忍住了。有人率先问道:“确保王子人身安全,这话什么意思?难道只有你英格兰才安全,我苏格兰就不安全?”
  又有人问道:“伊丽莎白女王莫非是觉得我们苏格兰没米下锅了,路边饿死人了,连个孩子都养不起了?”
  “伊丽莎白女王真要这么想养孩子,可以自己生一个嘛!自己不结婚生孩子,光想着把人家的孩子接过去养,这样不合适吧?”
  使臣勉强笑道:“伊丽莎白女王也是关心詹姆斯王子的健康成长,才会这么说的嘛!众所周知,她毕竟是斯图亚特女王的姑妈,所以詹姆斯王子相当于伊丽莎白女王的孙子,按照这个辈分一算,奶奶想抱孙也很合情合理,有什么不合适的?”
  “得了吧您呐!”莫里伯爵道,“要是论辈分,我还是詹姆斯王子的叔叔呢!养孩子这事儿,就不劳伊丽莎白女王费心了!我们苏格兰虽然不是什么天朝大国,不如你们英格兰家大业大,但养一个孩子还是没问题的。毕竟詹姆斯王子是我们全村的希望——不,全国的希望,一定会让他平平安安长大的!”
  英格兰使臣道:“你们这也不答应,那也不同意,这让我很为难啊。我回国之后,该怎么跟伊丽莎白女王复命呢?”
  “什么?你也知道为难?”苏格兰贵族一声嗤笑,道,“那你有没有觉得伊丽莎白女王提的这几个要求,让我们也很为难啊?麻烦你自己想一想,如果你是苏格兰人,你能答应哪个条件?”
  英格兰使臣心里稍微一想,然后就不说话了:换作他是苏格兰人,他也不可能答应啊!
  所以这事儿就这么黄了。
  英格兰使臣和苏格兰贵族谈判失败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爱丁堡。市民们一听说英格兰的伊丽莎白女王提了这么多无理的要求,大家都觉得很生气、很反感,街头巷尾议论纷纷:
  “伊丽莎白女王也太把自己当一回事儿了吧!什么都要插一脚,她管得着吗!”
  “可不是嘛!简直就是粗暴干涉我国内政,对这种行为应该强烈抗议、严重谴责!”
  “贵族们千万要顶住,不能让伊丽莎白女王的诡计得逞,咱们苏格兰自己的事情,轮不到英格兰来插手!”
  在苏格兰全国上下一片反对声中,英格兰使臣感觉自己左右两难,进退维谷。如果就这么灰溜溜地回英格兰了,恐怕女王陛下面子上不太好看,总该想办法和苏格兰人达成一定的共识才行。
  于是英格兰使臣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又向苏格兰贵族们提了一个新的要求:他希望能去到利文湖岛上的古堡,和斯图亚特女王见个面,看看能不能谈成一些事项。
  本来打算第三十章写女王退位,结果发现只写到女王入狱;然后又打算三十一章写女王退位,结果又发现才写到英格兰来使;我感觉第三十二章无论如何也该写到女王退位了
  先睡个午觉,起来再写下一章。
  又抽楼!
  抽楼核查……看看应该哪段话截图

  
  7月24日,此时的斯图亚特女王已经流产,正是身体最虚弱、内心最无助的时候。她亟需别人的关心呵护,然而并没有谁在意她的身体,她只等来了一份《退位诏书》,信使把诏书递到她手上,冷冰冰地说:“陛下,请签字吧。”
  斯图亚特瞥了一眼,只见上面写着这样的内容:
  退位诏书
  苏格兰王国全体公民:
  我,玛丽·斯图亚特,苏格兰女王,由于个人原因,决定退位让贤,把王位传给我的儿子,詹姆斯·斯图亚特王子。从今以后,他就是苏格兰的新一任国王,以詹姆斯六世的身份统治国家。
  又因为詹姆斯六世如今年纪还小,只有一岁,暂时还无法承担起处理朝政的重任,所以我特意任命我的兄长莫里伯爵为辅政大臣,暂时替他处理国家大事,等他以后长大成人了,再收回君权。
  此诏书代表本人真实意愿,由苏格兰诸位贵族见证,内容具备法律效力,一经签署,即刻生效。
  特此昭告世人周知。

  签署人:
  1567年7月24日

  斯图亚特看完了《退位诏书》的内容,冷冷道:“你们想让我签字?”
  信使道:“对,没错,您签在右下角空白处就行了,给您留了个签字的位置。”
  斯图亚特道:“我好像没有跟你们说过要退位让贤吧?你们怎么就能代表我的真实意愿呢?”
  信使道:“那您是不想签了?”
  斯图亚特道:“对,我不想签。我要求召开苏格兰国会,向公众阐明我的真实意愿,而不是由你们这帮人来伪造诏书,假传圣旨。”
  信使看着斯图亚特,看着她满脸倔强死不认输的样子,忽然觉得十分可笑,然后他就掏出一把刀子,抵住她的喉咙,说:“麻烦你看着我的刀,大声再说一遍,到底是签还是不签?”
  冰冷而锋利的刀刃紧贴着斯图亚特的脖子,让她的心脏为之一缩,仿佛连呼吸都在这一刻彻底停顿了下来。斯图亚特毫不怀疑,自己只要说出一个“不”字,马上就会落得个血溅三尺的下场。
  纵然她内心之中有万般不愿,也不敢再造次,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之下,她不得不配合对方,说:“好,我签,我签。你先把刀放下,咱们有话好商量,千万别激动。”
  信使收了刀,咧嘴笑道:“你要是一开始就这么识相,我又何必跟你舞刀弄枪呢!这样伤了和气,感觉多不好呀!来吧,你赶紧签了,我也好回去复命。”
  斯图亚特女王无可奈何,只得在《退位诏书》上签了自己的大名。
  从此以后,这世上再也没有什么斯图亚特女王了,只有玛丽·斯图亚特,一个从女王沦落为平民的女子。
  信使拿着斯图亚特签完字的《退位诏书》走了,而斯图亚特看着对方离去的背影,再想想自己这段日子以来的种种遭遇,竟失魂落魄地瘫倒在地,蜷缩着身体,两手抱着脚,把脸埋在膝盖之间,闭着眼睛啜泣起来。
  眼泪打湿了她的衣裳,打湿了脚下的地板,此时此刻,她的心情极其复杂,那是一种混合了失落、无助、痛苦、迷茫、怨恨的情绪,仿佛整个世界都失去了希望,失去了光明,只留下无尽的绝望与黑暗……

  

