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的部署固然紧张有序,战场之外,一场不见刀兵的战争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张绣,这个作为刘表北藩屯兵曹操后方南阳郡,曾与曹操大战使其折了长子曹昂和大将典韦的建忠将军,首先成为袁绍拉拢的对象。针锋相对地,曹操先是大力安抚关中、凉州诸将,进而迅速向策示好,之后便以朝廷名义下诏,命策出兵荆州,征讨袁绍一直以来的盟友刘表。
“上缭宗民数欺鄙郡,欲击之,路不便。上缭甚富实,愿君伐之,我当出兵以为外援。”
几天后,策派使者带着这封信连同大量珠宝、葛越前往庐江面见刘勋。见到信和礼物后,刘勋果然大喜。与此同时,策大造声势,弄得天下皆知我江东欲倾巢而出西征黄祖以报父仇。于是,几乎与我军开拔同时,刘勋终于放下最后一丝疑虑,尽起庐江之兵出征上缭。
进入皖城是在一个有些阴冷的早上,几乎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策和周瑜便轻军袭拔了这座城池。
“公瑾是来为孙氏做说客的么?”
跟在周瑜身后,我再一次见到了袁耀,两年的时间,他的样貌几无变化,可是他的眼神啊,那曾经满溢着热情与躁动的双眼,如今却如两潭死水一般,只间或闪动着清冷的光。
“子煜何必这样说呢?”
“我只是真的很想知道,若我袁氏这三万男女老少不肯迁往吴中,孙伯符会如何处置我们?一杀了之么?”
“你知道他不会的。”
“老实说我现在不确定,就像我当初不会想到他会公然背叛先君,更不会想到他早已暗自交结曹操,此后更反过头来替曹操攻讨先君。正是以此为交换,他才得到了曹操吴侯和讨逆将军的敕封不是么?讨逆将军……呵呵!”
建安元年,策遣使至许都贡献方物。作为回应,朝廷先遣使者刘琬加锡命,建安二年夏,复遣议郎王誧至江东,诏命策与吕布及吴郡太守、安东将军陈瑀共讨袁术。陈瑀是故太尉陈球之子,许贡死后,朝廷以其继任吴郡太守,因吴郡实际处于策的控制之下,他不得不屯驻于江北位于徐州广陵郡内的海西【6】。其时朝廷本封拜策为骑都尉,袭爵乌程侯,领会稽太守,策欲得将军号,一番暗示之下,王誧便承制加拜策为明汉将军。不意策挥兵北上行至半途时,陈瑀竟阴谋趁机袭取江东,策转而攻打陈瑀,以至最终没有成行。建安三年,策复遣张纮前往许都贡献方物,倍于元年所献。此后朝廷下诏转拜策讨逆将军,改封吴侯,并诏敕策再讨袁术。就在大军整装待发之际,却传来了袁术的死讯。
冷笑着顿了一顿,袁耀故意拉长声调道,“哦,或许应该说是汉家朝廷的敕封——可真的有区别么?”
“没有区别。”一片凝滞的压抑中,却听周瑜冷静而果决的声音缓缓响起,“成王败寇,胜利者都是踩着无数的尸体而触摸到胜利的。作为失败者,怨与恨都是毫无意义的。”
袁耀的唇角抽动了一下,“所以先君是咎由自取,对么?”
“令先君的确误判了形势,”周瑜直视着袁耀的眼睛,“虽然相比于挟天子以令诸侯,做天子以令诸侯显然更坦率。”
“你也很坦率……”凝目视周瑜良久,袁耀忽然像被抽干了全身力气似的惨伤一笑,“你知道么公瑾,我一直觉得你像一泓潭,水是清的,但因为深,又看不透。”慢慢地、长长地呼出一口气,他侧身让路,“进来陪我一醉方休如何?”
然后他转向我,“你是伯符的妹妹吧?其实我一直很奇怪,当初你怎会随公瑾来到寿春的。”
“你……你知道?”
巨大的惊讶中,我看到往昔的淳厚笑容慢慢重现于袁耀脸庞,“或许我的头脑不够灵,但我的眼睛并不坏。”他的笑容扩大了些,“你也请进吧,进来认识一下我的小妹。”
在这座府邸的花厅中见到袁雪的一刹那,我猛然想起四年前在寿春时,曾经赶上过她的周岁礼的。此刻她站在我对面,安静地凝视着我,尽管还那么小,那白皙的皮肤和秀丽的眉眼已让我确信,她长大后一定会出落成一个雪肤花容的美人。可是她看着你时的眼神啊,亦如雪一般,纯净却冰凉,与适才第一眼见到的袁耀如出一辙。
“我陪姐姐到园中坐坐吧。”她走上来牵住我的手说。
“公瑾为何不投曹,与贵府长辈一起?”
当我再次回到花厅外,只听袁耀已带上几分醉意的声音从里面传来。
此时一弯轻如羽翼的新月已隐隐浮现于东方尚明亮的天际,我的一颗心却于刹那间一暗一沉——我停在了门外。
“那曹孟德做雒阳北部尉时,令先君正任雒阳令,即使只看故上司的面子,他也不会薄待你,何况你这般年少才美?”
一阵短暂的沉默过后,却听周瑜反问,“我为何要投曹?莫非这即将开启的袁曹大战,子煜以为获胜方将是曹孟德?”
一点一点笑出声来,袁耀像是自嘲这样轻而易举地便被周瑜抢夺了谈话的主动权,“并非是我忽然开智,能一眼看清这天下大势,只是对于我的这位本初伯父,我自认还算了解。”他停顿了一下,“若论敢想敢做,他尚且不如先君。好谋而无决,外宽而内忌,这样的他即便雄踞四州,兵精粮足,怕亦非曹孟德对手。”
“那么子煜心中,何人堪当曹孟德对手?——伯符如何?”