  
  第三十三章 逃离利文湖

  一晃眼,斯图亚特就在利文湖的卡斯尔岛古堡里度过了将近一年的监禁时光。
  没有人喜欢被监禁,斯图亚特也不例外。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她时时刻刻都在想着越狱,但由于找不到机会,所以一直没能成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568年5月2日,斯图亚特等来了一个机会。
  这一天,卡斯尔岛古堡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结婚典礼,许多客人乘坐着小船前来参加宴会,场面极其热闹。
  在热闹的宴会中,有一个人名叫威廉·道格拉斯的年轻人,趁大家不注意,来到了关押斯图亚特的房间里。
  “我的女王,咱们一起逃吧!”年轻人满脸激动的样子,拉着斯图亚特的手,说,“咱们等待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今天会有很多人进进出出,只要您稍微易容打扮一下,就可以混在人群之中逃跑了!”
  “是吗?”斯图亚特忍不住给了年轻人一个大大的拥抱,说,“谢谢你,亲爱的威廉!我就知道,你一定会救我的!”
  年轻人温香软玉在怀,内心更加激动了。毕竟斯图亚特是举世公认的美貌女王,人们或许会怀疑她治国理政的能力,但从未有人对她的颜值加以否定,像这样的美人儿,从来就是人们浮想联翩的对象。
  更何况斯图亚特现在才25岁,正是青春年华最美好的时候,仿佛一颗甜美的果实,介于青涩与成熟之间,一口咬下,酸中带甜,回味无穷,感觉简直棒极了!
  面对斯图亚特的拥抱,年轻人心猿意马,顺势也抱紧了她。他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得到女王的垂青,哪怕她去年已经签署了《退位诏书》,不再是苏格兰的女王了,但是在他眼里,在他心里,在他的整个世界里,她就是他的女王,一个风华绝代美艳无双的女王,他愿意匍匐在她的石榴裙下,献出自己的满腔热血赤诚忠心,甚至愿意亲吻她的脚尖……
  稍微拥抱了一会儿之后,斯图亚特轻轻推开年轻人,小声提醒道:“亲爱的威廉,趁现在天黑,咱们快走吧!”
  年轻人正沉浸在爱的世界里,斯图亚特这一推,把他拉回了现实。从情感上来说,他当然希望抱得更久一点,但从理智上来说,他自己也很清楚,现在确实不是儿女情长的时候。
  于是年轻人拿出一套自己早就准备好的佣人衣服,给斯图亚特穿上——这是城堡里负责清洁的老妇人平时穿的,被他偷偷藏了一套,今天终于派上用场了。
  斯图亚特也不避嫌,就在年轻人面前换起衣服来。年轻人看着斯图亚特青春妙曼曲线玲珑的身体,有点脸颊发烫喉咙发干,忍不住吞了吞口水。
  换好衣服之后,斯图亚特说:“我好了。威廉,麻烦你走在前面望风,要是没什么问题,就给我打个手势,我在后面随时跟上。”
  “好的。”年轻人点头答应下来,然后就走出了房间,稍微看了一下周围的情况,确定安全之后就和斯图亚特一起溜出去了。
  不得不说,年轻人挑的逃跑时间和逃跑路线确实很完美,一路上有惊无险,不久之后,两人经成功地走出了城堡大门,坐着船儿离开了卡斯尔岛。
  月光皎洁,湖水清澈,年轻人划着船,一脸深情地看着斯图亚特。这种感觉真是浪漫极了,像是两个人不顾世俗的眼光,一起私奔到月球,简直可以写成一部80集的连续剧。
  斯图亚特感觉到年轻人那灼热的目光,给了他一个恰到好处的微笑,说:“威廉,你对我真好,我真是太感动了。但我有点担心,你这样带我偷跑出来,会不会让你的堡主父亲不高兴?”
  “管他呢!”年轻人满不在乎的样子,说,“他做他的堡主,我为我的女王,反正我在那座城堡里也待腻啦,跟你一起出来闯荡一番也好。相比之下,我宁可让他不高兴,也舍不得让我的女王不高兴啊!”
  “你真好,威廉。”斯图亚特轻轻依偎在年轻人怀里,温柔地说,“自从我被关进城堡里,最大的幸运就是遇见了你……”
  斯图亚特一番话,让年轻人划船划得更加卖力了。
  很快,两人就上了岸,彻底逃离了利文湖。
  逃出生天之后的斯图亚特,再次亮出自己的旗帜,和少数几个支持她的勋爵贵族一起,组建了一支数千人的军队,准备反攻爱丁堡,夺回自己的政权。
  消息就像插上了翅膀一样,很快就传遍了整个苏格兰,甚至连邻国的伊丽莎白女王也听说了这个事情。
  对于伊丽莎白而言,一个陷入内乱的苏格兰,显然比一个上下齐心的苏格兰更容易对付、更符合她的利益。所以,她马上亲手写了 ,对斯图亚特表示祝贺,并声称自己愿意为斯图亚特提供支持。
  以莫里伯爵为首的苏格兰新教贵族们,自然不可能眼睁睁看着斯图亚特搞事,他们得知消息之后,立刻厉兵秣马,火速集结起数倍于斯图亚特兵力的军队,双方大战了一场。
  斯图亚特并不是什么军事家,她对于战争的理解,远不如对梳妆打扮唱歌跳舞的理解。再加上兵力少,又得不到民众的普遍支持,所以这场战争很快就分出了胜负,斯图亚特再一次失败了,败得很彻底。
  此时摆在斯图亚特眼前的,有三条路可以走:
  第一,承认失败,束手就擒,再一次被关押起来;
  第二,逃离不列颠群岛,前往法国寻求帮助,毕竟她从小在法国长大,也曾做过法兰西王后,法国人总不至于将她拒之门外;
  第三,跑到隔壁英格兰,看看她的伊丽莎白姑妈能不能帮她一把,毕竟自从她被关押以来,伊丽莎白曾多次对她表示关心,也亲自写信给她说愿意为她提供支持,想必会很欢迎自己的到来。
  斯图亚特思来想去,首先排除了第一条路,毕竟她好不容易才逃出来,怎么甘心再次被关押呢?
  然后第二条路也被斯图亚特否决了。毕竟法兰西和苏格兰隔了一片海,坐船过去很不方便,万一半路上遇到什么风浪,岂不是要船毁人亡?而且就算安全抵达法兰西,她也未必有什么好果子吃。
  毕竟法兰西现在掌权的人是她的婆婆,王太后凯瑟琳·德·美第奇女士。自从她的第一任丈夫死后,她的婆婆就看她很不顺眼,若非如此,她又怎会这么快就回苏格兰登基?
  更何况去年闹出了亨利死亡案件,凯瑟琳对她的印象变得更差了,严重怀疑她就是幕后主使,要求苏格兰严惩凶犯——这不是明摆着跟她作对吗!
  所以法兰西也不是那么好去的。
  那么斯图亚特就只剩下了最后一条路:逃离苏格兰,前往英格兰,寻求伊丽莎白女王的帮助。
  于是,在1568年5月16日这天,兵败之后的斯图亚特,内心怀着最后的希望,踏上了英格兰的国土——
  同时也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现在让我们把视角切换回伊丽莎白女王这一边。
  伊丽莎白女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她冷静得近乎冷血,像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政治机器,一切事情都从国家利益出发,女王属性在她身上被强化到了极致,而女人属性在她身上则近乎于无。
  为了英格兰,她可以不结婚,不生子;为了英格兰,作为新教徒的她,可以容忍天主教在她面前晃来晃去;为了英格兰,她可以和斯图亚特虚与委蛇,维持塑料姐妹花的关系……
  为了英格兰的稳定发展,伊丽莎白可以付出一切;同样的道理,一旦有什么东西影响到了英格兰的国家安全,伊丽莎白也会毫不犹豫地灭杀一切。
  对于伊丽莎白而言,斯图亚特身处苏格兰或者英格兰,存在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身处苏格兰的斯图亚特,可以搅风搅雨,到处搞事,把苏格兰折腾得乱七八糟,这十分符合伊丽莎白的利益。她既能衬托出伊丽莎白的英明伟大,也能让英格兰不必去面对一个稳定强大的邻国,所以伊丽莎白十分希望斯图亚特复位,并多次表示愿意对其提供支持。
  但斯图亚特现在来到了英格兰,伊丽莎白可就要重新考量一下对方存在的意义了。
  伊丽莎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绝不能让斯图亚特在英格兰搞事。
  不得不说,斯图亚特虽然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她搞事的能力绝对是有的,而且还很强。她在苏格兰当女王这些年,可把苏格兰贵族们折腾得够呛,她一次次遭遇背叛,却能一次次东山再起,就连被关到了卡斯尔岛古堡这么与世隔绝的地方,都能跑得出来,谁能否认她的本事?
  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玛丽·斯图亚特”这个名字背后所蕴含的能量。她毕竟拥有英格兰和苏格兰两国的王室血统,身份显赫、天潢贵胄,有资格称孤道寡,坐上王位;同时她还是一个立场坚定的天主教徒,在天主教内部拥有很大的市场,很多天主教徒都希望她能够在英格兰境内光复天主教信仰……
  伊丽莎白女王感受到了危险的气息。

  
  上一张图,斯图亚特来到英格兰之后,被伊丽莎白关押在了卡莱尔城堡
  第三十四章 再度囚禁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伊丽莎白下了一个决定:将斯图亚特关押在卡莱尔城堡。
  卡莱尔位于英格兰和苏格兰两国交界处,1093年,英格兰国王威廉二世下令在卡莱尔修建一座城堡,以确保英格兰北部边境免受苏格兰入侵的威胁。
  由于卡莱尔城堡主要起到军事堡垒的作用,所以建筑风格极其刚硬、简约,没有任何花俏的装饰,一切为战争而服务。
  斯图亚特大老远从苏格兰跑到英格兰,本来打算直奔伦敦,和伊丽莎白面谈复位事宜。没想到自己一踏上英格兰国土,进入卡莱尔地界,就被当地军官扣押了下来,再然后就等到了伊丽莎白下令将她就地关押的消息
  此时此刻的斯图亚特,内心几乎是崩溃的:说好的姑侄情深呢?说好的要给我帮助和支持呢?我在苏格兰被监禁的时候,你口口声声要求释放我,结果我现在来到英格兰了,你却把我关押起来了?出尔反尔,你到底是什么意思?
  斯图亚特真是无论如何也想不通,为什么前阵子看起来和她好得同穿一条裤子的伊丽莎白,突然间就翻脸不认人,要这样子来对待她。她就像一个被渣男欺骗的纯情少女一样,感觉自己心好累,再也无法相信别人了。
  看破红尘之后的斯图亚特,开始思考人生,变成了一个哲学家。在被囚禁期间,她说出了一句名言:“In my end is my beginning。”
  这句话翻译成中文,就是“我死即我生”。稍微理解一下这句话,斯图亚特似乎感觉到了自己确实已经穷途末路,所以才会说“In my end”,但穷途末路的同时,似乎也并不是没有希望,有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才会说“is my beginning”。
  总而言之,这句话既可以看作是斯图亚特已经看破红尘、看淡生死,又可以认为她满怀壮志雄心、意图东山再起,内涵十分丰富,怎么理解都行。
  显然,斯图亚特对这句话也十分满意,她将这句话镶嵌在她衣服的花边上,让所有人都能够看见,使得这句话成为了一句名言。
  在斯图亚特被关押期间,到底应该如何处置她,成了伊丽莎白女王不得不操心的一件事。
  为此,伊丽莎白女王和苏格兰的贵族们反复通气,双方初步达成了一些共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由伊丽莎白继续关押斯图亚特。
  这种做法无论是对苏格兰还是英格兰,都大有好处。
  毕竟斯图亚特在苏格兰的影响力太大了,也太能搞事了,万一把她遣返苏格兰,恐怕苏格兰人吃不消,可能会引发新的内战。好不容易才把斯图亚特赶下台的苏格兰新教贵族,自然不可能欢迎斯图亚特归来,所以也只能请求伊丽莎白继续把她关起来了。
  斯图亚特在英格兰的影响力不大,她的存在并不足以影响伊丽莎白掌控全局。而且她就算想搞事,由于身处伊丽莎白眼皮底下,伊丽莎白也能在第一时间快速反应,不至于让她把事情闹大。对于掌控欲极强的伊丽莎白而言,把不稳定因素由她亲自掌控,远比假手于人要好得多,既然斯图亚特落到了她的手掌心,可就别想再逃出去了。
  不得不说伊丽莎白掌控全局的能力确实很强,斯图亚特足足被她关了20年,从25岁关到45岁,竟然一次也没有越狱成功。回顾一下斯图亚特在苏格兰的时候,虽然屡次遭遇背叛,被关了好几次,但最后都能东山再起,逃出生天,两者真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斯图亚特被关押期间,为了进一步降低她的声望,消除她的影响,经过两国协商,决定对她的罪行进行审判——人们普遍认为她和亨利之死脱不开关系,因此在伊丽莎白的授意下,司法部门对她提起公诉,指控她犯了谋杀罪。
  英国人的这种做法,对于中国人而言,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想想看,一个君王杀人,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为了争夺至高无上的宝座,多少人弑父戮母、杀兄灭弟?他们只要胜利,就代表了正义,就能登上皇位,别人上去跪舔还来不及,谁会对他们的这种行为加以审判,指控他们犯了谋杀罪?
  中国历朝历代,对自己亲人下过毒手的君王,绝对不在少数。这几乎已成了一种常态,你要是下手不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皇帝。就算这些皇帝被人推翻了,也是直接一刀了断,誰会这么有闲情,关他几十年,还开一个审判大会,指控他的罪行?
  这种情况在中国根本就不存在。皇帝要么有本事坐稳江山,要么没本事被一刀砍翻,亦或者亡国之后做一个吉祥物,至于这种被关押起来加以审判、控辩双方唇枪舌战的事情,压根儿就没发生过。
  总而言之,中英两国文化传统不同,因此行事方式也大有差异。
  1568年底至1569年初,英格兰和苏格兰两国人员齐聚约克郡,对斯图亚特提起公诉。
  控方提交的最主要证据,是一个银质首饰盒。
  控方声称,他们在这个首饰盒里面,发现了斯图亚特亲手所写的一些书信和文件,信件的内容对斯图亚特极其不利,里面写满了她和博思韦尔伯爵密谋杀害亨利的事情。
  控方表示,经过专家进行笔迹鉴定,确认这些信件都是斯图亚特亲笔所写,证据确凿,不容置疑。
  控方强调,斯图亚特确实触犯了法律,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希望她认清形势,悔过自新、好好改造、重新做人,争取组织上对她从轻发落。
  面对这些指控,斯图亚特嗤之以鼻,她辩称:“关于你们说的这些‘亲笔信’,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首先,我根本就没有这个首饰盒,我也不知道你们是从哪里找来的;其次,我根本就没有写过这些信件,你们这帮子人模仿我的字迹,假冒我的信件,捏造事实对我污蔑诽谤,真正犯罪的是你们;最后,我要郑重声明一点,那就是我品行高洁、生性纯良,从来没有做过任何谋杀亲夫的行为,我做人对得起天地良心,是清白的、无罪的。”
  当时,负责起诉斯图亚特的人是她同父异母的哥哥莫里伯爵,他听了她的辩词之后,说:“既然你坚称自己没有犯罪,那就请你向法庭提交一份书面的抗辩词,以便我们按程序处理。”
  斯图亚特冷冷道:“我又没有犯罪,为什么要交抗辩词?你们这样凭空污人清白,难道良心不会痛吗?”
  莫里伯爵不耐烦地道:“玛丽·斯图亚特,注意你的言行!你拒绝配合我们的庭审工作,就是藐视法庭,藐视法律,是要被追究责任的!”
  “什么?你跟我讲法律?原来你也知道法律啊?”斯图亚特满脸惊奇的样子,说,“法律不是讲究谁指控谁举证吗?你们既然要指控我杀人,有本事就证明啊,凭什么要我证明自己没杀人呢?”
  “我们已经举证了!这些‘首饰盒信件’就是我们的证据!”莫里伯爵反驳道。
  “对不起,这些都是伪证,我一个都不承认,谢谢。”斯图亚特毫不让步。
  “既然你不承认,那就请你提交书面抗辩词!”
  “抱歉,我没有义务配合你们的表演,这些伪证不值得我浪费笔墨。”
  “你不要跟我们胡搅蛮缠!”莫里伯爵简直气急败坏。
  斯图亚特不甘示弱:“胡搅蛮缠的人是你们!”
  就这样,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战,也不知浪费了多少口水,始终不能让斯图亚特低头认罪,甚至连让她提交一份书面的抗辩词都做不到。
  后来斯图亚特又稍微松了松口,说自己提交抗辩词可以,但前提是伊丽莎白宣判她无罪——显然伊丽莎白不可能答应她这个要求,所以这个事儿没能谈成。
  对斯图亚特的审判维持了数月时间之久,由于斯图亚特始终不肯认罪,而控方又拿不出什么更有力的证据,事情到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审判结束后,斯图亚特再度从法庭回到了监狱,重新过上了铁窗生涯。
  关于斯图亚特谋杀亲夫一案,至今无法盖棺定论,既不能说她确实有罪,也不能说她确实无罪,只能以一种折中的说法来形容此事:亨利之死,斯图亚特有嫌疑,仅此而已。
  值得顺带一提的是,在1570年,执掌苏格兰政权的莫里伯爵遇刺身亡,人们普遍认为,这是斯图亚特的党羽下的手。
  至于事件真相到底如何,也就只有天知道了。
  今天就更新到这里。下节预告:女王陨落。
  等更新等得太辛苦的读者们可以看下我十年前写的故事。
  《半壁史书——那些女人的故事》,讲述中国历朝历代女人的历史,同样精彩,十年前就已经出版了。
  说起来,那是我读大学的时候的事情了,真是好久远……
  地址如下: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142684-1.shtml
  花了一个小时,本来想更新后面的故事,结果只是补充修改完善了前面的一些内容,让剧情更充实一点……睡觉了,明天再更。
  第三十五章 女王陨落