周瑜含着笑意的声音落地,继之而起的袁耀轻轻吸气的声音。
“——若再加上我呢?”
半晌沉默,袁耀终于响起的声音似因内心的震动而轻轻颤抖着,“究竟是什么令你选择了伯符,愿生死相随?——总角之交,情高谊厚,如手如足?俱少年落拓,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心相通,志相同,欲携手匡济天下,澄清宇内,成千秋之业,建不世之功?”
“全都是,但不全是。”周瑜傲气如霜的声音碾压过天地万籁,“你只需看着便好,子煜,终有一天,曹孟德将败于我东吴之手,而这一天绝不会太遥远!”
注释:
【6】海西,今江苏省灌南县。
@源原_ 2015-06-27 13:39:00
战场上的部署固然紧张有序,战场之外,一场不见刀兵的战争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张绣,这个作为刘表北藩屯兵曹操后方南阳郡,曾与曹操大战使其折了长子曹昂和大将典韦的建忠将军,首先成为袁绍拉拢的对象。针锋相对地,曹操先是大力安抚关中、凉州诸将,进而迅速向策示好,之后便以朝廷名义下诏,命策出兵荆州,征讨袁绍一直以来的盟友刘表。
“上缭宗民数欺鄙郡,欲击之,路不便。上缭甚富实,愿君伐之,我当出兵以为外......
-----------------------------
@含笑看吴钩2015 2015-06-28 19:54:48
媛媛,我一直是看更新而有感的。你在文中用“东吴”一词,似乎有些不妥,毕竟东吴是后人称呼孙氏政权的国号,况且周瑜时代还没有建国,既如此,何来“东吴”?
由于我也是着力写东吴的,所以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考虑的,在孙权没有建国称帝前,他领导的这一方势力,我就统统冠以“江东”,这样显得更符合 历史 一些。
个人建议而已。
-----------------------------
呵呵,吴钩兄看得蛮细致的么,谢谢:)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考虑过蛮久,而且我也确实有点晕。因为我一直觉得“江东”应该是一个地理概念,用它来称呼孙策的政权和军队似乎有点怪怪的。毕竟我写的是一个第一人称的文,这类称呼应该尽量靠近当时的人们的口吻。然后我发现孙策当时虽然只是吴侯,但他已正式称呼自己的地盘为“国”了——
《三国志·刘晔传》:时(刘)勋兵强于江、淮之间。孙策恶之,遣使卑辞厚币,以书说勋曰:“上缭宗民,数欺下国,忿之有年矣。击之,路不便,愿因大国伐之。上缭甚实,得之可以富国,请出兵为外援。”
虽然我写这段的时候,还是把“下国”改成了“鄙郡”,但根据这条史料,我想孙策的国虽然只是个侯国,但侯国也是国啊,既然他的侯国国号为“吴”,会不会当时的人们已经以此来称呼他的政权以及孙权在称帝前的政权了呢?我想大约是的,比如下面两条史料——
《三国志·陈矫传》:郡为孙权所围于匡奇,(陈)登令(陈)矫求救于太祖(曹操)。矫说太祖曰:“鄙郡虽小,形便之国也,若蒙救援,使为外藩,则吴人剉谋,徐方永安,武声远震,仁爱滂流,未从之国,望风景附,崇德养威,此王业也。”……太祖乃遣赴救。吴军既退,登多设间伏,勒兵追奔,大破之。
《三国志·黄权传》:先主(刘备)为汉中王,犹领益州牧,以(黄)权为治中从事。及称尊号,将东伐吴,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
这两条史料的事件一个发生在孙策时代,一个发生在孙权称帝前的时代,其中都称孙氏的军队为“吴人”。再根据《三国志·谯周传》:(谯)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之后,不得不礼。”虽然谯周这么说时,吴帝国已建立多年,但由此亦可见,“东吴”并非后世对孙氏政权的称呼,在当时已经这么叫了。由此我也就在自己的文中这么用了,毕竟说“我东吴”比说“我吴”要显得有气势得多啦。(*^__^*)
@含笑看吴钩2015 2015-06-22 10:36:45
陆议是陆议,不是陆逊;
陆逊是陆逊,不是陆议;
谁要把陆议说成陆逊,也行;
谁要把陆逊说成陆议,也行。
临时整了个顺口溜。
-----------------------------
@源原_ 2015-06-22 16:19:56
哈哈,“议”和“伯言”才更般配一些嘛!
很多年前不记得在哪里看过一个说法,说是因为江东四督的前三位都短命,孙权很怕陆议也和他们一样,于是找术士为他改了个名“逊”。虽然没有什么史料依据,不过这个故事很温馨。
-----------------------------
@含笑看吴钩2015 2015-06-22 18:05:31
陆逊就是孙权给逼死的。。。。。。。。。。。
-----------------------------
@源原_ 2015-06-22 21:05:54
可君臣二人也有过“蜜月期”啊,而且很“蜜”。O(∩_∩)O哈哈~
《太平御览》卷六百八十七引《吴书》云:陆逊破曹休于石亭还,上(孙权)脱翠帽以遗逊。
卷六百九十四引《吴志》曰:陆逊破曹休,上为郡僚大会酒,与逊对舞,解所嘴畴军(疑误字)子裘赐逊。
卷六百九十六引《吴书》云:上脱御金校带以赐逊,又亲以带之为钩络带。
卷七百七十引《吴书》云:逊破休,当还西陵,公卿并为祖道,上赐御船一舫,缯......