  在阅读接下来的故事之前,请你先思考一个问题:假如你家里有一颗定时炸弹,每天“嘀嗒嘀嗒”地响,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爆炸,你只知道它的威力很大,一旦爆炸起来,能掀翻你家的房顶,把你炸得粉身碎骨……请问,你会怎么对待这颗定时炸弹?
  显而易见,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会对这颗定时炸弹深恶痛绝,除非自己不想活了,否则没有人愿意在炸弹旁边睡觉。
  自从斯图亚特被关押在卡莱尔城堡之后,伊丽莎白女王就感觉自己身边多了一颗定时炸弹。
  对方的王室血统能让她名正言顺地继承王位,而她坚定的天主教信仰则让她拥有一大批天主教徒的拥趸,这两个因素足以对新教女王伊丽莎白构成巨大的威胁。
  从天主教的角度来说,当年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王后离婚,未经过教皇同意,所以他和侍女安妮博林之间的婚姻是非法婚姻,两人所生的女儿伊丽莎白自然也就成了私生女。
  相比之下,斯图亚特并没有“私生女”这个身份,她的父母都是大贵族,又是经过天主教礼仪明媒正娶的婚姻,单论出身的角度,她确实要比伊丽莎白要高贵一些。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斯图亚特才会一再声称自己对英格兰王室拥有合法继承权,比私生女伊丽莎白更有资格成为英格兰女王——而且她的这种说法也确实得到了天主教的支持和认可。
  由于伊丽莎白在英格兰实行教派平衡政策,导致国内宗教改革的推进程度很不彻底,天主教势力依然很大。如今斯图亚特来到了英格兰,对这些天主教徒而言,就像是找到了主心骨,大家都指望着她能够在英格兰光复天主教的荣光。
  除此之外,国外的天主教势力也对伊丽莎白虎视眈眈,恨不得将她推翻。种种因素夹杂在一起,导致伊丽莎白不得不对斯图亚特严密监视,加倍提防,心中的杀机也越来越重。
  对于政治斗争而言,杀人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但绝对是最简单直接快速的办法。要想让一个人不搞事,当然可以选择拉拢他,但拉拢不一定成功,就算成功也要费很大劲,不如一刀下去砍了脑袋,彻底断绝他搞事的可能。
  其实,从本心上来说,伊丽莎白并不是特别想杀斯图亚特的。她把斯图亚特关了差不多20年,从1568年5月19日,一直关到1587年2月18日,在这20年里,她要是想杀,早就动手了,也不至于拖这么久。
  毕竟斯图亚特是伊丽莎白的王室宗亲,而伊丽莎白又是一个特别看重名声的人,她如果杀了斯图亚特,就会背上谋害宗亲的恶名,影响她的光辉形象。
  然而在斯图亚特被关押的这些年里,天主教徒一直没有放弃营救斯图亚特,隔三岔五就打着斯图亚特的旗号来搞事,这给伊丽莎白造成了很大困扰。
  虽然伊丽莎白把控全局的能力很强,王位坐得很稳,天主教徒再怎么搞事,也不足以动摇她对英格兰的统治,但这并不等于她能够一直容忍下去。
  就好比吃饭的时候,面前飞着一只苍蝇,它事实上没有构成什么伤害,但却让人看着很不爽,只有一掌拍死才舒服。
  伊丽莎白最不爽的一件事,就是在1580年,天主教皇格里高利八世公然宣布:暗杀伊丽莎白不算犯罪。
  如果说伊丽莎白之前和天主教之间的斗争还停留在私底下,那么格里高利八世的这种做法,就是把双方的矛盾摆到了台面上。
  本来天主教徒就喜欢在英格兰搞事,这下子又来了这么一出,他们蹦跶得更欢了,一天到晚搞暗杀,就没个消停的时候。幸亏伊丽莎白手下的头号杀手弗朗西斯在这方面的业务比较熟练,间谍机构遍布整个不列颠群岛乃至欧洲大陆,既能专业搞暗杀,也能专业防暗杀,所以伊丽莎白多年来有惊无险,并没有受到什么人身伤害。
  然而伊丽莎白整天被别人搞事,她自己心里也烦,最后终于在1587年2月7日这一天,签署了一道死刑判决书:
  玛丽·斯图亚特死刑判决书
  英格兰最高司法部门指控:
  被告人玛丽·斯图亚特,女,1542年12月8日生,苏格兰人,曾任苏格兰女王,现为无业游民。1568年5月19日,因触犯苏格兰相关法律,畏罪潜逃至英格兰卡莱尔地区,根据英、苏两国刑事司法协助条约及其实施方案,被我国司法部门就地收监,现羁押于英格兰中部城市谢菲尔德的一座城堡中。
  经审理查明,玛丽·斯图亚特于羁押期间,不悔改、不收敛,多次与境内外反叛势力勾结,策划并实施了多起针对伊丽莎白女王的暗杀行动。经英格兰司法部门依法予以刑事传唤玛丽·斯图亚特到案后,已供述了上述犯罪事实。
  英格兰最高司法部门认为,被告人玛丽·斯图亚特因图谋英格兰王位,竟蓄意谋害英格兰女王,严重危害了英格兰国家安全,其行为已构成叛国罪,提请对玛丽·斯图亚特依法予以严惩。
  诉讼代理人认为,被告人玛丽·斯图亚特犯叛国罪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玛丽·斯图亚特到案后回避主观动机,没有悔罪表现,建议对玛丽·斯图亚特依法予以严惩。
  为保障女王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依照《英格兰律法》之相关规定,判决如下:
  被告人玛丽·斯图亚特犯叛国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签署人:伊丽莎白·都铎
  1587年2月7日
  嗯……下面要写到斯图亚特上刑场被砍头的剧情……先回家吃饭再更。
  补充几幅油画:
  
  图为斯图亚特女王的私人秘书大卫遇刺

  
  图为斯图亚特女王走向断头台
  英格兰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只要快马加鞭,一天时间也就能从这一头跑到另一头去了。
  伊丽莎白上午签署死刑判决书,到了下午的时候,斯图亚特就收到了这封来自伦敦的信件。信使亲手把信件递到她手上,说:“尊敬的夫人,伊丽莎白女王今天签署了一份文件,请您过目。”
  斯图亚特把信件打开,一看标题,《玛丽·斯图亚特死刑判决书》,神色顿时就变了。再往下一字一句地读完正文,脸上的表情也变幻了数次,惊讶、震怖、呆滞、犹疑、不可置信,最后所有的表情都消失了,只剩下极致的淡漠,仿佛什么都没有看到过,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又好像即将要被砍头的人不是自己,她只是一个无关的旁观者而已。
  事实上,被关押了这么多年之后,斯图亚特心中已经十分明白,她不会有什么好结局。伊丽莎白女王对时局的掌控能力,远超她的意料之外,这些年不是没有人来营救她,也不是没有人试图暗杀伊丽莎白,但一切的手段最后都被证明是无效的、徒劳的——她一次也没有逃离监狱,一次也没有。
  假如斯图亚特与伊丽莎白易地而处,她也不会容忍自己的政敌私底下搞出这么多事情。所以死刑判决书几乎是必然要到来的,时间或早或晚而已。伊丽莎白把她关了这么多年,关到现在终于忍不住要动手了,也在情理之中。
  所以斯图亚特感觉此时此刻的自己终于得到了解脱,乃至于超脱。她终于要回到主的怀抱了,她仿佛听到主在她的耳边呢喃,召唤她前来身边服侍自己。
  于是斯图亚特放下信,淡然问道:“你们打算什么时候动手?”
  信使道:“明天上午,尊敬的夫人。请您做好准备。”
  呵,明天上午!
  斯图亚特忽然笑了起来,也不知她在笑什么。笑到最后,她脸上的肌肉都僵硬起来,看起来似笑非笑,似哭非哭。她轻咬着嘴唇,抬头望了望天空,深吸一口气之后,双目又低垂了下来,口中发出一声微不可查的叹息。
  “行吧,我知道了。”
  信使得到了她的答复,便给她低头行了个礼,毕恭毕敬的样子,倒退着走出了房间。
  “帮我把门关上,谢谢。”斯图亚特道。
  “好。”信使应了一声,便轻轻掩上了门。
  斯图亚特看着自己被软禁的这个房间——虽是囚牢,但仍显富丽堂皇,能衬得上她的身份。除了没有自由之外,她几乎什么都有,她拥有自己的一班侍女,有时甚至还被允许接见来客、外出打猎。
  毫不夸张地说,她虽为囚徒,但物质上的生活条件仍然超越了绝大多数人。伊丽莎白在这方面对她十分宽容,并未刻意地去针对她、侮辱她,给了她足够的面子。
  伊丽莎白确实王者风范十足,一举一动都彰显出了她的高度自信,哪怕她已经如此宽松对待斯图亚特,却仍然不担心对方会逃掉。
  相比之下,苏格兰贵族们想尽办法,把她关押到了利文湖的孤岛中,却还是被她跑掉了。他们既没有自信,也很无能,甚至连保全自己的性命都办不到——连首席辅政大臣莫里伯爵都被刺杀了,说出去真是让人笑话。
  想到这里,斯图亚特忍不住又笑了起来。这群苏格兰废物,根本没有资格做她的对手,只有女王之间的战斗,才能算得上是高端局,她虽然输了,但也输得心服口服。
  技不如人,甘拜下风!
  嗯……本来打算下班回家之后更新一点的,但因为要带娃,结果发现自己根本没时间码字。刚才两点多起来给孩子喂奶,所以顺便打开电脑码一千多字出来。看样子这一章是写不到斯图亚特上刑场了,下一章继续。
  第三十六章 女王陨落