-----------------------------
@含笑看吴钩2015 2015-06-22 22:49:51
那是孙权的政治手腕而已。
-----------------------------
@源原_ 2015-06-23 08:25:37
呵呵,这个么,我不这么认为。我想英雄之所以区别于政客成为英雄,是英雄们除了具有城府和机心,更有理想和情怀。而英雄的君臣之间除了有权谋算计和政治手腕,更有真情流露和惺惺相惜。
:-P
-----------------------------
@含笑看吴钩2015 2015-06-23 08:57:00
媛媛总是把事情做美好化想象。
呵呵,当然,这也不算错。
可我想起孙权连自己的儿子都可以痛下杀手。。。。。。有道是虎毒不食子呀。
-----------------------------
@源原_ 2015-06-23 09:31:58
呵呵,这也不算单纯做美好化想象吧,或者可以勉强算作辩证地看问题?噗哈哈~
因为我粉的是周瑜,所以多关注前三国时代,后三国时代只大概知道一点点脉络,冒着让大家笑话的风险我想说,二宫之争这事似乎也不能简单归结为孙权残忍好杀,连亲生儿子都不放过,他似乎更多地是在借着这场储位之争打击江东大族,免得江东也出现一个司马家,让自己一生基业付诸流水。为了保护更大的利益不得不牺牲一部分人,也不能说他就是彻......
-----------------------------
@施原 2015-06-23 12:32:57
这儿的讨论挺热闹...
老孙恐怕是不得已了,他的后代太文弱的接不了班,残暴的不适合接班,末代皇帝孙皓就相当暴戾.
-----------------------------
@源原_ 2015-06-23 14:51:25
感觉孙皓是从小受刺激了,性格扭曲,长大以后报复社会。。。
-----------------------------
@含笑看吴钩2015 2015-06-23 15:35:04
不是的,孙皓从小是个神童,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为人处事也是少年老成,不然濮阳兴这些重臣们也不会看好他,最终力排众议把他扶上位,而他为什么做皇帝后会成为一个暴君,得从大环境看问题,孙皓和孙权的心思一样,都一直对江东的本土世家大族抱有深深的忧虑,担心这些人对孙氏的统治构成致命威胁,既要用他们,又要时刻防着他们,打压是少不了的,这也是为什么到最后,宁可冒着被晋国入侵消灭的危险,孙皓也要进行大清洗的......
-----------------------------
@源原_ 2015-06-23 16:08:02
可以提防可以打压可以杀戮,但孙皓的一些处置手段实在太过残酷变态了一些,比如那个被他用烧红的锯一点一点锯断脖子的陈声,被他先用木棒锤死之后因为思念又刻制木像天天放在身边的张美人,我实在觉得这不是一个性格正常的人的所作所为。私以为他的性格早期和后期反差大也不难理解,作为废太子孙和的儿子,父亲被杀,嫡母自杀,整个少年时期差不多都处于一个随时可能丧命的环境中,惶惶不可终日。出于自我保护,他必然得在......
-----------------------------
@饮湖上N 2015-06-29 12:57:18
分析得很有道理,性格有天生遗传的成分,但后天的一些事情会对性格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
尤其是童年的糟糕经历:)
@含笑看吴钩2015 2015-06-29 09:28:50
媛媛。。。。。。。。
早上好!
-----------------------------
看到我的名字后面(还是错误的名字)跟了这么长的省略号我不由虎躯一震!吴钩兄是有啥未尽之言么?
作者:含笑看吴钩2015 时间:2015-06-28 19:54:48
@源原_ 2015-06-27 13:39:00
战场上的部署固然紧张有序,战场之外,一场不见刀兵的战争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张绣,这个作为刘表北藩屯兵曹操后方南阳郡,曾与曹操大战使其折了长子曹昂和大将典韦的建忠将军,首先成为袁绍拉拢的对象。针锋相对地,曹操先是大力安抚关中、凉州诸将,进而迅速向策示好,之后便以朝廷名义下诏,命策出兵荆州,征讨袁绍一直以来的盟友刘表。
“上缭宗民数欺鄙郡,欲击之,路不便。上缭甚富实,愿君伐之,我当出兵以为外......
-----------------------------
媛媛,我一直是看更新而有感的。你在文中用“东吴”一词,似乎有些不妥,毕竟东吴是后人称呼孙氏政权的国号,况且周瑜时代还没有建国,既如此,何来“东吴”?
由于我也是着力写东吴的,所以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考虑的,在孙权没有建国称帝前,他领导的这一方势力,我就统统冠以“江东”,这样显得更符合 历史 一些。
个人建议而已。
-----------------------------------------------------------------------
@乡中农夫 2015-06-29 20:59:07
其实我也比较赞同含笑兄的说法!
支持源原!
-----------------------------
农夫兄也这么认为?呃,晕了,那你们两位要好好教我,因为我真的觉得江东是一个地理概念,用来指代孙氏政权有点怪诶。就拿我的文来举例好了——周瑜说:“终有一天,曹孟德将败于我东吴之手!”若换成地理概念,并换成刘表说这话:“终有一天,曹孟德将败于我荆州之手!”换成占据益州后的刘备说这话:“终有一天,曹孟德将败于我益州之手!”怎么办,我就是觉得好奇怪啊怎么破?
而且我记得夷陵之战刘备和孙权打起来前,孙权忍辱向曹魏称臣,好像曹丕一直是说“吴”怎么怎么样来着。嗯,我去查下史料。
作者:含笑看吴钩2015 时间:2015-06-28 19:54:48
@源原_ 2015-06-27 13:39:00
战场上的部署固然紧张有序,战场之外,一场不见刀兵的战争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张绣,这个作为刘表北藩屯兵曹操后方南阳郡,曾与曹操大战使其折了长子曹昂和大将典韦的建忠将军,首先成为袁绍拉拢的对象。针锋相对地,曹操先是大力安抚关中、凉州诸将,进而迅速向策示好,之后便以朝廷名义下诏,命策出兵荆州,征讨袁绍一直以来的盟友刘表。
“上缭宗民数欺鄙郡,欲击之,路不便。上缭甚富实,愿君伐之,我当出兵以为外......