  这一夜,斯图亚特过得辗转反侧,极其煎熬。
  回顾自己这一生,因为女王的身份,她享尽了荣华富贵,也受尽了人间疾苦。
  出生几天之后,就没了父亲;
  几岁大的时候,为了躲避战乱,不得不与母亲分别,漂洋过海去到法国;
  十几岁的时候结了婚,结果老公死得早,自己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
  老公死后没多久,母亲也过世了,婆婆对她又不好,简直是举目无亲;
  回到祖国登基为王,本以为能执掌大权,结果苏格兰新教贵族都因为宗教信仰问题,对她十分仇视;
  想借助自身的王室血统,在英格兰那边打开局面,却偏偏碰上伊丽莎白这个老狐狸,交手这么多次,就没一次是能赢的;
  好不容易碰上一个合心意的人,开启第二段婚姻,自己的哥哥莫里伯爵却跳出来造她的反,结婚没多久就遭遇叛乱;
  辛辛苦苦击退叛军,却发现自己瞎了狗眼看错了人,第二位老公亨利根本不值得托付终身,除了给她添乱之外,什么都不会;
  郁闷至极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私人秘书大卫是个暖男,能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结果没过多久,就被人当着她的面把大卫杀了,自己也遭到了软禁;
  三更半夜顶着个大肚子跑路,然后反攻爱丁堡,战争打赢了,和亨利的关系也彻底走到了尽头;
  后来亨利死了,没有人指责他的种种渣男行为,却都来质疑她是杀人犯,凭什么别人犯错就能被忽略,她的嫌疑却被人揪着不放;
  全世界只有博思韦尔伯爵是真的爱她,宠她,然而两人却不能光明正大在一起,为了嫁给他,自己不惜自毁名节,自导自演了一场绑架、强奸的戏码;
  她以为自己的第三次婚姻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宽容,然而没有人理解她,更没有人对她宽容,全国民众都集合起来反对她,结果真爱的两人就这样被拆散了,再不能相见了;
  苏格兰人对她严防死守,把她关进与世隔绝的利文湖卡斯尔岛,她在那里痛失自由,痛失骨肉,痛失王位,除了生命之外,她失去了自己所能失去的一切;
  她不死心,她不绝望,她还想挣扎着东山再起,她不惜放下身段去引诱一个年轻人帮她逃脱,她再次起兵反攻爱丁堡,然而却只迎来了再一次的失败;
  她本可以逃到法国,却因为轻信了伊丽莎白姑妈的话,以为对方会帮她,就跑去英格兰投奔对方,这一轻率的选择,成了她此生最大的败笔,让她沦落为囚徒接近20年之久……
  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生,是个什么样的命运啊!
  要亲情没亲情,完全没有享受过父爱,也没怎么享受过母爱;她的哥哥带头反对她,她的姑妈深深伤害她;她的亲生骨肉和她分离多年,她的双胞胎孩子未出世就流产。
  要爱情没爱情,她的每一次婚姻都以悲剧收场,每一次婚姻都持续不长,而她所遭遇的这么多次叛乱,也和她的婚姻有很大关系,搞得好像她结婚就是犯罪一样,总是有人跳出来指责她。
  难道她是受到了魔鬼的诅咒,注定在情感的世界里再三遭受折磨?
  都说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打开一扇窗,可她在权力的世界里,也没见过得有多好啊!哪有做女王做得像她这样憋屈的?
  回顾自己这一生,她是痛苦女王,悲哀女王,绝望女王,而明天的她就将迎来一个新的名号,变成断头女王。
  呜呼哀哉,无法可想!

  
  电视剧《风中的女王》剧照,图为玛丽·斯图亚特
  斯图亚特干脆不再去想,昏昏沉沉地睡去了。
  翌日。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给正处于冬季的英格兰带来了一丝光明和温暖。
  斯图亚特早早地起了床,她看着天空中的太阳,心中不免有几丝眷恋:这是她人生之中最后一次看见太阳了,再过几个小时,她的世界就会彻底陷入死寂和黑暗,再也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了。
  看了片刻之后,她摇摇头,驱散掉这些杂念,然后简单吃了点东西,不让自己做饿死鬼,接着唤来侍女,给她梳妆打扮。
  她从未像今天这样在意自己的形象——哪怕是结婚之日,也不如现在这般细致认真,方方面面上上下下都看得很仔细,连一根凌乱的发丝都没有。
  她已经45岁了,确实有点老了,但一番捯饬下来,竟显得青春犹在,容颜犹在,气质犹在。
  很有女王风范——她给自己现在的样子打100分。
  “夫人,您该上路了。”门外,有人在提醒她。
  “我知道的,你们不必催。”
  斯图亚特最后再看了一眼镜中的自己,她深吸一口气,挥手向自己告别。
  这镜子里面再也不会有她的形象出现了。
  再也不会。
  随后她走出了房间,走向了末路。
  一路上,有很多人在看着她。人们对着她指指点点,也不知道他们嘴里在说些什么,反正斯图亚特没有兴趣听。
  她甚至连左顾右盼的心思都没有,只是目不斜视地向前走着,走着……
  她终于来到了刑场。
  周围的人更多了,环境也更嘈杂了,像是个集市一样,大家都跑来凑热闹。
  断头台下,有人双膝跪地,为她祈祷;有人面带喜色,盼着她死;有人眼神漠然,纯属看客。
  世间的人情冷暖,她早已见得多了,无论此时此地的人如何看她,她也只是心如静水,不起波澜。
  走上一级台阶。
  走上二级台阶。
  走上三级台阶。
  一直走,一直走,直到到走上断头台。
  北风吹起她的头发,吹起她的衣裳,她感觉有点冷,但并没有丝毫颤抖。
  她的手拿着耶稣受难的十字架,拿得很稳,就算天崩地裂,她也不会松开。
  刽子手戴着头套,只露出两个眼睛,他看着斯图亚特,斯图亚特也看着他。
  刽子手朝她跪了下来,双手合十,言语之中满是歉意:“对不起,女王。这是我的工作,希望能得到您的原谅。”
  斯图亚特微微颔首,脸色平静,道:“我原谅你。”
  然后刽子手站了起来,拿起了一把刀。
  然后轮到斯图亚特双膝跪地,低下头颅,准备引颈就戮。
  刽子手看着斯图亚特,拿刀的手有些颤抖。他心里有些紧张——不,应该说是十分紧张。
  这些年来,刽子手的屠刀之上不知沾了多少鲜血,自从选择了这份工作之后,他就对杀人习以为常。他以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强,然而今天面对斯图亚特,却发现自己还不够强,根本无法冷静下来。
  在整个欧洲有史以来,从未有过女王走上断头台,而斯图亚特是第一个,或许也是唯一一个。
  而这位刽子手将是唯一一位将女王斩首的人。
  世上那么多刽子手,为什么偏偏会是他呢?
  他想不明白,他害怕自己今晚睡觉的时候会做噩梦。
  然而这份工作总要有人去做,哪怕他再怎么不情不愿,既然被选中了,那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他深吸一口气,平复心情,不自觉地握紧了刀,朝着斯图亚特走了过去。
  脚步停下。
  他拿出酒瓶,猛灌了几口,试图把自己灌醉,然后把酒瓶一扔,双手把刀高高举起,对着斯图亚特的脖子就是一刀!
  这一刀有点偏,斯图亚特虽然中了刀,但伤口主要集中在后背和肩膀处,脖子并未受到太大伤害。
  鲜血溅出,染红了她披着的白纱,一袭红衣也变得更鲜艳了,看上去有些触目惊心。
  此时的斯图亚特神智依然清醒,她喃喃道:“刽子手,请好好完成你的工作。”
  刽子手有些尴尬,这是他从事这个职业以来,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
  然后他再次高高举起屠刀,重重砍了下去!
  这一刀没有偏,斯图亚特的脖子马上裂开了一个巨大的伤口,生命的气息在转瞬之间离她而去。
  最后,第三刀也来了。
  斯图亚特的头颅离开她的身体,滚落到了地上。
  刽子手行刑完毕,他擦了擦自己头上的汗,然后按照以往的惯例,抓起死者的头颅,展示给周围的看客。
  忽然间,斯图亚特的头颅又掉落了一次。
  刽子手以为自己见了鬼,然而低下头仔细一看,发现原来他抓着的只是斯图亚特的假发。
  刽子手松开假发,这一次,他再也没有勇气拾起这位死者的头颅了。
  天上忽然下起雪来,洁白的雪逐渐覆盖了鲜红的血,覆盖了倒在地上的殉难者。
  就在这一天,在1587年2月8日,英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断头女王,被终结了她的所有一切。
  斯图亚特死后,被埋葬在彼得镇大教堂。
  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逝世,死后传位给斯图亚特的儿子,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国王。
  1612年,詹姆斯六世下令挖掘自己母亲的棺木,将她迁葬到威斯敏斯特教堂。
  就这样,伊丽莎白和斯图亚特这两个活着的时候一直针锋相对的女王,死后却做了邻居,两人的墓穴只有30英尺(9米)之遥。
  今天就到这里。每天实在太忙了,工作码字带娃都很耗时间,只能更新这么多了
  明天开始把视角转回伊丽莎白,关于她的战争时代……
  海军、海盗、海战,是那个年代的主旋律。
  第三十七章