-----------------------------
媛媛,我一直是看更新而有感的。你在文中用“东吴”一词,似乎有些不妥,毕竟东吴是后人称呼孙氏政权的国号,况且周瑜时代还没有建国,既如此,何来“东吴”?
由于我也是着力写东吴的,所以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考虑的,在孙权没有建国称帝前,他领导的这一方势力,我就统统冠以“江东”,这样显得更符合 历史 一些。
个人建议而已。
-----------------------------------------------------------------------
@乡中农夫 2015-06-29 20:59:07
其实我也比较赞同含笑兄的说法!
支持源原!
-----------------------------
@源原_ 2015-06-29 22:16:18
农夫兄也这么认为?呃,晕了,那你们两位要好好教我,因为我真的觉得江东是一个地理概念,用来指代孙氏政权有点怪诶。就拿我的文来举例好了——周瑜说:“终有一天,曹孟德将败于我东吴之手!”若换成地理概念,并换成刘表说这话:“终有一天,曹孟德将败于我荆州之手!”换成占据益州后的刘备说这话:“终有一天,曹孟德将败于我益州之手!”怎么办,我就是觉得好奇怪啊怎么破?
而且我记得夷陵之战刘备和孙权打起来前,孙权忍辱向曹魏称臣,好像曹丕一直是说“吴”怎么怎么样来着。嗯,我去查下史料。
-----------------------------
《三国志·孙权传》:(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曹(操)公薨,太子(曹)丕代为丞相魏王。……冬,魏嗣王称尊号,改元为黄初。二年四月,刘备称帝於蜀。……自魏文帝践阼,(孙)权使命称籓……遣都尉赵咨使魏。………裴松之注引《吴书》曰:(魏文)帝曰:“吴可征不?”(赵)咨对曰:“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备御之固。”又曰:“吴难魏不?”咨曰:“带甲百万,江、汉为池,何难之有?”又曰:“吴如大夫者几人?”咨曰:“聪明特达者八九十人,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魏文)帝欲封(孙)权子(孙)登,权以登年幼,上书辞封,重遣西曹掾沈珩陈谢,并献方物。裴松之注引《吴书》曰:魏文帝问曰:“吴嫌魏东向乎?”(沈)珩曰:“不嫌。”曰:“何以?”曰:“信恃旧盟,言归于好,是以不嫌。若魏渝盟,自有豫备。”又问:“闻太子当来,宁然乎?”珩曰:“臣在东朝,朝不坐,宴不与,若此之议,无所闻也。”【◎胡三省曰:吴在江东,故曰东朝。】
作者:含笑看吴钩2015 时间:2015-06-28 19:54:48
@源原_ 2015-06-27 13:39:00
战场上的部署固然紧张有序,战场之外,一场不见刀兵的战争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张绣,这个作为刘表北藩屯兵曹操后方南阳郡,曾与曹操大战使其折了长子曹昂和大将典韦的建忠将军,首先成为袁绍拉拢的对象。针锋相对地,曹操先是大力安抚关中、凉州诸将,进而迅速向策示好,之后便以朝廷名义下诏,命策出兵荆州,征讨袁绍一直以来的盟友刘表。
“上缭宗民数欺鄙郡,欲击之,路不便。上缭甚富实,愿君伐之,我当出兵以为外......
-----------------------------
媛媛,我一直是看更新而有感的。你在文中用“东吴”一词,似乎有些不妥,毕竟东吴是后人称呼孙氏政权的国号,况且周瑜时代还没有建国,既如此,何来“东吴”?
由于我也是着力写东吴的,所以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考虑的,在孙权没有建国称帝前,他领导的这一方势力,我就统统冠以“江东”,这样显得更符合 历史 一些。
个人建议而已。
-----------------------------------------------------------------------
@乡中农夫 2015-06-29 20:59:07
其实我也比较赞同含笑兄的说法!
支持源原!
-----------------------------
@源原_ 2015-06-29 22:16:18
农夫兄也这么认为?呃,晕了,那你们两位要好好教我,因为我真的觉得江东是一个地理概念,用来指代孙氏政权有点怪诶。就拿我的文来举例好了——周瑜说:“终有一天,曹孟德将败于我东吴之手!”若换成地理概念,并换成刘表说这话:“终有一天,曹孟德将败于我荆州之手!”换成占据益州后的刘备说这话:“终有一天,曹孟德将败于我益州之手!”怎么办,我就是觉得好奇怪啊怎么破?
而且我记得夷陵之战刘备和孙权打起来前,孙权忍辱向曹魏称臣,好像曹丕一直是说“吴”怎么怎么样来着。嗯,我去查下史料。
-----------------------------
@源原_ 2015-06-29 22:28:53
《三国志·孙权传》:(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曹(操)公薨,太子(曹)丕代为丞相魏王。……冬,魏嗣王称尊号,改元为黄初。二年四月,刘备称帝於蜀。……自魏文帝践阼,(孙)权使命称籓……遣都尉赵咨使魏。………裴松之注引《吴书》曰:(魏文)帝曰:“吴可征不?”(赵)咨对曰:“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备御之固。”又曰:“吴难魏不?”咨曰:“带甲百万,江、汉为池,何难之有?”又曰:“吴如大夫者几人?”咨曰:“聪明特达者八九十人,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魏文)帝欲封(孙)权子(孙)登,权以登年幼,上书辞封,重遣西曹掾沈珩陈谢,并献方物。裴松之注引《吴书》曰:魏文帝问曰:“吴嫌魏东向乎?”(沈)珩曰:“不嫌。”曰:“何以?”曰:“信恃旧盟,言归于好,是以不嫌。若魏渝盟,自有豫备。”又问:“闻太子当来,宁然乎?”珩曰:“臣在东朝,朝不坐,宴不与,若此之议,无所闻也。”【◎胡三省曰:吴在江东,故曰东朝。】
-----------------------------
这是发生在黄初二年/公元221年的事,孙权称帝是在229年,在这里曹丕称孙权政权为“吴”,沈珩称自家孙氏政权为“东朝”。还蛮好听的:)
@源原_ 2015-06-24 13:42:59
第十九章 生灭
袁术死了,死在建安四年六月,与这个消息同时传来的,还有族兄孙香的死讯。
经过一连串以“正义”为名的讨伐及旱蝗灾害的袭击,袁术的“帝国”分崩离析,加之天灾人祸之下,袁术依然骄奢淫逸,不恤百姓,在称帝不过短短两个年头后,终于资实空尽,不能自立,而一步步走向灭亡。
这虽然是意料之中的结局,却仍是有一些感慨的,听说袁术在弥留之际想饮一碗蜜水而不可得,对于一......
-----------------------------
@含笑看吴钩2015 2015-06-24 16:21:36
媛媛,李术不是个好鸟哦,孙策死后便叛了,结果让孙权组织兵力给灭了。
另外,孙策发动的沙羡之战,是他生平亲自指挥的规模最大的一场会战,战时他的指挥才华,战术特点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至于周瑜等人皆沦为了陪衬,这一仗难道你不重墨一下?
-----------------------------
@源原_ 2015-06-24 17:30:29
噗,李术不服孙权,不代表他和孙策关系就差啊,孙策可是把庐江郡给了他。何况孙策死后叛孙权的也不止李术一个啊,连他自家人孙暠不是都不服孙权想要夺下会稽?大约只能说站在孙权的角度他不是个好鸟~
至于沙羡之战,我还没写到啊,虽然写到了也不会详写。:-P我这毕竟是写小说,不像吴钩兄写 历史 ,小说总要分主次的,这文的主角是周瑜,写战争的笔墨我要留到赤壁和南郡。^O^
-----------------------------
@华小隐 2015-06-30 08:10:14
不过南郡很悲催-。-
-----------------------------
都督受伤了o(︶︿︶)o
农夫兄也这么认为?呃,晕了,那你们两位要好好教我,因为我真的觉得江东是一个地理概念,用来指代孙氏政权有点怪诶。就拿我的文来举例好了——周瑜说:“终有一天,曹孟德将败于我东吴之手!”若换成地理概念,并换成刘表说这话:“终有一天,曹孟德将败于我荆州之手!”换成占据益州后的刘备说这话:“终有一天,曹孟德将败于我益州之手!”怎么办,我就是觉得好奇怪啊怎么破?
而且我记得夷陵之战刘备和孙权打起来前,孙权忍辱向曹魏称臣,好像曹丕一直是说“吴”怎么怎么样来着。嗯,我去查下史料。
-----------------------------
《三国志·孙权传》:(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曹(操)公薨,太子(曹)丕代为丞相魏王。……冬,魏嗣王称尊号,改元为黄初。二年四月,刘备称帝於蜀。……自魏文帝践阼,(孙)权使命称籓……遣都尉赵咨使魏。………裴松之注引《吴书》曰:(魏文)帝曰:“吴可征不?”(赵)咨对曰:“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备御之固。”又曰:“吴难魏不?”咨曰:“带甲百万,江、汉为池,何难之有?”又曰:“吴如大夫者几人?”咨曰:“聪明特达者八九十人,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魏文)帝欲封(孙)权子(孙)登,权以登年幼,上书辞封,重遣西曹掾沈珩陈谢,并献方物。裴松之注引《吴书》曰:魏文帝问曰:“吴嫌魏东向乎?”(沈)珩曰:“不嫌。”曰:“何以?”曰:“信恃旧盟,言归于好,是以不嫌。若魏渝盟,自有豫备。”又问:“闻太子当来,宁然乎?”珩曰:“臣在东朝,朝不坐,宴不与,若此之议,无所闻也。”【◎胡三省曰:吴在江东,故曰东朝。】
----------------------------------------------------------------------
@乡中农夫 2015-06-29 22:49:26
源原说的其实很有道理,如果是在吴侯或吴王时代,他们称“我吴国”,其实非常正确,因为不论王国还是侯国,当时称国都是正确的、合法的。
但对于“东吴”的说法,个人以为有所不妥,三国时代的三国,魏、蜀、吴。其实,应该叫魏、汉、吴。刘备在武担山继皇帝位,声称延续汉祚,国号还是“汉”,因为其国在蜀地,所以史学家称之为蜀汉,简称蜀。孙权立国,国号吴。刘备、称自己的国家自然为“汉”、“大汉”;孙权同样会以“吴国”、“大吴”称谓自己的国家。吴与汉,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所以吴国被后来的史学家称之为“东吴”,这是地理位置相对称谓的一种方式。
记得央视版《三国演义》,刘备人马打着蜀国的旗号,称自己的国家叫“蜀”,这种称谓方式是不正确的。如果出自敌对势力之口,那倒可以理解。
我不知说得对不对!
如有冒犯,请多多谅解!
-----------------------------
@施原 2015-06-30 07:58:32
刘璋或许打过"蜀"的旗号,他不敢妄称汉.
刘备第一次打着汉旗出征,应该是火烧连营时,以前因有宪帝,他不敢...
问源原早!
-----------------------------
@含笑看吴钩2015 2015-06-30 09:10:55
刘璋用没用“汉”为号我不是很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刘备是绝对以“汉”自居的,可以这么说吧,在当时,他是迫不及待要拿下“汉”这个名号往自己身上套的,谁不承认他跟谁急!