  斯图亚特女王的故事已经完结了,现在让我们把视线转回伊丽莎白女王这边。
  毫无疑问,伊丽莎白这个人是彻头彻尾的、没有感情的政治机器,凡事以国家为先,几乎不会从个人爱憎角度来决定某件事情。
  对于国家而言,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稳定。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一个混乱无序的国家,只能走向倒退,而不能得到发展。
  伊丽莎白是新教徒,内心之中当然更偏向新教,然而即位之初,为了保障国家稳定,不至于陷入内乱,她选择了宗教平衡政策;
  伊丽莎白的情人是罗伯特,她对罗伯特十分厚爱,给了他很多优待,但为了平衡与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她可以终身不婚,甚至可以把罗伯特推给斯图亚特,根本不在乎自己的个人喜好;
  伊丽莎白关押了斯图亚特,在将近20年的监禁时光里,她既不杀,也不放,试图让一切维持原状,把“稳”字诀发挥到了极致。
  作为一个凡事求稳的人,伊丽莎白有一句名言,叫做“我观看,而且我沉默”。
  多看少动,有什么好处?
  这就好比一个人赌场里,多看不一定赢,但少动绝不会输。不经过观察分析,轻易地把自己所有的筹码都下注到某一处,后果很可能是满盘皆输,血本无归。
  比如斯图亚特这种,就是把所有筹码一把梭的典型代表。先是不顾一切选择亨利,导致一败涂地;然后孤注一掷选择赫伯恩,结果输光家底。
  她的这种做法,真的让人感到很好奇:
  为什么一定要结婚?
  为什么一定要这么着急结婚?
  为什么不先综合一下各方意见之后再决定跟谁结婚?
  普通人结婚,尚且要考虑再三,花时间谈几场恋爱,确定合适之后再步入婚姻殿堂;女王身为一国之尊,凭什么这么轻易就下决定?难道做事情不用考虑后果的吗?
  这简直就是胡搞瞎搞,开国际玩笑。她后来变成断头女王,其实一点都不冤。
  同样是面对赌局,伊丽莎白是怎么干的?
  面对婚姻问题,伊丽莎白根本就不下注,手里的筹码捏得死死的;面对宗教问题,伊丽莎白两头下注,两头不得罪。
  试想一下,一个根本就不下注的人、一个两头下注的人,她怎么会输?谁能让她输?
  我观察,而且我沉默——这句话被伊丽莎白贯彻到了极致。
  她关押斯图亚特关了差不多20年,一直在观察,一直在考虑,一直沉默不做决定,进可攻退可守,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直到最后才一锤定音,把斯图亚特砍了头。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女王砍人,二十年不晚。
  你说这个人可不可怕?厉不厉害?一般人和她对上,能玩得过她吗?
  至少在整个英国范围内,在政治层面没有人能玩得过她;在整个欧洲范围内,她的执政能力也是数一数二的。所以她才能在后世以高票当选,成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封建君王,这种荣誉不是凭空得来的,是她靠着自己的实力一点一点地挣来的。
  伊丽莎白有广阔的胸怀,能够兼容并包,容纳一切,她给英格兰营造了一个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经过她将近半个世纪的统治,英格兰得以走向繁荣富强,成为欧洲数一数二的大国。
  通常来说,衡量一个国家强大与否,主要看四个层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政治上,英格兰国内局势平衡稳定;
  经济和军事层面,稍后再仔细研究;
  我们现在主要来谈一谈伊丽莎白时代的文化。
  我们现在主要来谈一谈“伊丽莎白时代”的文化。
  为什么要给伊丽莎白时代加双引号呢?因为在英国文学史上,确确实实有这么一个时代,叫做“伊丽莎白时代”。
  作为一个中国人,假如要你谈谈英国的文学,请问你最先想到的是哪位作家?
  我们现代人有一句很常说的话,叫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人的观点不同,所以第一时间想到的作家自然也不同。
  然而现在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哈姆雷特(Hamlet)》这个作品本身,是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
  事实上,莎士比亚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没有之一。绝大多数人脑海里出现“英国作家”这个概念,都会第一时间想起这个名字。相信各位读者也是如此。
  莎士比亚在文学方面的伟大之处不必多说,他的作品也被千古传唱,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之类,相信每一个对外国文学有所涉猎的人,对他的作品都不陌生。
  伊丽莎白女王执政期间,是1558年—1603年,而莎士比亚的生卒年则是1564年—1616年,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两人生活的时代是高度重合的。
  毫不夸张地说,莎士比亚在文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有一部分要归功于伊丽莎白。
  这就好比大唐盛世孕育了唐诗一样,如果换一个朝代,诗歌不会发展到如此巅峰。有的朝代只会叫人写八股文,没有丝毫创意;有的朝代干脆大兴文字狱,只留下“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事迹。
  如果给思想加上了镣铐,文化怎么可能辉煌得起来呢?
  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根本无需讨论。
  除了莎士比亚之外,伊丽莎白时代还孕育了一个著名的文化人,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年—1626年),他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至少你在研究哲学的时候,这个名字是绕不开的。
  伊丽莎白女王允许百花齐放,允许百家争鸣,真正做到了解放思想,自然而然也就铸造了一个辉煌的文学时代。
  事实上,伊丽莎白作为一个新教徒,她甚至能够接纳反对宗教的人。
  自然科学家布鲁诺,只相信科学,而不相信宗教。哥白尼反对天主教会所提倡的“地心说”,提出了“日心说”,而布鲁诺则更进一步,认为“日心说”也是片面的,不管地球和太阳,都是茫茫宇宙中很普通的星球而已。
  由于坚持一切从科学角度出发,布鲁诺常常怼天怼地怼宗教,天主教被他怼得体无完肤,而对天主教进行宗教改革的新教,在他眼里也好不到哪儿去。
  他斥责马丁路德、加尔文等宗教领袖为“世上最愚蠢的人”,并说他们“毫无头脑,没有知识,远远离开了文化与生活,而在永恒的迂腐中发霉腐烂”。他们的所作所为只是“给烂透了的宗教医治溃疡”,“给宗教的外衣修补破洞而已”。
  想想看,在中世纪的欧洲,宗教势力如此强大,布鲁诺如此行事,怎么可能会有什么好结果?所以他后来就被教会给烧死了。
  然而就是一个这样怼天怼地怼宗教的布鲁诺,当他来到英格兰宣扬他的自然科学的时候,作为新教徒的伊丽莎白女王也并没有迫害他。
  伊丽莎白女王甚至允许布鲁诺进入她的宫廷,与他亲切会谈;同时也允许布鲁诺前往牛津大学,让他进行公开讲座。
  不管伊丽莎白女王对布鲁诺的言论信还是不信,她都表现出了足够的宽容,这种胸怀不是一般人能企及的。
  事实上,就伊丽莎白本身而言,她自己也是一个文化水平很高的人。因为她是国王的女儿,所以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各方面的知识均有所涉猎,是一个高素质人才。
  伊丽莎白精通六种语言,在闲暇之余,她也从事写作和翻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她的一些作品流传至今。
  有一句话叫做“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这样一位开明、包容、热爱文学的女王领导下,再结合当时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整个英国的文化自然得以蓬勃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
  除了伊丽莎白本人的大力支持之外,当时的英国文学发展之所以能进入鼎盛时期,和国家整体的经济水平也是分不开的。
  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文学是不可能得到蓬勃发展的。
  在大家都饿着肚子的时候,终日为了吃饭问题而奔波操劳的时候,谁会有时间有心思去钻研文学呢?又有谁会有闲钱有闲情去支持文学、欣赏文学呢?
  这当然不能说绝对没有,但数量极少,可以忽略不计。
  在伊丽莎白时代,由于经济水平较高,再加上得到了女王的支持,所以戏剧蓬勃发展。
  最初,剧场是不能够在伦敦城内开工建设的,伦敦居民要想看戏,得跑到城外去,极其不方便。伊丽莎白上任后,特意颁布了政令,允许人们把剧场开到伦敦城内。
  伊丽莎白此令一出,伦敦城内很快就建设起了一大批剧场,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她本人有空的时候也经常去看戏。
  后来莎士比亚写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此剧一经上演,顿时引发全城热议,整个伦敦的人都疯狂地涌向剧院。特别是那些贵族小姐们,一个个都看得眼泪哗哗,也不知打湿了多少手绢。
  伦敦居民有闲钱去看剧,而莎士比亚作为当时的票房之王,赚了很多很多钱,后来干脆自己投资当老板,在伦敦建了一个豪华的环球剧院。1601年,《哈姆雷特》在莎士比亚自己的剧场里上演,口碑和票房再次大爆,这种感觉简直棒极了。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伊丽莎白时代的政治、文化、经济,都处于很高的水平,而这些成就的取得,自然与她本人是分不开的。
  这一章总结伊丽莎白时代的政治、文化、经济,下一章再看看军事方面。
  今天的更新就到这里,回家吃饭去。
  现在开始要讲大航海时代,这个时代背景比较复杂,如果要展开来讲,上百万字都收不住。所以我只讲涉及英格兰部分的内容,因为水平有限,如果在叙事过程中有什么不足请指出。
  今天写了两份市领导的讲话材料,好累啊,要吐了。
  写材料真是一点意思都没有,还是写小说比较有乐子。
  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暂不展开来讲,我们只需知道“岛屿国家向海外扩张的欲望远远高于大陆国家”这个结论就行了。
  伊丽莎白作为岛屿国家的女王,她向海外扩张的欲望很强。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她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她没钱。
  在当时,要组建陆军很便宜,如果要求较低,只要有粮食和武器就够了;假如要求再高一点,可以配备盔甲和战马,这样的花费也不是不能接受。
  但如果要组建海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船,要很多很多的船、很大很大的船;
  然后要配备火炮,光有火炮还不行,还要进行射击训练,不然实战的时候根本打不中敌船,这些火炮都是消耗品,所以名为训练实为烧钱;
  海军本身的训练强度也比陆军要高,毕竟走路人人都会,但不经过练习是不会航海的,旱鸭子上船之后一碰到风浪,能忍住不吐的都算高手;
  就算你花了一大笔钱,组建了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海军,风险系数也很高,万一遇到什么恶劣天气,或者一不小心触了礁,分分钟让你船毁人亡,哭都没地方哭;
  或许你的海军运气很好,不遇风暴不触礁,但有一件事情,你是无论如何也逃不过的——大航海时代的欧洲海员们,有很大概率会患上败血症,得了败血症之后一不小心就会死。
  我们现代人经过科学研究,已经知道败血症是因为体内缺少维生素C而导致的。大航海时代的海员们长期在海上漂泊,无法靠岸,自然无法补充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船员们得败血症的机率很高。
  一直到十八世纪后期,英国的詹姆斯·库克船长才发现了用橙汁和卷心泡菜来防治坏血病的方法,从而拯救了大量船员的生命,这是他的最大功绩。
  然而伊丽莎白所处的时代是十六世纪,还没有人知道如何防治坏血病,所以水手们还是很容易中招,中招之后还是很容易死。
  这样连番消耗下来,请问你有多少钱够烧?我就问你难不难?
  所以当伊丽莎白女王经过一番盘算之后,发现她居然组建不起海军,只能仰天长叹:“我太难了!”
  今天晚上看了几篇关于伊丽莎白时代的海战的论文,感觉有点头大。为了让剧情详实、丰富、生动,同时尽可能地贴近史实,我可能要稍微花点时间来阅读更多论文。贸然下笔我怕写不好,今晚就先这样吧。

  
  分享一下我最近要看的论文,大概就是这些东西。本来打算周末的时候多更新一点,但估计看论文就够我看好长时间了
  我真是服了自己,本来是无意中看到一篇关于伊丽莎白女王生平大致经历的文章,里面的内容根本就不多,才几千字。我看完之后觉得这个女王有意思,自己也想写一写,结果这一动笔,根本就刹不住车,光是找论文看就够我受的了。
  大航海时代的战争这事儿吧,不写细了不好看,写细了吧,又太费时间。
  我倒是不怕费脑,就怕费时间,感觉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真是累得慌。

  
  今天看了伊丽莎白女王在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时的战前演讲,看了她和海盗们的故事,也看了她和几位男宠的故事。感觉很有意思。
  当然,对应的写作篇幅也越来越大了。根据目前情况来看,20万字肯定是没法完结伊丽莎白故事的。已经超过我原来的预计了
  今天看了好多论文,也看了纪录片,感觉棒棒哒,可以开始码字了
  先来更新几张图:

  
  图为塞西尔的豪宅伯利堡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