毕竟,他这辈子出来混社会,最值钱的幌子就是汉室子弟这一点。
别说到火烧连营的时候了,得知曹丕称帝后,刘备随即就在川蜀自立为汉皇帝了,那时候献帝还没死呢,被曹丕封为山阳公,但刘备为了让自己的汉帝名正言顺,在蜀地散播献帝已经被篡位的曹丕杀害了这一假消息,为的就是使自己继任为汉帝名正言顺。
另外,提到“汉旗”两字,又得再一次科普一下旗帜的知识。
宋代以前,中国历史上的历个王朝,都没有把汉字写入在军队旗帜上的,两汉包括魏晋,旗帜上的均是些猛禽或飞鸟图案,如黑虎旗这样的,把汉字放到旗帜里表明自己身份或国家的,那都是到了宋代才开始有,如果你看古装片,发现早于宋代的片子里出现旗帜上带汉字的,可以肯定都是导演或编剧没文化所致。
打了好多字,媛媛怎么也得给个赞吧。哈哈
-----------------------------
农夫兄说冒犯?怎么会?我有错当然要指出来啦,不然一直错下去多丢脸。O(∩_∩)O哈哈~
可是“东吴”怕是当时真的已经有了这个称呼了,就是我之前引过的那条史料——《三国志·谯周传》:(谯)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之后,不得不礼。”我想会不会因为吴国地处江东,所以当时的人们会在其国号前加个东,就像沈珩自称的那个“东朝”。最最最最主要的,我真的觉得“东吴”比“吴国”、“大吴”都好听!不信你出声读——“东吴”,多好听!“吴国”,太没感情。“大吴”,太嚣张。怎么办怎么办?(@_@;)
至于蜀汉的问题,《三国志集解》“蜀书”开头部分有一大段各路大神对陈寿把《三国志》蜀汉部分命名为“蜀书”而非“汉书”的议论,我贴在这里(好长好长)——
◎高似孙曰:刘备父子在蜀四十余年,始终号汉,岂可以蜀名哉?其曰蜀者,一时流俗之言耳。寿乃黜正号而从流俗,史之公法,国之正统,辄皆失之。
◎黄震曰:蜀,地名,非国名。昭烈以汉名,未尝以蜀名,孙氏之盟亦曰“汉吴”,是天下未尝以蜀名也。且国有称号,犹人有姓氏,未有改人之姓氏而笔之书,亦未有改人国号而笔之史。谓其偏据欤?刘渊自谓汉,人犹谓之汉。谓未能中兴欤?元帝南渡,世亦谓之晋矣,未闻以其居吴而谓之吴也。〖见《黄氏日钞》卷四十八。〗
◎章学诚曰:黄东发谓三国称汉为蜀,【东发,黄震之字。】由曹操有心贬抑,又坐罪陈寿,谓“命名不正”,是则然矣。后世文士,亦多从之,则非有心为贬抑也。盖缘三国起事,汉献帝尚在,其后昭烈据有梁、益,势不容两汉并称。其中朝人士指西为蜀,取便分别,初不为贬抑地也。贬抑则称伪汉,必不称蜀也。〖见《章氏遗书·知非札记》。〗
◎刘咸炘曰:章氏谓“沿称,非贬抑”,是矣,而谓“因并称之嫌”,则非。昭烈即位,魏已篡矣,何嫌于并邪?魏称受禅于汉,自不容更有汉,指西为蜀,亦非仅为分别也。吴人则通称为汉,其证甚多,不独盟词。吴称汉而魏独不称汉,其为有心,明矣。推承祚之意,盖以魏既居正,二方自不可以国号对之,故以地称。一中国而鼎立分割,本前此所未有,无例可沿。名书为《三国志》,而各自为书者,乃从其不相统属之实。而名为吴、蜀者,则示其本一全中国也。且晋既承魏,亦必不容有汉,承祚依时人之意,亦自不敢称为汉,此固非有心贬抑,然以魏为正则明矣。
◎潘眉曰:先主即尊继汉统,不以蜀为国号。《江表传》载吴主曰“前所以名西为蜀者,以汉帝尚存故耳。今汉已废,自可名为汉中王”,后为帝,遂称为汉,故其盟文曰“自今日汉、吴既盟之后,戮力一心”,陈《志》改“汉”为“蜀”,于义未当也。
◎周寿昌曰:承祚以称汉易混,故名蜀以分三国眉目,而于各文中或称汉,或称蜀汉,以存其真,并非改汉为蜀。即诸葛设科条,亦自曰《蜀科》,不称《汉科》也。
◎《名山存稿》云:黄龙元年,盟书联称汉吴,此吴称汉也。《毌丘俭传》裴注文钦与郭淮书“托命归汉”,此魏称汉也。
◎或曰:《蜀志》较吴、魏为略,然亦研练尽致。谓寿以父故肆情者,肤论也。或国小才乏,抑亦记注不立,无所承借耶?观注杨戏《诸公赞》可明。
然后嘞,我要先为吴钩兄写了这么长一大段点个赞,接下来我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是一个没文化的人,因为我就不知道宋以前军中旗帜上是不能写汉字的,我一直觉得周瑜军中的牙旗、大纛旗上写个大大的“周”字是一件特别拉风的事。最后我忍不住脑补了一个画面:蜀汉的军旗上画只大熊猫,吴的军旗上画只扬子鳄,魏的军期上画只褐马鸡,黄沙滚滚,军旗猎猎,三国大混战。。。~~~^_^~~~
农夫兄也这么认为?呃,晕了,那你们两位要好好教我,因为我真的觉得江东是一个地理概念,用来指代孙氏政权有点怪诶。就拿我的文来举例好了——周瑜说:“终有一天,曹孟德将败于我东吴之手!”若换成地理概念,并换成刘表说这话:“终有一天,曹孟德将败于我荆州之手!”换成占据益州后的刘备说这话:“终有一天,曹孟德将败于我益州之手!”怎么办,我就是觉得好奇怪啊怎么破?
而且我记得夷陵之战刘备和孙权打起来前,孙权忍辱向曹魏称臣,好像曹丕一直是说“吴”怎么怎么样来着。嗯,我去查下史料。
-----------------------------
《三国志·孙权传》:(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曹(操)公薨,太子(曹)丕代为丞相魏王。……冬,魏嗣王称尊号,改元为黄初。二年四月,刘备称帝於蜀。……自魏文帝践阼,(孙)权使命称籓……遣都尉赵咨使魏。………裴松之注引《吴书》曰:(魏文)帝曰:“吴可征不?”(赵)咨对曰:“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备御之固。”又曰:“吴难魏不?”咨曰:“带甲百万,江、汉为池,何难之有?”又曰:“吴如大夫者几人?”咨曰:“聪明特达者八九十人,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魏文)帝欲封(孙)权子(孙)登,权以登年幼,上书辞封,重遣西曹掾沈珩陈谢,并献方物。裴松之注引《吴书》曰:魏文帝问曰:“吴嫌魏东向乎?”(沈)珩曰:“不嫌。”曰:“何以?”曰:“信恃旧盟,言归于好,是以不嫌。若魏渝盟,自有豫备。”又问:“闻太子当来,宁然乎?”珩曰:“臣在东朝,朝不坐,宴不与,若此之议,无所闻也。”【◎胡三省曰:吴在江东,故曰东朝。】
----------------------------------------------------------------------
@乡中农夫 2015-06-29 22:49:26
源原说的其实很有道理,如果是在吴侯或吴王时代,他们称“我吴国”,其实非常正确,因为不论王国还是侯国,当时称国都是正确的、合法的。
但对于“东吴”的说法,个人以为有所不妥,三国时代的三国,魏、蜀、吴。其实,应该叫魏、汉、吴。刘备在武担山继皇帝位,声称延续汉祚,国号还是“汉”,因为其国在蜀地,所以史学家称之为蜀汉,简称蜀。孙权立国,国号吴。刘备、称自己的国家自然为“汉”、“大汉”;孙权同样会以“吴国”、“大吴”称谓自己的国家。吴与汉,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所以吴国被后来的史学家称之为“东吴”,这是地理位置相对称谓的一种方式。
记得央视版《三国演义》,刘备人马打着蜀国的旗号,称自己的国家叫“蜀”,这种称谓方式是不正确的。如果出自敌对势力之口,那倒可以理解。
我不知说得对不对!
如有冒犯,请多多谅解!
-----------------------------
@施原 2015-06-30 07:58:32
刘璋或许打过"蜀"的旗号,他不敢妄称汉.
刘备第一次打着汉旗出征,应该是火烧连营时,以前因有宪帝,他不敢...
问源原早!
-----------------------------
@含笑看吴钩2015 2015-06-30 09:10:55
刘璋用没用“汉”为号我不是很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刘备是绝对以“汉”自居的,可以这么说吧,在当时,他是迫不及待要拿下“汉”这个名号往自己身上套的,谁不承认他跟谁急!
毕竟,他这辈子出来混社会,最值钱的幌子就是汉室子弟这一点。
别说到火烧连营的时候了,得知曹丕称帝后,刘备随即就在川蜀自立为汉皇帝了,那时候献帝还没死呢,被曹丕封为山阳公,但刘备为了让自己的汉帝名正言顺,在蜀地散播献帝已经被篡位的曹丕杀害了这一假消息,为的就是使自己继任为汉帝名正言顺。
另外,提到“汉旗”两字,又得再一次科普一下旗帜的知识。
宋代以前,中国 历史 上的历个王朝,都没有把汉字写入在军队旗帜上的,两汉包括魏晋,旗帜上的均是些猛禽或飞鸟图案,如黑虎旗这样的,把汉字放到旗帜里表明自己身份或国家的,那都是到了宋代才开始有,如果你看古装片,发现早于宋代的片子里出现旗帜上带汉字的,可以肯定都是导演或编剧没文化所致。
打了好多字,媛媛怎么也得给个赞吧。哈哈
-----------------------------
@源原_ 2015-06-30 12:26:20
农夫兄说冒犯?怎么会?我有错当然要指出来啦,不然一直错下去多丢脸。O(∩_∩)O哈哈~
可是“东吴”怕是当时真的已经有了这个称呼了,就是我之前引过的那条史料——《三国志·谯周传》:(谯)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之后,不得不礼。”我想会不会因为吴国地处江东,所以当时的人们会在其国号前加个东,就像沈珩自称的那个“东朝”。最最最最主要的,我真的觉得“东吴”比“吴国”、“大吴”......
-----------------------------
@含笑看吴钩2015 2015-06-30 12:37:00
媛媛咱们握个爪吧~!
-----------------------------
握爪~但我还是会在军旗上用周瑜的姓氏!
不然——
但见周瑜立于万军之前,身后大旗上书一个大大的“周”字。
换成——
但见周瑜立于万军之前,身后大旗上画一只大大的扬子鳄。
简、直、不、能、忍!
—————————继续更新—————————
走出几步背靠在檐柱上,虽然用力按住胸口,却依然无法平复胸腔中如巨涛般翻涌而起的激动。直到我感觉有一束目光落在我身上,抬起眼帘,只见袁雪不知何时已站在檐廊的另一头,正安静地注视着我。
我蓦地有些尴尬,一起用过晚膳后,我谎称出来透透气,结果却溜到这里,在门外偷听。走近她,正当我张口结舌地想解释点什么的时候,她忽然静静地开口道:
“姐姐今年几岁了?”
“我……”我满腹狐疑地望着她,“我十四岁。”
“姐姐明年就成年了呢。”
她目光如雪,纯净却冰凉。可这一个瞬间,她的这一句话陡然化作一只富有热力的手,轻轻叩响了我心扉。
明年,我就成年了!
当夜的羽翼覆盖了白日的一切喧嚣,我躺在自己房间的床榻上,一种蠢蠢欲动像一只小兽,在我心间跳跃奔腾。
我举起两只手臂,在橘红色的烛光下,细细端详着它们。就在这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此前麻杆一样细瘦的它们竟忽然变得丰腴起来,连同我身体上其他忽然之间发生的、不可思议的蓬勃变化,宛如世间最神奇的魔术,让我惊讶,让我慌张,也于某个瞬间,让我心里闪过一丝痉挛似的喜悦。紧接着,这喜悦便真的化成一根缠绵悱恻的丝,缠住许多年来烙在我心底最深处的那个影子。他伴随着阵阵暗香,穿过舒城外雪也似的梅林走进我心扉,一种类似于昆山白玉的光泽在他周身恣意漫盈,然后他明亮的面孔上如涟漪般徐徐绽放出一个柔和的笑容:“我终于见到你了,尚香。”
我将垂落在枕边柔软轻薄的绛红色纱帏拉过来,盖在了脸上,隔着这纱去看烛火,就像在看一个霞光万道的最绮丽的梦。曾经,这个梦随着一个美丽女子的出现而早早枯萎了,可随着那美丽女子的逝去,它一点一点复苏过来,并且蓦然之间,我发现它竟距离我那么近,近得就在我手指的前方,只要穿过这层柔软轻薄的纱,只要大胆地、努力地伸出手,再伸出手,我就可以触摸到它了!
我就要成年了,只要再过一年——不,只要再过几个月,我就要成年了!
我的胸口忽然有点疼,有点凉,那只不断奔腾跳跃的小兽好像使我的心裂开了一条缝,凉凉的夜风吹进来,如火焰般炽烈的欢喜战栗着欢舞,我微笑,却有一滴泪慢慢凝上了睫毛尖……
“策哥哥你忙么?”第二天我来到策大帐中——他没有随我们一同住进庐江太守府,而是留在城外的军营中处理事情,“我有几句话对你说。”
“忙——”不意策嘻嘻笑着抬起头,“你的事先放一放哦。”话音尚未落地,只见吕范急匆匆奔进大帐,人未至,声先闻,“伯符,伯符,我都已打听清楚了!”举目间见我也在,吕范满脸兴奋的笑容登时滞了一滞,让人不得不怀疑他们是在干什么见不得人的坏事。
“咳咳……”策咳嗽一声,“子衡你回来了。”他冲吕范努努嘴,吕范会意,立刻上前几步,附在他耳边叽里咕噜说了一大堆显然见不得人的话,一边说两个人还一边鬼鬼祟祟地笑着。
“哦?”策摸了摸他漂亮的眉毛,“竟是故太尉桥玄同宗么?”
吕范拼命点头,然后又低声说了几句什么,策认真听着,那眉飞色舞的样子让我断定,他们一定是在干什么见不得人的坏事!
“伯符,择日不如撞日,不如今天咱们就……”
思忖片刻,策摆摆手,“此事不可唐突,毕竟公瑾……”想了想,他又附在吕范耳边低声嘱咐几句,吕范点头而应,便转身退了出去。
“你知不知道你方才的样子看上去很猥琐?”待吕范退出,我不由睁圆了眼睛道。
策却似心情大好,丝毫不介怀地一边摸着下巴,一边做认真思考状,“貌似这件事让你提前知道也无所谓,或许你还能帮我出出主意。不过——”他又是那样眉飞色舞地笑了一下,“我得先去换身衣服。”
待策换好衣服从后帐中走出来,吕范亦已返身而回,同样换上了一套便装,“伯符,都安排好了。”
“好。”策鬼笑着应了一声,然后转向我,“怎么样,要不要一起?”
“可是……你们……到底在搞什么鬼嘛?”
策挤挤眼,“你去了不就知道了?”
驰离军营入城,在民居鳞次栉比的街巷间穿行了许久,吕范在一所宅院前停下来,离鞍下马。
“就是这里么?”策问。
吕范点点头,随即朝院墙努努嘴,神秘一笑,“墙内就是桥家后园。”
“你认识这家人?”满头雾水地,我终于忍不住问。
“不认识。”策摇摇头,又忽地一笑,“不过,应该很快就认识了。”
说话间,一串银铃般悦耳的笑声忽从墙内传来,然后,就在我无比惊诧的目光中,策振衣一跃,已攀上了那堵墙——
此情此景令我几乎跌倒,“你,你,你……你可是吴侯诶!”
策回过身来,似笑非笑地朝我伸出一只手臂,“给你三个数的时间考虑要不要一起上来!一、二……”
我无语望苍天,然后就在他“三”字将将出口之际,我终于把住他手臂也爬了上去。下一刻,我的心头却不禁轻颤——
我看到两名女子在那里,其中一个在推着另一个荡秋千。正是千山落木,万花纷谢的时节,天地间一片萧瑟凄清,可当她们出现在你视野中的一刹那,造物主的画笔像是突然在人世间的画布上涂上了一抹最妩媚的色彩,整个天地亮艳起来,亮艳得动魄惊心——
“她们……”
我的声音已带了几分颤抖,策却似全然未觉,“你说,公瑾是会喜欢姐姐多一点,还是妹妹多一点?”
@我想要哭 2015-07-02 11:02:27
不错,收藏了。
-----------------------------
谢谢~
@华小隐 2015-07-03 16:44:22
大小乔叫云裳、云若?哇塞。
-----------------------------
好肉麻是伐~~~^_^~~~